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说课稿大全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能运用读图、换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雾”“淘气”“岸”“躲”“消失”等词的意思。
2.借助课题,利用文中表示地点的词句有序表达雾的行踪,体会雾的活泼与淘气。
3.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细读语段,照样子说清事情,进一步感受雾神奇可爱的淘气形象。
【说教学重难点】借助课题,能利用文中表示地点的词句有序表达雾的行踪;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细读语段,照样子说话,进一步感受雾的淘气和神奇。
【设计理念】童话之美,在于语言和形象,由文本传出,驻足心间。
本课教学基于童话故事的文体特点,以“淘气”为线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展开说学习过程,与小雾孩共同历经的心里路程,品语词之美,悟形象之趣。
【预设过程】(一)、板块一:识“淘气”,感知“雾”的样子1.看图识雾:(1)写“雾”。
(2)看图激趣:这是山里的云雾,这是城市里的大雾。
在我们眼里雾是白白的.,浓浓的,但是有一位作家他说雾是什么呢?2.初知形象。
引出故事: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淘气的孩子。
指名读,这位作家说雾是什么?理解“淘气”:怎样的孩子是淘气的孩子?3.揭题。
(二)、板块二:知“淘气”,练说“雾”的行踪这个淘气的雾孩子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
先来看看读书要求。
1.自由读文,提出要求:2.读一读: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3.想一想:雾在哪里?用“——”画出句子。
4.反馈导学:雾在哪里?(出示句子)(1)雾先来到哪里呢?(板画大海)(2)再来到哪里?识“岸”:看看图,找找岸边在哪里?跟着放大镜一起去看看,你找对了吗?岸,就是靠近水边的高地,所以上面有个山字头。
海边的高地是——(板画海岸)拓展:河边的高地——湖边的高地——(3)接着雾又来到哪里?(板画城市)这是海岸边的城市。
①识“躲”:你能给躲换个词吗?(藏)还可以换什么词?②比较:如果把他换成(飘)读读看,你觉得哪个字更可爱更淘气?指名读。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集合15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集合15篇)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一、说教材《小鸟和牵牛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文本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讲述了小鸟和它的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学生一读就能懂。
在开学的时候,我已经引导学生进行了自学,大部分孩子对故事内容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当我得知自己要上这篇课文时,心中是担心而害怕的。
但后来针对文本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我经过仔细斟酌,还是确定了以下几条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1、通过重组教材,挖掘和创造课文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通过说、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3、通过朗读感悟和想象体验,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教学设计及教学感悟。
1、着眼课文空白处,培养学生想象力。
这是本堂课我最感到自豪的一点,因为能够独立的处理教材是一个教师水平的体现,任教四年来,虽然在一直在不停地学习,但直至近来才真正理会“教材不过是模本”,“教材要为我所用”的含义,尝试着对教材通过不同形式的挖掘和处理,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之前,我对文本进行了反复地研读,发现文本本身有七个自然段,将近靠五百多个字,对学生来说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就是一个很大的难点,如果不进行取舍显然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我肯定无法进行任何有效地语言训练。
考虑到与其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如进行大胆地取舍,选择几个重点段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训练。
所以,我在设计的时候,选用了符合我教学目标的第一、二、五、六,四个自然段着重展开教学。
同时为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还在反复地比较中,确定了几处比较有效的课文空白点,促进学生的想象,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如: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抓住文本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小鸟会与好朋友做哪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小鸟没有生病之前,与伙伴们幸福愉快的生活,为下文能更好地体验小鸟的孤独和伙伴之间深切的友谊做好了铺垫。
在第二段的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展开想象,畅谈自己生病时的感受和想法,由此迁移到小鸟的感受,为指导朗读奠定了情感基础。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第1篇】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三十四课《小蝌蚪找妈妈》。
一、教材分析《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这种写法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儿童情趣,学生乐学,兴趣浓厚。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2)抓住“找”字,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3)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悟情。
情感目标:利用课文内容、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并接受礼貌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形式,经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传递信息、教授知识。
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使教师、学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发生了变化,越来越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喜欢小动物,思维活跃,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注意力容易分散。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主要选用情境法、,讲授法、观察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我做了如下设计:三、教学程序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对一些形象直观的物体感兴趣,因此,上课开始,我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有来游去的画面和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设下悬念:“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长得什么样?让他们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2上语文教案说课稿大全

1 小蝌蚪找妈妈一、说教材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塘、脑、袋”等14个生字,会写“两、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4、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理解乌龟为什么不是小蝌蚪的妈妈。
三、说学生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
在教学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
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四、说教法学法本课教学,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朗读感悟,个性展示的方法。
让学生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展示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整体感知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
我让学生看课件听范读课文,学生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范读,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二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说课稿(精选6篇)

二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说课稿(精选6篇)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一、说教材《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
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
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能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4.课时内容目标:使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三、说理念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
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
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尤其如此。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渐渐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感悟理解,在读中触发情感,在读中培养学力,提升思维。
本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色:1.展示读书过程。
学生接触文本,总要经历从不会读到会读,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先感知后理解、从学会到表达,让学生把隐藏的认识过程显现出来。
2.渗透读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化“过程和方法”,要求教师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
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把读书的方法渗透其中,创设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巩固。
3.明确读书目标。
语文课堂上的读书目的主要是学习语言。
通过学习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语言范式,改造自己的口头语言,促进消极的语言向积极的语言的转变。
4.提高读书质量。
最理想的读书目标是超越文本、超越作者,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让学生的注意中心由作者、文本转移到自己身上。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偏旁记字、借助等方法,正确认读“雾、淘”等12个生字,理解“甚至、无论”等词语的意思;会写“岸、屋、散”等8个生字。
2.在语言、情境中展开想象,朗读课文,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感受雾的淘气。
3.整合教材资源,能够仿照课文用“无论……还……都……”说话,交流雾给景物带来的神奇变化,了解雾的自然特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说教学过程:一、承旧知,建立情感,激发兴趣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在诗人的文字中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这使我们感受到想象像一个小精灵一样,为我们插上翅膀,在语文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现在,我们就和这个小精灵朋友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板书:想象)(设计意图:承接上一篇课文,温习单元要素,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
)二、做游戏,积累词语,导入新课1.看偏旁,学生字。
同学们,你们看,精灵朋友给我们送来了一个偏旁:我们来玩“偏旁交友”游戏吧。
看到你能想到哪些生字朋友?(雨、露、雪、雷、霧……)2.比字义,有发现。
看这些带雨字头的字,你发现了什么?(带雨字头的字一般与天气有关)3.多拓展,多积累。
雨:你能用“雨”字说几个词语吗?(阵雨、下雨、雨水……)露:你在哪里见过露珠?雾:想象一下我们生活中见到的自然现象,说说这个词语:一()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一片雾有关系,我们一齐读读课文的题目。
(出示课题)这一片雾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入课伊始,抓住“雾”这个生字,由偏旁部首到字,由字到词,由词到词组推进性训练,并自然过渡到课文第1自然段内容的学习。
)三、初读文,借自学单,初识雾孩子1.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小声读读课文,标上自然段。
请你借助课文中的拼音把不认识的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比较长的句子请多读几遍,和同桌一起完成自学单。
(设计意图:把课堂整块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和学习伙伴交流,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2《我是什么》(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2《我是什么》(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为大家讲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课《我是什么》。
本课主要内容是关于水的各种形态和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插图,让学生了解水的不同状态,以及水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水的三种状态以及它们的特点。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以及水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包括冰块、水、雾等,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水的不同状态和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些图片,包括冰块、水和雾,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都是什么状态的水吗?”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回答出这些是水的不同状态。
2. 讲解:然后我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插图,向学生们讲解了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我解释了每种状态的特点,并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4. 讨论:在学生们亲身实践后,我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进一步理解水的不同状态和作用。
六、板书设计我将板书设计成三个部分,分别代表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在每个部分下面,我会写上对应状态的特点和作用。
七、作业设计答案:水的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气态。
固态的水是冰,液态的水是我们常见的液体,气态的水是水蒸气。
每种状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2. 请学生们思考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并简要描述。
答案:水在自然界中起着维持生态平衡、形成气候、孕育生命等重要作用。
在人类生活中,水是人们生活必需品,用于饮用、洗涤、灌溉、发电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插图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了解了水的三种状态以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通过讨论和分享,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所学内容。
在课后,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深入了解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以及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全册

《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描写秋天丰收美景的散文。
作者用色彩浓艳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秋天山野中的丰收、喜庆和热闹。
整篇课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很适合低段儿童的朗读训练。
特别是中间四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不仅读来有滋有味,它整齐对仗的句式,更是孩子们进行模仿说话写话极好的训练点。
1、秋天是美丽的、可爱的、喜悦的,为了孩子们能感受真正的秋天,投入地、尽兴地、愉悦地学习课文,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⑴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文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浓郁的秋色,针对气候特点,可以一边学文一边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颂秋天,真正达成情感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同步发展的目的。
⑵适量的从课外引进一些学生喜爱的描写秋天的古诗、儿歌和散文,在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
⑶与音乐老师商量是否能与此同时教一些赞美秋天的歌曲,让孩子们多维的感受秋天美丽与喜悦。
2、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孩子们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⑴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⑵体会秋天的美丽和喜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能够仿照课文中的一些句式,写一写秋天的其他景物。
⑷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点,积累更多的语言表达形式。
⑸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秋天。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计划用三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解了课题,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会了生字,并理解了部分词语,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带学生走进春秋公园观察秋天、欣赏秋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秋天:如画秋天、写秋天、唱秋天等。
今天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预设要帮助学生达成的是第二、第三和第四个目标。
为了能较好的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我采用今天这样一个教学设计,下面我就这个设计来谈谈我的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的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 力求采用自主、 合作地学习方
式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中, 相互启发, 拓展思路,
分享学习之乐。 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
态,变 “被动地学 ”为“主动地学 ”。
【说目标】
1. 学会 14 个生字,会认 9 个生字。
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理解乌龟为什么不是小蝌蚪的妈妈。 三、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
动的东西所吸引。 在教学时, 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 并能在教师创设的
情境中体验、 感受, 达到情感的共鸣, 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
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法
本课教学,创建了 “多向互动、合作探究 ”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
点,突破难点。学法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朗读感悟,个性展示的方法。让学生
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 在充分的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 展示个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 “塘、脑、袋 ”等 14 个生字,会写 “两、就 ”等 9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4、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
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
一、说教材
1 小蝌蚪找妈妈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 不
知不觉也变成了小青蛙, 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
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 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 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材
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2. 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 “温和 ”说句子。
3.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
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教育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说教法】 低年级阅读教学应把词句训练放在首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
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文中始终不点明 “我”就是水, 而是
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全文共五段,重点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水的变化;水的形态;水给人类带来的
利弊。
【说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 以学生为
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同时,实现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实
践的巧妙融合,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说教材】
2.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 “我”的叙述
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 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 会呈现
(五)、板书设计
针对低年级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图片的形式, 再
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 起到
了以图引趣、以趣学文的作用。
六、总结
大千世界, 无所不有。大自然无穷的奥秘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 去发现。《小
蝌蚪找妈妈》 一课语句浅显易懂, 趣味性强。 我运用了相应的电教媒体化抽象为
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
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整体感知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 我让学生看课件听范读课文, 学生通 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范读, 身临其境后, 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 课文内容。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 运用多种方法, 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 注重培养识字 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习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习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规律, 主动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 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 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 边读边用笔画出 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在孩子 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 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对比图)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要找妈妈? (4)分角色表演 “迎上去 ”,通过亲身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 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5)指导朗读。 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 (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 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 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表演 “追上去 ”。 (4)指导朗读好本段, (重点读好对话) (5)分角色朗读 4、学习后面几段 (1)出示课件(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
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
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5、总结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这个知识点再一次强化。
6、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交流。
7、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