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与北洋海军兴亡

合集下载

北洋舰队的灭亡

北洋舰队的灭亡

北洋舰队的灭亡小编:回复“北洋舰队”返回文章“《北洋舰队炮管晾衣服的谣言--中国人自己泼给自己的脏水》”本文的原文标题为《铁甲舰时代的日清两国海军建设比较研究》,这是四年前寡人在选修日本史课程时写下的一篇不成熟之作。

由于当时寡人更长于民族学研究,并尚未形成像今天这样的经济学分析思维,故而全文的结论在今天看来还是显得比较粗糙。

如今,寡人重新审阅这篇文章,认为这一课题仍有许多值得深入展开的地方,比如用博弈矩阵去制定李鸿章和丁汝昌等人在丰岛海战以及威海卫海战中的合理对策,用线性规划去分析中国海军最合理的“穿甲弹-高爆弹”之间的比值,用齐次马尔科夫链去估测中日两国海军之间的理论战局,用机动理论来确定中国海军在鸭绿江口海战中的最佳攻击阵位,等等。

我将在适当的时间里,对上述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

以下是正文。

对于日中两国国民而言,“1895”这四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

在日本人眼里,结束于1895年的威海卫要塞战役是他们迈向大国崛起的起点,当强大的北洋海军在常备舰队的围猎下彻底变成历史概念的时候,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对它长期觊觎的满洲、朝鲜、甚至自己在滨海地区的领土的放弃似乎也就指日可待了;而在中国人心中,1895年却是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砍下的一道刀痕,它中断了一个渴望自强的政府的强国战略,可以说,自1895年起,中国在亚洲海洋内就始终没有过与之国家利益需求相匹配的控制能力。

人们通常把战败的责任统统归咎于清国的积贫积弱或者一两个领导人的无能懦弱。

然而原因仅仅就这么简单吗?无论是当时的清国国民还是清国政府,于情理上说都不会在日本崛起的阴影下坐以待毙,而日本曾几何时也对清国的中兴表示过恐慌。

为了能在未来必将发生在黄海决战中完成民族崛起的质变,日清两国互相展开了激烈的工业竞赛,最终在战前完成了两国力量、尤其是海军力量的基本平衡。

与中国人向来认为他们自己落后而活该挨打的态度不同,西方主流评论家对此战的看法是“有史以来实力差距最小的战争”。

论李鸿章的海防思想

论李鸿章的海防思想


“8 8年 9月, 18 海军衙门颁发了李鸿章主持制定的《 北洋海军章程》 , 这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内容的海军章程 。” 它的颁发 , 不仅从制 度上 推行了中国海军的近代化 , 同时也开了清末中国在军制 中学习西方, 朝 近代化发展的方向。 ( ) 二 建立近代化 的海军基地 在组建北 洋舰 队的同时 ,李鸿章开始 了近代化海军基地的建设 。 18 年到 18 年在大沽建成 了 5 80 85 个船坞 ,从而使北洋有 了维修基地 。 l8 8 8年后 , 威海卫基地的工程也全面展开。大沽 、 旅顺 、 威海基地 的建 成, 是中国海军基地近代化的开端 。 ( 推进近代军事后勤体制的确立 三) 在经营北洋海防期 间,李鸿章对建立近代后勤体制的重要性有 了 比较深刻的认识。李鸿章在北洋建立的这套较为完整 的后勤机构 , 是中 国军队实现后勤近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1 9世纪 7 0年代, 李鸿章兴建 新式炮 台主要在直隶地区 , 中又以大沽 、 其 北塘的炮台建设最 为重要 。 从 8 年代开始 , O 新式炮 台的建设由隶转移至奉主要 又是在旅顺和威海 两地进
论孝 鸿蕈 硇海 防思 想
宁夏理 工学 院 张 林
[ 摘 要 ] 洋务运动中虽然李鸿章不是晚清第一个提 出海防思想的人 , 在 但他却是第一个使晚清海防思想走向系统 , 第一 个创建 中
国近代海军的人, 本文主要介绍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以及对中国海防的重要贡献。 [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李鸿章 海防
十七世纪中叶。 世界历史步人 了近代 时期 。14 80年英国资产阶级 和新贵族发动革命 , 拉开了欧美大陆资产阶级革命的帷幕 , 开创了资本 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并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的新时代 。 在近代 中国 , 面对西方列强 的坚船利炮 和清政府的腐败,封建统治阶级 内部的有识 之士领导了洋务运动 ,希望能够实现 自 强求富的 目标。其 中代史实表 明, 在主张借法 自强的洋务派首脑人物 中, 与洋务运动相始终 , 站在这 股潮流前而尽力呼吁的 , 李鸿章可谓第一人。 而在这其 中最能体现李鸿 章功绩 的, 就是他的海防思想以及他对中国海防所作的贡献 。 但是李鸿章却不是第一个论述海防思想 的人。早在第一次鸦片战 争 时 期 , 则 徐 就 认 识 到 “ 面 水 战 , 英 夷 长 技 ” 必 须 “ 制 坚 厚 战 林 洋 是 , 另 船, 以资制胜。” 他成为晚清倡建近代海军之第一人。 虽然李鸿章不是晚清第一个提出海防思想 的人 ,但他却是第一个 使晚清海防思想走向系统, 第一个创建中国近代海军的人 。 海防思想的倡导者与策划者 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 中的惨败 , 使得李鸿章 比较早地看到八旗 、 绿 营旧军的腐败, 意识到改革军事 、 加强国防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李 鸿章在提倡西化的同时,提 出了“ . 变易兵制” 的主张 , 要求对清军的编 制、 装备和训练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但是 , 清政府和清军 内部积习 很深, 军事改革很难得到真正的推行。但在此时 , 李鸿章开始确立的思 想, 并将其运用于实践 , 注重海防物质基础的营建。 17 8 4年 日本 派 兵 侵略 我 国 台湾 后 , 引发 了晚 清 第一 次 海 防大 讨 论 。 在这次大讨论 中, 总理船政 大臣沈葆桢与福州将军文煜奏 , 根据对侵 占 日军实力的了解 , 极力主张购买铁甲船, 尽管官员们对购买铁 甲船一事 意见不一 . 有反对者 , 也有建议缓办者 , 但主张买船者还是 占了上风 。 李 鸿章认为应该 自己造船 。 李鸿章对英国人赫德推荐的英 国新式炮艇 , 即 “ 蚊炮船” 船小炮大 . , 视其为价廉物美的海上“ 攻防利器” 因此 , 。 他拒绝 购买铁 甲船 , 而向英国订购 了几艘 “ 蚊炮船” 李鸿章海防思想的守势战 略思 想 对 李鸿 章 反 对 购铁 甲船起 了支 配 作用 。 李鸿章在他的海 防思想中 , 不仅奉行守势战略的思想 , 而且还主张 以陆守为主。他认为“ 中国兵船甚少 , 往堵敌国海口, 上策 固办不到 , 只 有采取次策 , 自守 口岸 。” 基于这种认识 , 李鸿章虽然也认为应整顿海 防 , 整 顿 海 防 的 目的 是 为 了 深 化 以 “ 口” “ 守 ” 支 撑 的 守 势 但他 守 和 陆 为 战略 。 17 89年, 日本吞并琉球 , 将其攻为冲绳岛 , 这再次引起了清王朝 朝 野上下对海防的关注 。 此时, 中国仅有蚊船炮数只, 只可守口, 很难出海 应战 , 这终 于使李鸿章开始意识到加强外海作战能力的必要性 了。 日本 吞并 琉 球之 后 , 鸿 章进 一 步 认 识 到 日本 为 中 国永 远 之 大 患 , 李 中 国整 顿海 防 必 以预 防 日本 为 目标 ,因 此 在 李鸿 章 的积 极 倡 导 和大 力 推动下 , 清王朝终 于做出了购买铁 甲船的决定, 向德国定购了两艘铁 并 甲船 , 李 鸿章 的海 防思 想 一是 立 足 于 严 防 日本 , 是 认识 到海 军 具 这时 二 有机动作战的作用, 可以将 防御领域由海 口拓展到外海。 这与他以前的 海 防 思想 相 比 , 是 得 到 了极 大 的 发 展 , 可看 作 是 他 海 防思 想发 展 可谓 也 的巅峰时期。 二、 中国 海 防近 代 化 的推 进 者 中国海防的近代化首先是从北洋开始的,并且从北 洋水师取得的 成绩最为显著 , 影响也最为巨大: 李鸿章则是北洋海 防近代化的主要设 计者和推进者 , 因此也可以说李鸿章是中国海 防近代化的推进者。 李鸿章推动北洋海防的近代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的。 ( ) 一 建立 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舰队 李鸿章组建北洋舰 队,实现中国海军近代化的主要办法是购置外 国军舰 。 北洋舰队首次购置外国军舰 , 是在 17 8 5年经赫德介绍 , 准备购 置英国的炮船 4艘。 86年 , 4艘炮船驶抵天津。 l7 这 从十九世纪 8 0年代 开始, 李鸿章对北洋水师舰船的购置开始向大型 、 先进 的目标发展。李 鸿章命令当时驻德公使李风苞具体办理 购船事宜。 这样 , 18 年 , 到 8 8 李 鸿章在北洋建立成了…支 由铁 甲船 、 快船 、 炮船 、 鱼雷艇等组成 、 配套整 齐、 阵容可观的新型海军舰队 , 拥有大小舰船 2 。 5艘 这是当时亚洲第一 流 的海 军 舰 队

李鸿章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李鸿章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2 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 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 学生,翻译了一批西 学书籍,给当时的中 国带来了新的知识, 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1 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 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提出“自强”“求富”的主 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 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 些促进作用。
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3
1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 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洋务派 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 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 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 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 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 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2 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 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 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 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 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 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 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 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 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 皮。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 腐朽性。洋务企业虽 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 义性质,但其管理确 是封建式的,企业内 部充斥着营私舞弊、 贪污中饱、挥霍浪费 等腐败现象。
背景
①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 ②清朝内外交 困(内指太平 天国运动,外 指列强侵略)
洋务运动的过程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 代军事工业。 •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 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 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 与洋人“商战”、“争利”。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 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 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 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 千三百多万两银子,还将业务发展到外国,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局面。

精炼海军加强海防

精炼海军加强海防

精炼海军加强海防在第一次“海防议”中,左宗棠的“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观点为清政府所采纳,从而在国防战略上确立了海洋与大陆同等重要的原则,也使海防在国防指导方针中取得了应有的地位。

从此以后,清廷决定由李鸿章、沈葆桢分别主持北洋与南洋防务,开始成规模地筹建近代海军。

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年(1874—1884),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规模初具。

“海防议”后的10年,晚清海军虽有了初步发展,但与西方列强相比,仍然差距悬殊,这一点在中法战争(1883—1884)中暴露无遗。

当时,法国舰队横行东南海域,福建水师被封锁在马尾港内,全军覆没;南洋、北洋海军也一无可恃,甚至连台湾海峡都难于涉渡。

中法战后,清廷痛定思痛,急谋有所改善。

光绪十一年(1885)6月发布谕旨说,“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并命各沿海督抚各抒所见,这就是第二次“海防议”。

第二次海防建设大讨论,得出了“目前自以精炼海军为第一要务”的结论。

其具体措施是决定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以统一海军指挥,加强海防的整体建设。

同时,决定集中使用并不宽裕的海防经费,“与其长驾远驽,难于成功,不如先练一支,以为之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光绪十四年(1888)9月奏定了《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共有舰艇25艘,总排水量约4万吨,再加上南洋、福建、广东三支海军,至甲午战前,中国海军共拥有大小舰艇78艘,总吨位8万余吨,成为一支相当可观的海上力量。

不思进取终食恶果中国海军力量的加强,自然引起国际上的关注。

光绪十五年(1889),美国海军部长本杰明·富兰克林·特雷西在一份年度报告中说:中国的海军实力列世界第9位,排在英、法、俄、德、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后,而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前。

岂料这一海军建设的成就不但没有成为继续加强海防建设的动力,反而成了清政府不思进取的借口。

从光绪十四年后,北洋海军没有再添置新的战舰。

李鸿章的军事变革思想简介

李鸿章的军事变革思想简介
被革职留任。二十一年,开复革留处分,授为全权大
臣前往日本议和,被日暴徒狙击,伤左颧。同年在日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二十二年.周历西方
各国,考察政治。二十四年,往山东查勘黄河工程。
二十五年末,署理两广总督。二十六年,又为宜隶总
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与庆亲王
奕助代表演廷与列强签订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二十
面,鉴于两次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都从海道来犯,中
国而临的战局与以前己大不相同,他力主加强海防。
他认为,在本土作战自然仍可以陆军为本,但防止酸
人登陆则靠牢固的海防。海防力量一是炮台.炮台布
置得法,可拒止致舰进口岸;二是近海设施,如以守
口巨饱、铁船阻防水路,藏伏水雷以击敌舰;三是在
海上练成大支海军,装备铁职快船, “南暗西贡、印
修建旅顺口、威海卫军港,在天津、大连、威海分别
设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和水雷学堂,并选派军官到
德国学习军事,仿欧式练兵。光绪十四年(1888年),
编练成北洋海军,颁布《北洋海军章程》,拥有舰船约
30筋。李鸿章对外主和议。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
发.他初奉行避战求和方针,继执行清廷宣战记书,
导致陆军在乎壤战败,北洋海甲在黄海覆没。战后,
国藩幕府,经理营务.专掌文事。十一年,奉曾国藩
命到安徽招募淮勇。
同治元年(1862年).编组成谁军,其营制悉仿湘军。
旋率谁军赴上海,组织洋枪队,
以对付太平军。二年.伙同英人戈登的“常胜军”攻
占苏州、无锡。三年,占领常州一带。这年,太平天
国首都天京被攻陷,李鸿章因功封一等肃毅伯。四年,
署两江总督,将原办洋饱局分别扩充为江南机器制造

初中历史知识李鸿章:毁于交加的洋务派领袖和北洋军创始人素材

初中历史知识李鸿章:毁于交加的洋务派领袖和北洋军创始人素材

李鸿章:毁誉交加的洋务派领袖和北洋军创始人李鸿章是晚清政坛奇人,他一生忠贞事清,又敢做敢为,无论是皇胄掣肘,还是清流物议,他都不在乎,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干了许多大事,是一位很务实的朝廷干将。

他性格复杂,总处在矛盾的漩涡中,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处于既不能得罪洋人又要忠于朝廷的夹缝中,处于实际上是“弱国外交”的尴尬境地,虽小心翼翼,东补西贴,如履薄冰,然终未能挽救晚清大厦于将倾。

他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赞他者说他是中兴名臣,谤他者说他是千古罪人,可以说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最有争议的人。

李鸿章24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并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由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等分带,沿江而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所以又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的文华殿大学士是当时内阁最高职衔,他实际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可谓“两人(慈禧光绪)之下,万人之上”。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他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还建立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洋。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作用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课前演讲稿件李鸿章在近代海军建设中的作用学院:人文学院年级:14级专业:历史学(S)班级:历史学(S)1班姓名:李红叶学号:14020440120今天,我要讲主要内容是,李鸿章在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中的作用。

暂且不论甲午海战中是否是因为李鸿章的“避战求和”而导致了北洋水师的覆灭,而就李鸿章在建设中国近代海军中的作用,我们应该是给予正确的评价的。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清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长达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

筹建中国近代海军,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组织者之一的李鸿章,为近代海军的诞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1870年10月下旬,在奕訢推荐之下,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要职。

1874年12月,他以丁汝昌提出的关于建设近代海军的“三洋方针”为基础,全面、系统地规划了一个以组建近代海军为核心,强化海疆防御的方案—《筹议海防折》。

李鸿章这一思想和行动的产生,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

就其客观原因来看,首先是清统治者自遭受二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以后,终于意识到长期处于有海无防局面带来的危险。

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向西方学习,导致清王朝长期忽视军队对外职能、缺乏国防战略的传统军事思想发生了变化;而从林则徐、魏源开始,经过许多杰出人物加以充实发展的近代军事思想,终于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重新获得了一线生机。

正当清统治者苦心研讨如何挽救日益衰败的封建王朝时,赫德和威妥玛先后向清廷呈递了《局外旁观论》及《新议略论》。

就这“二论”内容的实质而言,表明了西方列强在新的形势下,采取一种新的侵华策略方针。

西方殖民者侵华策略方针的变更,促使清政府加快了筹建近代海军的步伐。

为此,朝廷急切地要求沿海督抚拿出一个既能预防各国“不致生疑”,又可确保海疆安全的强国御敌方案。

就其主观原因来看,李鸿章是一个汉族地方实力派人物,并以这种身份进入清廷高层领导集团。

所以,他不仅对当时国内外形势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而且对洋枪洋炮的作用,更是有着亲身的体验。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与北洋海军兴亡核心提示: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影响近代化海军发展。

近代中国,从国家全局理性地认识、统筹海防并付诸实践,李鸿章是始作俑者,他的海防战略思想深刻影响和引领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的发展。

然而,纵观其海防战略的理论和北洋海军兴亡的实践,可谓得失参半,既有可贵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值得认真总结。

创建轮船水师,三洋布局,海口防御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历代统治者无不视海洋为天然“长城”,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

直至鸦片战争败于西方的坚船利炮,方才将防卫视角移向海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发起了以自强为核心的洋务运动。

李鸿章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极力推动近代化海防和海军建设,促成中国国防观念的重大转变。

与当时所有先进的中国人一样,李鸿章从外国船坚炮利打败中国的事实中直观认识到中国的积弱所在,产生“学习外国利器”,发展船炮以“自强”思想。

1867年,担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首次提出建议:创建一支轮船水师,分驻“内洋港口”,“以一提臣督之,分为三路:一曰北洋提督,驻扎大沽,直隶、盛京、山东各海口属之;一曰中洋提督,驻扎吴淞江口,江苏、浙江各海口属之;一曰南洋提督,驻扎厦门,福建、广东各海口属之”。

这是最早的近代化海军建设方案和“三洋布局”海防战略设想。

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不久兼北洋三口通商大臣,开始以一个政治家的视角,“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重新审视和筹划海防问题。

1874年第一次海防大讨论的《筹议海防折》,系统反映了李鸿章的海防战略思想,具体包括:首先,对战略形势的判断——中国的主要威胁来自海上。

李鸿章说:“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

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

军器机械之精,工力百倍。

炮弹所到,无坚不摧。

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他因此主张将战略重点从西北塞防转移至东南海防。

其次,海防战略——三洋布局,海口防御。

李鸿章认为,中国兵船少,只有“分别缓急,择最为紧要之处”“自守”。

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的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其余各省海口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

再次,海防力量建设——外海水师与沿海炮台相为表里。

设定外海水师共48艘战船分守三洋海口,其中每洋外购二艘铁甲舰,配以炮艇等其他战船,逐步成军,可御敌于海上。

同时,在沿海重要口岸建立坚固炮台,购买守口巨炮铁船,形成“水炮台”,并附设水雷,加上精练的陆军配合,形成第二层次的口岸防御兵力。

最后,海防力量使用——“守定不动”和“挪移泛应”两法。

前者是依傍水陆炮台和水雷进行防守,后者是用兵船配合陆军“随时游击”,“防敌兵沿海登岸”。

在这些主张中,已有建立外海水师,运用海上兵力进行机动防御作战的思想成分。

精练北洋海军,前伸布势,海上威慑1879年,清廷在对外交涉上遇到两件大事:一是为日本占领中国藩属国琉球展开中日交涉,一是因中俄《伊犁条约》议定在西北边疆割地赔款而引发朝内反对,主战与主和争论激烈。

在这场争论中,李鸿章深感日本“志不在小”,尤其担心日俄联手,殃及朝鲜及远东和局。

因而,李鸿章一意主和,认为中国现在尚未自强,只能以退为进,以远离中土的琉球为代价稳住日本,接受《伊犁条约》取欢俄国,限制事态进一步向台湾、特别是向朝鲜方向发展,以保全远东“和局”。

这期间,李鸿章在外交上极力主和,但在海防和海军建设上则显得相当激进,这种强烈的角色反差,反映了李鸿章企图以空间换时间、尽快实现军事自强的思想。

1879年,他请赫德订购了后来的“超勇”和“扬威”两艘巡洋舰,同年又令李凤苞在国外寻购更大级别铁甲舰。

1880年初,当他得知英国同意向中国转售原为土耳其建造的两艘铁甲舰时,立即奏请购买,并颇为冲动地声称“机会一失,中国永无购铁甲之日,即永无自强之日”。

在李鸿章的全力推动下,中国的海防事业终于迈出了向大舰巨炮发展的关键一步,李鸿章的海防战略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第一,在战略形势的判断上,认为“防东洋尤甚于防西洋”。

他说:“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至朝鲜为东三省屏蔽,关系尤巨。

”从而确定了“远交近攻”,以日本为主要敌手,以朝鲜为战略重点的国家对外战略。

第二,在海防战略上,提出海上威慑思想。

提出“滨海万余里,必宜练得力水师,为建威销萌之策”。

认为水师可扩大防御纵深,“渐拓远岛为藩篱,化门户为堂奥”,“布势之远”强于陆军。

第三,在海防力量建设上,突出强调发展铁甲舰和新式快船。

“海上如有水军一支,胜于陆勇万人”,建议裁撤沿海各种旧式笨船,速购铁甲船。

同时,继续选送大批船政学生去英法深造,建立天津水师学堂,进一步选聘洋员,加强实战性的海军训练。

第四,海防力量运用上,开始前伸布势,展开海上威慑。

1881年10月,中国向英国订购的轻型巡洋舰“超勇”、“扬威”抵北洋后,李鸿章便开始在东北亚实施海上威慑。

1882年7月朝鲜发生“壬午之变”,李鸿章派丁汝昌率“威远”、“超勇”、“扬威”编队赴朝,后又调广东水师战船运兵赴朝,与日本兵船对峙,平息了事变。

1884年朝鲜发生“甲申之变”,北洋舰队快速反应,开赴朝鲜,再次平息政变并阻止了日本的干涉企图。

中法战争后,1885年清廷决计“大治水师”,李鸿章作为北洋海军的掌门人,一时间权、钱在握,不失时机地将近代海军建设推向了顶峰。

1888年秋,随着《北洋海军章程》正式颁布,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北洋海军是李鸿章海防思想的物化,这一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规模。

北洋海军主力由25艘新型军舰组成,其近代化的程度及其战斗力已堪称远东之首,并建设了旅顺、威海两个近代化海军基地。

在封建经济制度下,没有现代大工业,经费来源靠税赋、厘金以及洋税,建这样一支海军实属不易。

据有关史料统计,北洋20年获海防经费共2130万两,这根本不够建设和维持这样一支舰队。

有专家说北洋海军20年建设实际用了3500万两,多出部分大半靠李鸿章利用权力自筹。

其二,制度。

《北洋海军章程》全面建立了近代化海军制度。

以“定远”、“镇远”和“致远”为旗舰,组成左、右、中翼三个编队;正式任命了82名海军中级以上军官,建立了海军教育、训练等各项制度。

除学校培养和留学外,还聘请德、英、美、法等国洋员(先后共164人)随船教习等。

其三,运用。

北洋海军成军后,“每年夏秋之间,则驻防操演,巡弋辽东、高丽一带,或率两三舰,往日本口岸;冬春则巡南洋群岛”,在北至朝鲜、日本东海岸及海参崴海域,南至香港、新加坡、越南及菲律宾等周边海域进行远洋训练、舰队出访等活动,战略运用的范围已经大大拓展。

当然,李鸿章的海防战略思想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斤斤自守”的传统窠臼,其远东海上威慑战略的效果也很有限。

1882年“壬午之变”平息后,有人提出乘势进图日本责问琉球之案,李鸿章不同意,认为应先练水师,一旦“中国战舰足用,统驭得人,则日本自服”。

中法战争前,越南战事愈演愈烈,清廷要李鸿章赴广东指挥,并调南北洋水师前往支援,李鸿章认为北洋海军只有两条大舰,力量不足,应寻求外交解决。

后来,为避免南北两条战线作战,1885年李鸿章力主就中法战争乘胜议和。

从全局上看,李鸿章以日本为对手的海上威慑运用曾获得一些成功,但在中法战争海战场上却丝毫无所作为。

北洋海军覆没,自强一梦,功败垂成北洋海军成军并开始实施远东海上威慑,可以看作是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的巅峰,它一度掩盖了北洋海军建设和运用的致命缺陷。

而此个中缺陷,又恰是导致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停滞和走向反面的主观因素。

甲午战争之前,当李鸿章感到中国已不具备足以对日本实施威慑的海军实力时,其海防战略思想便不可能再向前发展,相反在兵力运用方面变得日趋保守。

他想采用处理1874年日本侵台时的旧办法,用两三百万两白银消弭战端,并请西洋各国从中调停。

丰岛海战前一个多月,主战的光绪帝一再下诏要李鸿章备战,丁汝昌也数次请战赴朝,李鸿章却执意于外交调停,斥丁“并无开战,何必请战”;丰岛海战吃了亏,但平壤有兵2万,日本并未取得制海权,仍有扭转形势的可能,当丁提出率10舰出击,被李再次否决,认为北洋海军力量“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则有余”,“北洋千里全资屏蔽,未敢轻于一掷”,定下“保船制敌”方针,把希望寄托在外交上;黄海海战,双方都有损失,但形势还未失控,李下令退守威海,水陆相依,进行防守,结果株守军港,全军覆灭。

李鸿章外交与军事两手并用处理中外战端本是值得称道之举,问题在于他过分倚重外交手段,寄希望于没有强有力的军事手段作后盾的“公理”、“道义”。

就海上军事手段的运用而言,李鸿章过分依赖“威慑”,却基本没有兵戎相见的实战准备。

因此,无论是在军事与外交的关系方面,还是在威慑与实战的关系方面,李鸿章都失之偏颇。

这种理论上的跛足,在实战中是危险的。

尤其是在敌我双方兵力对比相差无几时,仍固持这种理论和实践,不啻是进行战争赌博。

李鸿章数十年的海防努力一朝覆亡,抛开复杂的客观原因,究其海防战略思想本身之所失,当在于此。

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是在对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确立的海防战略思想。

但他的思想不可能超越阶级和时代,既难以战胜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亦步亦趋、全盘西化的近代军事思想,更难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海权思想进行战略博弈,以至于最后兵败甲午,前功尽弃,留下深刻的历史启示。

今天回首甲午,展望未来,为实现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性任务,中华民族应当补上海洋、海权和海军对国家兴衰影响的这一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海洋战略、海军战略,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张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