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教 学 案 例 分 析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篇一: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
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的9篇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是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历史教案篇一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教学难点:分封制教法设计: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一、武王伐纣1、纣王的------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
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一、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1、周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
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2、分封制和等级制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政权。
案例分析法在历史教研活动中的运用——以“历史与社会”教学为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新课程下教研的“ 主体 ” , 成为“ 思考者 ” “ 研究者 ” , 实现 了专业 的可持续发展 。
案例分析法教研的基本程序如下 图:
王老师 : 教 材 内容 等 于教 学 内容吗 ? 它们 与历 史课 程标准 又有哪 些关系?
及 时纠正学 生思 维过程 的缺 陷 ,对 全班学 生 也有
有思 维价值 、靠近学 生最 近发 展 区的问题组 织讨 论. 教 师应在 日常教 学 中抓 住学 生讲题 的关键 , 才 能落实课标理念 , 提升课堂效益.
实 践 创 新
上 述几位教 师共 同指 向的问题 是关 于历史课
市 名师金亚 素开设 了 “ 中华 民族 到 了最危 险 的时 刻” ( 人教版 八下 ) 课 堂教学 , 观摩者 亲 眼观看 了金
实 践 创 新
—
—
以“ 历
口 董 敏
一
( 海 曙区 教育 局 教 研羹 , 浙 江 宁 波
一 j 曼
}
案 例分析法 ( C a s e A n a l y s i s Me t h o d ) 由哈佛 大学 于1 8 8 0 年开发 ,后 被哈佛商学 院用 于培养高 级经 理 和管理精英 的教 育实践 , 其特点是将 实际工作 中
( 作用: 先 声夺人 , 进行 爱国主义情感铺垫。 )
细节之二 : 在上 下环 节的承转 处 , 金 老师 常用
气愤、 悲壮 的语 言( 神 态) 进行讲授 。
( 作用: 言传 身教 , 榜样 示 范 , 进行 爱 国主义情
感熏陶。 )
例分析法教研 的前提 。 案例 主要来 自于两种途径 : 一是专家名 师的优 秀案例 。 专 家名 师的优秀案例是高质量教育 教学方 式与 能力 、 学 识与思 想的集合 体 , 通 过这些 优秀案 例探索专 家名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 能够较好 地起到 榜样 的示 范作 用 。 二是学科教师平 时教学中存在困 惑 的案例 , 以激励 教师主 动探索 , 从 中发 现解决 问 题 的对策 , 不仅使案 例提供 者有收 获 , 也使 参 与研 究 的其他教 师在发现问题 、 解决 问题 的过程 中得 到
历史教师教学案例总结报告

历史教师教学案例总结报告尊敬的领导、教研组长、教师同事们:本学期,我执教高中历史课程,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教学案例。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得出一些教学经验和方法,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一、案例一:利用互动游戏提升课堂参与度在本学期中,我尝试使用了互动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讲解历史背景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分为两组进行竞争,通过回答问题、解决谜题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这种互动游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通过这个案例,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明显提高了。
二、案例二:引入实物展览增强学习效果针对历史课程的抽象性,我尝试通过引入实物展览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在教授宋代文化时,我搜集了一些与宋代相关的实物,如陶瓷、织物、文房四宝等,并将其陈列在教室中供学生观看。
学生可以通过触摸、观察实物来感受宋代的生活和文化,使抽象的历史概念更具体、形象化。
这种实物展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案例三:借助多媒体资源提升教学效果为了使历史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我积极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来辅助教学。
在教授中国古代建筑时,我使用了VR技术,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古代建筑的壮丽和独特。
此外,我还利用历史相关的纪录片、音频剪辑等来补充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
通过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案例四: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因此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讲授战国时期的历史时,我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要求他们扮演当时的国君、大臣等,进行角色扮演和讨论。
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而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案例的反思,我发现学生的能动性和探究精神得到了积极的调动和提高。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析.绪论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如何分析学情
学情分析的几个层面: 1、学生现阶段知识需求:关注学生 所要学的,教给学生应该学的。 2、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态:关注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学情分析
3、学业检测中反Biblioteka 出的问题:依据 考试成绩,观察学生现阶段知识掌
握的情况,来具体分析下一步教学。
知识呈现逻辑
学生认知逻辑
课程发展逻辑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 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 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 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理解: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 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 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 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 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 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 取向。
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指挥棒) 教学过程(小提琴) 教学成果(大长号) 教学反馈(定音鼓)
15%
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更要符合儿童 心理发展的逻辑,做到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统一。
课前四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是什么? 本节课的教学测评 如何进行?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是什么?
本节课的课时如何 安排?
时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政治 58.43 62.94 72.15 61.84 66.87 51.71 53.43 历史 49.97 47.94 47.20 42.69 42.66 50.67 56.17 地理 48.83 55.34 60.33 53.75 55.79 50.4 58.27 总分 157.23 166.22 179.68 158.28 165.32 152.98 167.87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一《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1、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3册,《鸦片战争》教案设计2、课时:1课时3、课前准备:搜索视频和图片二、教学课题:通过《鸦片战争》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1、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3、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三、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课文介绍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的过程。
1、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林则徐虎门销烟视频《鸦片战争》5分钟http:///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讨论回答问题: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
历史教案(优秀6篇)

历史教案(优秀6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与其前后知识之间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
它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二战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学好它,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因而本课内容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教师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影视作品或图片生动再现当时情景,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2.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罗斯福应对危机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现实,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
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
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特点。
(依据:到底是什么样的新政不仅使美国度过危机而且对后来影响深远?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重点知识。
)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杜郎口教学模式一、模式理念(1)理念引领,以生为本教学宗旨: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课堂主题: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教学意图: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培养目标: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教学要求: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由一个人的积极性,变为几十个人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教育目的:教育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储蓄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
学生、教师、课堂的转轨。
学生:⑴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有自主人格的人;⑵由对考试的准备变为对人生的理解;⑶由对知识的背记变为规律的总结;⑷由内向羞涩变为勇敢大方;⑸由自私变为公益。
教师:⑴由主演变为导演;⑵由经验变为科研;⑶由现成变为生成;⑷由师长变为朋友;⑸由老师变为学生。
课堂:⑴教师由传授者变成策划者;⑵一言堂变为百家鸣;⑶单纯知识型变为知识能力情感型;⑷唯一答案标准答案变为多种解答;⑸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⑹精英式变为大众化;⑺死记硬背变成体验感悟;⑻听说读写深化为演、唱、画、作;⑼接受式变为探究式;⑽安分守己变为超市自选。
(2)创设环境解放学生1.撤掉讲台,搬走讲桌。
教师成为引导者,策划者,参于者,追问者,合作者;学生成为探究者,研讨者,体验者,表达者,创造者,成功者。
2.取消插秧式课桌排放,变为以小组为单位对桌而坐。
3.增加黑板,提高板面利用次数,短平快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
4.把时空还给学生。
“10+35”,5.形式多样,自主发展。
讲、析、问、辩、演、唱、画、作,课本剧编排,擂台赛,小对子。
6.预习、展示、反馈成为特色课型。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基本操作步骤是:1、师生共同明确预习目标;2、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3、教师出示预习提纲,做好预习指导;4、学生搜集各种信息,做好双色笔记;5、小组反馈预习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有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都江堰和编钟都是这一课的重点。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
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都江堰的修建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水利方面的最高成就,证明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创造力。
编钟的出土充分说明我国古代音乐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巨大成就,并形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具有开创意义。
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具备了基本的分析探究能力,老师稍加引导就能够将课文中的基本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
"先民的智慧"一课"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这一目有关都江堰的功能和设计精巧所在符合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要求,这对正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可以激发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究热情。
本课第二目"神奇的编钟"需要学生展现其动手操作能力和乐理知识,这也符合这一阶段学生表现欲强,乐于动手,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心理特点。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历史课堂容易陷入照本宣科,讲授方法单一的怪圈,老师讲得没劲,学生听得无趣,所以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兴趣。
实践证明,一种方法,调动学生感观越多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越愿意参与,越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
依据《标准》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提倡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和别具一格。
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比较。
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查阅相关资料,设计本课环节。
提前一周布置任务,为学生提供有关书目、资料。
制作本课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
组长负责,查阅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整理。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崔彩的文学艺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的文明。
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先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来的。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我国古代先民的发明和创造?
学生:(回答)
关于主体工程
老师准备如下资料,适时拾缺补漏:
1. 什么叫"堰"――挡水低坝。
2. 为什么要修都江堰?
因为修都江堰前岷江是一条害河,岷江中游地区东旱西涝,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所以要修这个水利工程。
3. 为什么叫都江堰?
名称由来:古代一些灌溉工程,常以渠首修筑的堰来命名。
都江堰古名叫"湔堰",因境内有湔水汇入岷江而得名。
蜀汉时湔堰属都安县,因此又叫"都安堰",都江堰这个名称是南宋以后才有的。
堰所在的县名先后叫导江县、灌洲、灌县,1988年灌县改建制为市,以堰名为都江堰市。
4. 都江堰修建时间、所处位置、修建主持人、名称的由来。
时间: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56―前251年,即距今2500多年)
位置: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
修建主持人:李冰父子
5. 主体工程及各自作用:第一步,宝瓶口――引水工程;第二步,分水鱼嘴――分水工程;第三步,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
6. 主体工程设计的巧妙。
三大工程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自动引水分流、调节两江流量和防洪排沙的作用,既保证了灌溉区的用水需要,又防止和减轻了洪灾的威胁,成为古代世界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壮举和一大奇观。
关于修建
老师准备如下资料,适时拾缺补漏:
1. 为什么要修宝瓶口,遇到什么问题,是如何克服的?
只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
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
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
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
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嘴。
2. 为什么要修分水鱼嘴,怎样在江中修坚固的堰堤,为什么分水鱼嘴要有弯度?
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
在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浪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堤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
开始修筑分水堰时,他们采用往江心抛石块的办法,结果没有成功。
因为,抛下去的石块,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
怎么办?岷山一带盛产大竹,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来装东西的方法,使李冰大受启发。
他请来许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往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
结果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堤终于建成。
由于大堤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面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江水经大大小小的渠道,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
从此以后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难,用竹笼装卵石来截流的办法也沿用至今。
(请大家设想,分水鱼嘴修成什么形状好呢?教师提示:设想鱼嘴两边如果修成直的,会是什么情况;如果修成弯的,有一定弧度,又会怎么样?――减缓水流速度、使江水流向宝瓶口)
都江堰工程修到这,西涝东旱的问题已解决,工程似乎可以完工了,但为何还要修飞沙堰?
3. 为什么还要修飞沙堰,堰的高度有讲究吗?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
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课堂小结
教师:让我们伴着清幽的编钟乐曲一起欣赏古老的编钟艺术, 共同回顾古老的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课后反思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是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在课程标准中要求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在设计本课时,我将都江堰水利工程定为重点,教学活动也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
我为学生设计了两个动手题和一个讨论题,希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
在实际教学进行之后,我感觉这些题的设计较好,它们使沉闷的历史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第一、学生的思维发散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
虽然没有太多的资料,但是学生们表现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的不一般。
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知识的占有量和活跃的头脑放飞想象,给出不一样的见解。
尤其是对于身边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即松花江水的治理上),不仅能够设计出合理的方案,并能用较流利的语言进行描述。
体现了历史教学中以史为鉴的理念。
第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实行新课改以来,我就一直在努力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天地,时至今日,我觉得学生已经能够较轻松的学习历史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课堂上,学生敢于置疑并勇于发言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
第一、教材挖掘深度不够。
特别是对都江堰的作用的渗透上,资料太少,学生理解起来较抽象。
不好感受古人所创造的伟大之处。
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查找资料,整合教材,真正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第二,时间分配上不合理,前松后紧,需要加强对课堂的整体调控能力。
这一堂课也许不是很成功,但我会继续努力。
因为做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是我从教以来追求的目标,我的成长也许是慢的,因为我自己在摸索,但我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我希望能够在农村教育阵地上打开一片历史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