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乐观主义”与“科技悲观主义”
技术悲观主义与技术乐观主义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技术悲观主义与技术乐观主义评析及其借鉴意义技术悲观主义与技术乐观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它们对技术的看法和理解存在显著的差异。
技术悲观主义认为,技术进步带来的并非全然的积极影响,而是伴随着诸多负面影响。
这种观点强调,技术的迅速发展可能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社会不平等以及人类价值观的扭曲。
华德等思想家甚至认为,按照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人口和资本将按指数增长,世界的混乱程度将越来越严重,因此人类文明可能不断衰亡。
这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工业化污染、资源消耗和社会问题的担忧。
相反,技术乐观主义则主张,技术进步是解决人类问题的关键。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消除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如疾病、贫困和环境破坏。
它强调技术为人类带来的种种好处,如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以及推动社会进步。
技术乐观主义者往往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持乐观态度,并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科技创新解决现存的挑战。
对于这两种观点的借鉴意义:首先,无论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都提醒我们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问题。
悲观主义提醒我们要警惕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乐观主义则鼓励我们相信技术有能力解决各种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谨慎地对待技术的发展,同时也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警觉。
其次,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补充。
悲观主义提醒我们关注的问题,而乐观主义则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依赖技术来解决所有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环境、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最后,对于两种观点的借鉴意义还体现在对未来发展的思考上。
悲观主义提醒我们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而乐观主义则鼓励我们对未来的发展保持积极态度。
这意味着,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我们既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又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在面对技术的发展时,我们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并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应对挑战并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
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

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武器,技术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科学主要是认识世界,技术主要是改造世界。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原动力,它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
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技术就不能脱颖而出。
然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客观事实。
就好比当上世纪末科学家成功培育出“克隆羊”后,有些人不是欢呼,而是忧虑,担心这种技术的滥用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克隆技术可以用于器官移植等诸多方面,为许多病人解除痛苦。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问题已引发了大量的思考,怎样看待技术主要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乐观主义的,一种是悲观主义。
乐观主义认为,科技显示了人类对自然力的征服,对科技的应用必将推动社会的发展;悲观主义对上述看法深表疑虑,他们确信科技已危及人的自由,希望以回到过去,复归自然的田园方式来解决目前的技术问题。
这两种观点各自片面强调了科技的正面作用及负面影响,但又不乏合理内核,一条理性的科技发展之路应是对两者进行辩证评价,借鉴与整合以至于找到能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可持续发展途径。
这两种观点相互对立,相互依赖。
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两者之间的区别:科技悲观主义与科技乐观主义的区别是现而易见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主要区别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思维方式不同;(2)关注的对象不同。
2.两者之间的联系:科技乐观主义与科技悲观主义看似矛与盾的关系。
其实不然,针对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梅纽因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定要我用一句话为20世纪做个总结,我会说,它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像的最大希望,但是同时却也摧毁了所有的幻想和理想。
论生物质能源发展中的“科技乐观主义”与“科技悲观主义

论生物质能源发展中的“科技乐观主义”与“科技悲观主义”摘要: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存在正负效应。
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科技乐观主义”与“科技悲观主义”两种思潮。
在生物质能源发展中,其分别表现为过度看好行业前景或过度放大现存问题。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应该辩证的看待此问题,科学的认知生物质能源的发展。
关键词:生物质能源;科技乐观主义;科技悲观主义;自然辩证法生物质能源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形式,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在生物质中储存的一种能源形式[1]。
目前,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2]。
生物质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资源种类多、分布广的特点,在当今能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薪材、秸秆、畜类等农业生物质能非常丰富,然而现今的生物质能源技术仍然不成熟,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在整个科技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其负面效应与正面效应一样,表现十分突出。
由此,部分学者对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派别和思潮,即科技乐观主义和科技悲观主义[3]。
当然,在生物质能源发展的过程中,也始终存在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
一、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与“科技乐观主义”科技乐观主义,实际上就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本质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圣神化,认为技术的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4]。
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可以解除和摆脱人类社会的各种难题的困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
“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技不仅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而且还能解决经济危机、失业、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战争等问题,科学技术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文明。
托夫勒、贝尔等人就持这种观点。
“科技万能论”则是科技乐观主义的极端表现。
就思想和学术来言,科技乐观主义可以追溯到认识论乐观主义。
科学技术异化1

一、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异化的表现科学技术异化不仅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破坏,同时也发生在对精神文明的侵蚀。
一方面,科学技术异化对物质文明的破坏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对自然界改造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产生的。
随着二战以后工业的突飞猛进,人们像自然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和噪音越来越多,使人类赖以生存环境受到极度的污染,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论文格式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在物质文明领域,现代科学技术异化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能源危机和人口膨胀等严重问题,造成了人类物质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使人类的生活质量下降,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异化对精神文明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伴随着科技发展可能出现某些消极道德现象,造成人的心理失衡和个性扭曲。
二、对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不同观点伴随科技进步而出现的全球问题、不同的学者对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对人类的未来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主要有“科技乐观派”和“科技悲观派”。
1. 悲观主义科技悲观派的主要代表是罗马俱乐部。
以罗马俱乐部学者及其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为代表。
认为人口、资源消耗、粮食生产、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是按指数增长的,无限的增长与有限的环境(地球)构成的矛盾必然导致“增长的极限”;如果维持现在的人口增长率与资源消耗速度不变,那么,很可能会导致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发生崩溃。
他们提出“零增长”,即停止增长。
认为只有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社会运行的方向,向均衡的目标前进,才能摆脱危机。
否则,如果人类没有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没有为这种改变做出实际的努力,仍按照“惯性”思考和生存,将加剧危机,把人类拖向灭亡。
他们在预测人类社会未来状况时,对科技的作用持消极否定的态度。
2. 乐观主义科技乐观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的康恩、托夫勒、贝尔等人。
他们批评罗马俱乐部“悲观派”的观点,从所谓“乐观派”的立场出发,得出一系列同《增长的极限》相反的结论。
科学、技术、工程的社会评价

四:科学、技术、工程的社会评价?
(一)当代思潮对科学、技术、工程社会评价的主要倾向
●当代思潮对科学、技术、工程的社会评价主要有两种倾向: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1.乐观主义倾向:科技乐观主义的主要观点如下:
①人类只要掌握了科学技术,就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并决定人类自身的发展。
②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解决,尽管技术现在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许多问题在将来肯定能够得到解决。
④如果人们能足够早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且相应做出一些预防措施,科学技术进程中所有对人类社会将产生的不利因素都能够被克服
2:科技悲观主义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冲突,甚至对立。
因为地球资源的
有限性,因此增长是存在极限的。
②技术化社会中人类丧失了自由,人性被扭曲。
③科学技术是当代环境问题和人类困境的元凶。
三、科学、技术、工程社会评价的主要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1.具体生态法则
●生态关联——生态的系统性
●生态智慧—生态与自然的和谐
●物质不灭—物有其用有其归
●生态代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2.生态原则的特点:长期性、复杂性。
(二)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基于对科学、技术、工程与主体之间价值关系的整体性认识,对科技工程的功能及其效应的综合估价。
(三)客观性原则
评价的客观性原则的内涵:
•1、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2、评价指标要具有独立性。
•3、评价过程的科学性。
②。
从马克思科技观看“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吗?”

一何谓科学技术,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说它复杂,是因为在分析科学技术时,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
无论是哪种说法,我们都得承认科学技术是人创造的,是人的作品,科学技术是以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是人在劳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
科技最深刻的基础是建立在人的生产方式上。
因为生产方式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的最基本的实践方式。
人的实践活动方式既是人的生命活动方式,也是科技生成的根本方式。
因而,科技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一种属人的存在,也是一种为人的存在。
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作为生产力更是一种推动社会历史变革与进步的有力杠杆。
对科技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不同的科技世界观,因此出现了科技乐观主义和科技悲观主义。
随着科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很多思想家开始关注到了科技的社会价值。
16世纪,培根就提出了“知识是力量”的口号,19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爆发,机器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剧增,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它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1],p.405)表明了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成就。
科技乐观主义者认为科技可以解决任何社会问题,对科技持有一种乐观主义态度,甚至是极度崇拜主义,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科技在带来巨大的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环境污染、人类安全等等,因此也出现了科技悲观主义。
在《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技术悲观主义被定义为:“指认为技术的发展直接主宰社会命运,并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一种观点,又称反技术主义。
自卢梭以后,对技术的批判就不曾停止过,而且技术越发展,对技术的批判和指责越强烈。
因为技术正在变成全球性的力量,它开始染指于人类历史的根基,而且正在向人类历史注入极不稳定的因素。
”([2],p.214)因此,技术悲观主义者最终必将走向反科学的道路。
科学技术观:乐观主义、悲观主义

科技乐观主义
科技是社会发展的一 个决定性因素; 科技带来的一切问题 都能依靠科技本身解决; 科技的发展状况是社 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
基本观点:科技悲观主义源自科技悲观主义基本观点:
核武器悲观主义 (认为人类最终将遭 到核武器的毁灭)、 自动机悲观主义(认 为人类将沦为机器的 奴仆,甚至被机器人 所消灭)、生态悲观 主义(鼓吹科技发展 将导致环境、生态危 机)。
在对待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 无论技术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 都可以归 之为技术决定论, 很多学者不同意技术乐观 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的这种片面思维方法。 人类的命运或幸福完全依赖于技术的力量, 技术能创造一切, 技术也可以毁灭一切, 这是 技术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者们的立据, 他们 的逻辑起点是将人类的一切成功和失败都归 之于技术, 显然是非常片面的。虽然技术乐 观主义也看到了技术的负面效应, 技术悲观 主义也看到了技术的正面效应, 但是他们仍 只局限于以技术为中轴、以技术万能为出发 点的范畴来讨论问题。两者都把技术发展与 社会进步之间的复杂关系简单化了, 把技术 游离于社会之外孤立地加以考察。把技术作 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淡化其他社 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尤其是淡化社会 改革及社会革命的意义。就方法论而言, 技 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一样, 都陷入一 元线性历史观的窠臼。
既不能认为科技悲观主义是无稽之谈,也不能认为科技乐观主义都是可 以接受的。
这是由于,主体的价值取向不同,对科技成果的价值判断存在差异:消费 者注重有效性、实用性,企业家注重经济效益,科技专家则考虑其创造性。 因此,这两种思潮都是从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类的更广泛的不同角度来 看待科技的,值得重视。
• “科学技术悲观主义”
浅谈科技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浅谈科技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浅谈科技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摘要:怎样看待技术历来有科技悲观主义和科术乐观主义两种不同的思潮,技术悲观主义怀疑和否定技术的积极作用,认为技术的发展必然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而技术乐观主义则将技术理想化、神圣化,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科技悲观主义和科技乐观主义从不同的关注点,为科学技术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进行界定,或令人恐惧,或令人充满希望。
两种思想都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但对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阐述了科技悲观主义和科技乐观主义的不同观点,指出两种思潮各自片面夸大了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认为技术发展的理性之路应是对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的借鉴与整合。
关键词:科技悲观主义科技乐观主义英语中的“技术”一词technology,源于希腊词τεχνη或 techne(技艺、工艺、技能)和logos(言辞、逻各斯)的组合。
《哲学大词典》对技术是这样定义的:“技术一般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人类使用科学技术逐渐摆脱了愚昧,走向了文明。
人类拥有了改造自然的神奇力量—科学技术,从而成为自然的主人。
恩格斯说:“只有人才能在自然界上面打下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但变更了动植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他们居住地方的面貌和气候,他们甚至还如此地改变了动植物本身,以致人的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灭亡一起消亡。
”这些“烙印”印证了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例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人类在用它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伤害到了自己。
从不同的层面理解科学技术的价值导致了不同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其中最为系统的则是从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层面来理解科学技术的价值。
科学技术是在人们的认识、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存在着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和价值关系不同层面的理解差异,正是这种复杂性,在一定程度生使人类对于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认识历经了曲折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科技乐观主义”与“科技悲观主义”
摘要:人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化科技产物,然而,世间万物没有十全十美,科学技术也同样不可避免的披上了双刃剑的外衣。
其利、弊面的效应都十分突出,因此,对于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关系上产生了两种思潮,即本文将要谈论到的“科技乐观主义”和“科技悲观主义”。
对于这两种思潮,我们应该全面的、辩证的评价其对社会的作用及其产生的社会后果。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技乐观主义;科技悲观主义;
纵观历史,科技的发展是一个恒古的话题,科技发展是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基本手段和有效工具,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而有效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和水平。
但是,世间万物都有其两面性,科技发展一方面造福于人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也产生了一系列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负面效应。
这种种科技所带来的问题甚至灾难已经引发了人们大量的思考,在面对科学技术上主要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乐观主义的,一种是悲观主义。
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长期以来所积累的一些经验与力量,其可以帮助人类更好的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对科技的应用必将推动社会的发展;悲观主义对上述看法深表疑虑,他们确信科技已危及人的自由,希望以回到过去,复归自然的田园方式来解决目前的技术问题。
这两种观点各自片面强调了科技的正面作用及负面影响,但又不失其合理性,一条理性的科技发展之路应是对两者进行辩证评价,借鉴与整合以至于找到能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可持续发展途径。
一、“科技乐观主义”的认识
科技乐观主义实质是“科技崇拜”或“科技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就是把科技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视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科技乐观主义产生于人类对科技的社会功能有所了解但又缺乏理性认识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远在上古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曾确信技术会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优美,并把人类的制造活动分为“教化技艺”与“构造技艺”两种。
虽然科技乐观主义源远流长,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科技乐观主义却直至19世纪才最终形成。
就思想和学术渊源而言,科技乐观主义可以追溯至认识论乐观主义。
历史步入近代以后,接踵而至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共同构建起新型的观念结构,不仅冲击了中世纪的神学思想体系,而且也为科技革命的产生扫清了障碍。
其中,文艺复兴提倡科学、人权和人性,推崇人生与现世的意义;宗教改革反对垄断文化教育的罗马天主教会,追求思想和社会的双重解放;启蒙运动鞭挞愚昧与无知,用平等和自由否定教权、王权及特权。
在此背景下,崇尚知识和理性的思想家应运而生,培根、霍布斯、笛卡儿以及莱布尼茨是典型代表。
上述科技乐观论,或用新科技成就展望未来,或以科技形态代替社会形态,或把新科技革命视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
其实质是“科技崇拜”或“科技救世主义”。
其基本特征是把科技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视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二、“科技悲观主义”的认识
科技悲观主义的主要观点科技悲观主义最早的表现形态主要是从道德、伦理角度来否定技术、贬斥文明。
老庄学派作为古代中国道家的创始学派,把人类的智能完全沉没到道德伦理中去,把“顺物自然”作为人的行动准则。
对能变革自然、带来财富的技艺采取敌视和否定的态度,认为科技扰乱了社会,败坏了人性。
十八世纪法国的卢梭被认为是近代西方第一个全面系统地批驳科学技术进步能够促进社会前进的启蒙思想家。
在卢梭看来,人类早期是处在一种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之中的,由于冶金和农业两大技术的发明,导致了原始平等的毁灭,引起了人们之间的贪欲、诡诈,以至毁坏了人们的道德。
他竭力主张以自然的、善良的天性代替文明的罪恶,消除智慧和技艺,返归自然。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因科技的失控发展,科技恶果的总爆发,出现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从而产生人、技术、社会与自然之间全面的、剧烈冲突阶段。
本世纪60年代以来,以“罗马俱乐部”为主要代表,包括绿色和平组织、环境保护主义组织等,从生态学角度对加速发展的科技所造成的日趋恶化的人类环境提出质疑。
罗马俱乐部提交的第一份报告《增长的极限》指出,人类困境并不自古就有的,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由于人创造和发展了科技,而科技的发展又超出了人的控制能力,科技成了一种无政府主义状态,成了一种破坏力量,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造成科技的异化,给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危机。
三、正确认识“科技乐观主义”与“科技悲观主义”并借鉴和发展其合理部分
对科技乐观主义者来说,人类生活的幸福指数完全依赖科技的推动,对科技悲观主义者来说,从战争到环境的污染,这一切的灾难都应归咎到科技身上,他们将人类的一切成功和失败都归功于科技,这显然是非常片面的。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加祸于人类,科技是善用还是恶用或误用都取决于人自身。
要真正使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使科技造福于人类,使其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就必须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科学技术,进行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的生产。
人们不能仅仅按照经济效益原则来发展技术。
从事技术活动时,考虑科技上可能,经济上合理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利的因素。
科技上可能,经济上合理的项目也不一定就是合目的性的。
因为它可能对人的安全形成威胁,可能对人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可能对人的精神造成损害,这样的科技项目就不是合理的。
偏离人的目的,忽视人自身的本质与价值,科技发展必然最终对人自身造成戕害。
正确的科技发展要具有人文关怀,并非要抑制科技的发展,更不是取消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伟大革命力量。
提出科技发展要具有人文关怀,旨在减少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使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而又不悖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的全面实现的人学宗旨。
综上所述,我们不应该一味地褒奖科技,更不应该不加思索的批判科技,而是应该辩证地、系统地分析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加祸于人类,至于善用还是恶用或误用都取决于人自身,因此人们应该正确应用科技给人们所带来有利的一面而避免那些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