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第三章 燃烧与膨胀做功过程

合集下载

活塞式内燃机工作原理

活塞式内燃机工作原理

活塞式内燃机工作原理
活塞式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可分为压缩、燃烧、做功三个阶段。

压缩和燃烧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过程,做功则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活塞式内燃机是以气体作燃料,通过火花塞点燃的。

气体在燃烧室内压缩,推动活塞下行并作功,同时将热能带到曲轴箱。

然后曲轴箱的热量传给连杆,使连杆带动曲轴旋转。

由于温度升高使曲轴旋转速度加快,因而推动活塞上行并作功。

由于燃料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热量,若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将会使曲轴温度升高而变形。

为防止变形和磨损,必须定期更换润滑油或更换机油滤清器。

另外还需检查润滑油是否变质、是否需要添加新油等。

活塞式内燃机在运转时的主要特点是:转速高、负荷大、功率大。

随着转速的升高和负荷的增大,其动力特性曲线变化较大,而效率并不随之增高。

由于内燃机产生的热量大部分消耗在热损失上了,因此热效率一般低于30%。

—— 1 —1 —。

天燃气发动机工作原理

天燃气发动机工作原理

天燃气发动机工作原理
天燃气发动机是一种利用天然气作为燃料的内燃机。

它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四个步骤: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首先,进气阶段。

天然气从燃气管道进入发动机的气缸。

此时,气缸活塞处于下行的位置,活塞环创建了一个密封的空间。

接着,压缩阶段。

活塞开始向上移动,将进入气缸的天然气压缩到高压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活塞环保持气缸的密封性,确保气体不会泄漏。

然后,燃烧阶段。

当活塞接近上死点时,高压天然气通过喷油嘴喷射入气缸。

同时,点火系统点燃天然气,引起爆炸,推动活塞向下。

这个爆炸产生的能量被传递到连杆和曲轴,将动力传输到发动机的输出轴。

最后,排气阶段。

排气门打开,废气通过排气管排出,同时活塞向上移动,准备进行下一轮的进气循环。

总结起来,天燃气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步骤实现能量转换,将天然气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为车辆或机械设备提供动力。

转子发动机的结构原理

转子发动机的结构原理

摘要目前在商品汽车上普遍使用往复式活塞发动机。

还有一种知名度很高,但应用很少的发动机,这就是三角活塞旋转式发动机。

转子发动机又称为米勒循环发动机。

它采用三角转子旋转运动来控制压缩和排放,与传统的活塞往复式发动机的直线运动迥然不同。

这种发动机由德国人菲加士·汪克尔发明,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决了一些关键技术问题,研制成功第一台转子发动机。

本文将简要介绍转子发动机的发展历史、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其特点和发展方向。

目录第一章转子发动机的发展历程第一节转子发动机的发明第二节转子发动机的应用第二章转子发动机的主要结构第一节转子发动机总成第二节转子发动机的主要零件第三章转子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第一节转子发动机的工作过程第二节转子发动机与传统发动机的比较第四章转子发动机的特点及发展方向第五章结论第一章转子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发动机是汽车最为关键的部分,是决定车子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犹如人的心脏。

大部分人都知道我们日常用的是活塞往复式发动机,又分为两冲程发动机和四冲程发动机,但是还有一种不为大部分人所熟知应用很少的发动机,那就是转子发动机,又叫汪克尔发动机。

这种发动机的结构紧凑轻巧,运转宁静畅顺,也许会取替传统的活塞式发动机。

第一节转子发动机的发明1959年,世界上第一台转子发动机才由德国工程师菲利克斯·汪克尔发明出来,第一台转子发动机名为KKM400型转子发动机。

汪克尔于1902年出生在德国,1921年到1926年受雇于海德堡一家科技出版社的销售部。

在1924年,汪克尔在海德堡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那里进行转子发动机的研制,在1927年,诸如气密性和润滑等的一系列技术问题的攻克终于有了眉目。

60年初在德国生产出第一辆装配了转子发动机的小跑车。

实际上在过去的400年中,许多发明家和工程师一直都想开发一种连续运转的内燃机。

人们希望有朝一日往复活塞式内燃机将被优雅的原动力引擎所取代,它的运动轨迹应该非常接近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轮子。

燃烧与膨胀做功过程

燃烧与膨胀做功过程

辛烷和正庚烷的比例。
2015年9月7日
发动机原理
燃烧与膨胀做功过程
7
第三章 燃烧与膨胀做功过程
第一节 燃料与燃烧基础
直到单缸试验机产生与被测汽油相同强度的爆震燃烧 时为止。此时,标准燃料中所含异辛烷的百分数就是被测
汽油的辛烷值,测定汽油的辛烷值可以采用不同的试验方
法,常用的为马达法与研究法。 马达法辛烷值(MON)是以较高的混合气温度(一般 加热至149℃)和较高的发动机转速(一般达900r/min。) 的苛刻条件为其特征的实验室标准发动机测得的辛烷值, 它表示汽油在发动机常用工况下低速运转时的抗爆能力。
对抗爆性有一定影响。按烷烃、烯烃、环烷烃、芳烃的排
列顺序,辛烷值依次增高,通过调整汽油中各类烃的比例, 如增加芳烃和烯烃比例,可以增加汽油的辛烷值。 2.蒸发性 汽油只有从液态蒸发成为汽油蒸气,并与一定比例的 空气混合成为可燃混合气后,才能在汽油机中燃烧,在现 代汽油机中,可燃混合气形成的时间很短, 因此,汽油蒸
以增加汽油的辛烷值和含氧量,同时降低汽油蒸气压,减 少轻烃组分的挥发, 但研究发现,MTBE 会污染地下 水源。因此美国加州等地禁止使用 MTBE, 现在普遍 采用添加乙醇来替代 MTBE。
2015年9月7日
发动机原理
燃烧与膨胀做功过程
13
第三章 燃烧与膨胀做功过程
第一节 燃料与燃烧基础 调整汽油组分也能提高汽油的辛烷值,烃的分子结构
第三章 燃烧与膨胀做功过程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了解可燃混合气的形成机理。 燃料与燃烧基础
2. 了解发动机燃烧放热特性分析。火理论。 5. 理解燃烧新技术。 6. 理解膨胀做功过程中的能量利用。
7. 掌握发动机燃料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图解)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图解)

润滑系:减少相对运动部件的摩擦阻力,减轻磨损。
起动系:用外力转动发动机曲轴以达到燃烧做功所需的条件。
曲柄连杆机构
曲柄连杆机构是发动 机实现工作循环,完 成能量转换的主要部 件。他是由机体组、 活塞连杆组合曲轴飞 轮组的组成。在做功 行程中,活塞承受燃 气压力在气缸内作直 线运动,通过连杆转 换成曲轴的旋转运动, 并从曲轴对外输出动 力。而在进气、压缩 和排气行程中,飞轮 释放能量又把曲轴的 旋转运动转换成活塞 的直线运动。
五大系统
燃油供给系统
燃油供给系统的功能是根据发动 机的要求,配置出一定数量和浓 度的可燃混合气,均匀的分配到 各个气缸中,并汇集各个气缸燃 烧后的废气,从消声器中排出。
润滑系统
润滑系统的功能是向作相向运动 的零件表面输送定量的清洁润滑 油,以实现液体摩擦,减小摩擦 阻力,减轻机件的磨损,并对零 件表面进行清洁和冷却。润滑系 统由润滑油道、机油泵、机油滤 清器和一些阀门的组成。
3·作功行程
作用: 进气门关闭 燃烧高温高压气体膨胀做 功 过程: 当活塞接近上止点时,由 火花塞点燃可燃混合气, 混合气燃烧释放出大量的 热能,使汽缸内气体的压 力和温度迅速提高高温高 压的燃气推动活塞从上止 点向下止点运动,并通过 曲柄连杆机构对外输出机 械能。 瞬时最高:温度 1927-2527, 压力 3~5MPa 排气门关闭
高压线、火花塞等。
五大系统
启动系统
要使发动机由静止状态过渡到工作状态,必须先用外力转动发动机的曲轴,是活塞作 往复运动,同时使气缸内的可燃混合气做功,推动活塞向下运动使曲轴旋转发动机才 能自行运转,工作循环才能自动进行。因此,曲轴在外力作用下开始转动到发动机开 始自动地怠速运转的全过程,称为发动机的启动。完成启动过程所需的装置,称为发 动机的起动系统。

内燃机的燃烧原理

内燃机的燃烧原理

内燃机的燃烧原理内燃机是将燃料通过燃烧的方式转化为能量的机械装置。

它的燃烧原理是通过内燃机的燃烧室中的燃料与空气混合,并在燃烧室内进行燃烧,产生高温和高压气体,并将其转化为机械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内燃机的燃烧原理。

内燃机的燃烧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吸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首先是吸气阶段。

当活塞向下运动,活塞内下方的汽缸容积增大,通过活塞的下行运动,汽缸内的压力降低,外界空气会通过进气阀进入汽缸,充满整个气缸。

然后是压缩阶段。

当活塞向上运动时,汽缸内的容积变小,这使得空气被压缩,由于活塞上方的活塞顶部设有火花塞,当活塞向上移动到一定位置时,火花塞会产生火花,引燃燃料和空气混合物。

接下来是燃烧阶段。

当点火芯充满燃烧室时,火花点燃了混合物,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迅速膨胀,推动活塞向下运动,转化为机械能。

在燃烧过程中,燃料和空气混合物被完全燃烧,产生的废气通过排气阀排出。

最后是排气阶段。

当活塞再次向上运动时,废气从汽缸排出,同时进气阀打开,使得新的混合物进入汽缸,完成了一个循环。

内燃机的燃烧原理基于热力学和化学原理。

热力学原理是指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然后再转化为机械能。

化学原理是指燃料和空气混合后,通过火花点火,使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

内燃机的燃烧原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燃料的选择和处理。

燃料的选择应考虑其燃点、燃烧速度和能量释放率等因素。

常用的燃料有汽油、柴油和天然气等。

燃烧室的设计也很重要,它需要有合适的形状和尺寸,以保证混合物充分燃烧,并提供合适的压力和温度。

总结起来,内燃机的燃烧原理是通过混合燃料和空气,点燃混合物,在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的作用下,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这个过程需要合适的燃料和燃烧室设计,以确保燃料的充分燃烧和高效能转换。

内燃机的燃烧原理是现代机械工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机械和发电等领域。

【发动机原理】第三章 燃烧与膨胀做功过程

【发动机原理】第三章    燃烧与膨胀做功过程

2015年3月2日
发动机原理
燃烧与膨胀做功过程
17
第三章 燃烧与膨胀做功过程
第一节 燃料与燃烧基础 汽油的蒸发性用汽油蒸发量为10%、50%、90% 和 100% 时所对应的温度来评定,分别称为 10%馏出温度、
50%馏出温度、90%馏出温度和干点, 通过汽油的蒸馏试
验,可以确定这些温度。将一定数量的汽油(通常为100m L)放在蒸发器内加热,使之按一定速度蒸发然后将蒸发出 来的汽油蒸气通过冷凝器凝成液体,并用量筒测量其体积, 当量筒中冷凝的汽油量为被试验汽油量的10%时,测出的
蒸发器中汽油蒸气的温度便是10%馏出温度,用同样方法,
可以得出其他几个温度,蒸发完毕时的温度为干点。
2015年3月2日 发动机原理 燃烧与膨胀做功过程
18
第三章 燃烧与膨胀做功过程
第一节 燃料与燃烧基础
在10%馏出温度时,从汽油中蒸发出的是低沸点,
高饱和蒸气压的轻质成分,10%馏出温度低,表明汽油 中所含的轻质部分低温时容易蒸发,从而有较多的汽油 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使汽油机冷机起动比 较容易。因此,用10%馏出温度来评价汽油的起动品质,
2015年3月2日
发动机原理
燃烧与膨胀做功过程
4
第三章 燃烧与膨胀做功过程
第一节 第一节 燃料与燃烧基础 燃料与燃烧基础
一、发动机燃料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汽缸内的工作物质是成分和比例 不断变化的混合物,其中包括:空气、燃料液滴、燃料蒸气及 燃料燃烧后的残留物。而其中的燃料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
播到之前自燃着火的异常燃烧现象。 抗爆性是指汽油在发
动机汽缸内燃烧时抵抗爆震的能力,用辛烷值表示。
2015年3月2日

发动机科学小实验的原理

发动机科学小实验的原理

发动机科学小实验的原理
发动机科学小实验的原理是利用燃烧产生能量,将能量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发动机运转。

具体原理如下:
1. 燃烧:在发动机内部,燃料与空气混合后,在火花的作用下发生燃烧。

燃料中的化学能被释放,转化为热能。

2. 膨胀: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在缸内迅速膨胀,推动活塞向下运动。

这个过程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3. 排气:当活塞下行到底部时,废气通过排气门排出缸内,为下一次循环做准备。

总的来说,发动机科学小实验的原理是通过燃烧和膨胀的过程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发动机的运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人体有害,尤其使催化剂很快产生不可逆中毒失效,
因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于2000 年开始停止生产和使用含铅汽油,但无铅汽油并非完全 无铅,我国国Ⅲ无铅汽油要求铅含量小于5mg/ L。
甲基环戊二烯基三羰基锰(CH3C5H4Mn(CO)3, MMT)是一种锰基化合物,常用作汽油添加剂来提高辛 烷值, 但有研究表明,MMT的燃烧产物会覆盖在火花
调整汽油组分也能提高汽油的辛烷值,烃的分子结构
对抗爆性有一定影响。按烷烃、烯烃、环烷烃、芳烃的排
列顺序,辛烷值依次增高,通过调整汽油中各类烃的比例, 如增加芳烃和烯烃比例,可以增加汽油的辛烷值。 2.蒸发性 汽油只有从液态蒸发成为汽油蒸气,并与一定比例的 空气混合成为可燃混合气后,才能在汽油机中燃烧,在现 代汽油机中,可燃混合气形成的时间很短, 因此,汽油蒸
般采用研究法辛烷值来确定汽油的抗爆性,如要比较全面 表示抗爆性时,同时标出RON和MON值,也可用抗爆指数 来衡量,即抗爆指数=(MON+RON)/2,国内常用 RON值作为汽油的标号,如97号汽油的RON为97。
显然,汽油的辛烷值越高抗爆性就越好。
在汽油中加入铅化物曾是提高汽油辛烷值的主要方 法,最常用的是四乙基铅(Pb(C2H5)4), 但由于铅
研究法辛烷值(RON)是以较低的混合气温度(一般 不加热)和较低的发动机转速(一般600r/min)的中等 苛刻条件为其特征的实验室标准发动机测得的辛烷值,
它表示汽油在发动机重负荷条件下高速运转时的抗爆
能力。
马达法规定的试验转速及进气温度比研究法高,所
以马达法辛烷值(MON)低于研究法辛烷值(RON),一
(一)汽油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 汽油的性能对汽油机的工作有很大影响。因此对它有 一定的要求, 汽油的主要性能有抗爆性、蒸发性、氧化安 定性、抗腐蚀性及清净性等。 1.抗爆性 爆震是指火花塞远处的末端可燃混合气,在火焰未传
播到之前自燃着火的异常燃烧现象。 抗爆性是指汽油在发
动机汽缸内燃烧时抵抗爆震的能力,用辛烷值表示。
发性的好坏。对形成的混合气质量将有很大影响。
蒸发性越强,就越容易汽化,生成的可燃混合气就
越均匀,燃烧速度就越快,并且燃烧完全,因而不仅发动 机易起动,加速及时,各工况间转换灵敏柔和,而且能减 小零件磨损、降低汽油消耗,但蒸发性也不能太强,因为 蒸发性过强的汽油在炎热夏季以及大气压力较低的高原和 高山地区使用时,容易使发动机的供油系统产生“气阻”, 甚至发生供油中断,另外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蒸发损失
也会增加。
蒸发性很弱的汽油,难以形成良好的混合气,这
样不仅会造成发动机起动困难、加速缓慢,而且未气
化的悬浮油粒还会使发动机工作不稳定,油耗上升。 如果未燃尽的油粒附着在汽缸壁上,还会破坏润滑油 膜,甚至窜入曲轴箱稀释润滑油,从而使发动机润滑 遭破坏,造成零件磨损增大。
汽油的蒸发性用汽油蒸发量为10%、50%、90% 和 100% 时所对应的温度来评定,分别称为 10%馏出温度、
辛烷值是代表点燃式发动机燃料抗爆性的一个约 定数值,在规定条件下的标准发动机试验中通过和标 准燃料进行比较来测定,采用和被测定燃料具有相同
的抗爆性的标准燃料中异辛烷的体积百分比来表示。
在一台专用的可改变其压缩比的单缸试验机上,用被
测定的汽油作为燃料,在一定的条件下运转,改变试验机 的压缩比,直至其产生标准强度的爆震燃烧,然后在同样 的压缩比下,换用由一定比例的异辛烷(一种抗爆能力很 强的碳氢化合物,规定它的辛烷值为100)和正庚烷(一种 抗爆能力极弱的碳氢化合物,规定它的辛烷值为0)混合 而成的标准燃料,在相同的条件下运转改变标准燃料中异
教学目标 1. 了解可燃混合气的形成机理。
2. 了解发动机燃烧放热特性分析。
3. 了解代用燃料及应用。 4. 理解可燃混合气的着火理论。 5. 理解燃烧新技术。 6. 理解膨胀做功过程中的能量利用。
7. 掌握发动机燃料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8. 掌握发动机燃烧过程。 9. 掌握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及其控制措施。
塞等零部件上,可能会导致失火,有时甚至会堵塞催化剂
ꎬ导致发动机或汽车运行不正常,油耗增加,很多国家对 是否允许使用MMT添加剂存在争议,我国国Ⅲ汽油标准 要求锰含量不大于0.016g/L。
在汽油中加入一定量的醇类和醚类添加剂也可提高汽
油的辛烷值,如在汽油中添加甲基叔丁基醚(MTBE)可
以增加汽油的辛烷值和含氧量,同时降低汽油蒸气压,减 少轻烃组分的挥发, 但研究发现,MTBE 会污染地下 水源。因此美国加州等地禁止使用 MTBE, 现在普遍 采用添加乙醇来替代 MTBE。
50%馏出温度、90%馏出温度和干点, 通过汽油的蒸馏试
验,可以确定这些温度。将一定数量的汽油(通常为100m L)放在蒸发器内加热,使之按一定速度蒸发然后将蒸发出 来的汽油蒸气通过冷凝器凝成液体,并用量筒测量其体积, 当量筒中冷凝的汽油量为被试验汽油量的10%时,测出的
蒸发器中汽油蒸气的温度便是10%馏出温度,用同样方法,
辛烷和正庚烷的比例。
直到单缸试验机产生与被测汽油相同强度的爆震燃烧 时为止。此时,标准燃料中所含异辛烷的百分数就是被测
汽油的辛烷值,测定汽油的辛烷值可以采用不同的试验方
法,常用的为马达法与研究法。 马达法辛烷值(MON)是以较高的混合气温度(一般 加热至149℃)和较高的发动机转速(一般达900r/min。) 的苛刻条件为其特征的实验室标准发动机测得的辛烷值, 它表示汽油在发动机常用工况下低速运转时的抗爆能力。
可以得出其他几个温度,蒸发完毕时的温度为干点。
在10%馏出温度时,从燃烧基础
一、发动机燃料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汽缸内的工作物质是成分和比例 不断变化的混合物,其中包括:空气、燃料液滴、燃料蒸气及 燃料燃烧后的残留物。而其中的燃料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
发动机动力的来源。发动机的生存与发展、不同类型的发动
机在结构与性能上的差异、发动机排放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等,都与燃料的种类和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