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大全集锦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100篇1~100

成语故事100篇1~100

1. 画龙点睛故事:相传古代有位名画家,他的画技非常高超,但每幅画都欠缺了点什么。

一次,他终于完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龙画,但觉得还差了点什么,于是在龙眼上点了一下墨。

画面顿时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这个故事比喻在事物的关键点上做点小手脚,使之更加出色。

2. 杯弓蛇影故事:古代有一位官员,他酒量很差,每次举杯都颤抖不已。

有一天,他正在喝酒,突然看到杯子里有一条弯曲的影子,以为是蛇,吓得扔掉了酒杯。

实际上,那只是杯子的倒影。

后来,人们用“杯弓蛇影”形容因多疑而产生的虚惊。

3. 守株待兔故事:古代有个农夫,他每天辛勤劳作,但运气不佳,收成甚微。

一天,他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了他种的一棵株上,他得到了一只意外的兔子。

从此以后,他就整天守株待兔,希望能再次得到意外之财。

这个故事比喻不劳而获,依赖侥幸心理。

4. 路遥知马力故事:古代有位将军,他在战争中需要选择最好的战马。

于是,他派人去考察各地的马匹,让他们在路上奔跑,通过观察它们的跑步姿态和速度来判断马的优劣。

这个故事比喻通过实际行动和观察来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5. 铁杵磨成针故事:相传古代有个勤奋的少年,他每天都坚持用铁杵在石头上磨,希望能把它磨成一根针。

虽然别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他坚持不懈,终于成功地把铁杵磨成了一根针。

这个故事比喻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6. 守口如瓶故事: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下了一道诏令,要求所有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内不能说话。

这个时期里,有一个人口不能守住,他向别人透露了禁令内容。

结果,国王得知后将其处以极刑。

从此以后,人们用“守口如瓶”形容保守秘密或不泄漏消息。

7. 纸上谈兵故事:古代有个文人,他喜欢写文章讨论兵法,但从未参与过实战。

一天,他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将军,对兵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结果,他被将军揭穿了他纸上谈兵的本质。

这个故事比喻只懂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问题的本质。

8. 井底之蛙故事: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一个井里,它从来没有离开过井口,认为井就是整个世界。

成语故事100

成语故事100

成语故事1001. 画蛇添足。

从前,有一个画家非常擅长画蛇,他的画蛇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有一天,他画了一条蛇,觉得不够完美,于是在蛇身上加上了腿。

别人看到后都觉得奇怪,认为这是画蛇添足。

2. 杯弓蛇影。

有一个人走在山林中,突然看到一条蛇从草丛中游过,他吓得连忙逃跑。

后来他觉得自己太过胆小,原来只是杯弓蛇影。

3. 杀鸡焉用牛刀。

有个人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却动用了很大的力量,就像杀鸡用牛刀一样,太过浪费。

4. 画龙点睛。

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龙的画,但觉得还差点什么,于是在画的眼睛上点了一下,顿时龙活了过来。

这就是画龙点睛的故事。

5. 一箭双雕。

有一个射箭的高手,他一箭射中了两只鸟,正中要害,一箭双雕。

6. 杞人忧天。

古时候,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别人都说他是杞人忧天。

7. 胸有成竹。

有一个书法家,每次写字之前都已经在心中构思好了,所以他写字的时候总是胸有成竹。

8. 守株待兔。

有一个农夫种了一棵树,每天守在树旁,希望能够等到兔子撞上来。

这就是守株待兔的故事。

9. 鹤立鸡群。

有一个人非常出色,总是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就像鹤立鸡群一样。

10. 青出于蓝。

有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老师说,这就是青出于蓝。

11. 望洋兴叹。

有一个人站在海边,看到辽阔的海洋,感慨万分,望洋兴叹。

12. 画蛇添足。

从前,有一个画家非常擅长画蛇,他的画蛇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有一天,他画了一条蛇,觉得不够完美,于是在蛇身上加上了腿。

别人看到后都觉得奇怪,认为这是画蛇添足。

13. 杯弓蛇影。

有一个人走在山林中,突然看到一条蛇从草丛中游过,他吓得连忙逃跑。

后来他觉得自己太过胆小,原来只是杯弓蛇影。

14. 杀鸡焉用牛刀。

有个人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却动用了很大的力量,就像杀鸡用牛刀一样,太过浪费。

15. 画龙点睛。

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龙的画,但觉得还差点什么,于是在画的眼睛上点了一下,顿时龙活了过来。

这就是画龙点睛的故事。

16. 一箭双雕。

成语故事(精选40篇)

成语故事(精选40篇)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精选24篇)【篇一】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接连好几个月没下雨,各处都闹旱灾,井、河干涸,地开裂,庄稼颗粒无收。

珠崖郡的崖县(今三亚市)也不例外,饥饿干渴的崖县人天天跪在地上,祈求天神赐降甘霖。

在崖县的鹿回头村庄,有一位勤劳勇敢地小伙子,他的名字叫阿富,他每天到海里去捕鱼给乡亲们。

奇怪的是,那年到哪个海域都捕不到鱼,只有到大东海才能打到鱼和虾。

一天,阿富在大东海打到一条好大的鱼,他回到村,把鱼切成一块块,分给乡亲们,而自己只留下一点点鱼头。

他正要烧水煮鱼头时,来了一位要饭的老太婆,只见她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破衣烂衫,又脏又臭。

阿富一点也不嫌弃她,请她坐下,说煮熟了鱼头就给她吃。

老太婆说,她饿了三天三夜,最好现在就给她生鱼头吃。

阿富二话没说,立即把鱼头给了老太婆。

老太婆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顿时有了精神。

她跪下叩头感谢阿富的帮助,阿富慌忙上前扶她起来。

当老太婆被阿富扶起来时,阿富闻到了一阵阵淡淡的清香。

他抬头一看,天哪,站在他面前的不是又脏又臭的老太婆,而是一个胜似天仙的美女。

只见她乌黑的秀发披在肩上,眼睛又大又黑,脉脉含情,樱桃似的小嘴漾着动人的微笑,整个鹅蛋形的脸上闪烁着美丽动人的光辉。

她整个的人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槟榔花,又美又香又动人。

阿富望着她,眼睛都发直了。

好半天他才问:“你就是刚才那位老太婆变的?”姑娘点点头说:“我的名字叫阿美,是大东海龙王的第三个女儿。

现在人间闹旱灾,我是来告诉你们,善良的人们只要到大东海喝三口海水,回来后,挖地出水,种地丰收,做买卖发财。

总之,就能心想事成。

”说完,她问阿富是否愿意试试。

没等阿富回答,她即拉起阿富的手,阿富感到身体飘了起来,一会儿,就到了大东海边。

阿美用手捧了三口海水喝,阿富模仿阿美的动作,也用手捧了三口海水喝。

这里阿美又拉起阿富的手,飘到了田间。

她对阿富说,你心里想着一件事,然后你开始行动,保你心想事成。

阿富蹲下来,用双手掘地,不一会儿,地里冒出一汪清澈的淡水。

关于成语故事集锦15篇

关于成语故事集锦15篇

关于成语故事集锦15篇关于成语故事1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

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后天授二年》。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成语释疑: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

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

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__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dāng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

100个经典成语故事

100个经典成语故事

100个经典成语故事1. 鸟语花香故事:古代有个聪明的小孩,他喜欢在花园里观察鸟儿。

一天,他发现每当鸟儿唱歌时,花园里的花朵都会绽放出美丽的花香。

于是,他说出了“鸟语花香”的成语。

2. 杯弓蛇影故事:有个人在喝酒时,看到水中的杯子和弓形的倒影,以为是蛇,吓得立刻跳起来。

他的朋友告诉他,这只是因为错觉,就像是“杯弓蛇影”一样,警告他不要被自己的想象吓倒。

3. 画龙点睛故事:古代有位画家画了一幅精美的龙图,但觉得还差点什么。

最后,他在画龙的眼睛上加上了一点,顿时画龙栩栩如生,非常生动。

从此,人们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作品中加上一个关键的细节,使其更加完美。

4. 纸上谈兵故事:古代有个人只会纸上谈兵,自以为是很了解战争策略。

有一天,他被派去指挥一场真正的战斗,结果却一败涂地。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光靠理论而没有实践是无法取得真正成果的。

5. 亡羊补牢故事:有个农夫发现自己的羊丢了一只,但他没有及时修理围栏,导致后来还丢了更多的羊。

最后,他明白了“亡羊补牢”的道理,意识到及时采取措施可以防止更大的损失。

6. 掩耳盗铃故事:有个人偷了一口钟,但害怕别人发现,于是把钟放在耳朵旁边,然后用手捂住耳朵。

当有人问他是否听到了钟声时,他回答说没有听到。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掩耳盗铃是没有用的,问题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消失。

7. 守株待兔故事:古代有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种的树旁边。

他惊讶地发现这只兔子正好和他种的树的高度一样,于是他决定再次种植同样高度的树,希望能够等到更多的兔子自己撞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守株待兔是不切实际的,依靠运气和机会是不可靠的。

8. 路遥知马力故事:古代有个人在路上看到一匹马,他通过观察马在跑时的姿势和速度来推测出马的力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通过观察和判断可以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9. 一箭双雕故事:古代有位神射手,他在打猎时一箭射中了两只飞鸟。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一次行动可以达到两个目标。

10. 守株待兔故事:古代有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种的树旁边。

成语故事100则

成语故事100则

成语故事100则1. 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 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 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 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 胸有成竹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成语故事100首

成语故事100首

成语故事100首1.守株待兔:源自《韩非子·五蠹》。

讲述的是宋国有个人偶然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便放下农活,日复一日地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的兔子,结果农田荒芜,却再也没等到兔子。

寓意不努力而想侥幸获得成功是行不通的。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有个人乘船时不小心将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剑落下的位置刻下记号,打算等船靠岸后沿着记号下水找剑,但因为船已经移动,所以找不到剑。

这个故事比喻不懂得事物已发生变化,仍拘泥于旧观念、老办法处理问题。

3.亡羊补牢:源于《战国策·楚策四》。

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丢了羊后及时修补羊圈的缺口,防止其他羊再丢失。

寓意犯了错误之后要及时改正,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4.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说的是众人分酒,决定每人画一条蛇,先画完者喝酒。

有个人率先完成,看到别人还未画完,便给自己的蛇画上了脚,结果蛇反而不像,酒也被后来画完蛇的人拿走。

寓意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5.狐假虎威:来自《战国策·楚策一》。

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比喻仗势欺人或借别人的权势吓唬、欺骗他人。

6.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

井底的青蛙以为井口的世界就是全部,比喻见识短浅,眼界狭窄。

7.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讲述农民急切盼望稻谷快点长大,用手把稻苗一根根拔高,结果稻苗全都枯死了。

以此告诫人们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8.对牛弹琴:源自《牟子理惑论》。

指对着不懂音乐的牛弹奏美妙的曲子,比喻说话、做事情不看对象,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高深的道理。

9.卧薪尝胆:记载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描述越王勾践为雪耻国辱,在床铺草堆以示艰苦生活,并常含苦胆警示自己不忘国仇家恨。

现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10.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

11.买椟还珠: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成语故事精选11则

成语故事精选11则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精选11则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故事精选11则,欢迎大家阅读!1.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3.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大全集锦
还有一个故事,一次导弹发射的试验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是当时的天气很坏,到底能
发不能发,试验基地的司令员、参谋长和钱学森的意见不同。

按照当时的规定,每次发射
报告上面必须有三个人同意的签字,然后再请示聂荣臻元帅的批准。

可是当时司令员和参
谋长都说不能发,而钱学森却非常有信心的说能发射,这样就形成了2:1的局面,于是
就把只有钱学森一个人签字的报告送给了聂帅。

没想到,聂帅很爽快地批准发射,并说要
是只有那两位签字而没有钱院长的签字,我倒不敢批了。

你猜这发导弹发射成功没?结果
是这一发导弹还真的打成功了。

你的方块字已经成了你的标志,全班学习的榜样。

在作文本上的字也是一如既往,很好。

可是,就这篇文章来说,如果你再把文章写得长一点儿,内容再详细些,那你真正是
大家作文的榜样,全班的明星了!怎么样?老师觉得你一定能行,努力吧!
●.小时了了
孔融生活在东汉末年,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在他四岁时就懂得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吃,成就了“孔融让梨”的佳话。

十岁时,他跟随父亲来到了京城洛阳。

当时的河南太守李元礼享有很高的声誉,除了
当世名流或至亲世交,一般的来访者他都不接待。

孔融听到这一情况,决定去拜访李元礼。

他来到李元礼的家门口,对看门人说:“请你进去通报一下,我是太守的亲戚。

”守门人
听说是太守的亲戚,只好进去禀报。

等到见了面,李元礼就问他说:“你说咱们是亲戚,
可我以前并不认识你,你说咱们是什么亲戚?”孔融回答道:“我姓孔名融,是孔子的后代。

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向您的祖先老子(李耳)请教过礼节问题,他们交情很深,因此,
我和您也是世交呀!”
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大家对小孔融的这一番机灵话很惊奇,纷纷赞赏。

客人中有一
个叫陈炜的人,却不以为然,随口说道:“小时了(liǎo)了(聪明的意思),大未必佳。


机敏的孔融立即道:“想来您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了’的了。

”陈炜让孔融的一句话给噎
住了,他如果承认自己小时候聪明,就说明自己现在没什么出息;如果想说自己现在过得
还不错,就要承认自己小时候比较笨。

那天早晨,胡汉民让孙中山的侍卫副官张猛亲持手令到市政厅提款。

张猛8时半赶到
市政厅,一直等到11时正,才见市长孙科登楼入办公室。

张猛赶快将提款手令面交孙科。

孙科接过手令,看了一眼,非常生气:“我不会印银纸,哪里有这么多钱?”说罢,随即
将手令撕得粉碎,投进废纸篓,就下楼坐汽车走了。

一天,他手里拿着一支铅笔站在我的桌子前。

桌子上放着一张大纸,他要画自画像。


画了几笔就擦掉了,再画几笔,有擦掉了。

当我看一幅画时,他很不高兴。

"好吧,"他最后
和我说,"我就再加一条尾巴,把他画成一只猴子吧!"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
深远的故事。

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相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
意赅。

下面有整理的中华成语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后来,人们就用“小时了了”来称赞儿童聪明伶俐,才华出众。

●.先入为主
汉哀帝的时候,宫里有一个宠臣,名字叫息夫躬,他为争取更大的权势,极力想除掉
和他关系紧张的大司马董贤。

他想出了一个毒计。

那时匈奴每年都要到汉朝进贡。

可是息夫躬派人对匈奴说:“皇帝的事务十分繁忙,
你们就不用来朝见了。

”匈奴单于听了,觉得息夫躬是汉哀帝身边的近臣,说的话应该可信,也就乐得清闲,没有来朝见。

这时,息夫躬又对汉哀帝说:“匈奴今年竟敢不来进贡,如果您不出兵征讨他们的话,那四方小国就会群起效仿,后果会很严重啊。


汉哀帝赶快召集众大臣,商讨出兵征讨匈奴的事。

朝中的丞相王嘉对息夫躬这种恃宠
乱政的行为极为愤怒,他很干脆地对汉哀帝说:“现在并没有确实的证据可以证明匈奴人
要造反,陛下不可轻信。

”接着他又说道,“希望陛下能吸取古代君主的经验教训,反复
参考各方意见,而不要先听到谁的意见,就以谁的意见为主。

”(原文是:“唯陛下观览
古今,反复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朝中以董贤为首的大臣们也纷纷表示同意王嘉
的意见,汉哀帝也就接受了,不再提出兵的事。

没多久,息夫躬的阴谋大白于天下,汉哀
帝大怒,把他关进监狱,后来他就死在狱中。

事例叙述生动、具体、趣味性强,且与前面的比喻…一脉相承。

最后,作者用寥寥数语,表现出了自已对…的情感,令人感动。

“先入为主”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
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响遏行云
战国时候,秦国有个名叫薛谭的年轻人,他的嗓音不错,也非常热爱音乐。

于是,他
四处拜师,立志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歌唱家。

后来,他拜秦国著名的歌手秦青为师,经过一
段刻苦的学习,他歌唱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薛谭觉得自己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可以出
徒了,他就对秦青说:“老师,这些日子给你添麻烦了,现在我学得也不错了,我打算明
天就回家去。

”秦青心里有些失望,不动声色地说:“好吧,明天我给你送行。


第二天,秦青在郊外摆酒为薛谭送行。

告别的时候,秦青打着拍子,唱了一支略带悲
伤的歌曲。

高亢的歌声,震动了树木,飘向空中,仿佛天空中飘动的白云也被这歌声阻挡
住停止不动了。

(原文是:“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听了老师精彩的演唱,
薛谭才意识到自己的盲目自满是多么愚蠢,他十分惭愧地说:“老师,我原来以为自己的
水平和你差不多了,现在才知道差得太远。

请老师原谅我吧,我想继续跟着你学习。

”秦
青听了很高兴,又重新收他做了学生。

从这以后,薛谭一直非常虚心地跟随老师学习,再
也不敢说已经学成的话了。

成语“响遏行云”是说声音高入云霄,把飘浮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嘹亮。

响,
音响,这里指歌声;遏,阻止。

蜀军从巫县到彝陵(今湖北宜昌东)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又用树木编成栅栏,把大
营连成一片,前前后后长达七百里地。

刘备以为这样好比布下天罗地网,只等东吴人来攻,就能把他们消灭。

但是陆逊一直按兵不动,双方相持了半年。

●.先声夺人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嗟娜耍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主持人:新的学期,新的使命、它象一幅美丽的新画卷,等待我们努力去描绘;新的
学期,新的蓝图,它犹像一首壮丽的诗篇,等待我们认真去完成;新的学期,新的起点,
它好似一曲豪迈激情的前进赞歌,等待我们精心去填写。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的宋国。

宋国的司马华费遂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华驱、华多僚
和华登。

人说多子多福,可惜华费遂这仨儿子,净给他添乱了,因为他的三个儿子一向不
团结。

其中华多僚最爱挑事儿,偏偏宋国的国君元公最信任他,华多僚就使劲在元公跟前
说自己两个兄弟的坏话。

先是华登被迫逃亡到外地,后来华驱也被驱逐。

华驱实在咽不下
这口气,就跟自己的侍从一起杀了华多僚,又劫持了自己的父亲华费遂,召集逃亡的人一
起反叛宋国。

这下宋元公害怕了,他请来了齐国的乌枝鸣来帮忙守卫城池。

这年冬天,在外逃亡的
华登也带了一支部队来和华驱汇合,兄弟俩打算好好出一口恶气。

面对两兄弟的大军,乌枝鸣有些心怯了。

这时,厨邑大夫濮献计说:“兵书上说:'
要事先取胜,就要首先夺取敌人的心志;要事后取胜,就必须等待敌人士气衰竭。

’(原文是:'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

’)何不趁着他们疲劳和没有安定的时机来进攻呢?如果等到敌人军心安定,我们可后悔也来不及了。

”乌枝鸣听从了。

结果这次交战果然取胜。

后来,华登战死,华驱被赦免了造反之罪,逃到楚国去了。

“先声夺人”这则成语就是由“先人有夺人之心”转化而来的,表示在行动前先造成
声势,以破坏敌人的士气。

先,抢先。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