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三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合集下载

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整理精校版)

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整理精校版)

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作文辅导0218 09:52::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审题立意要求“意在笔先,立在思后”。

意在笔先,就是动笔之前,根据材料指向,来确定自己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立在思后,就是结合材料所承载的内容对题目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审准词语含义示例: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

正如性格决定命运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钱钟书先生一生安于寂静,却创造了不寂静的人生。

请以“生命的格调”为题写一篇文章。

“生命的格调”,从词语结构看,题目是偏正式词组,重心在“格调”,它是文章的立足点;“生命”是修饰成分,规定着写作的范围。

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格调”有两种义项:①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②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由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判断,此题中的“格调”应取第二种义项,“生命的格调”即相当于人生的境界和品位。

这样看来“生命的格调”不仅有高低雅俗之分,甚至有正确邪恶之别。

在写作时可以涉及这样一些相关概念:人生境界和品位(审美趣味、人生追求)、思想情操(高尚、卑鄙、诚实、虚伪等)、个性特点(沉静、豪放、张扬、内敛、洒脱等)、处世态度(乐观、积极、悲观、消极等)。

应该说命题的取材的范围是宽泛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写作时极易犯两种错误:一种是“偷换论题”,比如先提出“生命的格调是奉献”,接下来一直围绕“奉献”来写,而把“生命的格调”扔在一边。

第二种是“贴标签”,就是先叙述一个故事,结束时加上一句“这就是生命的格调”之类的话语,以示所谓的“扣题”。

二、善于化大为小示例: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

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提供的材料共两句话。

第一句是解释“见证”这个词的含义。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明确指出“见证”既可指个人的经历,也可是社会、人生、历史的经历,这个“凝聚”一般指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在写作文时,审题立意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只有正确理解题目,找准立意,才能写出一篇有深度、有思想的好作文。

那么,如何进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要仔细阅读作文题目,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作文的要求。

有些作文题目中会给出一些材料,这些材料通常是为了引导我们思考、展开话题的。

我们要认真阅读这些材料,理解材料的含义,抓住其中的重点,从而确定自己的立意方向。

其次,我们要善于思考,灵活运用材料。

在审题立意时,我们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联想、拓展,找出与材料相关的话题,从而确定自己的写作思路。

比如,如果材料是关于环保的,我们可以从环保意识、环保行动等方面展开思考,写出一篇有关环保的作文。

另外,我们还要注重审题立意的深度和广度。

在审题立意时,我们不仅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理解题目的要求,还要思考题目背后的深层含义,挖掘题目的内涵。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审题,拓展思维,找出更多的写作思路。

这样才能写出具有思想性、有深度的好作文。

最后,审题立意要与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相结合。

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作文的类型、体裁,确定自己的写作目的,使审题立意与写作要求相一致,确保作文的整体结构合理,内容丰富。

综上所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一步。

只有正确理解题目,找准立意,才能写出一篇有深度、有思想的好作文。

因此,我们在写作文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审题立意这一环节,从而写出优秀的作品。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摘要】高中语文材料作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题立意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文的方向,提高作文的质量。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题目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

而立意则是作文的灵魂,是表达作者独特观点和思想的关键。

进行审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和要求;进行立意时,应根据审题的结果确定文章的主题,并深入思考如何引出文章的核心观点。

在写作过程中,还要注意材料作文的特点,即如何合理地结合材料和自己的观点。

审题立意分析对提高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水平至关重要,希望未来高中语文材料作文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分析、重要性、特点、发展、引言、正文、结论、关键、作文、审题立意、文章、目录、内容、文学创作、思维能力。

1. 引言1.1 什么是高中语文材料作文高中语文材料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指的是以一定的材料或题材为基础,要求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一种写作形式。

这种作文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还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够通过对材料的把握和理解,进行有深度、有新意的创作。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这种形式的作文中,学生需要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背诵,更需要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进行合理的创作,展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文学情感。

通过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创作,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自己的文学情感,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所以,高中语文材料作文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为什么需要审题立意分析在高中语文材料作文中,审题立意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撰写文章之前,对于题目的准确定位和理解,以及对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把握,都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在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频频出现,成为高考作文的一种重要命题形式。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材料作文的素材通常是一则故事、寓言、名言、新闻等,要求考生从中提炼观点,展开论述。

由于新材料作文的素材涉及面广,考生容易出现审题立意偏差,导致文章偏离主题。

要准确审题立意,考生首先需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其主旨。

在阅读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材料的情感色彩,理解作者的立场和态度。

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考生可以初步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

在确定中心论点之后,考生需要展开论述。

论述时要注意围绕中心论点展开,不能偏离主题。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逻辑的严密性,让文章的结构紧凑、连贯。

在论述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引用名言、分析数据、列举事例等方式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最后,考生需要反复推敲文章的审题立意是否准确,论述是否严密。

如果发现有不足之处,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

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总结,考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审题立意能力,写出更加符合要求的文章。

总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理解其主旨,展开论述时要注意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并注意逻辑的严密性。

反复推敲和总结可以帮助考生提高自己的审题立意能力。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高中语文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题目的审题立意分析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

审题立意分析是指对作文题目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找出写作的切入点和重点,确立写作方向,从而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准确、生动、贴近题意。

下面我们就高中语文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进行一些讨论。

审题立意分析要关注作文题目的中心思想。

作文题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是文章内容的主旨。

审题时要注意抓住题目的关键词,结合上下文来理解题目的中心思想,确定文章要表达的主题。

如果作文题目是“勇敢面对失败”,那么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谈论在面对失败时应该勇敢面对,不畏艰难,不懈怠努力的精神。

审题立意分析要考虑作文题目的要求。

作文题目不仅仅是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还会有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观点要求、角度要求、文体要求等。

审题时要关注这些要求,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和材料选择。

如果作文题目要求写“以自己为中心,谈谈对成功的理解”,那么就需要以自己的视角出发,谈论自己对成功的理解。

如果是“以观察为基础,写一篇散文”,那么就需要以观察为主要方式,写一篇散文。

审题立意分析要考虑作文题目的文体特点。

作文的文体是写作的基本风格和形式,不同文体要求的写作方式和表达要点都不尽相同。

审题时要考虑题目所属的文体,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式。

如果是议论文,就要围绕论点展开论证,进行立论、分论、反论、结论的论述。

如果是记叙文,就要通过叙述事件的过程来展现主题,通过事件之间的联系来表达主题。

审题立意分析还要结合所学的知识和阅历来确定写作的角度和材料。

在审题时,要考虑自己的知识面和阅历背景,确定写作的角度和选取的材料。

在写“我对网络的认识”这样的题目时,可以结合自己对网络的了解和体验,选择相关的事例和观点来写。

审题时还可以考虑使用作者自己的经历、阅读的书籍、专业知识等来拓展写作的视野和深度。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高中语文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是写好一篇作文的关键。

以下将根据常见的材料作文类型进行分析。

一、议论文议论文要求我们理性分析,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首先需要明确立意,即对材料的主旨和观点进行分析,确定立场。

接着,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扩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最后要发表自己的观点,给出有力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举例:假如题目为《校园里的“安全隐患”》,文章要探讨校园安全问题。

首先阐述校园安全的现状和问题,指出造成校园安全问题的原因;其次引入高中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问题、家长可行的方法等等来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最后讲自己对校园安全的看法和解决方法。

二、记叙文记叙文要求我们通过故事的叙述,传达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审题立意时要明确主题和背景,看清作家的表现手法和意图。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如情感、人物形象、场景描写、语言表达等等。

举例:假如给出的材料是一篇诗,那么题目可能为《小鸟的自由》。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以小鸟飞过四季、感受生活、抒发自由等方面为主,通过诗意的叙述、比喻、抒情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三、说明文说明文要求我们准确地描述事物的特点、规律、原理以及分类、产生、发展等方面的信息。

审题立意时要明确说明的对象和内容,并且根据材料确定文章的角度和深度。

我们可以采用分类、逐步深入分析、对比等方式来进行说明。

举例:假如材料是一篇关于“雾霾”的科普文章,那么题目可能为《雾霾的危害及预防》。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以雾霾的危害和原因为主,比如对健康的影响、对环境的破坏和对经济的影响等方面逐一阐述,然后谈及国家和个人所能采取的预防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何种类型的作文,审题立意都是重中之重。

只有清晰明确的立意和角度,才能帮助我们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写作,并最终取得好的成绩。

高考单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整理精校版)

高考单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整理精校版)

高考单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作文辅导1108 0640::高考单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一提炼中心法:通过……(事),表达……(看法、想法、道理、情感、态度等)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1、【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

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

”“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2、【材料】《华尔街》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

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1、【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

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

”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

”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

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

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2、【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高中语文材料作文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考试形式之一,也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虽然在课堂上老师已经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指导与训练,但是否能够顺利地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材料作文,取决于学生是否在审题立意时有清晰的思路和正确的方法。

审题立意分析是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审题是作文的基础,审题不清就意味着立意不清。

审题时需要理清文章要求、主题和任务要求。

一般来说,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题目一般由一定的写作材料和命题要求两部分构成。

在审题时,学生要先通读所给材料,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理解材料的内容和结构,同时也要注意抓住所给材料的重点,把握其中蕴含的信息和观点。

对于题目中的命题要求,学生也要认真阐述,理解题目中要求的写作内容、表达方式、文字限制等。

只有仔细审核题目要求,才能在后续的写作过程中更好的体现所要求的内容。

立意是材料作文的灵魂,好的立意能够让文章有深度和广度。

在审题立意时,学生需要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材料隐含的意义和提炼出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立意。

立意要符合题目所要求的要点,同时也要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有时候可以从材料外延拓展,或者进行对比分析。

如果材料中提到了“文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那么在立意时可以扩展到“语文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性”等方面的思考,从而突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立意还要符合学科知识和逻辑思维原理,不能脱离材料和命题要求,内容要有丰富性和独创性,同时也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和思维深度。

审题立意分析时要注意整体把握,审题立意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过程。

审题时不能只看材料不看题目,立意时不能只关注个别细节而忽略整体要求。

审题时要对材料和命题要求做全面、深入的理解与分析,要有整体性的把握。

在立意时要注意突出主题,有针对性地展开内容,既要有主题思想又要有具体论据,使文章有层次感和结构性。

只有整体把握审题立意的要求,才能更好的指导后续的写作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宁县二中高三语文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教师版学习目标:1、通过对高考作文试题的感知,总结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应注意的问题。

2、通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探究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进而逐步提高审题立意的能力。

一、概念阐释1.何谓“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也叫后话题作文、题意作文、命意作文),指的是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不限文体,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作文,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有别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

2.新材料作文的类型故事型:包括梗概故事和片断故事、寓言故事、漫画论说型:包括名言警句、哲理语段、议论片段事例型:名人事例,凡人小事诗歌型:哲理小诗、抒情短诗等材料还可分为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二、典型探讨(一)、因果探究法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周日,两同学相约去游览一座名山。

登山之初,甲同学不慎跌了一跤,于是他觉得这一天真是晦气。

一路上,美丽的风景扑面而来,乙同学陶醉其中,赞不绝口,甲同学却全然不觉,反而认为没什么看头。

他指着一棵枯黄的树说,树都枯黄了,这山有什么美?山路越走越险。

爬到半山腰,乙同学仰望山顶的奇景,感叹道:“无限风光在险峰!”且催甲同学加快点脚步。

甲同学面对险路,望山兴叹,不愿继续攀登,只想等着乙同学从山顶返回,最终他没能看到山顶的美景。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立意:(1)方法指导: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第一步:概括事件始末或人物态度(谁-怎么做-怎么样)第二步:对不同人物的结果或态度逐一探究“为什么”(原因: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第三步:由浅入深,确定最佳立意(原因往往有多个,抓最主要的原因来立意会更符合题意。

不少材料的原因往往表现出的只是表面上的浅层次的原因,应仔细揣摩关键词句)(2)教师指导:先说作文类型,目前的新材料主要分为社会现实型、文学故事型、理论观点型。

这则材料属于文学故事型,通过甲乙两同学游览名山的不同经历和感受来阐述一个道理。

我们不妨先对这个故事作一下层次划分,以把握其主要内容。

故事材料共209个字,共6句,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

层次一:周日,两同学相约去游览一座名山。

层次二:登山之初,甲同学不慎跌了一跤,于是他觉得这一天真是晦气。

层次三:一路上,美丽的风景扑面而来,乙同学陶醉其中,赞不绝口,甲同学却全然不觉,反而认为没什么看头。

他指着一棵枯黄的树说,树都枯黄了,这山有什么美?层次四:山路越走越险。

爬到半山腰,乙同学仰望山顶的奇景,感叹道:“无限风光在险峰!”且催甲同学加快点脚步。

甲同学面对险境,望山兴叹,不愿继续攀登,只想等着已同学从山顶返回,最终他没能看到山顶的美景。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由游览名山引发的故事,所以层次(一)交待背景,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一个特定情境。

层次(二)为登山之处的小插曲,这个小插曲看似随意,但影响故事发展,正是因为甲同学在登山之初就跌了一跤,觉得晦气,在登山的心境上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主观倾向,以致影响了甲同学随后的登山经历和感受。

层次(三)为登山路上对美景的不同感受,乙同学陶醉其中、赞不绝口,甲同学全然不觉,认为毫无美景。

所以,从命题意图来看,其实是倾向美是客观存在的,境由心生,要学会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

层次(四)为甲乙同学面对山路越走越险的不同选择与感受。

乙同学兴致勃勃,感叹“无限风光在险峰”。

甲同学面对险境,不愿继续攀登,根据材料暗示,我们大致可以推测,不愿继续攀登,原因有二:一是对本次登山本就没好感,早就不想继续攀登了;二是甲同学认为山顶没有吸引他继续攀登的美景,也就是缺乏继续攀登的理由。

所以,甲同学选择了放弃。

而故事的结局就是“最终他没能看到山顶的美景”。

因此我们可以据此立意:无限风光(美景)在险峰、敢于攀登,方得美景。

而此处的美景其实并非实指,而是泛指那些美好的事物、精深的造诣、人生的顿悟等等。

(3)习作欣赏于崎岖中赏胜景傅雷有言:“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甲因跌跤而“舍弃”,因面前的“险路”而退缩。

他虚伪于自己,没有竭尽全力;轻佻于自己,没有继续前行。

若是我,必将披荆斩棘,于崎岖中赏胜景,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登峰之路,崎岖不平,或荆棘刺踝,或乱草绊足,但必前行,才不辜负初衷。

生如逆旅,痛且益坚,坚则益行。

体操王子李宁,兵败汉城,有如在峰顶之际而失足,从天堂到地狱。

然而在经过灰色通道时,他一路按捺心中的郁闷,一路忍受媒体的不正面报道,一路背负国民的不理解。

然而他迎难而上,终于在灰色通道的另一端,进入了商界,一手创了“李宁”品牌的运动系列,在商界中又创造传奇,岂不胜景哉?每一个攀上顶峰者,必将伤痕累累。

然而,也只有这样,才能化凛风为拥抱化万物为仙灵,于崎岖中赏胜景。

大凡赏得了顶峰者,都必以不渝的信念为佩。

法国著名钢琴家贝楚齐尼亚,一米侏儒立于维也纳金色大厅中,所演奏之乐音激荡于世人的心灵;清华保安贾作胜,怀着当教师的坚定梦想,才会在长期的“蹭课”中昂首进入梦寐的师范大学;杨佩,紧揣着“自立于人前”的自尊信念,高度残疾仍能自立自强于生活,赢得“东方维纳斯”的美誉。

王安石之言:“然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命运故意设了如此崎岖之径,让有志者可达峰顶,可赏胜景,接受这一“一览众山小”的馈赠。

于崎岖之中,攀行者需要“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乐观,需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积极。

毕淑敏之言:“你走到黑暗之处,你只能看到苔藓;你到光明之处,你就能看到鲜花了。

”诚然,只要心向阳,只要心怀顶峰之志,目触飞皆不是崎岖,而是命运的必经的起伏;步行的皆不是泥泞之路,而是歩向高处的云梯!如此,方可在崎岖中不止前行,于困难中不畏而上,而于这一径的最后,收获人生的胜景!人的一生中没有多少次攀越崎岖,得以目触胜景的机会。

因此,攀行者须谨记:以不渝信念为佩,以乐观积极为杖!常云:“少年心事当拏云!”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且当荆棘乱石只等闲,不达顶峰不罢休!(4)小练习在美国的阿拉斯加自然保护区内,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狼全部消灭了。

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饮食林中。

十几年的功夫,鹿群由千只发展到四万只,但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

植物也因鹿的大量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本身也因缺少食物以及安逸少动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

人们只好把狼再引进来,不久,鹿与自然保护区又恢复了生机。

我的立意:此则材料较完整地叙述了鹿由昔日的正常、健康到后来不健康的畸形发展过程。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地消灭了鹿的天敌——狼。

材料内容前后是因果关系。

应该立足材料所述事物的“果”去追溯事物的“因”,然后就其“因”立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一方面展开议论。

鹿和保护区的“结果”是由于人“将狼全部消灭”,从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物圈”与“食物链”,遭到自然规律的报复,使当事者自食其果。

(二)抓关键词句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70分)世界著名摇滚音乐家约翰·列侬说:“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立意:(1)方法指导:关键字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材料作文中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2)题意分析本材料提示了写作的范围,围绕“改变自己”或“改变世界”行文皆可。

本作文题特点如同2009年的高考作文“常识”的命题形式。

1、明晰关键词改变:改换,更改;变化,使事物产生显著的差别。

改变,要强调变化较大,不同于改良、改善。

“改变”这一动词暗含现状有不合理之处,或自己与世界有冲突,有矛盾,有不相容之处,有需要改变的必要。

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或指:社会的形势、风气。

自己:指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

“世界”与“自己”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行文时前者明晰,前者是相对于“自己(个体)”而言的客观外部世界,可以泛化为“社会、生活、环境、体制、观念、状态”等。

后者应明晰“自己”的具体对象,如“为人、性格、做法、理念、价值观”等等。

约翰·列侬句子理解:约翰·列侬的话提供了他对改变自己与改变世界关系的看法,结合提示语“以上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来理解:写作者可以完全在列侬的看法内写作,也可以在列侬所讨论的话题范围内写作,即只要是谈“改变世界”、“改变自己”、“探究二者关系”几种中的任意一种均可。

2、立意①符合题意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意思是在你不能改变自己的情况下,你就改变世界。

本句强调的是改变世界,这是一种勇者、有魄力者的表现。

例如:马丁·路德·金不改变自己的理念,一生从事于反种族歧视,改变了黑人的处境;乔布斯不改变自己的性格,开发苹果改变了这个世界;爱因斯坦不改变自己的探究精神,发现了相对论,改变了世界;王安石不改变自己执拗的个性,以变法改变了宋朝的政治;毛泽东不改变自己的意志,缔造了新中国;等等。

改变自己“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

”意思是在客观情况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就改变自己。

本句强调的是改变自己,这是一种智者的表现。

例如:苏轼不能改变朝廷不重用他的客观现实,就改变自己的心态;林则徐面对无法改变的朝廷积弱局面,他改变自己投身造福百姓的民生中;刘伟不能改变的残疾的客观现实,改变自己的生活工作方式;旭日阳刚面对暂时无法改变的地位,以歌声来让自己快乐;等等。

建立“改变自己”与“改变世界”间的联系条件关系:先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世界。

并列关系:既要改变自己,也要改变世界。

目的关系:通过改变自己,最终改变世界。

选择关系: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

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

递进关系:既要改变自己,更要改变世界。

②基本符合题意(1)泛泛谈“改变”,只罗列现象,不分析原因。

(2)简单提一下“改变自己”或“改变世界”,然后全力写坚强、乐观、战胜挫折等其他话题。

(3)不能(或决不)改变自己(坚守自己的信念)(4)不能去随意改变世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以上为符合题意,但适当降档给分,因为“改变”仍为最关键的信息。

③偏离题意(1)完全脱离“改变自己”或“改变世界”的论题(2)对“改变自己”或“改变世界”的理解完全失误④行文思路1)为什么改变自己(世界)?为了生存、为了更高的追求、为了人生更有意义、为了适应环境、为了让世界更美好、实现双赢……2)怎样改变自己(世界)?改变自己的奋斗方向、改变自己的处世原则、改变自己的心态、有梦想有追求……⑤文体选择题目对文体的要求是“文体自选”,可以写议论文、记叙文、散文、应用文外包装文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