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政界人物照片(之三)国民党其他将领头像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1931-1949年的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军: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佐衔;最初等级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但改变了称谓;即在军官衔的前面冠以专业名称;如“军需少将”、“军医中校”、“军法上尉”等..1934年以后;军佐衔改用新称谓;将级军佐衔统称“监”;校级军佐衔统称“正”;尉级军佐衔统称“佐”..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档次外;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的..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张自忠、廖磊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为正式晋升二级上将;如钱大钧、罗卓英等..此外;国民政府于1934年12月对驻蒙古、新疆、西康、西藏等地的武职官员;颁行了一种特殊的官衔;共分三等十级;其称谓类似于清末的军官衔称:一等一级称都统、一等二级称副统、一等三级称协统;二等一级称都领、二等二级称副领、二等三级称协领;三等一级称都卫、三等二级称副卫、三等三级称协卫;此外还设有准卫一级..中国的军衔制从清末建立到民国的几次改动;军衔等级中都没有“大元帅”这一级;那么孙中山和蒋介石等人的大元帅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孙中山等人的大元帅并不是军衔;而是职务;是一种权力象征..1917年7月张勋复辟后;孙中山即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8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有130多名议员出席;决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规定军政府设海陆军大元帅一人;元帅二人;均由国会选举产生..大元帅是国家元首兼行政首长;元帅则协助其工作..9月1日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桂系军阀陆荣廷、滇系军阀唐继尧为元帅..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大元帅职;但陆、唐二人不愿和孙中山合作;分别通电拒受元帅职务..可见;孙中山的大元帅是一种职务;即最高军政长官;其权力相当于实行“总统制”国家的总统;即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而不是军衔..其实;在晚清实行军衔制时;就有陆海军大元帅一职;是由光绪皇帝兼;光绪病逝后;宣统皇帝即位;因他当时才3岁;大元帅之职由其父摄政王载沣兼..而民国时期的大元帅也不止孙中山一人..北洋政府历届元首总统或执政;均兼陆海军大元帅..1924年11月;孙中山督师北上;国民党元老谭延闓、胡汉民在广州先后代理大元帅职..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的大元帅也是一种实际职务名称;其权力相当于实行“内阁制”国家的总统..1934年3月溥仪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在长春当上了“满洲国”儿皇帝;并兼“满洲国陆海军大元帅”..1937年7月“七七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2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大元帅;即最高军事统帅..蒋介石是旧中国最后一位大元帅..以上这些大元帅都不是军衔..如蒋介石就任大元帅时;军衔仍为特级上将;直到1975年蒋在台湾去世时;其特级上将的军衔都未曾改变过..。
民国名人老照片(三)北洋总理肖像照

民国名人老照片(三)北洋总理肖像照作者:臧伟强来源:《收藏/拍卖》 2014年第4期文、图:臧伟强民国肇造,各种力量相继登上历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
除了总统的更迭,北洋内阁总理的变换频繁,也是历史风云变动的反映。
一张张老照片收藏的背后,诉说的是既精彩又无奈的岁月旧事。
“民国第一内阁”国务总理1912 年3 月,按《临时约法》的规定,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推荐唐绍仪(1862 - 1938,广东珠海人)为首任国务总理人选,并组织第一届内阁。
唐绍仪为袁世凯多年契友,曾任前清奉天巡抚、邮传部尚书,但他在以清廷全权代表身份进行南北合议时,却与谈判对手伍廷芳等南方革命党往还融洽,组阁前又由蔡元培、黄兴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因而,本属袁系的唐绍仪也博得南方党人的认可。
1912 年4 月1 日,北京政府首届内阁成立。
阁员中,除唐绍仪之外,蔡元培、王宠惠、宋教仁、陈其美(王正廷代理),均为同盟会籍,属南派;赵秉钧、段祺瑞、刘冠雄,为袁世凯亲信,属北派,至于熊希龄、陆徵祥(前期在国外,后期归国)、施肇基,虽非袁的嫡系,但也暂归北派。
国务会议上,北派力主“总统制”,南派力争“责任内阁制”,反对总统全权制的唐绍仪自恃与总统有旧谊,便对诸多事务擅自做主。
5 月,唐绍仪经袁世凯、孙中山同意,直接向利率优惠的比利时华比银行借款一百万英镑。
此举招致“四国银行团”对北京政府的不满,袁世凯则将责任推向唐绍仪,舆论、议员更是百般斥责这位“亡国总理”。
面向袁的漠然态度,懊丧至极的唐绍仪只好亲往四国驻北京公使馆赔礼道歉。
此刻,他已洞悉袁对自己的不信任。
因执意表达国务总理的权力,唐绍仪遂招致袁世凯忌恨。
于是,袁授意内务总长赵秉钧、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对唐予以抵制。
据张国淦所撰《辛亥以后的袁世凯》,赵秉钧从未出席过国务会议,刘冠雄则经常缺席,有关公务他们直接向袁汇报;军界要事,则完全由袁与段祺瑞、王士珍商定;至于外事活动,外交次长蔡廷干按袁的旨意行事,总理唐绍仪、总长陆徵祥更是往往不知。
1948年民国政要“全家福”拍摄轶事

1948年民国政要“全家福”拍摄轶事作者:陈宁骏来源:《钟山风雨》2015年第04期1948年5月20日上午10时,蒋介石在国民大会堂正式就任中华民国总统。
其后,蒋介石、李宗仁各自偕夫人,分乘两辆汽车,缓行开往总统府。
11时15分,国民政府各机关首长及文武官员齐集总统府大礼堂内,集体觐贺总统、副总统。
11点40分,总统、副总统夫妇及觐贺官员在总统府子超楼前摄影留念。
这一张照片实际上就是民国政府高级官员在大陆的最后一次“全家福”。
“全家福”拍摄者是谁“全家福”右下方有“光华照相馆摄”的字样,对于拍摄者来说,这也是一种广告宣传。
光华照相馆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御用”照相馆了,位于总统府西边不远的碑亭巷,在南京大大小小20家相馆中“独树一帜”,服务对象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军政要员为主,总统生日、政府会议、官员合影等许多照片均被其“垄断”,以致有人认为“光华”是“官办”的。
光华照相馆有两个老板:钱树滋和王贵逊,钱树滋的侄女钱竞秀嫁给了王贵逊,因此这“光华”也可称得上是家族企业。
“光华”能够揽到如此重要的业务,主要还是因为两位老板通过长时间努力,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
早在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系列结婚照是由中华照相馆拍摄的。
中华照相馆是上海最早的照相馆之一,老板是宋子文的同学。
蒋氏夫妇非常满意,常常照顾相馆的生意,也就认识了当时在中华照相馆里工作的钱树滋和王贵逊。
钱树滋和王贵逊都是勤奋好学之人,随着技术的提高,名气也越来越大。
他俩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翅膀硬了,就想“单飞”开店做老板。
可是二人没有什么积蓄,好在钱树滋的哥哥当时在邮政局是个小头头,出资相助。
光华照相馆终于在南京的石板桥开业,老板是从大上海来的,生意不错。
宋美龄是光华照相馆的常客,也是最好的“广告”,许多高官的太太也都成了“光华”的常客。
“光华”生意好上加好。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开幕,“二号人物”汪精卫在合影时遇刺。
国民党最有权势的17个人,第一无悬念,其他都有谁?

国民党最有权势的17个人,第一无悬念,其他都有谁?1928——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党内最有权势的人都有谁呢?来看看吧。
蒋介石1928年2月,蒋介石被国民党中央推举为军事委员会主席,10月出任国民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
他后来还担任过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总统等要职。
国民政府时代绝大多数时间里,蒋都掌握着党政军大权。
汪精卫汪精卫是国民党元老,是孙中山遗嘱的起草者。
1925年7月汪被推举为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后被蒋介石排挤、辞职。
1932年,蒋介石与汪精卫达成合作,共同组建政府,汪精卫担任行政院长、中央政治会议主席,蒋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汪、蒋分别负责政事、军事。
1938年4月,汪精卫被推举为国民党副总裁,12月汪精卫叛逃。
1940年汪出任南京伪政府主席。
胡汉民胡汉民是孙中山的亲信,国民党元老,孙先生外出时,常常由胡汉民代行其职权。
1927年时,胡汉民担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等要职,1928年担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
1931年2月蒋介石将胡汉民软禁,导致反蒋派在广州另立中央,与蒋对抗。
最终蒋介石被迫释放胡汉民。
1935年胡汉民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
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去世。
孙科孙科是孙中山长子,29岁时即担任广州市市长,深受孙先生重用,长期在国民党中央担任要职。
1927年时,曾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建设部长等职务。
1932年孙科担任行政院长,1933年出任立法院院长,1948年又出任行政院长。
李宗仁白崇禧李宗仁、白崇禧是国民党桂系的首领,1928年时,桂系控制广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地,兵力达到30万。
但桂系在1929年蒋桂战争中战败,之后桂系实力下降,长期困守广西一地。
抗战时期,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曾经领导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
抗战胜利后,李宗仁担任国民政府北平行辕主任。
1948年李宗仁当选为副总统。
1949年蒋介石下野,李宗仁担任代总统。
国民党高级将领名单

向凤武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军长
邱行湘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零六师师长
郑庭笈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九军军长
廖耀湘中将 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官
黄正诚中将 国民党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杜建时中将 国民党北宁线护路司令兼天津市市长
宋瑞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
马励武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
杨天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姚北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郭惠苍少将 国民党第92军21师师长
刘英少将 国民党第3军32师师长
路可贞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师副师长
李英才少将 国民党第5兵团参谋长
谢代蒸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195师师长
留光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43师师长
郭吉谦少将 国民党第5军副军长、代理军长
司元恺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军长
于一凡少将 国民党第12军副军长兼112师师长
刘顺佳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副军长
龚时英少将 国民党第70军32师师长
李宝善少将 国民党第77军37师师长
吴家钰少将 国民党第64军156师师长
陈芝芳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180师师长
张岚峰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安第三纵队司令
孙殿英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四路军总司令
郝鹏举中将 国民党鲁南绥靖区司令兼第四十二路军总司令
孙渡中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张绩武中将 国民党津浦路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王景宋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
莫得洪中将 国民党湘桂黔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段霖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师长
钟彬中将 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官
中华民国将领

中华民国将领冯玉祥,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1935年4月2日授予。
朱培德,陆军一级上将,代理参谋总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
1935年4月2日授予。
李宗仁,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中华民国代总统。
1935年4月2日授予。
何应钦,陆军一级上将,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1935年4月2日授予。
张学良,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理总司令。
1935年4月2日授予。
陈济棠,陆军一级上将,广州绥靖公署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1935年4月2日授予。
唐生智,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首都卫戍司令长官。
1935年4月2日授予。
阎锡山,陆军一级上将,太原绥靖公署主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部长。
1935年4月2日授予。
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1938.1-1945.12)。
1935年9月6日授予。
刘湘,陆军一级上将,1938年1月20日病逝于汉口。
1938年2月14日追晋。
曹锟,陆军一级上将,1938年5月17日病逝于天津。
1938年6月14日追赠。
程潜,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主任,长沙绥靖公署主任。
1939年5月13日晋升。
吴佩孚,陆军一级上将,1939年12月4日病逝于北平。
1939年12月9日追赠。
宋哲元,陆军一级上将,1940年4月5日病逝于四川绵阳,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0年5月18日追晋。
陈调元,陆军一级上将,1943年12月18日在重庆病逝。
1944年2月2日追晋。
白崇禧,陆军一级上将,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5年10月5日晋升。
陈诚,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中华民国副总统。
1947年2月21日晋升。
台湾将领周至柔,空军一级上将,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保安司令、“总统府”参军长。
1951年晋升。
徐永昌,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资政。
1952年晋升。
国共双方公认的二十二名国军抗日名将(更新)

国共双方公认的二十二名国军抗日名将(更新) 国共双方公认的二十四名国军抗日名将(2011年版)根据以下三个名单的综合:一、抗战期间军衔最低为国军少将(对不起副团长谢晋元和中国空军驱逐机部队司令高志航了,两人都是牺牲后才被追“抗,都3、抗战牺牲的最高将领--张自忠1890-1940牺牲,山东,追晋上将(生前为中将加上将衔)获抗战青天白日勋章,抗战曾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的枣宜会战中抗敌牺牲中国历史上不乏忍辱负重的汉子,如明朝的徐阶,如国军将领张自忠。
尽管1933年3月时任第三十八师师长的张自忠参加喜峰口大捷曾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但随后张自忠曾一度被称为华北特号汉奸(被宋哲元安排留守华北和日本忍辱周旋时曾任察哈尔省主席兼北平市市长),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捐躯疆场不但雪洗了汉奸的罪名,也赢得了全体国人的尊重,甚至连凶残的日本军人都为之折服。
张自忠是抗战牺牲最高级别的将领,也是胡总书记纪念抗战六十周年讲话中提到的四名国军将领之一,被网民称为国军十大抗“百)。
5生前6、区司令长官1936年冬时任第七军团总指挥的傅作义领导的绥远抗战被认为是“揭开民族历史的新页”“中国人民抗日的先声”,1940年春时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傅作义指挥的五原大捷创国民党战区收复失地之先例,并因此获青天白日勋章。
第三节:佟麟阁、赵登禹、蔡廷锴佟麟阁和赵登禹战死疆场,都得到国军的追晋,蔡廷锴曾获抗战青天白日勋章,三人都被大陆CCTV抗日英雄谱和人民网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收录为抗日名将;“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10、淞沪战役的民族英雄--蔡廷锴1892-1968,广东,抗战时为中将获抗战13、),军”14、抗战中牺牲的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1892-1944牺牲,四川,追晋上将(生前为中将)抗战时曾任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
在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指挥的豫湘桂会战之豫中会战溃败中,李家钰为掩护友军防御牺牲引用汶川地震时激昂的一句话“川人从未负国,国人怎可负川”,抗战64万伤亡川军将士约为全国的五分之一,李家钰是其中最高级别的军人,也是抗战中牺牲的两名最高将领之一。
国军将领 - 台湾地区军事

宋希濂(1907-1997),蒋介石嫡系部队的重要将领,陆军中将。自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被俘,历经重要战役数十次,曾获青天白日勋章,有"鹰犬将军"之称。他在1959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事业。......
作者:佚名发表于:2004-09-02 查阅全文... 盛世才(1892~1970)
盛世才(1892-1970),字晋庸,原名振甲,字德三。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他从不甘屈就国民党军参谋部作战科长转而进入新疆图谋升迁,经几年施展权谋,摄取了新疆最高统治权,独裁专断,称霸新疆达十二年之久。......
作者:佚名发表于:2004-09-02 查阅全文... 汤恩伯(1900~1954)
汤恩伯 1900.9.20~1954.6.29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名克勤,字恩伯。浙江武义人。1920年入援闽浙军讲武堂,毕业后任浙军第1师排长。1925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8年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事教官,继任学生总队大队长,在校期间著《步兵中队(连)教练之研究》,博得蒋介石赏识。1931年起,任第2师师长、第13军军长等职。1937年“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指挥所部在南口地区抗击日军进攻,予敌重创。10月任第20军团军团长。翌年3月率部参加......
作者:佚名发表于:2004-09-02 查阅全文... 苏炳文(1892~1975)
苏炳文(1892-1975),字翰章。原东北军将领,曾任上将军事参议官。"九·一八事变"后,在黑龙江省的海(拉尔)满(洲里)地区率部抗日,一度誉满全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锦州之际,与国民党军第八兵团司令周福成策动部队起义。解放后出任黑龙江省体委主任、省民革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