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X 为净出口额。201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重要经济数据,其中GDP增长9.2% ,基本符合预期。

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学概念

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 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

中日GDP对比

增加值的总额。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微观经济学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第五,GDP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完全的转化成流通的财富,这个是不一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较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要计入美国的GNP中,不计入美国的GDP中,而计入日本的GDP中。在1991年之前,美国均是采用GNP作为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因为大多数国家都采用GDP,加之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相对于GNP来说是衡量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指标,易于测量,所以美国才改用GDP。

国内生产总值

核算方法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产品流动法。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产量,P1、P2……Pn 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价格,则使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是:Q1P1+Q2P2+……QnPn=GDP 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1.居民消费(用字母C 表示),包括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服装、食品等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以及用于医疗保健、旅游、理发等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属于消费。

2.企业投资(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住宅及存

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新造厂房、购买新设备、建筑新住宅的投资。为什么住宅建筑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呢?因为住宅像别的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或称成为库存)的增加或减少。如果年初全国企业存货为2000亿美元而年末为2200亿美元,则存货投资为200亿美元。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企业存货之所以被视为投资,是因为它能产生收入。从国民经济统计的角度看,生产出来但没有卖出去的产品只能作为企业的存货投资处理,这样是从生产角度统计的GDP和从支出角度统计的GDP相一致。计入GDP中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即重置投资与净投资之和,重置投资也就是折旧。投资和消费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具体的分类则取决于实际统计中的规定。 3.政府购买(用字母G来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购买军火、军队和警

社会福利服务

察的服务、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与办公设施、举办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也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表现出商品、劳务与货币的双向运动,直接形成社会需求,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劳务的作为报偿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失业救济、贫困补助、老年保障、卫生保健、对农业的补贴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通过其职能将收入在不同的社会成员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将一部分人的收入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实质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有政府转移支付发生时,即政府付出这些支出时,并不相应得到什么商品与劳务,政府转移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整个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4.净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把上述四个项目加起来,就是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GDP = C + I + G +(X-M)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支出法计算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了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通过支出法计算的GDP,我们可以计算出消费率和投资率。所谓消费率就是最终消费占GDP的比率,所谓投资率就是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率。按照有关统计资料,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的消费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我国的消费率为52.1%,投资率为43.4%。同世界水平相比我国的消费率明显偏低。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点。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这种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在没有政府的简单经济中,企业的增加值即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要素收入加上折旧,但当政府介入后,政府往往征收间接税,这时的GDP还应包括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是对产品销售征收的税,它包括货物税、周转税。这种税收名义上是对企业征收,但企业可以把它打入生产成本之中,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故也应视为成本。同样,还有企业转移支付(即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它也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移给消费者,故也应看作成本。资本折旧也应计入GDP。因为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还有,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也应计入GDP中。非公司企业主收入,是指医生、律师、小店铺主、农民等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用,其工资、利息、租金很难象公司的帐目那样,分成其自己经营应得的工资、自有资金的利息、自有房子的租金等,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这样,按收入法计算的公式就是: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也可看成是GDP=生产要素的收入+非生产要素的收入从理论上讲,用收入法计算出的GDP与用支出法计算出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三、用生产法核算GDP用生产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又叫部门法。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商业和服务等部门也按增值法计算。卫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务等部门无法计算其增值,就按工资收入来计算其服务的价值。按生产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分为下列部门:农林渔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邮电和

矿业

公用事业;电、煤气、自来水业;批发、零售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服务业;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把以上部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加总,再与国外要素净收入相加,考虑统计误差项,就可以得到用生产法计算的GDP了。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GDP分为四项: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第一项为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第二项为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生产、销售和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划费。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是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的收入转移,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亏损补贴、粮食系统价格补贴、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等。第三项为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

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第四项为营业盈余,是指常驻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四、两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以上所介绍的是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称SNA)。该体系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依据,认为创造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活动,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目前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一种核算国民经济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合理和科学的核算体系。

首先,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市场化、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信息、知识、技术、劳务部门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而物质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已相对下降。因此,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应把非物质生产劳务计算在内,把一切有偿劳务的市场价值计入GDP是必要的。其次,根据SNA 核算国民收入时可以避免重复计算,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等也都有合理性。当然,这种体系以GDP来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衡量经济发展程度、衡量生活水平等也是有缺陷的。例如,非市场交易活动(如家务活动、自给自足生产)得不到反映,无法说明人们闲暇的享受与安全,无法反映一国环境污染的程度,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重复计算,等等。在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前,还有一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中央计划经济各国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为前苏联、东欧及我国所采用。该体系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依据,将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作为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总成果的基本指标。这种核算体系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其缺陷日益突出。例如,它不能反映信息、劳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不利于反映综合国力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它不能系统反映社会资金运动情况,不利于国家宏观管理和调控;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循环全貌及各环节间衔接情况,不利国家掌握整个经济运行的综合平衡。因此,东欧、俄罗斯等经济转轨国家和我国也逐渐采用了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我国从1985年起,正式采用GDP指标作为考核国民经济发展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指标。目前我国已计算并公布GDP数字,但还没有计算和公布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的数字。

计算过程

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这时,

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GDP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此外,GDP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如美国在1929年至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总之,每个时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不能因为在不同时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怀疑统计数据存在问题。当然,我国在GDP的计算体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国长期采用的原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统计核算体系,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了。附注:1.一定时期强调的是该年度内“新”增加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往年的不算。例如二手车,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2.中间产品可以认为是一种原材料产品,是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用的,也就是说本年度内它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该年度继续加工生产;如果它被摆到货价上直接销售,被消费者购买并直接用了,那另当别论,是特殊情况,计入总值,否则不能计入。3.这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而非存量的概念,并非今年公布的数字就是从建国到现在的总额,这是错误的,它仅指该时期内新生产出来的东西。4.市场价值意味的是用货币作为单位去统计形成的货币总额,因为商品种类太多,吨,个,件,台等等单位没法加总,所以用该年度的货币单位来统计并加总。所谓该年度的货币单位是指这些商品这一年的价格。

指标分析

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反过来说,如果一国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这时,该国中央银行将可能减息以刺激经济再度增长,利率下降加上经济表现不振,该国货币的吸引力也就随之降低了。因此,一般来说,高经济增长率会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涨,而低经济增长率则会造成该国货币汇率下跌。例如,1995--1999年,美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1%,而欧元区11国中除爱尔兰(9.0%)较高外,法、德、意等主要国家的GDP增长率仅为2.2%、1.5%和1.2%,大大低于美国的水平。这促使欧元自1999年1月1日启动以来,对美元汇率一路下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贬值了30%。但实际上,经济增长率差异对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收入增加,国内需求水平提高,将增加该国的进口,从而导致经常项目逆差,这样,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二是如果该国经济是以出口为导向,经济增长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出口产品,则出口的增长会弥补进口的增加,减缓本国货币汇率下跌的压力。三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因而改善本国产品的竞争地位而有利于增加出口,抑制进口;并且经济增长率高使得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被看好,因而该国货币汇率会有上升的趋势。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由商务部负责分析统计,惯例是每季估计及统计一次。每次在发表初步预估数据(the preliminary estimates)后,还会有两次的修订公布(the first revision & the final revision),主要发表时间在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国内生产总值通常用来跟去年同期作比较,如有增加,就代表经济较快,有利于其货币升值;如减少,则表示经济放缓,其货币便有贬值的压力。以美国来说,国内生产总值能有3%的增长,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经济发展是健康的,高于此水平表示有通胀压力;低于1.5%的增长,就显示经济放缓和有步入衰退的迹象。

增长原理

GDP概念是源自于交换产生财富的原理。这个原理的基本条件是:一是交换必须自愿,二是交换必须不妨碍第三人,三是交换必须在两个清晰的产权主体之间真正发生。假定不符合这

三个条件,那么所得出的GDP数值的准确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说GDP的数据就会有瑕疵。如强制交易的GDP 、妨碍他人的GDP 、出口创造的GDP 、投资产生的GDP 、消费带来的GDP 等等都会影响GDP的总有效积累。

意义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核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统计指标,也是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它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究竟处于增长抑或衰退阶段,从这个数字的变化便可以观察到。一般而言,GDP 公布的形式不外乎两种,以总额和百分比率为计算单位。当GDP的增长数字处于正数时,即显示该地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如果处于负数,即表示该地区的经济进入衰退时期了。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总量乘以“货币价格”或“市价”而得到的数字,即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因此,即使总产量没有增加,仅价格水平上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是会上升的。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只是一种假象,有实质性影响的还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所以使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时,还必须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做出调整,从而精确地反映产出的实际变动。因此,一个季度GDP缩减指数的增加,便足以表明当季的通货膨胀状况。如果GDP缩减指数大幅度地增加,便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是货币供给紧缩、利率上升、进而外汇汇率上升的先兆。(二)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经济领土是指由一国政府控制或拥有的地理领土,也就是在本国的地理范围基础上,还应包括该国驻外使领馆、科研站和援助机构等,并相应地扣除外国驻本国的上述机构(国际机构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常住单位,但其雇员则属于所在国家的常住居民)。经济利益中心是指某一单位或个人在一国经济领土内拥有一定活动场所,从事一定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并持续经营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单位或个人,一个机构或个人只能有一个经济利益中心。一般就机构(单位)而言,不论其资产和管理归属哪个国家控制,只要符合上述标准,该机构在所在国就具有了经济利益中心。就个人而言,不论其国籍属于哪个国家,只要符合上述标准,该居民在所在国就具有经济利益中心。因为常住单位的概念严格地规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范围,所以其对于确定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口径,明确国内与国外的核算界限以及各种交易量的范围都具有重要意义。

11年统计

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17日上午公布2011年重要经济数据。数据显示,经初步测算,2011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四季度增长8.9%。此前,专家普遍预测2011年GDP增速或降至9%左右,上述已公布的数据基本符合预期。此外,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12月份CPI 同比上涨 4.1%。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9.1%,12月份PPI同比上涨 3.5%。2011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1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环比增长1.1%。2011年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0%。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26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其中,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8.1%,环比增长1.41%。去年全年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5亿美元,增长24.9%。进出口相抵,顺差155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64亿美元。[1][2]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X 为净出口额。201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重要经济数据,其中GDP增长9.2% ,基本符合预期。 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学概念 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 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 中日GDP对比 增加值的总额。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2013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

2013年中国GDP (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 国家统计局2014年1月20日公布,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同比增长7.7%,完成了年初设定的7.5%的目标。 按年平均汇率(1美元=6.1932人民币元)测算,2013年,中国名义 GDP (国内生产总值)折合91849.86亿美元。 这比上年净增955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1.6%。 分季度看,一季度18912.55亿美元,二季度20797.92亿美元,三季 度22529.93亿美元,四季度29702.83亿美元。 按照年平均人口计算,2013年中国大陆人均GDP (国内生产总值)为41908元,约合6767美元。 (2013年年末人口为13.6072亿,年中人口约为13.5738亿) 据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13年GDP增速为7.7%,超过7.5%的预期目标。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GDP平减指数同比变化1.68%。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

四季度增长7.7%。 从环比看,一季度环比增长1.5%,二季度增长1.8%,三季度增长2.2%, 四季度增长1.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 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1.8%。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 能耗比上年下降3.7%。 分需求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0%,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4.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是-4.4%。

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因素

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因素 ——以福建省为例以下数据均来自福建省统计年鉴:

一:提出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经济增长,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成为一个最重要的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之一。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同步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理解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原因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对GDP在福建省的深度解读将有利于福建省更好更快的发展,以期对实现福建省跨越式发展提供对策。 二.理论分析: 哪些因素对福建省的国民生产总值有较大的影响 三.建立模型: 运用统计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1990至2012年的统计数据,对福建省GDP的增长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TZ、财政收入CZ、出口总额CK、工业总产值GY为解释变量建立影响GDP的多元回归模型,以阐明影响福建省GDP 的主要因素。从而对福建省GDP增长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四:数据处理过程: (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利用EViews估计模型的参数

(图1) 如图所示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1.可绝系数高,修正的可决系数也高,表明模型拟合较好。 2.F值为896.4256。K=4 n=23 n-K-1=18

取α=0.05 Fα(4,18)=2.93 所以通过了F检验。说明所选取的这些变量都对福建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性影响。 3.T检验分析:T0.025(18)=2.1009 由得出数据可以知道:在百分之五的显著性水平下,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有显著影响。 4.P值的分析:由图中的结果可以看出来只有CK的P值较大未通过检验需要进行修正,其它的变量都通过了检验。 5.经济意义: GDP=1871.799-0.000105CZ(财政收入)-0.000162CK(出口总额)--0.002550GY(工业生产总值)+0.000283 TZ(固定资产投资额)说明财政收入每减少0.000105个单位,GDP增加一个单位。出口总额每减少0.000162个单位,GDP增加一个单位.工业生产总值每减少0.002550个单位,GDP增加一个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0.000283个单位,GDP增加一个单位。 二.异方差性处理与分析: 图形法:如下图分别作出四个解释变量和E2间的散点图 (1)CK (2)CZ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第一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例题讲解: 例1 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 (3)国民收入(NI):广义的国民收入是指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经济活动业绩的数量指标,是在一个经济社会中用货币衡量的每年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生产中所获得的全部收入,数量上等国民生产净值减去间接税,即狭义的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 (4)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产出的最大产值。 (5)重置投资:指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 例2某地区居民总是把相当于GDP60%的部分存起来,并且不用缴税也不购买外地商品。今年该地区将总值2000万元的汽车销往邻省,这对该地区的GDP产生影响,请回答:(1)该地区的GDP增加了多少? (2)假如当地政府增加同样2000万元购买本地汽车,是否会产生与(1)相同的结果?为什么? (3)假如政府将2000万元以补贴形式发给居民,该地GDP是否会增加?与(1)相比如何?为什么? 解:第一种解法:考虑了乘数效应 将总值2000万元的汽车销往邻省,首先导致国民收入的第一轮增加2000万元,在边际消费倾向为1-60%=40%的前提下,该地区将把其中的800万元用于消费,导致国民收入的第二轮增加,这样一直继续下去,便导致国民收入数倍的增加。 Y=2000×1+2000×40%+2000×(40%)2+2000×(40%)3+… =2000/(1-40%) =2000/60%=3333.3(万元) (2)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因为政府支出中对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是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具体如下 ,当政府向厂商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时候,在私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中并没有包括对这些劳务的支出,因而应该加上政府的这部分支出,当政府向居民购买生产要素的服务而生产出物品和劳务的时候,它们也构成社会产品的一部分,因而应该加上政府的这部分支出,因此在国民收入每一轮中增加2000万元,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为40%,在此影响,每二轮增加为2000×40%,这样一直继续下去,和(1)的效果是一样的。 (3)该地GDP会增加,与(1)相比GDP增加的要少,每一轮的增加为2000×40%,第二轮的增加为2000×(40%)2,于是增加的国民收入为: Y=2000×40%+2000×(40%)22000×(40%)3+…=800/60%=1333.3(万元) 因为政府以补贴的形式发给居民,实际上是一种没有换取生产要素服务的单方面的转移支付,社会产品没有相应增加,因而在计算国民收入不应该算上这部分的政府支出. 第二种解法:没有考虑乘数效应 支出法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1978-2007)

正文显示: 【行业】宏观综合类 【地域】中国 【时间】20071231 【参考资料】精讯数据 【统计项目】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1978-2007)(可比价,上年 =100)(3697字) 【指标参数】 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1978-2007)(可比价,上年=100) 年份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 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第三产业 批发和零售业 1978 111.7 111.7 104.1 115.0 113.8 123.1 110.2 1979 107.6 107.6 106.1 108.2 107.9 108.7 106.1 1980 107.8 107.8 98.5 113.6 106.0 98.1 106.5 1981 105.2 105.2 107.0 101.9 110.4 129.5 103.9 1982 109.2 109.1 111.5 105.6 113.0 99.3 107.5

115.2 121.2 109.3 1984 115.3 115.2 112.9 114.5 119.3 124.7 113.7 1985 113.2 113.5 101.8 118.6 118.2 133.5 111.9 1986 108.5 108.8 103.3 110.2 112.0 109.4 107.2 1987 111.5 111.6 104.7 113.7 114.4 114.7 109.8 1988 111.3 111.3 102.5 114.5 113.2 111.8 109.5 1989 104.2 104.1 103.1 103.8 105.4 89.3 102.5 1990 104.1 103.8 107.3 103.2 102.3 94.7 102.3 1991 109.1 109.2 102.4 113.9 108.9 105.2 107.7 1992 114.1 114.2 104.7 121.2 112.4 110.5 112.8 1993 113.7 114.0 104.7 119.9 112.2 108.6 112.7 1994 113.1 113.1 104.0 118.4 111.1 108.2 111.8 1995 109.3 110.9 105.0 113.9 109.8 18.2 109.7

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计量经济学Eviews 目录 引言 (3) 一、经济背景 (3) 二、结合经济背景,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3) (一)关于数据 (3) (二)关于模型 (4) ①建立模型 (4) ②回归模型参数估计 (4) (三)建模检验 (6) (1)统计推断检验 (6) (2)计量经济学意义检验 (6) ①多重共线性检验 (6) ②异方差检验(White检验) (8) ③自相关的检验及修正(DW检验) (9) 三、总结及对建模进行经济意义解释 (11) ①回归方程的经济意义 (11) ②总结 (11)

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引言: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一、经济背景 从1995年到2009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在新的国际环境下,经济和居民收入保持在快速增长的阶段。其原因是:中国加入WTO有利于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而且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有利于扩大进出口贸易,有利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等。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国民生产总值,其构成了反应经济发展的方向,政府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居民消费、货物进出口总额等因素均可影响一个地区的生产总值。其中,政府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货物进出口总额是中国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推动力。为检验其科学性,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影响中国生产总值的各因素进行相关的分析,找出其中关键的影响因素,最终通过调整该因素来提高地区的生产总值。 二、结合经济背景,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一)关于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构成相关数据如下: 各项目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单位:%)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绝对 额(亿元))年份政府财政 支出 固定资产 投资总额 货物进出 口总额 1995 60794 1995 11.2 32.9 38.7 1996 71177 1996 11.2 32.3 33.9 1997 78973 1997 11.7 32.1 34.1 1998 84402 1998 12.8 33.7 31.8 1999 89677 1999 14.7 33.3 33.3 2000 99215 2000 16.0 33.2 39.6 2001 109655 2001 17.2 33.9 38.5 2002 120333 2002 18.3 36.1 42.7 2003 135823 2003 18.1 40.9 51.9 2004 159878 2004 17.8 44.1 59.8 2005 183217 2005 18.5 48.5 63.8 2006 211924 2006 19.1 51.9 66.5 2007 257306 2007 19.3 53.4 64.8

建国以来我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

建国以来我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 增长率一览 GDP 是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译为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或地区) 一年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 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GDP 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 GDP 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 GDP 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九条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在进行 GDP 核算时对所使用的未经公开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严格保密,在 GDP 核算数据发布前对当期 GDP 数据也严格保密。 季度 GDP 初步核算数一般于季后 15 天左右完成;季度GDP 初步核实数在年度 GDP 初步核实数发布后 45 天内完成;季度 GDP 最终核实数在年度 GDP 最终核实数发布后 45 天内完成。对于主要统计指标的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在年初发布的《经济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中说明发布日期,GDP 数据将按规定日

程发布。 GNP 是英文 Gross National Product 的缩写,译为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不计入美国的 GDP 中,而计入日本的 GDP 中。在 1991 年之前,美国均是采用 GNP 作为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因为大多数国家都采用 GDP,加之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 相对于 GNP 来说是衡量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指标,易于测量,所以美国才改用GDP。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 (或地区) 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GDP 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要问一个国家 (或地区) 的经济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自然就是要计算这个国家 (或地区) 所取得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为能把所有产品与服务的数量用一个数字来表达,经济学家想到了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这一数字。因为所有商品或服务都有价格,可以用价格来叠加。譬如:一杯饮料是 5 元钱,理一次发是 10 元钱,等等。不过,同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会变化。譬如:一台21 英寸彩电的市价,两年前也许是 3000 元,现在可能只要 1500 元。如果单从货币数量来看是减少了一半,但从实物的效果来看,仍然还是一台 21 英寸彩电。所以,我们在利用商品的价格来计算其数量的变化时,还必须考虑到价格变化因素即物价变化水平,并做出相应调整。 按此原理,如果要比较一个人今年的经济生活水平相对去年的变化情况,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计算出他去年全年收入多少 (假定为 2 万元),然后,计算他今年全年收入是多少 (比如是 2.4 万元),再计算出今年物价水平比去年变化了

最新影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因素的计量分析

影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因素的计量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与外商直接投资、净出口、政府购买之间计量分析 摘要:本文选取影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个因素,即外商直接投资、净出口、政府购买,建立线性计量回归模型,分析它们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对模型进行检验,从而能够对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净出口;这个服购买;模型;经济一、引言: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在经济学中,常用GDP来做为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此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影响GDP的因素很多。消费水平的提高能够通过乘数效应,提高极大地带动经济的增长;但消费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在短期内可以认为是固定的,因此,消费水平在某一时期是由收入水平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因此,本文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时,旨在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净出口、政府支出对GDP的实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和政府购买明显增加,与之相对应的是GDP总量也迅速得到增加。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在经济贸易方面不断对外开放,同时,我国的经济的发展状态呈效好的趋势。对外贸易的适度增长和政府购买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为对外贸易的增长,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的收入,从而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本文以1985-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净出口、政府支出数据为样本,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国内生产总值与外商直接投资、净出口、政府购买之间的关系,并对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检验。 二、外商直接投资、净出口、政府购买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分析 创建一个时间范围为1985-2007年的表格,然后创建四个序列对象,分别命名为GDP(国内生产总值)、x1(外商直接投资)、x2(净出口)、x3(政府支出)。如下图所示: 表1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外商投资、净出口和政府支出情况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净出口(亿美元)政府支出(亿元 ) 1985 9016 19.56 -11.4 2004.25 1986 10275.2 22.44 -19 2232.1 1987 12058.6 23.14 -149 2458.3 1988 15042.8 31.94 23.1 2658.36 1989 16992.3 33.93 53.2 2879 1990 18667.8 34.87 87.4 3083.59 1991 21781.5 43.66 81.2 3386.62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影响因素的实证 分析 摘要: 本文以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为基础,引入能源消费、就业人数、居民消费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外商直接投资(FDI)等解释变量,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分析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些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利用从1985到2001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各因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及其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提出观点。 关键词: GDP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Eviews 一、问题提出: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国民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影响因素一直是人们探索和争论的热点,根据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国民收入核算的经典理论,我们建立以GDP为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引入能源消费、就业人数、居民消费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解释变量,对GDP的影响因素作实证分析,试图揭示这几个解释变量对GDP的影响程度。 二、样本数据选取及模型设定: 回归模型设立如下: Y=β0+β1X1 +β2X2+β3X3+β4 X4 +β5X5+β6X6+U Y--------国内生产总值GDP X1-----能源消费 X2-----就业人数 X3-----居民消费水平 X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5-----进出口贸易总额 X6-----外商直接投资(FDI) U------随机扰动项 β1、β2、β3、β4、β5、β6为待估参数。 变量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具体数据(现价计算)见表一: 表1: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三、参数的初步估计与检验 将第一个模型的样本导入Eviews软件进行OLS估计,得到输出结果如下:表2:

《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因素 》 计量经济学论文(eviews分析)

计量经济学作业 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因素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内容摘要: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受多种因素影响,根据全国31个省市的相关经济变量数据,对其进行计量分析。应用计量经济学所学知识对根据经济理论选取的影响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检验,并对其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本文选取2009年的相关数据 关键词:生产总值消费性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各地税收收入净出口 一、前言: 我国各地区居民的消费支出、固定资产的投资、净出口及各地区税收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生产总值。现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知识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 二、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我选择了四个解释变量对我国2008年各地区的GDP进行分析,并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所建立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模型的变量选择如下: Y---生产总值(亿元)X1----居民消费性支出(元)X2----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3----各地税收收入(亿元)X4----各地净出口(万美元)模型的变量数据如下:

由散点图知,Y与X1、X2、x3、X4呈现性关系,所以设模型为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μ 三、,模型参数估计与回归结果分析 Y与X1、X2、X3、X4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Y=1433.68-0.15X1+1.07X2+1.96X3+0.00047X4 (0.64) (-0.65) (9.38) (1.15) (4.65) R2=0.973521R- 2=0.969447 F=238.9774 D.W.=1.836524 (一)经济意义检验 从经济意义上说,各地区的生产总值Y与固定资产投资X2、各地税收收

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

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你知道中国2000 年和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吗?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按市场价 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 最终成果,是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一、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 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1)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 不同行业的总产出计算方法不同,大致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按产品法计算,表现形式为产值。如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其中由于按工厂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含增值税,而增加值包括增值税,所以计算工业总产出还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即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销项税; 第二类按提供的服务计算,表现形式为毛利(即商业进销差价),如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商业附加费; 第三类以营业收入来计算,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中的营利性企业; 第四类以虚拟服务收入+实际服务费收入来计算,如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 第五类以经常性业务支出+虛拟折旧来计算,如非营利的行政事业单位。 (2)中间投入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 计入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计算范围保持一致;二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 (3)增加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 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报告

我国国生产总值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全世界震惊的巨大成就,持续25年年均增长率超过9%,经济总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四。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更是高达10%。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好的。由此可见,GDP作为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它的总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其结构可反映社会生产与使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宏观经济效益,对于经济研究、经济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运用1982—2011年国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存款年底、财政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货物进出口总额的相关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国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因素作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表1为由《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得到的1982-2011年的有关数据。 表11982—2011年国生产总值及相关指标数据 1983 5962.65 572.61366.95 102860.1 1984 7208.05 776.621642.86 102.71201.00 1985 9016.04 1622.60 2004.82 109.32066.70 1986 10275.18 1471.45 2122.01 106.52580.40 1987 12058.62 2067.60 2199.35 107.33084.20 1988 15042.82 2659.16 2357.24 118.83821.80 1989 16992.32 5196.40 2664.90 209.94155.9 1990 18667.82 7119.60 2937.10 216.45560.1 1991 21781.50 9244.90 3149.48 223.87225.8 1992 26923.48 11757.30 3483.37 238.19119.6 1993 35333.92 15203.50 4348.95 273.111271 1994 48197.86 21518.80 5218.10 33920381.9 1995 60793.73 29662.30 6242.20 396.923499.9 1996 71176.59 38520.80 7407.99 429.924133.8 1997 78973.03 46279.80 8651.14 441.926967.2 1998 84402.28 53407.47 9875.95 438.426849.7 1999 89677.05 59621.83 11444.08 432.229896.2 2000 99214.55 64332.38 13395.23 43439273.2 2001 109655.17 73762.43 16386.04 43742183.6

中国GDP浅析

中国GDP分析 摘要: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一国GDP的大小代表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人均GDP代表了国家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GDP的结构对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政策制定有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GDP结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GDP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每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为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 一、近年来我国GDP情况简介。 近年来,中国GDP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取得显著成就。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所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出口导向、投资主导、粗放式发展亟待转型、人口红利难以持续、GDP至上矛盾突出等结构性软肋,我们也应有清醒认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名第100位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我们更要关心人均GDP数据,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当然,不妄自尊大,却也不必过于菲薄。“GDP第二”怎么说都有积

极意义,特别是在全国上下理性冷静的背景下。不管怎样,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上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可喜成绩。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来说, 中国经济是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积极引进外资成功的,现在中国能否转变为内需主导型经济,是关键。同时,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房产泡沫等问题也困扰着中国,人民币汇率、全球变暖等,也需要中国担负起大国应有的责任。下面从一些具体数据来认识中国的GDP 。 表 1 表 2 由以表 2 可以直观地看出,2006年到2011年,我国的GDP 一直持续增长,且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 季度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绝对值(亿元) 绝对值(亿元) 绝对值(亿元) 绝对值(亿元) 2006年 216314 24040 103720 88555 2007年 265810 28627 125831 111352 2008年 314045 33702 149003 131340 2009年 340903 35226 157639 148038 2010年 401512.8 40533.6 187383.2 173596 2011年 471564 47712 220592 203260 2012年 519322 231622 231624 231626

国内生产总值的实证分析

目录 Ⅰ. 摘要 (2) 关键词 (2) Ⅱ. 正 文 (2) 1. 序 言 (2) 2. 模型设 定…………………………………………………………… 3. 参数可能…………………………………………………………… 4. 检验修 正…………………………………………………………… 经济意义检验…………………………………………………… 统计意义检验……………………………………………………

计量经济学检验………………………………………………… 多重共线性检验……………………………………………… 相关系数检验……………………………………………… 逐步回归修正……………………………………………… 异方差性检验………………………………………………… 异方差检验………………………………………………… 模型修正…………………………………………………… 序列相关性检验……………………………………………… GB 检验…………………………………………………… 模型修正…………………………………………………… 模型预测检验…………………………………………………… 模型确认…………………………………………………………… 5. 模型评价……………………………………………………………… 6. 政策建议……………………………………………………………… 7. 参考文献………………………………………………………………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要紧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阻碍我国自1990年至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要紧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合我国特定国情选取了六个阻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要紧因素,并对其时刻序列分析,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利用OLS方法进行参数可能并进行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四大检验。经济意义检验中,发觉储蓄总额前参数不符合经济理论常识,并在后面的工作中得到了修正;计量经济学检验中,发觉初建模型具有多重共线性,采纳逐步回归法进行修正,消除了多重共线性;在异方差性检验中,发觉模型具有异方差性,采纳对数变换法进行修正,消除了异方差性;利用GB检验法发觉模型随机干扰项存在2阶序列自相关性,采纳广义差分变换法修正模型,消除了模型序列相关性;利用2010年数据,模型通过了经济预测检验,并确定了最终模型,得出结论:进出口额、职工工资总额和上期国内生产总值对国内生产总值有专门大阻碍。最后,进行了模型评价并结合模型及我国国情给出了相应的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额职工工资总额经济意义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时刻序列多元线性回归 OLS方法逐步回归法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对数变换法 GB检验法序列自相关性广义差分变换法经济预测检验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全世界震惊的巨大成就,持续25年年均增长率超过9%,经济总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四。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更是高达10%。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好的。由此可见,GDP作为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它的总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其结构可反映社会生产与使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宏观经济效益,对于经济研究、经济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运用1982—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存款年底、财政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货物进出口总额的相关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因素作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表1为由《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得到的1982-2011年的有关数据。 表11982—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及相关指标数据 1982 5323.35 447.31212. 33 102771.3 1983 5962.65 572.61366. 95 102860.1 1984 7208.05 776.621642. 86 102.71201.00 1985 9016.04 1622.60 2004. 82 109.32066.70 1986 10275.1 8 1471.45 2122. 01 106.52580.40

1987 12058.6 2 2067.60 2199. 35 107.33084.20 1988 15042.8 2 2659.16 2357. 24 118.83821.80 1989 16992.3 2 5196.40 2664. 90 209.94155.9 1990 18667.8 2 7119.60 2937. 10 216.45560.1 1991 21781.5 9244.90 3149. 48 223.87225.8 1992 26923.4 8 11757.30 3483. 37 238.19119.6 1993 35333.9 2 15203.50 4348. 95 273.111271 1994 48197.8 6 21518.80 5218. 10 33920381.9 1995 60793.7 3 29662.30 6242. 20 396.923499.9 1996 71176.5 9 38520.80 7407. 99 429.924133.8 1997 78973.0 3 46279.80 8651. 14 441.926967.2

中国最终消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关系的计量分析

中国最终消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关系的计量分析 摘要:居居的最终消费总额影响因素很多。从微观层面来看,居民储蓄,可支配收入、工资水平等情况等都能对居民的最终消费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若从宏观方面来分析,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即国内生产总值,其他一系列因素很大程度上也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有一定的反映,因此最终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所以可以确定以最终消费支出为被解释变量,以国内生产总值为解释变量,其他的影响因素归入随机误差项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一.数据收集和模型建立 下表为我国1990-2008最终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资料: 由上表可以得知,消费支出随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增加。可以得出Y、X的散点图为:

从散点图可以看出,最终消费支出Y与国内生产总值X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因此可以设定最总消费支出Y t与国内生产总值X t的关系为: Y t=β0+β1X t+μt 其中,Y t表示t年最终消费支出;X t表示t年国内生产总值;μt表示随机误差项。二.参数估计 Eviews的回归结果如下图所示:

模型估计结果为 Y t=7206.816917+0.348590 X t R2=0.988584 S e :(1234.375) (0.009085) n=19 t: (5.838432) (38.36872) F=1472.159 DW=0.142269 三.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就本模型而言,从经济意义上看,β1的估计值为0.348590符合经济理论中绝对收入假说边际消费倾向的在0与1间,表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00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平均增加34.859亿元。 2.拟合优度检验 本模型的R2=0.98858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这说明回归直线的解释能力为98.86%,代表我国最终消费总支出Y t的总变差中,由解释变量X t解释的部分为98.86%,或者说我国最终的消费变动的98.86%可由样本回归直线作出解释。 3.参数显著性检验 对于β1,在其系数真值为0的原假设条件下t统计变量为38.36872。用自由度为n-2=17,查t表,在5%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t c=t0.025(17)=2.1098,因为t=38.36872>2.1098,所以拒绝原假设H0:β1=0,表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对我国最终消费支出的影响显著。

对我国GDP影响因素的分析

对我国GDP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运用1987-2012年我国城镇、农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以及就业人数的数据,先对GDP进行绘制相关图,单位根检验,在建立了古典线性回归模型,通过OLS回归、多重共线性分析、怀特异方差检验、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RESET检验、Chow 稳定性检验等实证分析了城镇、农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以及就业人数对我国GDP影响。通过这一系列统计分析和检验方法,拟合出比较优良的GDP模型,得出1987-2012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由此来分析所选取的这四个变量对GDP的贡献情况,结合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找出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GDP 恩格尔系数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引言 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好的。由此可见,GDP作为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它的总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其结构可反映社会生产与使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宏观经济效益,对于经济研究、经济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从1985年我国开始正式统计GDP后,它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GDP的核算中有许多因素在起着作用,为此,本文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因素作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以期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建模分析 1、数据收集整理 从《中国统计年鉴》得到我国1987-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我国城镇、农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以及就业人数的统计数据,图1所示。 数据收集(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0416168899.html,/):数据基于全国范围内各年年末的数据统计,样本数据如图1:

国内生产总值GDP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GDP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04T10:30:10.08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作者:原嘉洁[导读] 诸多的因素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而国内生产总值反应了一国的经济状况,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安徽财经大学,233030) 摘要:诸多的因素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而国内生产总值反应了一国的经济状况,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本论文从供给和需求这两个方面出发,研究了劳动力,物质资本投入量,居民消费指数这三个因素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程度,且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来测量这三种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弹性大小。在研究方法和途径上,本论文包含模型设定,回归分析以及应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检验和分析,所选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6)。针对劳动力,物质资本投入量,居民消费指数这三个因素,本论文提出人口红利政策和增加外资引进等来提升GDP的具体方法。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GDP);社会总投资;劳动力;新古典模型;经济增长 第一章、研究意义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具有巨大的意义。我国的GDP逐年增长,经济发展迅速。同时,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瞩目的经济统计数值,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GDP指的是在一年的时间范围内,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住单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以及劳务的总体价值,它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总而言之,GDP的增长对一个国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 历年来,经济增长成为很多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赵晋平认为社会可支配资金的规模及其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东中西部的工业总产值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周冯琦认为中国经济目前为止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但是目前如何去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以及促进经济的增长是目前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John(2006)选取了我国跨越了30-50年的面板数据集,建立了绿色GDP增长模型和传统GDP与绿色GDP的差距模型。在增长模型和缺口模型中,都测试了经济开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开放程度与绿色GDP增长呈负非线性关系,开放程度与传统GDP与绿色GDP之间的差距呈正非线性关系;Jeroen(2009)指出尽管从理论和经验上都有人批评GDP不是社会福利和进步指标,但它在经济、公共政策、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仍然具有影响力。 结合中外文献,我们了解到GDP这一经济指标受到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均表达了GDP的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但对于传统GDP的核算方法一直都存在争议。从整体看来,当前研究文献主要还是从宏观角度出发,探寻GDP的影响因素,且对我国GDP的研究主要选取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总体而言,对于GDP这一重要的经济指标,探寻其影响因素对于政府正确决策,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现今相关研究的重要方向。 第三章、理论分析 本文采用道格拉斯函数的原理,采取劳动力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影响经济的内在发展因素进行研究。从理论以及经验数据来说,劳动力和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系数是正向的,具体实证在后面的章节进行。本论文通过设立多元线性模型来拟合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被解释变量为国内生产总值GDP,解释变量为居民消费指数,劳动力以及物质资本投入量。 第四章、变量测量与模型设定 被解释变量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用变量Y来进行表示。解释变量为劳动力,用变量L来进行表示。劳动力用全社会就业总人数来近似代替;另一个解释变量为物质资本投入量,用变量K来进行表示。物资资本投入量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近似代替,居民价格消费指数用C来表示。下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