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典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结晶。

随着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汉语成语结构定型、形式简洁、意义精辟,成为中华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块瑰宝。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诸葛亮的成语典故篇一:火烧博望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

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

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

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

”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

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 …… 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

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

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

”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关于诸葛亮的成语典故篇二: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

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

大火迅速烧起来。

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典故篇三:初出茅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

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

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

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

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

诸葛亮5个著名典故

诸葛亮5个著名典故

诸葛亮5个著名典故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一):初出茅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

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

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

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

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

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我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留意谨慎旷世济民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二):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

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

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

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三):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

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

诸葛亮自我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

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知己知彼胆识过人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四):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

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

大火迅速烧起来。

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五):舌战群儒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

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

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

诸葛亮成语故事

诸葛亮成语故事

诸葛亮成语故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和发明家,被誉为“睿才星君”。

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卓越的成就,还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高造诣。

他的一生经历和智慧言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成语典故,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些与诸葛亮相关的成语故事。

首先,我们来讲述“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

相传诸葛亮年轻时曾在竹林中读书,一天,他听到一声清脆的鸣叫,顿时灵感大发,写下了一篇名篇。

后来,这篇文章传播开来,引起了轰动,从此“一鸣惊人”成为了用来形容一次出色的表现的成语。

其次,我们来讲述“空城计”这个成语故事。

在三国时期,曹操率军攻打蜀汉,来到了诸葛亮的治下。

诸葛亮派出魏延在城外巡逻,自己则在城楼上弹琴。

曹操见城内空无一人,疑心诸葛亮有伏兵,不敢轻举妄动,最终放弃攻城而去。

这个故事成为了后人用来形容以虚张声势来制敌的“空城计”。

再者,我们来讲述“一张一弛”这个成语故事。

相传诸葛亮在临终前,交代儿子诸葛瞻说,“治理国家要像拉弓一样,拉得过紧会断,拉得过松又不灵。

要时刻保持一种张力,既不能放松,也不能太紧,这就是‘一张一弛’。

”这个典故成为了后人用来形容做事要有度,既不能过于松懈,也不能过于紧张的“一张一弛”。

最后,我们来讲述“草船借箭”这个成语故事。

在蜀汉与曹魏作战的时候,诸葛亮用计谋向曹魏借箭。

他派人打扮成渔民,乘小船到曹魏营地下游,故意被曹魏射箭,然后借箭说要还箭。

曹魏大军见状,纷纷射箭,诸葛亮趁机收集箭矢,用来备战。

这个故事成为了后人用来形容善于变被动为主动的“草船借箭”。

通过以上几个成语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也能体会到这些成语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留下的成语故事,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对后人的智慧启示。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在语言交流中起到了表达和比喻的作用,更是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灵活运用智慧,化被动为主动,取得成功。

历史人物故事诸葛亮成语故事

历史人物故事诸葛亮成语故事

历史人物故事诸葛亮成语故事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小偏整理了历史人物故事诸葛亮成语故事,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历史人物故事诸葛亮成语故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句话据传是出自诸葛亮助东吴战曹操火烧赤壁的故事。

“皮匠”为“裨将”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个诸葛亮,但在故事里真的成了“三个臭皮匠,顶上了个诸葛亮。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赤壁大战前夕,水军都督周瑜要诸葛孔明造十万支雕翎箭,限三日内完成。

诸葛亮不慌不忙,只令三个随从准备二十只小船,船两边插上稻草人,用青布幔蒙着,打算第三天大雾起时,向曹军借箭。

三个随从依照诸葛亮的吩咐准备停当,齐向孔明禀道:“军师神机妙算,举世无双;可曹孟德雄才大略,也不是好骗的。

稻草人容易被看出破绽,恐怕他不会上当。

”孔明一听,觉得他们三人说得有理,忙问:“不知怎样才更加巧妙?”三个人回答道:“我等是皮匠出身,自有让曹操上当的办法,请军师明日来看就是。

”诸葛亮回到住处,翻来覆去琢磨,但怎么也琢磨不透。

第二天清早,孔明来到长江岸边,只见每只小船上立在船头的稻草人都穿上了皮衣,戴上了皮帽,活像真的武士。

诸葛亮不由惊喜,大加赞赏地说:“没想到,你们三个真顶上了我这个诸葛亮。

”第三天的凌晨,大雾迷漫。

小船逼近曹营后,船上兵士擂鼓呐喊。

曹兵仔细观察,见船上站的确是皮衣加身,戴盔披甲的士兵,以为吴军真的劫寨,便拼命放箭。

不一会儿,草人上扎满了箭翎。

返回后一清点,十万支雕翎箭只多不少,诸葛亮不仅在三天限期里完成了周瑜的限令,“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话亦在世间流传开来……三个才能平庸的人,若能同心协力,也能顶得上一个聪明人的智慧。

所以,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有事大家一起商量,也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人多智慧多。

趣味成语接龙阅读:貌似强大 + 大璞不完 + 完事大吉吉光片羽 + 羽毛未丰 + 丰衣足食食肉寝皮 + 皮相之见 + 见笑大方方便之门 + 门当户对 + 对酒当歌歌舞升平 + 平白无故 + 故入人罪罪该万死 + 死灰复燃 + 燃眉之急急不暇择 + 择善而从 + 从心所欲欲擒故纵 + 纵虎归山 + 山栖谷隐隐忍不言 + 言之凿凿 + 凿壁偷光光复旧物 + 物腐虫生 + 生不逢时时不再来 + 来者可追 + 追本穷源源源而来 + 来者不善 + 善善恶恶恶语中伤 + 伤心惨目 + 目不暇接接踵而来 + 来日大难 + 难以置信信口雌黄 + 黄道吉日 + 日下无双双瞳剪水 + 水火无情 + 情至意尽尽如人意 + 意气风发 + 发号施令令人作呕 + 呕心沥血 + 血气方刚刚直不阿 + 阿谀逢迎 + 迎头赶上上下其手 + 手不释卷 + 卷土重来来情去意 + 意在笔先 + 先意承志志士仁人 + 人寿年丰 + 丰亨豫大大言不惭 + 惭凫企鹤 + 鹤立鸡群群雌粥粥 + 粥少僧多 + 多藏厚亡亡命之徒 + 徒托空言 + 言重九鼎鼎新革故 + 故作高深 + 深藏若虚虚张声势 + 势倾天下 + 下里巴人人才济济 + 济困扶危 + 危言危行行云流水 + 水泄不通 + 通力合作作威作福 + 福无双至 + 至高无上上雨旁风 + 风情月债 + 债多不愁愁眉锁眼 + 眼高手低 + 低三下四四大皆空 + 空前绝后 + 后生可畏畏葸不前 + 前车之鉴 + 鉴往知来来去分明 + 明白了当 + 当门抵户户限为穿 + 穿壁引光 + 光前裕后后起之秀 + 秀而不实 + 实与有力力争上游 + 游刃有余 + 余波未平平淡无奇 + 奇珍异宝 + 宝刀不老老态龙钟 + 钟灵毓秀 + 秀才人情情窦初开 + 开山祖师 + 师老兵破破瓜之年 + 年富力强 + 强人所难难解难分 + 分秒必争 + 争猫丢牛牛鬼蛇神 + 神出鬼没 + 没精打采采薪之忧 + 忧患余生 + 生死存亡亡羊得牛 + 牛鼎烹鸡 + 鸡犬不宁宁缺毋滥 + 滥用职权 + 权衡轻重重见天日 + 日以继夜 + 夜以继日日新月异 + 异端邪说 + 说黑道白白璧无瑕 + 瑕瑜互见 + 见兔放鹰鹰瞵鹗视 + 视而不见 + 见猎心喜喜新厌旧 + 旧调重弹 + 弹尽援绝绝路逢生 + 生死相依 + 依然故我我心如秤 + 秤平斗满 + 满面春风风刀霜剑 + 剑拔弩张 + 张三李四。

有关诸葛亮的故事4篇

有关诸葛亮的故事4篇

有关诸葛亮的故事4篇你知道有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成语吗?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 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七擒七纵[qī qín qī zòng]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草船借箭[cǎo chuán jiè jiàn]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淡泊明志[dàn bó míng zhì]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欲擒故纵[yù qín gù zòng] 擒:捉;纵:放。

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 茅庐:草房。

原比喻新露头脚。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

缺乏经验。

俭以养德[jiǎn yǐ yǎng dé] 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作奸犯科[zuò jiān fàn kē] 奸:坏事;科:法律条文。

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伏龙凤雏[fú lóng fèng chú] 伏龙:(卧龙)诸葛孔明。

凤雏:庞士元。

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

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任重才轻[rèn zhòng cái qīng]责任重大,才能薄弱。

表示力不胜任。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卧龙先生”。

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蜀汉丞相。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反映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成语“出师未捷身先死”,讲的就是诸葛亮。

在他临终之前,曾预言蜀汉会因为自己的死而不得善终。

这句成语反映了诸葛亮对自己的预见和对蜀汉前途的担忧。

他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对国家的兴衰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因此他在临终之前就已经预感到了蜀汉的命运。

成语“空城计”,也是与诸葛亮有关。

据《三国演义》记载,诸葛亮在对抗曹操的时候,曾采用了空城计,让城中的守军都躲在城墙后面,而自己则坐在城楼上弹琴。

曹操派兵攻打,却发现城中空无一人,最终被诸葛亮成功阻挡。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以假象骗过敌人,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诸葛亮的智谋和机智在这个成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成语“一鸣惊人”也和诸葛亮有关。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刚刚出仕的时候,曾经在竹林中吹奏琴曲,引来了一群鸟,这个故事后来就演变成了成语“一鸣惊人”。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一举成名,一举成就大业。

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在这个成语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成语“隔岸观火”也和诸葛亮有关。

据《三国演义》记载,当时东吴和蜀汉交战,孙权派人来投降,但是诸葛亮却不为所动,用“隔岸观火”来形容他的冷漠态度。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旁观者对他人困境漠不关心的态度。

诸葛亮的冷静和果断在这个成语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成语故事不仅反映了他的聪明才智,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是对诸葛亮的一种赞美,也是对他智慧和智慧的一种传承。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反映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四字成语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四字成语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四字成语诸葛亮,中国古代名将,是一位英雄人物,他一生中担任官职、奉行忠贞原则,以及在胜利战役中以极具创新精神的作战策略著称,他的一生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它也是许多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四字成语的最佳代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初源于诸葛亮在官职时期的事迹。

当时诸葛亮曾担任统治者刘备的谋士,刘备曾派遣他去寻找对抗蜀汉的大臣,因此他被派往了一个强大的坚固山洞。

当他抵达山洞时,他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价值连城的玉壶,但却只能装下一半的水。

他告诉大臣,要么将玉壶弄碎,把剩下的玉碎片装满水,要么放弃玉壶,只能装入一半的水。

大臣拒绝了前者,诸葛亮没有选择,他只好放弃玉壶,只能装满一半的水。

这时候,诸葛亮说出了那句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表达了他从容不迫、以德服人的原则。

“宁可失败,不可放弃”也是一句来自诸葛亮的名言,它是在诸葛亮营救樊城之战中说出的。

当时,吴国正被刘备军袭击,诸葛亮提出了一个计划用一头至少1000头的母牛,在夜晚将它们拉到吴国的樊城之前,以此来混淆刘备军的阵型,让他们以为樊城里藏着大量的兵力。

然而,这个计划的实施中遭到了极大的困难,但诸葛亮从未放弃,毅力不懈,他言传身教,三番五次带头拉牲口,却始终未能带领全部母牛通过山路,于是他说出了“宁可失败,不可放弃”这句话,用以倡导正确的心态。

“丈夫志气”是来源于诸葛亮一段事件,诸葛亮当时正在与刘备一起到官渡参加官务。

刘备在路上偶遇一个叫庞统的士兵,他被刘备所感动,就把他请进营帐,以聚士类。

当庞统加入时,诸葛亮对庞统充满了敬意,并以此来效仿庞统的勇气。

当诸葛亮看到庞统放弃刘备时,他立刻将自己的面前的一面大旗掩盖在庞统的面上,而他也在这时说出了“丈夫志气”的这句话,以此来表达他对庞统的崇敬。

“多多防备”出自诸葛亮在官职期间的事迹,当时,他正在应付蜀军的进攻,他猜测蜀军计划攻击汉室,并且并不准备进攻诸葛亮所在的位置,但他仍然不放松戒备,每天都会细心观察蜀军的行动,并及时向刘备报告,以防诸葛亮所在的位置遭到袭击。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练、含义丰富的固定词组,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走马荐诸葛 徐庶反奔刘备后,很得刘备重用。曾帮助刘备几次打败曹兵,被封为军师。曹操得知此事很惊讶。曹操的谋士程昱献计说:丞相如果想用此人,召来不难,徐庶是个孝子,丞相派人把他母亲接到许昌,再仿他母亲的笔体写信让他来许昌,他必来。"徐庶接信,果然大哭一场,拿信找刘备辞行。 刘备见信也哭,强留徐庶叙情一夜。第二天,刘备在城外排宴替徐庶饯行。刘备拉着徐庶的手说:"先生这一走,你我天各一方,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说完又痛哭流涕。 徐庶行数里又拍马返回对刘备说:"忘了一件大事,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有一位天下奇人叫诸葛亮,将军想不想见他?"刘备说:"我当然愿意见他,不知他能比上先生吗?"徐庶说:"他抬头能知天文,低头能察地理,见面能识人心,是天下第一才人,如他能出来帮助胸,将军就可以稳坐天下了。 "刘备见徐庶这样了解诸葛亮,想请徐庶辛苦一趟把诸葛亮请来。徐庶摇头说:"这样的人才,只能将军亲自去请,他愿不愿出来,还得看将军的诚意。" 徐庶说完,策马离去。之后引出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赤壁大战 周瑜与诸葛亮商量好进攻曹操的时间,然后,把人马分成6队,只等东南风一刮起来,就开始行动。 东南风刮起来后,黄盖带了20只装满芦苇、硫磺等物的火船,向对岸开去。快到曹操军营时,船一齐起火,顺着风势,将曹军船只烧着。由于曹操听信庞统的话,将所有的船用铁环锁在一起,根本没法逃走。 这时,曹军水寨全都烧着,一片火光。许多兵士被烧死了。曹操知道中了计,一边叫骂,一边寻找船只。这时,张辽驾着一只小船过来,曹操才脱离火海。 曹操被救上岸时,东吴兵马已杀了过来。他在张辽等人的保护下,终于甩掉了东吴的追兵。他们来到一个山势很险的地方。这时,曹操哈哈大笑起来,将士们都吓了一跳,问他笑什么,曹操说:“我笑诸葛亮、周瑜不懂计谋,如果他们在这里埋伏下一支兵马,那就厉害了!”话没说完,杀出了一支人马,原来是早已埋伏在这里的赵云。曹操连忙突围,死伤了许多兵士,好不容易才逃出来。 这时,天已经亮了,正下着大雨。曹操以为没有危险了,就下令休息吃饭。他坐在树林中,不禁又哈哈大笑起来。旁边人问:“丞相您损失了那么多人马,笑什么呢?”曹操说:“我笑诸葛亮、周瑜还是缺少计谋,如果他们在这里埋伏下一支人马,我们还能逃得了?” 话音没落,突然一阵喊声,张飞率领兵马冲了过来。曹操大吃一惊,甲衣也没穿就上了马。他手下的将士一边跑一边迎敌,许多人都受了伤。 这次,曹操开始走小路。他们来到了华容道。曹操见远处还有烟雾,像有伏兵。曹操说:“这是诸葛亮叫人放的烟,让我不敢走这条路。”于是,曹操等人走上了华容道,这条路本来不平,加上刚下过雨,特别难走。曹操下令砍树搬草,垫平路面。不少士兵累得昏倒在地上。 好不容易到了平坦一点的路面,曹操又哈哈大笑起来:“如果是我指挥打仗,肯定在这里埋伏一支军马,诸葛亮、周瑜到底是不行啊!”话没说完,有是一声炮响,关羽带人截住了去路。 曹操吓了一跳。等他定下神来,看清是关羽时,脸上顿时有了笑容:“云长。以前我对你不错,请你看在过去的情义上,放我一条生路吧。”关羽是个讲义气的人,他回想起曹操对他的种种好处,又看那些士兵的可怜样子,就让开了道路。 诸葛亮听说关羽放走了曹操,非常生气,说:“关羽因为私人情义耽误了公事,拉出去杀了!”刘备一听,急忙过来求情:“我和关羽像亲兄弟一样,本来准备一齐死的,先生杀了他,我也没法活了,就原谅他一次吧。”诸葛亮这才不说什么了。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导语:故事: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出自诸葛亮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三顾茅庐公元201年,在曹操迫下,刘备逃往荆州投靠刘表。

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凭着汉朝宗室后裔的身份,使得荆州一带的豪杰名士纷纷归附于他,有了落脚之地的刘备就开始图谋更大的发展,四处寻访能辅佐自己建功立业的贤才。

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

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一天,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他说:我朋友诸葛亮,人称卧龙,是罕见的人才,将军不想见他吗?于是刘备表示希望见见诸葛亮,并希望徐庶带诸葛亮来。

徐庶则说: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只能您去见他,不能随便召他来见您!
本来,刘备认为徐庶已是个难得的人才,想不到徐庶如此推崇诸葛亮,方知诸葛亮更是人才,于是刘备带了关羽、张飞,准备一份厚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礼,到隆中卧龙岗去拜见诸葛亮,欲请他出山,帮助他治理国家。

不巧的是,那天诸葛亮那天不有家,刘备白走了一趟。

刘备并不灰心,过了些时候再次前去造访。

这时正值隆冬时节,半路上忽然风雪交加。

刘备一行人顶着风雪艰难地跋涉着,没想到千辛万苦地赶到后,却被告知诸葛亮和朋友一起出门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一连碰了两次壁,刘备仍没有灰心,过了一段时间,他决定第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诸葛亮家时,他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台阶下站到诸葛亮醒来。

诸葛亮醒来后,刘备恭恭敬敬地请诸葛亮出山共谋大业。

诸葛亮见刘备胸有大志,求贤诚恳,便与他畅谈天下形势,他说:目前曹操不仅兵力逾百万,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最大的军阀,不能与曹操争锋;孙权占有江东,已经三代,而且江东地势险要,可以联合孙权作为外援;虽然刘表占据荆州,但他懦弱无能,是夺取荆州的良机;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但是其统治者刘障昏庸。

因此,诸葛亮建议刘备夺取荆州后即取益州,然后与西南少数民族修好,再和孙权结成联盟,内修明政,等待时机北伐,兴复汉室。

刘备听了诸葛亮透彻的分析后,极为敬佩,于是极力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大业。

诸葛亮见刘备礼贤下士,心胸开阔,抱负远大,正是自己想要辅佐的人,于是就答应刘备的请求。

“三顾茅庐”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篇二:欲擒故纵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

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

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

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

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

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

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

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

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

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

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

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
伺机谋叛王浚。

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

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
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

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

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

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

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

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

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

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

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

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

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

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

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

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

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

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

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