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与画工

合集下载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出处、解释及赏析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出处、解释及赏析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出处:元代王实甫的《长亭送别》解释:到黄昏独自闷倚西楼,只见那夕阳古道,依依杨柳,千里长堤。

原文:《长亭送别》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现代工业对油画的影响

现代工业对油画的影响

现代工业对油画的影响
一、材料方面的影响
1.化工产品的应用: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新型颜料和介质被广泛应用于油画中。

矿物质颜料被有机颜料取代,助剂的种类也更加多样化。

这使得艺术家在创作中有更多的选择,色彩更加丰富鲜艳。

2.光电技术的应用:油画中光的效果一直是艺术家们追求的目标。

而现代光电技术的应用,比如灯光的运用、摄影技术的发展等,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丰富多样的光影效果的表现手段,使得油画艺术更加生动真实。

二、工艺方面的影响
1.机械化生产: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

这也影响到了油画的制作工艺。

传统的制作工艺中,磨颜料需要手工操作,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能够更高效地完成这个过程。

这样一来,艺术家们能够更加专注于创作,缩短了制作的时间。

2.创新的绘画工具:在现代工业化的背景下,涂料、刷子等绘画工具的制造也发生了革新。

有了更好的绘画工具,艺术家们能够更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也大大提高了绘画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作内容方面的影响
1.现实主义的兴起:现代工业的发展为油画艺术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素材。

油画艺术开始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场景,描绘了工业化时代的城市景观、机器设备等。

这些作品表达了对现代工业化社会的思考和审视。

结语:现代工业对油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拓宽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思路,还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素材。

而油画艺术也通过对现代工业的审视,不断探索并发展新的表现形式,使得艺术与工业产生了更加密切的联系。

30杂说

30杂说
李 贽
杂 说
第 三 十 课
一、焦点问题
1、为什么说化工才是天 下至文的艺术境界 2、此文对“发愤著述” 的论述是如何达到了一 个新的理论深度的?
二、背景资料
1.
作者的经历和创
作 李贽(1527-1602) 字宏甫,号卓吾, 又号思斋居士、温 陵居士等。
二、背景资料
2.
思想上的“异端”
狂料
3.
关于晚明浪漫主义时代
思想解放 张扬自我 肯定情欲
中国文学史上最活跃的时期之一
反对权威
李贽是这一文化运动中的旗手
三、文本内涵解析
1.
化工与画工的比较 真性情与道德观 自然美与人工美
2.
发愤寄托的创作观
杂说
《拜月》,《西厢》,化工也; 《琵琶》,画工也。夫所谓画工者,以 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 工乎? · · · · · · 由此观之,画工虽巧,已落 二义矣。文章之事,寸心千古,可悲也 夫!
四、文本艺术特点
1. 立论大胆,用语 略带夸张。 2. 行文气势凌人。
“化工”,指自然天成的作品为创作的第一义
杂说
追风逐电之足,决不在于牝牡骊黄 之间;声应气求之夫,决不在于寻行数 墨之士,风行水上之文,决不在于一字 一句之奇。· · · · · · 《西厢》、《拜月》, 何工之有? 盖工莫工于《琵琶》矣。彼 高生者,固已殚其力之所能工,而极吾 才于既竭。惟作者穷巧极工,不遗余力, 是故语尽而意亦尽,词竭而味索然亦随 以竭。

杂说
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 浇自己之垒块。
重视表现、寄托的主张
1. 自我表现 2. 旁托假借 3. 小中见大
在我国文学思想史上,发愤著述之说渊源久 远。但李卓吾将这个说法与寄托问题联系起来, 却是绝无仅有。

试析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

试析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

试析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论文摘要]李贽是明代一位标新立异而对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思想家,李贽的思想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他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重视个性。

在文学批评方面,他提出“童心说”与“化工说”两个重要的理论,对后世的戏曲小说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李贽;文学批评;童心说;化工说李贽是明代一位以狂放着称的思想家,公开以“异端”自居,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道学,注重个体生命之解脱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

在文学批评理论方面,李贽重视作家主观情感的自然表现,强调情感之真诚无伪与表达之流畅通顺。

于是他提出着名的“童心说”和“化工说”。

一、李贽的“童心说”理论李贽的“童心说”是其文学理论批评的思想基础。

就“童心说”来看,李贽围绕着“自然无伪”这个核心展开论述的。

“童心”一词的本义是指人心之本然状态,即童稚之心,李贽认为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心之初也”。

突出强调“真”,即人类童年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没有受到后天教化的影响。

但李贽更看重的是表现思想情感之真诚无欺,这是与虚假伪饰相对立的层面。

故日:“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底;着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即所言要发乎心,不要掩盖自我真实想法,要自然无伪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

这是针对盛行一时的假道学所提出来的,李贽推崇做真人、说真话、做真事、写真文。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白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由此可以看出,决定作品价值的是“童心”,作者只有将“真心”融入创作中,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有可能创作出来好的作品,这着重强调了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体作用。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出处、解释及赏析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出处、解释及赏析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出处:元代王实甫的《长亭送别》解释: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原文:《长亭送别》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

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

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不知道大家是否读过《长亭送别》?是否了解过其赏析?下面是带来的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小姐把盏者!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红娘把盏者![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出处、解释及赏析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出处、解释及赏析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出处:元代王实甫的《长亭送别》解释:整个人间的烦恼都填在我胸中,估量这样大的小车子怎么能载得起呢?原文:《长亭送别》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出处、解释及赏析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出处、解释及赏析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出处:元代王实甫的《长亭送别》解释:残阳斜照的古道没有人声,秋风吹过庄稼传来马的嘶鸣。

原文:《长亭送别》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论化工与画工 李贽评《西厢》《琵琶》有“化工”“画工”之别,依据正是剧作者是否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是否空言其道。通过对比《西厢》《琵琶》女主人公思想、感情、行为的不同,再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解这两部戏剧在塑造人物上的差别。 李贽曾经这样评价过《西厢记》和《琵琶记》:“《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何为“化工”,何为“画工”?李贽是这样解释的:“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今夫天之所生,地之所长,百卉具在,人见而爱之矣,至觅其工,了不可得。岂其智固不能得之欤?要知造化无工,虽有神圣亦不能识知化工之所在,而其谁能得之?”可见,“画工”是情意未到的雕琢之作,而“化工”,则是不平则鸣的宇宙自然的造化;真正可以引起读者和观众共鸣的,是《西厢记》一类的“化工”,而非语句华美工整的刻意而为的《琵琶记》一类的“画工”。 这两部同是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琵琶记》和《西厢记》, 又是在哪里分出了“画工”与“化工”之别的呢?我认为,不仅仅在语言上,同样,在剧情安排,人物塑造上,都可以看出作者创作时的用心,是“不平则鸣”, 还是因为过多的雕琢词句、承载伦理而湮灭了作品本身的“真心”。 《琵琶记》 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时候,陈留县的秀才蔡伯喈,告别父母和妻子赵五娘,进京赶考,得中状元。受到丞相器重,被强迫招赘为婿。就在此时,陈留县正遭受着连年的严重灾荒,他年老的父母因为饥贫交加而死去,贤良的妻子没法生活下去。她剪下头发来卖, 为翁姑料理殡葬以后,独自一人进京去找寻久无音信的丈夫。因为没有旅费,就身背琵琶, 在漫长的旅途中卖唱度日,受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夫妻团聚。《西厢记》则描述了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在和母亲送父亲的灵柩回乡的路上,与书生张珙在普救寺里相遇, 并一见钟情, 从而不顾母亲的阻挠, 不顾门第的不同, 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 私自结合。崔母被迫承认, 但要张生上京赶考, 于是崔张二人被迫分离, 最后张生中举归来, 终于和莺莺团圆。在这两个故事中, 女主人公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 《琵琶记》中的赵五娘, 有着舍己为人、勤劳善良的传统妇女的特点, 她不愿丈夫上京考试,但却又不愿违背公公, 最终她的丈夫离开, 再没有音信, 而她也被迫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来面对饥荒、贫困、恶吏。她的这个形象, 正是古代千千万万妻子的形象的集合。和她有着类似遭遇的:《秋胡戏妻》中秋胡的妻子罗梅英被一别十年再次见面的丈夫调戏,《莺莺传》中莺莺被中举的张生无情的抛弃, 这些悲剧有着共同的根源——那就是男尊女卑的社会中社会伦理道德的深深的束缚。但是剧作家高明并没有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控诉和批判, 反而对默默忍受这种束缚和压迫的赵五娘进行了高度的赞扬, 她是作者心目中的传统妇女的完美代表, 是古代封建社会下被歧视, 被不平等对待的女人们的行为楷模。高明作《琵琶记》是为了通过这个故事来表扬赞美孝子、贤妻, 以行教化、正风俗的。在《琵琶记》的 “副末开场”中说: “少甚才子佳人。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 不关风化, 纵好也徒然”。“休论插科打诨, 也不寻宫数调, 只看子先与妻孝。”带着这样的载道的目的刻意来塑造一个人物, 就会显得僵硬、不自然, 也许在初看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却不能仔细琢磨, 越是琢磨的深了, 越是会发现这个人物的形象单薄, 没有血肉; 除去美丽的外衣, “赵五娘” 的形象就只剩下道德伦理和说教了。 比如蔡伯喈父母和赵五娘在连年遭灾的情况下痛苦生活是塑造赵五娘形象必不可少的舞台和背景, 但是它有着明显的漏洞: 即使蔡伯喈被强招为婿不能回家看望父母, 他又为什么不能寄些信、捎些钱, 而只是一去无踪影, 任爹娘活活饿死呢?这又 2

是孝子所为吗?所以即使作者再三强调蔡伯喈的身不由己, 这个人物却依旧不能令人同情, 而同时, 剧作者所创造的为了烘托赵五娘形象的生活背景也就显得僵硬 、不自然了。作者对于赵五娘是有同情的, 但是更多的, 是想借着她来强调在那个男性为主的社会里, 男性需要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来支撑家庭。所以赵五娘有着极强的利他主义精神, 她的自我牺牲使她完全没有自我, 她活着似乎就是为了丈夫和公婆, 就是“代夫行孝”, 这就是她, 也是所有妇女的本分: 在赈济粮被抢,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想到了自杀,但是为了公婆,她又放弃了死的念头;她“糟糠自餍”、“祝发卖葬”, 表明了她的善良坚毅,但除此之外我们看不到其他,看不到她的自我意识,看不到她的作为“人”的感情。赵五娘对于丈夫和公婆,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而非感情,就像她自己说的:“索性做个孝妇贤妻,也得名书青史”。 相比较于赵五娘的单薄形象, 《西厢记》中的莺莺就丰满很多了。与青年男性私下结合,不愿服从父母安排的婚事, 大胆自由的追求爱情, 这与当时的社会道德是格格不入的, 但是, 也正是这样, 也更加可以看出剧作者王实甫创造这个人物是注入了真是的感情的, 是为了“真心” 而创作的, 是有感而发、不平则鸣的。崔莺莺这个少女形象, 就象是死气沉沉的社会伦理道德下, 一阵清新的风。她的言行是那么的自然, 那么符合她的性格和生活环境, 又是那么鲜活。王实甫沿袭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对于唐代元镇《莺莺传》的改动, 改去了张生“女人祸水”,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 不妖其身, 必妖于人。”的错误思想。而对莺莺与张生的结合(尽管不合当时的礼法)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支持。 与赵五娘相比, 莺莺有着自己的感情, 她敢爱, 也敢于追求爱情。她是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追求婚姻自由、叛逆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的典型。与高明对赵五娘的塑造是为了教化不一样, 剧作家王实甫对于莺莺有着深切的同情和热诚的歌颂。莺莺不安于父亲安排的与郑恒的婚配, 即便在 “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 非呼招不得辄入中堂” 的严格的管教下, 她依然可以在佛殿上与张生一见倾心, 私下互相爱慕。 当她在与张生最终成亲, 却又在次日因为张生被迫上京赶考而别离时, 她抒发了对于封建功利意识的极端不满, 她也叹:“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 妻荣夫贵, 但得一个并头莲, 煞强如状元及第。” 她也叹:“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 你却休„金榜无各誓不归‟。”她更是称考试做官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是她对于远行的丈夫的不舍,是她对于功利思想的不屑, 是她争取自己幸福的不平之声。虽然王实甫最后仍旧让张生赴京赶考并高中而归, 但这并不是《琵琶记》 中为蔡伯喈“忠孝两全” 镀金的工具, 也没有宣扬男人必须考取官名, 女人必须辛苦持家的观念, 而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妥协:为了给莺莺最后的幸福,只能让张生中举归来——试问, 如果张生没有中举, 那么, 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之路还会是多么崎岖、多么艰险啊。从这里, 我们看出了剧作者的无可奈何, 看出了这种妥协之下的控诉: 张生考上了功名, 但普天之下又有多少才子佳人, 因为这门第, 这礼教, 而不能成眷属, 而被迫分离啊。在《琵琶记》第五出《南浦嘱别》中, 赵五娘也有一段表示不愿丈夫外出做官的话, 她说道 :“六十日夫妻恩情断, 八十岁父母教谁看管” ,她念着夫妻情不愿丈夫离别, 但她更念着为父母尽孝。这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妇女, 为丈夫为公婆, 宁愿舍弃自己的幸福; 这也是古代文人理想中的女子:顺从丈夫, 顺从公婆, 给予他们爱而不计回报, 也不在乎自己的幸福。 相对于赵五娘形象的十全十美, 始终如一, 莺莺的形象却是有起有伏的。最初与张生私下暗暗爱慕, 本想等退了孙飞虎的兵之后可以正大光明的结合, 却又遭到了老夫人的阻挠, 美丽的梦幻被打破, 莺莺也经过 “传简”——“赖简”——“赴约”这一系列波折, 终于完成了对自我的战争的胜利。莺莺是相国门第, 从小生活的环境中, 3

管教极为森严, 所以她追求爱情的举动是她内心深处的教养所不允许的, 她也佯装过道貌岸然的卫道者, 也曾义正言辞的拒绝过张生, 但最后她依旧是屈服于自己的“真心”, 抛弃了虚伪的道德。 除此之外, 两部戏剧中与女主角息息相关的男主角也很不相同。 蔡伯喈虽是未尽孝道, 却不是他自身的责任。他辞考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 却从未愁过衣食, 家中即使灾荒依旧有妻子操持, 最后他依旧身居高位, 过着一夫二妻荣华富贵的生活。看上去这个人物真是讨巧之极。一切过失都不是他犯下的错误, 高明用了各种完美的借口来为他辩解, 正所谓, 高明是站在蔡伯喈的角度来写此剧本的。至于《西厢》的张生,不仅与他最初《莺莺传》中的形象不同, 更与蔡伯喈有着极大的差别。他一直热情、诚恳、忠实于爱情、敢于向压迫他们的伦理道德挑战, 在佛殿见了莺莺之后将科举考试放在脑后,一心追求莺莺。他的这样“离经叛道”正好表现了他的蔑视旧时习俗。他因为莺莺相思成疾, 因为莺莺的自我斗争而跟着快乐, 跟着痛苦。可以说, 王实甫塑造张生的形象是客观的, 甚至是为了莺莺而塑造的, 并没有让他成为卫道者。也没有为他写尽一切讨巧的之事。男主角的不同又从一个侧面昭显了女主角的不同, 《琵琶》中的赵五娘多少带了点被动的色彩,而《西厢》的莺莺,却是主动的。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高明作《琵琶记》,是站在一个统治者——男性的角度上, 塑造了他所希望的女性形象, “载道”之心多于“抒情” ;而王实甫作《西厢记》则是站在崔莺莺的立场上, 用她的角度思考问题, 所以他的戏曲更能抒发真实感情, 也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而李贽为何评其有“画工”与“化工”之别。也似乎更加可以理解了。 李贽认为艺术造诣有“化工与画工”之分,“画工”是一种人为的极工尽巧,它虽能夺自然造化之细腻工巧,却无法与真自然相比,所以李贽认为高明的《琵琶记》没有能深入表现人物真实自然的爱恋之情,而是极尽工巧地去刻画人物之全忠全孝,结果失去了感人的力量。所以真正的作品应如自然界的万物,有其自身的生存规律。李贽显然侧重表现作品人物之真实自然。故其“化工”乃指对客观对象的描述要达到逼真生动的程度,“画工”则指违背自然真实的人为加工。李贽所追求的“化工”即自然之美,它不遵循于形迹法度,不在于字句、结构、对偶之间,也不在于道理、法度。

班级:2011级舞台美术 姓名: 彭清华 学号: 01149078 2011年12月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