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陈寅恪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丨国学大师陈寅恪

人物素材——陈寅恪[人物品性]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
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
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
以示讽刺。
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解放后,他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1962年,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
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
”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
”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传》,最后撰《寒柳堂记梦》。
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
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
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
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
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陈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
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
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
有《诗存》问世。
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出版。
20XX高考作文素材:国学大师陈寅恪_高考作文素材.doc

2016高考作文素材:国学大师陈寅恪_高考作文素材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
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 )先生。
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 ) 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 ),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
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
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
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
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
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
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
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刚刚年满36岁。
一年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
他很幽默。
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的读书顾问,于是陈寅恪就给学生们送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高中三年级优秀语文作文素材之陈寅恪

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寅恪(1890—1969),字鹤寿,修水人。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曾留学日、德、瑞士、法、美等国,通晓英、法、俄、日、德、希腊、拉丁、梵、蒙、波斯等22种文字,被誉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主要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等,晚年在双目失明、膑足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1925年,作为当时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新成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性地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元任;第四位就是被称做“教授的教授”的寅恪。
四大导师中,寅恪到校最晚,在当时也最名不见经传。
寅恪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经吴宓推荐的,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
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云祥有过一番争执。
问:“(寅恪)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
”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
”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一听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之后梁启超提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著名教授对寅恪的推誉,云祥一听,既然外国名家都如此推崇,那就聘请。
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的秋天,寅恪抵达清华,时年36岁。
寅恪家学渊博,祖父是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巡抚宝箴,父亲是清末“同光体”代表诗人、被称为“维新四公子”之一的三立。
因为宝箴和三立在率先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父子俩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寅恪是三立的第三子,这一年他9岁。
寅恪少时在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了经、史、哲学典籍,但父亲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而是把父辈两代人变法图强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在寅恪13岁时就送他和哥哥衡恪东渡去了日本,入巢鸭弘文学院,同行的中国学生还有鲁迅等人。
陈寅恪高考作文

陈寅恪高考作文【篇一:高三优秀语文作文素材之陈寅恪】陈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曾留学日、德、瑞士、法、美等国,通晓英、法、俄、日、德、希腊、拉丁、梵、蒙、波斯等22种文字,被誉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主要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等,晚年在双目失明、膑足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1925年,作为当时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新成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性地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第四位就是被称做“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
四大导师中,陈寅恪到校最晚,在当时也最名不见经传。
陈寅恪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经吴宓推荐的,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
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曹云祥有过一番争执。
曹问:“(陈寅恪)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
”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
”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一听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之后梁启超提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著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曹云祥一听,既然外国名家都如此推崇,那就聘请。
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的秋天,陈寅恪抵达清华,时年36岁。
陈寅恪家学渊博,祖父是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清末“同光体”代表诗人、被称为“维新四公子”之一的陈三立。
因为陈宝箴和陈三立在湖南率先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父子俩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陈寅恪是陈三立的第三子,这一年他9岁。
有关陈寅恪的作文材料

有关陈寅恪的作文材料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曾留学日、德、瑞士、法、美等国,通晓英、法、俄、日、德、希腊、拉丁、梵、蒙、波斯等22种文字,被誉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主要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等,晚年在双目失明、膑足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1925年,作为当时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新成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性地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第四位就是被称做“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
四大导师中,陈寅恪到校最晚,在当时也最名不见经传。
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
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
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
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
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2024年高考高分素材积累:20则可用的人物素材合辑

1、陈寅恪(1)史学大师陈寅恪的骨气史学大师陈寅恪,抗战之前,他就是衣食无忧潜心地做学问。
然后突然战争爆发,父亲去世,日军包围了北平城。
他的右眼视网膜脱落,要留在北平做手术的话,就有可能被日本人挟持利用。
他不愿意为日本人服务,决定跟着学校一起走,这实际上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右眼。
他一路颠沛流离,因为放弃治疗,右眼失明,左眼也接近失明。
(2)高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等都风雨无阻地来听课。
然而,命运对待陈寅恪又是极其刻薄,他的一生颠沛多难,他壮年失明,暮年膑足,文革中因不肯就辱又多遭摧折,对一般人而言,这样的打击真是生不如死了,然而,陈寅恪却充满韧性地活了下来,并且没有停止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完全沉浸在一个更为崇高壮美的艺术世界与思辨世界里。
高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在中国思想史上最黑暗的年代能坚持这一原则,乃是大师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
(3)文凭≠学历著名史学家陈寅恪留学欧美各国,学得一肚子知识,没有拿回一张文凭;蔡元培五次出国,在国外游学十二年,没有拿回什么文凭。
现在的某些“海归派”恰恰多的是各种耀眼而花俏的洋文凭,却很少拥有真材实学。
犹如现今一些高校“名人”的名片,头衔越来越多,学术成果越来越少。
虚心的人用文凭来鞭策自己,心虚的人用文凭来炫耀自己。
——丰子恺文凭不等于文化水平,学历不等于学识阅历。
(4)知耻而后勇的辜鸿铭光绪十一年,28岁的辜鸿铭做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
在国外长大的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但国学根基不深。
一次,辜鸿铭在总督府宴会上高谈阔论许久,清末大儒沈曾植在旁一言不发。
辜鸿铭好奇地问:“先生为何沉默不语?”沈曾植回答说:“你说的话我都能懂,你要懂我的话,还须读二十年中国书。
”辜鸿铭受此批评,从此浸润于中国典籍之中,“穷四书五经之奥,兼涉群籍”。
陈寅恪作文素材运用

陈寅恪作文素材运用陈寅恪,字元亮,号南海,浙江绍兴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化史有着深刻的研究和颇具影响力的贡献。
在他的著作中,不仅有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还有许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素材的参考和运用。
首先,陈寅恪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为我们的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比如,在写作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文章时,可以引用陈寅恪对于古代文化的研究成果,丰富我们的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陈寅恪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也是非常深入的,他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可以为我们的文学作品写作提供宝贵的素材和启发。
其次,陈寅恪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内涵,这些情怀和内涵可以为我们的作文增添温度和深度。
在写作关于人文关怀的文章时,可以引用陈寅恪对于人文情怀的阐述和表达,为我们的文章增添温暖和情感。
同时,陈寅恪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也是非常深刻的,他的思想可以为我们的文章写作提供丰富的思想素材和启发。
最后,陈寅恪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这些表现和技巧可以为我们的作文增添魅力和吸引力。
在写作关于艺术表现的文章时,可以引用陈寅恪对于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的运用,为我们的文章增添魅力和吸引力。
同时,陈寅恪的作品中还融入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这些古代文学作品可以为我们的文章写作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启发。
综上所述,陈寅恪的作品对于我们的作文写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的作品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可以为我们增添人文情怀和思想内涵,同时还可以为我们的作文增添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陈寅恪的作品,为我们的作文增添丰富的素材和内涵,使我们的作文更加有深度和魅力。
2020年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国学大师陈寅恪

2020年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国学大师陈寅恪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师陈寅恪作文,大家好好阅读!【国学大师陈寅恪】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
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
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
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
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
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
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
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
”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
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时,刚刚年满36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
(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人物评价
1、家世显赫,学识过人。
其父是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曾任湖南巡抚。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
早年,他留学日本、欧洲、美国等,学习梵文、巴利文等古文字,并了解西方文化。
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在中国百年学术史上,陈寅恪才是学贯中西的“泰斗”。
早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期,陈就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四大导师”。
今之“大师”季羡林不过是受他指教、经他提携的学生。
2、些许便宜面包,图书馆里度日。
1902年,13岁的陈寅恪开始其16年的海外留学之旅,他先是以自费生身份到日本,留学4年后,因脚气发作,陈寅恪回国,日本留学生活画上句号。
1918年7月,归国4年的陈寅恪再续留学之旅,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梵文与巴利文,兼及印度哲学与佛学。
1921年一战结束后,再赴德国,进入柏林大学研究梵文。
第二次留学德国期间,由江西省教育司公费资助,但因时局动荡,资助难有保障,生活着实困苦。
陈寅恪三女儿陈美延回忆:“经济来源断绝,父亲仍坚持学习。
每天一早买少量最便宜的面包,即去图书馆度过一天,常常整日没正式进餐。
”当时留学国外,很多人专为学术而学术,对硕士、博士学位并不在意。
傅斯年欧洲7年求学,回国时只留下几本笔记。
陈寅恪国外留学多年也是未拿半个学位,为读书而读书不用学位装点门面欺世盗名,直至现在仍是美谈。
3、坚守民族大义。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
治丧完毕,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
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
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
国难当头,民族大义不忘。
4、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在讲授历史研究的心得时,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
”他的学生曾经回忆道:“陈师在讲历史研究时,常说: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为‘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
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文籍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了,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学人品格
陈寅恪的“四不讲”
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先后留学于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通晓梵文、突厥文、
满文等多种东西方语言文字。
归国后先后任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岭南大学等数所大学。
陈寅恪一生中为人们留下了大量著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为后来人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学方法,民国以来即广为学界所尊崇。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
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
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
此外,陈寅恪讲学还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
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
他常说: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替大考。
但陈寅恪又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
生平与志业
(一)富传奇色彩的学人
游学欧美第一流学府,却不拿半个学位。
日人白鸟库吉称其为中国最博学的人,却完全没有俗世的声名,不像梁、胡、冯等成为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十三经》大半能背诵,且每字必求正解,却不作经学与三代两汉之学问。
他的家世是晚清变法思潮中的中坚亪物,他本人却被胡适称为“遗少”。
在时代思想中他是一个“落伍者”,用他的话来说,西学学历极深,学养极厚,却极热爱中国文化,坚持中国文化本位论。
(二)绝世孤衷的畸人
失明、膑足之际,仍能坚苦卓绝,锲而不舍,穷十年岁月,写出《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如此巨著。
其毅力与精神,极富传奇色彩。
助手黄萱曾感慨:“寅师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而《别传》的写作缘起,又起因于抗战时在昆明得常熟白茆钱宅红豆一粒,晚年重萌相思,既“珍重君家兰桂室”,“裁红晕碧泪漫漫”(柳如是诗句),且讳深心苦,诚韩退之所谓“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词”者也。
其历史观既注重经济动机,又注重精神动源。
唯其如此,陈先生由学者进而哲人的境界。
其藏书有四次劫运:清华园的窃贼;抗战的流离颠沛途中;内战时卖书以购煤取暖;文革时的红卫兵抄家。
陈先生的书劫,即陈先生的痛史。
(三)中国文化的托命人
从道德观点对宋学作了最高的礼赞。
中国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中国将来之发展,必定是“宋学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
”从文化理想对宋学作了最深刻的预言。
托命河汾。
“疏属汾南何等事,衰残无命敢追攀”陈先生“对于历史文化,爱护之若性命”通过“借耒且”一词来指斥当代“遗仁弃义”的暴政。
陈寅恪经典语录
1、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2、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3、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
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
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并未改易。
4、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
王国维死后,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纪念。
当时正值国民党统一时,立碑时间有年月可查。
在当时,清华校长是罗家伦,是二陈(CC)派去的,众所周知。
我当时是清华研究院导师,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来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学问的人。
特别是研究史学的人。
5、旧籍于礼仪特重,记述甚繁,由今日观之,其制度大抵仅为纸上之空文,或其影响所届,止限于少数特殊阶级,似可不必讨论,此意昔贤亦有论及者矣。
6、红碧装盘岁又新,可怜炊灶尽劳薪。
太冲娇女诗书废,孺仲贤妻药裹亲。
食蛤那知天下事,然脂犹想柳前春。
(河东君次牧翁“冬日泛舟”诗云:“春前柳欲窥青眼。
”)炎方七见梅花笑,惆怅仙源最后身。
7、早岁偷窥禁锢编,白头重读倍凄然。
夕阳芳草要离家,东海南山下巽田。
8、文人薄命,才女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