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的成语故事(全)

合集下载

《庄子》成语故事名言

《庄子》成语故事名言

《庄子》成语故事名言《庄子》成语故事相互影响:来源《庄子大侠》:“春旱,鱼相于地,相互影响,相互影响湿,不如忘记彼此在江湖。

”“原意是春天干涸后,两条鱼没有及时离开,最后被困在陆地上的一个小洼地里。

两条鱼动弹不得。

他们用泡沫互相润湿,忍受彼此的吹拂,忍受转身时擦拭身体的痛苦。

这时,两条鱼不禁回忆起它们在河湖中自由快乐的生活。

螳螂充当交通工具:来自庄子,人类的世界:你不知道丈夫螳螂吗?一个人的天赋之美在于他对自己手臂上留下的伤痕感到愤怒。

对美丽的人的谨慎、小心和侵犯是很少的。

意思:螳螂张开双臂阻止前进的车轮。

它并不知道自己无能,但它确实认为这样做是有益的。

何彦!你的心是好的,但你的行为就像高估了自己。

你必须保持警惕。

小心!屠龙技巧:《庄子·列御口》:“朱令学会了如何以支离破碎的方式屠龙,并在一个富裕的女儿家庭度过了三年。

他很有技巧,但没有发挥他的聪明才智。

”“意思是: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想学习一项惊人的技能当他听说分散的利益会杀死龙时,他想,“这是世界上罕见的技能。

”所以他去拜师布衣当老师。

他学习了整整三年,在学会屠龙技能之前,他扔掉了所有的财产。

但是学习技能有什么用呢?世界上没有龙。

他的精彩技能将被用在哪里?生之约终结:来自庄子?偷跖骨:尾巴和女人住在横梁下。

那个女人没来,水不能走,她抱着横梁死了。

据说:一个叫微生的疯子正在桥下和他心爱的女孩约会,但是他的爱人很久没有来赴约了。

不幸的是,洪水上涨了。

为了遵守诺言,这个疯子坚持不走,最后他淹死在桥柱里。

是一种常见的负重方法:出自《庄子·叙物归》:“郢人的粉笔慢,鼻子像苍蝇的翅膀,这使得工匠们经常负重,听它说话,用粉笔不伤鼻子,郢人站着不失去能力。

”宋听了,说:“你替我做。

”?工匠说:虽然我已经死了很久了,但我能尝到它的味道。

?“意思是:有一个叫瑛的人在粉刷墙壁时,不小心碰到了鼻子上的一个石灰点,薄得像苍蝇的翅膀他知道另一个名叫匠石的人可以发挥斧头的独特技能,所以他“习惯于搬运重物”。

庄子的成语故事

庄子的成语故事

庄子的成语故事
庄子的成语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个:
鲲鹏展翅: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

鲲非常大,不知道有几千里。

变化成鸟,名字叫鹏。

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生活在小水洼里的鹌鹑讥笑它说:“你要飞到哪里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之间翱翔,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

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逍遥游》,讲述了庄子对于自由的追求。

庄子借助大鹏展翅的形象,表达了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对世间万物的思考。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

三一文库()〔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作者要阐述的虽然是玄虚的天道﹐但由于其“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书中充满了很多成语寓言故事。

今天小编就收集了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

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

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

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

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

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

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

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

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有关庄子的成语故事

有关庄子的成语故事

有关庄子的成语故事庄子,名周,字子岚,又字子西,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成语故事,不仅是对他思想的生动诠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成语“庖丁解牛”源自庄子的《庖丁解牛》这个故事。

故事讲述了庖丁解剖牛的过程,他的刀法熟练而自然,仿佛是在舞蹈。

他的手法之娴熟,让人感叹不已。

庄子看到了这一幕,对弟子说,“此人之所以能解牛,乃在于他心之所向,一心一意,全神贯注。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对事物深入了解,洞察事物的本质。

成语“饮鸩止渴”也是出自庄子的故事。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误饮了毒酒,他便心急如焚,找到了一位智者请教。

智者告诉他,“你可以喝下更多的毒酒,这样就不会感到渴了。

”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比喻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只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成语“梦蝶”也是源自庄子的故事。

庄子曾经有一次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来飞去,自由自在。

醒来后,他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

他在《庄子·逍遥游》中写道,“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比喻现实与梦境的模糊边界,人生的虚幻与真实。

成语“黄鹤楼”也和庄子有关。

相传庄子曾经和他的朋友踏上黄鹤楼,俯瞰江水,畅谈人生。

他在黄鹤楼上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后来人们就用“黄鹤楼”来比喻文人墨客的雅集之地,也用来形容壮丽的景色。

庄子的思想和成语故事,无不体现了他对人生、自然、道德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他的成语故事,不仅是语言的精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感悟人生的真谛。

庄子成语-故事--名言

庄子成语-故事--名言

庄子成语-故事--名言《庄子》成语故事名言相濡以沫:出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掬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

”原文意为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

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

螳臂当车:出自《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意思是:螳螂鼓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子,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胜任的,而是确实认为自己的这种举动是好的,是有益的。

颜阖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为像螳臂当车一样,您要戒备啊!慎重呀!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意为: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

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

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

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尾生之约:出自《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心爱的姑娘约会在桥下,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大水却涨上来了,这个痴情汉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

运斤成风:出自《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意为:有一位叫做郢人的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个石灰点,象苍蝇翅膀一样薄。

他知道另一个叫匠石的人会耍斧子的绝活,便让他“运斤成风”,也就是把斧子舞得象刮风一样,咔嚓一下把石灰点削掉,鼻子不会受伤,郢人“立不失容”,一点也不害怕。

庄子的成语故事

庄子的成语故事

庄子的成语故事庄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中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寓意深远的成语故事。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广为流传,也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参考。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庄子的一些成语故事。

1. 齐俭尽智。

相传,有一位叫齐俭的人,他非常勤俭节约,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

有一天,他去拜访庄子,向庄子请教学问。

庄子对他说,“你的俭朴之道已经非常高明,再加上勤奋学习,你的智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

”从此,齐俭更加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智者。

2. 骑虎难下。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骑在一只猛虎身上,一直无法下来。

他的处境非常危险,但是他又无法离开。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诫人们,有时候人们陷入某种困境,就像骑在猛虎身上一样,难以摆脱。

这也成为了后来“骑虎难下”这个成语的来源。

3. 惊弓之鸟。

庄子曾经说过,有一只鸟被猎人的弓箭吓到了,从此以后一听到风声就害怕,一见到树影就惊恐。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有些人因为一次受伤或者一次挫折,就变得胆小怕事,失去了往日的勇气和信心。

这也成为了后来“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来源。

4. 梦蝶。

庄子曾经做过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当他醒来后,他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是庄子还是一只蝴蝶,他分不清现实和梦境。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生的真实和虚幻很难分辨,有时候我们需要超脱现实,像梦蝶一样自由飞翔。

5. 逍遥游。

庄子提出了“逍遥游”的思想,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然,不被外部的物质和欲望所束缚。

他通过故事讲述了一个人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最终实现了“逍遥游”的境界。

庄子的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它们不仅是古代智者的思想结晶,也是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在学习庄子的成语故事的同时,也能够在生活中体会其中的哲理,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养,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超然。

庄子中的成语寓言故事

庄子中的成语寓言故事

庄子中的成语寓言故事庄子继续说:“我的'‘道’在屎尿之中!”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

庄子这才向解释:“要满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质说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

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

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来是这样。

”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

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

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11、薪火相传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是火的使用。

在西方神话中,火是普罗米修斯从上帝那里偷来的。

偷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由于给人类带来了火,自己做出了牺牲,被上帝惩罚做无尽的苦役。

神话归神话,其实是原始人从雷击等天然火灾中获取了火种,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开始了文明的历史。

由于获取火种十分不易,古人对火种非常珍惜。

部落里派有专人看守,不时往火堆里添柴,以防火种熄灭。

在古代,照明、取暖、做饭都靠燃烧木柴。

木柴在古代叫做"薪"。

当薪被点燃的时候,它本身的燃烧是有穷尽的,但前柴烧尽,后柴又燃,火种传续下去却是没有穷尽的时候了。

这就叫"薪火相传"。

(见《庄子*养生主》)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文明中唯有薪火相传是延续至今的文明。

在传统文化中也十分重视“传承”、“师承”。

例如道家传自老子和庄子,儒家传自孔子。

道教中的全真派传自宋朝王重阳。

唐朝有一个围棋国手叫王积薪。

“积薪”是收集柴火的意思。

相传有一次他在山里住宿。

半夜听到店主人:一位老婆婆和她的儿媳妇在黑暗中用口述棋谱的方法在下棋。

棋法十分精妙。

王积薪暗暗地把棋谱记录下来,觉得比自己的水平高出很多。

到了早晨,婆媳俩都不见了,王积薪才知道她们俩是神仙。

庄子里的成语典故

庄子里的成语典故

庄子里的成语典故
庄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思想和故事在成语中也有很多体现。

以下是一些出自庄子的成语典故:
1、鹏程万里:比喻前程远大,有很高的志向。

出自庄子《逍遥游》中关于鲲鹏的故事,表达了庄子追求自由和无限可能的理念。

2、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真假难辨。

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庄周梦蝶》,表达了庄子对于现实与虚幻的独特理解。

3、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事物规律,做事得心应手。

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强调了顺应自然,把握规律的重要性。

4、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不能容纳更广阔的世界观。

也是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要勇于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5、呆若木鸡: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呆若木鸡》,揭示了表面现象与内在实质之间的关系。

这些成语典故蕴含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自然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思想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中的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原文----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

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

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

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

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成者英雄败者贼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跖》。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

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

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

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

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

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可是连圣贤都对他们没有非议。

其实这事有什么奇怪呢《尚书》上说:“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在后来的社会也是这样。

北宋苏轼在《孔北海赞序》中说:“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曹)操得在英雄之列。

”可惜的是,庄子、苏轼这样的大声疾呼不常听到。

与此相对的一个成语是“不以成败论英雄”。

作此呼吁者多半是失败的一方。

国民党被打败,逃到台湾。

台湾的报纸议论起来,就经常用“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个词。

实际上,公平地说,庄子的观点有点脱离实际。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英雄也好,平民也罢,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去看待他们,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四大发明,肯定觉得技术落后而不是先进,可在当时的科学环境下,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事。

重要看这些英雄们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对当时和后代的人民大众是否做出了大的贡献。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

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

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

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

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

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

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我国领导人有起名为万里的,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取鹏程万里的意思。

记得故乡有个村子叫“槐树下”,村里的人都姓石。

甲、乙两户人家同时生了儿子。

还没上户口的时候,有一天,甲、乙两家的母亲(孩子的奶奶)在路上遇见了。

甲母就问乙母:“你家孙子起的什么名字”乙母说:“叫鹏飞。

”甲母听了摇摇头说:“不好听。

鹏啊鹏的,跟打枪一样。

”乙母回家后连忙和家里人商量改名。

过了几天,两家都去报完户口了。

甲母和乙母又在路上碰到。

甲母问:“你家孙子现在叫什么名字了”乙母说:“叫石磊。

你家孙子呢”甲母说:“我家孙子啊,他叫鹏飞。

”这个鹏程万里的名字就这样被甲家骗去了。

------------------------------------------------------------无中生有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

从“无”生出“有”,又从“有”发展成万物。

《庄子*齐物论》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个开始,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连未曾开始都未曾开始的开始。

宇宙之初的形态是“有”,在“有”之前是“无”,还有连“有”和“无”都没有的“无”。

忽然间有了“无”,不知道“有了‘无’”到底是“有”呢还是“无”。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

不过老子早就说过:“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道家认为:“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应用到《易经》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无穷。

但是事物一开始,首先是“无中生有”。

庄子的“无中生有”理论,和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有相似之处。

大爆炸理论认为大爆炸是宇宙的起源,也是时间和空间的开始。

在此以前(其实没有什么以前),一切都是“无”。

道家对“无”非常看重。

老子曾说:一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可是中间必须空出来,才好安放车轴。

中间空出来的地方,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可是正因为那儿什么也没有,才有放置车轴的用处。

一座房子中间必须留有空间,人才能住进去。

这个空间仿佛什么也没有,可是如果没有这个“什么也没有”的空间,房子就不叫房子了。

正是这个空间,使房子具有了人们建筑它时所要求的功能。

事实上,房子的功能就在这个“无”上。

“无中生有”本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后来人们用它的字面意思,一般把无中生有形容为胡说八道。

庄子对此也无可奈何。

东施效颦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

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

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

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

其中的“效”是“仿效”,“颦”是“皱眉”的意思------------------------------------------------------------邯郸学步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

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井底之蛙一只青蛙,住一口井里。

它高兴时,在井里跳来跳去,天热了,在水中游上游下,觉得很快活:我是井里的主人,多么逍遥自在!它正在自得其乐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叫它。

它抬起头向井口一看,只见一只大海龟的头几乎遮去了井口上的半爿天。

只听见大海龟问它:“青蛙老弟,你见过大海吗”青蛙说:“大海有我的井大吗海龟老兄,欢迎你下井来作客。

”大海龟被它说动了心,真想下井去看看。

可是,它左腿还没跨进井去,右腿的膝盖已被井栏绊住了。

于是,大海龟只好伏在井口上,告诉青蛙,海有多大、多深、多广。

青蛙这才知道,井外还有这么大的天地。

它又惊奇又惭愧,感到自己的见识太渺小了。

成语“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却又妄自尊大。

------------------------------------------------------------望洋兴叹成语“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的《外篇•秋水》。

故事说:秋天的大水按着时令到了,无数支流的水都灌进了黄河。

河面十分宽阔,水雾蒸腾,不论是河的两岸,还是河心的沙洲,隔岸望去,简直分不清岸上的是牛还是马。

这时呀,河伯欣欣然自我陶醉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

河伯顺着水势向东前行,到了北海,朝东一看,只见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到这时,河伯才开始改变他那洋洋自得的神态,仰起头来对着北海神无限感叹地说:“俗话说:‘有的人懂得了一点道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这正是批评我这种人的啊。

我曾经听人说过,孔子的见闻学识不算多,伯夷的德行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以前我不信这话,现在我见到了你的广阔无边,才知道这话是真的啊。

我如果不到你这里来,那就糟了。

我将永远被道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所耻笑了。

”这个成语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

后来人们用它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

------------------------------------------------------------越俎代庖相传远古时候,在阳城有一位很有才能、很有修养的人,名叫许由。

他在箕山隐居,人们都很敬佩他。

当时尧帝想把帝位让给许由,尧帝对他说:“你看,天上的日月已经出来了,这时还不熄灭蜡烛的火光,它的光同日月比起来,太微不足道了!天上的及时雨已经降落了,这时还要用人工去灌溉,难道不是徒劳吗先生很有才华,要是当了帝王,一定会治理好天下。

如果让我继续占着这个帝位,我心里觉得惭愧。

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吧!”许由不愿接受帝位,连忙推辞说:“您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我再来代替你,这是为什么鹪鹩在森林里筑巢,占一根树枝的地方就行了,鼹鼠在河边饮水,顶多喝满一肚子也就够了。

算了吧,我的君主!我要天下干什么用呢厨师在祭祀的时候,又做菜,又备酒,忙得不可开交,可是掌管祭祀的人,并不能因为厨师很忙,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丢下手中的祭祀用具,去代替厨师做菜、备酒啊!你就是丢开天下不管,我也决不会代替你的职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