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成语典故、出处、含义大全

合集下载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 惊弓之鸟:指害怕得要死,见弓就惊,出自《战国策·齐策三》
2. 弯弓射大雕:比喻解决难题,出自《西游记》
3. 一言九鼎:指一句话重要性,出自《淮南子·天文训》
4. 画蛇添足:比喻多此一举,出自《庄子·外物》
5. 舍己为人:比喻忘记自己的利益,为他人着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6. 鹤立鸡群:比喻非常出众,出自《论语·子罕》
7. 百里挑一:比喻极为精挑细选,出自《汉书·司马相如传》
8. 知错能改:指认识错误而修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9. 一诺千金:比喻一句话言之有信,出自《水浒传》
10. 饮鸩止渴:比喻欲解危急境地反为自讨苦吃,出自《西游记》。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们凝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理解。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出处和典故,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200个常见成语的出处和典故,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汉语文化的了解。

1. 一马当先: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攻打垓下时,他的战马被敌人射中,但他仍然骑着受伤的战马冲锋陷阵,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2.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齐国有个画家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在蛇的身上画了几条腿,结果反而破坏了原本的美感。

3. 杯弓蛇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刘邦曾经被人告发有人要刺杀他,他在喝酒时看到杯子和弓的倒影,以为是刺客,因此一直提心吊胆。

4.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外物》。

画家在画龙时,只画了龙的身体,没有画眼睛。

后来,他请人点上了龙的眼睛,使得整幅画作更加生动有趣。

5.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的羊逃了出去,他没有及时追回,而是修补了羊圈。

后来,他的羊再次逃出去,但因为修补了羊圈,羊没有再次逃走。

6.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有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的株上,他觉得很幸运,于是每天都守在株旁边等待兔子撞死。

7.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

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但诸葛亮都不见他。

最后,刘备亲自去茅庐找到了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8. 闭门造车: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闭门造车,没有向外界学习和借鉴,结果造出来的车子无法行驶。

9.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

杞国有个人一直担心天会塌下来,他忧心忡忡,但实际上天并没有塌下来。

10. 画饼充饥:出自《庄子·外物》。

有个人饿得不行,他画了一块饼,想通过想象来充饥,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他的饥饿问题。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

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著名成语典故及解释_成语典故故事大全

著名成语典故及解释_成语典故故事大全

著名成语典故及解释_成语典故故事大全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成语典故通常是指成语的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著名的成语典故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著名成语典故及解释_成语典故故事大全,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著名成语典故【1】羽毛未丰出处《战国策。

秦策—》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释义】“丰”,丰满。

比喻势力还小,或常识、阅历尚浅。

【故事】战国时洛阳人苏秦,年青时曾师从智者鬼谷子学习辩术谋略。

学习结束后,周游列国,希望有朝一日,他的治国谋略能获得君王们的接纳。

秦是西方的大国。

凭借有利的地理环境,发展农业,国力逐渐强盛。

但在当时,实国尚不能与其它大国抗衡。

苏寿秦这次远游秦国,是要说动秦王,与函谷关以东的—些国家联合,同其他的国家联盟作较量。

但是秦惠王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而是说:“我们秦国现在就像一只羽毛还没长全的小鸟,要想展翅高飞那是不行的。

先生你迢迢千里来到这里开导我,我很感激。

至于称霸争帝的事,我希望在以后的适当时机,再聆听你的高见。

”在秦国耗费了所有资财,上书十多次,但仍未说动秦王。

苏泰无奈,只得灰溜溜地离开秦国回家。

这时的苏秦,也就犹如羽毛未丰的小鸟,无法振翅飞于那动荡的政治舞台。

著名成语典故【2】草木皆兵解释:把野草树木都当成敌兵。

形容在受到某种打击时惊恐万状、疑神疑鬼的心态。

皆:都。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

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

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

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

30个成语及意思,出处,用法大全

30个成语及意思,出处,用法大全

30个成语及意思,出处,用法大全有很多古老的成语被广泛使用,他们既表达着委婉的口语,又表达着深沉的思想,让人一看就能够明了的理解,并可以更好的诠释言行间的深刻内涵。

以下就是30个成语及其出处、意思、用法。

一、寸步难行,源于《论语子罕》,意思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步登天,事情都需要一步一步来。

二、反躬自,源自《汉书郭象传》,意思是自己先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行为,并勇于改正。

三、视死如归,源自《左传宣公十四年》,意思是准备面对死亡,勇敢地忍受困苦。

四、重蹈覆辙,源自《礼记大学》,意思是步入死胡同,遇到同样的失败情况。

五、不可一世,源自《汉书洋溢传》,意思是不要将所有活动都安排在一个时间,要分散任务。

六、小恩小怨,源自《论语雍也》,意思是不要对恩报怨,要谨慎怀抱。

七、投鼠忌器,源自《淮南子师说》,意思是不要将一个不能控制的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八、趁热打铁,源自《资治通鉴魏晋南北朝传》,意思是抓住机会尽早行动,以免错过良机。

九、守株待兔,源自《史记列子醍醐祖师》,意思是期待着完成一件事,但是需要有耐心等待。

十、口是心非,源自《史记平原君故传》,意思是言行与心意不一致,表明自己有了不同的想法,但表面上没有表达出来。

十一、凿壁偷光,源自《庄子养生主》,意思是看不见的东西只能通过窥探的方式来得知。

十二、掩耳盗铃,源自《庄子养生主》,意思是把耳朵捂住,偷偷地去拨铃,表明行为会暗中实现。

十三、人山人海,源自《史记陈涉世家》,意思是人多得像山一样,像海一样无边无际。

十四、十拿九稳,源自《左传僖公四年》,意思是把机会抓住,表示事情完成的把握度很高。

十五、虚与委蛇,源自《史记货殖列传》,意思是空虚的表达,消极的态度。

十六、见异思迁,源自《汉书袁衍传》,意思是看到不同的情况,思想会发生变化。

十七、脱颖而出,源自《汉书两陈传》,意思是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表现优异。

十八、屈指可数,源自《汉书张衡传》,意思是数量很少,可以数出来。

成语典故精粹大全

成语典故精粹大全

成语典故精粹大全1.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四》。

战国时期,楚庄王听信谗言,陷害忠臣孙叔敖,导致国家陷入危机。

后来,楚庄王的孙子楚平王继位,他听从了孙叔敖的儿子孙封的劝告,重新任用了孙叔敖,使得国家逐渐恢复强盛。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受到损失之后采取措施,以防止再次受到损失。

2.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之一是将所有的兵器都收集到咸阳,熔化后铸成了一尊巨大的铜人。

但是,秦始皇死后不久,他的继承人秦二世胡亥就被权臣赵高所控制。

赵高为了篡位,曾经在朝堂上将一只鹿说成是马,以此来试探朝臣的反应。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3.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们为了祭祀祖先,将一壶美酒作为祭品摆放在庙堂上。

祭祀结束后,大夫们决定把剩下的酒平分。

但是,他们中的一个人认为,如果平分的话,每个人喝的酒都会很少。

于是,他建议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酒杯里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先喝。

结果,这个人为了争夺第一,在画完蛇之后又加上了蛇的脚。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做多余的事情,反而败坏了好事。

4.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战国时期,有一只狐狸遇到了一只老虎。

狐狸告诉老虎说,它是百兽之王,而老虎只是它的手下败将。

老虎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在狐狸的带领下,吓退了一些小动物。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倚仗别人的威势欺压人。

5.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的义军开始拥立各种势力为王,其中以项羽和刘邦的势力最为强大。

在和秦朝的战斗中,项羽为了激发士兵们的战斗力,命令士兵把船只沉到河底,把锅碗瓢盆全部砸碎,以示不胜利就不返航的决心。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6.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出自《本事诗·情感》。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典故_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典故_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典故_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今天小编和同学们分享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成语典故_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管窥天【出处】《史记·扁鹊列传》。

【释义】以:用或从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窥是从小孔或缝隙里看。

本意是从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

比喻见闻狭隘,看问题片面。

【历史典故】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医扁鹊,原名秦越人。

因为他救活了许多濒于死亡的人,,所以当时人们把他称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而不去提他真实的姓名了。

传说,扁鹊曾得到过仙药和秘方,能隔墙给人看病,并能看清病人的五脏六腑,病灶在什么地方。

有一年,扁鹊带领弟子外出巡医,路过虢国都城的王宫,隔墙听到宫内一片哭声,不知除了什么事,他就向宫外守门人询问。

方才得知是太子刚刚去世。

扁鹊又问:“他什么时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守门人回答:“今天早晨鸡叫二遍的时候去世的。

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没有规律,一陰一陽一交一错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

”扁鹊凭借自己的经验,已经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

于是,他对守门人说:“请禀告君王,我是齐国的医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复一活。

”守门人瞧了瞧扁鹊,说:“先生该不是一胡一说吧?人死了还能治活?我听说上古有个姓俞的医生,治病不用汤剂、药酒及其他东西。

一解一开衣服诊视,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后剖开皮肤,疏通经脉。

先生的医术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话,要使他再生是骗人。

”扁鹊再三请求守门人,他就是不答应。

扁鹊叹息说:“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管子里去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

我用的治疗方法,不用给病人切脉、察看脸色、听声音,只要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情,就能说出病因在什么地方。

”守门人见他说得很有把握,终于答应替他去禀报国君。

国君一听太子有救了,非常高兴,即刻请扁鹊进宫给太子看病。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典故里蕴含着众多深刻的教育道理,学习成语典故,有利于我们的语文学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成语典故【1】一暴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

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

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成语典故【2】唇亡齿寒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成语典故、出处、含义大全典故: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典故: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含义:负:背着;荆:荆典故: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典故: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含义: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请求对方的宽恕典故:怒发冲冠: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气愤到极点典故: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

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成语:门庭若市:出处:《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含义: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

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含义: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

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成语:水落石出:出处:《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义: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典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出处:《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汗,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含义:天所宠爱的人典故:风流人物:出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处: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典故:风骚:出处:《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出处:《国风》《离骚》含义: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

《鱼我所欲也》作者:孟子成语:舍生取义。

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含义:舍弃生命以正义。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孟子为了正义而舍去生命。

《秋水》作者:庄子成语:望洋兴叹出处:《庄子“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含义:望洋,仰视样子。

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成语:贻笑大方。

出处:《庄子含义:大方,指知识渊博,学有专长的人。

表示知识短浅,见笑于人。

《劝学》作者:荀况,《荀子》成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含义:靛青从蓝中取得,颜色却比蓝色更深成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出处:《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含义:没有日常积累就不能有成果成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处:《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含义:一直坚持不松懈,就会取得成就《蒹葭》《诗经楚风》成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义:所说的那人,正在水的那方《最先与最后》作者:鲁迅成语:不为最先,不耻最后:出处:《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含义:赛马的时候,既不要跑在最先,也不要跑在最后。

传说:处世金针金针:传说织女用于刺绣之针,后以金针比喻密法诀窍含义:做人的诀窍。

成语:不为戎首:出处:《礼记檀弓》“勿为戎首,不亦善乎”?含义:不做发动战争的人。

成语:不为祸始:出处:《庄子刻意》“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含义:不做制造灾难的人。

《师说》作者:韩愈成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含义: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论毅力》作者:梁启超典故:盘根错节。

出处:《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含义:树根盘结,枝节交错,比喻情况错综复杂。

典故:迎刃而解。

出处:《晋书》:“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含义: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

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典故:功亏一篑,出处:《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含义:做事因差最后一点努力而未能完成。

《促织》作者:蒲松林成语: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出处:《神仙传》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

含义: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成语:蠢若木鸡。

出处:《庄子达生》作者:庄子含义:形容神貌呆笨《涉江》作者:屈原成语:阴阳易位。

出处:《楚辞集注》含义:自然界极端混乱的现象,这里用来比喻楚国当时政治混乱。

典故:接舆髡首,桑扈蠃行出处:《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即《论语》里的“楚狂接舆”,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桑扈,古代隐士,即《庄子》里的子桑户,含义:接舆剪去头发,桑扈裸体走路。

他们的异常行为表示不与统治者合作。

传说:鸾鸟凤皇:比喻贤士远离,小人窃位。

典故:伍子逢殃:春秋时吴国大臣伍子胥因劝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应,后令伍子胥自杀。

《垓下之围》作者:司马迁典故:四面楚歌。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含义: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典故:无脸见江东父老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含义:表示说话人自卑困窘。

《荆轲刺秦王》作者:司马迁成语:图穷匕现出处:《史记刺客列传》“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含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相露出来《毛遂自荐》作者:司马迁典故:毛遂自荐。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含义: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典故:脱颖而出。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含义: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

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就能表现自己。

《雷电颂》作者:郭沫若传说:湘夫人:传说尧的女儿,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神称湘夫人传说:湘妃竹,斑竹,又称泪竹。

出处:传说舜南巡时死去,他的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江间哭泣,眼泪沾染了竹子,竹竿上有了斑点,所以称斑竹、泪竹。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典故: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出处:《淮南子?说山》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含义:以小见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传说:廿四桥的明月出处:《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指扬州,传说城里有二十四座桥,因有24位美女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作者:杜牧典故:秋士:出处《淮南子?缪称》“春女思,秋士悲”。

含义:古时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画意绵绵》作者:柯灵传说: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

”含义:女娲:神话中上古女帝名,有说是伏羲的妹妹,有说是伏羲的妻子。

相传共工氏为祝融所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女娲炼五色石补天。

成语:多财善贾:《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含义:贾:做买卖。

原意是本钱多,生意就做得开。

后指资本家会做买卖。

典故:五十步笑百步: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含义: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谈白菜》作者:李锐成语:君子之交:出处《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含义:交:交情。

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琵琶行》作者:唐白居易成语:五陵年少。

出处:《瑟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含义:指京都富豪子弟。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典故:三国周郎赤壁。

出处:《资治通鉴》公元208年,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击败曹操。

含义:周郎,即周瑜成语:风流人物。

出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风流:杰出的。

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

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

《呆气》作者:邹韬奋成语:浩然之气: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含义:浩: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指精神。

指浩大刚正的精神。

成语:纸上谈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含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故:废寝忘食: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寢食者。

”含义:废:停止。

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形容专心努力。

成语:甘之如饴:出处:郑玄笺:“其所生菜,虽有性苦者,甘如饴也。

”含义:饴:麦芽糖浆。

感到象糖那样甜。

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过秦论》作者:贾谊成语:瓮牖绳枢,出处《过秦论》:“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

”含义:牖:窗子;枢:门的转轴。

破瓮做窗,绳作门轴。

比喻贫穷人家。

传说:陶朱猗顿:出处:《过秦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陶朱,就是春秋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跑到陶地自称陶朱。

猗顿春秋时鲁国人很有钱。

含义:富人的代称《阿房宫赋》作者:杜牧典故: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出处:《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含义:独夫指秦始皇;戍卒指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指刘邦谷公元前206年率军先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并派兵守函谷关。

楚人一炬指项羽公元前206年入咸阳,并焚烧秦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

《行路难》作者:李白典故:闲来垂钓碧溪上。

出处:相传吕尚曾在小溪上垂钓,后来遇西伯姬昌,得到重用。

含义:比喻到了晚年也有可能被重用典故:长风破浪会有时。

出处:《宋书﹒宗悫传》南朝宗悫少年时,叔父问他志向,他回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含义:表示志在四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