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集锦
中华成语故事100个

中华成语故事100个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
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
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 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
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精选六篇

【导语】成语是语⾔中的精华,是历史的产物,是⼈类智慧的结晶。
下⾯是分享的经典中华成语故事精选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中华成语故事精选 勤能补拙 唐朝时期,⽩居易调任苏州刺史,⽽苏州是唐东南地区的州,地⽅事务繁杂。
⽩居易上任后为了处理繁重的郡务,谢绝了所有的宴请,⼀⼼处理政务,很快就熟悉当地的情况,整顿吏治。
要知道,⽩居易在分司东都时曾是多么地沉溺于饮酒与⾳乐,但是在苏州刺史任上这⼀切的消遣都让位于正事了。
因为他认为⾃⼰⽣来笨拙,只有靠勤奋才能来弥补。
⽩居易在苏州任上⼀年,虽然时间不长,但由于他以民为本,政省刑宽,使得苏州⼈民获得了轻徭薄赋,休养⽣息的实惠,深受州民的爱戴。
所以当他两袖清风地经⽔路离开苏州时,勤劳纯朴的苏州⼈民夹岸相送。
呈现出⼀时临⽔拜,⼗⾥随⾈⾏的依依难舍的盛⼤感⼈场⾯。
勤能补拙,意思是指后天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不⾜缺陷。
【篇⼆】经典中华成语故事精选 画龙点晴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画家,叫做张僧繇[yáo],他的绘画技术⾮常⾼超。
当时的皇帝梁武帝要张僧繇,为安乐寺的墙壁上画四条⾦龙。
他答应下来,仅⽤三天时间就画好了。
张僧繇画好后,很多⼈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太逼真了。
可是当⼈们⾛近⼀看,发现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
⼤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
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的。
” ⼤家听后谁都不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壁上的龙怎么会飞⾛呢?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
这天,张僧繇当着众⼈的⾯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
事情发⽣了,他点过第⼆条龙眼睛后,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起,张⽛舞⽖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已不知去向。
⼈们惊叹不已,⽆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画龙点晴的成语解释】画龙点睛意思是,写作或说话时在关键地⽅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动传神。
中华成语故事100个

中华成语故事100个1. 杯弓蛇影故事:有一位名叫张琴的老人,他非常神经质,总是对身边的事物充满猜疑和恐惧。
有一天,他在山林里行走时,看到了一条弯曲的树枝,误以为是一条毒蛇,并立刻拔出了弓箭准备射击。
然而,当他正准备放箭时,发现弯曲的影子并不是真正的蛇,而是石头破损的影子。
他的恐惧原来是由于自己的错觉造成的。
寓意:形容人们因为多疑而引起的虚惊和自己的过度想象。
2. 铁杵磨成针故事:有一个人叫李进宝,他非常穷困,家里连针线都没有。
他每天只能到田地里劳作,过着艰辛的日子。
他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困境,于是辞去了田间劳作,每天用石头磨一根铁杵。
李进宝坚持不懈地进行着这项艰苦的工作,直到铁杵磨成了一根细针。
他用这根针缝制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出卖后赚了很多钱,从此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
寓意:形容人们通过坚持努力和毅力,能够克服困难,达到目标。
3. 杯水车薪故事:有一个人叫王大富,他非常宽宏大量,经常帮助他人。
有一天,他看到路边有一辆车被困在河中,他立即拿出一杯水去救车。
然而,车子仍然无法被拖出。
尽管王大富付出了善意和努力,但他的帮助相对于那台车来说微不足道。
寓意:比喻力量或帮助太微小,无法解决问题。
4. 守株待兔故事:有一个农夫种了一棵树,每天都在树下守株待兔,希望能够捉到和杀掉经过的兔子。
然而,每一天都没有兔子经过。
农夫的邻居告诉他,要想捉到兔子必须主动出击,而不是坐在树下等待。
寓意:比喻只是依靠等待和机会而不付出努力,不能成功。
5. 画蛇添足故事:在古代,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
当他的朋友看到画蛇后,觉得虽然画得很好,但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于是,画家在蛇的身边又增加了一只脚。
这样一来,蛇就变成了一只怪物,失去了原本的美感。
寓意:比喻做事过度,反而破坏了原有的完美。
这些都是中华成语故事的一部分,继续剩下的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

中国成语故事不可救药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刮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
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
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
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
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
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
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
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
老夫我一片诚意,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
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
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千万别把忧患当做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全面爆发的时候尽力防止它。
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
后来的势态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国都的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
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后来,人们就用“不可救药”来形容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东汉明帝时,班超同匈奴打仗,立了大功,于是皇帝便对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域。
班超先到了鄯(shàn)善国。
鄯善国王知道他很有才干,对他十分敬重。
但过了一些时候,国王却对他怠慢起来了。
班超感到形势不妙,便召集同行的三十六人研究对策。
他分析当时的情况,说:“最近,鄯善国王之所以对我们冷淡,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了人来联络,使国王犹豫起来,不知道应该和谁修好。
我们已经处于很危险的境地了。
匈奴人才来了几天,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不定再过些日子,他就会把我们绑起来统统送给匈奴。
那样,我们的骨头就要被豺狼吃掉了啊。
大家说该怎么办呢?”同行者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管是死是活,我们都听你的!”班超十分激动地说:“对!不进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
关于成语的故事(精选16篇)

关于成语的故事(精选16篇)成语的故事篇1记得在《中华成语故事》中有一则---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它讲的是春秋的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并写了一本《相马经》。
但他有一个儿子却资质很差,但他很想继承父亲的事业,于是,就将《相马经》读得滚瓜烂熟。
有一天,他按照书上所写的特征去找千里马,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象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并将它捉回去,父亲看了,长叹一声说道:“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好相马的本领,必须多多去看马,养马。
”这则成语比喻做事死板,不能灵活变通。
读了这则成语后,它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
理解了这则成语的喻意,我在以后的学习上要多动脑筋,多注重实践,不生搬硬套。
在做数学题目时要灵活巧妙的运算,这样才能找出最好的答案。
在语文阅读时,要认真的找出重点的词句和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
成语的故事篇2小猴子在树洞边玩耍,不小心掉进了树洞,他自己怎么也出不来,老猴子连忙赶过来救他,不料却把小猴子给淹死了。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有一天,老猴子到河边去喝水,看到两个小朋友在玩儿皮球,突然,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奋力一掷,皮球掉进了树洞里。
但他们并不急躁,马上去拿了桶到河边盛了水,再倒进那个树洞里,一会儿,水倒满了,皮球也浮了上来,他们拿到皮球,开开心心的到旁边去玩了。
老猴子认为这是一个救小猴子的好办法,于是,就像他们一样把水倒进了树洞里,小猴子果然浮上来了,可是他已经死了。
老猴子怎么也没想到,他的方法把小猴子给害死了。
他悔恨极了,悲愤的大哭起来。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方法都可以如法炮制。
就像皮球和小猴子,他们的体积不同,质量不同,受浮力状态也不同,最终导致,皮球顺利的捞出来了,小猴子却淹死了。
成语的故事篇3有一次,楚国在祭祀典礼结束后,只剩下了一壶好酒,有五个仆人无意之中发现了。
他们想着这肯定是一瓶好酒,但是五个人来分的话又不够喝。
怎么办呢?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画得最漂亮,这瓶酒就归谁喝。
中国四字成语故事

中国四字成语故事中国四字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四字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1、郑人买履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
他急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呀?」他答复说:「我宁肯信任尺码,也不信任自己的脚!」2、自相抵触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歌颂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牢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
”(他)又歌颂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锐利,关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
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大概同时存在的。
3、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突然看见一只兔子箭平常地飞驰过来,撞在棵大树上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回家了,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啥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愿,从此,每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4、悬梁刺骨孙敬字文宝,十分喜爱学,早晚多不休息,等到傍晚困了的时,就用绳索把头发系在梁上。
后来成为当世大儒。
5、程门立雪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简单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简单找到了。
”因此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奉养老师。
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身煮粥给他吃。
中华成语故事精选(7篇)

中华成语故事精选(7篇)1.中华成语故事: 三折其肱晋国时, 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 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和失败的关键, 要看民众是否支持, 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便将失败无疑。
范氏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 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也们的。
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伐君失败, 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 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
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臂的人, 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 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中, 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 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 换句话说, 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
所以“三折其肱”这句成语的含义, 是颇为深刻的。
不论何人, 只要他是经过多次挫折, 从艰苦中奋斗而得到成功的, 我们都可以说地是与困境奋斗过的“三折其肱”的人。
世界上的伟大人物, 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他一定是经历了不少挫折, 却仍不断地奋斗, 结果才得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 我们正可以借用伟人们的“三折其肱”来勉人自勉。
2.中华成语故事: 两败俱伤战国时期, 有一个叫陈轸(zhěn)的人。
他非常聪明, 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
有一次, 他受到楚王的派遣, 出使到秦国去。
当时, 韩、魏两国互相攻打, 打了一年多, 仍然没有分出胜负。
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 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 便向他请教。
于是, 陈轸讲了卞(biàn)庄子刺虎的故事。
从前, 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 卞庄子见了, 马上拔出剑来, 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
旁边的人劝他说: “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 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 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 大的也会受伤。
到那时, 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 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
”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 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
不一会儿, 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 小老虎被咬死了, 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5篇)

【导语】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道理⼤智慧,通过描写⽣活的⼀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明⽩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下⾯是整理分享的,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为⼤家带来帮助,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些参考的作⽤,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的后续更新吧!1.中华成语故事:⽕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他总要⽤很多的物⼒⼈⼒去铺张⼀番,供他的游玩。
他每年逢正⽉元宵的夜晚,⼀定扎起⼆⼗丈⾼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树。
后来诗⼈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写了⼀⾸诗,描绘它的情形。
他的元⼣诗约道:“⽕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逐⼈来。
游ji皆秾李,⾏歌尽落梅,⾦吾不禁夜,⽟漏莫相催。
”这⾸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盛的地⽅,望上去好像是⽕树银花的样⼦。
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的集会在夜间举⾏,灯光灿烂,都⽤这句话去形容它。
2.中华成语故事:指⿅为马 秦⼆世时,丞相赵⾼野⼼勃勃,⽇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有多少⼈能听他摆布,有多少⼈反对他,他⼼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准备试⼀试⾃⼰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
⼀天上朝时,赵⾼让⼈牵来⼀只⿅,满脸堆笑地对秦⼆世说:“陛下,我献给您⼀匹好马。
”秦⼆世⼀看,⼼想:这哪⾥是马,这分明是⼀只⿅嘛!便笑着对赵⾼说:“丞相搞错了,这⾥⼀只⿅,你怎么说是马呢?”赵⾼⾯不改⾊⼼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匹千⾥马。
”秦⼆世⼜看了看那只⿅,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呢?”赵⾼⼀转⾝,⽤⼿指着众⼤⾂,⼤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
” ⼤⾂们都被赵⾼的⼀派胡⾔搞得不知所措,私下⾥嘀咕:这个赵⾼搞什么名堂?是⿅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碌碌轮流地盯着赵⾼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的时候,⼤⾂们忽然明⽩了他的⽤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开卷有益 (4)立木为信 (6)大公无私 (6)不耻下问 (7)愚公移山 (7)欲速则不达 (8)专心致志 (9)一饭千金 (10)感恩图报 (10)舍生取义 (11)大义灭亲 (12)不可救药 (1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4)不遗余力 (14)长驱直入 (15)出尔反尔 (16)唇亡齿寒 (16)打草惊蛇 (17)东施效颦 (18)对牛弹琴 (19)对症下药 (19)分道扬镳 (20)分庭抗礼 (21)奉公守法 (22)负隅顽抗 (22)恭敬不如从命 (23)瓜田李下 (24)好逸恶劳 (25)既往不咎 (25)骄兵必败 (26)半途而废 (27)抱薪救火 (28)闭门思过 (29)井底之蛙 (29)九牛一毛 (30)开诚布公 (31)克己奉公 (32)空中楼阁 (32)口若悬河 (33)励精图治 (34)莫须有 (35)南辕北辙 (35)难兄难弟 (36)呕心沥血 (37)抛砖引玉 (3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8)扑朔迷离 (39)千里送鹅毛 (40)前车之鉴 (40)孺子可教 (41)塞翁失马 (42)三令五申 (43)三人成虎 (43)是可忍,孰不可忍 (44)水滴石穿 (45)螳臂当车 (4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6)亡羊补牢 (47)响遏行云 (47)小时了了 (48)胸有成竹 (49)阳春白雪 (49)要言不烦 (50)一目十行 (51)游刃有余 (52)有志者事竟成 (53)虚位以待 (54)凿壁借光 (56)囫囵吞枣 (56)居安思危 (57)鹿乳奉亲 (57)卧冰求鲤 (57)黄香温席 (58)取长补短 (59)管中窥豹 (59)坐井观天 (59)一叶障目 (60)两袖清风 (79)废寝忘食 (79)杀彘教子 (79)滥竽充数 (80)大器晚成 (8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关于他的名字有很多有趣的传说。
据说老子的母亲理氏有一天正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
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八十一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来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就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对母亲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后来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的官。
这是一个管理藏书的官职,因为这个缘故,老子知识渊博,在当时名声很大。
孔子年轻时曾经专门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周朝的礼仪。
老子写过一本只有五千字的书,名字是《道德经》。
书中讲了很多能启发人的道理。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说,双臂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芽开始长成的;很多层的高台,是从第一筐泥土开始垒起来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才能走完的。
在这里,老子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事物都是从小到大发展变化的。
后人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成语,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的。
开卷有益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他命文臣李昉等人编纂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疲劳,影响身体健康。
宋太宗却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意思是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况且我并不觉得疲劳。
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繁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能得心应手。
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地阅读《论语》,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就会有益处,有收获。
卷,书卷。
不屈不挠这个典故出自《汉书.叙传下》。
公元前30年秋,有一天国都长安(今西安市)城内突然一阵骚乱,有人传说大水就要冲进城来了,老百姓都在争相奔逃。
汉成帝刘骜立刻召集会议,征询情况。
汉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在没有调查了解的情况下,便对传言信以为真,劝皇上和皇太后等人赶快躲到船里去,一些大臣也附和王凤的意见,请成帝马上躲避一下。
但宰相王商反对这样做,认为这是以讹传讹,不能贸然行事。
拿来派人查明,根本没有此事。
汉成帝称赞了王商独排众议,坚持正确主张的行为,对王凤的惊惶失措,表示不满。
自此,王凤便从心里痛恨恨起王商来。
一次,王凤的亲戚杨彤在做琅牙太守时,由于玩忽职守,造成琅牙受了灾荒,王商要惩办他。
王凤便跑来说情,但王商没有妥协,坚持原则罢免了杨彤的官职。
这使王凤更加痛恨王商了,并千方百计地陷害他。
最终汉成帝还是听信了王凤的谗言,罢免了王商。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低头,勇于坚持原则和正义。
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大公无私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大夫,名叫祁黄羊。
一天,晋平公召见祁黄羊,问:“现在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派谁去比较合适呢?”祁黄羊说:“叫解狐去吧。
”晋平公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们见了面彼此连招呼都不打,你怎么会推荐他到这样重要的地方当县令呢?”祁黄羊笑了笑,说:“您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而是问我什么人能胜任南阳县令,因此,我就把我认为最合适的解狐推荐给您。
”于是,晋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结果解狐充分发挥他的才干,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和欢迎。
后来,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缺个法官,你觉得谁可以胜任呢?”祁黄羊很诚恳地说:“祁午去做法官再合适不过了。
”晋平公十分惊讶地说:“祁午是你的儿子啊,你推荐自己的儿子,难道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说:“您是问我谁可以当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啊。
”晋平公于是就派祁午当了法官。
祁午办事十分公正,处理案件果断公正,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祁黄羊的行为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连孔子都称赞说:“祁黄羊这样做很对,他推荐人,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不回避儿子。
像祁黄羊这样的人,可真是大公无私呀!”后来,人们就用“大公无私”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办事公道、顾全大局、毫无私心。
不耻下问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仪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会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shì)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卫国国君就赐他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后来人们常用‚不耻下问‛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耻,以为耻辱。
愚公移山在《列子.汤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阳以北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势雄伟,方圆七百余里。
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个叫愚公的老汉,头发胡须都已经白了。
他家的大门,正好面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每次都要绕好远的路才行,非常不方便。
愚公很是烦恼,他下决心要带领着全家老小,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于是他们就一起干开了,挖下的泥土石块,他们就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他们干得非常投入,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在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因为他很精明,大家称呼他智叟。
智叟劝愚公说:‚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怎么可能搬动这么大的两座山呢?‛愚公却说:‚我看你呀,比我还傻呢。
不错,我是老了,活不了几年了,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这两座山却不会增高了,我们总有一天会把它挖平的!‛后来,愚公挖山的事让上天知道了,他被愚公的顽强精神所感动,派了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从此以后,冀州和汉水的南面,就再也没有高山阻挡了。
现在常用‚愚公移山‛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移,移动。
欲速则不达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
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
他才思敏捷,文学素养很高,经常得到孔子的称赞。
有一年,子夏因为才能出众,被派到莒父(当时是鲁国的一个县,大概位于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
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孔子,向老师请教说:‚请问老师,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而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深深鞠躬,说道:‚谢谢老师的教导,我一定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
‛然后告别孔子,到莒父上任去了。
这段话被记载在《论语.子路》中,从这段话中产生了成语‚欲速则不达‛,人们常用它来说明如果干一件事情的时候,过于性急图快,不讲求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欲,想要;速,快速;达,达到,完成。
专心致志战国时期,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辅佐齐王,推辞而去,别人认为是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愿意辅佐他,孟子便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两个人慕名来请弈秋教他们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