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_中国古代史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历史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个部分进行总结。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远古文明: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等。
2.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分封制度和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思想的兴起和发展。
4. 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标准化,以及修筑万里长城等措施。
5. 汉朝的经济社会:推行儒家思想、兴修水利、开拓农田和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演义、五胡乱华、南北朝的分裂和融合等。
7.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繁荣:科举制度、联邦制度和长安城的繁华等。
8.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繁荣:科举制度的完善和推行,宋代经济和科技的进步。
9.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蒙古统治和王莽改革、元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
10.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海外航海:朱棣夺权和宦官专权、郑和下西洋等。
11.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康乾盛世和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等。
二、中国近代史知识点1. 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中国的国土割让。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起因和影响,清朝的倒台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3.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北洋政府的建立、北伐战争和国共合作与对抗等。
4. 抗日战争:日本侵华的起因和全面抗战的爆发,重要战役和中国抗日联军的成立。
5. 中国的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和发展,国共内战的胜利。
6.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土地改革、公私合营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措施和成就。
7.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和发展,革命委员会的建立和毛泽东的路线。
三、世界现代史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和战争的影响。
2. 西方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的兴起和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朝代的兴衰2. 诸子百家3.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流派4. 大禹治水、尧舜禹5. 青铜器文化6. 周公制礼、九家制度7.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列国时代的外交政策8. 法家思想和秦始皇的统一战国六国9. 汉初政治制度、汉武帝时期的改革10. 汉朝的丝绸之路和汉帝国的疆域拓展11. 汉唐的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12. 汉唐的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13. 唐朝的外交政策和外国使者14.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封建特色15. 唐宋交替的原因和特点二、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1. 明清社会经济2. 明清科技文化3. 清初历次政治改革和反清复明运动4.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5.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6. 辛亥革命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7.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8. 四·一二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9.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10. 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革建设12. 文革和改革开放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14. 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15. 中国的世界地位和影响三、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1. 古代近东的文明2. 希腊罗马的文化、哲学、政治和军事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力4. 巴黎公社和社会主义运动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6.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历史7. 威玛共和国和纳粹党的兴起8. 意大利法西斯和墨索里尼的统治9. 西班牙内战和弗朗哥的政权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11. 联合国的成立和冷战的背景12. 全球化和国际关系13. 欧洲一体化和欧盟的发展14. 美苏冷战和平竞争的特点15. 中东问题和国际反恐合作以上就是对高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虽然知识点众多,但只要掌握了每一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和影响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就能够很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含答案)

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1.(2023浙江卷)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2.(2023海南卷)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
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3.(2023湖南卷)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
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
据此可推知()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4.(2022重庆卷)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
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
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5.(2023浙江卷)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
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6.(2022江苏卷)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
高考历史知识清查—中国古代史

高考历史知识清查(中国古代史)一、原始社会(一)旧石器时代:以、、山顶洞人等为代表。
社会生产力低下,从事渔猎和经济,以群居生活为主,“火”的使用,延长了人类寿命。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以文化、大汶口文化、文化、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等为代表,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的发展基础。
使用打磨石器,陶器大量使用,原始农业出现,饲养家畜。
村落的修建,人类生活逐渐趋于稳定。
同时,生产力发展,产生,贫富分化严重,出现阶级分化。
部落战争不断,形成部落联盟,历史发展向国家过渡。
二、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0年)1.经济:是经济基础,奴隶制经济繁荣;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种类繁多,以兵器为礼器为主,是中国古代史上的“”。
2.政治:夏王朝建立,确立制,“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
商代的制,扩大了商王朝的政治影响力。
西周推行制,等级森严,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但埋下了国家分裂的隐患;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以制为核心,加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延续了周王朝的统治时间。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
紧密结合、以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是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3.思想文化: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明德慎罚、崇尚礼乐教化。
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逐渐形成。
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
干支纪日法延用至今,影响深远。
三、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经济: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出现,确立,井田制遭到破坏,形成,以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以家庭生产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等为特点。
推行,成为此次历代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
农业进步推动工商业繁荣,“”制度遭到破坏。
2.政治:是由分裂走向统一、奴隶制崩溃到建立的大变革时代。
遭到破坏,周天子权威下降,礼崩乐坏,等级秩序混乱。
战争频繁,由争霸战争向兼并战争转变,统一趋势出现。
高考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大事年表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古代史年表(1)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000年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中华文明起源(2)夏:约公元前2070年-约前1600年禅让制废除和世袭制确立、二里头遗址(3)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内外服制、兄终弟及、甲骨文(4)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井田制(5)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铁犁牛耕和小农经济、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孔子、老子(6)战国:公元前476-前221年兼并战争、战国变法运动(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百家争鸣、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华夏认同(7)秦:公元前221-前207年皇帝制、朝议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文书传递系统、上计制、焚书坑儒、二世而亡、楚汉战争(8)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汉承秦制、黄老之术、文景之治、豪强地主、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尊崇儒术、推恩令、刺史制、中朝制、察举制、盐铁官营、五铢钱、均输平准、算缗告缗、对匈战争、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王莽代汉(9)东汉:25-220年光武中兴、尚书台、度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州郡县三级制、党锢之祸、黄巾起义、造纸术、佛教传入、道教产生(10)三国:220-280年曹魏九品中正制、租调制、律令儒家化(11)西晋:266-316年永嘉之乱、五胡乱华(12)东晋:317-420年南朝:420-589年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和江南开发、黄白籍和土断、士族专权、淝水之战、“书圣”王羲之(13)北朝:439-581年北魏孝文帝改革(14)隋:581-618年开皇之治、大运河、进士科和科举制创立、州县二级制、输庸代役、大索貌阅(15)唐:618-907年贞观之治、开明民族政策、天可汗、三省六部制和政事堂、《唐律疏议》、租庸调制、曲辕犁、柜坊和飞钱、开元盛世、道州县三级制、均田制的瓦解、节度使和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两税法、三教并行、儒学复兴运动、颜体和柳体、“画圣”吴道子、雕版印刷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16)五代:907-960年后周世宗改革(17)辽:916-1125年南北面官、捺钵、岁币(18)北宋:960-1127年崇文抑武、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路州县三级制、文官知州、通判、转运使、禁军、四监司、冗兵冗官冗费、积贫积弱、王安石变法、靖康之变、稻麦复种制、棉花种植、人口超过1亿、五大名窑、榷场、交子、坊市制破坏、瓦子和勾栏、不抑兼并、租佃制、取士不问门第,婚姻不问阀阅、“苏胡熟,天下足”和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北分卷、程朱理学、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大量用于军事(19)西夏:1038-1227年岁赐、官制两套称谓(20)金:1115-1234年金中都、猛安谋克、大定之治、岁贡(21)南宋:1127-1276年岳飞、陆九渊(22)元:1271-1368年驿站和急递铺、行省制、宣政院、边疆管理内地一体化、四等人制、诸色户计、回族、元大都、全国发行纸币、重开大运河、长途海运、八思巴(23)明:1368-1644年废丞相、内阁和司礼监、票拟和批红、布政使按察使指挥使、巡抚、东厂和锦衣卫、九边、张居正改革、郑和下西洋、倭寇、隆庆和议、白银流入、一条鞭法、高产作物传入、资本主义萌芽、江南市镇、商帮会馆、跨区域大额贸易、朝贡贸易、王阳明心学、李贽、传教士来华(24)清:1644-1911康乾盛世、皇帝勤政、军机处、密折制、督抚制、省府县三级制、八股取士、文字狱、盟旗制、伊犁将军、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摊丁入亩、改土归流、《尼布楚条约》、十三行和闭关锁国、马嘎尔尼访华、海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历史高考对应知识点

历史高考对应知识点历史高考考察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了解历史高考对应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历史高考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大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三皇五帝及夏商周时期:黄帝、尧、舜、禹、商朝、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基本制度。
2. 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的强大、秦始皇的政治和军事措施、秦朝的政治制度。
3. 西汉、东汉及三国时期:西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兴汉思想、东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三国鼎立的原因和特点。
4.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国力的衰落、魏晋南北朝政治和社会制度、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5. 隋唐及五代十国时期: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农业和商业的繁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6. 宋朝及元朝时期:宋朝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元朝的统治和后果。
7. 明朝及清朝前期:明朝的统治及其政治、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清朝的建立和社会状况。
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1. 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结果、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2. 辛亥革命及近代中国的社会革命:辛亥革命的发生和背景、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 第一次国共合作及抗日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和目标、抗日战争的发展和影响。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政治、经济建设、文化大革命。
5. 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和影响、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成就。
三、世界古代史知识点1. 旧石器时代至铁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和人类最早的文化特征、农业革命的发生和影响、铁器时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2. 古希腊及古罗马文明:古希腊城邦的兴起和发展、古希腊的政治、文化和科学成就、古罗马帝国的兴起和政治制度。
3. 印度古代文明:印度的政治、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4. 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伊斯兰教的创立和清真教的形成、伊斯兰帝国的建立和政治制度。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一、中国古代史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包括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时期出现了甲骨文,周朝则实行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兴起。
2.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汉朝继承秦制,推行儒学,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疆拓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不安。
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起,文化艺术繁荣。
4.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唐朝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对外开疆拓土,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往来。
5.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宋朝实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文化繁荣。
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扩张。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交往有限。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交往受限。
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农民起义爆发,试图挽救民族危亡。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统治,军阀割据,国家分裂。
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统一了大部分国土。
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陷入混乱。
改革开放后,实行市场经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逐渐走向繁荣。
三、世界史1.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
这些文明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世纪中世纪时期,欧洲处于封建社会,教会统治,文化停滞。
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A. 西周B. 春秋时期C. 秦朝D. 战国时期答案:C2.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A. 仁B. 理C. 道D. 心答案:A3.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科举制度的朝代是哪一个?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B4. "唐宋八大家"中,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是什么?A. 诗B. 散文C. 戏剧D. 小说答案:A5. 下列哪个古代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A. 周朝B. 商朝C. 春秋战国时期D. 秦朝答案:A二、判断题1.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全国统一。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2.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3.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4.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科举制度。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正确答案是宋朝。
5. 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被少数民族统治。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请简述封建农民起义的影响。
答案:封建农民起义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起义军的崛起使得封建王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动摇,引发了朝代更迭。
其次,封建农民起义的发生导致了农民的觉醒和意识觉悟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农民阶级的发展和士农工商阶级的分化。
此外,起义军成立了一些独立政权,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解释什么是科举制度。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它通过举行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典文化和政治理论,考试通过者可以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行让士人具备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不再仅依赖出身和家族背景。
科举制度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也使得士人的地位得到提升。
3. 解释"天人合一"的思想。
答案:"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一、知识归类Ⅰ农业篇一、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进步1、奴隶社会⑴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⑵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农具⑶春秋晚期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
2、封建社会⑴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动,石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⑵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⑶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耕法,赵过发明楼车。
⑷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⑸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二、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对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⑵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⑶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
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
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⑷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西瓜、茼蒿开始引种。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中指。
明代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薯、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三、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和大江大河的治理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①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②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修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提塘。
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⑤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唐朝设立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⑥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南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⑦元: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
四、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⑵赋税制度①初税亩:时间、内容和意义②租赋制——编户制度:时间、内容和作用③租调制:时间、内容和作用④租庸调制:实行朝代、内容、特点和作用⑤两税法:时间、提出者、内容、特点、在赋税史上的地位⑥一条鞭法:时间、提出者、内容、特点、对后世的影响⑦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时间、内容和意义Ⅱ手工业篇㈠古代纺织业的发展㈡古代陶瓷制造业的发展㈢商周青铜铸造业的发展㈣古代制漆业的发展㈤古代冶铁业的发展㈥古代造船业的发展㈦古代造纸业的发展Ⅲ商业篇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与阶段特征⑴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商朝人以贝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
商朝的都城已经称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⑵秦:都城咸阳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民间自有经商的人日益增多,出现不少大商人。
官府也兼营盐铁等。
⑶隋唐:城市商业繁荣:政府在市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
市中有邸店和柜坊。
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那时的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
市的买卖时间也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
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
在广大农村,包括偏远的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经商的人增多:有不少家财万贯、邸店遍布海内的大商人,更多的是中等商人和小商贩,还有不少胡商遍布各大都市。
⑸两宋:①北宋:a.东京等大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夜市),有娱乐贸易场所“瓦肆”。
政府每年征收商税达40万贯以上。
b.城市中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行会保护和垄断行业的商业利益。
北宋政府通过行会对商业实行控制和勒索。
c.农村出现定期的集市,有的形成固定的市镇,活跃了城乡经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南宋:商业贸易更加繁荣,商业城市以临安最为繁荣,人口达到百万市内兼有货栈、酒楼、茶馆等。
⑺辽、西夏、金:⑻元朝:①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②海外贸易发达。
⑼明清——商业的繁荣:①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品种达到两百余种。
区域间长途运输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②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③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④商业的持续繁荣使商人阶层日趋稳定,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晋商和徽商。
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⑴前提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⑵最早出现的行业:明中期以后(15世纪末),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
⑶标志:苏州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
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
机工就是早期的雇用工人。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用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⑷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表现: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了,广东的冶铁业、云南的采矿业、四川的煮盐业、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煤业、台湾的熬糖业等,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⑸清朝前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发展缓慢)的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①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因而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
②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前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③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④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禁止海外贸易。
⑤封建行会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二、经济发展原因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经济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
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而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商品经济繁荣时期和商品经济繁荣的地方,货币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
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虽然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多次被战乱和社会动荡所打断,但发展是主要的。
特别是战国、两汉、三国、南朝、隋唐、两宋、元朝和明清等朝代的初年,经济发展尤为突出。
究其原因可大体分为如下几点:①新制度的确立;②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④民族融合的加强;⑤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⑥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古代国家所确定和推行的对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政策措施中国古代国家所确定和推行的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政策措施,主要有:①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政策。
②抑制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的政策。
③官营工商业的政策。
④对外贸易政策。
⑤救荒政策。
⑥平抑物价政策。
⑦增殖人口和扩大劳动劳动力生产政策。
⑧推广科学技术政策。
⑨重农抑商政策。
上述各项政策在内容上多有交错,又各有相对独立的内涵。
在其实施时间上,有的延续时间较长,有的责主要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存在。
3、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及其意义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
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进步,首先是生产工具量的增长,包括数量增多和品种增加,又指某种生产工具自身的不断完善,如,从战国时期的司南的制作到北宋时期指南针的发明,西汉时直辕犁的应用到唐时改造为曲辕犁等。
从弄清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真正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真正认识到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时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因为农业的发展:⑴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⑵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⑶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⑷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2、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和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所以历封建政府在经济上采取得具体政策尽管不尽相同,但最基本的政策都是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
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
3、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其原因有: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水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④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⑤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和作坊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⑥从根本上来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
4、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和历史作用(1)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
(2)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3)作用: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是正确地。
②但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
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也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之上,同时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四、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它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的产物,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从本质上讲,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都是私有制。
1、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⑴土地制度①井田制:兴衰时间、内容、特点、瓦解②屯田制:实行的朝代、内容、特点和意义③均田制:实行的朝代、内容、作用和破坏④更名田:实行朝代、内容、作用2、封建社会中的土地兼并及其后果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是其最大特征。
当一个新朝代建立之初,统治者调整土地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的势力不断增强,土地兼并也就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