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故事简短大全
成语故事简短

成语故事简短1. 画蛇添足。
从前,有个画家很擅长画蛇,他画得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有一天,有人请他画一幅蛇的画,画家画完后觉得还不够,于是在蛇的腹部画了一双脚。
别人看到后都笑话他画蛇添足,画家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2. 杯弓蛇影。
有个人在夜晚走路,突然看到地上有一条蛇,吓得他急忙跑开。
第二天他再次经过同样的地方,看到了一个弓,于是他就害怕地认为地上的弓是蛇的影子。
3. 杞人忧天。
古时候,有个人住在杞国,他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于是整天忧心忡忡。
有人劝他不要胡思乱想,可他就是放不下这个念头。
4. 纸上谈兵。
有个人在纸上画了一些兵马,自以为已经打赢了战争。
可是当他真正面对战争时,才发现纸上谈兵根本不是真正的战争。
5. 井底之蛙。
有只蛙住在井底,它以为井口就是整个世界。
有一天,一只大青蛙跳进了井里,告诉它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可是井底之蛙却不相信。
6. 守株待兔。
有个农夫在田里守着一棵树,他听信了一句话,“守株待兔”。
结果他真的等到了一只兔子,但兔子并不是自己种的,而是因为不小心绊倒了兔子才捉到的。
7. 狐假虎威。
有只狐狸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老虎,它吓得装出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
可是当老虎离开后,它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8. 望洋兴叹。
有个人站在海边,看到远处的大海,觉得自己很渺小,无法逾越。
他只能望洋兴叹,心生无限遗憾。
9. 鹤立鸡群。
有只鹤站在鸡群中,它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自诩为鹤立鸡群。
可是其他鸡群并不认同它,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奇怪的鸟。
10. 一叶障目。
有个人在水中游泳,一片叶子漂到他眼前,他就觉得自己看不清了,其实只是一叶障目而已。
11. 隔岸观火。
两个国家发生战争,有个国家的人站在河对岸观看,觉得自己很安全,其实他们也是受到战争影响的。
12. 画龙点睛。
有个画家画了一幅龙的画,可是觉得还差点什么,于是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点,画龙点睛就成了一句成语。
简短成语故事(精选16篇)

简短成语故事(精选16篇)简短成语故事(精选16篇)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简短成语故事(精选16篇),希望大家喜欢。
简短成语故事篇1相传在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农民,他整日在地里偷懒,所以即使是遇上好年景,地里的粮食也仅够他填饱肚子的。
一旦要是遇上荒年啊,那他可就要挨饿喽。
这一天,他正在农田里耕地,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打猎的吆喝声。
那声音啊,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不断回响,受了惊的小动物在农田周边的草丛中窜来窜去,拼命奔逃。
突然,一只小兔子慌慌张张地从草丛中跑出来,一头撞在地里的树上,折断脖子死了。
农夫赶忙捡起兔子,心里甭提多高兴:“呵呵,一只送上门的兔子”当天晚上,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把肚子吃了个溜圆。
第二天,他照旧到地里干活儿,可是却心不在焉,时不时地向草丛中瞄一眼,希望还能捡到一只送上门来的兔子。
就这样,他在地里晃悠了一天,该干的活儿全都没干完。
可是,直到太阳落山,也没有兔子来撞树,他只好扛着锄头,失望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把农具往地里一扔,索性坐在那颗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树。
他等啊等,等了整整一天,可还是什么也没等到。
“哼,肯定等得到,我明天还等。
”农夫不甘心,絮絮叨叨地向家走去。
从此,农夫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在大树旁,可是兔子撞树的事情再也没发生。
地里的草越长越高,已经成了一片荒地,农夫也因此成了全国人的笑柄。
简短成语故事篇2阿三家养了一只很健壮的母鸡。
它到处捉虫子吃,把自己喂得饱饱的。
每天中午,这只母鸡都会准时下一个大个儿的蛋。
阿三家母鸡下的蛋又大又好,远近闻名许多人都争着来买他家的鸡蛋。
他就用这些鸡蛋来换大米,够他全家吃,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一天,阿三的妻子跟他嘀咕:“你说这鸡要是一天能下两个蛋多好啊,我们家的大米就会多出一倍呢。
”“可不是嘛,每天能下三个蛋,不,四个,五个……能下十个蛋才好呢。
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

简短的成语故事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学习成语能够更好理解文言文意思,更好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欢迎阅读!1- 抱薪救火【成语释义】薪:柴草。
原意指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采取不正确的方法去消除祸患,反而会加快祸患的蔓延。
【成语来源】战国时,魏国常常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安釐王只好割地求和,但这也未能阻止秦国的侵略。
魏国军队的一位大将段干子为了苟安,便建议把南阳各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
安釐王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之弟。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想用领土、主权换取和平,那是不可能的事,只要你还有国土,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
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安釐王没有听从苏代的忠言,仍然一味屈膝求和。
最后,魏国终于被秦国所灭。
【近义成语】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反义成语】雪中送炭、釜底抽薪【成语接龙】抱薪救火→火海刀山→山高水远→远走高飞→飞来横祸→祸国殃民→民不聊生→生不逢时→时来运转→转败为胜【道理升华】做事首先要讲求方法,如果方法不当,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2- 唇亡齿寒【成语释义】原意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互相依存,关系密切。
【成语来源】春秋时,晋献公想派兵攻打虢国。
可是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大夫荀息献计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只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
”晋献公听罢,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公见到这么珍贵的礼物,当时就答应借道。
虞国大夫宫之奇阻止道:“虞国和虢国相互依存,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借道给晋国使不得啊。
又短又好的成语故事

又短又好的成语故事一、杯弓蛇影。
从前,有一个人非常害怕蛇,每次看到一根绳子或者一条树枝,都会以为是蛇。
有一天,他拿起了一根树枝,突然看到了一条蛇,吓得他丢掉了树枝,转身就跑。
后来别人告诉他,那根树枝只是树枝,并不是蛇,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总是杯弓蛇影。
二、杞人忧天。
古时候,有一个人住在杞国,他总是担心会有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每天都忧心忡忡。
后来,他听说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担心天塌下来,结果一天真的有一块石头砸到了他的头上,他才明白自己是多虑了。
从此以后,他不再杞人忧天,学会了坦然面对生活。
三、画蛇添足。
有一位画家画了一条很漂亮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想要再给蛇加上脚。
于是他在蛇身上加上了四只脚,结果画完之后,蛇就变得很奇怪,不再美丽动人。
画家明白了画蛇添足的道理,意识到有时候过多的追求反而会破坏原有的美好。
四、掩耳盗铃。
有一个人偷了一口钟,他怕别人听到钟声就把钟放在耳朵上,结果自己听不到钟声,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
后来被人发现了,他才明白自己是在掩耳盗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只会欺骗自己,最终还是会被别人发现。
五、杀鸡取卵。
有一个农夫,每天都杀鸡取卵,结果鸡越来越少,卵也越来越少。
最后他发现,自己贪图一时的利益,却失去了更多的好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着眼长远,不要因小失大。
六、守株待兔。
有一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每天都守在树旁边,希望能等到兔子撞到树上。
结果他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兔子,只是白白浪费了时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株待兔是没有结果的,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
七、胸有成竹。
有一个书法家,他在写字之前,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完整的画面,所以他每次写字都非常从容自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事先有了充分的准备和计划,才能在做事的时候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八、画龙点睛。
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很漂亮的龙,但是觉得还缺少了点什么。
最后他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龙就栩栩如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点睛之笔,就能让事物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简单易懂的成语故事(精选25篇)

简单易懂的成语故事(精选25篇)简单易懂的成语故事(精选2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故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单易懂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简单易懂的成语故事篇1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
“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
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商朝的统治。
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
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
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
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shì](即召公)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
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
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
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
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
纣王死亡,商朝就此灭亡。
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
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
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
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原文中所谓“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隶主贵族的管家之类。
简短成语故事大全

简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绚烂的明珠。
接下来由我给大家带来关于简短成语故事,便利大家学习。
简短成语故事1、守株待兔春秋时代宋国有位农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里工作,始终到太阳下山才整理农具打算回家。
有一天,农夫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突然却远远跑来一只兔子。
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一个不当心,兔子撞上稻田旁边的大树,这一撞,撞断了兔子的颈部,兔子当场倒地死亡。
一旁的农夫看到之后,连忙跑上前将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然后很快乐的整理农具打算回家把这只兔子煮来吃。
农夫心想,天底下既然有这么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地耕田?从今以后,他成天守在大树旁,盼望能再等到不当心撞死的兔子。
可是很多天过去了,他都没等到撞死在大树下的兔子,反而因为他不处理农田的事,因此田里长满了杂草,一天比一天更荒芜。
2、掩耳盗铃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望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致。
小偷心里开心极了,想把这口精致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死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知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仍旧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胆怯,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用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开心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马上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他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洪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3、心中有数文与可(文同)画的竹子远近著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视察竹子的生长改变状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简短的成语故事20篇

简短的成语故事20篇成语故事包含了许多的人生哲理,我们可以通过成语故事反省自己,悟出人生的大道理,可以受益终身。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短的成语故事20篇,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中国四字成语故事

中国四字成语故事中国四字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四字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1、郑人买履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
他急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呀?」他答复说:「我宁肯信任尺码,也不信任自己的脚!」2、自相抵触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歌颂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牢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
”(他)又歌颂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锐利,关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
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大概同时存在的。
3、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突然看见一只兔子箭平常地飞驰过来,撞在棵大树上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回家了,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啥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愿,从此,每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4、悬梁刺骨孙敬字文宝,十分喜爱学,早晚多不休息,等到傍晚困了的时,就用绳索把头发系在梁上。
后来成为当世大儒。
5、程门立雪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简单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简单找到了。
”因此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奉养老师。
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身煮粥给他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语故事简短大全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识到一些成语,那么,这些成语都有什么意义呢?成语背后的故事如何?下面是分享的中国成语故事简短大全。
欢迎阅读参考!
中国成语故事简短
扑朔迷离
北魏时,有一户姓花的人家,老父叫花弧。
花弧有一个女儿,名叫木兰,她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武艺十分高强。
那时,北魏经常和外族打仗,朝廷下令征兵,木兰的父亲年纪太大,弟弟又小,于是木兰就想装扮成男子,替父从军。
她穿上父亲当年穿过的盔甲,威风凛凛地去见父亲,表明自己的决心。
花父很感动,但是并不放心。
于是,木兰要求与父亲比武,如果胜了就让她去从军。
花弧向来不服老,就答应了。
父女俩就在花园里比剑,你来我往。
花弧毕竟年老体衰,终于支持不住,败下阵来,只好同意木兰代替他去从军。
木兰武艺高强,智勇双全,打了很多次胜仗,立下了大功。
出征十二年,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是女子。
敌人终于投降了,木兰凯旋,换上女装。
战友们惊叹道:“我们同行十几年,都不知道你是个女子!”
木兰捉来一对雌雄兔子,然后笑着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意思是说我女扮男装,就像在地上走的兔子难以分辨出雌雄一样,根本看不出来我是男的还是女的啊。
后来,人们就用“扑朔迷离”作为成语,比喻事情模糊复杂,真相难辨。
扑朔,扑腾、乱动;迷离,眼半闭。
中国成语故事简短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
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楚人说话绝对化,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
要知道,戳不破的盾与戳无不破的矛是不可能并存于世的。
因此,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做满说绝走极端。
中国成语故事简短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
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
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亡羊补牢典故的意思: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中国成语故事简短
刻舟求剑
从前,有个人带着一把宝剑坐船。
船才开出来,突然听见“扑通”一声,他的剑落到水里去了。
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个印记,便悠然自得的在船上坐着。
划船的人很着急,对他说:“让我把船停下来,你快跳下去把剑捞起来吧!”
可那个人却指着船说:“到了对岸再说吧,反正我在船上划了一条线,剑是从这儿落下去的,到时候从这里下去找就行啦!”
划船的人说:“你的剑掉进了水里,剑又不会跟着船走,怎么还能在对岸找到呢?”
那个人不听船夫的话,于是,船夫把船划到了对岸。
这时,那个人脱掉衣服,从他划的那条线那里跳了下去,可他捞了很久什么也没捞到。
剑掉进了河里,现在船走了这么远,他是不能从船上的线找到剑的。
刻舟求剑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舟”是“船”,“求”是“寻找”。
有的人办事不管时间地点的变化,始终不肯改变原来的主意,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刻舟求剑。
中国成语故事简短
熟能生巧
北宋时候有一个叫陈尧咨的人,十分善于射箭,当时的人都明白他是一个百发百中的射箭手,所以大家都对他很敬佩。
陈尧咨受到大家称赞之后,觉得自己的本领已是天下无双,便骄傲自满起来。
一天,陈尧咨又在靶场表演他那百步穿杨的绝技。
一箭射出,把又细又软的柳枝条射断了。
观众们看得大声喝彩,并要求他再来一次。
这时有个卖油的老头正从那里经过,看了后,却笑着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只但是手法熟练些罢了!”陈尧咨听了,不禁大怒,喝道:“你这老头有什么本领,竟敢藐(miǎo)视我?”老头回答:“我哪里敢藐视你,我只是从几十年的斟(zhēn)油经验中,明白做熟了的事情,便会找出窍门来的道理。
”说着,便从他的油担上取下一个葫芦,葫芦口上放一枚方孔铜钱,然后打了一勺油,高举油勺往葫芦里倒,倒下的油直得像一条线似的穿过钱孔进入葫芦中。
油倒完了,把铜钱拿起来给大家看,钱孔周围竟没有一丝油渍(zì),大家看了都赞叹不已。
老头微笑着对陈尧咨说:“我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熟能生巧罢了。
”陈尧咨听了,一声不响便掉头走了。
之后的人便根据这故事引申出“熟能生巧”这个成语,用来说明熟悉了所做的事情,便能找出做得更好的办法来。
中国成语故事简短
望尘莫及
南朝时期,宋国有个叫吴庆之的人,很有才学。
当时的扬州太守王义恭对吴庆之特别赏识,便请他出来担任类似秘书的幕僚工作。
王义恭在办公务时遇到什么问题,都向吴庆之请教之后才做决定。
后来王义恭因公事被皇帝杀害,吴庆之觉得很惭愧,认为是自己的才能不足,辅佐不力,才导致这种不幸的结果。
于是就找了个地方隐居起来,
过着躬耕田亩、诗书自娱的日子,决心以后不再出来做官。
不久之后,有个叫王琨的人就任吴兴太守。
他早就听说过吴庆之的贤名,便决定请他出来,担任“功曹”的官职。
可是,吴庆之不愿再参加政治活动。
所以,尽管王琨开出的条件非常优厚,都没能说服他。
王琨不甘心轻易放弃,找机会又与吴庆之谈起来做官这件事。
吴庆之对王琨说:“我一向资质鲁钝,实在不懂什么官场规矩,只因为从前有个太守看得起我,所以,才勉强出来替他奔走了一段时间。
如果你还是要我,那简直是‘蓄鱼于树,栖鸟于泉’(把鸟放在水里,把鱼养在树上)!”吴庆之说完后,连告辞都没说一声拔腿就跑。
王琨急忙跟在后面追赶。
但是,出门以后,只见前面扬起漫天的尘土,吴庆之已经跑得不见踪影了。
另据《后汉书・赵咨传》记载:赵咨受命为“东海相”,上任时经过荥阳。
荥阳县令曹嵩等候在路口,专诚迎接他,因他俩原本相识,想请他在荥阳稍事停留,彼此谈谈。
但赵咨见了曹嵩,连车也不下就走了。
曹嵩想送他到城外的十里长亭,不料赵咨的车子走得挺快,一会儿就“望尘莫及”了。
中国成语故事简短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
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