《儿子与情人》中真正的受害者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女性的双重悲剧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女性的双重悲剧作者:方尧来源:《大观》2015年第04期摘要: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HethertL~nce)被喻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他在短暂的45年生命历程中撰写了了大量优秀作品,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就是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三位女主角的命运都是悲惨的,本文主要通过在保罗的成长历程中出现的这三位女性形象的心理路程、情感纠葛、生活状态进行分析,以及她们面对现实与理想出现差距时的觉醒和妥协。
小说中三位女性都成为男权主义社会下的牺牲品,成为男权主义者保罗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本文希望借助一曲女性悲歌,让读者对该部小说有更深刻理解。
关键词: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男权主义;悲剧一、引言《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早期的成名作品,该小说以保罗的父母相识结合为开端,以母亲患癌症的凄凉逝世而告终,描写了主人公保罗不幸的家庭生活状态和坎坷的感情道路。
小说中的三个主要女性莫莱尔夫人(保罗的母亲)、米莉安、克拉拉都与保罗有着肉体与灵魂复杂的感情纠葛。
二、莫莱尔夫人米莉安克拉拉莫莱尔夫人是小说中最有代表意义的一个人物,她与其丈夫莫瑞尔只有肉体上的结合,没有灵魂上的沟通,她把内心对涌动爱情的渴望,都倾注到了自己儿子身上,心底里把儿子当成自己的爱人,在儿子身上寻找精神上的安慰,找到无法从丈夫那得到的爱情的感觉。
而主人公保罗,也是在母亲这种爱的关怀下成长,日久生情,在心目中也早已把母亲当成了自己爱人。
小说重要女性之一米莉安是保罗年轻时代的恋人,劳伦斯是这样描绘米莉安:这时门口突然出现一个围着脏围裙的姑娘,大约十四岁,脸颊黑里透红,美而飘洒,一对乌黑的眼睛,她看见陌生人时害羞疑惑,有些不高兴,消失不见了"(《儿子与情人》,张禹九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他们由于兴趣相投,有着共同爱好、聊天话题,接触日渐频繁,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儿子与情人》中真正的受害者

他 们 的 婚 姻 生 活 当 中成 了最 大 的
障碍 。她 的温文尔雅 、美丽端 庄 和 来 自不 同 阶 级 世 界 盼 神 秘 感 曾
经 是 如 此 地 吸 引 着 他 ;而 他 与 生 俱 来 的活 力 、幽 默 和 乐 观 也 给 她 带 来 了完 全 不 同 以 往 的 体 验 。 但 是 随 着 甜 蜜 、新 鲜 感 和 激 情 的 退 去 ,他 们 所 持 的本 阶 级 特 有 思 想 让 生 活 失 去 了和 谐 , 不 可 遏 制 地 产 生 了碰 撞 。一 个 一 心 向上 , 一 一 心 想 改 变 , 而 另 外 一 个 安 于 现 状 ,矛 盾 日益 凸显 。 格 楚 德 不 满 于 丈 夫 可 以 成 为什 么 样 ,她 要 的 是 他 应 该 努 力 做 到 最 好 。 她 想 按 自己 的 理 想 去 改 造 他 ,最 终 只 失 望 地 发 现 ,他 缺 乏 感 悟 能 力 、粗 俗 、太随性 。无 论她多努力 地 去
本 文 要 探 讨 的是 导致 莫 瑞 尔 夫 妇 婚 姻 破 裂 的真 正 原 因 , 并 随 之 揭 示 出 :矿 工 沃 尔特 ・ 莫 瑞 尔 才 是 小 说 中真 正
值得 同情的人。本文运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 以及政 治经济 学的理论 ,揭 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和莫瑞 尔夫 妇
间的 阶级 差 异 才 是 毁 坏 其 婚 姻 的 罪 魁祸 首 。 关 键 词 :工 业革 命 受害者 差 异
对现 实 ,这使他不 安与烦 闷。 而 他 渐渐 选择 用 酒精 来麻 醉 自己 , 去消除压力 。这样的 日子迅速 消
磨 掉 了他 们 之 间本 就 脆 弱 的感 情 , 留下 的 只 是 激 烈 的 争 吵 , 打 斗 ,鄙 视 和 最 终 的 决 裂 。 马 克 思
【爱的悲剧】爱的悲剧的作文

【爱的悲剧】爱的悲剧的作文《儿子与情人》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成名作,小说描写了保罗・莫莱尔的家庭以及情感生活,小说以保罗的父母结合为开端,以母亲的凄惨逝世而告终。
保罗的父亲莫莱尔先生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年轻矿工,他与格特鲁格・科伯特――一个受过一定教育的中产阶级女孩,在舞会上一见钟情并结婚。
然而婚后不久,莫莱尔夫人就对丈夫的贪杯与粗俗感到了失望,于是她把时间、精力和全部的希冀都转移、倾注到大儿子威廉和二儿子保罗身上。
威廉死后,保罗的心灵被对母亲的爱和对父亲的恨所占据。
在这种不正常的情感环境中逐渐长大的保罗爱上了娇羞美丽的农家姑娘米丽安,两人在精神生活上十分相投。
但母亲不能忍受米丽安对保罗的精神占有,三人之间发生了冲突。
畸形的母爱在保罗心目中占了上风,他悲伤地承认自己丧失了正常的恋爱能力。
与此同时,保罗与有夫之妇克拉拉发生了关系,但她知道保罗精神上的爱仍然牢牢地为莫莱尔夫人所独占。
保罗一直处于极度矛盾痛苦之中,他一方面感到母亲的爱阻碍了他精神和感情的正常发展,一方面又无法摆脱这种爱。
后来莫莱尔夫人患了癌症,保罗和妹妹安妮不忍目睹母亲所经受的巨大痛苦。
在安妮的默许下,保罗将注入了过量吗啡的牛奶给母亲喝,以此结束这双方都无法忍受的局面。
死亡使母亲得到了肉体上的解脱,同时也使保罗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但面对自己倚仗了25年之久的精神支柱的倾倒,保罗不由得神思恍惚,精神崩溃,心中活着的只有一个记忆:那种在孩提时代极为神圣而后却毁了他的母子之情。
一莫莱尔夫人的生活背景《儿子与情人》开卷第一章描述的就是莫莱尔夫人不美满的婚姻,这看似与小说主题关系不大,但其实为以后的矛盾冲突做好了铺垫。
事实上,任何有关莫莱尔夫人的事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因为她是保罗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他的母亲。
莫莱尔夫人的婚姻家庭生活也实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范例,尤其是她与儿子,丈夫的关系。
小说伊始,读者就可以感觉到工业化所产生的严重后果∶“那时,田野里全是这种煤窑,其中有些早在查理二世时期就已开掘,为数不多的矿工和驴子整日忙碌着,像蚂蚁挖大地一样,他们在小麦田里,在草地上,堆起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土丘,留下了一块块黑色的场地”。
《儿子与情人》中米丽安的悲剧儿子与情人英文评价

《儿子与情人》中米丽安的悲剧儿子与情人英文评价《儿子与情人》常被评论界称为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理论在小说中的最佳体现。
但事实上其丰富内涵远非“恋母情结”一词所能概括。
主人公保罗的成长与他的第一个情人米丽安有着紧密的联系。
那么米丽安在保罗的成长过程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本文将从米丽安给予保罗的精神支持,来分析保罗成长为真正男人的历程。
一米丽安的第一重悲剧性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成长,保罗开始做出种种努力试图摆脱母亲对他的控制,与其他女人交往、恋爱。
他的初恋情人是住在附近威利农场的米丽安,一个娇羞美丽、腼腆清高的女孩。
威利农场比莫莱尔一家住的地方更具有维多利亚时代的气息,在这个家庭里,女人的地位更是无从谈起。
烤土豆这个例子最能说明米丽安在家中的地位。
米丽安丢尽颜面。
母亲一言不发,如坐针毡,仿佛是误入野蛮人餐席的圣徒。
实际上,由于米丽安的粗心而把土豆烤焦了是一件小事,但莱弗斯太太对儿子放纵的态度却越发助长了男人们男权思想的膨胀,从而使自己和女儿的生活空间变得更加狭小。
虽然米丽安生活在男权占统治地位的乡村农庄中,被一群瞧不起她的父兄包围着,但她不甘平庸,不希望重蹈一般村姑命运的覆辙,终日渴望的是如何使生活更有意义。
这使她敏感浪漫,成为一个善于思考,有自己独特情感的姑娘。
周围的人常常觉得她愚蠢又可怜,而她的所谓“愚蠢”是因为她经常生活在梦想里;她的可怜是因为实际上现实中并没有这样的空间让她生存,她所能拥有的只是想象的自由。
在这种情况下,保罗出现了。
他聪明文雅,“时而温柔,时而忧伤”,且见多识广,这便满足了米丽安的精神需求,于是“这个在她的思想意识中带有维罗纳的圣凯瑟琳的女孩尽力认为保罗是自己私人的偶像了。
”但这份爱情很快就因为米丽安的宗教热忱而为她的生活又增添了一份痛苦。
米丽安从小笃信宗教,宗教在她的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
她认为神是万能的,知道一切的,甚至于她对保罗的爱都得请求上帝的允许。
在宗教的控制下,米丽安的情感受到严重抑制,变成了一个没有任何自己思想的玩具娃娃。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韩阳内容摘要: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体现了主人公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由于对母亲莫瑞尔太太有着俄狄浦斯情结,保罗无论是和米丽亚姆柏拉图式的恋爱,还是和克拉拉的激情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本文分析了保罗的俄狄浦斯情节。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劳伦斯俄狄浦斯情结1. 《儿子与情人》的创作背景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有争议的和最特殊的作家之一。
他声称,小说是人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完美工具。
艺术的任务是揭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他有足够的勇气打破常规的写作风格,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中表现人性本能的力量。
劳伦斯(1885-1930)出生于英格兰中部诺丁汉郡的伊斯特伍德。
他的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矿工。
而他的母亲以前是一名教师,在教育方面大大优于她的丈夫。
劳伦斯的童年就是在贫穷和父母之间的摩擦之中度过的。
劳伦斯曾经在一封信中写道:“他们的婚姻生活一直如同战斗,我一出生就憎恨我的父亲。
我还记得,当他碰我的时候,我会因恐惧而颤抖,自我出生前起他就一直很糟糕。
”劳伦斯和他的母亲有很深的情感纽带,在母亲的鼓励下,劳伦斯对艺术产生了兴趣。
劳伦斯的母亲就是小说《儿子与情人》莫瑞尔太太的原型。
劳伦斯的母亲死于1910年,是劳伦斯帮她过量服用安眠药而死的。
这一幕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被重现。
现实主义是劳伦斯的著作的主要特征,他的许多小说有一种忧郁的基调。
劳伦斯被认为是20世纪文学最多才多艺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除了他最著名的小说以外,劳伦斯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和旅行作家。
2. 《儿子与情人》的主要情结《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准自传性质的作品。
这本书生动逼真的描述了劳伦斯早期生活的伊斯特伍德的情景。
小说的主人公保罗·莫瑞尔,是以劳伦斯本人为原型;酗酒的矿工父亲和抗拒他的强大母亲是劳伦斯父母的写照;小说中早逝的哥哥威廉,取材于劳伦斯的哥哥欧内斯特。
在小说中,母亲从她的大儿子威廉那里来获得代替他父亲的精神满足感。
《儿子与情人》中真正的悲剧性人物——瓦尔特·莫雷尔人物形象分析

《儿子与情人》中真正的悲剧性人物——瓦尔特·莫雷尔人物形象分析作者:钱鹏徐冬梅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8期钱鹏,徐冬梅(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摘要:《儿子与情人》中男主人公保罗的父亲——瓦尔特·莫雷尔从未引起太多的关注,但他却是个最具悲剧性的人物。
本文主要从社会出身的卑微、自身性格的缺陷、家庭的不合理构成三方面分析其真正的悲剧性人物的成因。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悲剧性;瓦尔特·莫雷尔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40-02传统的文学批评在审视《儿子与情人》时,往往从主人公保罗在其成长过程中与母亲格特鲁德之间超乎正常阈限的情感关系切入,常被认为“是对俩母情结的生动展示”[1],将小说诠释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范例。
不可否认,这是该部作品最明显的特征,因此历来人们研究这部作品时都会分析保罗和母亲的关系,保罗和米丽安以及克莱拉的关系,分析保罗和母亲的非正常关系对保罗的爱情和婚姻的影响。
但是还有一个人物,一直以来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力,这就是格特鲁德的丈夫、保罗的父亲——瓦尔特·莫雷尔。
瓦尔特·莫雷尔出身于社会底层,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十岁就下井做矿工,像“地老鼠”一样每天钻到地下,到了“晚上才伸出脑袋来看看外面的情况”[2]14。
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年轻时的他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很快活的。
格特鲁德第一次见到他时,是在圣诞节的舞会上。
他“体格健壮,身材挺秀,风度翩翩;一头波浪形的黑发闪闪发亮,还有一部浓密的黑胡子,脸庞红通通的,红润的嘴更引人注目。
他笑口常开”,“生气勃勃,有声有色,动不动就说笑话,跟每个人都一见如故,十分投机”;并且“性格和气,不文绉绉,热诚待人,还有点爱跳跳蹦蹦”[2]12。
因此当格特鲁德看着他时,简直入了迷。
莫雷尔喜欢跳舞,“他的动作得意洋洋,有股微妙的魅力”。
_儿子与情人_中的畸爱之痛

出了乐观的欢迎。 因为她看到了克莱拉这个已婚女人
2011.10 上半月 \
181
外 国 文 学 研 究
wai guo wen xue yan jiu
《德伯家的苔丝》中 安琪儿·克莱的悲剧解读
石锐
摘 要:《德伯家的苔丝》 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 说之一,故事讲述了一位对爱情无私、忠诚的姑娘苔丝 的悲惨命运。 长久以来,很多研究这部小说的学者都把 研究的焦点放在女主人公苔丝的身上, 鲜少有人探讨 克莱的悲剧, 而克莱的悲剧正是导致苔丝悲剧的原因 之一。 导致克莱悲剧的原因是多重的,本文着重从其社 会背景因素和克莱的性格特征上进行分析, 对此进行 深入透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小说有更深刻的理解, 对那个时代有更深的思索。
182
/ 2011.10 上半月
宗教道德观念以及道德标准。 哈代深知落后的宗教观 念之顽固,他以人性与保守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冲突为主 题, 通过主人公无望的挣扎和步步走向命运设定的毁 灭,演绎出震撼人心而又发人深省的悲剧。
长久以来, 许多人在研究这部小说的时候都把目 光对准了女主人公苔丝, 却极少有人关注其男主人公 安琪儿·克 莱 ,他 也 是 小 说 中 富 有 悲 情 色 彩 的 人 物 。 克 莱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 他既有与传统理念勇敢斗争 的一面,同时又无法摆脱封建思想的枷锁,其悲剧性也 因此产生。 哈代把自己的作品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 认为性格和环境冲突造成个性的毁灭,由此可见,社会 因素及个性因素是造成克莱的悲剧的重要原因。
试析克里福德的俄狄浦斯情结

试析克里福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作者:徐文君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6期[摘要] 英国作家D. H. 劳伦斯的作品《査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克里福德·査泰莱由于家庭、时代的原因,具有明显的“俄狄浦斯情结”。
在他与姐姐爱玛、与妻子康妮、与看护波尔顿太太的关系中俄狄浦斯情结得到了完整的演绎。
[关键词] 克里福德;俄狄浦斯情结;关系《儿子与情人》作为劳伦斯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因为其中母子畸形恋的生动展示,已经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最具代表性文学著作。
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作为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曾被列为禁书三十余年,很少有人关注到作品中人物所表现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得名于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由弗洛伊德在论文《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個记忆》中首次提出。
所谓“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术语,正如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经历一般,它是指男孩在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恋母忌父的一种本能倾向,所以也被称为“恋母情结”、“惧父情结”或“仇父情结”。
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情结,但是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男性都有俄狄浦斯情结,这在克里福德身上表现得十分显著。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首先出场的便是克里福德·査泰莱,他不是男主人公,甚至不是一个完整的男人,只是机器时代的典型代表,在他不断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他的“俄狄浦斯情结”主要表现在他对女性的依赖,并且在与波尔顿太太的关系中达到高潮。
一、克里福德“俄狄浦斯情结的成因”1、家庭环境的影响克里福德·査泰莱生长在一个贵族家庭,小说中没有提及他的母亲,但是却隐隐写到他有一个姐姐。
査泰莱家庭有兄弟姐妹三个,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拉格比大宅中,这使得他们的关系更加亲密。
想必克里福德是没有母亲的,从小母爱的缺失使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开始萌芽,姐姐于他超越一般姐弟的关爱是俄狄浦斯情结生长的肥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子与情人》中真正的受害者
内容摘要:沃尔特·莫瑞尔是劳伦斯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丈夫与父亲的形象。
长久以来,他都被视为是破坏其婚姻和家庭欢乐气氛的人。
学者和读者们一般都认为,他的酗酒和暴躁脾气使他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婚姻生活。
而他的妻子,格楚德·莫瑞尔则被通常认为是这场婚姻的受害者和应被给予同情的对象。
本文要探讨的是导致莫瑞尔夫妇婚姻破裂的真正原因,并随之揭示出:矿工沃尔特·莫瑞尔才是小说中真正值得同情的人。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以及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和莫瑞尔夫妇间的阶级差异才是毁坏其婚姻的罪魁祸首。
关键词:工业革命受害者差异
作为辛苦养活一家人的人,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沃尔特·莫瑞尔却没有得到一家之主相应的对待。
相反,他一直被家人鄙视和疏远。
孩子们尽可能远离他,仿佛他是毒药,尤其是当他酗酒回到家中时。
没有人在他呆在漆黑潮湿的矿井中一天后问及他的感受,他得到的只是抱怨,冷漠和怨恨。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他这样悲惨的处境?纵观整本小说很容易得出,他与妻子失败的婚姻是最大诱因。
后者在对其彻底失望之后,把全部的爱与注意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并成功地让他们成为了自己的”同盟”。
表面上,是沃尔特不停地酗酒与暴躁脾气毁掉了自己的婚姻,
但实际上,这场婚姻破裂是多方面造成的。
一.莫瑞尔夫妇间的阶级差异
毫无疑问,阶级差异是导致他们分裂的最主要原因。
作为一位来自没落中产阶级家庭的淑女,读过书的莫瑞尔太太与生俱来有种优越感。
可以想像,她所接受到的应该是典型的、鼓励脑力劳动、崇尚精神沟通的中产阶级教育。
虽然在家庭糟糕经济状况、渐长的年龄和一时的冲动之下,她嫁给了作为矿工的沃尔特,但在内心深处格楚德从未放弃过自己对上层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幻想。
而在婚后,她的丈夫,一名从十岁就开始下井、根本没受过任何正统教育的矿工,没能带给她这些。
她每日的生活与理想渐行渐远,没有聚会,沙龙,没有对于知识的追求,或者任何关于政治或者宗教的激情迸发的探讨,有的只是无尽的家务,一个接一个出生的孩子、醉醺醺的丈夫、每况愈下的生活条件、日益紧缩的用度。
而沃尔特,作为英国十九世纪末工业革命大背景下的底层中的一员,似乎很安于自己的现状,对妻子的梦想毫无兴趣。
他所知的,就是努力并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知足常乐。
出生在矿工家庭的他,有着无产阶级特有的纯真和自给自足。
对于现实,莫瑞尔夫妇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沃尔特大多数时候选择的是逃避,而他这位来自不同阶级的妻子却时刻迫切地把现实推到他的面前,期待甚至逼迫他去变成她心目中理想的丈夫。
由于对生活的期望和认识不同,曾经吸引彼此的阶级差异在他
们的婚姻生活当中成了最大的障碍。
她的温文尔雅、美丽端庄和来自不同阶级世界的神秘感曾经是如此地吸引着他;而他与生俱来的活力、幽默和乐观也给她带来了完全不同以往的体验。
但是随着甜蜜、新鲜感和激情的退去,他们所持的本阶级特有思想让生活失去了和谐,不可遏制地产生了碰撞。
一个一心向上,一心想改变,而另外一个安于现状,矛盾日益凸显。
格楚德不满于丈夫可以成为什么样,她要的是他应该努力做到最好。
她想按自己的理想去改造他,最终只失望地发现,他缺乏感悟能力、粗俗、太随性。
无论她多努力地去塑造他,沃尔特永远还是那样,永远都只是一个矿工。
同时,沃尔特也发现妻子正竭力让他去面对现实,这使他不安与烦闷。
而他渐渐选择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去消除压力。
这样的日子迅速消磨掉了他们之间本就脆弱的感情,留下的只是激烈的争吵,打斗,鄙视和最终的决裂。
马克思强调意识斗争产生于阶级斗争。
不可避免的阶级思想冲突给他们带来了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人生观等等的冲撞,也给其婚姻打上了死结。
二.工业革命对于沃尔特的剥削
《儿子与情人》的小说背景是十九世纪末期,不断加快的工业革命步伐导致了经济的繁荣和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改变着英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的发生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
恩格斯指出,这场革命把社会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阶级——工业资产
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机器,日夜为统治阶级——资本主义在工作,人性被弃之不顾,紧张的生活处处压抑着人的所有情感,一切变得以追求利益为最终目标。
虽然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这场革命也是以无数工人的牺牲作为前提的。
比如沃尔特这样的矿工,得到的永远小于付出。
他天天呆在空气混浊,潮湿和危险的矿井里,像机器一样麻木地工作着,得到的也只是很少的工资和日显下滑的身体状况。
曾经他也热爱生活,爱跳舞和歌唱。
但在不断的挣扎、剥削和压榨下,所有对于生活的渴望和热情消失殆尽。
与妻子日益恶化的关系,孩子们的日渐疏离,他选择酒精作为避风港。
家人的漠不关心,每日艰苦工作的折磨,造成他的身心加速恶化与脾气的日益暴躁。
因此工业革命带给资本主义社会的突飞猛进,是建立在像沃尔特这样无数的悲剧小人物上的。
这场革命消磨了沃尔特对生活的热情,遏制了他作为人的一切自然本性、毁掉了他的婚姻与家庭。
三.莫瑞尔家持续的经济问题
马克思一直强调经济因素对社会其它层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入不敷出是造成莫瑞尔夫妇婚姻破裂的另一个原因。
小说中,婚后的格楚德很快发现沃尔特是通过举债与自己成婚的。
那一刻她那高傲的心固化成了岩石。
他曾宣称是自己的房子原来也属于他的母亲。
这无疑给她对于婚姻的期望抹上了一抹黑色。
长子威廉出生后,沃尔特渐渐由于他们关系的冷淡开始酗酒,虽然他的工作量一直稳定着,但收入却下滑了。
夏季时更是度日如年,一周30先令得用来支付房租、食物、医疗、酒钱等等。
而沃尔特的豪饮也让他们的冬季过得捉襟见肘。
为了钱,他们争吵了无数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那本就不牢固的感情基础被耗尽。
十九世纪末那场声势浩大的机械化工业革命浪潮中,这个底层的矿工家庭就像暴风雨中孤立无援的小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发展的冲击。
尽管作为一家劳动主力的沃尔特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地工作,但是社会的不平等使他的收入不停减少,无法承担起这个日益扩大的家庭。
持续经济的紧张更加大了格楚德对丈夫的不满与绝望,她无法理解丈夫的“不争气”,无法体会在黑漆漆的井下沃尔特所经受的痛苦和艰辛,她更加地疏离与怨恨他,转而把自己的情感和抱负“折射”到儿子的身上,而沃尔特渐渐陷入自暴自弃的酗酒中,没有得到家庭温暖的他变得日益暴躁,他们的婚姻关系也就此走到了尽头。
结语:
由此可见,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夫妇婚姻的破裂不能单单归咎于沃尔特的酗酒和对现实的逃避,这场家庭悲剧源于家庭内部也源于十九世纪资本主义时代社会的各种不公和残酷。
在小说的大部分特别是后半部,很难找出关于沃尔特的只言片语,这可以被当作其他家庭成员对他的主观忽略和劳伦斯的有意处理。
他在
小说中的“缺失”可以反映出他在这个家庭的可有可无。
在这场家庭战争中,表面弱小的格楚德是真正的胜利者,她获得和霸占着了孩子们全部的爱,尊敬和同情,而沃尔特得到的只是鄙夷,疏离和孤独。
母亲和孩子们形成了一条无形的统一战线,作为父亲的沃尔特被如同瘟疫一般地隔离开来,被驱赶到阴暗寒冷的角落一个人自生自灭,没有人过问过他工作是否辛苦、也没有人同情他遭受的不公。
小说中畸形的母子关系源于莫瑞尔夫妇间时刻紧张的关系,而导致这场失败婚姻的除了个人因素,很大程度上源于阶级差异和资本主义工业化革命对于人性的摧残和对人精神自然健康发展的阻碍。
尽管沃尔特·莫瑞尔嗜酒如命、粗俗、暴躁,但作为无产阶级的他不应受到所有的谴责与责备,我们应该对于这位遭到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无情剥削的受害者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重新的评价。
参考文献:
d.h.劳伦斯,sons and lovers 西安:世界教育出版社,2005
蒋炳贤,《劳伦斯评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纪惠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周黎阳,试析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两性关系的异化,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 vol.21no.1 p.128-145
郑莹,沉默的瓦尔特·莫雷尔--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
叙事学阐释,山西:山西大学 2006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沈姝,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