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庄子》成语故事名言

《庄子》成语故事名言

《庄子》成语故事名言《庄子》成语故事相互影响:来源《庄子大侠》:“春旱,鱼相于地,相互影响,相互影响湿,不如忘记彼此在江湖。

”“原意是春天干涸后,两条鱼没有及时离开,最后被困在陆地上的一个小洼地里。

两条鱼动弹不得。

他们用泡沫互相润湿,忍受彼此的吹拂,忍受转身时擦拭身体的痛苦。

这时,两条鱼不禁回忆起它们在河湖中自由快乐的生活。

螳螂充当交通工具:来自庄子,人类的世界:你不知道丈夫螳螂吗?一个人的天赋之美在于他对自己手臂上留下的伤痕感到愤怒。

对美丽的人的谨慎、小心和侵犯是很少的。

意思:螳螂张开双臂阻止前进的车轮。

它并不知道自己无能,但它确实认为这样做是有益的。

何彦!你的心是好的,但你的行为就像高估了自己。

你必须保持警惕。

小心!屠龙技巧:《庄子·列御口》:“朱令学会了如何以支离破碎的方式屠龙,并在一个富裕的女儿家庭度过了三年。

他很有技巧,但没有发挥他的聪明才智。

”“意思是: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想学习一项惊人的技能当他听说分散的利益会杀死龙时,他想,“这是世界上罕见的技能。

”所以他去拜师布衣当老师。

他学习了整整三年,在学会屠龙技能之前,他扔掉了所有的财产。

但是学习技能有什么用呢?世界上没有龙。

他的精彩技能将被用在哪里?生之约终结:来自庄子?偷跖骨:尾巴和女人住在横梁下。

那个女人没来,水不能走,她抱着横梁死了。

据说:一个叫微生的疯子正在桥下和他心爱的女孩约会,但是他的爱人很久没有来赴约了。

不幸的是,洪水上涨了。

为了遵守诺言,这个疯子坚持不走,最后他淹死在桥柱里。

是一种常见的负重方法:出自《庄子·叙物归》:“郢人的粉笔慢,鼻子像苍蝇的翅膀,这使得工匠们经常负重,听它说话,用粉笔不伤鼻子,郢人站着不失去能力。

”宋听了,说:“你替我做。

”?工匠说:虽然我已经死了很久了,但我能尝到它的味道。

?“意思是:有一个叫瑛的人在粉刷墙壁时,不小心碰到了鼻子上的一个石灰点,薄得像苍蝇的翅膀他知道另一个名叫匠石的人可以发挥斧头的独特技能,所以他“习惯于搬运重物”。

庄子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庄子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庄子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是一个著名的成语,它出自《庄子·秋水》一篇,讲述了一个邯郸人盲目模仿别人走路的姿势,最终失去自我,变得不会走路的故事。

该成语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在故事中,庄子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思想:不要盲目模仿别人,因为真正的自我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们失去自我,盲目地追求他人的认可,最终可能会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因此,邯郸学步这个成语也常常被用作鼓励人们坚持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不要盲目跟风。

庄子的成语故事

庄子的成语故事

庄子的成语故事
庄子的成语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个:
鲲鹏展翅: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

鲲非常大,不知道有几千里。

变化成鸟,名字叫鹏。

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生活在小水洼里的鹌鹑讥笑它说:“你要飞到哪里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之间翱翔,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

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逍遥游》,讲述了庄子对于自由的追求。

庄子借助大鹏展翅的形象,表达了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对世间万物的思考。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

三一文库()〔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作者要阐述的虽然是玄虚的天道﹐但由于其“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书中充满了很多成语寓言故事。

今天小编就收集了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

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

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

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

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

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

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

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

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有关庄子的成语故事

有关庄子的成语故事

有关庄子的成语故事庄子,名周,字子岚,又字子西,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成语故事,不仅是对他思想的生动诠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成语“庖丁解牛”源自庄子的《庖丁解牛》这个故事。

故事讲述了庖丁解剖牛的过程,他的刀法熟练而自然,仿佛是在舞蹈。

他的手法之娴熟,让人感叹不已。

庄子看到了这一幕,对弟子说,“此人之所以能解牛,乃在于他心之所向,一心一意,全神贯注。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对事物深入了解,洞察事物的本质。

成语“饮鸩止渴”也是出自庄子的故事。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误饮了毒酒,他便心急如焚,找到了一位智者请教。

智者告诉他,“你可以喝下更多的毒酒,这样就不会感到渴了。

”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比喻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只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成语“梦蝶”也是源自庄子的故事。

庄子曾经有一次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来飞去,自由自在。

醒来后,他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

他在《庄子·逍遥游》中写道,“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比喻现实与梦境的模糊边界,人生的虚幻与真实。

成语“黄鹤楼”也和庄子有关。

相传庄子曾经和他的朋友踏上黄鹤楼,俯瞰江水,畅谈人生。

他在黄鹤楼上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后来人们就用“黄鹤楼”来比喻文人墨客的雅集之地,也用来形容壮丽的景色。

庄子的思想和成语故事,无不体现了他对人生、自然、道德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他的成语故事,不仅是语言的精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感悟人生的真谛。

跟庄子有关成语故事

跟庄子有关成语故事

跟庄子有关成语故事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跟庄子有关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望洋兴叹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译文: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

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

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

'我就是这样的人啦!”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2、屠龙之技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庄子·列御寇》译文: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

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

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3、随珠弹雀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庄子中的成语典故

庄子中的成语典故

1.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

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

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

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

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2.成者英雄败者贼(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路》。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

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

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

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

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

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可是连圣贤都对他们没有非议。

其实这事有什么奇怪呢?《尚书》上说:"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庄子的成语故事

庄子的成语故事

庄子的成语故事庄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中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寓意深远的成语故事。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广为流传,也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参考。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庄子的一些成语故事。

1. 齐俭尽智。

相传,有一位叫齐俭的人,他非常勤俭节约,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

有一天,他去拜访庄子,向庄子请教学问。

庄子对他说,“你的俭朴之道已经非常高明,再加上勤奋学习,你的智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

”从此,齐俭更加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智者。

2. 骑虎难下。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骑在一只猛虎身上,一直无法下来。

他的处境非常危险,但是他又无法离开。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诫人们,有时候人们陷入某种困境,就像骑在猛虎身上一样,难以摆脱。

这也成为了后来“骑虎难下”这个成语的来源。

3. 惊弓之鸟。

庄子曾经说过,有一只鸟被猎人的弓箭吓到了,从此以后一听到风声就害怕,一见到树影就惊恐。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有些人因为一次受伤或者一次挫折,就变得胆小怕事,失去了往日的勇气和信心。

这也成为了后来“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来源。

4. 梦蝶。

庄子曾经做过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当他醒来后,他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是庄子还是一只蝴蝶,他分不清现实和梦境。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生的真实和虚幻很难分辨,有时候我们需要超脱现实,像梦蝶一样自由飞翔。

5. 逍遥游。

庄子提出了“逍遥游”的思想,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然,不被外部的物质和欲望所束缚。

他通过故事讲述了一个人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最终实现了“逍遥游”的境界。

庄子的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它们不仅是古代智者的思想结晶,也是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在学习庄子的成语故事的同时,也能够在生活中体会其中的哲理,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养,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超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
《庄子》,亦称《华南经》,道家经典之一,为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庄子,战国思想家、哲学家。

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一说今河南商丘东北)。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每况愈下
战国时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很有研究,就去向庄子请教,问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庄子说:“我讲的‘道’各处都有,无处不在。


“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吗?”东郭子非常客气。

庄子不加思索:“在蚂蚁洞里。


东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东西,怎么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
庄子又说:“‘道’,在稗草、砖瓦碎石之中。


“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东郭子更为奇怪。

庄子继续说:“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

庄子这才向解释:“要满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质说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

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

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来是这样。

”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

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

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螳臂挡车
《庄子》
鲁国的颜阖性情相当刚烈,有一次被聘为卫国太子蒯聩的师傅。

他从来不曾担当过如此重要的职位,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

于是,只好求教于卫国的大臣蘧伯玉大夫,请教如何教导太子。

蘧伯玉大夫就针对他的行为,引用螳螂的例子来规劝他:“任何物体靠近螳螂的时候,即使靠近它的是一辆车子,它也照样挥动镰刀似的臂,奋力抵抗,这实在是因为螳螂无法辨清自己的身分,而太过于相信自己能力的缘故。

你现在的情形亦正和螳螂一样,你太高估了你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不智地想去当太子的老师。

如果你过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必定会遭受太子的不满。

所以你务必要小心从事。


故事的意思是,以螳螂舞动镰刀似的双臂对抗车子的情形作为譬喻,劝人不要自不量力。

呆若木鸡
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

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
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

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却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

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这便是“呆若木鸡”的出处。

原来,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斗,可以应战,可以吓退群鸡。

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

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而逃。

木鸡不易得,养鸡人知道。

武林高手难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

“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

不是骄气,不是盛气,最终是一分呆气。

评语:外表的活泼、逞强、伶俐,都是好的,但是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磨练,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凝聚于内,看似呆呆的、无啥稀奇,可是那些存心挑衅、争先恐后的斗鸡,碰到一动不动内蕴真气的木鸡,却根本不得近其身,对方还未出手,自己先就吓破胆了。

越俎代庖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

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

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给许由。

唐尧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


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

我如果再来代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什么?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

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厨师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枯鱼之肆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

监河侯说:“好。

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

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

”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

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

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

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

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言过其实、形式主义岂不是比比皆是!
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

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

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

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