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数学复习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题完整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题完整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复习题(一)(1)长方形的长是7厘米,周长是20厘米。

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2)长方形的宽是5厘米,周长是24厘米,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3)正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4)李师傅用篱笆靠墙围成一个长12米,宽8米的鸡圈,篱笆的全长可能是多少?哪一种篱笆最短?(5)用6个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多少厘米?(6)有一个长是20分米,宽是16分米的长方形复合板从它的四个角挖去一个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所剩部分的周长是多少分米?(7)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厘米,长是宽的4倍,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8)红色金鱼有26条,黑色金鱼有9条,红金鱼和黑金鱼一共多少条?花金鱼的条数是红金鱼和黑金鱼总数的2倍,花金鱼多少条?(9)一篇文章有800多个字,李叔叔每分钟打90-100个字,8分钟能打完这篇文章吗?(10)小军每分钟走72米,6分钟走到学校,小丽每分钟走68米,8分钟走到学校,谁家离学校近一些?(11)小英看一本童话书,已经看了4天,平均每天看28页,还剩20页没看,小英已经看了多少页?这本书一共多少页?(12)6×58= 5×364= 284×3= 8×547= 420×9= 360×5= 250×4= 170×8=(13)2015年有52个星期零1天,这一年有多少天?(14)张大爷在大棚里种植新品种西瓜,六月份收获235个,七月份收获的个数是六月份的3倍,七月份收获多少个?两个月一共收获多少个?(15)小欣家离学校850米,一天早晨,她从家去学校上学,大约走到总路程的一半时,发现忘记带教学书,于是她又回家拿书,再去学校,这天早上,小欣上学大约一共走了多少米?(16)小明一家三口乘火车去旅游,每张火车票216元,他们返回同时也乘火车,并且往返票价相同,他们这次旅游买火车票一共花了多少元?(17)每件上衣180元,每条裤子120元,妈妈带了800元,妈妈带的钱够买6条这样的裤子吗?如果上衣和裤子可以搭配成套,妈妈带的钱够买3套这样的衣服吗?(18)星期天,王老师带着65个小朋友去划船,每张船票8元,他们一共要付多少钱?(19)395÷3= 190÷5= 904÷4= 78÷3= 350÷5=(19)小军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96页,没看的页数是已看的3倍,这本故事书一共多少?没看的页数比已看的页数多多少页?(20)小华到商店里去买饮料,买了4瓶,付给营业员80元,找回8元,每瓶饮料多少元?(21)王师傅6天做了636个零件,李师傅4天做了408个相同的零件,谁每天做的零件个数多?(22)75的5倍是(),75是()的5倍。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预习复习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预习复习

第1单元时、分、秒一、秒的认识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3根指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 ),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3.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秒针走一圈的时间是60秒,也就是1分钟,这时分针正好走 1小格。

二、时间单位的换算1. 1时=60分 1分=60秒2. 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三、时间的简单计算1.计算经过的时间,可以借助钟面数格子。

2.解决时间问题的一般思路和公式: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经过时间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1.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两位数加整十数,再用求出的和加剩下的一位数;也可以把两个加数都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把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再把两个和相加。

2.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减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也可以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

不退位减法,可以把被减数和减数都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再把两次求得的结果相加。

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

2. 如果不看数字最后面的0,那么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其实就是要计算前面两位数的加、减法,可以直接口算,写结果时再写上数字末尾的0。

三、估算1.估算时,先将三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数,再计算。

采取的策略不同(把数估大或估小),估算的结果也不同。

2.解决与估算有关的问题时,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和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第3单元测量一、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一、混合运算1.小熊购物(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2.买文具(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3.过河(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知识点】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二、观察物体1.看一看(1)(观察一个物体最多看到三个面和从相对位置观察一个物体)2.看一看(2)(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的相互关系)【知识点】1、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3、观察物体可以从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等位置进行观察。

三、加与减1.捐书活动(三位数连加运算)2.运白菜(三位数连减运算)3.节余多少钱(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4.里程表(1)(解决起点为0的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5.里程表(2)(解决起点非o的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知识点】连加:256+274+361=891计算连加式题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连减:786-284-249=253计算连减式题时,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786-(284+249)=253加减混合:259+148-342=65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里程表中的问题:求两地间的路程,要找准起点,用较远的路程减去较近的路程就得到两地间的路程;里程数-终点数-起点数四、乘与除1.小数有多少课(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2.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3.丰收了(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4.植树(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知识点】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用整十、整百、整千数中的“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看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数学总复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数学总复习
12、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500米,他上学走出100 米后发现忘带彩色笔,又原路返回,他到学校一 共走了多少米?
100×2 + 500 = 700(米) 答:他到学校一共走700米。
13、小红从家到文具店要走800米,走两个来回是 多少米? 800×4=3200(米) 答:走两个来回是3200米。
8厘米。(√) (11)正方形的周长是4条边的总和,也就是边长
的4倍。(√) (12)如果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同样长,这时
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
7、用4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围成一个长方形,它 的周长是多少?如果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周长 是多少?(此题解答时要先画图,下面提供的 是比较容易解答的方法。) 2×10 = 20(厘米)
2×8 = 16(厘米)
8、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用两个这样 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的周 长是多少?如果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4×4 = 16(厘米) 答:拼成的正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
(4 + 4 + 2)×2 = 20(厘米) 答: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
9、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 周长是54cm,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3、用0、8、5三张卡片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请你选 择其中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先求出它 们的和,再求出它们的差。 先想出:最大的数850和最小的数508。 再计算: 850 + 508 = 1358 850 – 508 = 342 答:它们的和是1358,差是342。
4、三年级有287位同学坐车去春游,租了5辆车, 且每辆车限乘58人,有4辆车已经坐满,第5辆 车坐多少人?还差几人又能坐满一辆车? 58×4 = 232(人) 287 – 232 = 55(人) 答:第5辆 车坐55人。 58 – 55 = 3(人) 答:还差3人又能坐满一辆车。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优秀10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优秀10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优秀10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篇一一、复习内容:1、万以内的加减法。

2、有余数的除法。

3、多位数乘一位数。

4、四边形。

5、时、分、秒和千米和吨。

6、分数的初步知识。

二、复习目标: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复习重点:1、万以内的加减法。

2、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复习难点:1、万以内加减法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2、有余数的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分数的含义。

五、复习方法:讲练结合,点线结合。

(先各个知识点突破,再知识点综合,最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逐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复习时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规范各个小组,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学习。

进行习题练习时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检查的好习惯,对速度比较慢的同学多鼓励,为他们订立小目标,逐步提高做题速度。

及时反馈,及时订正,使复习确实有效,使大部分学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六、复习措施教师方面:1、针对本班的学习情况,制定好复习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

学生方面:1、要求在态度上主动学习,重视复习,敢于提问,做到不懂就问。

2、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发言,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3、要求课后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补差措施1、对各差生的不同原因,对症下药,从态度、习惯、知识、方法入手,制定不同的目标,目标要小、细、实。

三年级数学上册重点、难点及基本概念汇总期末复习必备

三年级数学上册重点、难点及基本概念汇总期末复习必备

三年级数学重点难点1.数与计算(1)一位数的乘、除法。

一个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

0的乘法。

连乘。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0除以一个数。

用乘法验算除法。

连除。

(2)两位数的乘、除法。

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

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乘法验算。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连乘、连除的简便算法。

(3)四则混合运算。

两步计算的式题。

小括号的使用。

(4)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读法和写法。

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量与计量千米(公里)、毫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吨、克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3.几何初步知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周长的含义。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5.实践活动联系周围接触到的事物组织活动。

例如记录10天内的天气情况,分类整理,并作简单分析。

三年级数学计算薄弱点(可老师、家长怎么抓1、填空题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估算的填空题,如黑板长4(),课本宽18(),一条大青鱼重2(),一辆卡车载重2(),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教学单位的观念,通过这些练习加深孩子们对生活经验的认识。

2、凑整估算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或整十整百整千数再计算。

3、时间算法要清楚时跟时相加减,分跟分相加减,满60分进1时,不够时1小时作60分。

4、两位数加减法口诀个位减不过时,要从十位借,借一当十。

从十位借,要打借条,也就是退位点一定要标记。

十位上被借走了1,计算十位时一定要记得减去这个1。

三年级数学基本概念【自然数】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它是最小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是无限的。

【整数】在小学阶段,整数通常指自然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复习和巩固三年级上册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数的认识和运算数的读写和比较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乘除法的运算方法2. 第二章: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分类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的性质和计算图形的变换和组合3. 第三章:量的计量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和换算时间和金钱的计量和换算数据收集和处理4. 第四章:数的进一步认识分数的读写和比较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小数的读写和比较小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5. 第五章:解决问题的策略整数和分数的加减法应用题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量的计量和数据处理问题三、教学方法1.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复习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数学题目,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定期进行课堂练习和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2.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3.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时间1. 每个章节安排2-3个课时进行复习和巩固。

2.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时间和节奏。

六、第六章:分数的进一步认识与应用分数的乘法和除法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分数的应用题七、第七章:小数的进一步认识与应用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应用题八、第八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与分类数据的图表表示九、第九章:几何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圆的性质和计算立体图形的认识和分类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十、第十章: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策略逻辑推理与论证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技巧思维训练与创新实践十一、教学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整理和复习-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整理和复习-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整理和复习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三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包括数字的认识、加减法、乘除法初步、几何图形、时间等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和复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字的认识:复习数字的读写、大小比较、排列等。

2. 加减法:复习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包括进位加和退位减。

3. 乘除法初步:复习乘法口诀,理解乘除法的基本概念。

4. 几何图形:复习基本的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

5. 时间:复习时间的概念,包括时分秒的认识、时间的计算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减法运算、乘法口诀的掌握,几何图形的认识。

2. 教学难点:加减法的进位加和退位减,乘除法的基本概念,时间的计算。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科书、PPT、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画图工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复习:按章节顺序,逐一复习教科书中的内容。

3. 练习: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 讨论:分组讨论,解决练习中的问题。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复习内容。

板书设计1. 章节清晰地标明每个章节的。

2. 重点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显示重点内容。

3. 图表和示例:用图表和示例,直观地展示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巩固基本的数学知识。

2. 提高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拓展练习: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

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

可以通过数学故事、生活实例或者有趣的数学问题来导入新课。

例如,可以讲述一个关于时间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时间计算的思考,从而导入到时间的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上数学期末复习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 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 30分=半时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1、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2、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3、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特别注意:中间是0的退位减法,例如:309-189;1000-428等4、⑴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另一个加数+加数=和⑵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减法的验算:①差+减数=被减数②减数+差=被减数③被减数-差=减数特别注意:验算时“验算”别忘了写!!!第三单元测量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 1000米=1公里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00千克= 1吨 1000克=1千克8、(关于“大约)应用题: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估算时要用≈)估算是先估再算,例如182+313≈看成180+310=490,所以182+313≈4909.解决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看清题目,常考又易错的题目,例如游乐场上午来了250人,中午离开了130人,下午又来了320人,这时游乐场有多少人?一天游乐场接待了多少人?注意两个问题问的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问题250-130+320第二个问题250+320第五单元倍的认识1、8的4倍是多少,就是求4个8,用乘法,4×8=32。

6的9倍是多少,就是求9个6,用乘法,9×6=54。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2、12是2的()倍,就是求12里面有()个2,用除法,12÷2=618是6的()倍,就是求18里面有()个6,用除法,18÷6=3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3、△有4个,○是△的2倍,○有()个算式:2×4=8△有4个,△是○的2倍,○有()个算式:4÷2=2看清谁是谁的几倍。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1、口算乘法:20×5=100,先算2×5=10,20×3=100,200×5=1000,先算2×5=10,200×5=10002000×5=10000,先算2×5=10,2000×5=10000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后面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补几个0.2、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12×3,先算10×3=30,再算2×2=6,最后算30+6=363、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①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

②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4、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

5、0和任何数相加都是任何数,3+0=3,7+0=7,20+0=20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2×0=0,5×0=0,30×0=06、“归一”问题:把1份数先求出来,再算总数。

妈妈买了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要先把1个碗需要多少钱求出来,18÷3=6(元)。

再算8个碗需要多少钱,6×8=48(元)。

7、“归总”问题:把总数先求出来,再算1份数。

妈妈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要先把6个碗的总价钱先求出来:6×6=36(元)再算可以买几个碗:36÷9=4(元)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有4个直角。

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

4、正方形的特点:4条边相等,有4个直角。

5、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7、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或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9、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或宽),求宽(或长)。

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如:长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长是4厘米,求宽。

12÷2=6(厘米),6-4=2(厘米)先算出一组长加宽的和,再把和减去长就是宽。

②长方形的长=(周长-宽×2)÷2 长方形的宽=(周长-长×2)÷2如:长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长是4厘米,求宽?4×2=8(厘米),12-8=4(厘米),4÷2=2(厘米)先算出2条长,再把周长减去2条长得到2条宽,别忘了最后要除以2得出1条宽的长度。

10、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边长。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如:正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求边长。

24÷4=6(厘米)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1、几分之一:把一个整体(一个物体或图形也可以是多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整体(一个物体或图形也可以是多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①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大分数小。

如:13> 15②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分数就大。

如:35<4 54、分数加减法:①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如:1-15=55-15=45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如: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取2份,用分数表示为247、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总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如:图书角有25本图书,其中25是故事书,故事书有多少本?25÷5=5(本),5×2=10(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