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综合考点2024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综合考点2024
以下是2024年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的知识点综合考点:
1. 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反应类型(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置
换反应等)以及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
2. 酸碱理论:了解酸碱的定义、酸碱指示剂、pH值的计算以及酸碱中和反应。
3. 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以及常见的氧
化还原反应(如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等)。
4.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了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特点,以及元素周期
表中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趋势。
5.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了解化学键的类型(如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及其特点,了解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分子间力的影响。
6. 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速率:了解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方法,了解化学反应速
率的影响因素和速率方程式的推导。
7.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了解物质的组成方式(如纯物质、混合物等)及其与性质的关系,了解共振结构、构象异构和环状共轭体系等概念。
8. 化学能量与化学热力学:了解化学能量的转化与热力学定律,包括焓、焓变、内能
等概念的理解和计算。
这些是综合了2024年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的知识点考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化学高一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化学高一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必修二化学是高中化学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化学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等方面。
以下是本人对必修二化学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
一、化学物质的分类
1. 按元素组成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水、汽油、柴油等。
2. 按化合物构成分类: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碳、氢、氧等。
化合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硫酸等。
二、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1. 酸碱中和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
3. 置换反应
4. 加成反应
5. 消解反应
三、化学计算
1. 摩尔质量计算
2. 密度计算
3. 质量分数计算
4.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四、化学实验
1. 气体的制备
2.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3. 实验安全
4. 实验装置
以上是对必修二化学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细节和把握重点,只有不断地练习和巩固,才能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1.物质的三态物质的三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的特点是分子之间距离紧密, 分子之间有较大的吸引力, 分子只能振动;液态的特点是分子间距离较大, 分子间有一定的吸引力, 分子可以自由运动;气态的特点是分子间距离很大, 分子间只有极小的吸引力, 分子可以自由运动并具有较大的速度。
2.物质的查尔斯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查尔斯定律是指在一定压力下, 气体的体积与温度成正比。
即V1/T1 = V2/T2。
盖-吕萨克定律是指在一定温度下, 气体的体积与压力成反比。
即P1V1 = P2V2。
3.分子量和化学计量计算分子量指的是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
计算分子量可以根据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累加。
化学计量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化学物质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计算化学计量可以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各个物质的摩尔比例进行计算。
4.化合价和电子式化合价是指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具有的化学力。
化合价可以通过化合物的化学式中元素的电子数和对应的化合期求出。
电子式是指化合物中元素的相对电子分布情况。
通过电子式可以推测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 发现元素周期性地出现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规律。
元素周期律按照近似周期性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
主族元素的原子内层电子数与周期数有关, 周期数越大, 原子半径越大, 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加而减小, 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加。
过渡元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从第4周期开始到末尾周期结束的元素。
6.单质单质是指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单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组织形式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常见的单质有金属、非金属和气体。
7.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是指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通过电子互相转移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是指非金属之间通过电子共享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键是指金属元素之间通过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高一化学必修二详细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二详细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以及其发生变化的科学。
作为高中学科之一,化学的学习从高一开始,必修二是化学课程的一部分,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高一化学必修二的知识点。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 元素:指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物质,不能被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表示,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
2.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自身的性质。
混合物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分离,如过滤、蒸发等。
3. 高分子材料:由重复单元组成,形成长链状或网络结构。
高分子材料通常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耐磨擦等特点,如塑料和橡胶。
4. 金属晶体结构:金属原子由离子核和自由电子组成,呈现出紧密堆积有序排列的结构,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
二、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反应:物质通过吸收或释放能量,原子之间的键被打破和形成,发生物质的变化。
化学反应可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电解反应等。
2.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变化。
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条件组成,反应物位于箭头的左侧,生成物位于箭头的右侧。
三、溶液和电解质1. 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剂是溶液中存在于较多量的物质,而溶质则是溶液中存在于较少量的物质。
2. 电解质:在水或其他溶剂中能够产生离子的物质。
电解质根据其在水中的电离程度不同,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四、化学平衡1. 反应速率与平衡: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到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下,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但物质的浓度不一定相等。
2. 平衡常数:用于描述化学平衡的数值指标,表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平衡状态下的浓度之间的关系。
五、酸碱中和反应与盐类1.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是酸碱中最常见的一种反应类型。
2. 盐类:由酸和碱按一定比例反应形成的化合物。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三、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化学高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推荐13篇)

一、热量变化常见放热反应:1,酸碱中和2,所有燃烧反应3,金属和酸反应4,大多数的化合反应5,浓硫酸等溶解常见吸热反应:1,CO2+C====2CO2,H2O+C====CO+H2(水煤气)3,Ba(OH)2晶体与NH4Cl反应4,大多数分解反应5,硝酸铵的溶解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5二、燃料燃烧释放热量化学高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2篇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铝与盐酸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2.铝与强碱的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3.铝在空气中氧化:4Al+3O2==2Al2O34.氧化铝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5.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3H2O=2Na[Al(OH)4]6.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7.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OH)3+NaOH=Na[Al(OH)4]8.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沉淀:Al3++3NH3?H2O=Al(OH)3↓+3NH4+1、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二氧化碳占,其它气体与杂质占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NO2、CO、SO2、H2S、NO等物质3、其它常见气体的化学式: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_)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课本P80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笔记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笔记总结1.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笔记总结篇一化学反应速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小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反应的快慢,即反应的速率,用符号v表示。
(2)表达式:v=△c/△t(3)特点对某一具体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所得的数值可能不同,但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2.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笔记总结篇二1、中和热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盖斯定律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5、燃烧热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3.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笔记总结篇三铁1、单质铁的物理性质:铁片是银白色的,铁粉呈黑色,纯铁不易生锈,但生铁(含碳杂质的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原因:形成了铁碳原电池。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2、单质铁的化学性质:①铁与氧气反应:3Fe+2O2===Fe3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②与非氧化性酸反应:Fe+2HCl=FeCl2+H2↑(Fe+2H+=Fe2++H2↑)③与盐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Fe+Cu2+=Fe2++Cu)④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Fe3O4+4H24.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笔记总结篇四铝Al1、单质铝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密度小(属轻金属)、硬度小、熔沸点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概括总结
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 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 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
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4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这些有的是第一节有的是本章后面几节的不管怎么说记下来有好处,以后都用的上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组成。
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
其特点主要有:
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卤素、磷等。
部分有机物来自植物界,但绝大多数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作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
和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数目众多,可达几百万种。
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的结合能力非常强,互相可以结合成碳链或碳环。
碳原子数量可以是1、2个,也可以是几千、几万个,许多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甚至可以有几十万个碳原子。
此外,有机化合物中同分异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造成有机化合物众多的原因之一。
有机化合物除少数以外,一般都能燃烧。
和无机物相
比,它们的热稳定性比较差,电解质受热容易分解。
有机物的熔点较低,一般不超过400℃。
有机物的极性很弱,因此大多不溶于水。
有机物之间的反应,大多是分子间反应,往往需要一定的活化能,因此反应缓慢,往往需要催化剂等手段。
而且有机物的反应比较复杂,在同样条件下,一个化合物往往可以同时进行几个不同的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1.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水、糖类(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为有机物。
2.淀粉(糖类)主要存在于大米、面粉等面食中;
油脂主要存在于食用油、冰激凌、牛奶等;
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等;
蛋白质主要存在于鱼、肉、牛奶、蛋等;
纤维素主要存在于青菜中,有利于胃的蠕动,防止便秘。
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纤维素是有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分类:
一.根据碳原子结合而成的基本骨架不同,有机化合物被分为三大类:1.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
2.碳环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2],故称碳环化合物。
它又可分为两类:脂环族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
芳香族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或稠苯体系的化合物。
3.杂环化合物:组成这类化合物的环除碳原子以外,还含有其它元素的原子,叫做杂环化合物。
二、按官能团分类
决定某一类化合物一般性质的主要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或功能基。
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
[编辑本段]命名:
1.俗名及缩写
有些化合物常根据它的来源而用俗名,要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木醇是甲醇的俗称,酒精(乙醇)、甘醇(乙二醇)、甘油(丙
三醇)、石炭酸(苯酚)、蚁酸(甲酸)、水杨醛(邻羟基苯甲醛)、肉桂醛(β-苯基丙烯醛)、巴豆醛(2-丁烯醛)、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氯仿(三氯甲烷)、草酸(乙二酸)、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甘氨酸(α-氨基乙酸)、丙氨酸(α-氨基丙酸)、谷氨酸(α-氨基戊二酸)、D-葡萄糖、D-果糖(用费歇尔投影式表示糖的开链结构)等。
还有一些化合物常用它的缩写及商品名称,如:RNA(核糖核酸)、DNA(脱氧核糖核酸)、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煤酚皂或来苏儿(47%-53%的三种甲酚的肥皂水溶液)、福尔马林(40%的甲醛水溶液)、扑热息痛(对羟基乙酰苯胺)、尼古丁(烟碱)等。
2.普通命名(习惯命名)法
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
正:代表直链烷烃;
异: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
新:一般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
3.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
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
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
1.烷烃的命名:
烷烃的命名是所有开链烃及其衍生物命名的基础。
命名的步骤及原则:
(1)选主链选择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有几条相同的碳链时,应选择含取代基多的碳链为主链。
(2)编号给主链编号时,从离取代基最近的一端开始。
若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应使各取代基都有尽可能小的编号或取代基位次数之和最小。
(3)书写名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的位次,先写出取代基的位次及名称,再写烷烃的名称;有多个取代基时,简单的在前,复杂的在后,相同的取代基合并写出,用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之间用半字线隔开。
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10.糖:
(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3)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1、甲烷(天然气)分子式为:CH4 特点:最简单的有机物
2、乙烯分子式为:C2H4 特点:最简单的烯烃(有碳碳双键)
3、乙醇(酒精)分子式为:CH3CH2OH 特点:最常见的有机物之一
4、乙酸(醋酸)分子式为:CH3COOH 特点:同上
5、苯分子式为:C6H6 特点:环状结构
2.质上的特点
物理性质方面特点
1) 挥发性大,熔点、沸点低2) 水溶性差(大多不容或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方面的特性
1) 可燃性2) 熔点低(一般不超过400℃)
3) 溶解性(易溶于有机溶剂,如:酒精、汽油、四氯化碳、乙醚、苯)
4) 稳定性差(有机化合物常会因为温度、细菌、空气或光照的影响分解变质)
5)反应速率比较慢6)反应产物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