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五代时的南汉国及其数代君主) 了却生前福禄事,哪惧身后暴君名

合集下载

历代咏金陵诗集

历代咏金陵诗集

一、五言古诗《入朝曲》谢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谢眺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

结轸青郊路,回看沧江流。

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

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

东都已俶载,言归望绿畴。

《台城曲二首》杜牧整整复斜斜,随旗簇晚沙。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

王颁兵势急,鼓下坐蛮奴。

潋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须。

干芦一炬火,回首是平芜。

《登瓦官阁》李白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

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

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

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

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

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栱倾。

灵光何足贵,长此镇吴京。

《月夜金陵怀古》李白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

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

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

台倾鳷鹊观,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

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

《宿白鹭洲,寄杨江宁》李白朝别朱雀门,暮栖白鹭洲。

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

望美金陵宰,如思琼树忧。

徒令魂入梦,翻觉夜成秋。

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

因声玉琴里,荡漾寄君愁。

《栖霞寺东峰寻南齐明征君故居》刘长卿山人今不见,山鸟自相从。

长啸辞明主,终身卧此峰。

泉源通石径,涧户掩尘容。

古墓依寒草,前朝寄老松。

片云生断壁,万壑遍疏钟。

惆怅空归去,犹疑林下逢。

《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尝客游此县,于许先生处乞瓦棺寺维摩图祥,志诛篇末》唐•杜甫诏许辞中禁,慈颜赴北堂。

圣朝新孝理,祖席倍辉光。

内帛擎偏重,宫衣著更香。

淮阴清夜驿,京口渡江航。

春隔鸡人昼,秋期燕子凉。

赐书夸父老,寿酒乐城隍。

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淼茫。

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

《金陵怀古》唐尧臣晋末英雄起,神器沦荒服。

胡月蚀中原,白日升旸谷。

金陵实形胜,关山固重复。

巨壑隍北壖,长江堑西隩。

凿山拟嵩华,穿地象伊谷。

悲歌赠吴季子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悲歌赠吴季子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悲歌赠吴季子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悲歌赠吴季子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悲歌赠吴季子清代:吴伟业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消魂别而已。

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十三学经并学史,生在江南长纨绮。

词赋翩翩众莫比,白璧青蝇见排诋。

一朝束缚去,上书难自理。

绝塞千山断行李,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

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

八月龙沙雪花起,橐驼垂腰马没耳。

白骨皑皑经战垒,黑河无船渡者几。

前忧猛虎后苍兕,土穴偷生若蝼蚁。

大鱼如山不见尾,张鬐为风沫为雨。

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昼相逢半人鬼。

噫嘻乎悲哉!生男聪明慎勿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译文: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消魂别而已。

人生行路千万里,让人沮丧得似丢了魂的只有离别。

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您怎么弄到这样的地步,山不是山啊水不是水,生不是生啊死不是死。

十三学经并学史,生在江南长纨绮。

您十三岁就学遍了经史,您在江南出生,生长在富贵人家。

词赋翩翩众莫比,白璧青蝇见排诋。

词赋翩翩人们都无法与之相比,可是洁白无瑕的玉石,却被苍蝇所玷污,蒙受这不白之冤。

一朝束缚去,上书难自理。

被捆绑押走,给皇帝上书也难以给自己辩白。

绝塞千山断行李,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

塞外边远那千山丛中行人断绝,连押送的吏役都流泪不止,被流放的人还有什么可凭倚。

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

吏役还怕不能回去,我这次肯定已矣。

八月龙沙雪花起,橐驼垂腰马没耳。

可怕的是八月里龙沙堆上雪花起,雪深得没过骆驼腰和马耳朵。

白骨皑皑经战垒,黑河无船渡者几。

边塞战争的遗迹都是累累白骨,黑水河里船只顺利渡过的没有几个。

前忧猛虎后苍兕,土穴偷生若蝼蚁。

前头怕遇上猛虎后面怕来苍兕,在土穴里偷生好比蝼蚁。

大鱼如山不见尾,张鬐为风沫为雨。

还有那山样的大鱼不见尾,张鬐成风吐沫为雨。

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昼相逢半人鬼。

日月倒行沉入了海底,白昼所见半数是人半是鬼。

噫嘻乎悲哉!生男聪明慎勿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噫嘻乎悲哉!生了聪明的男孩切奠太欢喜,仓颉造字鬼要夜哭哭得有道理,吃苦遭灾只从读书开始,君不见,我们这位吴季子!注释: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消魂别而已。

古诗常武·赫赫明明翻译赏析

古诗常武·赫赫明明翻译赏析

古诗常武·赫赫明明翻译赏析《常武·赫赫明明》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其古诗全文如下:赫赫明明。

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

整我六师,以修我戎。

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

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

王舒保作,匪绍匪游。

徐方绎骚,震惊徐方。

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

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铺敦淮濆,仍执丑虏。

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々,如飞如翰。

如江如汉,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绵绵翼翼。

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

徐方既同,天子之功。

四方既平,徐方来庭。

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前言】《常武》,《诗经·大雅·荡之什》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赞美周宣王率兵亲征徐国,平定叛乱,取得重大的胜利。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赫赫:盛貌。

明明:明察;明智。

南仲大祖:言王于大祖庙命南仲为卿士。

既敬既戒:警戒。

尹氏:尹吉甫。

一说官名。

程伯休父:一说程伯休父当时担任大司马。

浦:水滨。

省:查看。

不留不处:诛其君,吊其民。

不,语词。

留,同刘,杀。

处,吊。

三事:指立三卿。

业业:动貌。

指行军前进。

王舒保作:王师缓慢安全行进。

绍:缓。

绎骚:扰动;震动。

阚(音罕):虎怒貌。

虓(音肖):虎叫。

铺:一说大;一说止。

敦:屯。

陈列。

濆(音坟):大堤;沿河高地。

仍:就。

截:切断。

引申为整治。

翰:赤羽的山鸡;高飞。

苞:本。

比喻不可动也。

绵绵:长。

翼翼:盛。

濯(音浊):大。

【翻译】多么威严多严明,王对卿士下命令。

太祖庙堂召南仲,太师皇父在其中:“速速整顿我六军,备战习武任务重。

布防警戒切莫松,救助南方惩元凶。

”王诏尹氏传下令,告谕程伯休父依令行,士卒左右列成队,告诫全军申军令。

沿那淮岸急行军,巡视徐国察隐情。

诛其祸首安人民,三司就职工作勤。

多么威严多伟大,神圣天子亲出征,从容镇定向前进。

马诗唐李贺的诗

马诗唐李贺的诗

马诗唐李贺的诗《马诗二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愿望。

这是一组颇有特色的咏物诗,具有寓意精警、寄托遥深、构思奇巧、用典灵活等艺术特色。

【作品原文】马诗二十三首其一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其二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其三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其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六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其七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拽车辕?其八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其九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其十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其十一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其十二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其十三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其十四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其十五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其十六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颴风。

其十七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其十八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其十九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其二十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其二十一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其二十二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其二十三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诸葛亮骂死王朗对话原文

诸葛亮骂死王朗对话原文

孔明自得三城之后,威声大震,远近州郡,望风归降。

孔明整顿军马,尽提汉中之兵,前出祁山,兵临渭水之西。

睿大惊,乃问群臣曰:“谁可为朕退蜀兵耶?”司徒王朗出班奏曰:“臣观先帝每用大将军曹真,所到必克;今陛下何不拜为大都督,以退蜀兵?”睿准奏,乃宣曹真曰:“先帝托孤与卿,今蜀兵入寇中原,卿安忍坐视乎?”曹真领大军来到长安,过渭河之西下寨。

真与王朗、郭淮共议退兵之策。

曹真:“明日阵前,如何对敌?”王朗:“都督,诸葛亮连占我几座城池,士气正旺,明日决战,正好挫败蜀军锐气!都督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

以壮军威!明日在两军阵前,老夫只须一席话语,断叫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郭淮笑到:“诸葛亮何等样人?靠阵前术语,岂能退敌?”王朗:“郭将军不信,明日可到阵前观战,到时,便可自见分晓。

”王朗:“来者可是诸葛孔明?”诸葛亮:“正是!”王朗在马上欠身答礼。

朗曰:“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

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孔明曰:“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朗曰:“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也。

”诸葛亮:“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王朗:“恩!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

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

自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

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于管仲、乐毅,何乃强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

然而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

国安民乐,岂不美哉!”孔明在车上大笑曰:“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始,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翻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翻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翻译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翻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翻译陶渊明原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译文: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

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

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

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

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

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

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

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

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

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

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

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中南海古诗句

中南海古诗句

中南海古诗句1.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黄庭坚《寄黄几复》2.万里一身南海畔,客窗独看雨重阳。

——祝允明《丙子重九戏题》3.北风鸿雁飞何处,南海渔樵思故乡。

——黄佐《春兴八首·其八》4.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杜甫《诸将五首》5.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6.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唐寅《题落霞孤骛图》7.乘桴入南海,海旷不可临。

——张说《入海二首》8.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诸葛亮《草庐对》9.南海南边路,君游只为贫。

——杜荀鹤《送友人游南海》10.因君永嘉说谢客,南海维摩堪泪雨。

——敖陶孙《永嘉魏秘校访仆萧寺且言出处甚详属与余同》11.千岛万岛南海南,谓远无虞险可守。

——方回《为张都目益题爪哇王后将相图》12.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

——杜甫《偶题》13.客游南海曲,坐见韶阳早。

——钱起《南中春意》14.须皈大势力,南海有大士。

——沈周《书周节妇孝感之异(成化丁未)》15.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

——杜甫《病橘》16.壮游南海上,曾着从事衫。

——刘崧《送孙景贤归江东》17.天生尤物为民瘵,荔枝奔腾自南海。

——赵蕃《寄莫万安》18.南海族惟吝展墓,西州甥不避由门。

——王士衡《苟夫人墓》19.朅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

——文天祥《南海》20.青鸾临南海,天上双白鹤。

——常建《古意三首》21.击水移南海,追风出大宛。

——刘克庄《跋方云台文藁二十韵》22.遥遥向南海,盖欲避斯世。

——袁凯《题葛洪移家图》23.急呼南海神,采采扶桑花。

——白玉蟾《明发石壁菴》24.嗟我摈南海,无由助飞鸣。

——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25.惠周南海交麾节,疏上中台襆被扆。

——陈宓《挽高兵部》26.天鼓北风神转王,地穷南海瘴全苏。

——方回《二十七日又大雪凡半月》27.倏忽过南海,扁舟挂扶胥。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

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

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旁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

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

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

数以此非诮高祖。

契丹使者往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

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

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予责。

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①,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

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

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

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

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节选自《新五代史安重荣传》)【注】①藩镇:指总领一方的军府。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以此非诮高祖非:非常B.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厌:满足C.契丹数遣使责高祖数:多次D.高祖患之,为之幸邺幸:皇帝到地方2.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B.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C.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D.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期](五代时的南汉国及其数代君主) 了却生前福禄事,哪惧身后暴君名时间:2006-07-12寻访手记暴君也能出政绩中午,太阳格外炽烈,刺得眼睛都难以睁开。

此时此刻,我正站在南汉遗址康陵陵园内。

没有明十三陵的肃穆壮观,没有清东陵的王者气势,但是这松柏之下高卧着的人也是一位开国皇帝--南汉皇帝刘陟。

面对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唐末五代十国里的南汉国只是小小的支流,虽然有岭南的崇山峻岭,坐拥大河之畔的广州城,统率着两广之军民,但是,对博大的中华大地来说,只不过是个弹丸之地。

但就是这个弹丸之地,在短短半个世纪竟出现了四个暴君,个个残暴荒淫,做出许多令人发指的行为,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一谈南汉,必谈暴君,“暴君”已经成为南汉国的一个标志了。

换个角度来看南汉,虽然时出暴君,对百姓、对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但是它在某些方面的政策还是非常明智的,比如说实行“保境息民”政策,少兵戈之争,又推行中原文化,对当时该地区的开发颇有成效。

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大乱,富庶士民纷纷避居岭南,其中多数迁来广州地区,使广州人口大增。

唐末广州城东至今德政路、南至今中山路、西至今教育路、北至今越华路,总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

而南汉建国,把全城改为兴王府,全归朝廷占据,人民都迁居城之东、西、南三面(北面是山),于是城市面积大为扩展。

南汉为发展海运外贸,把城南番山、禺山凿平,东西开凿东濠、西濠,使城市向南扩展到珠江边,即现大南路、文明路一线,蕃商则聚居在今光塔路一带,为广州后来成为岭南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础。

康陵遗址,南汉开国君主刘葬身于此。

南汉为广州赢得了地位,却不知让当时的广州百姓承受了多少苦难。

也许历史本是一个悖论?历史背景南汉立国刘氏家族的发迹史在五代群雄割据的时代,一支从中原迁到岭南的刘氏家族,也积极加入了复兴刘氏汉家的事业。

他们以岭南为根据地,在广州建立起一个独立的王朝,国号也叫“汉”,历史上称为“南汉”。

南汉王国的实际建立者是唐末五代初的南海王刘隐。

刘隐的父亲刘谦在唐朝末年参加了广州的军队,开始职务很低,后来被当时任南海节度使的唐朝宰相韦宙看中,不但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还在官职上提拔了他,后来,刘谦升任封州(今广东封开)刺史,势力逐渐强大,有兵上万,战船一百多艘。

刘谦死后,刘隐继承了父亲的封州刺史之职,而且又有了大的发展,后梁封他为南海王,于是刘隐便成了两广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刘隐有个弟弟叫刘陟,体魁梧高大,而且擅长骑马射箭,武艺超群。

身体也很特殊,像刘备那样垂手能过膝。

在很有成就的哥哥身边,刘陟也很容易地便得到了要职,刘隐做节度使时,他当了副使,辅佐哥哥统治岭南一带。

为统一岭南地区,平定这些割据势力,刘隐决定发兵攻击,他将进攻的首要目标定在了韶州。

但刘陟反对哥哥这么做,他分析道:“韶州被卢延昌占有,但他是依靠其父亲的力量维持其权力,如果先打韶州,虔州肯定会发兵相救,这样我们就腹背受敌了。

因此,韶州不应力战,而应智取。

”哥哥没有听刘陟的话,领兵去了,结果不出刘陟所料,被打得大败而归。

吃了亏的刘隐服了这个弟弟,干脆将兵权交给了他,让他领兵四处征讨。

刘陟改变了作战计划,将兵锋先指向了弱敌,从易到难,一边平定一边扩充军队,最后基本将各个割据势力平定了。

哥哥死后,刘陟继承了哥哥南海王的职位。

他继续征服少数没有平定的割据势力,同时又向后梁称臣,以换取中原政权的支持,以此表明自己是当地正统的合法政权。

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刘陟下令停止向后梁朝贡,在番禺(今广东广州)称帝,建国号大越,第二年,又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历史再现暴君昏君龙蛇原来是一个意思南汉从立国到败亡共历经四代君主,五十五年。

由于远离中原,偏安一隅,战争较少。

但南汉国君自刘陟起,都是极奢侈极残忍的暴君,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终于在公元971年被北宋大军攻克,至此由刘隐、刘陟开创的刘氏南汉王朝宣告灭亡。

第一代刘陟(刘)由开明走向堕落刘陟,称帝后改了很多名字,有岩,还给自己造了一个字,上边是龙,下边是天——,和岩谐音。

早期的刘陟是个非常开明的君主,重视教育、设立学校,恢复科举考试制度,使岭南地区在五代分裂时期仍能保持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

刘陟也能礼贤下士,重用人才。

特别是为了安定中原籍的人才,刘陟更是想尽了办法,为此还留下许多佳话。

到了晚年,刘陟的性格大变,从一个开明的君主逐渐变成了残忍荒淫、奢侈无度的暴君。

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广聚珠宝,搜括民财。

百姓不堪重负,纷起反抗。

刘陟又喜欢酷刑,以杀人为乐,不但创设汤釜、铁床等刑具,还喜欢将人锅煮,然后暴晒、洒盐,使之肌体腐烂,尚能行走,不久死去;或用锤锯待人,使之血肉交飞,惨叫声不断。

除此之外,刘氏还使用灌鼻、割舌、肢解、炮烙等刑罚,又有水狱,聚毒蛇在水池中,投入他所谓的罪人,让毒蛇咬死。

酷刑的恶毒程度实在让人发指。

大有十五年(942年),在位25年的刘陟病逝,终年54岁。

第二代刘洪度(刘玢)上台后整天不问朝政刘陟去世后,由他的三儿子刘洪度继承皇位,成为南汉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史称殇帝。

殇帝即位后,刘氏家族就陷入了内讧和混乱之中,南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落。

刘陟的儿子虽多,但优秀的却很少,能将刘家天下发扬光大的更加没有。

刘陟生前就对儿子的情况非常担忧,病中曾对右仆射王翻说:“皆不足任吾事。

”本计划改立五子刘洪昌为太子,但又担心这种废长立少的做法会引起兄弟的纷争,酿成内乱,结果还是按照传统的礼制让老三刘洪度继承了皇位。

(长子、次子都已战死。

)刘洪度即位后改名为“刘玢”,改年号为“光天”,以四弟刘洪熙辅政。

刘玢果然是个不肖之徒,他上台后整天不问朝政,只知道寻欢作乐,荒淫无度。

如有人劝柬,立即下令将上柬者处死。

在位不到一年的刘玢就被四弟刘洪熙派刺客杀死,年仅24岁,镒为殇帝。

第三代刘洪熙(刘晟)对手足兄弟疯狂屠杀同年,刘玢四弟刘洪熙继位为南汉王朝的第三任皇帝,史称中宗。

刘洪熙上台后改名为“刘晟”,改年号为“应乾”。

中宗刘晟也是个无德无能之辈,而他的昏庸无道和暴虐残忍,比起刘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的继任不仅是南汉王朝的灾难,更是刘氏皇族的最大不幸。

刘晟因为自己是弑兄篡位,担心众人不服,尤其是担心他的弟弟们重演自己的历史。

于是,刘晟上台不久,就对手足兄弟采取了大屠杀。

第一个杀的是十弟,紧接着是刘氏王室最优秀的五弟刘洪昌,再后来就是八弟。

公元947年,刘晟一天之内把8个弟弟全部杀害,几年后又将剩下的两个弟弟全部杀死。

到此,刘晟的13个弟弟全部被他杀死。

杀了弟弟们后他又将其府第所有男的杀死,然后将女的纳入宫中供自己淫乐。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让人把瓜放在伶人的头上,试试宝剑是否锋利,结果瓜劈开了,人也被他杀死了。

第二天要那个伶人侍奉,别人说昨天晚上已经死了,他又叹息不已。

公元958年,这位暴君因荒淫过度而染病不起,于8月病逝,终年39岁。

第四代刘继兴(刘)设立刀山剑树大兴杀戮刘晟死后,他16岁的长子刘继兴继承皇位,改名“刘钅长”,改年号为“大宝”,成为南汉王朝的第四任皇帝,历史上称他为南汉后主。

后主刘钅长又是个昏庸无道之君,不但荒淫无耻,而且极为愚昧无知。

他上台后,也是终日骄奢淫逸,纵欲无度,不理朝政,将国家政事全部交给宫女和太监。

他还设立烧煮剥剔、刀山剑树等酷刑,大兴杀戮,朝中大臣和皇族成员再一次被诛杀殆尽。

南汉王朝进入了朝政最腐败、社会最黑暗的时期。

南汉后主刘钅长,最宠幸的一个妃子人称“媚猪”。

在这对男女的导演下,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宫廷竟然出现过集体淫乱的场面。

年轻漂亮的宫女们在刘钅长的淫威下,被逼除下宫服,一丝不挂,任由一班由刘钅长召来的市井流氓公开淫辱。

面对此景,刘钅长和媚猪哈哈大笑。

刘钅长同样是一个暴君,但是他更注重“娱乐”,将活生生的人投入老虎大象豹子的兽笼之中,让野兽把人吃掉,他则边欣赏边饮酒作乐。

最后,南汉被北宋灭掉。

后主投降后,赵匡胤没有杀他。

后主经常献媚赵匡胤,以保性命。

他用珠宝做成了“珠龙九五鞍”送给赵匡胤,赵匡胤给了他一百五十万钱,但却对左右侍臣们说:“他喜欢做巧工,而且习以成性,假如把这些辛勤的功夫用在治国上,怎么会亡了国呢!”大事记□唐天佑元年(904年),刘隐任唐青海军节度使,据今广东、广西之地;□911年,刘隐死,刘岩继位,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称帝,国号越,次年改为汉,都广州。

□刘岩死,第三子刘玢嗣位,后为其弟晋王洪熙(刘晟)所杀。

□刘晟杀兄而自立。

□刘晟卒,刘继兴(刘钅长)以长子即位,北宋开宝四年(971年)降于宋军,南汉亡。

暴行集中营□将人锅煮,然后暴晒、撒盐,使之肌体腐烂,尚能行走,不久死去;或用锤锯待人,使之血肉交飞,惨叫声不断。

□有人劝柬,立即下令将上柬者处死。

□13个弟弟全部被杀,之后又将其府第内所有男人杀死,然后将女子纳入宫中供自己淫乐。

□设立烧煮剥剔、刀山剑树等酷刑,大臣和皇族被诛杀殆尽。

□边饮酒边看着市井流氓淫辱宫女。

民间传说太监奇多状元也要被阉割为官求禄,自宫先行。

魏忠贤的自宫属于零售。

在历史上,更有批发的自宫者。

据《井观琐言·纲目分法》载,“一方之民,若据炉火”(《旧五代史》)的南汉时期,刘陟在岭南当了小皇帝,时太监当权。

“凡群臣有才能及进士状头,皆先下蚕室,然后得进。

亦有自治以求进者,由是宦者近二万人。

”想当进士,勤奋就可以了;想当官,先得学会自宫。

所谓“未到宫墙沾圣化,先从阉寺乞私恩”。

(《梼杌闲评·明珠缘》)。

南汉时期,太监理论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一个小小的割据王国,太监却多得出奇,在后主刘钅长居位时竟有近两万人之多。

这个太监理论最初是由高祖刘陟提出的。

他有一套神奇的治国理论,认为一般人都有妻儿老小,既有妻儿老小,便有私心,不能无私奉献自己于皇上,而太监“无牵无挂”,故只有太监最无私,没有后顾之忧,必死命效力。

传位到他的孙子刘钅长,更下了一纸文件,曰:凡是朝廷任用的人,不管他是进士还是状元出身,一律要阉割,达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化境之态,方能当官。

于是中国历史上蔚为壮观的宦官王朝产生了。

然而,太监得势的时代,民间往往相应掀起“自宫潮”,许多小康之家的儿子也忍痛自宫,以图仕进,这确实是一条终南捷径:读书须受十年寒窗苦,自宫却是一时痛终身富贵。

据某史书记载:“南海户净身男九百七十余人复乞收入。

”一个小村子,居然有如此之多的童男自宫。

整个国家呢?天启三年,征募宦官缺额3000人,结果应征者多达2万人。

朝廷竟想不到会有如此多人,一时无措,不得不增加1500人,剩下的人,安置在京郊南苑的收容所。

即使如此,收容所也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许多人不得不沦为乞丐和偷盗者。

下有自宫之风,上有体制的膨胀,有明一朝,太监机构的编制不断扩大,太监们组成了“大朝廷中的小朝廷”。

专家论道南汉确立广州为华南中心城市刘成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王朝灭亡,中原地区形成“五代十国”,争战不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