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成语典故及出处

合集下载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 惊弓之鸟:指害怕得要死,见弓就惊,出自《战国策·齐策三》
2. 弯弓射大雕:比喻解决难题,出自《西游记》
3. 一言九鼎:指一句话重要性,出自《淮南子·天文训》
4. 画蛇添足:比喻多此一举,出自《庄子·外物》
5. 舍己为人:比喻忘记自己的利益,为他人着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6. 鹤立鸡群:比喻非常出众,出自《论语·子罕》
7. 百里挑一:比喻极为精挑细选,出自《汉书·司马相如传》
8. 知错能改:指认识错误而修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9. 一诺千金:比喻一句话言之有信,出自《水浒传》
10. 饮鸩止渴:比喻欲解危急境地反为自讨苦吃,出自《西游记》。

100个有典故出处的成语 [成语典故]

100个有典故出处的成语 [成语典故]

100个有典故出处的成语[成语典故]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一)愚公移山【典故】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

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

你们说好吗!”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

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

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

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

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

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所属朝代】春秋战国时代【出处】《列子汤问第五》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释读】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二)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雪上加霜—从《晋书·何劭传》中得知,晋代的一个官员叫何劭,他官场上做了一些亏心事,被贬谪到一个寒冷的地方。

一日,突然下起了大雪,他冻得瑟瑟发抖。

正巧,有人将他原来的下场预兆没有了,于是感到雪上加霜。

2. 苛捐杂税—从《春秋·鲁穆公二年》中了解到,当时的鲁国决定实行苛捐杂税,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这个典故成语就是用来形容捐税过多,苛刻无情。

3. 如鱼得水—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

讲述了一条鱼被人放进了水里,它得了悟道,感到宽心自在。

成语用来形容人在自己的本行或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满足与安适的感觉。

4. 锦上添花—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春雪》一诗中的意象:白纱疏雪红英坼,深锦补花绿背碧。

意思是说,天上的白雪还没有布满大地,地上的紫花已经盛开,人带来一种惊奇的美感。

成语用来形容在美好的事物上再添加更多的美好,使之更加出彩。

5. 水落石出—出自宋代刘克庄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此之谓积土成山也。

斯盖二者,岂其然乎?其降也,附势者也;其卒也,移蜇者也,水之落也,始也;石之出也,险也。

人皆见之,而难以察觉。

”意思是说,当河水退去的时候,石头就会显露出来,是因为水浸过的地方留下了痕迹。

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

6. 明瞭如指—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

司马相如在韩国做官时,有一次去参观韩昭侯家的花园,并赞美花木之美。

韩昭侯反问司马相如,你能指出几树是牡丹?司马相如立刻指了出来。

成语用来形容非常明确,一目了然的情况。

7. 画饼充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旧时韩国有个人要刺杀齐威王,王问他想封多少土地,这个人回答想要三百里的土地,王问他怎么能吃到三百里的土地,那人回答说:“吃不到就画个圈儿吧。

”用来比喻一种不切实际的心愿和自欺欺人的行为。

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著名成语典故及解释_成语典故故事大全

著名成语典故及解释_成语典故故事大全

著名成语典故及解释_成语典故故事大全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成语典故通常是指成语的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著名的成语典故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著名成语典故及解释_成语典故故事大全,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著名成语典故【1】羽毛未丰出处《战国策。

秦策—》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释义】“丰”,丰满。

比喻势力还小,或常识、阅历尚浅。

【故事】战国时洛阳人苏秦,年青时曾师从智者鬼谷子学习辩术谋略。

学习结束后,周游列国,希望有朝一日,他的治国谋略能获得君王们的接纳。

秦是西方的大国。

凭借有利的地理环境,发展农业,国力逐渐强盛。

但在当时,实国尚不能与其它大国抗衡。

苏寿秦这次远游秦国,是要说动秦王,与函谷关以东的—些国家联合,同其他的国家联盟作较量。

但是秦惠王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而是说:“我们秦国现在就像一只羽毛还没长全的小鸟,要想展翅高飞那是不行的。

先生你迢迢千里来到这里开导我,我很感激。

至于称霸争帝的事,我希望在以后的适当时机,再聆听你的高见。

”在秦国耗费了所有资财,上书十多次,但仍未说动秦王。

苏泰无奈,只得灰溜溜地离开秦国回家。

这时的苏秦,也就犹如羽毛未丰的小鸟,无法振翅飞于那动荡的政治舞台。

著名成语典故【2】草木皆兵解释:把野草树木都当成敌兵。

形容在受到某种打击时惊恐万状、疑神疑鬼的心态。

皆:都。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

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

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

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们凝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理解。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出处和典故,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200个常见成语的出处和典故,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汉语文化的了解。

1. 一马当先: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攻打垓下时,他的战马被敌人射中,但他仍然骑着受伤的战马冲锋陷阵,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2.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齐国有个画家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在蛇的身上画了几条腿,结果反而破坏了原本的美感。

3. 杯弓蛇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刘邦曾经被人告发有人要刺杀他,他在喝酒时看到杯子和弓的倒影,以为是刺客,因此一直提心吊胆。

4.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外物》。

画家在画龙时,只画了龙的身体,没有画眼睛。

后来,他请人点上了龙的眼睛,使得整幅画作更加生动有趣。

5.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的羊逃了出去,他没有及时追回,而是修补了羊圈。

后来,他的羊再次逃出去,但因为修补了羊圈,羊没有再次逃走。

6.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有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的株上,他觉得很幸运,于是每天都守在株旁边等待兔子撞死。

7.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

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但诸葛亮都不见他。

最后,刘备亲自去茅庐找到了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8. 闭门造车: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闭门造车,没有向外界学习和借鉴,结果造出来的车子无法行驶。

9.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

杞国有个人一直担心天会塌下来,他忧心忡忡,但实际上天并没有塌下来。

10. 画饼充饥:出自《庄子·外物》。

有个人饿得不行,他画了一块饼,想通过想象来充饥,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他的饥饿问题。

五十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五十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五十个成语典故的出处1.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见识狭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2. 杯弓蛇影,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因多疑而产生的错觉。

3.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比喻坐等机会而不自己努力。

4.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5.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汤问》。

比喻无事自扰,过度担忧。

6. 望洋兴叹,出自《红楼梦》。

比喻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无法改变。

7. 纸上谈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比喻只在纸上空谈,没有实际行动。

8. 守口如瓶,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形容保守秘密,不泄露口风。

9.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0. 马首是瞻,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比喻追随权势,唯命是从。

11.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在作品或言论的关键地方做出点睛之笔,使之更加完美。

12. 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比喻事情的发展往往难以预料,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

13. 一箭双雕,出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比喻一举两得,一次行动达到两个目的。

14. 虎头蛇尾,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开始时势头很大,后来却变得无力或效果不佳。

15.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在已经很完美的事物上再做多余的补充。

16. 拔苗助长,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

17. 狐假虎威,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18. 虎落平阳被犬欺,出自《红楼梦》。

比喻势单力薄的人遭到欺负。

19.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20. 蜀犬吠日,出自《庄子·外物》。

部分成语典故及出处

部分成语典故及出处

部分成语典故及出处第一篇:部分成语典故及出处成语典故出处1.篝火狐鸣(陈胜、吴广)gōu huǒ hú míng〖解释〗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

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

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2.高山流水(余伯牙、钟子期)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指鹿为马(赵高)zhǐ lù wéi mǎ〖解释〗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 4.鸡鸣狗盗(食客助孟尝君逃跑)jī míng gǒu dào〖解释〗鸣:叫;盗:偷东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

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

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

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5.凿壁偷光(匡衡)záo bì tōu guāng〖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6.图穷匕见(荆轲刺秦)tú qióng bǐ xiàn〖释义〗图:地图;穷:尽;见: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

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典故出处1.篝火狐鸣(陈胜、吴广)gōu huǒ hú míng〖解释〗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

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

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2.高山流水(余伯牙、钟子期)gāo shān liú shuǐ〖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指鹿为马(赵高)zhǐ lù wéi mǎ〖解释〗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4.鸡鸣狗盗(食客助孟尝君逃跑) jī míng gǒu dào〖解释〗鸣:叫;盗:偷东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

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

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

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5.凿壁偷光(匡衡)záo bì tōu guāng〖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6.图穷匕见(荆轲刺秦)tú qióng bǐ xiàn〖释义〗图:地图;穷:尽;见: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破釜沉舟(项羽) pò fǔ chén zhōu〖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8.请君入瓮( 来俊臣) qǐng jūn rù wèng〖解释〗瓮:一种陶制的盛器。

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伏罪。

”9.江郎才尽(江淹) jiāng láng cái jìn〖解释〗江郎:指南朝江淹。

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

比喻才情减退。

〖出处〗《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

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10.乐不思蜀(刘禅) lè bù sī shǔ〖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11.煮豆燃萁(曹植)zhǔ dòu rán qí〖解释〗燃:烧;萁:豆茎。

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

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法,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12.纸上谈兵(赵括) zhǐ shàng tán bīng〖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13.再衰三竭(曹刿论战) zài shuāi sān jié〖解释〗竭:尽。

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4.木牛流马(诸葛亮)木牛流马源于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送粮草的典故。

15.世外桃源(陶渊明笔下形容的世界) shì wài táo yuán〖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出处〗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16.投笔从戎(张骞) tóu bǐ cóng róng〖解释〗从戎:从军,参军。

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17.卧薪尝胆(勾践) wò xīn cháng dǎn〖解释〗薪:柴草。

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18.围魏救赵(孙膑与庞涓) wéi wèi jiù zhào〖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是纵横家之鼻祖王诩的两个弟子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一场斗计故事〖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9.投鞭断流(苻坚败于淝水之战) tóu biān duàn liú〖解释〗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

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20.退避三舍(晋楚割据重耳的故事) tuì bì sān shè〖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21.望梅止渴(曹操) wàng méi zhǐ kě〖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22.草木皆兵(符坚败于淝水之战)cǎo mù jiē bīng〖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23.完壁归赵( 蔺相如) wán bì guī zhào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24.暗渡陈仓(韩信之计)àn dù chén cāng〖解释〗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

也隐喻男女私通。

〖出处〗元·无名氏《暗渡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25.拔山扛鼎(项羽)bá shān gāng dǐng〖解释〗扛:双手举起。

拔起大山,举起重鼎。

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26.悬梁刺骨(苏秦、孙敬) xuán liáng cì gǔ〖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后为当世大儒。

”27.罄竹难书(隋扬帝) qìng zhú nán shū〖解释〗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

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出处〗《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隋朝末年,炀帝杨广残暴统治,荒淫奢侈,大兴土木,征战连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早在炀帝..."罄竹难书"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砍尽竹林制成竹简,也难写完。

比喻罪恶太多,无法写完。

罄:空,尽。

竹:指竹简。

书:写28.怒发冲冠(盗跖、蔺相如)nù fà chōng guān〖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29.毛遂自荐(毛遂) máo suí zì jiàn〖解释〗毛遂自我推荐。

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

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30.老骥伏枥(曹操)lǎo jì fú lì〖解释〗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

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出处〗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1.口蜜腹剑( 李林甫) kǒu mì fù jiàn〖解释〗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

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32.鞠躬尽瘁(诸葛亮)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解释〗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