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2022新版教科版五下科学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绿豆苗的生长》教学设计

3.绿豆苗的生长【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3课。
在前两节课种子发芽实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绿豆苗的生长与光照的关系,激发学生经历更加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绿豆苗生长对环境因素的需求,激发其探究兴趣。
在本课中,学生将对绿豆苗生长情况进行观察。
在此过程中,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种在土壤中的绿豆苗生长得一样好。
对于该现象背后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地思考,这也将成为本课教学意义所在。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知道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但植物生长需不需要阳光,需要学生用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
另外,让学生以自然界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例子讨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进一步建立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活动一:通过对比实验了解植物生长与光照的关系。
通过每天坚持记录的图片和视频了解植物在光照充足与黑暗环境的变化。
活动二:研讨,让学生以自然界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例子讨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
活动三:拓展活动,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探究,探究不同方向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课种子发芽实验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绿豆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环境,并且初步了解了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但对绿豆芽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还不是很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植物生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2.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科学探究目标1.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对比观察并记录。
2.能用画图、拍照,视频等方法记录观察所得。
科学态度目标表现出对植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是同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造一艘小船5浮力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液体的热胀冷缩4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热是怎样传递的7传热比赛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时间在流逝2太阳钟3用水测量时间4我的水钟5机器摆钟6摆的研究7做一个钟摆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位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汗青3证明地球在自转4谁先迎来XXX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地球在公转吗7为甚么一年有四季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一单位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进程与办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考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办法研讨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考证猜想,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进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沉和浮姓名: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它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一枚回形针在水中会沉,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在水中会沉。
6、胡萝卜在水中会浮,把他切成一半大小会浮。
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1、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2、同样大小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它的重量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与浮;同样重量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它的体积大小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与浮。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潜水艇靠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
4、潜水艇在水中既能在水面航行,也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个很大的压载舱,往压载舱里注满海水后,潜艇会下沉;将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会上浮。
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动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动。
3、将一块实心的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会沉。
4、将橡皮泥捏成船或碗(空心)样的外形就简单浮起来。
5、为什么铁块在水中会沉,而钢铁造的大船却能浮在水面上?答:铁块的体积小,在水中的排水量小,以是简单沉。
而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第四课:造一艘小船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第五课:浮力1、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2、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3、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所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4、经由过程尝试我们晓得了,不同外形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是纷歧样的,那末,它们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也是不一样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背背默默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背背默默知识点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许多植物的新生命从种子发芽开始。
为验证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我们可以进行比较实验。
在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我们要研究的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例如,我们可以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土壤的关系。
如果两组种子都发芽了,说明土壤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如果有土壤组的种子发芽了,而无土壤组的种子未发芽,说明土壤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在实验中,每个玻璃皿中至少放3粒种子,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第2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在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实验中,两组种子都发芽了,说明土壤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另外,我们还可以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温度、光照的关系。
在温度实验中,常温组多数种子发芽了,而低温组多数种子未发芽,这说明温度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在光照实验中,有光组和无光组的种子都发芽了,这说明光照(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总结来说,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
阳光和土壤不是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第3课:绿豆苗的生长我们可以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在实验中,我们改变的条件是光照,而不变的条件是水、温度、土壤、空气等。
实验结论是,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这是因为在光照条件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植物能适应环境,降水量大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大(如芭蕉),降水量小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小(如松树),有的甚至会退化成刺(如仙人掌)。
植物还具有向光性、向水性等特性。
第4课:蚯蚓的选择蚯蚓生活在地下,推测它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而不喜欢干燥的环境。
在“了解蚯蚓对环境的选择”的实验中,我们反复进行多次实验,以避免偶然因素干扰实验结果,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复习课件

复习回顾
绿豆发芽实验的结果怎样?
4.以“温度”条件的实验结果:常 温下的绿豆会发芽,低温下的绿豆 不会发芽。
5.以“空气”条件的实验结果:有 空气的绿豆会发芽,无空气的绿豆 不会发芽。
复习回顾 绿豆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2.载重量增大
vs
3.稳定性变好
复习回顾
竹筏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1.容易进水 2.容易散架 3.动力不足 4.载重量有限
复习回顾
你打算怎样改进?
1.动力 不足可以增 加一张帆 2.容易进水可以用 塑料膜包起来 3.载重量有限可以 增加体积
复习课题
复习关键词
沉的材料 沉的材料做船 增强稳定性
复习回顾 同学们、你们知道沉的材料也可以造船吗?
栖息地为植物提供光、 空气、水、适宜的温度 等基本条件。
动物具有适应气候、 食物、空气和水源等 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生态系统由生物 和非生物组成
3.绿豆苗的生长
单一变量对比实验
4. 蚯 蚓 的 选择
5.当环境 改变了
7. 设 计 和 制 作生态瓶
1课
2课
3课
4课
5课
6课
7课
2. 比 较 种 子 发 芽实验
回顾: 本单元我们学了什么?
《环境与我们》单元架构
1.地球——宇宙的奇迹 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3.珍惜水资源 4.解决垃圾问题 5.合理利用能源 6.让资源再生 7.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
1—2课整体了解地球为人类提 供的珍贵而独特的生存条件,了解地 球面临的复杂、严重的环境问题。
3—6课具体地探讨几个与小学生 生活贴近的环境问题。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3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3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乐清市建设路小学叶小琴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3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液体的热胀冷缩》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3课的内容。
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段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4.教学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二.说学情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热胀冷缩”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三.说教法和学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课程性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在教的方面,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式教学,同时综合运用发现法,谈话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1——4课练习题答案解析(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培优练习一、选择题1.将下列物体放置到清水中,一定能下沉的是(A)。
A.石头B. 木块C. 萝卜【解析】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会下沉。
2.一实心物体浮在某一种液体中,若将此物体均匀地切成两半,并轻轻地取出一半,余下的一半在液体中( C)。
A. 将会上浮B. 将会下沉C. 依然是浮的D.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出现【解析】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的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不会改变的。
3.下列关于判断物体浮沉的说法错误的是(B)。
A. 物体在水中静止后,有一半露出水面时是浮的B. 物体静止后悬在水中时是沉的C. 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解析】A ,物体有一半露出水面,能说物体处于漂浮状态。
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不符合题意;B.物体静止后在水中沉底,说明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不是漂浮状态,B符合题意C.物体不下沉,可以说明物体处于浮的状态。
【分析】漂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
4.海面上浮着许多的冰山,这说明(B)A. 冰比同体积的海水重B. 冰比同体积的海水轻C. 冰比同体积的海水的轻重相同【解析】物体体积相同,重的物理重力大,所以沉得深,而轻的重力小,所以浮得高。
5.在水中上浮的木板,所受到的浮力(A)重力。
A. 大于B. 小于C. 等于【解析】物体浮在水面,可知它所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6.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A)A. 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B. 轻的容易沉,重的容易浮C. 大的容易沉,小的容易浮【解析】物体体积相同,重的物理重力大,所以沉得深,而轻的重力小,所以浮得高。
7.下列方法中,有可能使小木块沉下底的是(C)A.把小木块锯得更小B.把几块小木块绑在一起C.在小木块上面绑一块大石头【分析】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越容易下沉。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通过科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培养科学素养。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的内容。
第一单元:动物世界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有关动物的知识。
动物是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我们将探究动物的分类方法以及动物的生活习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动物之间的异同,并且培养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第二单元:植物世界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群体之一,我们将在这个单元中学习植物的结构和特点。
通过了解植物的不同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同时也了解到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物质和能量是自然界中的基本概念,我们将在这个单元中学习物质与能量的相关知识。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运动规律,同时也学习到能量的转化和利用方式。
这些知识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且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科学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一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的电器、交通工具等都与科学密不可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同时也能够注意到它们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从而学会合理利用科技。
第五单元:地球与宇宙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宇宙则是无限广阔的奥秘。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了解地球的形态、内部构造以及地球不同区域的特点。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太阳系、星座等有关宇宙的知识,通过学习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自然的伟大和奥秘。
通过对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探索的能力和兴趣。
科学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不仅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还能引导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环境和科技的发展。
让我们一起投入到科学的世界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 结:
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浸入水的体积小) 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浸入水的体积大)
请你们解释钢铁制 造的轮船,为什么能
够浮在水面上?
钢铁制造的轮船,其形状会使轮船排 开的水量变得很大,大大增加轮船排开的 水的体积。因此就能浮在水中。所以,船 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在水面上, 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
知识要点: 1、沉浮变化的基本原因: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 水中的沉浮就可能发现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 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 量很大。
三、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 你发现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共同特点吗?
都做成空心的或船形
2、不能浮的橡皮泥形状有什么特点?
3、同一块橡皮泥,改变形状后,为什么有的 能够浮在水面上?是什么原因使橡皮泥浮起来的?
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四、测量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那么怎样测量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呢? 具体操作方法:仍然使用有刻度的水杯, 先观察水杯中原先的水位,再观察放入形状 改变后的橡皮泥使水面上升的新水位。用新 的水位减去原先的水位,得到的数值就是橡 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橡皮泥的 量杯里的水 放入后水 排开的总水 沉浮 形状 量(毫升) 面刻度 量(毫升) 状况 实心团 沉的形状 能浮的形 状 1 能浮的形 状 2 能浮的形 状 3
300ml 350ml
300ml 350ml
300ml 380ml
300ml 380ml
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橡皮泥的 量杯里的水 放入后水 排开的总水 沉浮 形状 量(毫升) 面刻度 量(毫升) 状况 实心团 300 350 50 沉 沉的形状 能浮的形 状 1 能浮的形 状 2 能浮的形 状 3 300 300 300 300 350 380 380 50 80 80 沉 浮 浮 浮
思考,橡皮泥的重量变了吗?它的体积变了吗?
杯中水的高 度 原先水的高度 放入形状1后的高度 放入形状2后的高度 放入形状3后的高度 放入形状4后的高度 我的发现 得出结论:橡皮泥的形状改变之后,重量不变,体 积也不变,因此沉浮状况保持不变。 是沉还是浮
是否有办法改变橡种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是相同的;其他三种 形状的空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也相同。通 过比较我们发现: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 ,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 水量大,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大。 橡皮泥能够浮起来的真正原因是: 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排开的水量增大 了。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了。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问题:
橡皮泥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
二、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
1.给盛好水的杯子测量好水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2. 准备一块橡皮泥,依次做成四种不同的形状,做好一 种就放入水。(需实心)3.将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放入水中 后,就测量一下杯中水的高度。4. 自己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