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山漾遗址动物遗存分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丝之源_湖州钱山漾_周颖

2006.6在距离浙江湖州市南7km处,有一块太湖流域的冲积平原,其间河道密布,极富江南水乡特色。
其中一段水域,因西面的一座小山——钱山而取名钱山漾,该漾东西宽1km左右,南北长3km左右,是东苕溪的一段。
东苕溪发源于天目山,经德清县北流至湖城安定门与西苕溪汇合而北注太湖。
就是这么一处平凡的浅滩沼泽,却因为出土了中国最古老的丝绸织物之一而举世闻名。
最早对钱山漾产生兴趣的是一位热爱考古的学者慎微之(1896—1976)。
慎微之是湖州人,沪江大学毕业后曾留美本雪文尼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先后任沪江大学商学院教务长、之江大学教育系主任、教授等职。
20世纪初,钱山漾已引起了慎微之先生的关注,1934年,湖州大旱,钱山漾湖底占钱山漾总面积2/3水域干涸,慎先生趁此机会,采集了大量石器,并于1937年先后在《新湖州》和《江苏研究》上发表文章,对钱山漾的考古前途及与其他古文化比较等重大问题作了详尽的述评和研究,钱山漾之名始为考古界所知。
新中国成立以后,浙江省有关部门又对钱山漾遗址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特别是一批丝麻织品的出现,引起了考古界与丝绸史学者的高度关注。
首先了解一下前两次发掘的情况。
第一次是在1956年3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会同浙江省博物馆在钱山漾遗址内进行发掘。
坑位设在遗址的南北两端,共挖探方10个,总发掘面积为390.5m2,在厚0.3~1.13m的第四层中出土了云雷纹黑陶豆柄、黑绘回纹残石斧、鬶形器、陶纺轮、花生、绢片、丝线、麻布、木杵等,出土的竹编器比较完整;第二次发掘是在1958年2~3月,坑位布于遗址的北部,坑位13个,总面积为341m2,在探坑22中出土不少丝麻织品:麻布残片、细麻绳、绢片(图1)、丝带(图2)、丝线等,大部分都保存在一个竹筐内。
此外,在探坑12和14中也有少许麻布残片出土,这些丝麻织丝之源——湖州钱山漾周颖(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浙江 湖州 313000)摘要:湖州钱山漾遗址因其与丝绸起源的密切关系,而在中国丝绸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考古学中的动物遗存研究

考古学中的动物遗存研究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文化和历史的学科,通过挖掘和分析具有历史价值的遗址、遗迹等,揭示人类的过去。
其中,动物遗存在考古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介绍考古学中的动物遗存研究,包括其意义、发掘方法以及对人类文化和环境变迁的影响。
一、动物遗存在考古学研究中的意义动物遗存是指古代生物的骨骼、化石等遗迹,在考古学研究中对人类文化和环境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首先,通过分析动物遗存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经济活动。
比如,通过对动物骨骼的研究可以确定古人的食物来源以及狩猎、养殖等活动的程度。
此外,通过对动物骨骼中的病理学研究,还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健康状况。
其次,动物遗存研究对于了解古代环境的变迁也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对环境的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通过对动物遗存中的氧同位素、碳同位素等元素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代环境的湿度、温度等参数,从而推断古代气候的变化。
最后,动物遗存还可以为物种的演化提供重要线索。
通过对动物骨骼的分类和比较,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物种组成和演化过程。
这对于研究生物多样性、物种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动物遗存的发掘和研究方法在考古学中,动物遗存的发掘和研究需要采用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技术。
首先,发掘过程需要进行系统的底层建设工作,保证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
然后,通过考古挖掘,将动物遗存从遗址中取出并进行记录、包装等工作。
接下来,通过在实验室中对动物遗存进行清洗、鉴定、测量等工作,进一步分析其特征和特点。
在实验室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动物骨骼的分类学研究、骨骼的形态学和统计学分析、化学元素的测试等。
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可以了解动物骨骼的种类、数量、大小等基本特征,进而推断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条件。
同时,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也为动物遗存研究提供了更为精确和全面的数据支持。
例如,DNA分析技术可以帮助确定动物遗存中的物种和亲缘关系;同位素分析技术可以测定动物遗存中的特定元素含量,从而获取更加详细的环境和气候信息。
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_丁品郑云飞程厚敏潘林荣郭勇

中国文物报/2005年/8月/5日/第001版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丁品郑云飞程厚敏潘林荣郭勇本报讯:为配合申嘉湖杭高速公路建设,3-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州博物馆联合对钱山漾遗址进行了第3次发掘。
钱山漾遗址位于湖州市东南约7公里,钱山漾的东南部,处于西部莫干山余脉的低山丘陵向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带,遗址西侧有东苕溪自南向北流经,往北约15公里是太湖。
1956和1958年,原浙江省文管会曾对遗址作过2次发掘,报告发表后曾引起广泛的关注。
本次发掘地点位于上,2次发掘区域以南约350米处。
发掘面积1400平方米,揭露一处经先民们反复营建居住形成的土台型遗址,土台东北部、北部、西北部被宋代灰沟扰乱,残存土台大致呈东西向的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60、南北宽约50米。
根据野外发掘对地层堆积的判断,土台的营建和使用主要经过了4个阶段。
土台上部最晚阶段即该遗址的晚期遗存是一处属于马桥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而土台的前3个阶段即该遗址的早期遗存则可能是太湖地区一支崭新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
本次发掘共出土陶、石、玉、骨、木等各类器物700余件,同时也获得较多珍贵的动植物遗存,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
主要收获如下:1、发现一处马桥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清理遗迹包括房基2座、排水沟3条、灰坑149座、水井6口、灰沟8条。
编号为F1、 F2的房基分别由23个和9个柱坑(洞)组成,基本呈正南北向东西相邻。
在F1西侧靠北处另发现18个直径15-25厘米的柱洞。
根据柱坑(洞)的排列情况,初步推测F1、F2为干栏式建筑。
在F1、F2的东侧和东南侧发现3条大致呈东西向的沟状堆积,应是F1、F2的排水设施。
灰坑分布较密集,灰坑的大小、形状和堆积情况也区别明显,这些灰坑应有不同的用途或功能。
水井一般呈平面圆形或圆角方形,深度在150-245厘米不等,以土坑井为主,在编号为H100的水井中发现残存高度约185厘米的圆筒形木质井壁,系将圆木纵向分开后刳空再合围拼接而成。
吴兴钱山漾遗址资源域分析

2020年第1期 丝维I4路总第378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E SILK ROAD历史研究®吴兴钱山漾遗址资源域分析王粮煊(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上海200433)[摘要]文在整合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和岩性考古等多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对钱山漾遗址史前居民周边区域的资源利用程度和范围作一梳理。
[关键词]先秦考古:钱山漾遗址;资源域[中图分类号]K92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丨005-3115(2020)01-0087-03钱山漾遗址共包含三个阶段的史前文化遗存,从早到晚排列依次是钱山漾一期文化(2460B C— 2130BC)、钱山漾二期文化(2050B C— 1800BC)、马桥文化U550BC—1000B C)。
这三支考古学文化可 能代表了三支最早拓殖钱山漾地区的人群。
钱山漾 遗址丰富的遗存为考察这些最初的开拓者的生活 方式提供了可能。
尤其是钱山漾遗址出土的大量动 植物遗存以及生活用具等,为研究遗址资源域提供 了丰富的材料。
―、遗址古环境钱山漾遗址位于太湖南岸,杭嘉湖平原北侧,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这一带属于西侧天目山余脉 的丘陵山地向东侧地势低洼的冲积平原的过渡地 带,平原海拔多在1.7 —1.9米。
钱山漾遗址的孢粉和植物硅酸体分析提供了 当时遗址周围的植被环境信息。
钱山漾遗址文化层 的孢粉组合为:木本花粉:松树、冷杉、杉树、落叶 栎、常绿栎、栲、榆、胡桃、棍木、鹅耳栎、枧香、蕈树、柳树等。
木本植物以壳斗科为主,其次为杉属、松 属3草本花粉:禾本科、十字花科、灰菜、莎草科、百 合、菊科、蒿属、伞形花科、荇菜、香蒲、弋尾科、葫芦 科、萍逢草、豆科、寥属等。
草本植物以禾本植物花 粉为主,其次是香蒲和百合科植物的花粉。
另外还 见有狗脊等蕨类植物孢子。
钱山漾遗址的土壤孢粉分析结果显示,木本植 物中以常绿栎和拷树为代表的壳斗科占优势,其次 为杉属和松属,落叶树木花粉种类也很多;草本植 物以禾本科植物花粉为主,其次是香蒲和百合科植 物的花粉,既有水生、湿生植物花粉,也有中生、旱 生植物花粉。
蚕丝绸文化钱山漾论坛纪实

中国蚕业 2024,45(1):69-72ChinaSericultureISSN1007-0982;CN32-1421/SDOI:10.16839/j.cnki.zgcy.2024.01.013收稿日期:2023-11-01;接受日期:2023-12-21第一作者信息:张为刚(1985—),男,安徽六安,博士,讲师。
Tel:0572-2321957,E mail:zhangwg_1985@163.com通信作者信息:余连祥(1962—),男,浙江桐乡,硕士,教授。
Tel:0572-2075150,E mail:1442611972@qq.com蚕丝绸文化钱山漾论坛纪实张为刚 余连祥(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摘 要 蚕丝绸文化钱山漾论坛于2023年8月2—4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八里店镇潞村举行。
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蚕丝绸文化传承与保护一线的文旅专家与会,分别就蚕丝绸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文学书写、蚕桑产业的历史与现状、蚕丝绸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以及蚕丝绸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等议题展开了研讨,为推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蚕丝绸;文化传承;钱山漾论坛;文化保护;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民风民俗中图分类号 [S88-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7-0982(2024)01-0069-04 2023年蚕丝绸文化论坛于8月2—4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八里店镇潞村钱山漾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由湖州师范学院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蚕丝绸)传承基地、《中国蚕业》杂志社、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论坛共收到论文30多篇,与会专家学者分别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浙江省蚕丝绸学会、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湖州师范学院、南浔区辑里湖丝文化保护协会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化机构。
《文物》杂志2010年第7期--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_丁品

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馆图一遗址位置示意图钱山漾遗址位于湖州市东南约7公里的八里店镇潞村,位于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钱山漾的东南部。
这里属于莫干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向东侧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遗址周围有许多小山峰,东苕溪东侧支流从遗址西侧流过,并往北与西苕溪汇合后注入太湖(图一)。
该遗址最早由慎微之于1934年发现。
1956年和1958年,原浙江省文管会对该遗址进行过两次发掘。
2005年3~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博物馆联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掘地点位于20世纪50年代两次发掘区域以南约350米处。
共布探方17个、探沟2条,发掘面积达1400平方米(图二)。
遗址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马桥文化两个时期的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又分为两期,即钱山漾一期文化和钱山漾二期文化遗存。
另外,遗址上部还有少量春秋战国到宋代堆积,限于篇幅,只将该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简介如下。
一地层堆积本次发掘的重点是一处反复营建、居住形成的土台遗址。
土台的主体由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三次营建而成,后来,马桥文化先民又在土台上局部营建后居住生活。
土台的规模由小渐大,营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居住。
土台的北、西部被宋代沟状堆积破坏严重,残存土台大致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约60、南北宽约50余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
在土台西侧的T0403和T0503,发现有压住土台的生活废弃堆积。
1.土台的地层堆积情况图三T0901~T0903东壁地层剖面图图二探方分布示意图以T0901、T0902、T0903东壁剖面为例说明(图三)。
第1层:耕土层。
灰黄土,厚15~20厘米。
土质松软。
第2层:灰土,厚5~10厘米。
包含物杂乱。
该层下开口的遗迹有马桥文化时期建筑遗迹1处、灰坑32座、水井1口和属于钱山漾二期文化遗存的F3。
第3层:黄褐土,含细砂,仅局部分布。
包含物有印纹硬陶和印纹软陶残片,纹样有麻布纹、叶脉纹等,器形有罐、豆等。
从挖出一块石头到发现良渚古城

从挖出一块石头到发现良渚古城作者:马黎杨琳惜来源:《文化交流》2018年第12期2006年12月20日,在浙江余杭瓶窑葡萄畈遗址发现石头的那个晚上,刘斌睡不着了。
他越想这些石头越激动:这一定是个重大发现。
他给自己的老师张忠培先生打电话,又打给北京大学赵辉老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孟宪民先生,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他们。
在如今的大莫角山遗址——良渚宫殿区,5000多年前,良渚国王就是在这个小山坡上俯瞰全城。
他不会想到,5000年后,一位儒雅的西北男人及其考古队,通过泥土里不起眼的石头,发现了自己的国家。
30多年前,刘斌来到杭州工作,之前他只知道杭州有个著名的遗址叫良渚,却不曾想自己与这块土地的缘分,一结就是30多年,至今仍在继续。
从1986年在瓶窑反山发掘王陵墓地开始,良渚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刘斌一一见证:良渚遗址至今已6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8年底开始对古城内外进行大范围勘探,至今已完成近20平方公里范围的摸底工作。
从发现近3平方公里的内城,到发现6.3平方公里的外城,再到发现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系统——10年的探索,换来了今天世界考古学界对良渚王国的认可,对中华5000年文明的认可。
历史的一大步,有时其实是从考古人的一小铲甚至是从一块小石头开始的。
然而,如果没有像石头一般的执着和硬气,我们何曾知道,5000年其实离我们并不远。
2006年12月,刘斌带着考古队在瓶窑葡萄畈遗址进行试掘。
一条良渚时期的南北向古河道的发现,让刘斌感觉有戏。
洛阳铲一铲下去,在3米多深的地方,碰到了石块。
如果要说良渚古城发现的瞬间,这72个字似乎就可以说完了——对,不是玉器,也不是陶器,只是一层石块,没有任何惊心动魄的戏剧性场景,谁都不会想到发现的是一个古城,一个国家。
刘斌没有放过这一层石块,困惑,纠结,论证,始终在继续。
他的老师,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说的话,刘斌一直印在心里:被材料牵着鼻子走。
“你发现了石块,然后怎么办?怎么样去理解材料,这些材料带给你的信息是什么?”有些人会觉得,一堆烂石块而已,也不是什么宝贝。
植硅体视角下浙江宁波鱼山遗址的生业考察

植硅体视角下浙江宁波鱼山遗址的生业考察**本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 2020M6806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41877427)、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 类: XDB26000000)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编号: 2018099)的资助。
夏秀敏1 王力之1 雷 少2 王结华2 郑晓蕖3 赵志军4 吴 妍5(1.中国国家博物馆 2.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3.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5.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摘要:鱼山遗址是宁绍平原河姆渡文化时期以来的重要遗存,其考古发现为探讨东部沿海地带长时间尺度的水稻驯化进程和人地关系提供了良好素材。
高精度的植硅体分析表明,河姆渡时期以来水稻扇型个体呈现了变小稳定的趋势,并逐渐向中间型和长柄型演化,暗示先民是以种植粳型化的水稻为主;水稻扇型植硅体鱼鳞状纹饰的变化揭示了在河姆渡文化晚期,水稻的驯化基本完成。
受海平面变化的频繁影响,该地的水稻驯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驯化的周期也有所延长。
结合植硅体分析和多种研究成果,推断在河姆渡文化时期,鱼山遗址的稻作生产获得了较大发展;在河姆渡文化晚期,水稻逐渐成为先民植食性资源的主体;在滨海多变的环境背景下,鱼山遗址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主,采集和渔猎并行的多元化生业模式。
良渚晚期,伴随着水稻驯化的完成和生产工具的进步,推测出现了系统的水田耕作系统。
商周时期,依托暖干的环境,稻作生产向集约化发展,为古越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鱼山遗址 宁绍平原 植硅体 水稻 生业模式Abstract: The Yushan Site is an important remain from the Hemudu culture in Ningshao Plain. Its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provides a good material for exploring the process of rice domestication over a long time scale and man-land relationship in the eastern coastal zone. The high-resolution phytolith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bulliform phytoliths have become smaller and more stable, and gradually evolved into intermediate and long-stalk types, which indicated that japonica rice was mainly cultivated by the ancestors since the Hemudu period. The change of fish-scale decorations of rice bulliform phytoliths revealed that full domestication of rice was not completed untill the late Hemudu period in this region. Due to the frequent influence of sea level changes, rice domestication had a certain lag, and the domestication period was also prolonged in this region. Combined with the phytolith analysis and recent research result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rice farming of the Yushan Site had been developed greatly during the Hemudu period. Meanwhile, Rice gradually became the main plant resources of the ancestors in the late period of Hemudu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variable coastal environment, it has been formed a diversified subsistence strategy containing rice cultivation, gathering and fishing and hunting. During the Liangzhu period, with the completion of rice domestication and the progress of production tools, it can be speculated that systematic paddy field farming occured, but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still continued.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relying on the warm and dry environment, rice agriculture turned to intensive development,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ising of the ancient Yue State.Keywords: Yushan Site Ningshao Plain Phytolith Rice Subsistence economy一、 前 言宁绍平原是浙江省东北部、杭州湾南岸的一片东西向的海岸平原,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我国新石器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2 钱山漾遗址水牛标本测量数据及比较
肱骨
GL
BT
BD
T1001⑨B:6
100.31
田螺山
90.19
桡骨
GL
Bp
BFp
Bd
T1101⑨A:1 341
103.37
94.73
94.29
T1101⑨A:28 341
104.91
93.97
95.33
T1001⑨B:8
95.11
90.21
平均值
341
101.13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严格按照标准动物考古学研究方法对钱山漾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分析和 讨论。每一件标本按出土单位编号,鉴定数据全部录入数据库。记录信息包括以下几 项:编号、出土单位、出土层位、动物名称、骨骼、数量、左右、保存部位、愈合情 况、保存状况、年龄、性别、以及加工痕迹。对保存较好、具有测量和统计意义的标 本(包括骨骼和牙齿)均按照冯登德里施(Angela von den Driesch)的标准1一一进行 测量。为对遗址出土的猪骨进行深入分析,详细记录了猪的下颌臼齿的磨蚀程度和出 现的病理情况。
92.97
94.81
田螺山
97.75
90.25
92.24
跨湖桥
98.54
93.54
胫骨
GL
Bp
Bd
T1001⑨A:2
86.8
T1001⑨A:38
80.86
平均值
83.83
田螺山
81.02
跨湖桥
85.50
距骨
GLI 外
GLm 内
DI
Dm
T1001⑨A:5 87.41
48.73
T01⑬:5
49.92
平均值
3
2.7
猪
Sus sp.
26
14.8
7
狗
Canis lupus familiaris
2
1.1
2
食肉类*
Canidae
1
0.6
总计
176
15
不可鉴定标本
57
* 为不能鉴定到种属的标本,因而不参与统计最小个体数。
60%
可鉴定标本数
50%
最小个体数
40%
30%
20%
10%
0%
亚洲象 水牛 麋鹿 獐
鹿
猪
狗
%MNI 6.3 12.5 18.8 6.3
(二)统计和分析
标本大部分出自地层,仅有 4 件出自灰坑,H100、H193、H209、H209 各 1 件。从 平面上看,出土位置比较集中,除少量出自土台西侧的堆积外(T0403 和 T0503),其 余均出自 T0901,T1001,T1101,T01,T02 和 T03。经过统计得出,238 件哺乳动物标 本中,可鉴定标本总数为 176,含 6 种动物,共计 15 个个体。详细统计数据见表 1。 其中亚洲象仅有一件臼齿残块,其余动物按种类依次分析和讨论。
水牛
钱山漾遗址出土的 44 件水牛骨均为肢骨,比较难以据此鉴定到种。因此我们将这 些标本测量,并将测量值与其他遗址的水牛标本进行比较,测量数据见表 2。测量数据 表明,钱山漾遗址的水牛与跨湖桥遗址(跨湖桥文化)和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 的水牛体型相仿。后两个遗址的水牛已被鉴定为圣水牛(Bubalus mephistopheles)34, 属全新世野生水牛品种56。从目前观察到的标本情况看,钱山漾遗址的水牛可能同属圣 水牛品种。
钱山漾的标本通过与现生麋鹿标本比对确认为麋鹿。麋鹿骨占到可鉴定标本总数 的一半以上,其可鉴定标本数也大于其他鹿和水牛,可见狩猎麋鹿是钱山漾生业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遗存为肢骨;另有一件残缺头骨,仅存后部,角柄上存有一 小段鹿角(图版 一 c)。鹿角表面较光滑,推测正处于生茸期。麋鹿仅雄性生角,鹿 角通常于 12 月或 1 月脱落并几乎立即再生,茸一般于 3‐4 月从角上清除。由此我们可 以推知,该个体为雄性,被捕获的时间可能是 1 月至 3 月。
87.41
48.73
田螺山
84.10
75.14
44.54
44.99
跨湖桥
85.72
注:测量部位代码详见《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
BFd 92.52 91.64 92.08 85.78
Bd 62.09 62.09 49.04 61.22
獐
獐为我国常见的小型鹿类,成体体重约 15kg,目前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至南岭间 的大部分区域,多栖息于沿江湖两岸的湿地、芒丛及邻近低山丘陵,一般较少进入林 区8。雌雄均不生角,雄性上犬齿发达,伸出唇外呈现为獠牙,即考古墓葬中常出现的 随葬品“獐牙”。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獐标本只有一件右侧下颌骨(图版 一 e),为一 成年个体。
43.8 12.5
麋鹿
图 1 钱山漾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统计与比较
麋鹿原产东亚,从化石分布看,第四纪广布于中国东部平原,地质上属喜马拉雅 运动的沉降区域。脊椎动物化石群中常与亚洲象、麂、水鹿、水牛、犀和扬子鳄等动 物共生,同属适应温暖湿润气候的动物。麋鹿的身体构造适宜在湿地、沼泽一类环境 生存,蹄宽大,趾间有皮腱膜,适于在沼泽地行走。麋鹿属大型鹿,颈背粗壮;角枝 性状特殊,前后分为两枝,并随年龄增长,角枝的次级分叉愈发复杂,因而鹿角的个 体差异很大,甚至同一个体的左右两枝也不甚对称7。
钱山漾遗址动物遗存分析
张颖 丁品
本文对钱山漾遗址第三次发掘所采集的动物遗存进行分析和讨论。发掘共采集动 物骨骼标本 238 件,全部为手选获得,其中 233 件为哺乳动物。其余 5 件标本属爬行 类和鱼类,包括 1 件龟甲残块,1 件鼋背甲碎片(图版 一 a),2 件鱼鳃盖骨(未鉴定 到属种),1 件青鱼咽齿骨(图版 一 b)。鉴于标本的保存和采集情况,本文将着重 对哺乳动物遗存进行分析和讨论。
表 1 钱山漾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可鉴定标本数与最小个体数统计表
学名
NISP %NISP
MNI
亚洲象
Elephas maximus
1
0.6
1
水牛
Bubalus sp.
44
25.rus davidianus
97
55.2
3
獐
Hydropotes inermis
2
1.2
1
鹿*
Cervidae
统计时主要采用可鉴定标本数(Number of Identified Specimens,简称 NISP)和最 小个体数(Minimum Number of Individuals,简称 MNI)两种方法。本文“可鉴定标本” 指能够鉴定到骨骼部位(如肱骨、股骨等)和科以上种类(包括科、属、种)的标本2。 因而肋骨和残破肢骨都归为“不可鉴定标本”。最小个体数是通过计算某一种动物保 存数量最多的部位而得出。因标本总数较少,在统计时不再区分出土单位与层位,全 部作为同一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