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的作业

合集下载

汽化与液化练习题

汽化与液化练习题

汽化与液化练习题一、选择题1. 汽化是指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以下哪种现象属于汽化?A. 冰融化成水B. 水蒸发成水蒸气C. 铁块加热后变红D. 水蒸气凝结成水滴2. 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以下哪种现象属于液化?A.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霜B. 霜融化成水C.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雾D. 雾滴落成水3. 汽化过程中需要:A. 吸热B. 放热C. 温度不变D. 压力不变4. 液化过程中需要:A. 吸热B. 放热C. 温度不变D. 压力不变5. 以下哪种物质在常温下容易汽化?A. 铁B. 水C. 酒精D. 玻璃二、填空题6. 汽化分为两种方式:_______汽化和_______汽化。

7. 液化可以通过_______或_______来实现。

8. 蒸发是一种在_______温度下,发生在液体_______的汽化现象。

9. 沸腾是一种在_______温度下,在液体_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0. 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形成的。

三、判断题11. 汽化过程是吸热过程,液化过程是放热过程。

()12. 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但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沸腾则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13. 汽化和液化是可逆过程。

()14. 沸腾时,液体的温度不变,直到全部变成气体。

()15. 露水和霜都是液化现象,但露水是水蒸气液化,霜是水蒸气凝华。

()四、简答题16. 请简述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17. 为什么说蒸发具有致冷作用?18. 请解释为什么在高山上水的沸点会降低?19. 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洒水可以降低室内温度?20. 请解释为什么冬天室外的水管容易破裂?五、计算题21. 假设有1千克的水在标准大气压下从20℃加热到100℃,然后全部汽化成水蒸气。

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18 J/(g·℃),汽化热为2260J/g。

求水从20℃加热到100℃所需热量和水全部汽化所需热量。

六、实验题22. 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并记录沸腾时的温度和沸腾过程中的观察结果。

《第二章二、汽化和液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二、汽化和液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汽化和液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理解二者在物质状态变化中的重要性。

2. 理解汽化过程中的吸热现象和液化过程中的放热现象。

3. 学会分析日常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现象的实例,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二、作业内容(一)课前复习学生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关于物质三态的基本知识,理解固、液、气态之间转化的基本条件。

(二)知识学习阅读课本《汽化和液化》部分,掌握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了解液化的基本概念及液化对气体的影响。

(三)知识运用完成以下任务:1. 识别与分类:从日常生活例子中挑选出汽化与液化的实例,并分别进行分类。

2. 实验分析:预习《汽化和液化》实验内容,理解实验目的、步骤及观察重点。

3. 思考题:思考汽化过程中吸热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液化对气体储存的意义。

(四)拓展学习阅读相关科普文章或观看视频资料,加深对汽化与液化现象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1. 准时完成作业,不得拖延至最后一刻。

2. 作业中需注明答案来源,如课本、网络或其他参考资料。

3. 独立完成作业,禁止抄袭他人作业或答案。

4. 对于实验分析部分,要结合实际观察或想象进行详细描述。

5. 拓展学习部分需有明确的学习成果展示,如读书笔记或观后感等。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分,对正确率、逻辑性和创造性进行综合评价。

2. 对准时完成、态度认真、答题全面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

3. 对于答案中有独特见解和深度思考的学生给予额外加分。

4. 对错误答案及时给出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自行更正并再次提交。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错误进行课堂讲解和答疑。

2. 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建议。

3. 对于拓展学习部分,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分享和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4. 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存档,作为学生学习进步的记录和参考。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的目标旨在巩固学生对于汽化和液化现象的理解,加强其实验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物理逻辑思维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液化和汽化 作业

液化和汽化 作业

班级姓名次数3第三节汽化和液化1.湿衣服晾一段时间会变干,这实际上是水的______过程,它是物态变化中的______现象的一种,它可以在______温度下进行.2.沸腾是在______温度下,在液体______和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需要______热,温度______.3.______和______是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液化石油气是利用______的方法实现的.4.打开冰箱门,看到冒“白气”,这“白气”是______,这是由于______遇冷______形成的.5.水沸腾时观察到的现象是:水中形成______,上升时______,到水面______,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6.人从游泳池上岸被风一吹感到特别凉快,这是由于______的原因,一杯40℃的酒精,打开盖子酒精不断蒸发,余下的酒精温度______40℃(填:高于、低于或等于).7.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的开水烫伤厉害,这是因为______.8.用苯在1atm下的沸点是111℃,如果在1atm时,甲苯的温度是11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苯沸腾B.甲苯不沸腾C.甲苯继续吸热,则能沸腾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9.夏天扇扇子感到凉爽,这是因为[]A.扇来的风是凉的B.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C.扇来的风能加快汗液蒸发从而加快从人身上吸热D.扇风能使空气温度降低10.图所示,大容器A和小容器B内均装有水,在容器A底部加热使容器A内的水沸腾,继续加热,容器B内的水[]A.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B.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C.不能达到沸点,但能沸腾D.能达到沸点,也能沸腾11.夏天,在盛有冰冻饮料的玻璃杯外壁上有许许多多的小水珠,这是[] A.杯中的水渗透出来的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C.空气遇冷液化而成的D.跟人体出汗道理相似12.很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变模糊了,这是因为[]A.室内的水气留在眼镜上B.眼镜上有灰尘C.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D.受到感动,热泪盈眶13.雾属于下列哪种物态变化?[]A.熔化B.凝固C.汽化D.液化。

《第二章二、汽化和液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二、汽化和液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汽化和液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汽化和液化概念的理解,能够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作业内容一、基础知识回顾1. 完成课本汽化和液化部分的阅读笔记,归纳汽化和液化的定义、特点和实例。

2. 理解气态和液态之间的转换条件及基本规律。

二、应用拓展练习1. 观察和记录一次自然现象中的汽化过程(如水的沸腾),并简述过程和原因。

2. 设计一个实验,模拟演示汽化和液化过程,包括实验器材、操作步骤和结果记录。

三、动手操作实验完成一次关于汽化和液化的简单实验,如:水蒸汽冷凝实验,用温度计监测水的汽化与液化的温度变化。

通过实验过程加深对汽化和液化原理的感性认识。

四、能力提升训练解答至少三道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物理计算题或概念题,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作业要求1. 所有作业必须独立完成,严禁抄袭或由他人代写。

2. 基础知识和拓展练习部分要求思考和观察紧密结合,务必记录真实的观察数据和过程。

3. 动手操作实验要求清晰描述步骤,注重数据收集与整理,避免模糊不清的描述和假想性描述。

4.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若遇到困难,鼓励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但必须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内容。

四、作业评价1. 老师将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对作业进行评分,注重对学生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考察。

2. 对于优秀作品,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作业反馈1. 老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语和建议。

2. 学生需根据老师的反馈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3. 对于共性问题,老师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讲解和指导,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掌握相关知识点。

4. 鼓励学生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相互帮助提高学习效果。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关于汽化和液化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汽化液化过程的理解,提高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二物理汽化液化练习题

初二物理汽化液化练习题

初二物理汽化液化练习题1. 汽化和液化是物质存在的两个基本状态。

以下是一些与汽化和液化过程相关的练习题,供你巩固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2. 选择题:1) 下面哪个过程是物质从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程?A) 凝固B) 充分溶解C) 汽化D) 液化2) 某固体物质的沸点是30°C,该物质在室温20°C下会发生什么变化?A) 固态B) 液态C) 气态D) 变成等离子体3) 下面哪个条件会促使液体物质发生汽化?A) 加大压强B) 降低温度C) 减小表面积D) 增加重力作用4) 在哪种情况下,液态物质会变成固态?A) 加热B) 减小压强C) 降低温度D) 增大分子间距离5) 在常温常压下,液态物质会发生什么转变?A) 凝固B) 气化C) 沸腾D) 冷凝3. 填空题:1) 汽化和液化是一种________的现象。

2) 物质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________。

3) 液体在其沸点以下的温度时会________。

4) 大气压强越大,液体的沸点________。

5) 冷凝是气体转变为________的过程。

4. 解答题:1) 请解释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存在的不同状态,并说明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

2) 为什么天山雪融化成水时,周围的空气会感到凉爽?3) 在海拔较高的地方,煮东西需要更长的时间,原因是什么?4) 什么是沸腾?请解释沸腾的过程。

5) 如果把一个气体密封在一个容器中,加热该容器会发生什么?请解释原因。

5. 注意事项:- 在答写解答题时,结合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相关规律进行解释,尽量简明扼要。

- 请在思考后给出准确的答案,不要写模糊或不确定的回答。

- 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答案,避免直接复制书上的答案。

6. 答题完毕后,你可以对照答案进行自我检查,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祝你顺利完成练习!。

《第二章二、汽化和液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二、汽化和液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汽化和液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知识与理解:加深学生对汽化和液化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够阐述其物理过程和基本原理。

2. 技能培养: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分析并总结汽化和液化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作业内容理论练习1. 回顾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并完成相关概念填空题和选择题练习。

2. 掌握汽化热和液化热的概念,理解它们在能量转换中的重要性。

实验操作1. 准备实验器材:热水、玻璃杯、塑料袋等。

2. 观察并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描述汽化过程。

3. 用塑料袋罩住加热的水杯,观察并记录水蒸气在冷却过程中液化成水珠的现象。

4. 分析并总结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能量转换情况。

三、作业要求1. 理论练习部分需独立完成,并思考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实验操作部分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并认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验结果,撰写一份关于汽化和液化现象的简短报告,包括实验目的、过程、结果和结论。

4. 报告需条理清晰,用词准确,避免简单复制粘贴。

四、作业评价1. 理论练习部分通过答题的正确率和深度进行评价。

2. 实验操作部分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记录的准确性。

3. 报告部分评价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性。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错误并给出改进意见。

2. 对于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3. 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附加建议1. 学生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相关物理现象的家庭实验,加深对汽化和液化概念的理解。

2. 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汽化和液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拓宽知识面。

3.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科技展览或实验室,增加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这样一整套作业设计方案,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汽化和液化基本概念的理解,也能锻炼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第十二章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二章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

《汽化与液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掌握汽化与液化的基础知识,理解蒸发、沸腾等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汽化与液化现象。

同时,通过作业实践,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选择并完成课堂笔记,包括汽化与液化的基础知识,重点概念和公式等。

2. 观察生活中的汽化与液化现象,拍照或记录视频并上传至学习平台。

3. 设计一份汽化与液化的实验方案,并自行制作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

要求描述实验步骤、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4. 完成一份关于汽化与液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报告,包括案例分析、总结应用方法和个人感想。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2. 实验方案和报告应真实、客观,符合逻辑。

3. 拍照或记录视频需清晰、真实,能反映观察到的现象。

4. 学习平台提交作业后,需等待教师批改并修改完善。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笔记的完整性、观察现象的准确性、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报告的逻辑性和总结的全面性等进行评价。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为主,同学互评为辅。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的整体情况给出综合评价,同时鼓励同学之间的互评,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反馈:学生应就作业中的难点和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寻求帮助和指导。

教师需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2. 教师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和指导。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反馈机制:为确保反馈的有效性,教师应对学生的问题和建议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本次作业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汽化与液化的基础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独立完成作业、实验操作和报告等环节,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汽化与液化相关知识,为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汽化和液化练习题

汽化和液化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同步练习题(一)填空题1. 湿衣服晾一段时间会变干,这实际上是水的______过程,它是物态变化中的______现象的一种,它可以在______温度下进行。

2. 人从游泳池上岸被风一吹感到特别凉快,这是由于______的原因,一杯40℃的酒精,打开盖子酒精不断蒸发,余下的酒精温度______40℃(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3. 大量事实表明,液体蒸发时要______热,所以蒸发有______作用。

4. 物质由液态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有______和______两种形式。

5. 沸腾是在______温度下,在液体______和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需要______热,温度______.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______。

6. 沸腾时观察到的现象是:水中形成______,上升时______,到水面______,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7.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______热,但温度保持______,这一温度叫沸点,不同物质的沸点是______的(选填“相同”、“不同”)。

8. 在烧瓶中装一些刚停止沸腾的水,然后用抽气机抽去瓶中的空气,这时水面上的气压______(选填“减小”、“不变”或“增大”),可以观察到瓶中的水又沸腾起来了,可见______液面上方的气压可以使水的沸点降低。

9. 电冰箱是根据物质汽化时______热,液化时______热的原理制成的。

10. ______和______是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液化石油气是利用______的方法实现的。

11. 打开冰箱门,看到冒“白气”,这“白气”是______,这是由于______遇冷______形成的。

12. 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的开水烫伤厉害,这是因为______。

13. 在北方的冬天,汽车驾驶员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物作为汽车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这是因为这种混合液具有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酒精和水分别装入两个试管中,再将两试管放于沸腾的水中,则()
A.酒精会沸腾,水不会沸腾
B. 酒精不会沸腾,水会沸腾
C.两液体都会沸腾
D.两液体都不会沸腾
2.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部分家庭安装了热风干手器,利用热风干手器可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A.提高了水的温度,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
B.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减小了水的表面积
D.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
3.刚从开水中捞出的熟鸡蛋在手中不太烫,待蛋壳表面的水干后,会觉得很烫,这是因为()
A.人手的感觉有问题
B. 鸡蛋壳传热太慢,使手感觉烫需要一段时间
C.刚拿的鸡蛋表面有水,水分蒸发吸热,使蛋壳温度降低
D.鸡蛋内部温度很高,由里向外逐渐散热,所以过一会才感到烫手
4.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它的示数将()
A.一直升高
B. 一直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5.当某种液体的温度为它的沸点时,下列错误的是()
A. 该液体一定在蒸发
B. 该液体一定在沸腾
C. 该液体可能在沸腾
D. 该液体可能蒸发和沸腾同时进行
6.在敞口的锅中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A.逐渐升高
B.不变
C.逐渐降低
D.忽高忽低
7.我国民间有种说法叫做“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水面所在位置往下,出现了一层均匀分布的小水珠。

关于出现水珠的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水的蒸发现象
B.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是水分子的扩散现象
D.水缸有裂缝,水渗了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