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六单元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一.1. 《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
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
,5、《关雎》中的男子由“.”引起“.”的美好联想;“”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6.《蒹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蒹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的朦胧之美,刻画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意境。
8.《蒹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追求伊人的道路之艰难。
9.“一切景语借情语”。
《诗经·蒹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浓浓的秋凉中折**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10.《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理解性默写(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 ,(2)诗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 ,(3)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 ,(4)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两句诗是: ,(5) 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意境相似。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性默写。
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习题(解析版)

第三单元综合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俨.然(yǎn) 箬.篷(ruò) 魅.力(mèi) 器皿.(mǐn)B.窈.窕(yòu) 垂髫.(tiáo) 造诣.(zhí) 蒹葭.(jiā)C.好逑.(qiú) 溯洄.(huí) 悄怆.(chuàng) 雎.鸠(jū)D.豁.然(huò) 怡.然(yí) 篆.文(zhuàn) 荇.菜(xìnɡ)【答案】B【解析】B. 窈.窕(yǎo)、造诣.(yì)。
故选B。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B.心乐.之(乐:以……为乐)C.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属于)D.溯洄..从之(溯洄:逆流而上)【答案】C【解析】C.有误,属:类似,故选C。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便要还家B.诎右臂支船C.佁然不动D.左手倚一衡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A项“要”通“邀”;B项“诎”通“屈”;D项“衡”通“横”。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崔氏二小生..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其两膝相比.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等。
A项“小生”古义是年轻人,今义是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C项“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指男女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D项“比”古义是靠近,今义是比较。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一、《回延安》贺敬之1、革命圣地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感激和热爱之情,“树梢树枝数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写出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情景;夸张句“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写出了延安新城的巨大变化;排比句“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描绘了延安新貌。
二、《桃花源记》陶渊明1.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3. 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①山有小口;②初极狭。
4. 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 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 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
8. 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 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 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 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 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3. 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小石潭记》柳宗元(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佩环(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6)课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八下古诗文默写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一、《桃花源记》陶渊明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
2.《桃花源记》中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3.《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
4.《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
5.《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6.《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
二、《小石潭记》柳宗元(1)《小石潭记》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小石潭记》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小石潭记》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小石潭记》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5)《小石潭记》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6)《小石潭记》中“”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三、《关雎》1、起兴的句子是:。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4、《关雎》中的男子由“。
”引起“。
”的美好联想;“。
”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
”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四、《蒹葭》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5、《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五、《式微》1、《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六、《子衿》1、“”,一句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写出了其相思萦怀之情。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文言文阅读(21分)(一)默写(11分)1.青青子衿,。
《子衿》2. ,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4.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小石潭记》能够反映作者心境感伤(观潭的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二)诗歌理解与赏析(4 分)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照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三类。
7.下列对《蒹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加点字解释(2分)(1)为.坻()(2)斗.折蛇行()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
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八年级上、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试题汇编(部编版,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八年级上、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试题汇编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使我们想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11.分别写出《三峡》中描写春冬、夏、秋最具有特色的句子。
春冬: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夏:夏水囊陵,沿溯阻绝。
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1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此句与唐朝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句诗是一致的。
13.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六单元 古诗文默写 古诗词阅读(中考真题)(原卷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部编版)

古诗文默写闯关1、北冥有鱼,。
2、怒而飞,。
3、是鸟也,。
4、水击三千里,。
1、,弗食,不知其旨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知困,。
1、选贤举能,。
2、幼由所长,。
3、,不必藏于己。
4、是故谋而不兴,。
1、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
3、,安求其能千里也?4、策之不以其道,。
1、,有吏夜捉人。
2、!妇啼一何苦。
3、室中更无人,。
4、,犹得备晨炊。
5、夜久语声绝,。
1、茅飞渡江洒江郊,,。
2、唇焦口燥呼不得,。
3、,秋天漠漠向昏黑。
4、自经丧乱少睡眠,!5、安得广厦千万间,!1、满面尘灰烟火色,2、可怜身上衣正单,3、夜来城外一尺雪,4、,回车叱牛牵向北。
5、,系向牛头充炭直。
1、曲径通幽处,。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2、万籁此都寂,。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3、此地一为别,。
(《送友人》李白)4、挥手自辞去,(《送友人》李白)5、,漏断人初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6、,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7、,寂寞开无主。
(《卜算子咏梅》陆游)8、,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陆游)1.《北冥有鱼》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
即使如此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2《北冥有鱼》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
3.《北冥有鱼》中,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
4.《北冥有鱼》中,介绍鲲之产地的语句是:,。
5.《北冥有鱼》中,以奇异的想像、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的语句是:,。
,。
,不;,。
6.成语“鹏程万里”,比喻前程远大。
这个典故出自《北冥有鱼》,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的句子是:,,,。
7.《北冥有鱼》中,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二、《小石潭记》柳宗元(1)《小石潭记》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小石潭记》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3)《小石潭记》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4)《小石潭记》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5)《小石潭记》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6)《小石潭记》中“ ”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三、《关雎》、起兴的句子是:。
、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一句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写出了其相思萦怀之情。
“ ”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 ”“ ?”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的诗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 。
表达作者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情句是: 。
《虽有嘉肴》、文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道理的句子是: 、教学相长,指教和学互相促进。
语出自《礼记·学记·虽有佳肴》: 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我国古代政治上最高的理想就是: 、说明了政权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任何个人的句子是: 、体现了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关系的句子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古诗文默写 一、填空 1.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 2.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青青子衿, 。(《诗经·郑风·子衿》) 6. ,胡为乎中露?(《诗经·邶风·式微》) 7.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 8.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曲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0. ,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11.谁见幽人独往来,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2. ,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3.万籁此都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4. ,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5.拣尽寒枝不肯栖,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6. ,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7.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8. ,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9.自经丧乱少睡眠,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 ,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21.满面灰尘烟火色, 。(白居易《卖炭翁》) 22.是马也, , ,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韩愈《马说》) 23.大道之行也, 。 , 。(《礼记·大道之行也》) 24. , ,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虽2
有嘉肴》) 2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虽有嘉肴》) 2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礼记·虽有嘉肴》) 27.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 28.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29.蒹葭萋萋, 。 , 。(《诗经·秦风·蒹葭》) 30.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诗经·秦风·蒹葭》) 3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诗经·周南·关雎》) 32. ,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周南·关雎》) 33.闭之,则右刻“ , ”,左刻“ , ”。(魏学洢《核舟记》) 34.潭西南而望, , 。(柳宗元《小石潭记》) 35. ,蒙络摇缀, 。(柳宗元《小石潭记》) 36.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37.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38.是故谋闭而不兴, , 。是谓大同。(《礼记·大道之行也》) 39.天之苍苍, ? ?(《庄子·北冥有鱼》) 40.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 , ?”(《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
二、理解性默写 《回延安》贺敬之 (1)革命圣地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树梢树枝树根跟,亲山亲水有亲人 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写出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情景;夸张句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写出了延安新城的巨大变化排比句是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描绘了延安新貌。 《桃花源记》陶渊明 (1)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或桃花源中人们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 (2) 作者描写桃花源内自然景象(或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描写桃花源内生活情景(社会风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写出描写桃花源人们和平劳动与幸福生活的语句:自然景象加生活情景 (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的第一反应是 见渔人 , 乃大惊 。说明桃花渔人与世隔绝已久的句子是 问今是何世 , 乃不知有汉 。 (5)课文第二段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人们进行描写的①(心情角度)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②(穿着角度)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③(活动角度)其 中往来种作 (6)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忽逢挑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 (7)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自云先是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8)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②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9)文中哪些话表明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生活? 4
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不愿离开的原因有:①桃花源中生活安宁 ②能安居乐业 ③和睦相处 。 (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说了秦末以来的历史 。 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 本文线索是渔人的行踪。围绕这一线索,作者谢了哪几件事①逢桃林②访桃源 ③寻桃源 。 (12)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山有小口;初极狭 (14)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也 (15)作者在本文寄托了怎样社会理想?(或描写世外桃源的用意)当时条件下能否实现?试作评价。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们的要求,具一定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小石潭记》柳宗元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佩环 。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皆如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或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形象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 (6)课文中“皆如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 游鱼细石 , 直视无碍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情趣。 (7)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游览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8) 本文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空竹,水声,小潭 ,潭边青树、翠蔓 。用5
“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 “ 其境过清 ”埋下伏笔。第一段“伐竹取道”与上文“ 隔篁竹 ”呼应,又为下文“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埋下伏笔。 本文第二段写潭水有 清 ,澄的特点,用到 侧面描写 ,好处是 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景物描写潭水;无一字在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潭水 ,游鱼 ,用到 特写镜头写法。作者写鱼采用 手法,先写鱼“ 佁然 ”即静止不动的样子,潭底石头上清晰映着鱼的影子,这是静止的画面。又写“ 俶尔远逝 ”一些鱼一会游到这,一会游到那,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9) 文中既表现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还有无所依 。 (10)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和“ 潭西南而望 ”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本文运用了借景抒情 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心乐之) 。 (12) 本文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13) 本文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 (14) 本文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
《诗经二首》 (1) 《关雎》中君子产生追求淑女愿望(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窈窕淑女,君子好球 。 (2) 《关雎》中君子想像求得淑女后欢乐的句子是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 《关雎》中以 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辗转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或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
的忧思的句子) 6
(4) 《关雎》中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不得时苦苦思念(或最能体现全诗精神,抒发求之不得忧思)的短句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抒情主人公以 想像来化解求之而不得的矛盾。 (5)《关雎》中的男子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引起“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的美好联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6)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蒹葭》 (1)《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 (2) 古诗常常会成为现代歌词作者灵感之源,比如歌曲《在水一方》中“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方险滩,道路又远又长。”就化用了《蒹葭》中的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本文与浓浓秋意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 (3) 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 (4) 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课外诗词 (1)《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2)“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 ”,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写出了其相思萦怀之情。 (3)“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