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

合集下载

抗倭英雄丁汝昌

抗倭英雄丁汝昌

作者: 汪金玉
出版物刊名: 军事历史
页码: 50-51页
主题词: 丁汝昌;抗倭;中日甲午战争;满清政府;水师提督;以身殉国;北洋海军;避战;威海卫;北洋水师
摘要:<正> 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满清政府海军的最高统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水师官兵奋力抗倭,最后以身殉国,这一爱国主义壮举,受到人们的景仰和传颂。

丁汝昌(1836—1895),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人。

曾参加太平军,隶属程学启部下。

成丰十一年(1861年)夏,程学启率部降清,丁汝昌也被编入清军。

光绪5年(1879。

丁汝昌事迹辨正

丁汝昌事迹辨正

2004年11月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4期Nov.2004Journal of Hef ei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 ol.21,No.4丁汝昌事迹辨正夏中南(庐江县牛首中学,安徽庐江 231521)[摘 要]通过对丁汝昌提督北洋水师,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至自尽于提督任上这段时间的史料进行梳理,来重新探讨丁汝昌对旅顺、威海之失的责任问题,并对其“杀身”作出重新的价值评定。

[关键词]丁汝昌;李鸿章;北洋舰队;威海卫防御战[中图分类号]K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0X(2004)04-0031-05 丁汝昌,名先达,字禹廷、雨亭,号次章,今安徽省庐江县石头镇丁坎人。

生于1836年11月18日,卒于1895年2月11日夜,时年六十岁。

近四十年的军旅生涯,从一介草民至北洋水师提督,可谓战功赫赫。

然而却在威海之战中吞烟膏自尽于提督任上。

死后的丁汝昌“以获谴,典弗及”,①且祸及子孙。

至“宣统二年,海军部立,旧将请赐 ,始复官”①。

丁先生已矣,可百年历史却没有给他盖棺定论,争论颇多。

如梁任公“海军提督丁汝昌,以北洋败残兵舰,降于日本,于是中国海陆兵力遂尽”[1]。

梁世灿先生认为“综观丁汝昌在甲午战争时期的主要表现,他算不上一个爱国将领,罪过大于他的一点功劳”[2]。

戚其章先生及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持“爱国将领说”。

笔者以为,以上观点,褒贬过分,有失公允。

本文通过对丁汝昌在甲午战争期间段的史料进行梳理和辨正,认为对清廷和北洋舰队来说,丁是尽职而未尽责的北洋守门人,对日的诱降和浩威等的逼降,丁有民族气节。

一管之见,缺陷在所难免,请予指正。

1 丰岛海战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给明治维新之后急欲推行其大陆政策的日本提供了“征韩”的契机。

清廷认为宗主国地位已受到挑战,鉴于日在韩的军事力量已处于绝对优势,为彰宗主国的实力,并加强驻牙山叶志超的实力,决定出兵,此时舆论开始指责丁汝昌。

丁汝昌是应当被歌颂的民族英雄

丁汝昌是应当被歌颂的民族英雄

汝昌是应当被歌颂的民族英雄发表时间:2014-07-20 23:17来源:大江晚报责任编辑:张清晨翁飞供图近日,记者走访了安徽省文史馆,就丁汝昌的是非功过请教了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历史学博士翁飞。

海军副司令曾拜访丁汝昌故居翁飞博士告诉记者,2013年5月,现任中国人民海军副司令丁一平中将专门来到庐江县丁坎村,考察丁汝昌故居,当时有海军学术研究所几位专家陪同。

丁一平看到故居一片残败凋敝的情形,万般感慨。

今年4月份,丁一平在《参考消息》上,撰写了一篇《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还北洋海军将领公正评价》的文章,文章表示,对于甲午战争的失败,至今仍有人将失败的主要责任归结于以丁汝昌为首的北洋海军将领,甚至指责他们是造成失败的祸首,在北洋海军主要将领身上几乎都背负有不公正的评价,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丁汝昌重伤后仍坚持督战研究丁汝昌多年的翁飞介绍说,1894年9月,丁汝昌率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遇决战。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蒸汽军舰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对战。

开战不久,丁汝昌就在炮战中受了重伤,他拒绝进舱休息,包扎了伤口就坐在甲板上督战,激励将士与日军血战。

在激战中,3艘日舰受重创逃离战场,日本旗舰也被打得失去作战能力。

在大战近5个小时后,日本联合舰队气衰力竭,仓皇逃走。

但北洋水师也损失严重,4艘舰只沉没。

其中“致远”号在管带邓世昌指挥下奋勇搏战,勇冠全军,最后在直冲敌队准备撞沉日舰的途中被击中沉没。

邓世昌“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抱着爱犬沉入海中。

光绪皇帝为他亲赐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给予极高评价。

而在激战中活下来的丁汝昌的境遇就没有这么好,清政府指责他畏葸迁延,节节贻误,决定拿他交刑部治罪。

北洋水师将领们闻讯请李鸿章设法挽回,请朝廷收回成命。

就这样,对丁汝昌的处置暂时拖了下来。

丁汝昌战死沙场,大节不亏在包围了威海军港后,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将劝降书送交给丁汝昌。

清朝海军将领名号

清朝海军将领名号

清朝海军将领名号
清朝海军将领有丁汝昌、邓世昌等。

丁汝昌(1836年-1895年),晚清爱国海军将领。

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人,后移居巢县(今安徽巢湖市)。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

他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

除了丁汝昌和邓世昌,清朝时期著名的海军将领还有林永升、刘步蟾、萨镇冰、程璧光等。

他们都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为中国的海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甲午战争惨败,丁汝昌自杀殉国,清政府为什么不安葬他

甲午战争惨败,丁汝昌自杀殉国,清政府为什么不安葬他

甲午战争惨败,丁汝昌自杀殉国,清政府为什么不安葬他本文导读:(丁汝昌画像)自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决定开展自救行动,以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首的几位重臣,更是强烈呼吁开展洋务运动,与世界接轨。

也就在这一时期,李鸿章看到列强均以海战挑衅中国,他以长远的眼光认为,此时正是三千年大变革时期。

因此,他一再上疏恳请加强海防建设。

最终,得到光绪和慈禧首肯后,由他牵头,创建了北洋水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想要和环伺的列强对峙,必须强化武器装备,并训练出一支应战上勇武有谋略的新式水军。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钱,需要很多很多钱,这对清政府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有人做事,必然有人议论。

当时清政府内部党派争斗非常严重。

其中光绪的老师翁同龢作为“帝党”,因与李鸿章有私仇,于是,只要李鸿章有动作,他都要弹劾。

不仅如此,还发动依附他的清流派集体弹劾,给李鸿章制造困难。

如此还不算,当时翁同龢为户部尚书,负责管钱。

李鸿章多次写申请,想支钱添置军舰。

但翁同龢都以无钱为由拒绝了他。

因此从光绪十四年起,北洋水师就再也没有添置过军舰。

也就在这个时候,丁汝昌投奔了李鸿章,并被李鸿章任命为水师提督,也就是统帅的职务。

丁汝昌早先参加过太平军,后来又投降湘军。

在李鸿章和曾国藩整合湘军和淮军,共同攻打太平天国时,丁汝昌被调到李鸿章的军队中。

丁汝昌作战勇猛,受到了李鸿章的器重。

丁汝昌是个寡言少语的人,为人实在,对李鸿章更是言听计从。

因此李鸿章视他为心腹,这也是为何要把专业不对口的他,空降到北洋水师的原因。

丁汝昌深知自己的不足,到了北洋水师后,他不断学习近代海战知识。

1888年,丁汝昌奉命率邓世昌、林泰曾等人赴英国,接收新购置的“超勇”、“扬威”巡洋舰。

在回国的途中,他亲自制定了航路图,可见他已经是个颇为内行的水师指挥了。

除了自身的学习,丁汝昌还操练水师,在海防建设上给予了许多建议。

比如1891年,他率舰队到日本访问,发现日本海军正大肆扩张。

最新-七年级历史上册 甲午战争丁汝昌素材 人教新课标

最新-七年级历史上册 甲午战争丁汝昌素材 人教新课标

丁汝昌(1836~1895)
中国清末海军爱国将领。

字禹廷。

安徽庐江人。

早年参加太平军,后叛投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官至记名提督。

光绪五年(1879),任北洋海防差用。

十四年,任北洋海军提督。

二十年六月中岛海战后,带领北洋海军诸将察看被日舰击伤的济远舰,并改装了其他各舰的防护设施;八月十八日,在黄海海战中,因指挥失误,致北洋海军受重创,被革职留任。

在威海卫之战中,率北洋海军困守威海港和刘公岛,被日军海陆围攻,陷于绝境,仍坚持抵抗,严拒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劝降和美国人马格禄(即J.麦克卢尔)等的投降要挟,决心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

二十一年正月十七日夜,丁汝昌见援兵已绝,突围无望,遂服毒自尽。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丁汝昌评论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丁汝昌评论
在 演 说 中小 笠 原 提 道 :我 觉 得 他 是 一 位 具 有 古 代 豪杰 “
况这种 “ 背叛” 并不 是为了 自己而是为 了挽救部下生命 的义
举 。这样丁汝 昌在 日本军人 眼中就是一位既“ 懂孝” 又有“ 懂
情义” 的有 道 德 的人 物 。
此外 , 自杀 在 日本 文化 中也 占据 着重 要 的地 位 。“ 按 照 ……信条 , 用适 当的方法 自杀 , 可以洗刷污名并赢得身后 好评 …… 日本人则尊重 自杀 , 认为它可 以是一种光荣 的 、 有

举动颇合武士的风范 , 因此给予丁汝昌高度 的评价。
二 、鞠躬尽瘁” “ ——西方人眼中的丁汝昌 在甲午战争期间, 英美等西方列强纷纷派出 自己的海军 舰 队及将领观战 。 这批西方海军将领不仅具有极高的海军专 业素质而且对整个战争的进程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 。
上 述 的 这 批 西方 人 在 战 后 对 丁 汝 昌作 出 了大 量 的 评 论 ,
7 3
基金项 目: 上海大学研究创薪基金资助项 目“ 北洋海军将领群体 自杀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H C0 26 ) S U x9 04 。
作者简 介 : 姜蜂( 92 )男, 18一 , 山东烟 台人, 上海 大学历史系硕士研 究生, 主要从事 中国近现代社会 吏研究。
的御史们经常 以此认为丁汝昌是一个“ 能的庸才 ” 但是英 海军提督 丁汝昌疏 》最具代表性 :海军则敌未来而豫避 , 无 。 “ 敌
降 。……这实在是具有古代豪杰风度的人物……。”I l l
小 笠原 认 为 , 汝 昌 正 是 在 竭 尽 全 力 之 后 , 救 部 下 而 丁 为
理论依据也来源于 日本 的文化 。他认 为 , 丁汝昌在威海卫 的

关于丁汝昌的诗

关于丁汝昌的诗

关于丁汝昌的诗《悼丁汝昌》原文:黄海风悲浪泣哀,汝昌忠勇赴泉台。

北洋舰队英魂在,虽败犹荣史册栽。

一、衍生注释:“黄海”指黄海海战发生的地点。

“汝昌”即丁汝昌,他在黄海海战及威海卫战役等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

“泉台”指代死亡之处。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风悲浪泣哀”,把自然景象拟人化,仿佛大海都在为丁汝昌的逝去而哀伤。

诗中肯定了丁汝昌的忠勇,即使北洋舰队战败,但他们的英勇形象如同英魂长存,而且他们的事迹应该被记载在史册之上,表达了对丁汝昌及北洋舰队将士的敬重之情。

三、作者介绍:作者佚名,可能是一位对甲午海战历史有着深刻认识,对丁汝昌满怀敬意的人。

四、运用片段:当我在参观甲午海战纪念馆的时候,看到丁汝昌的事迹,脑海里就浮现出“黄海风悲浪泣哀,汝昌忠勇赴泉台。

北洋舰队英魂在,虽败犹荣史册栽。

”的诗句。

我就想啊,丁汝昌在那样艰难的处境下,依然坚守,就像在狂风巨浪中的灯塔。

这诗里的每一个字,不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吗?这可比那些华丽的辞藻却空洞无物的文章强太多了!《赞丁汝昌》原文:汝昌壮志守疆陲,海战拼杀意不摧。

兵败犹存英烈气,名垂青史永光辉。

一、衍生注释:“疆陲”这里指沿海的边疆,是北洋舰队守卫的地方。

二、赏析:诗的首句直接点明丁汝昌有着守卫边疆的壮志,在海战中,即使面临强大的敌人,战斗意志也不会被摧毁。

最后两句说出虽然兵败,但是他的英烈之气长存,必然会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整首诗简洁有力地歌颂了丁汝昌的英勇和他的历史意义。

三、作者介绍:同样作者不可考,应是一位敬重丁汝昌英雄气概的后人。

四、运用片段:我的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讲甲午战争的时候,提到丁汝昌。

我一下就想到“汝昌壮志守疆陲,海战拼杀意不摧。

兵败犹存英烈气,名垂青史永光辉。

”这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丁汝昌敬意的大门。

我想啊,要是当时的人都像丁汝昌一样有坚定的意志,那战争的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丁汝昌真的是一个英雄,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汝昌: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作者:李厚木来源:巢湖日报发布时间:2010-08-13 09:23 [打印] [大中小]今年2月,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丁汝昌逝世115周年。

丁汝昌,字禹廷,祖籍我市庐江县石头镇,后迁居巢区汪郎中村。

其人生经历传奇而坎坷。

贫寒出身当兵谋生清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巳时(1836年11月18日上午),庐江县丁家坎村贫苦农民丁灿勋喜得一子。

丁家赤贫,便把改变家境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孩子的身上,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先达”。

意欲有朝一日能率先发达,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为实现这个理想,小先达的父母从牙齿缝里刮下点银两,7岁起便把他送进私塾读书3年,后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停学帮工维持生计。

十几岁时,父亲送他到同族伯父家的豆腐坊一边帮工、一边学徒,没有工钱,只图眼前糊嘴和日后出路。

可是伯母经常打骂,无法忍受,丁先达便产生寻机另找出路的想法。

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一连数月没下透雨,庄稼干得点着火,父母双双卧病在床,食不果腹的丁家无钱治病。

年幼的丁先达眼睁睁地望着父母双双病饿而死。

据当地人传说,丁先达父母死亡时买不起棺材,只能将家中的木柜作为棺材而葬之。

年仅14岁的丁先达自此便成了孤儿。

1854年1月18日,太平军来到庐江。

丁先达觉得机会已到,毅然抛下手中的活计,投入其行列,混碗饭吃。

自此,开始了他漫长多变的军旅生涯。

这年他18岁。

作战勇异初有发迹丁先达当兵后就参加了庐江争夺战。

不久,又随部驻守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

1861年,安庆太平军被湘军围困,丁先达随其上司投降湘军。

此后改名丁汝昌。

在湘军中他作战勇敢,表现颇佳,攻克安庆后,论功行赏,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营哨官,属最基层军官,大体相当于现在中尉以下军衔、排级军官。

当时李鸿章正在组建淮军,丁汝昌随营被曾国藩拨归李鸿章部下。

同治元年(1862年)春夏之交,丁汝昌等随李鸿章乘轮船前往上海镇压太平军。

八月,配合刘铭传与太平军作战,刘铭传见丁汝昌“骁果异之,乞置帐下”。

意思是看他作战异常英勇果敢,请李鸿章将丁汝昌调入他的部下,仍充哨官,领兵100人。

很快改领马队,升任营官,授参将。

大体相当于现在校官军衔、团级军官。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败亡。

丁汝昌又因功升为副将,大体相当于现在师级军官。

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与另一支起义军——捻军作战。

同治七年(1868年),捻军失败,丁汝昌授总兵,加提督衔。

大体相当于现在少将军衔、军级军官。

赐协勇巴图鲁勇号(荣誉称号)。

恩师请命海防留任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决定裁军节饷,刘铭传拟裁去丁汝昌部马队3营,丁汝昌致书抗议,刘铭传怒其不执行命令,欲杀之。

丁汝昌闻讯,驰归故乡,幸免一难。

回家的这一年丁汝昌38岁。

拼死拼活干了20年,原本想今后会有更大发迹,既可济世救民,又可光宗耀祖,如今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丁汝昌懊恼至极。

光绪三年(1877年)丁汝昌的机会又来了。

当时甘肃正发生一起牧民起义,清政府派兵剿灭,正需用人。

丁汝昌接到朝廷指令将他派往甘肃镇压起义军。

丁汝昌不大愿意到那苦寒之地,便抱着一线希望去拜见自己过去在淮军的顶头上司、老恩师、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的李鸿章,恳求其能否为自己另谋良差。

恰巧,当时李鸿章正在筹建海军,正需用人。

李鸿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欣然答应留下,便以丁汝昌“伤病复发”为由,奏请将他暂留麾下。

光绪五年(1879年),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4艘蚊子船来华,北洋军舰日多。

李鸿章奏准将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

历练有素拜命提督光绪六年(1880年)底,李鸿章为了使丁汝昌得到锻炼,便派他带队到英国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

在英期间,丁汝昌不辜负李鸿章所望,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尽量多看多闻多访,增长自己的见识。

他先后拜访了英国海军司令和高级军官,并与当时一些著名的军舰设计师会晤。

观看了最新型军舰的图纸和模型。

还特意绕道德国,视察了中国在这里订购的正在建造中的“定远”舰。

此外,他还先后在英、法、德诸国参观了炮台、军港、造船厂和兵工厂等。

欧洲之行使丁汝昌大开眼界,对西方近代海军有了较深的了解。

此次赴英接舰困难重重,险境多多,差点丧命,历时一年,行程万里,于第二年底回国,圆满完成了艰巨任务。

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朝鲜京城爆发兵变,国内局势大乱,日本借机出兵朝鲜。

清政府派丁汝昌率舰开赴朝鲜平息事态。

丁汝昌以擒获兵变祸首朝鲜太上皇李■应为先机,使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落空。

随后李鸿章上奏,称丁汝昌久历戎行,才明识定,前往英国督带快船回华,创练水师,讲求西法,能耐劳苦,此次扬威域外,足张国体。

清政府赏丁汝昌穿黄马褂,这在当时是极高的政治待遇。

此后的数年中,丁汝昌率领海军操练、巡洋、处理日常事务,成为北洋海军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光绪十四年(1888年)秋季,清政府定北洋海军官制,颁《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李鸿章奏准丁汝昌任海军提督。

至此丁汝昌真正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海军司令。

甲午力竭以身殉国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一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丁汝昌夹在以光绪为代表的“帝党”主战派和以慈禧为代表的“后党”主和派的争斗之间,左右为难。

清政府给丁汝昌所下命令,前后矛盾,混乱不堪。

既要其远行寻找日本舰队决战,又命令舰队不得远离。

丁汝昌不知如何是好,难有作为。

一些别有用心的朝廷官员借机指责他,清廷欲降旨革职。

因李鸿章的辩护,才暂免处分。

八月十八日,护送陆军赴朝后正准备返航的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遭遇,黄海海战爆发。

战斗开始后不久,丁汝昌即被炮火所伤,但仍坚持坐镇于舰首甲板上指挥,以励士气。

经过近5小时的鏖战,中日双方互有损伤,难分胜负。

此后,丁汝昌屡被革职,屡被留任,甚至差点被清廷下令交到刑部治罪,在部属的请愿和李鸿章的极力申辩下,清廷才改令,待其手头事务结束后,解送刑部。

丁汝昌当时所处的环境虽十分恶劣,但他仍力图振作,召集诸将,筹商水陆战守事宜。

十二月二十五日,日军在荣成登陆,陆上清军虽奋力抵抗,还是败退,陆上炮台落入敌手,使得日军得以从陆上后路包抄、海上正面进攻北洋海军。

北洋海军腹背受敌,局势十分严峻。

丁汝昌力撑危局,亲率将士多次击退日军的水陆夹攻,展示出海军将士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但终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丁汝昌再也无力抵抗了。

三十日,即光绪二十年除夕,日方乘机送来劝降书,不仅许以保全性命,而且还有高官厚禄相送。

丁汝昌不为所动,决心死战到底,以身殉国,以保民族气节、国格、人格。

劝降与反劝降僵持到春节正月十七,丁汝昌获悉陆路援军彻底无望,岛上已是弹尽粮绝后,当晚服鸦片自杀,延至次日清早辞世。

丁汝昌死后,军中败类假丁汝昌名义向日军投降,至此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甲午海战的失败并非丁汝昌一人之过,主要是政治上的昏庸腐败、装备上的落后陈旧、战略上的战和不定等原因。

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丁汝昌的悲剧结局。

清政府花巨资筹建的北洋海军葬送在丁汝昌之手,当然饶不了丁汝昌,加之政治斗争的攻击,光绪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

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在有正义感人士力争下,清廷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民国元年(1912年),灵柩始归葬于无为县西乡小鸡山梅花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丁汝昌重修墓葬,并为其树碑立传,在原北洋海军驻地威海刘公岛建立了丁汝昌纪念馆,海内外无数游客前往瞻仰凭吊,这也算是对爱国将领丁汝昌的慰藉了,英雄的在天之灵也得以安息了。

寻踪后裔多有出息丁汝昌有二子:长子丁代龄。

花翎五品衔。

代龄生一子,丁发聪。

丁发聪生三子:丁荣沐、丁荣澍、丁荣涛。

丁荣澍解放前为新四军做了许多工作,解放后在家乡任教。

丁荣涛于1948年参加革命。

入伍后,被分在解放军巢南四分区医疗队,曾授过奖章。

1956年转业到巢湖地区医疗卫生部门工作至离休。

次子丁代禧,诰授通议大夫,二品衔江苏候补道。

代禧生四子:丁发俊、丁发宽、丁发泽、丁发惠。

丁发俊清朝花翎候补县,生二子:丁荣寿、丁荣根。

丁发惠武艺高强,曾在冯玉祥手枪队任副队长。

后被冯玉祥派去支援延安,写过一封家书说:随队出征,若有不幸也是家庭之光荣。

从此,再无音讯。

想必献身沙场。

丁发宽生二子:丁荣武、丁荣勋。

丁发泽生三子:丁荣经、丁荣纶、丁荣绅。

丁荣纶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成为革命烈士。

丁发惠生二子:丁荣纲、丁荣纬;三女:丁亚华、丁亚芳、丁亚苏。

丁亚华1939年参加新四军,与时任团长的张■秀结为伉俪。

此后,丁亚华随张■秀转战南北,出生入死,为国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夫张■秀上将,曾任中顾委委员、昆明军区司令员。

13岁参加红军,戎马生涯数十年,解放后还率部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儿女》中的高师长,就是以他事迹为原型的。

老将军著有回忆录《军旅生涯》,于2009年8月病逝,享年95岁。

丁亚华现居北京。

其子孙大多在部队任职,其中长子张政民中将,曾任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荣立3等功,现离休。

丁亚华弟丁荣纬、妹丁亚苏等也都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丁亚苏曾任解放军81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立一等功一次,其他立功达10次之多,参加过抗美援朝,获朝鲜人民共和国军功章,现离休,住南京。

丁汝昌的后代大多乐善好施,这也是丁汝昌遗传下来的家风。

丁汝昌曾在自己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还捐资家乡庐江办学。

捐助家乡巢县高林修路、修庙。

军中谁家有困难、有大事,他都有援助。

有时还自己出资奖励有功将士。

他的后裔大多也是如此。

抗日战争时期,曾孙丁荣澍常开仓接济新四军粮食,还从自家院中的花台下挖出埋藏的银元供新四军购买枪弹打日寇。

先后就有其孙媳妇张德媛,曾孙辈丁亚华、丁亚苏,第五代孙辈丁昌仁、丁昌明、丁爱平、丁晓明、丁小龙,第五代外孙张卫民,第六代孙女儿丁楚凡等十多人向国家捐出数十件丁汝昌的文物。

这些文物有龙凤团花桌围、六十寿屏、武官上朝服、盔甲、石印盒、砚台、西餐具等。

表现出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

这些文物分别收藏在威海市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安徽省文物管理部门和国家军事博物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