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课文

合集下载

《故乡》在民国语文教育中的解读

《故乡》在民国语文教育中的解读

《故乡》在民国语文教育中的解读鲁迅的《故乡》写于1921年1月,发表于5月1日第九卷第一号《新青年》,被收入1923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发表后好评如潮,并被作过多种解读。

发表后不久,就被收入多套中学国文、国语教材,至今仍是众多语文教科书中的固定篇目。

其在日本也被多套“国语”教科书收录,甚至被视为“国民文学”。

日本藤井省三著的《鲁迅〈故乡〉阅读史——近代中国的文学空间》探讨了此文1949年之前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收录情况[1]。

但关于收录此文的教科书,作者只提到了自己所见的三套;关于教学,作者所采用的只是回忆资料。

其实,1949年之前收录此文的中学语文教科书至少有十三套,而且1924年就有学生研读此文的笔记发表。

鉴此,本文以1929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呈现1949年之前教科书编者及广大师生对此文的解读情况。

一、1921~1928年的解读《故乡》在《新青年》上发表后,一些在中学、师范院校任教的青年教师就以此为教材让学生学习。

1920年9月~1921年冬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担任“主事”(校长)的毛泽东为学校高小部所办的成人补习班上课时,就嘱咐学生“熟读并抄录鲁迅的一篇小说《故乡》”[2]。

1922年,孙俍工任上海吴淞中学国文教员,试行道尔顿制,他和沈仲九自编了白话教材,即后于1923年~1926年由民智书局出版的六编(册)《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其第三册就收入了《故乡》一文。

这可能是《故乡》第一次正式进入中学教科书。

之后,《故乡》被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叶圣陶和顾颉刚负责编写的初级中学用《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第五册。

1924年8月,《故乡》又被收入沈星一编写、中华书局出版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第一册。

这些教科书的编者和广大师生对《故乡》作了自己的解读。

1.教科书编者的解读(1)对主旨的解读第一,揭示知识分子与农民隔膜的现实,暗示知识分子的使命。

这一时期的新青年爱谈“问题”和“主义”,认为这些比单纯地学习国语更为重要。

开明国语课本

开明国语课本

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语课本》是民国时期的一套小学语文教材,1932年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开明书店出版,一共12册,400来篇课文。

《开明国语课本》自出版后,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时隔七十年后该教材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

由于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课本,教材深受五四文化运动的影响,在现金这个中西方思潮碰撞激烈的时代,教材编者在继承传统蒙学教材思想精华时也在吸收着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

一、科学观民国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些自然科技知识也从西方得以引进并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中国教育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自1915年,任鸿隽在《科学与教育》中讨论了科学之于教育的重要,中国教育界就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教育的概念。

“五四”时期,科学教育思潮高涨,通过借助新文化运动的力量,科学教育思潮得到了极大的弘扬。

教育工作者们不光注重科学的传播和普及,同时还注意科学精神的培养。

叶圣陶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受科学教育思潮的影响,在编写这一教材时创作了一些传播科学思想,介绍现代工业社会常识的儿童文学作品。

如《火车开往北》、《显微镜》、《达尔文》等介绍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的课文。

教师在向学生传播新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教育思潮在五四时期开始高涨,成为教育工作者们不可忽视的一大重点,这套教材将这一思想贯彻得十分彻底。

二、传统文化道德观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陈独秀提出“废除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一时间社会开始对传统元素进行批判。

民国时期的教材一方面吸收着西方的先进自然科学思想和民主思想,另一方面也继承者清末传统蒙学教材编辑的传统文化道德观。

《开明国语课本》在教材编写时,编者十分注意对儿童文化道德的教育,但是对传统文化道德进行了筛选。

抛开了譬如男尊女卑等一系列的陈旧思想,保留中华传统美德,例如尊师重道、关爱友人、以礼待人等。

如开篇课文《先生早》教材从开始就教育学生尊师重道的道理;还有课文《可爱的同学》展现了同学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教导学生要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还有教导学生以礼待客的文明礼仪,如课文《客人和主人》这一单元。

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全版

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全版

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全版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1.颁布的背景。

(1)武昌起义成功,清政府的统治⼟崩⽡解。

(2)《临时政府组织⼤纲》的通过,对后来制定法规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1912年元旦,孙中⼭任临时⼤总统。

(4)1912年3⽉11⽇,袁世凯于北京就任临时⼤总统。

2.颁布时间:1912年3⽉12⽇。

3.颁布⽬的:限制袁世凯,保护⾰命胜利的果实。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1.关于国家性质: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2.关于⼈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中华民国国民⼀律平等,并依法享有⾃由权和选举、被选举权;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3.关于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规定参议院⾏使⽴法权;临时⼤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使⾏政权;法院⾏使司法权——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4.特别规定实⾏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

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1.性质:具有国家根本⼤法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2.历史意义。

(1)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命党⼈的施政原则,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

(2)说明以孙中⼭为⾸的新⽣⾰命政权具有较强的法治和宪政意识。

(3)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程碑。

①促使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

②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蓝本。

(4)在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定作⽤。

温馨提⽰:⼀纸《临时约法》不能起到约束袁世凯专权的作⽤,但从中可以看出⾰命派对袁世凯专权还是有所防范的,同时也反映了⾰命派对宪法的重视,但是,⾰命党⼈的这种因⼈⽴法的做法,带有“⼈治”的⾊彩,有损于⽴宪的严肃性。

不爱读书的末代皇帝溥仪读书极不⽤功,除了经常⽣病不上学外,还不时让太监传谕让⽼师放假。

他读书的兴趣远不如对毓庆宫外那棵⼤桧柏树的勃勃兴致。

溥仪常常蹲在那⼉看蚂蚁,⼀蹲半天,玩得把吃饭都忘掉。

后来⼜被蛐蛐、蚯蚓所吸引,叫⼈搬来⼤批古瓷盆喂养这些昆⾍。

古诗文赏读《雨》

古诗文赏读《雨》
五年级古诗文赏读
《雨》
——选自民国老课本
主讲人:

朗读课文
课文释义

字词学习
课文赏析
朗读课文
朗 诵课 文
பைடு நூலகம்《雨》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 月初出。
课文释义
《雨》
今天的天空昏昏沉沉,早上雾气开始渐渐弥漫,空气变得潮 湿起来。不一会儿,雨丝落下来了。细细的雨丝,带来了清凉的 感受。
我们看“细雨如丝”这一句。细细的雨丝,就像洁白晶莹的丝线,从天 而降,密密绵绵,仿佛天上有一位仙人,正在为天地编织一幅巨大的丝帘! 所以啊,“细雨如丝”还有一个近义词叫“细雨如织”,很形象吧!
我们还可以怎么形容细雨?“细雨蒙蒙”“细雨绵绵”。对!这两个词 还可以反过来说,“蒙蒙细雨”“绵绵细雨”。
傍晚时分,雨停了,一阵凉风吹过,天空中的云渐渐散开, 月亮在云中挪移着,慢慢露出脸儿来,刹那间,皓月当空,朗照 大地。
字词学习
字词学习
“晓雾渐浓”这句里的“晓”[xiǎo]就是早上的意思。
同学们一定读过《春晓》这首古诗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春晓”也是“春天的早晨”的意思。
请同学们欣赏,体会与本文意境的不同之处!
问答环节
想来”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每个季节的 雨也各有特点,春雨润物无声,夏雨雷霆万钧,秋雨 淅淅沥沥,冬雨阴冷刺骨,我觉得本文作者描写的是 春日丝雨,不知同学们对此有什么看法?
谢谢观赏!
课文赏析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 明月初出。”
这是一篇很美的小古文,却只用”天阴、晓雾、细雨、风吹 、云散、月出“这六个词语,表现出从早上到晚上,从雨前写到 雨中,再到风吹云散,明月初出的一系列情景。

充满魅力的民国老课本

充满魅力的民国老课本

充满魅力的民国老课本2011年3月1日教材之于一个人的意义,远不止普通的书籍。

教科书中的内容成为一种先验的常识和固有的知识框架,而被不假思索接受下来。

由此出发,这些常识成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起点和原点。

然而,一旦常识出现问题,则后续延展的知识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结果上,都会出现偏差。

所以,选用怎样的教材来教育学生,关系着整个教育的成败。

最近几年,出版界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各种重印的民国老课本系列热销,特别是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脱销了,连出版社都没货。

对于这些重印的老课本,在网上也收获好评一片。

民国老课本是指1912年至1949年间出版的教材。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即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新式的国文课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此后的五年里,仅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就出版了整整12套。

而如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吕叔湘、夏丏尊等文人名士,更是热心于小学课本的编撰。

70年前的小学课本叶圣陶编的《开明国语课本》,是民国众多课本中有代表性的一套。

这套供小学初级使用的教材(当时的小学教育分初小和高小),共八册,每册均为四十二课,共三百三十六课,自1932年问世至1949年前,就印了四十余版次。

今天,它再次受到人们追捧,那么,它都有怎样的特点呢?随意翻翻这套课本,就能感到它优美的意象,选文大多是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

《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我被缚住了》……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也符合1929年《国语课程标准纲要》制定的“选文要蕴涵文学趣味”的要求,“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

”例如,课文《这里的情形是这样的》,通过粮店门口的大米之间的对话,告诉学生买米需要用银圆和铜圆去交换这样的道理,富于童趣。

叶圣陶在《开明课本》的“编辑要旨”中写道:“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原文呈现一①中华民国十五年①【1】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②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③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2】遇见程君④,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3】②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⑤,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⑥全年的就有她。

【4】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5】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6】③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7】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8】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⑦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⑧,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⑨,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⑩愤怒了。

我将深味⑪这非人间【9】的浓黑的悲凉【10】;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⑫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11】层解:介绍写作缘由,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控诉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

名师圈点:①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

②段祺瑞执政府: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失败,奉系军阀推段祺瑞为北洋政府临时执政。

段祺瑞(1865-1936),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曾经几度把持北洋军阀的中央政权,1926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

③杨德群(1902-1926):湖南湘阴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预科学生。

④程君(1902-?):指程毅志,湖北孝感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

⑤寥落:稀少。

⑥《莽原》:鲁迅编辑的一种文艺刊物。

⑦那里:现在写作“哪里”。

高一语文上册《纪念刘和珍君》课文

高一语文上册《纪念刘和珍君》课文

高一语文上册《纪念刘和珍君》课文推荐文章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集锦热度:高一语文基础知识汇总热度: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热度:苏教版高一语文教参记念刘和珍君赏析热度:《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热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内容,是必须要熟练掌握的,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课文,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语文上册《纪念刘和珍君》课文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一语文上册《纪念刘和珍君》课文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难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PPT课件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PPT课件

合作探究
• 2、辛亥革命最终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极大 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 潮流的闸门;冲击了封建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 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取得了 胜利。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 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立法权参议院行驶立法权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权司法独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及意义?性质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情境导入
•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清政府的黄龙旗, 中华民国的五色旗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曾十 分的鲜亮过。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1月 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 五色旗为国旗。五色旗取代了黄龙旗,这 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华丽的转身。中华民国 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颁布的资产 阶级共和国宪法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历 史地位呢?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中华民国的 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和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颁布及其内容和性质。 • 二、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对中华民国内、外政策的材料补充,使学生认识南京临时政 府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 题的能力。 • 2.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学生理解这部宪法在中国历 史上的价值和进步意义。 • 2.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有关课文、图表和历史材料,理解南京临时 政府为什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权,并使学生学习论证历史结论的方 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以现在,每看到螳螂二字,总忍不住要解下它 的外壳,让它回复本身:堂郎,一位姓堂的男子。 我执意地把它认作堂•吉诃德。就是他,那个西班 牙的穷乡绅。因读骑士小说入迷,突发奇想,自己做 骑士。他的形象颇类螳螂:高而瘦,骑着老马,手握 长枪。他的做派、甚至命运,也像螳螂:战风车,斗 羊群,攻城堡,放囚犯,他胡冲猛撞,并为此“挨够 了打,走尽背运,遍尝道途艰辛”。最终被假扮的骑 士击败,耻辱地回到家乡。就是他,这位姓堂的郎, 在旧作《背时的英雄》里,我说他是个“该背时”的 “背时鬼”。
鸠占鹊巢,一课藏谶
这册课本出版十多年后,日寇军 刀割裂了大半个中国,那些用胸 膛死死顶住日本刺刀的汉子里, 会有多少7、8岁孩儿时读了这个 故事,20出头投笔从戎的血性男 儿呢! 七十多年后,当我们再读这册 课本,在亘古如斯的夕阳下翻到 “御侮”这一页,仿佛读到了河 山的密码。 真理常常是浅显的常识。真理 或会被许多主义形容,被各种标 准困扰,而常识,一目了然,随 意地搁在青天下、树枝间。
说说作文 以 “慢者善” 为题写一篇作文。
思考:议论文,记叙文改怎样构思立意。
慢者,是在一分一秒中观察入微,耐心品味,仔 细欣赏,然后满意之余,回味无穷。 登山远眺。 品味美食。 静心阅读。 远足,快者,看不到身边的景色,慢者,只享受 途中趣味。 饮酒,快者,只将自己灌得酩酊大醉,慢者,在 山水间自得。 观日,快者,只平淡得觉得升起落下,慢者,看 得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景。 赏月,快者,只轻扫一眼了事,慢者,却能在月 光下沉醉吟咏。 例证:开车、品茶、钓鱼、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 热豆腐,慢工出细活,西天取经,大跃进时代。
“猫捕鼠……不如猫犬”,一十八字,道出生命的庄重。 进化的自然选择,适己而利人,善哉。 不可无职业,也不可职业乱窜。犬捕鼠,多管闲事;猫看门, 形同虚设。 世上职业千万,有需要就有职业;可世上好职业只有一种: 喜爱又能谋生。 各司其职,便能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或能走向按需分配。 这些宏大的道理和主义,猫犬不懂,却能身体力行。
螳螂的爱情也是独特的。因为爱情的最后,是男 螳螂心甘情愿被女螳螂吃掉。在电视里看到过那场景, 没有承诺、没有浪漫、没有天长地久,有的只是爱情 的初始和结局:血腥的被杀。不过,我更愿意看作是 “献祭”。在这喧嚣多变的时代,当忠贞不渝的爱情 成为稀缺资源,每想起男螳螂引颈献身的情形,我的 心都禁不住一阵战栗。
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图文并茂系列
—— 之“民国小学课本”
这是民国年间的小学教材。 不到十岁的小孩子,就开 始谈革命、共和、民主和 自由,而且谈得很专业。 看到这样的教材,一半欣 慰一半惭愧:欣慰的是, 九十年前中国的小学教育 水平已经很高了,我们的 起点并不低;惭愧的是, 九十年前小孩子都懂的常 识,现在一群社会精英还 搞不清楚!
“爱情如此多娇,引无数男女竞折腰。”可是,除 开白娘子盗仙草,祝英台化蝴蝶……这些美丽而虚幻 的传说,有多少人能真正为爱情牺牲?就此而言,螳 螂和堂郎,倒是不折不扣的爱情理想主义者,富有牺 牲精神的爱情至上主义者。 螳臂当车是一种冲动,也是一种执着。成语中的 螳螂最终是死了吧,大车隆隆驶过,只余一片薄薄的 残迹。但我相信,它已经挡住了车——在伟大的精神 上。堂郎也是如此。我始终相信,人类最基本的前进 动力,就是为着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去实现。而在 这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的愁容骑士,时刻体现着他 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
但他仍是英雄。我所认为的“背时的英雄”。在 非骑士的时代,他却要做真正的游侠骑士这是他的不 幸。更不幸的是,我说他“生活在石头和铁的时代, 偏要愚妄地试图恢复黄金的时代”。所有人都注目屋 内,安于现实,他却仗着并不坚硬的铠甲盾牌,并不 锋利的长矛短剑,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味地鼓捣,以 自己的单薄身体和执着理想,与“时代”对抗。
慢 者 善
我的母亲在外婆家里是老大,外婆孩子多,那时 又穷,所以母亲从小就没受过什么教育,只能简单地 看些杂志,所以有时我和她交流是很困难的,我总是 嫌她“反应慢!” 而我,活泼大方,喜欢新鲜的东西,喜欢热闹的 地方,喜欢最新款的衣服,喜欢网上冲浪。我总是喜 欢一个人逛街,因为我的母亲是个“累赘”,她跟不 上时代的步伐,她走得太慢了。
不以黄金为最贵的年代,就是黄金年代。
民国小学课本,看了不禁哭泣……
天冷了许多,听说冬天之所以这么冷, 是为了告诉大家,身边的人有多温暖多重要!!
【 我 相 信 , 会 有 那 么 一 天 的 】 我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会成为父母的依靠, 成为可以信赖的朋友,成为值得爱的人。
文学作品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 不知其不胜任也。”
——《庄子· 人间世》
,万物与我齐一”, 以今天的眼光看,可算作自然主义者。但他对螳螂,大 约是有偏见的。在庄子眼里,螳螂时时举着那粗大似镰 的“凶器”,太过招摇。这与他的哲学不合。勇猛不可 敬,招摇不可取,在庄子眼里,螳螂或许只是“程咬金” 式的人物,只知挥动长臂或板斧,乱砍乱抡,蛮勇有余, 而智慧不足。
感 慨: 我们一直活在自己和他人设定的圈子里,按 照先人制定的规则谨小慎微地生活着,尽力将生命演 绎得和谐完美,却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我。对生活 中种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我们麻木甚至内化为 一种习惯,从未想过应该去争取什么、怎样去争取。 或许我们会嘲笑螳螂的不自量力,却不知与螳螂相比, 我们输得更惨,因为我们从未尝试过如何改变自己惨 淡的现状。同夸父一样,螳螂也是理想主义的殉道者。 不管结局如何,它都为自己的理想和利益奋斗过、战 争过、享受过生命短暂的辉煌。比起我们的畏畏缩缩, 它更像英雄,有着我们无法企及的勇敢。作者的眼光 独特而深邃,分析鞭辟入里,借歌颂螳螂来宣扬一种 理想主义精神,告知麻木的人群: 在面对 困境时,逃避主义才是人类最大的悲哀。
课文原文:王华行池畔, 见地有遗金,华置金于水 边,守其旁,待遗金者至, 指还之。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 俗世温度计上的一个温暖 时刻。在川流不息的路上, 在夜深人静的黑暗中,站 着人世的荣耀。
民国那会儿,军阀运辄大打出手,城乡多见兵荒马 乱。大道阡陌之间,草莽英雄,世相奔逐。偏偏那 一日静静站着个叫王华的童子,他守在池畔,守着 金子等一个陌生的路人。读者看到他的等待,千万 个如他的童子一起等待。这个简单的故事,复制为 民国国民生长的一则信念:
螳螂有挡车之勇,但显然不可能真的挡住车。这大 约是庄子说法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后来知道,螳螂体格虽小,却也有自己的势力范 围。无论谁,越过了底线,它都要拔刀相向,颇有些 “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再想庄子那句话,便 有了疑窦:螳螂为什么挡车?
而一“怒”字,似乎道出了原委:或许是螳螂正 在行走,一辆车过来了,要抢道,要侵犯螳螂的利益, 所以它要怒挡车辙。都是万物之一,大家生而平等, 只因为身形弱小,就要忽略我的存在?这样想,就觉 得螳螂是可敬的。它敢于与强势挑战、对抗,而我们, 也曾面对强势,比如说,被乱罚款、乱征税,强行摊 派,但我们没有、也不敢声张,因为,面对的是强势。 我们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自己的抱怨和恐惧里,我 们连螳螂都不如。
我上小学时,家里离学校较远,接送我上学便成 了母亲的工作,风雨无阻。母亲骑车的速度慢得惊人, 这也成了我经常抱怨的事。我总是说:“妈,你就不 能骑快点儿吗?烦死人了!”每一次,母亲只会笑笑, 说:“没事的,又不会迟到,骑快了多危险!” 中学时,我离开了家,去了一所寄宿学校,学校 是不允许学生随便外出的。所以每个星期天,母亲都 会来看我,她每次来都会带好多的零食,然后陪我说 好多每周都会说的话,接着帮我收拾东西,洗衣 服……反正她的事好多,动作又好慢,耽误了我很多 “自由活动”的时间,有时急了我会向她抱怨:“妈 你不能干快点吗?我还得出去玩呢!” 她回答我的还是微微一笑,说:“不是想多看你 几眼嘛!”
高中了,母亲还是没变,她甚至开始“变本加 厉”,说的话更多了,做事更慢了,反应也迟钝了, 有时我跟她说话,她会傻笑一大会儿才回答我。 我还经常跟她开玩笑:“妈,你不会提前得了老年痴 呆吧!” 她会假装生气,扬手打我,可她的手落下的速度 太慢了,给了我足够的躲开的时间。 其实,我都懂,我懂母亲为什么总是走在我后面, 不是因为她真的慢,而是她想始终看得到我。 我的母亲,永远走在我后面的母亲给了我最多的 爱。 慢者,母爱。 慢者,善。
螳螂挡不住车,但它怒而反抗,其意义,正在于 一种昭示,一种唤醒。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唤醒“沉 睡者”。而在被唤醒的人中,谁说就一定没有能挡住 那车的? 面对苦难、逆境、困惑,有时,我们多想像螳螂, 或堂郎那样,拥有一颗勇敢的心。而在强权当道的世 界,螳螂和堂郎,那“舍我其谁”的气概,那“虽千 万人,吾往矣”的胆识,或许正是我们的最后指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