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之潘复
民国时期济宁最牛的五个人,个个非同凡响

民国时期济宁最牛的五个人,个个非同凡响靳云鹏靳云鹏曾经担任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总理,是皖系军阀段祺瑞手下的“四大金刚”之一。
靳云鹏1877年出生于济宁邹城苗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弟姐妹七人,父亲早逝。
后来,靳云鹏的母亲邱氏带着孩子迁到济宁靠卖煎饼维持生计。
靳云鹏18岁时因生活所迫,赴天津参加了袁世凯组建的“新建陆军”,隶属于段祺瑞的部下。
因受段祺瑞赏识,靳云鹏历任陆军参赞、第五师师长、山东都督、陆军总长,直至1919年担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潘复潘复1883年出生于济宁微山县马坡镇潘庄,后随父亲移居济宁,在民国时期,潘复曾任北洋政府最后一任国务总理。
潘复年轻时熟读经书并考中举人,民国成立后,历任财政部次长、全国河道督办、财政部总长、交通部总长,直至担任国务总理。
令人称奇的是,潘复与靳云鹏这两位民国总理有“兄弟之情”,靳云鹏的母亲邱氏是潘复的奶妈。
原因是靳云鹏母亲在济宁卖煎饼时偶遇潘复的父亲,潘复父亲见邱氏厚道能干,就让她去潘家做杂工,兼做潘复的奶妈。
后来潘家遇到劫匪绑票,邱氏在危急之际用儿子靳云鹏替换了潘复,对潘家有恩,所以邱氏后来名为佣工实际和潘家成了亲戚。
王毓芝王毓芝1875年出生于任城区北门大街,曾任北洋政府币制局副总裁、全国烟酒事务督办、总统府秘书长等重要职务。
王毓芝1905年考入陆军学堂,肄业后跟随军阀曹锟任机要秘书,后在曹锟的提携下步步高升。
1923年曾帮助曹锟贿选总统,贿选成功后,王毓芝被任命为总统府秘书长。
1924年末曹锟下野,王毓芝也被解职,1933年病逝于天津。
吕德镇吕德镇又名吕静之,是民国时期济宁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产业涉及钱庄、典当、百货、工厂等各个领域。
由于吕德镇的产业在济宁占的份额极高,所以吕德镇在济宁有“吕半城”的称号。
不过,吕德镇的产业并不是靠自己奋斗得来的,而是从祖父、父亲手中接过来的,他本人贪图享受,不善经营,虽然兴建了当时济宁最豪华的住宅群吕家宅院,但却没能守住,后来负债累累,不得不卖光了家产。
民国初年两大党派

三、其中有影响的报刊 介绍
(1)自由党和《民权报》、《自由 日报》
中华民国自由党是林与乐、梁舜传、谢树华等十二人于1912年 1月8日在上海发起的,2月3日正式宣布成立。它拥戴孙中山、 黄兴为正、副主裁,推举李怀霜为临时副主裁,林与乐为理事 长,谢树华为理事,实际首领是李怀霜。 该党领导成员,从上海本部到各地支分部大都是资产阶级、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党员则主要是小资本家、小商人、小房 产主、手工业主、小律师、医生等。因为它声称凡入党者将终 身受其“保护”,所以也吸引了一部分下层人民。
» 1937年后,依附日军。曾担任汪精卫政权的国民政府国务委员, 考试院副院长等职。1934年江亢虎以坎拏太(即加拿大)中国学 院院长及美国国会图书馆顾问身份访台,8月22日由福建抵基隆, 9月9日自台北经基隆回中国,对台湾汉诗社的末流曾提出针砭: “遂变为吟风弄月之作。桑中陌上之音。变本加厉。每下愈况。 甚者至于歌颂盛德。鼓吹休明。仿佛科举时代之试帖。弥可鄙 已。”江亢虎对于旧文学末流的批判与当时台湾新文人的观点颇 为相同,他对瀛社某绅士大唱与日本的“亲善论”,也以“屈原 杜甫责望之”(《台游追记》41页),希望台湾旧文人展现风骨, 不要依附统治权贵。在瀛社例会上,他特别勉励诗人当尽民族国 家的职责,而非仅舞文弄墨:“宜尽力文化。致意国事。所谓余 事作诗人。非诗人专作诗也。而诗与文原合璧。文不离诗。诗亦 不能离文。徒作诗而不能文。非学人之本分。”这个说法与梁启 超在雾峰的留言也是相同的。1945年二战后,被中国政府以汉奸 罪名起诉,被判无期徒刑,1954年因营养不良及肺结核死于南京 狱中。
• 国民协会在上海办有《民报》,在福州办有《民心日报》。 • 中华共和宪政会在上海办有《共和宪政杂志》,陈福民任 主编。 • 中华平民党在上海等地办有《中华民生报》。 • 大同民党在上海办有《大同民报》。 工商勇进党在上海办有《工商日报》。
中华民国的历任总理

中华民国的历任总理内阁总理(按照《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对国会负责) 唐绍仪(1912.03-1912.06)陆征祥(代1912.06)(以外交总长代理)陆征祥(1912.06-1912.08)赵秉钧(代1912.08-1912.09)赵秉钧(1912.09-1913.04)段祺瑞(代1913.05-1913.07)(以陆军总长代理)朱启钤(代1913.07)段祺瑞(代1913.07)熊希龄(1913.07-1914.02)孙宝琦(代1914.02-1914.04)(以外交总长代理)政事堂国务卿(袁世凯成正式大总统后,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设政事堂。
)徐世昌(1914.05-1915.10)陆征祥(代1915.10-1916.03)(以外交总长代理)徐世昌(1916.03-1916.04)段祺瑞(1916.04-1916.06)国务总理(袁世凯称帝死后,国务院官制恢复,)段祺瑞(1916.06-1917.05)伍廷芳(代1917.05-1917.06)(以外交总长代理)江朝宗(代1917.06)(以步兵统领代理)李经羲(1917.06-1917.07)段祺瑞(1917.07-1917.11)汪大燮(代1917.11)(以外交总长代理)王士珍(署1917.11-1918.02)钱能训(代1918.02-1918.03)(以内务总长代理)段祺瑞(1918.03-1918.10)钱能训(1918.10-1919.06)龚心湛(代1919.06-1919.09)(以财政总长代理)靳云鹏(代1919.09-1919.11)(以陆军总长代理)靳云鹏(1919.11-1920.05)萨镇冰(代1920.05-1920.08)(以海军总长代理)靳云鹏(1920.08-1921.12)颜惠庆(代1921.12)(以外交总长代理)梁士诒(1921.12-1922.01)颜惠庆(代1922.01-1922.04)周自齐(署1922.04-1922.06)(以教育总长代理)颜惠庆(1922.06-1922.07)王宠惠(1922.07-1922.11)汪大燮(1922.11-1922.12)王正廷(代1922.12-1923.01)(以外交总长代理)张绍曾(1923.01-1923.06)高凌霨(代1923.06-1924.01)(以内务总长代理)孙宝琦(1924.01-1924.07)顾维钧(代1924.07-1924.09)(以外交总长代理)颜惠庆(1924.09-1924.10)黄郛(1924.10-1924.11)段祺瑞临时执政府时期许世英(1925.12-1926.02)贾德耀(1926.02-1926.04)胡惟德(署1926.04-1926.05)(以外交总长代理)颜惠庆(1926.05-1926.06)杜钖圭(代1926.06-1926.09)(以海军总长代理)顾维钧(代1926.10-1927.06)(以财政总长代理)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时期潘复(1927.06-1928.06)1928.10.3,国民政府通过《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以行政院院长取代国务总理,并设置行政院成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民国陆军上将潘文华生平简介

民国陆军上将潘文华生平简介潘文华(1886—1950),号仲三,外号潘鹞子,川军甫系的武德励进会第二任会长,刘湘死后替补成为川军五行中的一人。
民国二级陆军上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国陆军上将潘文华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潘文华生平简介潘文华是民国时期四川军队中的著名将领,他出生在1886年,在1950因病去世,外号潘鹞子,是川军甫系的武德励进会第二任会长,第一任会长是刘湘本人,在刘湘死后成为川军中的领导者,是民国二级陆军上将。
潘文华的父亲是清朝的秀才,但是家里非常贫穷,他的母亲和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不得不去做学徒,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军,在潘文华简介中这是一个分水岭,后来他受过军事教育,在全国爆发辛亥革命以后,他宣布起义。
他还参加过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运动,在当时四川军阀混战期间晋升为旅长,之后投靠了刘湘,成为刘湘的得力干将。
刘湘围剿过共产党,具体的执行人就是潘文华,但是他并没有在战斗中获得好处。
抗日战争中国他曾经出川作战,但是因为作战不利被诬告后免职,闲赋在家。
后来刘湘死去以后他被刘湘的部下推举为川军甫系的武德励进会第二任会长,自此成为刘湘的继承人,主持四川。
在四川他联合有实力的人物抗拒蒋介石,以保住四川,同时他还和共产党人取得联系,并给予他们活动经费。
后来潘文华一直和各力量长期联系,同时和共产党也联系日深。
后来因为蒋介石的排挤他被削权,引起了他的不满,最终在老部下的推动下他宣布起义,建国后的第一年就因病去世,这些就是潘文华简历。
潘文华故事潘文华是民国二级陆军上将,曾经担任重庆市长一职。
时至今日,有关潘文华故事依然在四川省广为流传。
通过了解潘文华故事,便可窥探潘文华的性格魅力。
“爱乡将军”讲述的就是潘文华故事。
潘文华是四川仁寿县人,1934年,身居要职的潘文华派遣周万俊率领部队前往成都修建公路,为了让家乡人民走出大山,潘文华陆续修建了成都至借田段公路、借田至仁寿城公路。
1939年,这两条公路全线通车,全长99公里。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历任国务院国务总理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历任国务院国务总理【国务总理】唐绍仪,字少川,广东中山人。
1912.3.29~1912.6.27。
1912年3月29日,唐绍仪就任国务总理,6月27日因与袁世凯总统政见不合而辞职。
【国务总理】陆徵祥,字子欣,上海人。
1912.6.29~1912.9.22。
1912年6月29日,陆徵祥就任国务总理,因不容于国会,愤而称病辞职。
【代理国务总理】赵秉钧,字智庵,河南临汝人。
1912.8.20~1912.9.24。
内务总长赵秉钧代理国务总理,因国务院改组而去职。
【国务总理】赵秉钧。
1912.9.25~1913.7.16。
1912年9月25日,赵秉钧就任国务总理,因宋案涉嫌称病辞职,至1913年7月16日始奉准辞职。
【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
1913.5.1~1913.7.16。
陆军总长段祺瑞代理国务总理。
【代理国务总理】朱启钤,字桂莘,贵州紫江人。
1913.7.17~1913.7.18。
交通总长朱启钤代理国务总理。
【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
1913.7.19~1913.7.31。
陆军总长段祺瑞代理国务总理。
【国务总理】熊希龄,字秉三,湖南凤凰人。
1913.7.31~1914.2.12。
1913年7月31日,熊希龄就任国务总理,因财政困难而辞职。
【代理国务总理】孙宝琦,字慕韩,浙江杭县人。
1914.2.12~1914.5.1。
外交总长孙宝琦代理国务总理,因袁世凯废止国务院官制而去职。
【国务卿】徐世昌。
1914.5.1~1915.10.26。
1914年5月1日,徐世昌就任国务卿,因不满袁世凯实行帝制而请辞。
【代理国务卿】陆徵祥。
1915.10.26~1915.12.21。
外交总长陆徵祥代理国务卿,12月21日奉命真除。
【国务卿】陆徵祥。
1915.12.21~1916.3.22。
1915年12月21日,陆徵祥就任国务卿,因袁世凯帝制失败改组内阁而去职。
【国务卿】徐世昌。
1916.3.22~1916.4.22。
毛契农中将简传

毛契农中将简传毛契农(毛希蒙)先生(1881年-1954年),经历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
天资聪慧,终身勤奋。
履历丰富,集文人、军人、商人、官员和佛教徒等等于一身。
为人正义正直,爱国爱民,仗义疏财。
他与中国近现代许多名人名士有颇多交往,挚友众多,口碑甚佳,是个传奇人物。
1881年1月出生,系五代耕读出身。
乳名鉴莹,学名荪元,字(号)契农。
余姚三管乡(今属慈溪市桥头镇)人。
因参加同盟会,为避清政府灭族,化名希蒙。
1887年,在父亲毛虹村开办的私塾里开始读书。
1893年,父亲前往南汇三墩镇祥泰南货店担任经理,于是往三墩店中半工半读。
1897年,往苏州叶受和茶食糖果店为职工。
1901年,在观海卫正大元油行任外帐房.1902年,升为正帐房兼任益大花号的正帐房,即为益大和正大元两家总帐房。
1905年4月,被荐至商务印书馆教育器械馆任外帐房,8月份升为总帐房(即会计部主任)。
1906年3月,改任商务印书馆两浙干事员,负责联络浙江全省教育界和政府有关教育部门的事宜。
同年,在绍兴经秋瑾女士介绍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1907年,任商务印书馆太原分馆副经理。
1908年9月,任商务印书馆长沙分馆副经理兼会计主任。
1909年11月,任商务印书馆总公司(沪)会计科会计员。
1910年12月,为同盟会正式会员,脱离商务印书馆,由李征五先生领导专事革命工作,历经艰险,勇往直前。
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和上海起义等许多武装行动,上海光复后,任蔡元培、章太炎领导的沪光复军(总司令李征五)司令部科长(与蒋介石同事)。
其间赴海参崴监同张宗昌招兵买马和联系侨胞等事,至12月任务完成返沪,光复军即成立骑兵团,就任团副官兼少校军需长。
1912年10月,任沪光复军步兵团第一营营长。
随即改任江苏都督府属官并考入南京陆军讲武堂。
又任事于江苏第三师(师长冷遹)骑兵第三团(团长张宗昌)。
1913年,南京陆军讲武堂卒业,任第二军(军长冯国璋)第三师(师长张宗昌)副官长兼军需处长。
倪方六:三句最牛的民国报人名言

倪方六:三句最牛的民国报人名言倪方六:三句最牛的民国报人名言三句最牛的民国报人名言(2011-10-23 00:24:06)转载标签:倪方六民国新闻自由邵飘萍林白水史亮才暗杀经过真相文化三位民国报界牛人被杀真相本文作者倪方六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我们不只要记住孙中山、黄兴、蔡锷他们革命党人,民国媒体人也不能忘记的。
午后收到一份快件,想起写这篇博文。
打开快件后,发现是同行徐百柯先生的大作《民国风度》。
徐百柯为何许人?可能有博友不一定清楚,但如果说《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大概新闻界没有不知道的,百柯先生目前是此刊的主编。
此刊最出名之处,并非因其“团报”的背景,而是2006年1月25日被停刊、主编李大同被停职一事。
当时,包括美联社、路透社、共同社、法新社、英国BBC等在内的一批新闻嗅觉极为灵敏的大牌媒体,认为这是大陆“言论不自由”的标志性事件,因而报道兴趣大增,一时间《冰点》周刊被停刊成了“国际新闻”。
只可惜,大陆媒体当时没有动静,同行间也只能在私底下发点小议论,原因嘛不用说了,你懂的。
我一直记着这次停刊事件,所以在收到百柯先生的大作后,我是认认真真地翻看了一遍,更多的原因或许便是出于对《冰点》这个栏目的敬重。
《民国风度》一书,是百柯先生任《冰点》人物版“钩沉”专栏主笔时,所发文章的结集,此前曾出版过,名叫《民国那些人》,这次再版依然有味道。
《民国风度》一书中记述了不少民国名人,其中的13位民国媒体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对民国媒体人,我是十分崇拜的。
我当年改行当记者,原因之一是受到民国新闻前辈事迹感染,看他们的书多了。
我觉得,合格的媒体人都有一份骨气,即所谓“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这是民国记者们的追求,也是民国媒体人的灵魂,至今仍被不少共和国新闻人当作信条!民国大多媒体前辈们是从不畏强势和强权的,视新闻自由为神圣,其中有三句名言最牛,至今闪光,大家最不应该忘记。
这三句话分别是三个人说的,为了这三句话,他们各自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邵飘萍:“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
民国10个最闻名的奇女子_排行榜

民国10个最闻名的奇女子_排行榜10、孙用蕃如果不是因为张爱玲,孙用蕃的名字或许早就被遗忘在历史的一角。
有时候人的际遇着实难以预料,原不相干的人,忽然成了熟人;当初的朋友也可能最后冰火难容。
而孙用蕃,终于在岁月的洗练中变成宽容的老太太,那些当初和张爱玲的纠结往事,也都逐渐随风飘散。
孙用蕃在嫁给张爱玲的父亲张廷众之前,曾是民国北京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府上的一朵耀眼的女儿花。
在十六个女儿中,七小姐孙用蕃于家族内外的名气仅次于大姐孙用慧,这位七小姐性格外向,出嫁前交际十分广泛,赵四、陆小曼、唐瑛等都是她的闺密,算是上海名媛圈子里的一个风云人物。
9、王映霞王映霞,出生于1908年,中国浙江杭州人,当年“杭州第一美人”。
王映霞一生中的两次婚事都轰动全城。
1928年2月,她与郁达夫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婚礼,那一年,她20岁,郁达夫32岁。
多年后离婚。
1942年4月4日,与钟贤道在重庆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
王映霞晚年回忆:“如果没有前一个他,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
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王映霞逝世于2000年。
8、凌叔华凌叔华,生于文化古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是其父第四位夫人所生,姊妹四人,排行第三,在家里排行第十。
古城的灿烂文化和环境启迪了她的天资才华,影响了她的爱好和生活。
后在文学创作和绘画方面都有优异的成就。
2016年,精装版《凌叔华文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她的作品除了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及散文集《爱山庐梦影》外,还有短篇小说自选集《凌叔华选集》和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的《凌叔华选集》等。
7、孟小冬孟小冬,别名:孟令晖;1907年12月9日生于中国上海市,中国著名京剧演员,有老生皇帝之誉。
12岁在无锡正式挂牌公演旋即走红;1936年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1938年拜余叔岩为师;1949年赴香港定居;1967年移居台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人物之潘复
潘复(1883――1936),原名贞复,字馨航,济宁东门大街人,清末举人,生于累世为官的名门望族。
崭露头角
潘复幼时,倜傥不羁,然机弩颖悟颇有才华。
早年为江苏布政使幕僚。
辛亥革命后,潘复跻身政坛,加入进步党,积极从事政治活动,但无所成就。
后到关外供职于张作霖幕府中,得与奉系发生渊源。
其崭露头角,始于“争路”。
清光绪末年,原拟修筑天津至镇江的铁路,途经济宁,后改为天津至浦口,不经济宁。
济宁各界人士闻讯后,当即推举潘复等人赴京请愿,经据理力争,邮传部会商决定,干线不动,另修兖济支线。
该支线于1912年通车,时潘曾撰有《争路小记》。
1913年,被委任为山东实业司司长。
潘复在山东期间,举办了一次物业博览会,当时玉堂酱园产品曾参展获11项奖牌。
同年11月又改任山东运河疏浚局筹备主任。
1914年6月,靳云鹏被加封“泰武将军”督理山东军务,潘复利用实业司司长(后又改实业厅厅长)之便,为靳筹办济宁鲁丰纱厂。
1916年5月潘复出任全国水利局副总裁、署理总裁。
1920年8月改任运河疏浚局副总裁、任北洋政府财政次长、兼盐务署署长、山东省筹账会会长。
期间,在济宁开办慈善院,与其父潘守廉捐款多次,累计达1万元,收容施助老弱
病残和孤儿百余人。
仕途高峰
1921年,潘复利用靳任总理之机,妄图操纵山东议会选举,攫取省长之职,因舞弊丑行被戳穿而罢手。
同年底靳云鹏内阁倒台,潘随之去职,移居天津。
1925年张宗昌任山东军务督办时,委其为督署总参议。
1926年,张作霖入京主政,9月潘复任财政总长。
次年,张作霖在北京成立中华民国安国军政府,任命潘复为国务总理,并兼任交通总长。
至此,潘复终于爬上了他仕途的最高峰,当上了北洋政府第32任总理,即末任总理。
1928年初夏,北伐军节节胜利直趋北平。
北洋军阀政府日暮途穷,张作霖下总退却令。
6月2日通电全国,潘复内阁也随之土崩瓦解。
潘复当总理屈指算来只有350天,被张学良聘为高级顾问。
后居津门,从此过起寓公生活。
1936年9月12口在北京病逝,终年54岁。
潘复的出名,不在于他曾做过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国务总理,而是因为其借助军阀、狗肉将军张宗昌之手,杀了民国著名报人林白水。
潘复,山东济宁人,其父潘守廉为清进士,当过知县。
家境殷实,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尤其在理财方面有着天然的小聪明。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程德全出任江苏都督,潘为其秘书。
世人评说,潘的一大本领就是广为结交政坛强人,这为其日后在政坛的崛起铺了一条路。
潘复为结交当朝权贵,很
是下了一番功夫,特别是靳云鹏当上国务总理后,潘更是步步登高。
这靳云鹏出身贫苦,而靳的母亲曾为潘的奶妈,因此靳在政界崭露头角后,潘复立即视靳云鹏的母亲为亲生母亲一般,出入靳家如同自家,在靳的提携下,潘很快便担任了北洋政府的代理财政总长。
张宗昌为山东掖县人,与潘复同乡,但两人并不相识。
潘任财政部次长时,张宗昌任暂编第一师师长。
经人介绍,二人相识,一老粗一文人,两人居然混成了哥们,且关系日益密切。
张宗昌在投奔奉系之前,潘复赠送其一万元以壮行色。
但当晚张在潘宅与其他要人打牌输了个底儿掉,以至于上路的盘缠都没了着落,潘复又出面为其垫付了一万元,送其上路。
自此张宗昌对潘非常感激,认为潘是可以共患难的朋友。
1927年张作霖以安国军大元帅的名义执掌北京政权。
对国务总理的人选,奉系老牌将领张作相、吴俊升等主张以靳云鹏第三次组阁,在军事上比较有力量;而直鲁联军将领张宗昌、褚玉璞则认为潘复对金融界素有联络,对理财有丰富的经验,在筹饷方面比靳云鹏有办法。
经过反复权衡,张作霖决定起用潘复成为北洋军阀统治17年的最后一任国务总理。
1928年,北伐战争取得胜利,北洋政府彻底垮台,潘复于6月初随张作霖乘专车离京。
他在天津下车,从此在租界做寓公,与靳云鹏为邻居。
靳云鹏因潘复取代自己成为总理,故对潘极为不满,老死不相往来。
但1933年,二人结为儿女
亲家,于是两人重新言归于好。
提起民国时期的记者,一个字:牛!在租界,记者自然是口无遮拦,想说就说;就是在租界外,记者也是牛气冲天,想批谁批谁,想骂谁骂谁,讲起话来收也收不住,骂起人来是一套一套的。
特别是民国著名的记者如林白水、邵飘萍等,更是对那些当权者极不留情面,批评揭短自不必说,损人骂人更是家常便饭。
林白水,字少泉,福建福州人,林白水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民国时期,军阀当政。
民国时的军阀大多是些大字识不了一萝筐的武夫、粗人,这些人做事不管不顾,舆论能拿来说事的那些奇闻轶事,如涉及女人、金钱、吃喝嫖赌、巧取豪夺等,军阀们都公开做,从不藏着掖着,他们根本就不在乎舆论怎么说。
这个时期的民国政府反倒对舆论没有什么监管措施,盖因武人之间忙着争权夺利,抢夺地盘,没有功夫管那些酸腐文人的什么狗屁文章。
所以记者怎么写,他们并不太在意。
曹锟贿选,上海的报纸吵翻了天,人家心平气和地照做总统。
你吵你的,我当我的总统,连理都懒得答理。
后来的国民党元老,当时还是一个普通报人的吴稚辉气不忿,站出来骂人,他说,曹锟和老婆做爱一次,即可有四万万个精虫,这些精虫代表了中国四万万人,一齐起来投曹锟的票不
就结了,何必费心费力地花钱收买猪仔议员?语言恶毒到如此地步,近乎街头流氓骂大街,曹大总统一点反应也没有,照样兴致勃勃地做他的总统,既没有对吴全国通缉,也没有派个把杀手对他搞什么暗杀。
如此看来,当个记者真是威风。
不过且慢,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骂武夫没事,不等于骂政客也没事。
政客往往是文人,他们不像武夫那样粗粗拉拉,他们心细如发,对文字有天然的敏感。
越是像哈巴狗样的、搞人身依附的文人,这方面的本领越高。
本领高,心眼就小,于是著名记者林白水骂这个骂那个都没事,但只因为骂了潘复,而潘复的后台是狗肉将军张宗昌------一个不知道自己手下有多少兵、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的“三不知”将军,于是林白水丢了命。
1926年,潘复担任财政部长,时张宗昌任山东督办兼直鲁联军副总司令。
其时,北京社会日报主笔林白水在该报写了一篇文章,抨击潘复背靠军阀为所欲为。
他讽刺潘复,说潘复的字为馨航,按我们福建人的发音,馨航与男子的“肾囊”相同,所以潘复与张宗昌的关系,无论怎么搞只能在肾囊之外,而不能挤入肾囊。
潘复见报后怒不可遏,认为林白水对他侮辱太甚而且挑拨他与张宗昌的关系。
他立即拿了报纸找到张宗昌。
潘复对张宗昌说,林白水把我们比喻成什么东西,太侮辱我们了。
不过当时张宗昌却满不在意地说,这种报混
混专靠骂人来提高报纸的销路,不值得计较,算了罢。
潘复坚持非严办不可,于是张宗昌命令宪兵司令王琦派人将林白水逮捕,看看他是否跟赤色、共产什么的扯上关系。
经过酷刑审讯,证明林白水通赤有据,判决就地正法,报由张宗昌批准执行。
林白水的福建同乡李津阁与潘复、张宗昌为赌友,闻讯后前往张宗昌处为林求情,其实张宗昌也不想为个报纸把事情做绝,同时张也不想驳李的面子,于是派人拿了自己的手令前往宪兵司令部收回成命。
不料,宪兵司令王琦听到李津阁来说情,深恐缓则生变,立即将林白水押至天桥枪决。
等张宗昌的传令兵赶到顺治门外,林已死于非命,无可挽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