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入木三分的故事100字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入木三分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寓言故事入木三分,希望大家喜欢!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
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
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
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
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
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
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
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入木三分成语典故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
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成语“入木三分”源自我国古代的一个故事,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亦比喻见解、议论深刻。
这个故事与一位名叫王羲之的书法家有关。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某日,他去拜访友人,看见友人院子里有一块木板,上面什么都没有。
他一时兴起,拿起笔在木板上随意书写了几下。
没想到,他的笔力如此强劲,字迹竟然透过木板深入到了三层。
这个故事中,王羲之的书法功力展现了“入木三分”的深刻含义。
他的笔力不仅透过了木板,还深入到了木板的三分。
这种深刻的见解和锐利的议论,就像他的书法笔力一样,直指问题的核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既表达了书法艺术的魅力,也寓意着人的见解和议论应当深刻透彻。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学会深入分析,抓住问题的本质。
同时,我们也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断探索、发现、学习,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
在实际生活中,这个成语故事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比如在职场中,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问题时要深入透彻。
在与人交往时,我们要有平等相待的态度,不以己之长来衡量他人之短,学会尊重他人。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总之,“入木三分”这个成语故事既展示了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也寓意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提醒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深入透彻,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并且要学会平等相待。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这个成语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品质。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入木三分,是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成语,它比喻语言或文字说得非常透彻,深入人心,让人感到深刻。
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充满智慧的成语的故事吧。
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张良的智者,他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
张良聪明睿智,善于策划谋略,是汉高祖刘邦最信任的谋士之一。
有一次,刘邦正在考虑如何对付一个十分狡猾的敌人,他向张良请教,希望张良能给他一些建议。
张良沉思片刻,对刘邦说:“陛下,臣有一计,可以入敌人之心,使敌人自乱。
不知陛下可有兴趣听臣的计策吗?”刘邦听了连忙点头称赞道:“好!张良,快告诉我你的计策吧。
”张良微微一笑,拿出一把匕首,对刘邦说:“陛下,请看。
”说着,他拿起一块木板,将匕首深深地刺进去,只见匕首入木三分,不动如山。
张良继续对刘邦说:“陛下,臣的计策就像这把匕首一样,入木三分,让敌人内部矛盾激化,最终自乱而败。
”刘邦听后恍然大悟,笑着赞叹道:“张良,你的计策真是妙极了!”就这样,张良提出的计策成功地瓦解了敌人的力量,刘邦因此取得了一次重要的胜利。
这个故事就是入木三分这个成语的由来,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言辞或行为深刻入心,有力量,让人难以忘怀。
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被使用。
我们可以用它来形容一些说话或者做事情特别有力量,让人感觉很深刻的人。
又在写文章时,我们要努力使自己的言辞入木三分,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我们的观点或情感。
入木三分的精神也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当中,成为了人们追求卓越和深刻的精神标杆。
入木三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见识和智慧,善于观察和思考,才能做到言之有理、无懈可击。
入木三分也需要我们的表达方式和行为能够真正打动人心,深深地触及到别人的内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入木三分的精神,努力做到言行一致,真诚待人,做到不做作、不造作,以诚实和真诚打动他人的心。
入木三分的故事

入木三分的故事入木三分的故事(一):入木三分的故事:【成语】:入木三分【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成语故事】: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评价,被后人称为“书圣”。
他写的字既秀丽,又很苍劲,这是十分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丽的字会显得柔软,而苍劲的字则显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脱尘出俗,二者兼善,可见得他书法的功力之深,这恐怕不是天生具备,而是靠后天勤学苦练而得来的.有一天,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
这个人先用刀削木板,却发现笔迹竟然透进木板里有三分深度,这件事情但是轰动了整个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语了。
用毛笔写字在木板上,而笔迹还能透进三分的深度,除了身怀绝技的人还有谁会有这种潜力呢?但是,我们也能够想见这位“书圣”所写的字,笔力十分雄厚,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于是,之后的人便根据这段故事的情节,直接把“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人们写文章,或者是说话的资料十分深刻。
以后只要说故事的人,把故事的情节说得生动逼真,我们也能够夸赞他说故事说得“入木三分”.入木三分的故事(二):入木三分的故事【成语故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
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之后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来源】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唐·张怀《书断·王羲之》【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成语入木三分的故事

成语入木三分的故事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吧!入木三分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
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
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
由此可以知,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工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
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
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
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王羲之公元303-公元361年,另说公元303-公元379、公元307-公元365、公元321-公元379年,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
他出身于名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曹操的将军,他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机智的人,他有一个非常出色的谋士——荀彧。
荀彧是曹操的得力助手,他深受曹操的信任。
曹操和荀彧一起,不仅打败了许多敌人,而且还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
有一天,曹操听说有一个叫做诸葛亮的人,他是刘备的谋士,非常聪明。
曹操听了很生气,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谋士荀彧比诸葛亮更聪明更厉害。
于是,曹操决定找机会和诸葛亮比试一下,看看谁更厉害。
不久,曹操得知诸葛亮要到他的地盘来,于是他决定设下一个陷阱,来考验一下诸葛亮的智慧。
他命令荀彧准备一些难题,准备在诸葛亮到来的时候考验他。
诸葛亮果然来了,曹操把他请到了府上。
曹操故意问诸葛亮一些难题,想看看他的智慧到底有多厉害。
诸葛亮一一作答,曹操心里暗自惊讶,因为诸葛亮的回答都非常的准确和深刻。
曹操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如果诸葛亮一直这样回答下去,那自己就输了。
于是,他又问了一些更加难的问题。
诸葛亮却依然一一作答,让曹操非常吃惊。
曹操感到非常气愤,他觉得自己的谋士荀彧比不上诸葛亮。
于是,他决定找机会对荀彧进行考验,看看他的智慧到底有多大。
不久,曹操找到了机会,他故意向荀彧提出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看看他能不能回答。
荀彧听了之后,深思熟虑,最终给出了一个非常准确的答案。
曹操心里暗自佩服,他觉得荀彧的智慧果然是非常了得。
曹操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他明白了“入木三分”的含义。
这个成语是形容文字或者言辞深刻入心,让人无法忘怀。
曹操明白了,一个人的智慧和才能,并不是通过一两个难题就能够看出来的,而是要通过长期的表现和实际的成绩来看。
他明白了,自己的谋士荀彧的智慧和才能,是深刻入心的,让人无法忘怀的。
从此以后,曹操更加信任和重视自己的谋士荀彧,他们一起合作,建立了更加强大的政权,成为了一段传奇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才能和智慧,并不是通过一时的表现就能看出来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实际表现来看。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及出处导读:[成语拼音]rùmùsānfēn[成语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典故出处]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成语故事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
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
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
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
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
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
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
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优秀3篇)

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优秀3篇)很多人都听说过“开门见山”这个词,但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词与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在这些故事中,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的王羲之精辟(3个优秀故事)的故事,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帮助。
书法家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篇一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
33岁时写了《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7岁时,因为想要道士的鹅为道士抄了一部《黄庭经》,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晋帝时,在北郊祭祀,更换祝版,祝辞由羲之书写。
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匠雕刻。
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这便是“入木三分”的由来。
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语本《说郛》卷八七引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他博采众长,开创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被后人喻为"书圣"。
王羲之在三十三岁时写的"兰亭集序",以及三十七岁时写的"黄庭经",一向被誉为书法艺术中最好的小楷范本。
有一次,晋成帝想换掉王羲之在柱板上的题词,便命一群工匠把题词刮掉,工匠们把柱板削掉了一层又一层,直到三分深,也没能把王羲之的字迹刮掉,他们惊讶不已,拿起柱板仔细一看,都不禁大吃一惊,连声赞叹起来。
赞叹道:"右军(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由此可见王羲之雄厚强劲的笔力。
"入木三分"的典故由此而来。
原来王羲之写碑文的时候很用心。
他把所有的力气都集中在笔尖上,让墨水渗入木头三分钟深,不容易刮下来。
原文出自《书断》张怀瓘,记载:"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故事100字
成语解释: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
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成语出处: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成语简拼:RMSF
成语注音:ㄨˋ ㄇㄨˋ ㄙㄈㄣ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入木三分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补充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三,不能读作“shān”。
成语辨形:入,不能写作“人”。
近义词: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反义词:略见一斑
成语例子:我们读这首诗,尤其有一种入木三分、痛快淋漓的感受。
(秦牧《手莫伸》)英语翻译:written in a forceful hand
日语翻译:筆力(ひつりょく)が雄勁(ゆうけい),または議論(ぎろん)が深刻(しんく)
なとを形容(けいよう)る
俄语翻译:глуоко <не>
其他翻译:<法>dessin tracé d'un t rait ferme
成语谜语:八十八
成语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
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
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
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
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
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
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
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他赞叹地
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