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1.1《祖国山川颂》同步备课学案 苏教版必修3
最新苏教版必修三《祖国山川颂》教案

最新苏教版必修三《祖国山川颂》教案说明:楷体字为课文,宋体字为点评,有★的部分是说作品的优点;有■符号的为笔者对课文的批评;有★●符号的为教材对作者文章的修改,加上笔者的点评;有●符号的为教材对作者文章的修改;斜体字为作者发表时有但在作教材的时候被教材编者删掉的部分.祖国山川颂★(①题显主旨。
好的拟题法中的一种)1我爱祖国,也爱祖国的大自然的风景。
★(②开篇点题,因爱而颂。
)★③用第一人称写,便于抒发感情,使读者感到亲切。
作为写者的“我”与作为读者的“我”在读者的读中有时可以融为一体。
■④作为点题句中“风景”一词,与题目中的“山川”并不完全对应。
山川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但“风景”一般来说是具体的。
风景的概念大于山川,但表现的气势又小于山川。
若要与题目中的山川对应,可以将第二分句改为“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可能要好些。
■⑤由题目中很大气的“山川”,到开篇第一句的风景,文气由强而弱,显得不够协调。
2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感到值得我留恋和爱抚。
■⑥(“爱抚”一词不当。
此词一般用于人,意为带着感情的抚摸。
对花草而言,勉强;对石头、砖瓦用“爱抚”,给人怪怪的感觉。
可将该句改为“值得我流连忘返”。
)★⑦1、2两段为全文的总领,定下全文表达的是“爱祖国”的基调。
3 不要去说什么俄罗斯的森林,英吉利的海峡,芬兰的湖泊,印度尼西亚的岛群了。
★⑧(前后句用对比法,前实后虚,先虚后实)自有壮丽伟大的自然图画。
★⑨(该句领起下文,使上下文的内容衔接)。
4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一泻千里的黄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有西北诸省的广阔无垠的青青的牧场,还有说不尽的江湖沼泽……■[⑩第四段用排比句铺陈的壮丽伟大的风景。
句式为“动词(有)+定语(修饰语)+宾语(地域名词)”;但该段的7、8、9分句却又有变化,表地域的中心词变成了修饰语,读起来让人稍感不畅,不如用原句式一贯到底的好。
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学案精练1.1祖国山川颂

专题一祖国土文本1祖国山川颂——情深意浓的祖国赞歌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盎.然(ànɡ)涨.潮(zhànɡ)践.踏(jiàn)汲.水(jí)B.萦.回(yínɡ) 双颊.(jiá) 妩媚.(mèi) 沼.泽(zhǎo)C.哺.育(pǔ) 晨曦.(xī) 蹒.跚(pán) 涟漪.(yī)D.咆哮.(xiāo) 丘壑.(hè) 吟哦.(wò) 迸发(bènɡ)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A.缭绕荟萃宛然一泄千里B.婉转灿烂翠绿浮想联篇C.斑斓沧桑谰言集思广议D.苍茫玲珑铿锵震耳欲聋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相聚的时光短暂,分别的时刻已来临,这些平日体育场上坚强的勇士们,如今流露出对山东的________。
②我时时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体会最细微的感情,捉摸耐人寻味的思想,________铿锵的节奏、婉转悠扬的韵律,________言外不尽的神韵。
③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它的装束。
春天,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天,它披着青葱________的夏衣;秋天,它穿着金黄色的庄严礼服;冬天,它又换上了洁白而朴素的银装。
A.留恋感受领悟轻巧B.留念感触领悟轻俏C.留恋感受领略轻俏D.留念感触领略轻巧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哪怕是最简单的一句话,也能让我联想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联想到山川,森林,村舍,田野,池塘和湖泊。
B.那些日子,我对祖国真的说不出有多么的怀念。
这怀念是痛苦而又是幸福的。
痛苦,是远离了祖国的亲人、祖国的山川风物。
幸福,是有这样伟大的祖国供我怀念。
C.祖国的语言是多么神奇。
它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同我的生活血肉相连,同我的心尖一起跳跃。
D.在冰峰雪岭上不也能开出雪莲来吗?你看它是否比荡漾在涟漪的水面上的睡莲更娇艳?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祖国山川颂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

1 祖国山川颂1.能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并能在此基础上理解爱国这一主题思想在一个民族文化内涵中的重要意义和核心地位。
2.学习本文铺陈排比的写景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写景片段的训练。
1.连线作者黄药眠(1903—1987),中国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广东梅县人。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鲜——英雄的国度》,论文集《论约瑟夫的外套》《论走私主义的哲学》《沉思集》,小说集《暗影》《再见》,长诗《桂林的撤退》等。
2.探寻背景本文发表于1980年。
1980年前后的几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文革”结束不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黄药眠是位历经新旧中国交替的老知识分子,他见证了祖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的过程,也看到了祖国在前行的道路上所遇到的挫折与障碍。
同时,在经历了“文革”浩劫之后,作者又见祖国枯木逢春,内心是欣喜而激动的。
面对祖国这一派复苏的新景象,作者怀着复杂而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1.识字注音(1)重点字铿锵..(kēnɡ qiānɡ)晨曦.(xī)蹒跚..(pán shān)烧灼.(zhuó)鹰隼.(sǔn)嵯峨..(cuóé)盎.然(ànɡ)汲.水(jí)摇曳.(yè)古冢.(zhǒnɡ)双颊.(jiá)(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2)一泻千里:泻,水往下直注。
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
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3)耐人寻味: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
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4)茫若无涯:形容水或其他事物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4.词义辨析(1)留恋·眷恋·迷恋同:三者都有“舍不得”的意思。
异:“留恋”指想留住或不忍离去;“眷恋”指深切地留恋,语义重,多用作书面语;“迷恋”侧重过度爱好而难舍弃,有时带贬义。
高中语文 祖国山川颂学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祖国山川颂学案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并理解全景式描写的铺陈手法。
一、课前预习1、注音:湖泊()铿锵()莽苍()广阔无垠()盎然()汲水()龙湫()涟漪()蹒跚()字形:层峦叠嶂斑斓林阴道冈峦词语:企盼涯岸云蒸霞蔚震耳欲聋2、释题 :祖国山川——文章的内容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写法上多用铺陈。
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艺文类聚》中也提到:诗之美者也。
盛德而述形容也。
”《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
”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后来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神的舞歌,后来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 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黄药眠(1903——1987)中国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广东梅县人。
——1987 黄药眠(1903——1987)中国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广东梅县人。
1927 年在上海参加创造社。
年被中国共产党派赴莫斯科,年在上海参加创造社。
1929 年被中国共产党派赴莫斯科,回国后遭国民党政府逮捕。
年保释出狱后,先后在延安、桂林、香港等地从事新闻、宣传、逮捕。
1937 年保释出狱后,先后在延安、桂林、香港等地从事新闻、宣传、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出版有散文集《美丽的黑海》年后,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出版有散文集《美丽的黑海》等。
1944 年后,主持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办的一些报刊,并参与民盟的领导工作。
作品有《主同盟和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办的一些报刊,并参与民盟的领导工作。
作品有《面向生活的海洋》、《沉思集》》、《沉思集黄药眠的一生,跟着时局的变化,向生活的海洋》、《沉思集》等。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1.1.1《祖国山川颂》同步练习3苏教版必修3

《祖国山川颂》同步练习【夯基达标】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烧灼.(zhuó)盎.(àng)然堆垛.(duò)铿锵.(jiāng)B. 湖泊.(pō)哺.(pǔ)育苍苔.(tái)遐.(xiá)思C. 汲.(jí)水双颊.(jiá)涟漪.(yī)颓.(tuí)然D. 斑斓.(lán)溪涧.(jiàn)丘壑.(hè)瞭.(liáo)望★解析:铿锵(qiāng)哺(bǔ)育瞭(liào)望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项是…………………………………………()A.斑斓溪涧层峦叠幛唧唧虫鸣B.铿锵吟哦盈盈水波飞流急湍C.遐思岗峦悠然神往青葱轻俏D.清浊滴沥茫然无崖颓然倒下★解析:A 层峦叠嶂 C 冈峦 D 茫然无涯答案: B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大自然季节的,促使着新生事物的成长。
②繁盛的花木掩着古墓荒坟,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
人世有,而春天则永远在循环不已。
③碧油油的春草是多么柔软、茂盛和充满着生机啊!它青青的草色,一直到春天的足迹所能达到的辽远的天涯……A.变幻变迁蜿蜒 B.变幻变化绵延C.变换变迁绵延 D.变换变化蜿蜒★解析:“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变幻”指无规则地改变,令人捉摸不定。
“变迁”指情况或阶段的变化转移;“变化”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
“绵延”指延续不断;“蜿蜒”的意思:(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瀑布)轰隆的巨响,震耳欲聋....,同游旅伴虽想交谈几句,也好象失去了声音。
B.看了瀑布使人感到有一股雄壮宏伟的气势,奔腾冲激的力量,云蒸霞蔚....的氛围,它虽然没有具体说出什么,但它的冲劲的确使人振奋。
山东省临清三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1 祖国山川颂(苏教版必修3)

临清三中编写人:吕晓丽审核:徐晓云祖国山川颂教案教材分析: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
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2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课前预习:词语积累:字音:湖泊莽苍广阔无垠烧灼盎然铿锵苍苔汲水涟漪澄澈飞流急湍混浊龙湫字形:层峦叠嶂翠锦斑斓林阴道蹒跚晨曦冈峦万卉争荣涯岸词义:企盼云蒸霞蔚震耳欲聋(辨析:振聋发聩)课前思考:本文歌颂的对象是什么?文章是否仅仅赞美了山川?这些内容围绕什么中心写?板块解说: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
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为什么要爱国》),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
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导入新课: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二、了解作者:黄药眠(1903— 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家。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之祖国山川颂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祖国山川颂【课前导航】(圣火耀珠峰)2008年5月8日9时17分,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中国登山队顺利登顶珠峰,奥运火炬在珠峰熊熊燃烧。
我们从这张地图上粗略地看,珠峰的图形耐人寻味,它正好是我们中国汉字里一个最重要的字眼——人,人类的人,中国人的人……那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你阴柔的一捺是长江、黄河,她勾勒出了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风骨。
让我走进祖国壮美的山川,去感受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自主学习】1、正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烧灼()湖泊()莽苍()广阔无垠()萦回()苍苔()龙湫()生机盎然()汲水()涟漪()澄澈()飞流急湍()混浊()荒冢()露珠()捉摸不定()鹰隼()丘壑()摇曳()铿锵有力()答案: zhuó pō cāng yínyíng tái qīu àngJí yī chéng tuānzhuó zhǒng lù mōSǔn hè yè kēng2、辨形(给下列每组字组词)叠斑迭班跚版姗扳珊坂3、释义(1)解释加点的词语企盼:云蒸霞蔚:叹为观止:耐人寻味:(2)辨析近义词震耳欲聋:振聋发聩:答案:(1)企盼:急切的盼望。
云蒸霞蔚:蒸:上升;蔚:聚集。
象云霞升腾聚集起来。
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叹为观止:叹:赞叹;观止:看到了止境。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耐人寻味:耐:经得住;寻味:认真体会。
经的起人久久的思索其中的深意。
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2)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合作探究】1、写景是本文中很重要的内容,请从原文中找出有关段落,细加揣摩,说说景物描写的特色及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1)可从景物描写的宏观场面入手。
如:“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一泻千里的黄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有西北诸省的广阔无垠的青青的牧场,还有说不尽的江湖沼泽……”这些对宏观景物的描写,境界开阔,气势雄奇,写出了祖国山川的壮美,富有感染力。
《学案导学设计》高三语文配套课件:1.1祖国山川颂(苏教必修3)

写风景名胜。
导读第·9章边学扩声边系思统调音
(1)单音字
①莽.苍( mǎnɡ )
本
③铿.锵.( kēnɡ qiānɡ )
课 栏
⑤涨.潮( zhǎnɡ )
目 开
⑦飞流急湍.( tuān )
关
⑨晨曦.( xī )
⑪采石矶. ( jī )
⑬丘壑.( hè)
⑮涟.漪( lián )
⑰瞭.望( liào )
②烧灼.( zhuó) ④汲.水( jí) ⑥萦.回( yínɡ ) ⑧斑.斓.(bān lán ) ⑩蹒.跚.(pán shān) ⑫龙湫.( qiū ) ⑭吟.哦.( yín é ) ⑯双颊.( jiá ) ⑱嵯.峨( cuó)
例句:①城市住宅区中的小庭院装载着亲情、友情、生机,让
人欢喜让人爱,更让人留恋 家,与家人一起享受美丽、温馨。
②株洲这座城市很干净,管理很先进,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街
景都比较精致,让人 流连 忘返。
导记第·9章晨读扩声晨系练统调音
【常识常记】
1.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广东梅县人,中国
美、家乡之美、江河瀑布之美等角度来歌颂祖国的壮丽山
河、劳动者的伟大创造的。
导读第·9章边学扩声边系思统调音
2.作者在表达爱国情感时,找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写? 答:
本 答案 先写了一些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如珠穆朗玛峰、黄
课
栏 土高原、西双版纳、华北平原、黄河、扬子江等等,又写了
目
开 诗句、语言等是如何激动人心,后写四季的优美景色,最后
本 了外夷的铁蹄践踏与旧政府的黑暗昏朽,他也亲身参与到民
课
栏 族解放和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去,他有过新中国建设的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心 爱心 专心
- 1 -
高中语文 1.1.1《祖国山川颂》同步备课学案 苏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一、了解作者:
黄药眠(1903— 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家。广东梅县人。1927年在上海参加创造
社,并出版诗集《黄花岗上》。1929年被中国共产党派赴莫斯科,回国后遭国民党政府逮捕。
1937年保释出狱后,先后在延安、桂林、香港等地从事新闻、宣传、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
出版有散文集《 美丽的黑海 》等。 1944年后,主持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农工民主党主
办的一些报刊,并参与民盟的领导工作。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
论文集《 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委、副秘书长等,著有《沉思集》《 黄药眠文艺论文选》 等。
二、解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
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
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
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三、快速阅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词语积累:
字音:
湖泊( ) 莽( )苍 广阔无垠( ) 烧灼( ) 盎( )然 铿( )
锵( ) 苍苔( ) 汲( )水 涟漪( ) 澄澈( ) 飞流急湍( )
混( )浊 龙湫( )
字形:
层峦叠嶂 翠锦斑斓 林阴道 蹒跚 晨曦 冈峦 万卉争荣
词义:
云蒸霞蔚:
震耳欲聋:
振聋发聩:
四、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明确: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明确:
用心 爱心 专心
- 2 -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
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
①诗化的语言;
②直抒胸臆;
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比如第4、5、13、29段的排
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
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
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体现,它更可以不
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七、高考阅读题模拟训练
1、第五段说祖国“尽管受了这些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存在着”,这“磨难”可分为哪几类?
文中表现出祖国土地的一种什么精神?
2、谈谈最后两小节的寓意。
八、布置作业:
收集关于热爱祖国的名言或选择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