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典故

合集下载

10个关于中华历史的成语典故

10个关于中华历史的成语典故

10个关于中华历史的成语典故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10个成语典故,欢迎阅读:1、成也萧何西汉的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

他曾向刘邦推荐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韩信做大将军,使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

后来有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韩信谋反。

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萧何设计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理由,骗韩信进宫。

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以谋反罪名杀于长乐宫钟室。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2、昭君出塞在中国古代,汉族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通婚,被称为“和亲”。

在古代,中国北方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叫匈奴。

秦汉之际,匈奴势力强大,多次南下威胁中原。

汉初国力不强,无法与匈奴对抗,便也采取了和亲政策,求得相对的和平。

汉宣帝时,匈奴的势力衰落了。

此时,匈奴内部出现了两个单(chán)于(匈奴君主的称号)对抗的局面。

其中呼韩邪单于想借助汉朝的支持,统一整个匈奴,于是决心归依汉朝。

他两次到长安见汉朝皇帝,受到隆重的欢迎,他也表示愿协助汉朝政府保护边境。

公元前36年,汉朝派兵攻打了另一个单于,帮助呼韩邪统一了匈奴。

公元前33年,他第三次到长安,向当时的汉元帝提出,愿意当汉家的女婿,恢复和亲。

元帝立即答应,并在宫女中进行选拔。

有一个叫王昭君的宫女主动提出要去和亲。

王昭君又美丽又聪明,很受呼韩邪的喜爱,被封为“宁胡阏(è)氏”,意思是将与汉朝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

王昭君出塞以后,生活在匈奴游牧地区几十年。

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匈奴与汉的友好关系,使北方边境出现了少有的安定景象。

3、不寒而栗汉武帝时,有一个人名叫义纵,因为受到太后的恩宠,做了上党郡某县令。

上任以后,公务办得很出色,案子处理上敢作敢为,不论是有钱有势的豪绅,还是平民,只要犯了法,义纵都能秉公审办。

中华成语典故大全

中华成语典故大全

中华成语典故大全典故: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典故: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含义: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请求对方的宽恕典故:怒发冲冠: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气愤到极点典故: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

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成语:门庭若市:出处:《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含义: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

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成语:水落石出:出处:《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义: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典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出处:《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汗,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含义:天所宠爱的人典故:风流人物:出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处: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典故:风骚:出处:《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出处:《国风》《离骚》含义: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

成语:舍生取义。

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含义:舍弃生命以正义。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孟子为了正义而舍去生命。

成语:望洋兴叹出处:《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中国四字成语故事_趣味成语小故事

中国四字成语故事_趣味成语小故事

中国四字成语故事_趣味成语小故事成语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经千百年的文化结晶。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中国四字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

四字成语故事1管中窥豹【拼音】guǎn zhōng kuī bào【成语故事】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

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王献之在旁观看,说了一句“南风不竞!”门生听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窥豹,只看到一个斑点。

”【典故】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片面看问题【相近词】窥豹一斑、管窥所及、以管窥天【相反词】洞若观火、一目了然【成语举例】向管中窥豹寻知外,坐井观天又出来,运斧般门志何大,出削个好歹。

元·周德清《一枝花·遗张伯元》【成语造句】◎ 作为一名观众,对人艺这座艺术大厦中的舞台美术创作,只凭自己的直觉和感受,浮光掠影,走马看花,不免管中窥豹,顾此失彼.与其他院团的舞台一样,人艺的舞台美术创作,35年来走过来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路,留下了摇摇摆摆的脚印,包括单一的、概念的和人为的脚印,其创作的面还有待于大大地开阔。

四字成语故事2女娲补天【拼音】nǚ wā bǔ tiān【成语故事】传说盘古开天用四根“不周山”大柱子支撑天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将不周山撞倒,天地裂了一条大缝,女娲氏在高山上架起神火,炼了36501块五彩石把天的裂缝补了起来,砍大鳌腿支撑天,从此天地就永久牢固了。

【出处】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释义】神话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娲炼五色石补天。

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用法】作主语、定语;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近义词】炼石补天【示例】传说雨花石是女娲补天留下的石头。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版_著名成语典故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版_著名成语典故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版_著名成语典故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的存在为汉语增添了一丝精彩。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四字成语故事大全版,供大家参考。

四字成语故事1数典忘祖(鲁昭公十五年)十二月,晋国的荀跞到成周,安葬穆后,籍谈作为副使。

安葬完毕,除去丧服。

周天子和荀跞饮宴,把鲁国进贡的壶作为酒杯。

周天子说:“伯父,诸侯都有礼器进贡王室,唯独晋国没有,为什么?”荀跞向籍谈行礼请他来回答。

籍谈回答说:“诸侯受封的时候,都接受了王室赏赐的宝器,用来镇抚国家,所以能把彝器晋献给天子。

晋国处在深山,与戎狄为邻,而远离王室。

天子的福分感受不到,拜谢戎狄还来不及,怎么能进献彝器呢?”周天子说:“叔父,你忘了吗?叔父唐叔,是成王的同母兄弟,难道反而没有得到赏赐吗?密须的名鼓和它的大辂车,是文王所用来检阅军队的。

阙巩的铠甲,是武王用来攻克商朝的。

唐叔接受了,把它们放置在晋国的土地上,境内有着戎人和狄人。

这以后襄王所赐的大辂、戎辂之车,斧钺、黑黍酿造的香酒、红色的弓、勇士,文公接受了,保有南阳的土田,安抚和征伐东边各国,这不是得到的赏赐还是什么?有了功勋而不废弃,有了功劳而记载在书策上,用土田来奉养他,用彝器来安抚他,用车服来表彰他,用旌旗来显耀他,子子孙孙不要忘记,这就是福。

这种福不给予叔父,还给谁呢?而且从前你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典籍,参与国家大政,所以称为籍氏。

等到辛有的第二个儿子董到了晋国,于是就有了称作董氏的史官。

你是司典的后氏,为什么忘了呢?”籍谈回答不出。

客人退出去以后,周天子说:“籍谈恐怕会没有后代吧?举出旧典却忘记了祖宗。

”四字成语故事2首鼠两端灌夫,汉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

父亲灌孟,本姓张,在“颍阴侯”灌婴家作门客,后来就改姓灌。

汉景帝时,讨伐吴、楚七国叛乱,灌夫父子同时从军,共同属窦婴麾下。

在这次战事中,灌孟阵亡,灌夫也因深入敌阵,奋不顾身,受了重伤。

灌夫的勇名,当时传遍天下,大将军窦婴很赏识他。

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

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

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蕴含着智慧和哲理。

下面介绍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其中的魅力吧!一、虎视眈眈:出自《列子·汤问篇》。

故事说,有一只老虎在山上居住,每当看到下山的猎物,就会盯着它们,准备发动攻击。

这个成语形容人非常威胁地盯着目标。

二、鹤立鸡群:出自《韩非子·五蠹》。

一只孤独的鹤站在鸡群中央,与众不同,形容超群出众的人。

三、蜻蜓点水: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比喻只是轻轻碰一下水面,不深入。

四、一箭双雕: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一举两得。

五、守株待兔:出自《庄子·德充符》。

故事中,一个农夫守着一根枯木,等待兔子撞上来。

成语意为不主动努力,只等待机会。

六、七上八下:出自《庄子·庚桑楚》。

形容思想或心情混乱,不稳定。

七、跳梁小丑: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表现出色,但实力不足。

八、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及楚》。

形容在事物的关键部分做出精确而又巧妙的补充或点评。

九、丢魂失魄:出自《红楼梦》。

形容非常害怕、恐惧,失去了魂魄。

十、对牛弹琴:出自《庄子·天下篇》。

形容对于无法理解的人或事物逞强表达。

十一、开天辟地:出自《庄子·齐物论》。

形容开创伟业,大有作为。

十二、前车之鉴: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指事先出现的相似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借鉴。

十三、班门弄斧:出自《列子·汤问篇》。

比喻拿自己的器物与高手比较。

十四、拨云见日: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比喻解决问题,明白事情真相。

十五、众口难调:出自《列子·御飞篇》。

形容众人意见不一致,很难协调一致。

......(文章继续)总之,这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它们源远流长,蕴含深刻的哲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成语,既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成语典故大全

中华成语典故大全

中华成语典故大全
中华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典故和智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华成语及其典故:
画蛇添足:相传古代有人画了一条很好的蛇,却觉得不够完美,于是又画了蛇的脚,结果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用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杯弓蛇影:古代有人喝酒时,看到杯子里的弓影,以为是蛇,惊恐不已。

形容因过于敏感而产生的多虑和疑神疑鬼的心理。

掩耳盗铃:故事中有人要偷铃铛,为了不被铃声发现,他把耳朵捂住,结果铃声并没有停止。

用来形容掩盖事实真相,自欺欺人。

守株待兔:古代有人守在株旁等兔子撞树,结果兔子没有撞树,而是从旁边跑过。

用来形容迷信、盲目等待,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

画龙点睛:古代有画家画了一幅龙,但觉得还不够生动,于是在龙的眼睛上点上一点,立刻龙栩栩如生。

用来形容在关键之处做出巧妙的补充,使整体效果更加出色。

守口如瓶:比喻严守秘密,不泄露一点信息。

杀鸡取卵:比喻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破坏长远的发展。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事物的人讲解或指导,白费功夫。

这只是一小部分中华成语的典故,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寓意。

通过学习成语和了解其典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

成语故事摘抄大全

成语故事摘抄大全

成语故事摘抄大全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语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一些成语故事摘抄,供参考:
1. 完璧归赵: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楚国的一块宝玉——璧,楚国想要夺回,但赵国承诺以璧交换。

最终,赵国将璧归还给了楚国,留下了“完璧归赵”的典故。

2.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实现称霸中原的目标,决定与楚国交战。

在交战前,他下令全军撤退九十里,以示退让和慎重。

最终,晋军在退避三舍的情况下战胜了楚军。

3. 一鸣惊人: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子治理国家有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据说,他在担任宰相期间,每天早晨都会大声喊叫:“晏子啊,晏子!”然后问自己:“今天有什么要办的事情吗?”如果没有什么要办的事情,他就会继续睡觉。

因此,他被称为“一鸣惊人”。

4.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为了报仇雪恨,决定实行“卧薪尝胆”的计划。

他在家中从来不坐床,而是在柴火上睡觉,并且每天都尝一下苦胆的味道,以提醒自己要坚持不懈地奋斗。

最终,越国战胜了吴国,勾践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君主。

5. 车水马龙: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国管仲非常喜欢车,他家里有各种各样的车辆,并且常常亲自驾车出游。

有一天,他驾车路过城门时,发现城门关闭着,于是他就把车门关上了,自己坐在车上等待城门开启。

由此,他被称为“车水马龙”。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摘抄,希望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和掌
握成语。

同时,也可以通过拓展阅读来了解更多的成语故事和文化背景。

关于中华历史的10个成语典故

关于中华历史的10个成语典故

关于中华历史的10个成语典故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

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

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成语典故
爱老怜贫:表示敬重年老的人,同情贫苦的人。

安贫乐道:多指虽处于贫困境地,仍以守道为乐.
拔剑割雁:形容从容就义,宁死不惧.
冰魂雪魄:形容一个人的品质纯洁,行为高尚。

不食盗食:形容坚持廉洁方正的原则。

不食周粟:比喻坚决反对某种行为或主张。

出类拔萃:意思是说一个人有特殊的才干,在同类人群中,不论品德学问都高出一筹。

大泽之雉:这则寓意是说意志自由的可贵。

德高望重:即品德高尚,声望很高。

现指道德高尚,在群众中有高声望的人。

邓攸弃子:比喻以义为贵的精神。

动心忍性:指触动灵魂,使性格坚韧
断头将军:表示宁死不屈。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背信弃义,多指贬义
改过自新:比喻重新做人。

甘就寂寞:这则寓言说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肝脑涂地:意思是人死得很惨。

现用来表示竭尽忠诚,不怕作出任何牺牲。

羹污朝衣:形容气量大,有修养。

公而忘私:意思是为了公事而忘了私事,现人们多用于形容全心
全意为革命的崇高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