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犯罪学PPT课件
犯罪原因论——犯罪学课件PPT

二、经济变动与犯罪 (一)失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犯罪
失业与犯罪的高度相关性早已为各国犯罪学 家所公认。
(二)经济发展与犯罪 经济发展与犯罪数量和比例的增减变化; 经济发展对犯罪结构的影响。
三、贫富悬殊与犯罪 基尼系数是一个0-1之间的数值 0.2以下:收入绝对平均 0.2-0.3:比较平均 0.3-0.4:基本合理 0.4-0.5:差距较大 0.5以上:差距悬殊 我国目前基本超过0.5
3、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加速工业化、城市化 的进程,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口同农业相分离。
由于社会各阶层占有权力资源与经济资源的 不同,使得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变得非常复 杂,从而造成了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
4、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需要一个过程, 在此过程中,往往出现政策与法律的真空, 滋生了与主流经济并行的地下经济,与犯罪 密不可分。
有重要作用。
(二)破裂家庭
破裂家庭对子女(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的消 极影响主要是:
1.对子女缺乏监督和管教。 2.缺乏子女感情发展的条件。 3.家庭破裂前后的创伤性体验的消极影响。 4.缺乏心理认同的对象。 5.得不到有效的社会心理和经济支持。
(三)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
研究表明,犯罪人比正常人更有可能有犯罪 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和 进行犯罪行为的家庭成员的存在,对个人犯 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包括心理影响作用、行为示范作用和其他消 极作用。
五、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
心理学家班都拉的研究表明,电视中的暴力对观众 至少产生4种效果: 1.它教给攻击行为的方式; 2.它改变对攻击行为的内在遏制; 3.它使人们对暴力失去敏感性而变得习以为常起 来; 4.它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暴力的现实生活形象, 使人们以为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暴力。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案例:孙志刚案的原因
6月9日孙案一审判决:主犯乔燕琴被判死刑,李海婴被 判死缓,钟辽国,被判无期。其他9名被告人也分别被判 处3年至15年有期徒刑。同日,孙案涉及的民警、救治 站负责人、医生及护士一共6人,因玩忽职守罪,被分别 判处2年至3年的有期徒刑。该案件之后,取消了收容遣 送制度,变成了社会救助站。
犯罪对策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犯罪 原因研究的结果。
3、我国观点: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犯罪现象的发生、 发展与变化的规律、特点,探索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研究控制、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和途径的科学。
英美
1)体系结构:
犯罪现象学 犯罪生物学
犯罪人类学 犯罪心理学
犯罪精神病学
犯罪原因学 犯罪生物学(狭义) 犯罪社会心理学
犯罪社会学
犯罪地理学
犯罪统计学
刑事犯罪学 犯罪对策学 监狱学(刑罚学) 犯罪侦查学(警察学)
2)内部关系:
犯罪现象是犯罪原因与犯罪对策研究的起点与基础;
犯罪原因是犯罪现象发生的客观依据,是犯罪对策研究的 基础;
3、完善立法
深入地研究犯罪原因问题(尤其是个体犯罪原因),对于 制订和完善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刑罚体系与措施,有 重要意义。而完善刑罚,恰恰是完善刑法的一个重要内容。 同样,犯罪学的研究成果对国家其他立法也具有建议、指 导及修改完善作用。
4、指导司法
犯罪学的研究成果对公安、检察、法院和监狱等司法机关 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帮助公安、检察机关 正确分析案情,及时侦破案件;帮助审判机关认识罪犯的 责任,正确定罪量刑;帮助监狱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 措施,提高监管水平。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犯罪学课件

1876年,龙勃罗梭出版的《犯罪人论》标志着犯罪学的产生。
1879年,法国学者托皮纳尔首次提出犯罪学一词。
1885年,加罗法洛出版的《犯罪学》是第一本以犯罪学命名的著作一、犯罪学的概念,狭义:研究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的专门科学。
广义: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防止犯罪的对策的专门科学。
二、犯罪学的研究对象㈠犯罪现象:犯罪现象是犯罪学的最基本的内容,是犯罪学研究的基础。
包括:(⒈犯罪属性、产生及演进的一般规律;⒉犯罪的基本状况;⒊犯罪的特点;⒋犯罪规律)㈡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的核心内容。
(⒈犯罪根源(各种犯罪因素赖以存在的基础)⒉犯罪原因(引起犯罪动机产生的因素。
有的学者称之为犯罪一般原因。
作用:仅仅可能导致产生犯罪犯罪动机)⒊犯罪条件(犯罪条件是指罪犯实施犯罪所借助的因素。
作用:对犯罪发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必要的。
犯罪条件并不直接导致犯罪,但它对犯罪一般原因起促成或阻碍作用)⒋犯罪的相关因素(犯罪直接原因发生作用的外围辅助条件。
作用:对犯罪的发生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必要的,它的有无不决定犯罪的产生或不产生,但它的存在会对犯罪产生提供方便。
)㈢犯罪对策:是犯罪学的归宿。
⒈国家政策⒉社会对策⒊个人态度三、犯罪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刑事社会科学1、具有综合性;2、具有社会性;3、具有独立性(前犯罪学科);4、属于刑事社会科学。
(二)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1、犯罪原因:人的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2、犯罪分类:分为3类3、犯罪预防:(1)特别注重刑罚的作用(强调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刑罚的及时性,反对刑讯逼供、刑罚严酷和死刑)(2)完善其他措施(如完善法律、分化权力、昌明道德、改善教育)。
(三)边沁的犯罪学思想1、犯罪原因:避苦思乐而理性选择的结果。
自然已将人类置于两个至高无上的主人苦与乐的统治之下。
2、犯罪分类:按罪过为标准划分为五种。
①私人罪过(侵害个人的犯罪)②半公开罪过(侵害某一整个属类的人的犯罪)③内向罪过(侵害自己的犯罪)④公开罪过(侵害国家整体的犯罪)⑤杂式罪过(仅指欺骗罪和背信罪)3、犯罪对策:①通过刑罚的适用防治犯罪,主张刑罚的适当性和多样性。
认识与预防青少年犯罪主题教育PPT课件

认识与预防青少年犯罪
演讲人:XXX
前言 PREFACE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的巴林左旗,是一座去年刚退出 贫困旗县序列的小城。在这里,一群平均年龄仅为17岁的少年,在 短短两年内酿下数十宗暴力犯罪。
现年23岁的主犯王岭被控强奸29名女性,其中28人未成年, 且有10名被害人为14岁以下的幼女。赤峰中院一审判处王岭死刑。
认识与预防青少年犯罪PPT课件
03: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PPT courseware for 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juvenile delinquency
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02
严重犯罪较多,作 案手段比较野蛮和 凶残,往往是不计 后果。
03
突发性犯罪多,作 案动机、目的比较 单纯,带有一定的 盲目性。
04
犯罪的成年化、智 能化和低龄化。
05
从青少年犯罪的教 育改造情况来看, 反复性强,再犯的 犯罪率上升。
青少年犯罪的类型
Typ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 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黄色”、“灰色”和“黑色”这“三大污染”对青少年 的感染和侵害,坚决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
谢谢聆听
演讲人:XXX
感谢阅读
感谢阅读
什么是青少年犯罪
What is juvenile delinquency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 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理论 界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犯罪学课件

二、社会结构理论 (一)社会解组理论 (二)紧张理论 (三)文化越轨理论 1.文化冲突理论 2.少年犯罪亚文化理论 3.下层阶级文化理论 (四)不同机会理论
• • • • •
三、社会过程理论 (一)社会控制理论 1.遏制理论 2.社会控制理论 (二)标定理论
第五节 批判犯罪学理论
• 一、概说 • 批判犯罪学理论(theory of critical criminology)是一类从批判现行的社会制 度着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具有罪因 性特点的犯罪学理论。 • 在当代西方犯罪学论著中,人们把这类理 论看成是与主流犯罪学理论相对的一类犯 罪原因理论。
• (二)体型与犯罪 • 将体型与犯罪联系起来的第一位引起广泛关注的 学者,是德国精神病学家恩斯特·克雷奇默(Ernst Kretschmer 1888 1964 Kretschmer,1888-1964)。其对体型与犯罪关 系的研究,得出了3方面的结论: • 第一,犯罪人的体型分布。 • 第二,不同体型犯罪人的犯罪生活曲线(life curve of criminality,犯罪的年龄分布)。 • 第三,犯罪人的体型与犯罪类型的相关性。
• (二)身心条件犯罪研究 • 身心条件(psychosomatic conditions)是 指身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也可以说是生理 和心理的统一体。 • 探讨身心条件与犯罪关系的研究者,重视 身心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认为犯 罪行为的发生受到身心条件的影响。
• (三)孪生子与犯罪研究 • 最著名的是由德国精神病学家约翰内斯·朗 格(Johannes Lange,1891-1938,又译 为“兰格”)进行的开拓性调查和研究。
• 2.不同类型犯罪人之间的人类学差异 • 根据胡顿的调查结果,在不同类型的犯罪 人之间,也存在人类学差异。这些差异既 有身体方面的差异,也有形态学方面的差 异。 • 3.种族与犯罪 • 他发现,不同种族的人实施犯罪的数量是 不同的,同时,不同人种实施的犯罪的类 型也有差异。
犯罪学课件-导论

(一)潜意识理论 意识与潜意识 泛性论、恋母情结 《梦的解析》 (二)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
二、挫折——攻击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茨韦克提出。挫折—— 攻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挫折容易引起攻击 欲望和攻击行为,从而会导致大量犯罪,特 别是暴力性犯罪行为的产生。
外罚性反应 内罚性反应 无罚性反应
认为犯罪是由于不成熟的人格引起的,具有不成 熟人格的人,容易进行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四节 犯罪社会学理论
一、早期的犯罪社会学研究
(一)犯罪统计学派 比利时的凯特莱认为,教育、职业、气候季节、年龄等
17个项目对一般人的犯罪产生影响。 (二)犯罪实证学派-菲利的犯罪原因三元论
认为犯罪既有人类学的因素,又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三)拉卡萨尼、塔尔德、迪尔凯姆的犯罪原因理论(法国
龙勃罗梭以他的犯罪原因理论为基础,提出 了相应的犯罪控制理论。
龙勃罗梭的犯罪学理论对于西方犯罪学的产 生、发展乃至当代犯罪学的发展都有极其深 远的影响。他首次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始 终重视对犯罪人个体的研究,从以抽象概念 出发研究犯罪行为转向以实证方法研究犯罪 人,使得犯罪学的研究进入科学和实证的新 时代。
学者们一般认为,龙勃罗梭的代表作《犯罪 人论》的出版标志着犯罪学作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的诞生,龙勃罗梭被尊为犯罪学的鼻祖。
二、其他学者的犯罪人类学理论
(一)[英]格林的犯罪人类学研究 其主要研究成果是: 1.犯罪人与犯罪素质 格林认为,犯罪人与正常人在性质上是类似
的。从先天遗传来看,所有正常的人在精神 和道德上都是一样的。人们之所以犯罪,在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素质因素和环境因 素的作用。
由英国心理学家特拉斯勒提出。
五、个性心理学理论
犯罪学课件

案例的典型性
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可以 更好地为其他类似案件提供参
考。
案例的可分析性
选择具有可分析性的案例,可 以更好地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
。
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案例背景介绍
对案例的背景进行介绍 ,包括案件的基本情况
、犯罪人的背景等。
犯罪行为分析
对犯罪行为进行深入剖 析,包括犯罪动机、手
段、情节等。
恐怖主义犯罪
总结词
恐怖主义犯罪是一种旨在制造社会恐慌和破坏社 会稳定的犯罪行为。
特点
恐怖主义犯罪通常是由组织或团体实施,犯罪动 机多与政治目的、宗教信仰有关,具有计划性和 突发性。
详细描述
恐怖主义犯罪包括炸弹袭击、枪击、劫持、化学 武器攻击等,这些犯罪行为旨在制造社会恐慌和 破坏社会稳定,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和影响。
影响
恐怖主义犯罪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和影 响,同时也会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造成威胁。
03
犯罪心理与动机
犯罪心理的概念与特点
犯罪心理的概念
犯罪心理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 活动和心理特征。
犯罪心理的特点
犯罪心理具有动机性、异常性、隐蔽性、复杂性等特点,这 些特点反映了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 征。
犯罪学课件
• 犯罪学概述 • 犯罪类型与特点 • 犯罪心理与动机 • 犯罪预防与控制策略 • 刑事司法制度与程序正义 • 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01
犯罪学概述
犯罪学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
犯罪学是研究犯罪原因、犯罪行 为、犯罪后果及其相互关系的科 学。
性质
犯罪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社 会科学,涉及心理学、社会学、 人类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反社会性犯罪动机。这是指本身就具 有反社会性质的一类犯罪动机。
• (2)中性犯罪动机。这是指很难用社会规 范进行好或坏的评价的一类犯罪动机。
• (3)积极犯罪动机。这是指本身就具有亲 社会性质的一类犯罪动机。
• 4.根据犯罪动机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 犯罪动机的主要特点是: • 1.反社会性 • 2.直接性 • 3.低级性 • 4.意识性 • 5.复杂性
• (二)犯罪动机的分类
• 1.根据犯罪人对犯罪动机的意识水平进行 分类
• 一是有意识犯罪动机。这是指犯罪人明确 意识到其内容的犯罪动机。大多数犯罪动 机都属于有意识犯罪动机。
• 二是无意识犯罪动机。这是指没有被犯罪 人所意识到的犯罪动机。
• 1.犯罪行为产生的动力机制 • 犯罪行为产生的动力机制,是指犯罪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
犯罪行为的动力机制回答为什么会产生犯罪行为的问题。
• 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主要是指个人的需要以及由需要转 化而来的动机。 除了需要和动机之外,个人的兴趣、情 感、理想、信念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等,也具有推定个人 进行一定行为的动力作用。
• (二)犯罪行为产生中的互动机制
• 在犯罪行为的产生过程中,充满了犯罪人与周围 环境的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这些信息交 流与反馈,影响着个人的心理活动,促使犯罪人 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内容,从而对犯罪行 为的产生和实施发挥影响作用。
• 犯罪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纵向过程、横向模式 以及互动机制,就构成犯罪行为机制的完整内容。
• 根据犯罪动机的具体内容,可以对犯罪动 机进行多种分类。例如,前苏联犯罪家B. H. 库德里亚夫采夫等人将成年人的犯罪动机 分为:
• (1)思想政治动机。 • (2)物质兴趣动机或者贪利性动机。 • (3)人际交往动机。 • (4)无政府和个人主义动机。
• (四)犯罪行为的其他动力成分
• 除了犯罪人的需要及犯罪动机之外,对犯 罪行为的产生具有推动作用的其他心理成 分主要包括:
第七章 个体犯罪行为发生的机 制
第一节 个体犯罪发生概述
• 一、犯罪行为发生研究概述 • 个体犯罪行为的产生中,往往包含着复杂
的心理和其他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被统 称为“犯罪发生机制”、“犯罪发生机理” 等。
• 对于个体犯罪行为是如何产生的问题,许多学者 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可以归 纳出三个结论:
• 二、犯罪行为机制的主要内容
• (一)犯罪行为机制的基本含义
• 狭义的犯罪行为机制,指犯罪行为产生的 过程与模式。根据这个理解,犯罪行为机 制解释“犯罪行为怎样产生”的问题。
• 广义的犯罪行为机制,是指犯罪行为产生 的动力、过程与模式的总称。
• 根据对犯罪行为机制的广义理解,犯罪行为机制主要涉及 下列三个方面的问题:
• 三、犯罪行为产生的动力机制
• 犯罪行为产生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指犯罪 人的需要和犯罪动机,此外,也包括犯罪 人的兴趣等心理成分。
• (一)犯罪动机及其特点
• 犯罪动机(criminal motivation,motive of crime)是推动个人进行犯罪行为的内部动 力。
• 犯罪动机是推动个人进行犯罪行为的最直 接的心理推动力,是促使个人处于进行犯 罪行为的积极状态的内部原因。
• 3.根据犯罪动机的形成特点进行分类
• 。这是指由于犯罪情 境因素的刺激而在短时间内产生或膨胀的 犯罪动机。
• (2)预谋性犯罪动机。这是指在较长时间 内通过反复思考、酝酿而产生的犯罪动机。
• 3.根据犯罪动机的社会性质进行分类
• 第一,“犯罪行为机制”或者类似概念是一个与 犯罪行为的产生有关的概念,说明犯罪行为产生 的有关情况。
• 第二,多数学者所说的“犯罪行为机制” 或者类 似概念,主要是指个体犯罪行为而言的。
• 第三,“机制”和“机理”是两个近义词或者同 义词,表达基本相同的含义,即机器的构造和工 作原理;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相互关系;某些自 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等。
• 2.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的作用力进行分类
• 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的作用力的大小,可以 将犯罪动机分为:
• (1)主导性犯罪动机。这是指在犯罪人的动机体 系中比较强烈和稳定的犯罪动机。主导性犯罪动 机在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主要的推动作用,犯罪 行为就是这类犯罪动机的具体体现。
• (2)从属性犯罪动机。它是指在犯罪人的动机体 系中比较微弱和易变的犯罪动机。
• 犯罪人的需要往往通过犯罪意向转化为犯 罪动机。所谓犯罪意向(criminal intention),就是指犯罪人模糊地意识到需 要的心理状态。
• 3.犯罪动机的形成
• 犯罪动机是犯罪人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并且 与需要的对象相结合时形成的。
• (二)犯罪决策的完成阶段
• 1.犯罪决策概述
• 犯罪决策(criminal decision)是指犯罪人 综合考虑多种犯罪相关因素并做出进行犯 罪行为的决定的心理过程。
• 1.兴趣 • 2.偏颇的价值观
• 四、犯罪行为产生的纵向过程
• 一般来说,犯罪行为产生的纵向过程主要 包括下列阶段:
• (一)犯罪动机的形成阶段
• 1.犯罪人需要的产生
• 犯罪人的需要是指犯罪人对其存在和发展 所必需的条件的依赖状态。犯罪人的某种 需要的产生,是犯罪行为产生的第一个阶 段。
• 2.犯罪意向的萌发
• 犯罪行为也是由犯罪人的需要、犯罪动机等内在动力直接 引起的。
• 2.犯罪行为产生的纵向过程
• 对于典型的犯罪行为来说,可以比较明显 地分辨出犯罪行为产生的不同阶段,这些 不同阶段就构成犯罪行为产生的纵向过程。
• 3.犯罪行为产生的横向模式
• 如果对一个个具体的犯罪行为的产生过程 来看,就可以发现,很多犯罪行为并不是 按照同样的典型模式产生的,而有可能是 按照多种不同的模式产生的。
• 由于犯罪类型不同,犯罪决意的时间长短 和坚决程度也有所不同 。
• 2.犯罪决策过程中考虑的因素
• 犯罪人在进行犯罪决策时,可能会考虑很 多方面的因素和环节,包括犯罪目标或犯 罪对象的选择、犯罪计划的设计与确定、 犯罪时间和犯罪手段的选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