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解性默写《师说》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1.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
人,,”的错误态度。
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
是:,。
5.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
参考答案: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理解性默写 附答案

《师说》(1)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二是“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3)韩愈在《师说》明确地指出了老师的职责是“师者,”,同时又提出了对老师与学生关系的看法。
(4)《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2)(6)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在求学过程中应做到及时解惑,体现教师解惑重要性的句子是: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明之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___ _________”,而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所以更加愚笨。
(8)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9)韩愈在《师说》中强调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老师的句子是:“,,。
”(10)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二是“,,。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12)韩愈在《师说》明确地指出了老师的职责是“师者,”,同时又提出了对老师与学生关系的看法。
(1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说》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
1、《师说》中,
2、《师说》
3、
”一致。
5、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7、《师说》中,“”句子是一文论述的中心论点。
8、《师说》中说,“,,”句子是从师学习跟年龄无关,比自己年龄大的人,闻道在前,要向他学习。
9、“雏凤清于老凤声”,年长未必优于年轻,何以如此?《师说》一文中告诉我们原因的句子是:,。
10、《师说》中,“”句子是说明李蟠文学素养很高。
《师说》答案
5、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7、古之学者必有师。
8、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0、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理解性默写

《师说》理解性默写一、情景默写1.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不应该看身份的高低贵贱,也不应该看年龄的长幼,正面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3.韩愈在《师说》中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其中总结全文,并点明写作《师说》的直接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5.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研究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师说》中对其时耻于研究的征象发出慨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师说》中提出的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_______”,说明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12.《师说》中,韩愈把为子择师和本身耻于从师两种景遇进行对比之后,解释本人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13.《师说》一文,论证思路周密,言语简约活泼,“______,______”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唐心态。
《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原文+翻译

《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原⽂+翻译师说【原⽂】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知之者,孰.能⽆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是故⽆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之⽆惑也难矣!古之圣⼈,其出⼈也远矣,犹且从师⽽问焉;今之众⼈,其下圣⼈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之所以为圣,愚⼈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爱其⼦,择师⽽教之;于其⾝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dòu)者,⾮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dòu)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学⽽⼤遗,吾未见其明也。
④巫医乐师百⼯之⼈,不耻相师。
⼠⼤夫之族,⽈师⽈弟⼦云者,则群聚⽽笑之。
问之,则⽈:“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羞,官盛则近谀.(yú)。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之⼈,君⼦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⑤圣⼈⽆常师。
孔⼦师郯(tán)⼦、苌(cháng)弘(hóng)、师襄(xiāng)、⽼聃(dān)。
郯⼦之徒,其贤不及孔⼦,孔⼦⽈:三⼈⾏,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已。
⑥李⽒⼦蟠(pán),年⼗七,好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古代求学的⼈必定有⽼师。
⽼师,是⽤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不是⼀⽣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了。
出⽣在我之前的⼈,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出⽣在我之后的⼈,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师。
(完整版)《师说》理解性默写 附答案

《师说》(1)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二是“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3)韩愈在《师说》明确地指出了老师的职责是“师者,”,同时又提出了对老师与学生关系的看法.(4)《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2)(6)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在求学过程中应做到及时解惑,体现教师解惑重要性的句子是: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明之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___ _________",而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所以更加愚笨。
(8)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 ",这岂不是咄咄怪事.(9)韩愈在《师说》中强调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老师的句子是:“,, .”(10)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二是“, , 。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12)韩愈在《师说》明确地指出了老师的职责是“师者,”,同时又提出了对老师与学生关系的看法。
(1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说》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参考答案: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4..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
1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7.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了耻于相师的社会风气,倡导了从师而学的风尚。
以下是关于《师说》的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
答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开篇点明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强调了老师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答案:孰能无惑解析:指出人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都会有疑惑,从而引出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3、惑而不从师,_____,终不解矣。
答案:其为惑也解析:说明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4、生乎吾前,_____,吾从而师之。
答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强调只要比自己先懂得道理,就应该向他学习,不论他的年龄大小。
5、生乎吾后,_____,吾从而师之。
答案: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解析:与上一句形成对比,再次表明向老师学习不以年龄为标准。
6、吾师道也,_____?答案: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表达了自己从师的原则是追求道,而不是在乎年龄的先后。
7、是故无贵无贱,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答案:无长无少解析:强调了从师学习的标准是道的存在,而不是身份地位和年龄的差异。
8、嗟乎!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答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感慨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为下文批判时弊做铺垫。
9、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
答案: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解析:通过对比古之圣人的虚心求教和今之众人的耻于从师,突出今人的错误态度。
10、爱其子,_____;于其身也,_____,惑矣。
答案: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解析:批评那些在教育孩子时能为其选择老师,而自己却耻于从师的人。
11、彼童子之师,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答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解析:指出那些只教孩子读书识字的老师,并不是真正能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师说》理解性默写
1.韩愈的《师说》中,与“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观点相背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3.在韩愈的心目中,老师的职能应该是如《师说》中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
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
新人胜旧人的观点。
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的《师说》中,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懂句读会问老师,有疑惑却不愿意请教
老师”的不良现象,作者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的《师说》中,作者阐述了择师的标准,除了对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外,更重
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对偶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有些“士大夫之族”不愿
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韩愈的《师说》中,先后通过一个被动句和一个状语后置句写出李氏子蟠能遵行古
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造成如今“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除了“圣人
才智超出一般人还能虚心拜师求学”外,还包括如今的一般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韩愈的《师说》中,与“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形成鲜明对比的两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2.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古今两种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进而指出从师与
不从师产生了这样反差极大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反问句说明每个人都会有疑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如果人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最终的后果将
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说明了自己择师的标准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年纪
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这一类人,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