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毛笔字帖

合集下载

浅析《张迁碑》的历史流传及其艺术特色

浅析《张迁碑》的历史流传及其艺术特色

浅析《张迁碑》的历史流传及其艺术特色文 / 王海凤(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张迁碑》, 刻于东汉晚期, 是著名的碑刻之一。

在中国古代石刻史和书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其字体渗有篆体结构, 方整挺劲, 笔法凝练, 历来为临摹书法及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

从明朝出土至清代以来, 研究者甚多, 其学术成果也颇为丰厚, 本文只在阅读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 对《张迁碑》的历史流传及其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

汉隶《张迁碑》碑额局部一、《张迁碑》的发现及出土年代《张迁碑》全称《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亦称《张迁颂》《张公方碑》等。

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 刻, 立于东郡毂城县(今山东平阴县西南东阿镇) 。

碑体通高2.92米, 宽1.07米, 厚0.2米。

碑文隶书, 碑阳15行, 行42字, 共计567字, 宣扬张迁和祖先同执毂城时的政绩;碑阴共3列, 上二列19行, 下列3行, 共41行323字, 刻立碑官吏捐资者41人, 及所捐资钱数。

碑额篆书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 意在篆隶之间, 似如缪篆。

《张迁碑》自出土以来, 受到了金石学家的广泛重视, 历代研究者在其发现及出土年代上颇有争疑, 说法各有不一。

有疑为宋时出土者, 如翁方纲云:“郑耘门太史所藏王百谷本, '焕’字具全, 有金孝章题签、顾云美书释文者, 已是明朝拓本, 则此似是宋拓矣。

《金石文字记》引《山东通志》云:'近掘地得之’。

然地志所载金石, 其系述久近, 亦不尽可凭, 安知非宋时已出, 而洪、娄未之见耶?”同时代的桂馥在《宋拓汉荡阴令张迁表颂》一跋中亦云:“然字画丰腴, 笔势浑穆端严, 与复所得新出土之明整本者霄壤之殊。

此有宋人马和之'和之’二字印, 元人欧阳元印、铁笛道人印, 糜不精妙, 定为汉刻宋拓无疑矣。

” 清代金石学家张廷济亦云:“《汉荡阴临张公方碑》, 惟'东里润色’四字残阙, 若'东里’二字全者, 则明以前拓也。

张迁碑评述与风格分析

张迁碑评述与风格分析

张迁碑评述与风格分析《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极高,多为后人效仿。

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风貌极为强烈,格调方朴古拙,峻实稳重,堪称神品。

《张迁碑》虽然不以秀逸取胜,而率真质朴之气更具风采。

落笔稳健,似昆刀切玉;运笔劲折,斩钉截铁。

与东汉其它碑刻相比另具一番气象。

在隶书的形成过程中,笔法由圆变方,此碑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

行笔阔笔直书,笔势直拓奔放,力量感表现极为强烈,使得线条极具抒情性。

其线条质感老辣坚实,蕴藏丰富,一点一划都是情感表现的载体。

此碑在线条的构成上强调积点成线,使每个点步步为营,都注入了一定的力量。

其线条的组合规律别具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粗细相间,变化微妙在《张迁碑》中,线条的粗细对比非常地醒目强烈;且随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粗线条显得粗犷有力,厚实奔放;细线条显得含蓄深沉,内敛雄浑。

在整体上一般以较长的粗线条为主,较短的细线条为辅;然两者相辅相成,极为自然。

其二、直曲结合,方劲沉着:张迁碑》的线条多平直朴实,沉着痛快,方折意味浓厚。

不过,在平直的线条为主的情况下,也结合一些圆转的笔调。

如作品中的“一波三折”以及转折处的一笔带过就很明显。

但两者相互并存,变化也就显得非常细微。

《张迁碑》的结构布局也颇有特色,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扁平匀称,端庄大方此碑在体态上多取横势,字形以扁平为主,同时以长、方为辅,风貌古朴。

在横向上比较开张,纵向上则较为收敛,而长和方的体态则是根据笔划的繁简而产生的,在整体布局上,起着协调变化的作用。

其二、错综揖让,生动丰富:每个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形成的关系非常谐和,讲究相互交错穿插,使每个部分都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个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变化极为丰富。

其三、复杂的空间对比由于线条之间的穿插组合,使得《张迁碑》中的空间分割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对比也就异常地强烈;它有多种形式存在;如“兴”字的左右对称;“为”字的上紧下松,“善”字的上松下紧,“铭”字的左疏右密,“勋”字的左密右疏等等,真正做到密不容针、疏可走马的矛盾调和,可见其空间对比是较为丰富多彩的。

学隶书写《张迁碑》,这样写1年顶别人10年

学隶书写《张迁碑》,这样写1年顶别人10年

学⾪书写《张迁碑》,这样写1年顶别⼈10年⾪书学习⾸选《张迁碑》,是⾪书书友彼此⼼照不宣的秘密。

其碑是东汉⾪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书法造诣极⾼,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

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间朴质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品。

它起笔⽅折宽厚,转⾓⽅圆兼备,运笔遒劲⽽曲折有⼒,落笔稳健,可谓是汉⾪⽅笔系统的代表作。

故⽽,想要系统学习汉⾪必学《张迁碑》,⽽如何提⾼⾪书神⽓神采是⾪书学习中最难的问题之⼀,也是学习《张迁碑》过程中必解决的难点。

对此,好多书友与我诉苦,他们学⾪书也很久了,可还是有下⾯的问题:1. 掌握不好⽤笔节奏,导致笔墨⽤量紊乱,字写出来斑驳难看;2. 线条书写不圆润,看起来没有⽣命⼒,找不到其原因所在;3. 掌握不好⾪书学习的阶段⽅法,临创过度卡在瓶颈期,创作⽆思路。

对于诸位书友的问题,我想这个⼈最有发⾔权。

他便是以⼀⼿⽅整⼤⽓的汉⾪拿下第⼗⼀届全国书法展最⾼奖的⾪书⼤家⾼岩⽼师。

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省书协理事、⼭东印社理事、⼭东省书协⾪书委员会秘书长、⼭东省书协培训中⼼导师、王羲之书法院研究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青岛市青年印社社长、青岛市政协委员。

其作品⼊展情况如下:第⼗⼀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获奖)第五届中国书坛新⼈新作展(获奖)⾸届刘禹锡杯全国书法篆刻展(获奖)全国第⼆届⾪书展(获奖)四届⾪书展第⼆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迎庆⼗九⼤全国书法⼤展,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全国第⼋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届⾏书⼤展全国⾸届、⼆届⼿卷展西泠印社第六.七.⼋届篆刻艺术展全国正书展全国第七届篆刻展全国第三届扇⾯展五百家精品展⼭东省政府“泰⼭⽂艺奖”最⾼奖等⾼岩⽼师尤其擅长《张迁碑》风格的作品创作,这还要得益于他认真刻苦的钻研,为此他⾃我总结了学习⾪书的⼏个必经阶段,有很多实⽤的⼲货送给你:“第⼀阶段:是由⼀碑⼊⼿,专⼀临摹学习阶段,我学⾪书,从张迁碑⼊⼿,许多年来对张迁碑下了较⼤功夫的临摹研究,能够掌握张迁碑的笔法、结字及艺术特点,并能熟练的背临并⽤于创作:可谓能得张迁之形。

张迁碑

张迁碑

《张迁碑》赏析2009/12/14 22:16 [碑帖临习 ]东汉隶书,其字形已基本走出秦及一些西汉隶书带篆意的束缚,由长而渐趋于扁,结构也日益简化,许多碑文则已达到绝对的工致,平稳匀称,与唐代工稳的楷书具有相似的审美意趣。

在两汉长达几百年的众多的隶书碑刻中,《张迁碑》的风格处于嬗变的中间状态。

她字形不合规律,时扁时长,时大时小,用笔方中有圆,劲而内敛,就笔者感觉,其可与《石门颂》并列称为汉隶中最具风格特征、也最具艺术魅力的碑刻作品。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一八六年)二月。

碑原在山东东平,现存山东泰安岱庙。

此碑高二百七十公分,宽一百十五公分。

碑阳、碑阴都刻文,碑阳十五行,每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

碑额【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似篆若隶,风格与正文不同,却似乎又有某种联系。

在汉碑中,这样的碑额似不多见。

其布列颇特殊,上下紧密,甚至参差并连在一起,但行距分明。

用笔既有篆书的圆转,又多隶书的方折,极其灵动飘逸;结构宽扁,不拘一格,自然而成;线质劲敛,艰涩中有柔婉;线形屈曲,极具动感,而又不显突兀。

这种风格,即使在秦时带篆意的隶书中亦极少见。

秦隶常遗有篆之古意,却多规律性,没有这般巧妙生动。

世人学《张迁碑》,多疏忽其额书的审美价值,甚至不以之为学习对象,实在令人遗憾。

浑雄沉穆巧拙相生《张迁碑》赏析东汉隶书,其字形已基本走出秦及一些西汉隶书带篆意的束缚,由长而渐趋于扁,结构也日益简化,许多碑文则已达到绝对的工致,平稳匀称,与唐代工稳的楷书具有相似的审美意趣。

在两汉长达几百年的众多的隶书碑刻中,《张迁碑》的风格处于嬗变的中间状态。

她字形不合规律,时扁时长,时大时小,用笔方中有圆,劲而内敛,就笔者感觉,其可与《石门颂》并列称为汉隶中最具风格特征、也最具艺术魅力的碑刻作品。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一八六年)二月。

何绍基临张迁碑九十三通字帖(许兴路整理)

何绍基临张迁碑九十三通字帖(许兴路整理)

简介:此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l86年),为谷城旧吏韦萌等为张迁立的去思碑。

碑高292厘米,宽l07厘米,厚20厘米。

碑阳文l5行,满行42字,共567字,字径3.5厘米,隶书。

碑阴刻立碑故吏41人衔名及出资钱数,计3列41行323字,字径3.5厘米,隶书。

额篆书阴刻“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2行12字,字径9.5厘米。

形制丰满,文辞淳古,隶法朴茂,为汉碑中之佳作。

铭文着重宣扬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之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到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

张良、张释之和张骞,《汉书》皆有传,但看不出他们之间有家族关系。

此碑于明初掘地发现,立于东平儒学明伦堂前,当时铭文尚完好可读。

至明正德年间,“东里润色”4字尚完好,仅残缺五字。

清乾隆间,“东里润色”的“东”字泐半,“润”字的“水”旁仅存中点,“色”字与下“君”字皆泐大半。

光绪十八年碑毁于火,常熟翁氏就原碑重新剔刻,但神气全非,幸碑阴文尚完好如旧。

解放后,在东平县府院内建亭,将碑置于亭内。

l965年移岱庙炳灵门内,外置玻璃罩保护。

l983年9月移岱庙碑廊。

现残泐68字,其中22字全泐。

【原文】君諱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人也。

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興,有張仲,以孝友為行,披覽《詩·雅》,煥知其祖。

高帝龍興,有張良,善用籌策,在帷幕之內,決勝負千里之外,析珪於留。

文景之間,有張釋之,建忠弼之謨。

帝遊上林,問禽狩所有。

苑令不對,更問嗇夫,嗇夫事對。

於是進嗇夫為令,令退為嗇夫。

釋之議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嗇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

上從言。

孝武時,有張騫,廣通風俗,開定畿寓,南苞八蠻,西羁六戎,北震五狄,東勤九夷。

荒遠既殯,各貢所有。

張是輔漢,世載其德。

爰既且於君,盖其繵縺。

纘戎鴻緒,牧守相係,不殞高問。

孝弟於家,中謇於朝。

治京氏易,聰麗權略,藝於從政。

少為郡吏,隱練職位,常在股肱。

數為從事,聲無細聞。

徵拜郎中,除穀城長。

蠶月之務,不閉四門。

雄厚朴拙 烂漫天然——《张迁碑》书法艺术赏析

雄厚朴拙 烂漫天然——《张迁碑》书法艺术赏析
的 歌 功 颂 德 的去 思 碑 , 种 粗 犷 朴 茂 的 书 风 出于 当 时底 层 书 佐 这
厚、 质朴 , 但过于呆板 , 张迁碑》 而《 在朴茂 方劲的基础上又经 过
长 时 间 的风 化 而 变 得 苍 茫 迟 涩 , 成 生拙 的笔 画和 古 朴 的气 息 , 形
人 物之手 , 和孔 庙 中高大雄伟的《 礼器碑》 乙瑛碑》 史晨碑》 熹 《 《 《 平 石经碑》 等碑书上工整华丽 的隶书相 比, 了几分质朴、 重, 多 厚 产 生 逆反 的新 鲜感 , 更 显《 这 张迁 碑》 书法 “ 稚气 满纸 , 趣 横 逸 生” 有极强 的生命力。关于《 , 张迁碑》 的评价 也有明显的两极分
美术 时空
A R T D U CA T 1 N E S E A R C H E 0 R
雄厚 朴拙 烂 漫天 然
— —
《 张迁碑》 书法 艺术 赏析
口何 岩

要 : 张迁碑》 东汉晚期成熟的碑刻隶书 , 《 是 上承篆法 , 下开魏晋
羡碑》 之折刀头 , ) 再变为北 魏真书《 平公》 始 等碑。 该碑不少 的 ” 字却 带有真书笔 意, 这对 汉隶而言不 能不说是 一种创新。 清代 书 法大家伊 秉绶 、 绍基独具 慧眼 , 何 发现 《 张迁碑》 书法水平之
《 张迁 碑》 书风 的主要特点是朴茂 、 稚拙 、 倔强。此碑以方笔 为主 , 于方直 中寓圆巧。隶书脱胎 于篆 , 故有“ 隶带篆意” 之说 , 该碑既有篆书的 圆转 , 多隶书 的方折 , 又 方折意味浓厚。大多数
线条粗 短 , 很少有 夸张 的蚕头 燕尾 , 显得平 直朴实 、 沉着痛快 。
化 。 清代 万经 评 : 其 字颇佳 , “ 惜摹 手 不工 , 全无 笔 法 , 阴尤 不

张迁碑单字临摹笔法结构解析,超级干货,果断收藏!

张迁碑单字临摹笔法结构解析,超级干货,果断收藏!

张迁碑单字临摹笔法结构解析,超级干货,果断收藏!书法研习院2017-09-30 13:17 张迁碑,汉代隶书中的经典之一。

《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

通篇为方笔,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

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

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

运笔多采“方笔”,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

笔道粗细介于二分笔与三分笔之间。

波画的提按过渡不甚明显,有别于孔庙三碑的大撇重捺。

“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

字形偏于古拙一路,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虽字迹多漫漶,然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结字运笔已开魏晋风气。

结构组合,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化,殊多生趣,而又沉着方劲。

碑阳之字朴雅秀隽,碑阴之字稍见纵肆,皆高洁明朗。

学汉隶者,都以此碑为最后范则。

然而得其方秀者多,得其凝厚者寡盖其含蓄内蕴得之不易也。

深望智者能得其兼。

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张迁碑》上承西周《盂鼎》书风,四周平满,严正朴茂,而且接近楷法,开启北魏《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一路书法。

亦有人认为,“北魏《郑文公碑》、《始平公造像记》等石刻、造像无不与它有着嫡乳关系”。

《张迁碑》的用笔,有时波磔分明,有时四角方折,似完全不讲笔法。

对此,清万经的话倒是有点道理。

他说:“余玩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

”所说“摹手不工”,应该还包括刻工的不佳,许多魏碑的方折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但《张迁碑》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气象,临习汉隶,如果要求变,则《张迁碑》是极好的范本。

它的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方整而不板滞,是汉隶中的上品。

文章后面附有张迁碑全文高清放大字帖。

张迁碑放大高清版。

张迁碑笔法详解

张迁碑笔法详解

张迁碑笔法详解《张迁碑》笔画详解—点各种笔画均是“点”引申出来的,点画虽小,却最能展示书写者的精神气质与艺术功力,其用笔的起、行、收都用到位,使之形满力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点的组合使用:《张迁碑》中点的变化极其丰富,当多个点画出现在同一个字中时,就要根据字势、笔试的需要灵活运用、其变化形式不可千篇一律,更不能牵强附会。

既要抒发个性,又要附合结字用笔规律,使点的造型生动自然而又和谐统一。

01顶点顶点也称直点,多于字头之上独立出现,形状竖直,多呈倒梯形或倒三角。

笔法:逆锋向上起笔,折锋右切,再折锋下行或按或提,自然收笔。

02侧点此点造型取斜侧之势,带有明显的“啄”势,其位置多在字的右下,做收尾的一笔。

笔法:逆锋向左上起笔,折锋向右,再折锋向右下缓行,渐提直至完全提起。

03横点汉隶中以横带点的情况很多。

其笔法与短横笔法一致,线质粗实。

04竖点竖点的笔法与竖画基本一致,其收笔既可挫锋方收,也可自然提笔,其造型也是可长可短。

05撇点撇点笔法近似撇画、起笔藏锋,向右下重顿,转锋或折锋左下,轻快出锋。

06挑点此笔势与撇点正好相反,逆锋想左下入笔,折笔向下左顿,转锋向右或右上出锋。

下笔要稳健沉着,出锋力量要足,速度要快。

07左点此点为回锋撇点,多在字的左侧出现。

笔法:路锋起笔,向左下铺毫,折锋右下左顿,再折锋向右收笔。

或起笔向左下铺毫,顺势翻转向左圆回。

08三角点《张迁碑》点的造型以三角形居多,而且可以出现在任何位置,但其笔法均为方折起笔,收笔出锋。

09方点方点是《张迁碑》点画造型的又一常见形式,其方向位置变化很多,但其笔法均为方折起笔和挫锋方收。

10圆裹点此点造型圆融饱满,与其它方笔点画风格迥异,提笔圆转至点画圆满,根据笔势需要,含蓄出锋。

注意圆裹点虽小,然用笔要沉稳,力量要注入、方显圆浑。

11折锋点此点多见于“焦”部。

笔法:逆锋折笔写横点,至末端向右稍提,折锋右下,再折锋左下撇出。

《张迁碑》笔画详解一. 横《张迁碑》中的横画分“大横”与“小横”两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