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第三章(第4次课)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设计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设计摘要汽车发动机是一种能够将燃料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在汽车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原理以及在汽车理论课程设计中的应用,详细讲解其构成、工作原理以及各个部件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汽车发动机的基础知识1.1 汽车发动机的概念汽车发动机是指一种能够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通过内燃作用驱动汽车的动力装置。
1.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按照结构分类,汽车发动机可以分为四种:直列式发动机、V型发动机、W型发动机和逆向双方向发动机。
按照供能方式分类,又可以分为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两大类。
1.3 汽车发动机的构成•缸体:包裹发动机的大部分部件•活塞:连接连杆、从而转化单向线性运动为旋转运动•气门和进气道:调节空气进出缸内•点火塞(汽油发动机)或者喷油嘴(柴油发动机)•燃油系统(汽油发动机)或者柴油喷射系统(柴油发动机)•发电机:提供电力给汽车使用1.4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为:在燃烧室中,将燃料和空气混合后着火,燃烧产生高温和高压,使活塞产生运动,从而转动曲轴,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第二章:课程设计2.1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汽车发动机理论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汽车发动机,并在实践中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操作,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2.2 课程设计的内容此次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1.汽车发动机的动态模拟:利用MATLAB等技术对汽车发动机进行较为真实的模拟,让学生学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并锻炼数据分析的能力。
2.发动机拆解:将一个发动机拆分为各个部件,并通过物理实验进行相关操作,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部件的功能和组成关系。
3.实际操作:让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对发动机进行实际操作,学习更加深入。
2.3 课程设计过程1.建立学生学习小组2.汽车发动机的理论学习和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3.组织学生进行动态模拟实验4.发动机拆解与组装实验5.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汽车发动机第三章:总结汽车发动机是整个汽车的心脏,其工作原理和性能对整个汽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航汽车发动机原理课件

汽车发动机原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汽车系 主讲:徐 斌
主要内容
•绪论
(3学时)
•第1章性能指标与影响因素 (4学时)
•第2章发动机工作循环 (4学时)
•第3章发动机燃料特性 (2学时)
•第4章换气过程
(5学时)
•第5章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8学时)
•第6章燃料供给与调节 (4学时)
01:46
汽车发动机原理---绪论
汽车工程系 7
§0-1内燃机发展概况
• 1890年:第一台二冲程发动机, Clerk,Benz等 • 1892年:压燃式发动机理论形成, 1897第一台柴油发动机,Diesel
为产生雾化微粒使用压缩空气喷射, 发动机体机重量很大。
笨重的第一台柴油机
01:46
汽车发动机原理---绪论
•电喷技术的广泛应 用:
类型----机械式喷 射、电控喷射。多点 喷射、单点喷射等
01:46
汽车发动机原理---绪论
汽车工程系 19
§0-1内燃机发展概况
2.柴油机技术—高功率、高寿命、低油耗、 低排放
•Diesel于1897年研制了第一台柴油机。 •1910年Mckechnie完成了燃油高压喷射系统 研制,为康明斯发动机原型。
产生的原因:Nox取决于燃烧最高温度、燃烧室氧气浓度和生成Nox反 应滞留时间。
因而推迟点火和降低燃烧室高温是主要的手段。补燃增加、排烟增加经 济性下降。
微粒排放两类:液态微粒—燃油和润滑油,冷启动、怠速低负荷时产生。 固态微粒—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碳烟,产生于大负荷。
01:46
汽车发动机原理---绪论
图为一台二冲程风冷发动机, 升功率高于四冲程机,存在扫 气损失,采用混合燃油,存在 烧机油,且HC排放高,油耗高。
(完整版)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1.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是什么?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相比,主要作了哪些简化?答:目的:1.用简单的公式来阐明内燃机工作过程中各基本热力参数间的关系,明确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平均有效压力为代表的动力性的基本途径2.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内燃机经济性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潜力3.有利于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循环方式的经济性和动力性简化:1.以空气为工质,并视为理想气体,在整个循环中工质的比热容等物理参数为常数,均不随压力、温度等状态参数而变化2.将燃烧过程简化为由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向工质进行的等容、等压或混合加热过程,将排气过程即工质的放热视为等容放热过程3.把压缩和膨胀过程简化成理想的绝热等熵过程,忽略工质与外界的热交换及其泄露等的影响4.换气过程简化为在上、下止点瞬间开和关,无节流损失,缸内压力不变的流入流出过程。
2.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组成3.排气终了温度偏高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有流动阻力,排气压力>大气压力,克服阻力做功,阻力增大排气压力增大,废气温度升高。
负荷增大Tr增大;n升高Tr增大,∈+,膨胀比增大,Tr减小。
4.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相比存在哪些损失?试述各种损失形成的原因。
答:1.传热损失,实际循环中缸套内壁面、活塞顶面、气缸盖底面以及活塞环、气门、喷油器等与缸内工质直接接触的表面始终与工质发生着热交换2.换气损失,实际循环中,排气门在膨胀行程接近下止点前提前开启造成自由排气损失、强制排气的活塞推出功损失和自然吸气行程的吸气功损失3.燃烧损失,实际循环中着火燃烧总要持续一段时间,不存在理想等容燃烧,造成时间损失,同时由于供油不及时、混合气准备不充分、燃烧后期氧不足造成后燃损失以及不完全燃烧损失4.涡流和节流损失实际循环中活塞的高速运动使工质在气缸产生涡流造成压力损失。
中职教育-《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三版课件:第三章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张志沛 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ppt

3. 怠速控制
当加速踏板没有被操作时,怠速控制(LLR)功能 工作,设定转速可以依据柴油机特殊的工作模式变化。
在调整规定的怠速时,怠速控制必须应对严重的柴油 机转速波动。为了得到理想的怠速,控制器必须持续地调 节喷油量直到实际的柴油机转速与目标转速一致。
4. 最高转速控制
最高转速控制保证柴油机不会超速运行,为了避免柴 油机损坏,柴油机制造厂规定了仅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 超过的最高转速。
3.喷油提前角对着火延迟的影响 喷油提前角θs 对着火延迟期ti 的影响实际是温度、压
力和反应物焰前反应时间(诱导期)对着火延迟的综合影响。
滞燃期随喷油提前角和压缩比的关系
4.转速对着火延迟的影响 转速n 对着火延迟期ti 的影响有双重性。它对以时间计
的ti 和对以曲轴转角计的着火延迟角φi 的影响是不同的。
滞燃期ti 随转速n 的变化关系
5.油品对着火延迟的影响 柴油是由正烷烃、异烷烃、环烷烃、烯烃和芳烃等
组成的。柴油中含烷烃量愈多,含芳烃量越少,则着火 延迟期越短。反之含烷烃量少,含芳烃量多,则ti 长。
滞燃期随柴油十六烷值CN 的变化
三、着火延迟对燃烧过程和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1. 着火延迟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第二节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一、燃烧过程进行情况
1)喷油始点 2)缸内压力线偏离纯压 缩线始点 3)最高压力点 4)最高温度点
柴油机燃烧 过程的展开 示功图
Ⅰ-滞燃期 Ⅱ-速燃期 Ⅲ-缓燃期 Ⅳ-补燃期 h-针阀升程 Q-循环放热量 dq/dφ-喷 油速率dQ/dφ-放热速率
Ⅰ、滞燃期
从喷油开始到缸内压力线与压缩线偏离的始点阶段,称为滞燃 期或着火延迟期。
第三章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北航5系发动机原理大纲

发动机原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发动机原理Aircraft Engines学时/学分:24学时/1.5学分先修课程:流体力学基础(编号)、工程热力学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飞行器设计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
发动机是飞机的关键部件之一,它提供飞行动力,它的性能直接影响飞机性能,飞机控制和操纵所需功率也来自于发动机。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飞机系学生掌握发动机工作原理和性能以及适用范围和使用时的工作限制。
了解飞机和发动机匹配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 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工作原理(5学时)发动机的工作过程有效推力和推力计算公式发动机性能指标和基本要求发动机中的能量转换和发动机效率发动机主要设计参数及选择原则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概念第二章发动机主要部件工作原理(9学时)进气道的工作状态及特性压气机加功增压原理及特性燃烧室工作原理及特性涡轮做功原理及特性尾喷管的工作状态及特性第三章涡轮喷气发动机(7学时)各部件共同工作涡喷发动机特性超音速进气道与发动机匹配问题加力涡喷发动机工作特点和性能发动机过渡工作状态第四章涡轮风扇发动机(2学时)涡扇发动机组成与分类附加质量原理性能指标涡扇发动机性能特点第五章涡轮轴发动机(2学时)工作原理主要性能指标性能特点2. 课程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航空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和适用范围;掌握发动机特性及其应用条件;了解发动机性能变化原因。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安排少量课后作业,参观发动机陈列室,增强感性认识。
●周学时(1.5),课内、外比例1:1.5。
四、考核方式平时考核与课程结业笔试相结合,平时成绩为30%,结业笔试为70%。
五、参考教材1. 教材《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尚义编,航空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2. 参考书《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原理》下册【苏】Ю. Н. 聂加耶夫等著, 姜树明译,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4年6月;3.《Aircraft Engine and Gas Turbine》【美】Jack L. Kerrebrock, MIT .。
航发原理第三章

航发原理第三章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航空发动机知识发动机性能计算发动机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考虑应用对象、重量、成本、体积、寿命及噪音等诸多限制因素,需进行发动机设计点下的一些参数优化选择,继而进行发动机总体性能计算。
发动机设计点的性能将取决于设计状态下各部件的热力过程。
本章将介绍发动机主要工作过程参数对发动机单位性能参数的影响及设计点发动机性能计算方法。
航空发动机知识涡轮喷气发动机的主要单位性能参数发动机最重要的两个单位性能参数:1. 单位推力定义:Fs=F/qm ;2. 单位燃油定义:耗油率sfc=3600qmf/F。
发动机推力F通常由用户给定,提高Fs可降低流量qm,这意味着将减少发动机的重量和最大迎风面积,因此该参数对发动机总体性能影响十分重要。
如假定尾喷管完全膨胀(p9=p0),且忽略燃气与空气流量的差别,即qm=qmg , 则有单位推力:Fs=V9-V0航空发动机知识发动机主要工作过程参数概念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用来描述气流沿程流动状态变化的参数,如P0、P1、pc 、T0、T1、T3* 。
.. 等参数称为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参数。
其中压气机压比pc和涡轮前温度T3*是发动机的主要工作参数,也是设计时需要选择的重要参数。
航空发动机知识工作参数对单位性能的影响首先研究一下循环功。
若把压气机和进气道作为一个总的压缩过程,则每千克气体输入功为:Wc C p (T2* T0 ) C pT0 (p11) / hc其中:hc 为压缩过程的总效率,p=P2*/P0为总增压比。
若把涡轮和尾喷管作为一个总的膨胀过程(不计燃烧引起的总压损失),则每千克气体输出功:' ' * Wp C p (T3* T9 ) C p T3 (1 1 p' 1 ')h p其中hp 为膨胀过程的总效率。
航空发动机知识循环功与工作过程参数之间的关系发动机循环功代表发动机可以使用的能量(可用能量), 可以表示为:W循环功1 1 ' * W p Wc C pT3 1 ' 1 h p C pT0 p 1 hc ' p ' , T3* T0 , C p (1 1若取:e p1p1 '') C p (1 1p1)e 1 a hch p 则循环功:W循环功C pT0 ( 1) hc e(1)航空发动机知识循环功影响参数分析e 1 a hch p W循环功C pT0 ( 1) hc e 影响发动机循环功W的主要参数是压比p、温比, =1.02-1.04。
发动机原理电子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了解: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理解:配气相位,充气效率和影响因素。
掌握: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换气过程是排气过程和进气过程的通称,包括从排气门开启直到进气门关闭的整个时期,约占380~450°曲轴转角。
换气过程的任务是将缸内空气排出干净,并充入尽量新鲜冲量.第一节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一、换气过程(一)排气阶段1.自由排气阶段从排气门打开到汽缸压力接近于排气管压力。
一开始,排气的流动处于超临界状态,最小截面处气体以音速流动,其供气量与排气门前后的压差无关,只决定于气门的开启面积和气体的状态。
随着活塞的推移,当气体以亚临界状态流动时,排出的废气量由气缸内与排气管内的压力差决定。
自由排气阶段,虽然占整个排气时间虽短,但废气流速很高,废气排出量占60%以上。
从排气门打开到活塞行至下止点的曲轴转角为排气提前角(40- 80°)。
2.强制排气阶段从缸内压力接近排气管压力到活塞于上止点。
换气过程P-φ图3、惯性排气阶段从活塞于上止点到排气门关闭从活塞于上止点到排气门关闭的曲轴转角为排气滞后角。
(二)进气过程1、准备进气阶段从进气门打开到活塞于上止点从进气门打开到活塞于上止点的曲轴转角为进气提前角(10-30°)2.正常进气阶段从活塞于上止点到下止点3、惯性进气阶段从活塞于下止点到进气门关。
从下止点到进气门完全关闭时的曲轴转角为进气滞后角(40~80°)(三)气门重叠角在上止点附近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曲轴转角称为气门重叠角。
非增压进排气门重叠角一般为20-60°,增压柴油机,因其进气压力高,故需较大的气门重叠角,一般为80-160°.此时总有一定数量的新鲜充量直接扫过燃烧室,帮助清除废气后进入排气管,称为燃烧室扫气过程.二、换气损失1.排气损失提前排气损失ω:排气门提前打开引起的损失。
强制排气损失y:活塞上行强制推出废气的损失。
发动机原理第三章 内燃机的换气过程

➢惯性进气
进气迟闭角:从进气下止点
河
到进气门关闭为止的曲轴转
南 理
角。
工
大
学
四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
河 南 理 工 大 学
上止点
下止点
河 南 理 工 大 学
四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
气门叠开现象和气门定时
气门叠开 配气相位 气门定时 扫气现象
进、排气提前角和迟闭角:
排气提前角:30~80°CA
南
理
工
TS ,Ta ,c , ρs
大
学
§3-3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 减小进气系统阻力 ➢ 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 有效利用进气管的动态效应 ➢ 有效利用排气管的波动效应
河 南 理 工 大 学
一、减少进气系统阻力
一)进气门:阻力最大
气门的流通能力——时面值或角面值
Af
dt
1 6n
Af
d
=6nt
pa ps pa
流动阻力和转速关系
pa
v 2
2
和v
进气阻力的主要措施: 进气管长度、转弯半径、
管道内表面粗糙度;气流速度;增压中冷
和 r : ,Vc , r ,c
r c 燃烧恶化
河 南
汽油机: =6~12 r =0.05~0.16
理 工
非增压柴油机: =14~18 r =0.03~0.06
用电磁阀将高压共轨内油量进行合理分配控制油 压柱塞位置控制气门升程。
为精确控制气门升程 设置气门位移传感器
油压式可变配气机构的特点:
➢控制自由度高,提高进排气效 率气门的丰满系数接近1;
➢主要缺点:存在气门落座速度
河 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速发动机其排气提前角要大还是小一些?
在自由排气阶段中,排出的废气量与发 动机转速无关。发动机转速高时,在同样的 排气时间(以秒计)所相当的曲轴转角增大, 因此,高速发动机排气提前角要大。但不宜 过大,否则会使排气损失加大。
2、进气阶段:
进气门开始开启到进气门完全关闭的全过程。 准备进气:进气提前角,一般为0º~30º曲轴转角 正常进气 :活塞下行残余废气膨胀,新鲜气体充入气缸。 惯性进气:进气迟闭角,一般为40º~70º曲轴转角。
特点: 缸内压力呈 负压,进气 终了时有所 提高。
3、扫气过程:在气门叠开期间,可利用新鲜空气或 混合气来进一步扫除缸内废气,这称为燃烧室扫气。
排气迟后角:
1)定义:从上止点到排气门关闭所对应的曲轴转角称为 排气迟后角(或晚关角)。δ一般为10°~30°。 2)作用:延长了排气时间,在废气压力和废气惯性力的 作用下,使排气干净。
配气相位:
用曲轴转角表示的实际进、排气门开闭时刻和开启持续时 间,称为配气相位。
配气相位:
用曲轴转角表示的实际进、排气门开闭时刻和开启持续时 间,称为配气相位。
换气损失由进气损失和排气损 失组成,包括x、y、w之和。
X
y
3、泵气损失 泵气损失又称为泵进气所付出或获得的功, 此功可正、可负。
泵气损失等于理论泵气功与实际泵气功之差。 理论泵气功是假设在排气、进气过程中,工质流动无节流、 摩擦等因素时存在的泵气功。 图(b)中,(Pk-Pr)Vs面积为增压机的理论泵气功。 非增压机的理论泵气功为零。
Pk为压气机出口压力 Pr为涡轮机入口处压力
Pk
泵气功不等同于泵气损失。所有减小换气损失,提高 充气效率的措施都对减小泵气损失有利。
在实际循环示功图中把面积(x+y-d)相当的负功称 为泵气损失。这部分损失放在机械损失中加以考虑。
二冲程发动机 泵气功为零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换气过程
排气过程 进气过程
换气过程的任务
减少换气损失的前提下
排除废气 吸入尽可能多的新鲜工质
换气过程 的作用
尽可能地提高进入气缸的混合气量 保证一定温度和压力的混合气成分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分析:
1、废气排出得越干净,吸入的新鲜工质多,发 动机功率大;
燃烧室扫气的作用: 1)利用气流压差和惯性清除残余废气,增加新鲜充 量。 2)降低燃烧室内 零件温度。
二、换气损失
定义:换气过程 中理论循环换气 功与实际循环换 气功的之差。 组成: 排气损失和 进气损失 两部分组成。
X
y
1、 排气损失 排气损失是从排气门提前打开,直到进气行程开
始,气缸内压力到达大气压力之前,循环功的损失。
进气迟后角:
1)定义:从下止点到进气门关闭所对应的曲轴转角称为进 气迟后角(或晚关角)。β一般为40°~80°。 2)作用:延长了进气时间, 在大气压和气体惯性力的 作用下,增加进气量。
排气提前角:
1)定义:从排气门开始开启到下止点所对应的曲轴转角 称为排气提前角(或早开角)。γ一般为40°~80°。 2)作用:借助气缸内 的高压自行排气,大 大减小了排气阻力, 使排气干净。
排气门开启时,气缸内废气压力较高(0.2~ 0.5Mpa),缸内压 力与排气管压力之
比>1.9,排气流动 处于超临界状态,
可利用废气自身的
压力自行排出。
通过排气门口废气的流速等于该状态下的音速(m/s)
c KRT
式中 K——绝热指数; T——气体的绝对温度; R——气体常数〔N•m/(kg·K)〕。
亚临界状态 临界压力比 (工程热力学第七章)
定义:在气动装置中当气流达到音速流动时上游绝对 压力与下游绝对压力的比值。 超临界流动
排气以当地音速排出,排气量与气体状态和流通截面 积有关; 亚临界流动
排气量与流通截面积和气体压力与背压之差有关;
自由排气阶段分为两个阶段 ①超临界状态
超临界状态 亚临界状态
1)提前排气损失(图中面积 W):是由于排气门提前打开 而引起的膨胀功的减少。 2)强制排气损失(图中面积 Y+d):是活塞上行强制推出 废气所消耗的功。
X
y
如何使排气损失最小?
e’
⑴e`(排气门太早开启)
膨胀功损失:面积e`bb`太
e”
大,且不可能由排气所消耗
的绝对功的减少来补偿。
⑵e``(排气门太晚开启) 膨胀功损失:面积e``bb``较
2、进气损失(面积X) 进气损失:因进气系统的阻力而引起的功的损失
(进气过程气缸压力低于进气管压力造成的损失)。
进气损失不仅体现在进气过程 所消耗的功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 进气过程所吸入的新鲜充量上。
与排气损失相比,所占的比例 相对较小。
进气损失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充 气效率,可通过多种方法降低进气 损失。
(2)强制排气阶段:活塞上行强制推出废气的阶段。
特点:缸内平均压力高于排气管平均压力(克服排气门、 排气道处的阻力,一般高出10kpa左右。气体的流速越高, 此压差越大,消耗的功越多) 。
排 气 门 关 闭 时 刻 : 排 气 迟 闭 角 , 一 般 为 10º~35º曲 轴 转 角 (惯性排气) 。
更大,80°~140°CA ,降低热负荷。 增压汽油机:较小,避免新鲜充量排出。
视频演示
1、排气过程
从排气门 开启到排气 门完全关闭 的这段时间。 约 占 220º~ 290º曲 轴 转 角。
(1)自由排气阶段 排气门开启到气缸压力接近了排气管压力的这一
时期,称为自由排气阶段。
超临界状态 自由排气阶段分为两个阶段
减少换气损失
第一节 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一、换气过程
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指上一循环排气门开启到 下一循环进气门完全关闭的整个时期,约占410º~ 480º曲轴转角。 (四行程内燃机每一循环曲轴旋转720℃)
实际发动机换气过程存在问题
① 气门的开、闭有个过程 :开启总是由小→大;关闭总 是由大→小; 影响:进气不足;排气不净
气门叠开:
气门叠开定义:由于进气门提前打开而排气门晚关,因此 在排气行程上止点出现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特殊现象。
气门重叠会产生串气吗?
不会
因为: a. 进、排气流各自有 自己的流动方向和流 动惯性,加上重叠时 间极短。 b. 进气流有助于更好 地排气。
不同型式内燃机气门叠开角的大小:
非增压汽油机:较小,避免回火。 非增压柴油机:较大, 20°~80°CA 增压柴油机:
当T=700~1100K(420~827℃)时,c=500~ 700m/s。此时,废气流量与排气管内的压力无关,只取 决于气缸内的气体状态、时间和气门开启截面积。并且 因排气流速甚高,在排气过程中伴有刺耳的噪声,所以 排气系统必须装有消声器。
②亚临界状态
缸内压力与排气管内压力之比下降到1.9以下时,排气 流动转入亚临界状态,废气流速降低,产生的噪音较小。
② 气体惯性的影响:随着活塞的运动,进气由小→大; 排气由小→大;进气门由小→大→小;排气门由小→ 大→小;同样造成进气不足、排气不净
③ 发动机速度的要求:实际发动机曲轴转速很高,活塞 每一行程历时都很短,当转速为5600r/min时一个行 程只有60/(5600×2)=0.0054s,即使转速为 1500r/min,一个行程也只有0.02s,这样短的进气或 排气过程,使发动机进气不足,排气不净。
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吸进新鲜空气和排尽废 气,尽可能地减少换气损失,必须设法延长进、排 气的时间。因此,进、排气门都相对于每个冲程开 始或结束的上止点或下止点时刻提前开启,滞后关 闭,从而在进排气时进排气门都有较大的流通面积, 减少进排气阻力,充分进气和排气。
进气提前角:
1)定义:从进气门开始开启到上止点所对应的曲轴转角称 为进气提前角(或早开角), α一般为10°~30°。 2)作用:增大了进气行 程开始时气门的开启高 度,减小进气阻力,增 加进气量。
2、废气排出得越干净,吸入的新气越多,燃烧 充分,热效率高,比油耗低,经济性好;
3、废气排出得越干净,吸入的新气越多,燃烧 充分,排出的有害气体少;
4、换气损失小,机械损失小,机械效率高,经 济性好;
5、不同的工况需要的进气量不同,要和发动机 工况配合。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研究的内容
了解换气过程的进行情况 分析影响换气量的各种因素 找出 提高充气量 方向与措施
小,但在b``r``期间排出废气 所需要的功较多。
可见:如果排气提前角↑,则w↑,y↓ 排气提前角↓,则w↓,y↑
所以:最有利的排气提前角,必须是使(w+y) 最小。
影响排气损失的因素:
排气提前角:选择合适的排气提前角(通常通过试验确定) 可以使两者最小。 发动机转速:流动损失是和气流的速度成正比的,当内燃 机n↑时,排气损失也增加,其中推出损失的增大远大于膨 胀损失的增大。 降低排气损失的主要方法: 减小排气系统阻力及排气门处的 流动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