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对中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精选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精选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北洋海军兴亡史记录了北洋海军建立开展及在甲午海战后全军覆没的历史。

1894,中国农历甲午年。

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蒸汽铁甲大海战。

这场战争惊醒了中国亿万国民,更震惊了世界。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了。

曾经威震东亚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大清王朝苦心经营的万里海防轰然洞开。

“将士遍洒汪洋血,浊浪滔天祭海殇。

〞东经123度40分,北纬39度28分。

这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坐标,更是一个让国人难以释怀的历史坐标,它,就是中国黄海大东沟。

甲午,120年前的甲午,这里血火海洋,壮士海殇。

甲午,今又甲午,血写的历史不会抹去,回眸感伤。

“甲午,甲午战争给我们带来了耻辱,但正是有了这肝肠寸断的耻辱,大清王朝才土崩瓦解。

甲午,甲午战争给我们带来了觉醒,甲午战争中漂浮了历史的北洋舰队,升腾的是不屈不挠的中华海魂!勿忘国耻、知耻近乎勇,让海洋、海权、海军鼓荡起建设海洋强国的风帆,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启航!〞这是主题曲?龙旗舰队?。

甲午战争是我们中国的耻辱,我们不能忘掉国耻,这是我们被别的国家瞧不起,被别的国家欺负,在他们眼里,中国很弱小,我们战胜不了他们,这时,我们一定要鼓起强国的风帆,为复兴的梦想前进,这样,我们就可以强大起来,不再懦弱了。

我们的国家设备很落后,其他的国家都是很强大的,我们应该时时刻刻维持海洋的平安,加强海上平安力量,建造新的炮弹鱼雷什么的,这样我们才能追上其他国家,不被他们欺负。

保护海洋是最重要的,海洋是什么?它是保护中华民族的天然长城啊!没了它,就相当于没了保护罩,这样的中国是更为弱小的。

我们一定要凝聚建设海洋、维护海权、加强海防的思想共识;传递强烈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建设海军、开展海军。

甲午战争是国耻,我们必须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战胜别人。

想要实现复兴,需要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海洋观念,强化海权意识,提高保护海洋的能力,做到勿忘昨天的耻辱,无愧今天的使命。

北洋水师之感

北洋水师之感

20世纪是一个令所有中国人疼心的时代,现在的我们每个人不应该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新中国以前的历史,而其中令所有中国人都为之惋惜的一段便是北洋水师了。

在《北洋水师之日骆卫海》中讲到:北洋水师剩余主力军舰在刘公岛港湾中腹背受敌,丁汝昌在矛盾中作着两难的抉择。

因为害怕定远舰被日本捕获反过来攻击自己,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含着热泪发布了炸毁定远的命令。

随着一声巨响,这艘清政府用白银堆砌成的舰队象征,这个北洋水师最后的精神支柱,与五千名官兵逃生的渴望一起沉入大海。

而真正令沉痛的是为什么一支堪称当时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会那么不堪一击,最后不复存在,想必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地方。

失败往往首先从内部开始。

清政府的专制体制及其必然带来的政治和经济的腐败。

这种体制限制人们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靠真才实学获取功名前程,鼓励人们溜须拍马投机钻营搞歪门邪道。

往往是,刚正之士失魂落魄,阿谀奉承之徒青云直上。

这种鼓励邪气打击正气的机制,恰恰是一个民族开始溃烂的典型体现。

从身居要位的历届海军大臣,到北洋舰队普通的一员,大家首先考虑的不是民族国家和军队的利益,而是个人的利害。

久而久之,国家民族和军队的事情就成蜕变为个人获取利益的幌子招牌。

上行下效,就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普遍的猥琐和鄙俗的风气,它们象瘟疫一样毒化着军队。

再强大的部队,也难以抵御这种腐败的侵蚀。

朝臣们为了削弱李鸿章,不惜削弱北洋海军!限制北洋海军就是限制李鸿章,打击北洋海军就是打击李鸿章。

大家结党营私,蝇营狗苟,谁也不会将全付精力投入海军建设,更不要说全付财力了。

军纪和作风,这样地腐败和糜烂,一旦打起仗来,如何不败?政治果然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战争却又是政治的继续。

可见战败之责不可完全归咎于军人,克劳塞维茨说过:“一场战役的胜败决定于军队,一场战争的失败却早已在战前就决定了。

”是社会啊,是这个腐朽的社会走向没落的必然。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有一本书上这样说:“真正的战争,永远发生在战争开始之前。

北洋海军兴衰史实践报告(2篇)

北洋海军兴衰史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北洋海军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支海军力量。

从1888年成立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北洋海军历经兴衰,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巨变。

本文通过对北洋海军兴衰史的研究,旨在揭示其兴衰原因,为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二、北洋海军的兴起1. 背景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分割。

清政府为了抵御外敌,加强国防,决定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海军。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正式建立的海军。

2. 兴起原因(1)民族危机: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清政府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定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2)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海军人才。

北洋海军的成立,标志着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

(3)国际环境:当时,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建立了强大的海军,中国为了在列强中立足,也必须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海军。

三、北洋海军的兴盛1. 发展历程(1)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正式建立的海军。

(2)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军,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3)1898年,清政府颁布《海军章程》,使北洋海军的管理更加规范。

(4)1905年,北洋海军规模达到顶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军之一。

2. 兴盛原因(1)国家政策支持:清政府高度重视北洋海军的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

(2)人才培养:北洋海军注重人才培养,引进了一批具有先进军事思想的将领和人才。

(3)技术引进:北洋海军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战斗力。

四、北洋海军的衰落1. 衰落原因(1)国内政治动荡: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内部矛盾重重,导致国家政治动荡,海军建设受到影响。

(2)经济困难:北洋政府时期,国家财政困难,无法继续加大对海军的投入。

(3)军备落后:北洋海军在装备和训练方面逐渐落后于世界海军水平。

(4)腐败问题:北洋海军内部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导致战斗力下降。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北洋海军兴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令人痛心的悲剧。

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中国海军发展的艰难和挫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诸多问题。

回顾北洋海军兴亡的历史,我不禁感叹着那段故国沉沦的无助与痛楚。

北洋海军的兴起,始于晚清政府对外交情势的认识和对中国海防的担忧。

该海军借鉴了西方海军理论和制度,并引进了大量的先进舰艇。

这一强大海军力量的形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海军力量,也无法逆转世界大势对中国海防的冲击。

北洋海军兴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晚清政府内部腐败无能,对于海防问题缺乏决心和投入。

这使得海军的发展一直被政权内部的裙带关系所束缚,无法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其次,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使得北洋海军的发展陷入困境。

尤其是甲午战争中,清朝海军几乎被日本彻底击溃。

这场战争彻底暴露出中国海军发展的薄弱和落后。

在北洋海军的兴亡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命运与个体努力之间的关系。

北洋海军的兴起,虽然有政府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但更多地归功于一些海军将领的努力和拼搏。

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辞辛劳地赴日学习,改革舰船制度,提升作战能力。

然而,最终他们的努力仍未能挽救北洋海军的覆灭。

这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国家的命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北洋海军的兴亡凸显了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挣扎和艰辛。

在那个时代,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面临许多问题,政府的改革力度远远不足,社会制度落后,科技水平欠缺。

这一系列问题,在北洋海军的兴亡历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克服这些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对我来说,北洋海军兴亡史触动了我对祖国现代化进程的思考。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有义务把个人的努力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中。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创新,都应该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国家的强大和繁荣。

北洋海军兴亡史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回顾这段历史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去,更能启示我们未来。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作为中国的第一支现代化海军,北洋海军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兴亡历程,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挣扎与探索的历程,也对当今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与国防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北洋海军的兴起,是出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种需求。

鸦片战争后,中国完全被西方列强压制,国际地位日益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现代化的军队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方面,北洋海军的成立,就是中国在海上领域追赶西方列强的一个象征。

虽然起初北洋海军没有取得多少战绩,但是仍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北洋海军的命运却注定了前途的曲折。

在北洋海军的建立初期,由于国内政治的不稳定,以及军队内部的腐败和腐朽,北洋海军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此时期北洋海军是分裂的,缺乏指挥协调,甚至发生了内部的叛乱事件。

而在日本近海战争、甲午战争等战争中,北洋海军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此后的北洋海军逐渐走向式微。

面对西方列强的进攻,北洋海军的装备、作战理念和管理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因此,北洋海军逐渐失去了西方列强的尊重和认可。

在国民党政府领导下,北洋海军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却依然无法改变其末路的命运。

北洋海军逐渐式微,最终在革命夺取了政权之后彻底覆灭。

正是因为北洋海军的历史经历,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海军建设必须建立在国家稳定、政治清明的基础之上。

因为海军作为国家的重要力量,如果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支撑,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海军建设必须与现代化进程紧密结合。

在当今世界,海洋权利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不仅需要有强大的海洋实力,更需要有先进的科技与理念支持。

最后,海军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国家的战略需求和民族利益。

国家的安全与发展需要是海军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海军的一切行动都应该服从于这一主旨。

总之,北洋海军的兴亡历史,不仅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更是对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虽然已经是历史的一部分,但是其历史价值应该长期被传承。

北洋海 军兴亡史观后感

北洋海 军兴亡史观后感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说起北洋海军,那可真是一段让人感慨万千的历史。

前阵子我看了关于北洋海军兴亡的片子,心里就像被投进了一块大石头,激起了层层波澜。

在那段历史中,北洋海军的兴起曾让国人看到了希望。

一开始,清朝政府决定组建北洋海军,那可是下了大决心,投入了大量的银子和精力。

从国外购买先进的战舰,招募有经验的外国教官,培养自己的海军人才。

那些战舰啊,威风凛凛地停在港口,炮管锃亮,旗帜飘扬。

当时的人们都觉得,咱中国终于有了一支能在海上扬眉吐气的力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就慢慢暴露出来了。

管理混乱、贪污腐败、内部派系斗争,这些问题就像蛀虫一样,一点点地侵蚀着北洋海军的根基。

就说那军费吧,本来拨下来的钱是不少的,可真正用到海军建设上的却大打折扣。

有些官员把钱装进了自己的腰包,去买豪宅、纳妾,过着奢侈的生活。

而海军的装备更新、士兵的训练和待遇却得不到保障。

那些士兵们,在船上辛苦操练,风吹日晒的,可连顿饱饭都吃不上,更别说拿到足额的军饷了。

还有啊,当时的指挥系统也是乱得一塌糊涂。

将领们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为了争权夺利,根本不顾大局。

在战斗中,命令传达不及时、不准确,导致战机贻误,整个作战计划都被打乱了。

记得片子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次演习,本来应该是展示北洋海军实力的时候,可结果却让人哭笑不得。

有些炮弹打出去根本就是哑弹,有的船开着开着还出了故障。

士兵们在船上手忙脚乱,将领们在一旁干着急。

这哪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海军啊,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再说说那甲午海战吧,当日本的舰队来袭,北洋海军仓促应战。

一开始,咱们的将士们还是很英勇的,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敌人战斗。

可无奈啊,装备不如人,战术也有问题。

那些日本的军舰速度快、炮火猛,咱们的军舰只能被动挨打。

有一艘叫“致远”号的战舰,舰长邓世昌那叫一个英勇。

在炮弹打光的情况下,他竟然下令开着战舰冲向敌舰,想要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真的让人敬佩。

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

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

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 1甲午海战到今天恰好已是两个甲子,为纪念这场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的战争,海军和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北洋海军兴亡史》6集大型纪录片。

从7月29日到8月3日,中央电视台9频道每晚8点播出。

发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大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中国乃至世界社会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年是甲午大海战120周年,也是甲午战争中国彻底完败120周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深刻反思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历时两年,组织创作拍摄了6集大型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

该片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准确详实的史料分析,客观公正的专家解读,大量实景拍摄为基础,情景再现、特技制作为辅助手段,从历史启示与现实交织的多维角度,深刻挖掘和全面分析了甲午海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和经验教训,尤其对北洋海军萌芽、诞生、发展、兴盛、衰败、覆没六个特定历史阶段解读客观公正,对战败机理的分析站在国际视角,鞭辟入里,引人喋血沉思。

对北洋海军过往史实的追溯,以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推动结构进行,真实还原了北洋海军一个个鲜活历史人物,第一次准确权威的再现了甲午大海战的悲壮惨烈,澄清了诸多历史误会。

向国人向世界呈现出了完整准确真实的历史北洋海军全貌。

“勿忘国耻,知耻近乎勇”,全片振聋发聩地呼唤全民族的海洋、海权、海军意识的觉醒,尤其从北洋海军建设与运用中吸取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启示,从国家危亡与军队责任的战略高度,激发全国全民全军维护国家尊严与海洋领土权益的信心,为建设海洋强国而努力奋斗!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 2暑假的一天,爸爸对我说:“今天晚上开始播出一个关于甲午战争的纪录片,你应该看一看,了解一下中国近代的历史。

”接连六天,每晚的八点,我都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这部纪录片。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朝和日本几乎同时起步学习并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北洋水师开头的独白

北洋水师开头的独白

北洋水师开头的独白【原创版】目录1.介绍北洋水师的背景和历史地位2.分析北洋水师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贡献3.讨论北洋水师的失败原因及其启示4.总结北洋水师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正文北洋水师,作为清朝末期中国建立的一支现代化海军力量,曾经在我国的海疆防线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的建立和发展,既是近代中国在国防建设上的一次尝试,也是中国海军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北洋水师的建立,始于 19 世纪末。

当时,西方列强的海军力量已经十分强大,清朝政府为了加强海防,抵御外敌入侵,开始大力发展海军。

北洋水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在建立初期,北洋水师实力较弱,但在清朝政府的支持下,逐渐发展壮大。

到了 20 世纪初,北洋水师已经成为了亚洲最强大的海军之一。

北洋水师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次重要的海战中。

第一次是 1894 年的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在这场战斗中,虽然最终败给了日本海军,但是,北洋水师的英勇抵抗,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民众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次是 1900 年的义和团运动期间,北洋水师成功地阻止了八国联军从海上进攻北京,保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然而,北洋水师最终的失败,也让我们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和衰弱。

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战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内部矛盾,导致海军的建设和发展严重滞后。

此外,北洋水师的失败,也揭示出清政府在国防战略上的失误,过于依赖海军,忽视了陆军的建设,导致在战争中无法形成有效的协同作战。

总的来说,北洋水师在中国海军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尽管它的失败,让我们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和衰弱,但是,北洋水师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贡献,都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洋海军对中国军事的影响北洋海军的兴衰成败,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缩影,展示了近代中国军事变革的历史经验。

通过对甲午战争前北洋海军建设作战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的经验教训。

一、北洋海军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观念发生重要变革的产物。

任何军事变革,都是以军事观念的革新为先导。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的残酷现实,使清政府产生了极大震撼。

中国朝野深感“夷祸之烈”以及中国“创巨痛深”。

在中国国防面临着深重危机的形势下,清朝当局的军事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

这些变化,对北洋海军的创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是出现了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变局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军事自强的主张认为当今西方入侵中国的“夷人之变,为旷古所未有”,中国面临的是“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

所谓“变局”,最主要的是中国国家安全受到西方国家海上侵略的严重威。

对“变局”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清政府军事自强思想的提出。

提出了练兵、制器,实现军事自强的主张,代表了清朝最高统治当局当时军事变革思想,激起了巨大反响。

由对“变局”认识而产生的军事自强思想,是推动中国近代海军创建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以说,没有军事自强思想的提出,就不可能有北洋海军的创建。

二是“师夷长技”已由鸦片战争时有识之士的呼声。

随着洋枪洋炮在湘淮军中的大量使用,清朝统治当局对西方新式武器装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师夷智”以变革中国军事成为洋务派的共识。

他们提出不仅要将自制和外购西方船炮作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而且要学习西方军队训练方法、军事人才的培养选拔方法等。

“师夷长技”是近代中国军事变革的起点和突破口。

在“师夷长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不仅向国外购买新式船炮,而且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新式海军学堂。

这些,都为北洋海军的创建提供了物质条件。

北洋海军成军,是实践“师夷长技”思想的结果。

三是在对中国海防危机有了较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海陆并重的国防思想。

中国万里海疆,已直接暴露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这种分析代表了清朝当局对海防形势的基本认识。

据此,清政府提出:“海防诸大端,天时人事,无可再缓”,再不“切筹海防”,“后患不堪设想”。

强调“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欲整顿海防,势不能不用兵轮船”,提出了“另立海军”以取代旧式水师的思想。

这是清朝当局军事观念的一个重要革新。

经过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后开始的第一次海防筹议,清廷将海防建设提到与陆防同等重要的地位。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对中国面临着千古“变局”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军事自强思想、师夷长技思想、另立海军取代旧式水师的思想和实行陆海并重的国防方针的思想,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观念变革的最突出表现。

这些观念的提出和付诸实践,直接推进了北洋海军的创建。

二、北洋海军的成军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最突出的成果。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军事自强,其实质是军事变革。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军事自强以“练兵”和“制器”为中心展开。

所谓“制器”,就是外购和自制新式船炮,改进中国军队装备,实现“船坚炮利”;所谓“练兵”,一是按勇营制度改造绿营,建立“练军”。

将裁留的湘淮军改为“防军”,按西法进行操练;二是创建新式海军;三是创建新式海陆军学堂,培养军事人才。

其中,又以创建新式海军为军事自强的最重要内容。

第一,北洋海军成军和北洋海防建设成就,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实现“船坚炮利”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

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状况有了明显改观。

陆军中冷兵器已基本被淘汰,后装线膛枪炮取代了前装滑膛枪炮,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更新;海军新式舰船日渐增多,南洋海军和福建海军初具规模。

而北洋海军成军更显示了中国军队在实现“船坚炮利”方面取得的成果。

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有“定远”、“镇远”2艘铁甲舰,“济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超勇”、“扬威”7艘巡洋舰,6艘“镇”字号炮舰,6艘鱼雷艇,3艘练习舰,1艘运输舰,数量、性能均居中国其它几支水师之冠,其实力在远东各国海军中亦首屈一指。

北洋海军的旅顺、威海军港堪称远东一流。

旅顺、大连、威海、刘公岛、山海关、大沽口等地的海防炮台火炮数量之多、建筑和装备近代化程度之高,是中国其它沿海口岸无法比拟的。

此外,将铁路、电报用之于海防,也以北洋为最早最有成效。

可以说,北洋海军的成军和北洋海防建设成就,代表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武器装备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

第二,北洋海军集中展示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教育训练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创办新式军事学堂培养人才,改革军队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育训练的变革虽然在陆海军中都或先或后、或多或少地展开,但从成效来说,北洋海军最为集中和突出。

福建船政学堂是清政府创办的第一所新式海军学堂,它为中国各支海军输送了一批新式管驾人才,其中的佼佼者大多集中于北洋海军,如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方伯谦、叶祖王圭、邓世昌、邱宝仁、林颖启、萨镇冰、李和等,都曾任北洋海军主要舰船的管带,还有许多人担任北洋海军舰船的大副、二副、管轮。

他们的军事才能是在北洋海军期间展现出来的。

他们对北洋海军的建设和作战作出的贡献,鲜明地体现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教育变革的成果。

北洋海军还聘请了一批洋员为各学堂、鱼雷营、机器局和舰船的教习。

聘请外国教习,本身就是一种革新。

第三,北洋海军首开清末军制变革的先河,其制定的章程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制变革的初步成果。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军事变革,主要是革新武器装备和教育训练方式,军事制度变革基本未实行。

1888年颁行的《北洋海军章程》是近代中国军制革新的重要尝试。

这部章程是参照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海军的规章制度制定的,是北洋海军师夷长技的产物。

章程共有船制、官制、升擢、事故、考校、俸饷、恤偿、工需杂费、仪制、钤制、军规、简阅、武备、水师后路各局等14项内容。

在船制方面,对北洋海军各类战船编制体制作了较明确细致的规定,是中国海军按照舰船性能进行编组的开端。

在官制方面,不仅设立了较明确的等级制度,而且对军官的选拔、晋升、服役年限等作了较明确的规定:军官应受过专业训练,从海军学堂毕业生中选拔;军官的服役有一定的时间和年龄限制;军官的晋升要考核业绩,依次序进行。

对海军学生的选拔考试方法也作了明确的规定。

这些规定,使北洋海军官兵的选拔召募,打破了绿营因袭了几百年的世兵制,是制度上的革新。

《北洋海军章程》对海军的后勤保障在制度上也作了较多的革新。

这是甲午战争前中国最早建立的具有近代涵义的后勤保障机构和后勤体制。

此外,章程对训练、军纪、赏罚、抚恤等也作了较明细的规定。

第四,北洋海军甲午战争中的作战是清末中国军队作战方式革新的重要体现。

甲午战争前,随着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和教育训练的革新,中国军队的作战方式和战术战法也开始发生变革。

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作战,体现了这种变革。

北洋海军同日本海军进行的黄海之战,不仅表现了中国海军、甚至表现了整个中国军队作战方式的变革和进步。

这次海战是中国海军以新式舰船同资本主义列强进行的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战,也是“世界史上第一次蒸汽机舰队的海战”。

这次海战表明,中国海军的作战方式和方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性变革,已经与当时世界海军武器装备和海战战术变革发展的形势基本适应了。

这是中国海军作战的一个显著进步,意义不应低估。

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作战,虽然从总体上说战略战术思想比较落后,但也运用了一些新的海战战术,如舰队列阵炮仗,鱼雷攻击,舰队炮台相依辅作战等,这是中国军队在战术上发生变革的重要体现。

三、北洋海军的兴衰成败暴露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缺陷。

北洋海军的兴衰成败,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缩影,既集中体现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成果,又暴露了其缺陷,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

第一,面对19世纪世界军事变革迅速发展的形势,清政府没有紧紧地把握好机遇,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跟上世界军事变革的步伐。

19世纪是世界军事迅速变革的时代。

19世纪上半期,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的成就为海军装备技术的革新创造了重要条件。

在此基础上,世界海军由风帆战船时代向蒸汽铁甲舰船时代过渡。

各主要海军国家都开始制造铁甲蒸汽战舰,使用后装线膛枪炮和无烟火药。

潜艇的试验在进行中。

水雷和鱼雷作为一种新式海战武器开始投入使用。

海军作战方式和方法发生了重要变化。

制海权理论成为各主要海军强国的军事战略理论。

马汉海权论的提出是19世纪海军军事理论发展的最重要成果。

面对世界军事的变革发展,中国却错失了两次有利的机遇。

第一次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近20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是西方国家海军由风帆战船向蒸汽铁甲战船时代过渡的重要时期。

在了解夷情的基础上,林则徐、魏源等提出了师夷长技建立新式船炮水军,与敌海上争锋的思想。

国内一度兴起了议海防、办水师的热潮。

政府官员乃至民间商绅或向国外购买轮船改装为兵轮,或在国内开始仿造新式轮船。

这为中国建设新式海军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

但是,由于清政府对世界军事变革发展的形势没有清醒的认识,《南京条约》签定后便“雨过忘雷”,继续实行“防民胜于防寇”的方针,将加强海防、建设船炮水军的各项举措都压制下去了。

这次机遇的错失,使中国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海军建设,在起点上就同西方国家拉开了很大差距。

北洋海军的建设发展也因此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许多复杂艰巨的困难。

第二次是北洋海军成军至甲午战争的近7年时间。

1875年第一次海防筹议决定创办南北洋海军后,中国海军建设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

这时,中国建设海军的各项措施,从总体上看顺应了世界海军军事变革的潮流,基本把握住了历史提供的机遇,因而才有北洋海军的成军和南洋海军、福建海军的初具规模。

但是,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清朝当局认为渤海门户“已有深固不摇之势”,中国海军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有余,没有在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继续发展北洋海军并建成其它几支海军。

中国海军下一步应如何建设,清廷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方针,中国海军的进一步发展失去了目标,实际上停顿下来,在19世纪末期世界海军军事变革的潮流中落伍了。

19世纪的最后10余年,对中国海军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所谓机遇,从国内看,是中国海军建设已取得较好的成绩,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国际上看,这个时期英法与俄国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正处于力量暂时均衡状态,远东形势相对稳定缓和,这对中国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所谓挑战,不仅表现为世界主要国家海军武器装备在继续不断地更新,大舰巨炮成为海军建设的潮流,更表现为日本海军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只有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认真应对挑战,才能真正把握住机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