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民国人物

合集下载

关于张学良的作文

关于张学良的作文

关于张学良的作文嘿,咱今天就来聊聊那位大名鼎鼎、传奇得不得了的人物 —— 张学良。

张学良,那可是民国时期的一颗璀璨巨星,光芒万丈,耀眼得让人不敢直视。

他一出场,就仿佛自带背景音乐和闪光灯,那气场,简直能把周围的人都震得七荤八素。

这位少帅,生得那叫一个英俊潇洒、风流倜傥。

据说,他往那一站,所有的姑娘都得心跳加速,脸红得像熟透的苹果。

他的颜值,那可不是一般的高,简直可以和现在的大明星们一较高下。

要是那时候有选美比赛,张学良肯定能轻松夺冠,成为 “民国第一美男子”。

张学良不仅长得帅,还特别有个性。

他就像一匹不羁的野马,谁也别想轻易驯服他。

他想干啥就干啥,从来不受拘束。

有一次,他心血来潮,决定去参加一场舞会。

结果,他一进舞场,就成了全场的焦点。

那些贵族小姐们都争着和他跳舞,他呢,却挑三拣四,谁也看不上。

最后,他竟然拉着一个卖花姑娘跳起了舞,把那些贵族们气得直跺脚。

张学良的胆子也大得吓人。

有一回,他听说有个土匪头子在附近为非作歹,老百姓们苦不堪言。

他二话不说,带着一队人马就冲了过去。

那土匪头子一看是张学良,吓得差点尿裤子。

张学良却不慌不忙,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走到土匪头子面前,用手指着他的鼻子说:“你小子要是再敢欺负老百姓,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当球踢!” 那土匪头子吓得连忙跪地求饶,发誓再也不敢作恶了。

张学良还是个多情种子。

他的爱情故事,那可真是丰富多彩,比电视剧还精彩。

他爱过的女人,那是一个比一个漂亮,一个比一个有个性。

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更是传为佳话。

他们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不离不弃,让人感动得眼泪哗哗的。

据说,张学良被囚禁的时候,赵四小姐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给他做饭、洗衣、讲故事。

他们的爱情,就像一首浪漫的诗,让人回味无穷。

不过,张学良可不仅仅是个花花公子。

他也是个有抱负、有担当的男子汉。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毅然决定发动 “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这一壮举,震惊了全世界。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勇气。

李叔同—高考作文素材总结积累— 民国文人学者2

李叔同—高考作文素材总结积累— 民国文人学者2

[李叔同]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1918年6月30日晚,李叔同正式出家,不是带发修行的居士,而是入山苦修。

他只带了简单的生活用品,其他一概不带。

为弘扬佛法,他置生死于不顾。

1937年底,厦门轰炸不断,众人劝他避难,他却集众演讲,尽一己之力,渡劫众生。

1942年10月13日晚安详西逝,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一、人物生平【风流才子变身一代高僧】“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曲《送别》唱到今天,激起人们多少往日情怀!这首名歌的曲作者,是美国音乐家福斯特;而词作者,便是我国近代艺坛上的一位杰出的先驱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

李叔同曾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正如他的弟子——著名画家丰子恺所说,他是我国最早出国学文艺的留学生之一;是最早提倡话剧,最早研究油画,也是最早研究西方音乐的艺术教育家之一。

他终身的“艺事”——书法,更是达到极高的境界,被誉为20 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

这位20世纪初瑜亮一时的艺术家,中国现代艺术启蒙教育的先驱者,不啻如流星划过夜空,却想不到于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斩断世情俗怨,从此芒鞋布衲,托钵空门。

由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由峰而谷,这一极具戏剧性的转折,怎不令人愕然、惘然?在一本“纪念册”里,留有他年轻时饰演“茶花女”的倩影,也印着他安样圆寂于陋室绳床的情景。

关于李叔同先生皈依佛门的缘起,众说纷纭,但无论在俗、出家,李叔同的“尘缘”实际上从未断过,且十分认真执着和彻底。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人物素材萧红:文艺、小众素材(10个角度,运用示例)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人物素材萧红:文艺、小众素材(10个角度,运用示例)

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和张爱玲等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她是哈尔滨人,19岁离家出走,辗转中国,一路南奔,逝世于香港。

2022 高考全国乙卷文学语段,选用她的作品《“九一八”致弟弟书》;2019高考浙江卷文学语段,来自《呼兰河传》的节选。

《2022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选择题到底哪项错?错在哪》。

文章中介绍了萧红短暂而传奇的一生。

了解萧红的生平,对做高考题有帮助,也可以顺带积累优质作文素材。

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角度多多,内涵丰富。

比如:乡土与家园童真与童趣梦想与信仰亲情与温暖爱情与背叛自由与民主命运与抗争困难与逆境世俗与人性民生与悲悯坚守与创新萧红才华出众,却命运悲苦,多情善感,却频频遇人不淑,被人称为最有才的“渣男收割机”。

无论是和她订婚的妈宝男汪恩甲,还是鼓励她毅然逃婚的伪进步青年、表哥陆哲舜,还是后来粗暴的丈夫萧军和软弱的端木燕良,都有负于萧红。

甚至陪伴她最后时光的骆宾基,因为后来接受了萧红《呼兰河传》版税,也一度被怀疑他照顾萧红的动机不纯。

尤其是萧军,除了对她屡屡家庭暴力,还多次出轨背叛她。

最离谱的一次可谓节操全无,萧军婚内出轨许粤华。

许粤华是谁?她是萧军朋友、翻译家黄源的夫人,又是萧军妻子萧红的好友闺蜜。

兔子不吃窝边草,萧军却来者不拒,负了妻子,也愧对朋友。

萧红是想怎么活就怎么活,萧军是想怎么乱就怎么乱。

萧红一生遇到的男人中,鲁迅是真正给萧红精神慰藉的,他于萧红而言,是精神偶像,也是文学贵人。

萧红和萧军经常到鲁迅家中做客,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给了他们无私的关怀和帮助。

1935年,鲁迅支持推介萧红,萧红发表成名作《生死场》,从此名噪文坛。

几个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运用示例。

2022 全国甲卷作文“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素材运用示例宝玉给亭子起名为“沁芳”,可谓是独抒性灵,他不接受正统经学的教化和熏染,当然也没有被禁锢住自由烂漫的灵魂,在他的内心,始终住着个孩子,保持着纯粹与美好。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冯友兰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冯友兰

冯友兰人物简介人物简介1939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

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

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

碑文有言:“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却日渐消逝了。

然而,20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冯友兰,谈起20世纪的中国哲学,唯一绕不过去的人还是冯友兰。

一个事实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

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

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

就如坎坷动荡的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样,冯友兰的一生,坎坷与矛盾并生,苦难与责任共存。

冯友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80多岁,年老多病,“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150多万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笔录而成。

他的最后15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

写作中间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未写完。

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

冯友兰是拼着性命在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

书成后4个月,他安然而去。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文中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的作业古代先哲庄子曾经发出过“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感叹,形容人生短暂。

但是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则因人而异。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人生的作业至关重要。

民国人物作文素材

民国人物作文素材

原文:。

抗战初期,蔡元培因病滞留香港,有位素不相识的青年从重庆寄来快信,自称是北大的毕业生,在重庆穷困潦倒,无以为生,请求蔡元培伸出援手,将他推荐给用人单位。

蔡元培当即致函某机关负责人,称那位青年学有所成,这封推荐信不久即发生效力。

然而那位青年到差时,所出示的毕业证书并非北大签发。

某机关负责人赶紧写信询问蔡元培,是否真的了解那位青年的底细。

蔡回复对方:不必在意那位青年是不是北大生,只要看他是不是人才。

如果他徒有北大毕业证书而不是人才,断不可用;如果他没有北大毕业证书而是人才,仍当录用。

笔记:2016-06-03原文:辜鸿铭一向狂傲,但他特别服膺蔡元培。

辜鸿铭曾在课堂上对学生宣讲:“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一个是我。

因为蔡元培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笔记:2016-06-03原文: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蔡元培)笔记:2016-06-03原文:章太炎从来不正眼看钱。

没钱了,他就卖字。

到了晚年,他更不晓得如何用钱了。

让仆役买一包烟时,他掏出五块钱。

儿子要做大衣时,他也掏出五块钱。

有一次,要盖房子了,他掏出来的,还是五块钱。

2016-06-03原文:当王国维在北京招国学研究生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来到清华大学,都想看到日夜思慕的大导师王国维,因为王国维当时的名声太大了!大家都在教室里盼望着……进来的将是什么样的一个风流倜傥的人物?铃声响了,踏进门来的王国维使大家很吃惊!很失望!只见一个五短身材,蓄八字须,戴缀有红帽结的瓜皮小帽,后面拖一根长辫子,着一件长袍,外套马褂的人缓步走入教室。

这就是我们的老师?这就是我们仰慕的伟大的国学大师?但是等到王国维一张口,一说话,一表述,一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就把这些学生领到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新境界、新学问、新天地!这时候,同学们都会由衷地佩服他。

2016-06-03《人间词话》之所以不同于前朝词话,就在于它融贯中西,在容纳西方比较文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典型的中式“境界”说。

2020届高考材料作文模拟《关于“10位民国先生”》题解及范例

2020届高考材料作文模拟《关于“10位民国先生”》题解及范例

2020届高考材料作文模拟《关于“10位民国先生”》题解及范例【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自古以来,先生是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也是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民国时期,那些杰出的人物不论男女都被尊称为“先生”。

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上述十位先生,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更灿烂了中华的文化。

请你任选其中的两到三位综合立意,在班级读书报告会上,推介他(她)们的道德品质、人生经历、精彩言论或作品风格……以凸显他(她)们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请结合本单元所学论证手法,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命题方向】本题为学生提供“十大民国先生”的真实影像,要求考生萃取其思想精华,借鉴他(她)们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为同辈的成长提供样本试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组合,展示人文积淀。

人文底蕴类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是新课标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的一项。

本题旨在鼓励考生以时代精神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文化魅力,思考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以培养家国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能力方面重在考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什么样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传承什么样的文化;如何继承,如何践行。

【解题】本题沿用2017年全国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型,是带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材料提供了“梁启超”“蔡元培”等10位“民国先生”的真实画像,特别能唤起莘莘学子对其音容笑貌的美好回忆。

“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更灿烂了中华的文化”是对其历史作用的准确定位;“任选其中的两到三位”是选材的数量限制;“推介他(她)们的道德品质、人生经历、精彩言论或作品风格……”是限定写作范围及重心;“在班级读书报告会上”是对交流对象的显性规定和表达方式的隐性要求;“凸显他(她)们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是写作本文的终极目的要求。

整个试题限制与开放并存,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个人、班级、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蔡元培人物简介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蔡元培人物简介

蔡元培人物简介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余。

浙江绍兴山阴县人。

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前清举人,1892年为翰林,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后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1902年与章炳麟等发起组织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提倡民权,鼓吹革命。

1904年组织光复会,次年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提出修改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支持李大钊等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实行教授治校。

1927年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后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倡导抗日。

1932年与宋庆龄等人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组织爱国民主抗日运动。

抗战爆发后,主张对日抗战,支持国共合作。

上海沦陷后,移居香港。

1940年3月5日病逝。

一百多年来,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换了不少人。

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还是蔡元培校长。

在北大昔日的历史传统和今日的格局气象中,蔡元培更内化为一种象征与启示,堪称风采依旧,因为有后来者“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

一、改造北京大学1917年1月,在黎元洪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的敦请和孙中山的劝促下,出身翰林的前清举人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

当时,许多学生继承着清末老爷式的作风,只想混个毕业资格,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

少数肯读书的,也多抱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把读书当做求取功名利禄的捷径,对学术研究并无兴趣。

至于教员,不学无术、混饭度日的大有人在。

这就是他就任之前北大的校风。

蔡元培到校后,第一次发表演说,即指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

”为贯彻这一方针,他提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提倡民主精神,推广近代科学文明,广泛调整科系及课程设置,扩充文、理科各系,随后又沟通文理,合为一科,设置研究所,改年级制为学分制。

民国英雄作文素材摘抄

民国英雄作文素材摘抄

民国英雄作文素材摘抄英文回答: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there were many heroes who emerged and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untry. These heroe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their actions continue to inspire people today.One of the most famous hero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Sun Yat-sen, also known as the "Father of the Nation". He was a political leader and revolutionary who led the overthrow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established the Republic of China. Sun Yat-sen's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which advocated nationalism, democrac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Another hero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Chiang Kai-shek, who succeeded Sun Yat-sen as the leader of theKuomintang party. Chiang Kai-shek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defending China against Japanese invasion during World War II. His leadership and determination inspired the Chinese people to resist the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fight fortheir independence.There were also many unsung heroes during the Republicof China period who fought for justice and freedom. For example, Hu Shih, a prominent scholar and diplomat, playeda key role in promoting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dvocating for intellectual freedom. His efforts to reform the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and promote freedom of thought were highly influential.中文回答:民国时期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学人风度”多维解读与运用【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海外留学18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年时间完成85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

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

他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他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

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

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

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

季羡林这样回忆陈寅恪: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维解读1.学术标杆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

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

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

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

就深刻与广博而言,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流传最广的3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

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

”理由有三: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

有了这“三不住”,陈寅恪还真是免谈的好,因为谈了也是白谈。

我想,易中天先生说的是实话,惟其说了实话,让我们看到了斯文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

2.人格独立在那个学人身不由己的时代,陈寅恪能够过滤净化自己的心灵,坚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文心,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学深思的中国文化习养。

作为一代文史巨擘,观其一生,很难用几句话评价陈寅恪其人,或许正如其在王国维墓碑上所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这两句话来评价他最为合适吧。

陈寅恪自始至终将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节放在第一位。

尤其在“十年动乱”期间,意识形态的高压管制也没有让陈寅恪在学术上做出丝毫让步。

相反,他提出,做学问不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

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是谈不上“现代化”的,更谈不上“世界之公民”。

【适用话题】标杆、平淡、坚守、操守、良知、沉潜、忧与爱、平凡之美、文化传承、人格独立、摒弃浮躁、学术自由、过滤心灵、人生的作业、寂寞与辉煌、看不见与看得见、这也是一种美丽……【素材二】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胡适被称为“胡博士”,他一生共获得35个荣誉博士头衔,中外罕见。

胡适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可以做一总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

”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颇值得玩味的。

胡适先生著述丰厚,在哲学、文化研究成果方面值得后人研究、借鉴的东西很多,他的墓志铭由台湾著名学者毛子水撰文,具体如下:“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殚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2010年,在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之际,北大设立了“胡适人文讲座”,以此欢迎胡适先生“回家”,但是,以胡适名义冠名的讲座,能在多大程度上承续他的人文情怀,传播他的自由理念,并契合时代精神,从而真正请回胡适一代人所代表的精神、气质和操守,尚需观察。

●多维解读1.宽容的价值胡适代表的正是“五四”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且带有一点儿浪漫色彩的人文精神,足见在思想世界中,自由、人权、民主这些概念是不分地域的;在人性的领域中,宽容和尊重这些价值也是穿越时空的,它们共同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帮助和感念,从而设定了人类文明的高度道德规范。

2.有人味的社会“只有自由民主才能造就有人味的社会”是胡适一生的民主诉求,也是“美丽中国”应有的人文内涵。

法国哲人伏尔泰说得最好,“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赞成,但是我要拼命力争你有说这话的权利。

”这是多么有人味的容忍态度!自己要争自由,同时还得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便是容忍。

容忍,既是个人品德,也是政治德行。

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是有人味的体现;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宽容,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胡适的时代已远,胡适的墓木已拱,但自由、民主与科学这些理想的内涵意义与落实途径,始终有待思索实践。

【适用话题】宽容、自由、回归、别样的辉煌、有人味的社会……【素材三】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很多作品成为东西方文学界、文化界所推崇的经典名著,版本众多、流传甚广,他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

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林语堂一生曾3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被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边书”。

同时他本人也是发明家,曾发明过打字机,获得了美国专利。

林语堂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

他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为”的事。

他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自称,成功的秘诀是写的东西必须是心得之言,有见地,有力量。

鲁迅在世时,常把林语堂骂得狗血喷头。

可在鲁迅去世以后,林语堂这样写道:“鲁迅顾我,我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林语堂的两个姐姐因家庭困难只好过早地辍学,回乡嫁人。

林语堂后来回忆说,他离家去上海读书时,二姐送给他四毛钱,并对他说:“和乐,你到上海要好好念书,做个好人,做个名人,我们是没有希望了。

”这种真情厚望,林语堂终身没有忘记。

在《生活的艺术》中,他写道: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

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一个富有良知、担当道义的作家,应在著作里展示美好与希望,创造更多诗意的生活和空间,犹如他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里,塑造的道家女子形象姚木兰那样,身在乱世,始终“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

就是说,如果外部世界是邪恶的,只要自身周正,也能够安然度过灾患。

林语堂先生有这样一段关于文学阅读的精彩感悟:“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他始终是一个不成胎的卵子,不结子的雄蕊。

所喜爱的作家或文学爱人,就是他灵魂的花粉。

”那么你有喜爱的作家吗?你有“文学爱人”吗?你的灵魂在飘荡吗?你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多维解读1.生活的艺术林语堂把吾国吾民,看得何其之“艺术”!他说:“我觉得艺术、诗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的,是辅助我们恢复新鲜的视觉、富于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种更健全的人生意识。

”林语堂作为主流价值之外的边缘“智者”,其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启示着人文领域的现代知识分子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林语堂引领着我们在儒、道、佛、基督教世界中游历跋涉,在物质、精神、科学、人文的海洋中沉浮,智慧之火花频频闪烁,妙语叠出,精彩纷呈。

2.快乐的真谛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以道德、教养为规范的享乐是人生至善之境。

快乐是一种美德,因为它不但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与赞美,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和轻快。

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终结,林语堂这位哈佛博士快乐、智慧的生活态度在如今喧嚣的尘世里更加显得有趣、可贵,也似乎更加让人难以企及。

【适用话题】灵魂、尊重、文化交流、人生趣味、精神家园、生活的艺术、科学和人文、文科与理科、快乐的真谛、万物静观皆自得、活出幸福的感觉……【素材四】冯友兰——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1939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

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

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