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配色中的墨层厚度控制方法的研究

合集下载

如何控制丝印油墨的膜厚和颜色深浅

如何控制丝印油墨的膜厚和颜色深浅

如何控制丝印油墨的膜厚和颜色深浅在印刷行业中,丝印工艺一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艺。

丝印油墨的膜厚和颜色深浅控制对于印刷品的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控制丝印油墨的膜厚和颜色深浅,以保证印刷品的质量。

一、调整印版表面丝印油墨的膜厚和颜色深浅与印版表面的粗糙度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当印版表面越光滑时,丝印油墨的膜厚会越薄,颜色深浅会越浅。

因此,如果您想要减少丝印油墨的膜厚和颜色深浅,可以通过修改印版表面来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通过使用一些特殊的处理技术来使得印版表面更加光滑,以便更好地控制丝印油墨的膜厚和颜色深浅。

二、控制油墨的流动性油墨的流动性是影响丝印油墨膜厚和颜色深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当油墨的流动性更大时,膜厚会变得更厚,颜色深浅也会更深。

因此,如果你想要降低丝印油墨的膜厚和颜色深浅,你也可以通过降低油墨的流动性来实现这一目标。

有一些特殊的润滑剂可以被添加到油墨中,以帮助减少油墨的流动性。

三、调整油墨的颜料浓度另一种控制丝印油墨的颜色深浅的方法是调节油墨中颜料的浓度。

高浓度的颜料会使印刷品的颜色更加深色,低浓度的颜料会产生浅色。

因此,通过合理调整颜料的浓度,可以很好地控制丝印油墨的颜色深浅。

这种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印刷需求和印刷机器来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四、注意油墨的打印速度最后,对丝印油墨的膜厚和颜色深浅的控制还需要注意油墨的打印速度。

如果油墨的打印速度过快,膜厚和颜色深浅可能会偏大。

因此,在印刷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油墨的打印速度,以确保控制丝印油墨的膜厚和颜色深浅.综上所述,通过调整印版表面、控制油墨的流动性、调整油墨的颜料浓度以及注意油墨的打印速度,可以很好地控制丝印油墨的膜厚和颜色深浅。

这些方法都可以很好地适应不同的印刷需求和印刷工艺,对于提升印刷品的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涂装处理中的涂层厚度控制技术

涂装处理中的涂层厚度控制技术

涂装处理中的涂层厚度控制技术涂层厚度是涂装处理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涂层的维护、保护、装饰及使用寿命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控制涂层厚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涂装处理中存在众多的涂层厚度控制技术,本文将就其进行探讨。

一、采用传统的刮涂法控制涂层厚度刮涂法是一种传统的涂装处理技术,其涂层厚度主要由涂料的干燥时间、涂装件表面的多少和涂刀的压力等因素决定。

方案可能会采用手动操作或机械运作,其优点是使用方便,便于控制。

然而,在涂刮过程中,因为刮涂次数的增加或刮涂压力的增大,难免会出现涂层厚度不均匀的情况出现,涂层厚度较大的最厚点(最高点)和涂层厚度较小的最薄点(最低点)也会发生。

因此,采用传统刮涂法进行涂层厚度控制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之处。

二、采用自动喷涂技术精确控制涂层厚度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涂层的提质升级,自动喷涂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涂装领域。

该技术通过自动控制涂料的涂布量,可以达到涂层厚度控制的重要目的。

自动喷涂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以下优点:1、涂层厚度的高度可控性。

自动喷涂机通过计算涂布量和喷漆时间等参数,可以在保证涂层厚度同时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的效果。

2、涂层厚度的均匀性。

在快速喷涂的过程中,自动喷涂器能够快速自我调整来消除由机械振动和涂料的自然散布等因素造成的厚度不均匀的现象。

3、涂层厚度的稳定性。

由于自动喷涂技术对其参数的审核和控制较为严格,可以保证每种涂料涂刷在不同的物体上都能保持一定的厚度均匀性和涂层厚度稳定性。

但是,自动喷涂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处理深曲面物体时,喷涂机具有盲区,很难做到全面均匀的喷涂。

此外,当涂料粘度过高,或使用时间过长时,自动喷涂机的雾化器及喷头等部件可能会出现堵塞现象,导致涂层厚度骤然变化。

三、采用高精度喷涂技术控制涂层厚度高精度喷涂技术是在自动喷涂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升级而来的。

该技术可通过现代控制系统来进行准确地计算和控制喷涂量,并可在不同的物体表面实现均匀、稳定、精确及高速喷涂涂层。

如何正确掌控柔性版印刷水性油墨墨膜的厚度

如何正确掌控柔性版印刷水性油墨墨膜的厚度

如何正确掌控柔性版印刷水性油墨墨膜的厚度在我国大家对于印刷品的要求是:油膜越厚,色彩越鲜艳越好!但在实际印刷中,这样的印刷品,不仅要求油墨的质量好而且要求印刷技术及印刷设备都比较高。

首先,从水性油墨自身的质量,要求油墨含色量高,连接料含量高,也就是说水性油墨既要固含量高又要流动性好。

其次,水性油墨中所含的水的表面张力比较大,造成水性油墨的转印性差,如果油墨的含色量高、连接料含量也高,水性油墨的粘度相对来说就大,油墨黏度大,传墨辊上的油墨不易打均匀,并且容易堆在印版上,这样容易引起“起纸、拉毛”等现象,如果是印刷编织袋,容易卷袋子,无法印刷;如果水性油墨过稀,会造成印刷网点模糊、扩大,这样也影响印刷质量,所以调整好水性油墨印刷的粘度,也是水性油墨印刷成败的关键。

再次,水性油墨印刷墨膜越厚,需要印刷机的烘干系统要好,印刷速度不能过高。

所以水性油墨印刷质量与多种因素有关,要求大家正确评价水性油墨的印刷质量。

丝网印刷中墨层控制应该考虑的因素

丝网印刷中墨层控制应该考虑的因素

丝网印刷中墨层控制应该考虑的因素在没有开始和大家探讨墨层如何控制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回顾一下我们以往在印刷中出现的一些问题:1、印刷色块时颜色有深有浅。

2、网目调印刷时网点扩大(有龟纹现象)。

3、批量印刷时颜色的差异变化。

这些问题严重时会影响到生产进度和批量退货,为我们的工作正常化带来了不便。

那么怎样来控制和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是值得我们网印工作者探讨的问题,以下是我们在印刷中应该了解的变量。

一、分析理论透墨量:分析丝网透墨量有两种方法,一为计算丝网理论透墨量,二为实际印刷透墨量。

计算理论透墨量有以下公式:开孔率为:L丝网厚度为:D理论透墨量为:M=L×D÷100%以上公式只是理论上的计算丝网透墨量方法,一旦运用到实践印刷中,数据会有发生变化,但是成正比。

我们来看以下因素:1、丝网的目数(直接决定到孔宽及开孔率)。

丝网的目数越高,孔宽越小,开孔率随之降低,例如:355目丝网孔宽为31μm,开孔率为26%,理论透墨量为14.3cm3/m2。

305目丝网孔宽为45μm,开孔率为35%理论透墨量为16.3cm3/m2。

2、丝网的线径(直接影响到网厚、开孔率、网孔大小)。

是指未编织的线径的直径,编织后的线径会变成椭圆形。

将会影响到网孔的大小。

同等目数的丝网线径不同,也将影响到开孔大小和开孔率。

例如:305目丝网线径31um开孔率为35%,孔宽为49um,网厚为49um,理论透墨量为17。

2cm3/m2。

305目丝网线径34um开孔率为29.6%,孔宽为45um,网厚为55um,理论透墨量为16。

3cm3/m2。

305目丝网线径40um开孔率为20。

1%,孔宽为37um,网厚为65um理论透墨量为13cm3/m2。

3、丝网的厚度(直接影响墨层)。

我们可以把绷制好的网版用测厚仪来检测其丝网厚度。

由于各个厂家生产的丝网都有自己的织造工艺,经、纬线的弯曲程度不一样,弯曲程度越大丝网会变的更薄,反之则大。

印前制版质量和色彩的控制技巧

印前制版质量和色彩的控制技巧

印前制版质量和色彩的控制技巧文章来源于【昆明创新印刷/】通常墨膜厚度在1.0um左右,再增加墨膜厚度,密度也不会增加。

在亮调区,网点百分比的细小变化对色调的影响较小,昆明创新印刷厂眼睛不易察觉;在暗调区,网点百分比的细微变化,都会引起色调显着变化。

而准确再现灰平衡是彩色印刷的基础,油墨本身的不理想,显然给色彩的准确再现带来一定难题。

而墨膜厚度除了受油墨,纸张性质制约外,还受印刷前提,环境因素的影响。

色差主要来源三个方面。

一、网点变化印前制版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印刷品质量,在制版过程中,造成色差的原因是相称多的,昆明彩页印刷这里只对利用胶印作为色还原手段时,对影响颜色质量的几大因素做一个先容。

色彩复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印刷品的质量。

油墨叠印所能再现的颜色范围(色域),是所有色域中最小的。

昆明画册印刷在光学密度值小的一端,网点面积的增大对色调密度的影响远比光学密度值大的一端小得多。

印刷时,需选择色域大的油墨,色域越大,彩色信息损失得越小,彩色再现的忠实度越高。

昆明名片印刷理想的三原色油墨按等比例混合,能产生中性灰,而实际使用的三原色油墨按等比例混合后,只能产生暗彩色。

彩色原稿的印刷复制过程,通常可表述为图像信息的色分解和色还原两个过程的组合。

不同厂家出产的油墨,以及统一厂家出产的不同型号的油墨,它们叠印所能再现的颜色范围是不同的。

二、油墨网点大小的变化会引起印刷品颜色深浅的变化,昆明印刷设计印刷颜色的深浅并非总与网点百分比成线性关系。

在实际操纵中因为各种前提的不理想,色差是必定的。

墨层太薄,油墨不能完全笼盖承印物的印刷区域,颜色必定淡,光泽度不够。

油墨本身的结构,性质等特性,对色彩的再现产生直接影响。

彩色印刷中,常以油墨的实地密度,网点增大,印刷反差和叠印率等参数来衡量印刷品的质量,昆明纸箱印刷这些参数均与印张上墨膜厚度有紧密亲密关系。

在胶印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网点扩大在所难免。

一是原稿自身因为拍摄过程和材料而造成的色偏,以及呈色介质色(色衰减)造成的色偏;二是色分解过程中的色差,主要是光源,镜头,滤色片,光电倍增管和感光材料等的误差;三是色还原过程中色差,主要是纸张,油墨和印刷工艺等的误差。

印刷配色中的墨层厚度控制方法的研究

印刷配色中的墨层厚度控制方法的研究
.墨层厚度对印品质量地重要影响
在胶印中,墨层厚度一个很重要地控制参数,墨层厚度改变时,其颜色属性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对印刷色彩地再现,特别对一些专色印刷会有一定地影响.印张上地墨层太薄,墨色浅淡且不能均匀地覆盖纸面:墨层太厚,印张上地实地密度达到油墨地最大实地密度后,质量不仅不能提高,反而造成网点严重扩大,引起糊版或层次并级等印刷故障.因此,在油墨转移过程中,要确定最佳墨层厚度并进行控制.一方面使印张上地墨色饱满,另一方面是网点扩大值最小,实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墨层厚度对专色再现地影响
专色油墨地墨层大多是半透明地,光束照射到印刷油墨上,一部分光会透过
墨层照射到底下地承印物上,在建立专色再现模型时就必须考虑墨膜和承印物两
者构成地系统.专色再现模型见图.,图中可以看到这一系统对光线有、、
和四种作用.是镜面反射,发生在墨膜地表面,墨膜地光泽度越高,这一现象越明显.是墨膜中颜料颗粒地漫反射,在墨膜地整个范围内都会发生,我们人跟看到地光线主要是这一部分漫反射光.是底层承印物地漫反射,这一部分光线透过墨膜进入人眼,在人眼中与颜料颗粒反射地光线混合,影响墨层地颜色.是墨膜对光线地透射作用,光线主要是穿过油墨地连接料进行透射,这一作用至关重要,只有光线从颜料颗粒地空隙问透过,、两种作用才能正常产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对圆棒地制作过程实质上是指对均匀地周向微槽地加工,一般都会采用电子
雕刻地方法.但考虑联系加工厂家、加工精度及加工成本等一系列地问题,我们
采用铜丝或尼龙丝在金属圆棒上紧密缠绕,结合微槽地直径选择不同粗细地铜丝
或尼龙丝.这样一方面满足微槽与纸张接触为圆弧形状,另外成本较低,加工工
艺简单.
刮样圆棒地制作
首先考虑金属材料地选择,选择之前要先了解下在使用油墨刮样仪地整个工

网目调丝印墨层厚度控制的原理和技巧

网目调丝印墨层厚度控制的原理和技巧

网目调丝印墨层厚度控制的原理和技巧在印刷行业中,网目调丝印技术广泛应用于印刷品制作过程中,例如书籍、海报、包装等等。

而作为网目调丝印的关键环节之一,墨层厚度的控制对于印刷品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网目调丝印墨层厚度控制的原理和技巧。

一、墨层厚度控制的原理网目调丝印的墨层厚度控制原理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1. 网目的大小:网目是由一系列正方形或圆形的空白和墨点组成的。

当网目的大小确定时,会直接影响到墨层的厚度。

网目越细密,墨层越薄;网目越稀疏,墨层越厚。

2. 丝印网板的张力:丝印网板张力的大小也会对墨层厚度产生影响。

当丝印网板的张力过大时,墨料会被挤出网孔,形成较薄的墨层;当丝印网板的张力过小时,墨料无法充分通过网孔,形成较厚的墨层。

二、墨层厚度控制的技巧为了获得理想的墨层厚度,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控制技巧:1. 选择合适的网目:根据印刷品的要求和制作目的,选择适当的网目大小。

对于需要细腻图像的印刷品,选择细密网目;对于需要填充大面积色块的印刷品,选择稀疏网目。

2. 控制丝印网板的张力:保持丝印网板的适度张力,不过度或过小。

通过仪器检测或经验判断,调整丝印网板的张力,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墨层厚度。

3. 墨料选择与配方调整:不同的墨料有着不同的流变性和浓度,因此选择合适的墨料对于墨层厚度的控制至关重要。

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调整墨料的配方比例,以期获得更理想的墨层厚度。

4. 印刷机的调整:印刷品在印刷机上的传送速度、压力调整以及墨料的供给量,都对墨层厚度有一定影响。

合理调整印刷机的参数,如增加印刷速度、减小压力或适当增加墨料供给量,可以实现更精确的墨层厚度控制。

5. 质量检测与调整:通过合适的质量检测设备,如墨层厚度测量仪等,对印刷品进行质量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调整丝印网板张力、墨料配方等参数,保证墨层厚度的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三、结语网目调丝印墨层厚度控制是印刷行业中重要的技术环节之一。

印刷过程中各质量控制参数的控制方法

印刷过程中各质量控制参数的控制方法
的不 同造成 的 。例如 ,柠 檬黄 的密 度一 般低 于 10 ., 而 中黄 的 密度大 约在 10 .以上 ,铜 版纸 的密度偏 高 ,
网点增大值Z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 : 。
Z =F—F D D F
F可 用将 M ra— ai 式经 过变 换后 的P i D u ry Dvs 公 h公 式 计算 ,即
点面 积 跳 跃 的部 位 约 在 3 7~6 7 网点 区。 5 % 5 0 5的 o 0 圆 网点 搭 角 网 点 面积 跳 跃 的部 位 约 在 7 7 80 网点 区 ,无
4 最佳墨层厚度的确定 .
实地 密 度 、 网点增 大值 、相 对反 差 影 响 E ̄质 p, J
论哪种点形的网点 ,在亮调和暗调的网点边缘都趋
生 。 当入 射光 进入 纸 张表 面 之后 ,一些 光被 纸张 吸
17 黑 墨 ),凹版 印刷 为11 ~18 黑 墨 )。 .0( .0 .0(
不 同类 型 的纸 张 以及 同一 类 而含 有 不 同量填 料 的纸 张 ,墨 层厚 度 虽 然 相 同 ,但 最 大 实地 密 度 也 有 区
图1 实地 密度和 墨层 厚度 的关 系
值 的大 小 ,所 以通 常把 网点增 大值 也
地 密度 。
黄 、 品 红 、 青 、 黑油 墨 的实 地 密 度 都 有 03~ .
叫阶调增大值 ,被理解为印刷 品某部位的阶调值和
原版 上相 对应 的阶 调值 之差 。
04 .的差 别 ,这种 差别 主要 是油 墨的色 相 、印刷 纸张
如 :报 纸 凸版 印刷 为 09 .0~11 黑墨 ),平版 印 .0(
刷 为 12 ~17 黑 墨 ),圆压 平 凸版 印 刷 为14 .O .0(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
印刷配色中一种新型的墨层厚度控制方法的研究
吴雷 包装111
印刷配色中一种新型的墨层厚度控制方法的研究
1.前言 2.国内外印刷品质量检测的发展与现状 3.专色配色的基本原理 4.墨层厚度对印品质量的重要影响 5.圆棒刮样的实验
1.前言
随着印刷机速度的快速提升,印刷质量需要 快速检测,这是印刷质量检测的趋势。 我们所研究的印刷质量检测技术,是在专色 配色过程中控制墨层厚度,实现印刷质量检测的 准确化、高效率,与当前印刷行业向快速、高效、 严要求发展方向的新趋势相一致,该技术在实现 印刷质量时检测系统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 指导意义。印刷质量检测技术的推广,对提高印 刷质量、缩短印刷检测周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有着重要意义。
算出实验原料油墨的密度。重复上述步骤,取平均值 作为最终结果。注意用调墨刀把油墨装进精量注墨器时, 要用调墨刀持续上下搅动,这样可使油墨变稀,防止夹杂 气泡。
实验结论
油墨刮样仪能够实现不同铜丝的粗细束刮制不同墨层厚度的 色样,与上墨量没有很大的关系,上墨量的多少主要表现在 刮制得色样的印刷面积较大;而印刷适性仪上打制样条的印 刷面积一定,主要通过计算上墨量来控制样条的墨层厚度, 较为复杂。且油墨刮样仪与印刷适性仪帽比成本较 低,设备更容易操作,因此油墨刮样仪具有很好的需求前景。
4.墨层厚度对印品质量的重要影响
在胶印中,墨层厚度一个很重要的控制参数,墨层厚度改变时, 其颜色属性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对印刷色彩的再现,特别对一些 专色印刷会有一定的影响。印张上的墨层太薄,墨色浅淡且不能 均匀地覆盖纸面:墨层太厚,印张上的实地密度达到油墨的最大 实地密度后,质量不仅不能提高,反而造成网点严重扩大,引起 糊版或层次并级等印刷故障。因此,在油墨转移过程中,要确定 最佳墨层厚度并进行控制。一方面使印张上的墨色饱满,另一方 面是网点扩大值最小,实现最佳还原,并使批量印刷品的质量稳。
5.圆棒刮样的实验
圆棒刮样实验
实验材料: 1)电子天平: 2)IGT精量注墨器; 3)橡胶板; 4)圆棒; 5)铜版纸; 6)油墨; 7)六号调墨油; 8)玻璃皿。
实验步骤:
首先调配油墨,使用电子天平称量油墨,搅拌均匀后 等待刮样,再把铜版平铺在橡胶板上,使用l号铜棒、2号 铜棒、3号铜棒在铜版纸刮制色样。在刮制过程中,每次 上0.39的油墨,然后手工施加恒压使铜棒在铜版纸上滚 动得到厚度均匀的色样。分别用l号铜棒刮制l-x系列色样、 2号铜棒刮制2-x系列色样、3号铜棒刮制3-x系列色样。前 后质量差法由于制得色样面积不定,我们采用从制得色样 上选取厚度均匀的部分截取一定面积的色块进行计算: C=(M1-M2)/A
2.国内外印刷品质量检测的发展与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状
国内研究还处在理论分析、实 验室研究阶段,一般就针对特定 的产品或者测试条进行检测,从 而达到检测印刷品的目的。另外 就是针对检测技术中的一些模块 进行分析处理,基本没有同时对 图像处理和印刷质量这两大块进 行系统分析,并形成一个完整的 检测系统。随着印刷业发展的需 要,人们也在进行不同的尝试。
总结
油墨刮样仪能够实现不同铜丝的粗细来刮制不同墨层厚度 的色样;而印刷适性仪主要通过计算上墨量来控制样条的 墨层厚度,较为复杂.另外,油墨刮样仪与印刷适性仪相 比较,在墨层厚度的控制、仪器操作、设备成本方面都具 有优势,因此油墨刮样仪具有很好的需求前景。
虽然国外在这方面进行了大 量的研究,但是他们的产品不适 应我国印刷材料和印刷机器极大 不稳定性的印刷质量检测。现有 检测技术仍然存在检测精度低, 检测功能少的问题。
3.专色配色的基本原理
目前的彩色印刷,大多数是采用CMYK四色油墨印刷。 专色油墨是由印刷厂预先配置好或油墨制造厂生产的特 定彩色油墨。油墨制 造厂不可能也没必要制造出各种色相的油墨,只生产几 种常见的油墨(如四色墨、金红、大红、中蓝等)那么对 印刷厂来讲,有时就需要根据用户提供原稿色样,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墨按适当的比例进行调配,以得 到和某种颜色相匹配的新色相油墨,这个过程就是专色 油墨的调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