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读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译文全套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译文全套必修一·文言文译文全集劝学(节选)/荀子师说/韩愈赤壁赋/苏轼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必修二·文言文译文全集六国论/苏洵阿房宫赋/杜牧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必修三·文言文译文全集离骚(节选)/屈原《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张溥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谏太宗十思疏/魏徵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鸿门宴/司马迁秋水(节选)/庄子非攻(节选)/墨子上篇下篇察今(节选) /《吕氏春秋》必修四·文言文译文全集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孙文蜀道难/李白登高/杜甫琵琶行(并序)/白居易锦瑟/李商隐虞美人/李煜蝶恋花/晏殊雨霖铃/柳永声声慢/李清照滕王阁序(并诗)/王勃秋声赋/欧阳修第五册·文言文译文全集陈情表项脊轩志报任安书(节选)渔父逍遥游(节选)兰亭集序初中语文北师版山行/杜牧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秋词/刘禹锡采桑子.重阳/毛泽东登高/杜甫诗歌三首当我死时/余光中春/朱自清诗词九首江南春绝句/杜牧游园不值/叶绍翁玉楼春宋祁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春夜喜雨/杜甫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春/艾青初春/王宜振过零丁洋/ 文天祥示儿/陆游诗三首自嘲/鲁迅有的人……臧克家啊,船长,我的船长/惠特曼毛泽东词二首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愚公移山/列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小石潭记/柳宗元敕勒歌/北朝民歌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王之涣从军行(其四)/王昌龄使至塞上…王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诗词五首夜雨寄北/李商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如梦令/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革命烈士诗三首囚歌/叶挺就义诗/吉鸿昌我的自白书/陈然三峡/郦道元诗词十一首饮酒/陶渊明归园田居/陶渊明过故人庄/孟浩然田园乐/王维独坐敬亭山/李白望岳/杜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滁州西涧/韦应物江雪/柳宗元题李凝幽居/贾岛西江月.遣兴/辛弃疾爱莲说/周敦颐诗词三首采莲曲/王昌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苏幕遮/周邦彦荔枝图序/白居易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竹/郑夑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曹刿论战/左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口技/林嗣环岳阳楼记/范仲淹登岳阳楼/杜甫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李白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游岳阳楼记/袁中道醉翁亭记/欧阳修咏月诗四首把酒问月/李白月下独酌/李白关山月/李白望月/杜甫苏轼咏月诗文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中秋月诗两首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鸟鸣涧/王维乡愁诗三首逢入京使/岑参渡汉江/宋之问乡愁/余光中送别诗三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陋室铭/刘禹锡桃花源记/陶渊明渔歌三首渔翁/柳宗元渔歌子/张志和渔舟唱晚/姜耕。
苏教版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三的翻译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 然不应。 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 胜,天下皆叛之。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 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7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 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8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 震动天地。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4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5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 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6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 以纾祸。 7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 然微 失信,数吕师孟叔 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9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3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 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 不心服。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 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 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苏教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三古文翻译.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古文翻译必修三古文翻译一、指南录后序原文: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旁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救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必修三读本文言翻译

郭橐驼其人,不知原名什么。
他患有伛偻病,行走时背脊高起,脸朝下,就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
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挺恰当。
”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
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长安城的富豪人家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还有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供养。
大家看到橐驼所种,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尽性生长罢了。
大凡种植树木的特点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根上带旧土,筑土要紧密。
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
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管。
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从而按它的本性生长。
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压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没有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不是过分就是不够。
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
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土是松是紧,这样就日益背离它的天性了。
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与他为敌。
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能耐呢?”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
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缫你们的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五人墓碑记》一一对应翻译

五人墓碑记〔明〕张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于这件事的。
到了现在,本郡有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
啊,也算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只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在这十一个月当中,所有富贵人家的子弟,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意气激昂,得志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唯独这五个人声名显赫,为什么呢?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丙寅年农历三月十五。
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榜样的人,替之声义,资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
缇骑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堪,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
当时以大中丞职衔担任苏州一带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周公被捕就是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
这位大中丞藏在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厕所里才得以逃脱。
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翻译1

5、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 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 义,一个平民对国家也有重要的意义啊。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 利晋,惟君图之。 译:晋国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疆界,又想扩张它 西边的疆界。不侵损秦国的土地,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 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7、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竭尽诚心,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 为一个整体;轻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成为陌路之 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 震慑(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并 不会感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译: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王和父母面前无法文饰自己 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译:恰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军邀约我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 大家认为我去一趟是可以解除祸患的。 3、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激昂,喊着中丞的名字而骂 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头颅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4、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 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译: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人保全他们的性命老死在家中,那么 虽然能享尽他们的自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像对待奴隶那样使唤他 们。
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 何!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3、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 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4.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 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 志士之悲哉? 5、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 以利晋,惟君图之。 7、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 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一、鸿门宴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7.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8.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9.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二、烛之武退秦师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焉用亡郑以倍邻?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7.秦伯悦,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三、廉颇蔺相如列传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4.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5.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8.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10.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11.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12.秦王竟酒,终不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强调知识的专业性和先后传承
这句话的意思是,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如此罢了。它强调了知识的专业性和先后传承关系。每 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特长,而知识的传承也需要经 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专业 知识和经验,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领域,以丰富 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详细描述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关注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让百姓在生老病死方面得到妥善 的安排,这是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只有当百姓在生活和死亡方面都 没有遗憾时,君主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实现王道的理想。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总结词
这句话是孟子对于君主治理国家的建议,他认为让百姓能够生有所养、死有所葬,没有遗憾,是实现王道的开始。
详细描述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关注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让百姓在生老病死方面得到妥善的安排,这是实现国家治理和社 会稳定的基础。只有当百姓在生活和死亡方面都没有遗憾时,君主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实现王道的理想。
02 《劝学》重点句子翻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总结词
比喻通过学习和借鉴,可以超越前人,达到更高的境界。
详细描述
这句话出自《劝学》,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深”。靛青和蓝草虽然 有共同的来源,但它们的颜色和价值却有所不同。通过学习和借鉴,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超越前人,达到更高的境界。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总结词
强调君子并非天生异禀,而是善于借助 外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厨师给梁惠王宰牛。
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大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庖丁解牛题解】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
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
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
《伶官传序》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伶官传序》译文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题记:这是篇带考辨性的游记,其中固然有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物、亲身的感受写景状物;同时还有在此基础上生发而出的雄辩的驳论,透辟的说理。
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很能代表苏轼散文文、情、理并茂的特点。
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
‛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
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
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
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
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
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
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
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
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
古人不骗我们呀!‛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
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
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谭嗣同传(节选)梁启超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时号为军机四卿。
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
数月以来,皇上有所询问,则令总理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
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
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初,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
及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君拟旨,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传上言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令查出引入上谕中,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
君退朝,乃告同人曰:‚今而知皇上之真无权矣。
‛至二十八日,京朝人人咸知懋勤殿之事,以为今日谕旨将下,而卒不下,于是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矣。
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诏。
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
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