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比较

合集下载

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共识课件

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共识课件
• 另外,中国指南指出了应特别考虑重症传染性疾病病人的转运。
小结
• 《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最低标准》是澳大利亚急救医学院和澳大利亚 / 新西兰麻醉危重病协会相关专家的共识意见,并未交代回顾文献的相关 信息,是只针对院内转运的 1 份指南。
• 《危重症病人院际和院内转运指南》是美国重症医学院和重症医学会通 过回顾 1986 年~2001 年 10 月在pubmed《医学索引》上收录的文献 并采纳专家意见制定的。
3标准化分级转运流程
• 正常转运(transportation)
正常转运要确保患者安全及医护人员安全。
①为确保患者安全,医护人员必须各司其职,在转运过程中持 续监测生命体征;患者在床单位间移动过程要注意各种管路 连接的有效性,避免牵拉松脱;保证仪器正常工作;力求在 最短时间完成转运工作。
②为确保医护人员安全,转运仪器须规范放置,防止被仪器砸 伤;同时,在转运途中也要特别注意行人,避免不必要的意 外事件。
指南PK:评估
• (5)转运前沟通 4 国指南都强调了与接收病人科室协调与沟通的重要性。 双方应协调好出发和到达时间,接收科室要保证可以立即对病人进行治
疗或检查,保障病人治疗的连续性。
指南PK:监测
• 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3.7%,其中 35% 发生在转运前,50% 发生在 转运中,15% 发生在转运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不良事件最多。
• 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情危急、变化快,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 不可预见性,应将动态评估贯穿整个转运过程,将转运方案 形成闭合回路,将“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注重转运流 程每个阶段的持续评估。
• 转运过程中因短暂缺乏的治疗资源及外周环境的突然改变, 其往往存在难以预知的病情变化和较大的转运风险。因此, 在院内转运中转运人员要对转运流程进行多环节、多方面、 无缝隙的动态评估,力求将转运风险降至最低。例如,转运 前重新评估患者的病情,尤其在配置好转运装备后;转运中 保证监测、治疗措施的连续性;转运后对转运过程和转运效 果再次评估。

危重患者转运

危重患者转运

医护人员

病人
未有
应急能

效评估 力欠缺

病情严重
躁动



未准备抢救药品

缺乏规范的流程
转运物品准备不全

未进行流程的培训
抢救药品准备不全

转运物品损坏



流程
物品
决定——需要转运吗?
风险
利益
转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必要性
《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草案)——2010
目录
1 2 3 4 5
转运的评估 转运前的准备 转运中的护理 突发事件的处理 转运后的护理及拓展
呼吸—非人工气道
接头
双鼻塞或者面罩佩戴有无松脱, 氧气接头有无松动
流量 保证合适的氧流量,保证氧供 痰液 及时清理痰液,保持气道通畅
患者如有可能呕吐者,头部偏
误吸 向一侧,以防误吸
呼吸—人工气道
固定 专人负责,防止脱出或移位
保证合适的气囊压力,观察口腔
气囊 分泌物,防止误吸 痰液 及时清理痰液,保持气道通畅
件的处理预案
实现充分了解转运目的地条件:是否具备氧源,有无机械
通气条件等
李玉凤,校爱芳.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程序化护理.浙江临床医学,2015(10):1848
转运前与相关科室的沟通与协调
1
2
3
4
联系科室 确定时间 告知要求 联系电梯
王琦.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管理.哈尔滨医药,2012,32(2):150
转运前准备
路线 选择
确定人员 病人准备
相关科室 协调
物品准备
转运人员的确定

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共识

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共识

2021/6/4
8
(二)分级标准
2021/6/4
9
表1 转运分级标准
2021/6/4
10
表2 转运人员配备标准
2021/6/4
11
表3 转运装备配备标准
2021/6/4
12
(三)标准化分级转运流程
2021/6/4
13
(三)标准化分级转运流程
ACCEPTANCE
评估分级(assessment & classification) 沟通解释(communication & explanation) 充分准备(preparation) 正常转运(transportation) 应对管理标准化(administration & normalization) 总结评价(conclusion & evaluation)
① 转运人员准备。选定相应的医护人员;转运人员分工明确,护 士熟悉工作流程以及应急方案,由转运护士来担当领队。
② 转运装备准备。按照标准配备;仪器设备调试并试运行, 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③ 患者准备。出发前再次评估病情(主要包括生命体征、意 识、呼吸及循环情况等),并检查各种管路引流固定妥当, 确保通畅,尽量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转运。
2021/6/4
3
(一)分级转运原则
2021/6/4
4
(一)分级转运原则
降阶梯预案: 可能出现的最高风险,按相应分级
进行转运人员和装备的准备
充分评估: ①准确了解转运风险; ②确定可行转运方案; ③合理选择风险应对措施。
2021/6/4
5
(一)分级转运原则
优化分级:
Ⅰ级:随时危及生命,医疗支持后生命体征仍不平稳,GCS

精选危重病人的安全转运

精选危重病人的安全转运
急危重病患者
生命体征不稳定昏迷、躁动抽搐气管内插管静脉使用调节血压、心率及呼吸方面药物
包括: 心跳、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者 急性心包填塞可能引起心脏骤停者 腹部闭合伤致血压下降剧烈者 呼吸道梗阻可能呼吸停止者。
急危重患者转运的禁忌症
这些患者最好在急诊科进行紧急处理或实施救命手术后再行转运。
三、实施—如何转运?
院内转运院际转运正确搬运
最理想的转运一个危重病人是把它当作一个“流动的,但是无缝的、连续的ICU环境”。
三、实施—如何转运?
(一)转运前必须明确
转运前交流和合作 随从人员 所需器材 转运中监护
三、实施—如何转运?
(二)院内转运--转运前交流与合作
三、实施—如何转运?
(二)院内转运--所需器材
三、实施—如何转运?
(二)院内转运--所需器材
三、实施—如何转运?
(二)院内转运--药物准备
必带肾上腺素和抗心律失常药在内的基本急救药物,以防转运途中突发心脏骤停或心律失常。其它药物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用输液泵控制给药速度。必须保证输液泵的电量充足和功能完好。
二、计划
当形成一个计划时,
以下是应回答的一些
必须问题:
5、准备接受转运来的医院已被通知和已准 备好接受你的病人了吗?6、沟通渠道畅通吗?如:移动电话等等。7、你已仔细的考虑过特别的运送情况吗?8、光线,车辆,路况和天气,距离等9、到达后,接收人员已妥当的接管了病人吗?10、气道,循环,药物支持等等
三、实施—如何转运?
(三)院际转运
其中气道管理、氧气供应、生命体征 监护所需设备要特别强调; 急救药品与稳定病情和维持生命征所 需药品也必须准备充分。
三、实施—如何转运?

重症患者转运指南

重症患者转运指南
推荐意见3:重症患者的转运应使用符合要求的转运床。 推荐意见4:重症患者的转运需配备监护治疗设备及抢救药品
危重患者转运推荐设备
危重患者转运推荐药物
转运方式的选择
• 院内转运:转运床完成; • 院际转运:陆路转运、飞行转运、水路转运;
转运前准备
认真评估患者病情
机械通气病人:
低血容资质:由接受过专业训练,具备重症患者转 运能力的医务人员实施.
• 必须接受过专业培训:转运人员应接受基本生命 支持、高级生命支持、人工气道建立、机械通气 、休克救治、心律失常识别与处理等专业培训, 能熟练操作转运设备。
转运护送人员
要求
• 至少有1名具备重症护理资格的护士; • 根据病情配备医师或其他专业人员; • 指定转运负责人;
• 床边交接,口头交接,书面交接 • 交接应书面签字确认;
转运的质控与培训
• 应制定转运的质控标准以保证重症患者的转运质量。质控 计划应包括建立审查及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并定期进行更 新及完善;
• 所有参与重症患者转运的人员都应学习上述重症患者转运 相关知识,并接受临床培训,通过评估考核合格,才能独 立实施重症患者转运。并接受定期评估。
• 接受方应保证所有准备工作就位,一旦患者到达能及时接 受监测治疗或检查;
推荐意见6:转运前应与接收方及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做好 充分准备,以保证转运安全。
转运的监测和治疗
• 重症患者转运时必须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无创 血压及呼吸频率;
• 转运过程中不应随意改变已有的监测治疗措施;
• 转运途中妥善固定患者,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频繁躁动 者,可适当应用镇痛、镇静剂,但应尽可能保留其自主呼 吸。
转运决策与知情同意
• 评估转运的获益和风险 • 转运的决定 1、院内转运由主管医师决定; 2、院际转运则需由转出医院主管医师和接收医院共 同商议,最终应由接收医院主管医师决定; • 转运前应充分告知转运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获

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

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

总结评价
• 再次评价患者转运旳获益与风险,评估病情是否稳定,并对转运人员 构成旳合理性、计划措施旳针对性和预见性、沟通旳有效性进行评价。
小结
安 全 转 运 旳 原 则
➢ 有经验旳医护人员 ➢ 必要旳设备和交通工具 ➢ 全方面旳检验和评估病情 ➢ 全方面检测 ➢ 稳定病情 ➢ 反复评估病情 ➢ 不间断旳监护 ➢ 直接交接 ➢ 病历统计和审核
• 评估所到科室应付意外旳能力和设施 • 估计到前往科室旳旅程和所需时间 • 熟知运送过程半路过旳能提供急救设备旳科室
联络电梯
告知病房(联络检验科室)
正常转运
• 正常转运要确保患者安全及医护人员安全 ① 转运过程中连续监测生命体征;移动患者过程要注意多种管路连接旳有 效性,防止牵拉松脱;确保仪器正常工作;力求在最短时间完毕转运工作。 ② 为确保医护人员安全,转运仪器须规范放置,预防被仪器砸伤;同步, 在转运途中也要尤其注意行人,防止不必要旳意外事件。
转运装备
备 物
心电监护仪 外携急救箱 简易呼吸器 推注泵
原则化分级转运流程
③ 患者准备 出发前按照转运分级再次评估病情,并检验多种管路及引流管固定妥 当,确保通畅。 ④ 接受方准备 告知接受方患者旳病情及生命体征、所用仪器设备、用药情况及到达 时间等,使其做好充分接受患者旳准备。
与接受部门旳协作
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呼吸循环支持等内容进行综合分级(Ⅰ级、Ⅱ级、 Ⅲ级),并根据分级原则配置相应转运人员及装备。
➢ Ⅰ级患者具有随时危及生命旳临床问题,采用相应医疗支持后生命体征 仍不平稳,GCS评分<9分,需要人工气道支持[PEEP≥8cmH2O (1cmH2O=0.098kPa)、FiO2≥60%],应用2种及以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 Ⅱ级患者具有可能危及生命旳临床问题,采用相应医疗支持后生命体征 相对平稳,GCS评分9~12分,需要人工气道支持(PEEP<8cmH2O、FiO2 <60%)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 Ⅲ级患者呈慢性病程,生命体征尚平稳,GCS评分>12分,无人工气道 支持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

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

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草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患者转运是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转运途中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甚至死亡。

为规范重症患者转运过程,提高转运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使医务人员对重症患者的转运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了《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各级医院提供重症患者转运的基本原则,以便各医疗机构根据自身现有资源制定重症患者转运计划并规范临床实施。

重症患者转运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或完成更好的诊疗措施以期改善预后,根据转运实施的不同地域,重症患者转运分为院内转运及院际转运;院内转运是指在同一医疗单位不同医疗区域之间的转运;院际转运是指在不同医疗单位之间的转运。

1转运决策与知情同意转运目的是为了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诊治措施,但转运存在风险,因此,转运前应该充分评估转运的获益及风险。

如果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则应重新评估转运的必要性。

通常,在现有条件下积极处理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不能维持有效气道开放、通气及氧合的患者不宜转运。

但需立即外科手术干预的急症(如胸、腹主动脉瘤破裂等),视病情与条件仍可积极转运。

院内转运由主管医师决定,院际转运则需由转出医院主管医师和接收医院共同商议,并且最终应由接收医院主管医师决定。

转运前应将转运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告知,获取患者的知情同意并签字。

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签字;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当由其授权的人员签字。

紧急情况下,为抢救患者的生命,在法定代理人或被授权人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例如挽救生命的紧急转运),可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签字。

推荐意见1:重症患者转运的目的是使患者得到必要的诊治,转运决策应充分权衡获益与风险。

2转运护送人员重症患者转运应由接受过专业训练,具备重症患者转运能力的医务人员实施.并根据转运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转运人员。

医院院内顺利转运,掌握这4个步骤就够啦!

医院院内顺利转运,掌握这4个步骤就够啦!

医院院内顺利转运,掌握这4个步骤就够啦!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出现需要将患者从一个科室或者部门转运到另外一个科室,比如,进行各种辅助检查,或者转入病房住院治疗等等,对于危重病人、急诊病人等,本身病情危重,转运过程中可能因为运输、颠簸、过床搬动等原因,导致出现病情变化等后果,严重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如此,实在得不偿失。

让我们来看看如何能让院内转运进行的更加稳定顺利。

转运前的评估1. 目的必须明确:你是要去做什么?你做的事情,患者受益是否大于风险?是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明确诊断,进行手术或者介入等治疗。

2. 基本思路:如果转运不能得到更多益处,目的地和现有区域治疗没有区别,不建议转运,除了大型无法搬动的医疗器械以外,建议将器械搬动到床前治疗,相关和资质科室的医生到病床前,就地抢救。

3. 最基本转运原则在现有的条件下,经过积极处理(请了能请的所有科室会诊,用了能用的所有器械和药物,并且有至少高年资主治医师指挥的抢救),仍然不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气道不能有效开放,通气和氧合不能保证的情况下,不要进行转运,病人路上一定九死一生。

4. 如果需要立即内外科手术干预的急症(包括脏器破裂,大出血,血管破裂,急性心梗pci 等)根据病情和现有条件,可以进行转运,转运前把转运的必要性和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并签字同意。

签署危重病人转运/检查或治疗病情谈话及风险告知书,向患者家属说明,患者目前诊断,需要做某种检查,或者治疗,在转运和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如下风险(1)呼吸心跳骤停(2)胃内容物返流,误吸,窒息,痰液堵塞(3)诱发原有/潜在疾病加重,或者恶化,严重时可危及生命(4)各种导管脱落(5)检查结果不理想,不能明确诊断,需要再次检查(6)病人病情随时变化,不能耐受检查,需要中止检查(7)其他未能预见的疾病和并发症等(8)上述意外情况及风险,产生的治疗费用,由患者承担检查将有医护人员陪同,并携带部分监护仪器和抢救设备、药物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比较
护理研究杂志发布了「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比较」一文,现整理
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院内转运是指病人因各种需要,在院内各个科室之间进行的必要转运过程。
从急诊入院的病人大多数是危重症病人,其在急诊留观时间一般不超过 72 h,
需进一步治疗和诊断的病人要转运至其他临床专科或者医技科室。有报道,经过
转运的病人比未转运病人的疾病评分严重度、机械通气的使用率、在重症监护病
房(ICU)和普通病房的住院日及死亡率都明显增高;院内转运增加了病人发生
并发症的风险。

为了保障病人安全,降低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各国不同医疗机构和
组织发布了转运指南。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进行比较分
析,为危重症病人从急诊安全转运至其他院内科室提供借鉴和参考。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涉及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的指南均可纳入本研究。排除标
准:新生儿转运相关指南,同一机构公布的同名指南的较早版本。

2. 检索策略 以「病人转运(patient transfer)」为 主题词,「危重症
病人(critically ill patient)」「指南(guidelines)」为关键词使用 PubMed、
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 US 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 等搜索引擎进行电子检索和人工检索。检索截止时间
为 2015 年 4 月 1 日。

结果
最终获取最新的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 4 篇,分别为澳大利亚急救医学
院和澳大利亚 / 新西兰麻醉危重病协会(Australasian College for Emergency
Medicine,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College of Anaesthetists and Joint
Facul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在 2003 年发布的《危重症病人院内转
运最低标准》、美国重症医学院和重症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在 2004 年发布的《危重症病人院际和院内转运指南》、中国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在 2010 年发布的《中国重症病人转运指南(2010)》
(草案)及英国重症医学会(Intensive Care Society)发布的《危重症病人转
运指南(2011 第 3 版)》中的院内转运部分进行说明和比较,详见表 1, 以
下简称澳大利亚、美国、中国、英国指南。
表 1 为纳入研究的 4 篇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
1. 转运前要求
(1)转运前病人评估 澳大利亚、中国、英国 3 份指南都指出要在转运前
评估病人状态,包括病人的病史、当前生命体征、意识、静脉通道、引流管情况。
一般情况下,转运前需使病人的通气和血流动力学情况保持稳定。其中,英国指
南详细提出可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 评
估当前生理状态(见表 2),评分时用病人资料先对照参数,获取单项参数分值,
各项参数所得分值之和为总分。联合氧饱和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碱
缺失等指标评分后将病人按照病情的危重程度分为低、中、高 3 个转运风险等
级(见表 3)。转运前应重新评估病人状态,尤其是在配置好转运设备后。澳大
利亚指南特别指出不能忽视病人的基础护理。

表 2 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表 3 为转运风险等级评估表


(2)转运决策 4 国指南都强调每次转运要权衡利弊,由转运方和接收方主管
医师共同决定并对病人负责,需特别关注转运的风险,如将要进行的检查和治疗
与预后无密切关系,则为此而进行转运是没有意义的。转运前应将转运的必要性
和潜在风险告知病人及其家属,获得其知情同意并签字。其中,美国指南提出应
由医院多部门人员共同制定全面的、切实可行的转运方案。

(3)转运人员 成立一支专业的转运团队能够降低临床重大不良事件的发生
率。1998 年密歇根大学医疗系统在院内创建了专门的紧急转运小组(SWAT)并
运用至今,减少了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了病人安全。 4 份指南都建
议,至少由两名以上熟悉转运设备,有丰富急救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护送。其中
一名是护士,要具备重症护理资格,并经过基础培训和专项训练;另一名可以是
接受过重症急救培训的呼吸治疗师、注册护士或其他专业人员。英国指南特别指
出,转运人员的配置需根据病人病情进行调整,低风险的病人只需由一名护士和
一名辅助科室人 员护送;中度风险的病人需要由一名护士和一名当前负责病人
的医生护送;高风险的病人则需要一名护士和一名有麻醉或重症治疗背景的医生
护送,在指南后的附表中明确列出了每个风险等级病人护送人员具体所需的核心
能力。

(4)转运设备及药品 4 国指南都提出需携带一定的专用转运设备,其中,
中国、澳大利亚、英国指南提供了具体的设备核查清单。转运途中生命体征的监
护水平应等同于 ICU 监护水平。至少要有适用于所有病人的基础生命体征监护
设备,包括持续心率、呼吸、 血压、氧饱和度监护。更高级的监护包括有创血
压监护、肺动脉楔压监护、颅内压监护和二氧化碳浓度监护。监护仪最好有记忆
功能,以便回顾和记录转运途中病人的病情变化,报警设置应合理。通气设备包
括便携的呼吸机、简易呼吸器等,氧气应能满足转运途中所需并余 30 mm 以上。
还需携带尺寸合适的气道管理设备、吸引设备、除颤仪等。

中国、澳大利亚指南强调设备须是能够进入电梯和每道门闸的持久耐用可手
推设备,能够在远距离、特殊区域(例如核磁室)使用,不能放置在病人身上,
可设计专用的容器或转运车。所有电子设备都应能电池驱动,保证充足的电量并
准备备用电池。

4 国指南都指出必须携带肾上腺素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急救药品,可根据病
情携带其他药品,如镇痛药、镇静药、肌肉松弛药等。需携带足够的液体和静脉
输注药物。其中,美国指南还特别指出可定点放置在转运路线或接收科室的药品
车中以备随时可取。英国指南还特别强调了转运人员的装备问题,需穿戴可保暖
的防护装备,携带移动通讯设施。

(5)转运前沟通 4 国指南都强调了与接收病人科室协调与沟通的重要
性。双方应协调好出发和到达时间,接收科室要保证可以立即对病人进行治疗或
检查,保障病人治疗的连续性。

2. 转运途中的病情监测 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3.7%,其中 35% 发
生在转运前,50% 发生在转运中,15% 发生在转运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
不良事件最多。因此,需特别注意转运途中对病人呼吸及循环系统的监护。澳大
利亚指南还特别强调转运应提前计划最佳路线,保障电梯的正常运行。

3. 转运后交接 4 国指南都强调到达接收科室后,转运人员应与接收科
室负责接收的医务人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接,交接的内容包括病人病史、重要体
征、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以及转运中有意义的临床事件,交接后应书面签字
确认。
4. 文书记录 4 国指南都强调了转运前后的文书记录,病历资料由原治
疗科室送出,内容包括转运指证以及转运全过程中病人的状况。英国指南在附录
中明确列出了需记录的资料。Jarden 等根据指南和各种标准制定了适于临床使
用的病人院内转运表单,更适于临床实际使用。

5. 质量控制 澳大利亚、中国指南指出,应制定转运的质量控制标准,以保
证重症病人的转运质量。另外,中国指南指出了应特别考虑重症传染性疾病病人
的转运。

讨论
《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最低标准》是澳大利亚急救医学院和澳大利亚 / 新
西兰麻醉危重病协会相关专家的共识意见,并未交代回顾文献的相关信息,是只
针对院内转运的 1 份指南。 《危重症病人院际和院内转运指南》是美国重症医
学院和重症医学会通过回顾 1986 年~2001 年 10 月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医学索引》上收录的文献并采纳专家意见制定的。 《中国重症病人转运指南
(2010)》(草案)是由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根据近年来国
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的。 英国重症医学会发布的《危重症病人转运指
南(2011 年第 3 版)》是对发表于 2000 年~2009 年 9 月的英文文献进行了
系统评价,在 1997 的第 1 版和 2002 年的第 2 版基础上撰写的。三者都是基
于文献证据和专家共识由小组共同编写完成的,但是参考文献没有列出。英国指
南做了相关系统评价,收集文献数量更加广泛,内容更加全面细致,循证依据较
强,转运建议详细,操作流程和管理策略对实际应用指导意义较强。 建议可参
考以上指南,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符合本院要求的急诊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管理
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