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探寻新航路》微课讲稿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说课稿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主要讲述了欧洲国家在15至17世纪为了寻求财富和传播基督教而进行的海外探险活动。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了新航路的开辟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过程以及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欧洲国家探寻新航路的动机、过程以及新航路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探险、发现等主题比较感兴趣。
但同时,学生对于欧洲国家探寻新航路的背景、过程以及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欧洲国家探寻新航路的背景、过程以及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探险精神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欧洲国家探寻新航路的背景、过程以及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新航路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欧洲国家探寻新航路的动机,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历史事件。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新航路开辟过程和意义的记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15课探寻新航路(教案+讲课稿)

第15课探寻新航路(教案+讲课稿)九上第十五课探寻新航路教案教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探寻新航路的原因;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等基本史实;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
过程与方法: 识读地图《新航路的开辟》;归纳完成有关新航路开辟情况的表格;补充与哥伦布、麦哲伦和新航路开辟意义相关的图文资料,通过研读、分析比较、问题探究等方式来加深理解,提升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学习欧洲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教参重难点: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如何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识读地图,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意义,并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基本情况,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感受欧洲航海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难点: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影响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新课讲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15 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和16 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思考这两幅图片有何不同,哪一历史事件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
由此导入新课。
(一)寻路——原因和条件1、出示新航路含义并进行讲解2、出示材料阅读课本,分析新航路开辟原因和条件。
(二)探路——开辟过程1、阅读课本,对于开辟过程简要归纳。
学生扮演航海家讲述经过。
2、出示材料,感受欧洲航海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三)思路——世界意义1、观看视频,思考你认为新航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小组讨论,给出理由。
明确意义。
明确新航路,是殖民掠夺之路,是一条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更是一条人类文明交流之路。
正是因为探寻新航路,欧亚非美联系才会越来越密切,真是因为探寻新航路,整个世界才能连成一个整体!五、小结和作业教师小结:现如今的中国,正在积极打造“一带一路”,与新航路开辟不同的是,我们的“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
15课探寻新航路说课稿

15课探寻新航路说课稿尊敬的领导和老师们,今天我将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探寻新航路》这个话题,它来自于世界史第五单元,讲述的是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
我将会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我说课。
第一部分:教材介绍1.教材内容和地位:本课程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分为三个部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在世界近代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它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
整个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新航路开辟的基础上的。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和教材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夯实基础: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及影响;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创设情景,在诱思探究,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理解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培养其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研究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让学生能对历史作情感和理智的评判;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及开放的世界意识。
3.重点难点:重点是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影响。
这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特别注重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难点是辩证全面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因为本部分教材内容有点复杂,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因素,既难于理解又超出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第二部分:教学方法XXX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史论结合,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
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中心论,以便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史料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的图片资料和文字史料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演示法则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和动态地图,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
初中历史课件第15课《探寻新航路》微课

你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评价麦哲伦?
图一
图二
比较两幅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图片,并说说两者的不同点?
创设具有矛盾的情境,拓宽思维维度
史料选取
1.寻找原始史料
Espana很美好。那里有美丽的山、平原牧场和土地,非常 适合种植、播种和养牛等动物,建筑小城和村庄也很不错。在 海岸线上的船港,有数量可观而且水量充沛的河流,埋藏着数 以万计的黄金,超过所有未曾到过这里人的想象。
三、教学立意
1500年前后发生了什么? 探寻之因 探寻之旅 探寻之果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北京大学出 版社,2013年。
重难点突破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
1492-1493年
1487-1488年
1498年
空
1519-1522年
间
概 念
迪亚士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走向近代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微课
目录
1 教学立意的确立
2
重难点突破
3
史料选取
教学立意
一、确立依据
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 1.课程标准:
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2.新旧教材差异:
旧教材
统编教材
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新航路的开辟
四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新航路开辟的 影响
——黄邦和等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采用具有启迪性的权威史料
探寻新航路说课稿

探寻新航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探寻新航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探寻新航路》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步入近代》中的第15 课。
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 14 世纪至 16 世纪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包括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等内容。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它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认识四位著名的航海家及其开辟的新航线,探讨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世界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新航路开辟这一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他们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通过多媒体等手段获取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危机和思想动力等。
(2)掌握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四位航海家开辟新航线的过程。
(3)理解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航海家们勇于探索、不畏艰险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
(2)认识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课件】【统编版】

材料一: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掉拜占庭帝国,控 制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要求商人缴纳高额关税,使得 从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价格更加昂贵。
(1)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直接原因)
材料二: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新航路开辟
材料四:“西班牙人佩着利刃,携着圣经,把那里土人的肉 身残杀了,然后又把他们的灵魂超送到他们向来不认识的救
世主上帝处去。
——西洋史一第三编近代史
(4)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
讨论 :假如你是新航路开 辟时期的一名航海家,面对 波涛汹涌、变幻无常的海洋, 你想要征服它,需要什么条 件?
海洋,伴随着人类生生不息的成长!而海洋 意识与海洋发展战略,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具 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这也 是很多国家民族的历史都证明了的一个事实。
——唐志拔《海船发展史话》
1420年欧洲人认识的 世界范围
1620年欧洲人认识的 世界范围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西欧国家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
宣扬 国威
政治行为 贡赐贸易
促进了中国和亚 非各国的经济交 流,友好往来
新航 路开 辟
股份公司、 获取
为西欧国家的殖
私人集资 为主,王 室赞助
黄金
经济行为 殖民掠夺
白银等
民掠夺开辟了道 路,促进了欧洲 资本主义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航海图
中国明朝,郑和船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 澜,若履通衙”,横渡印度洋,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 的伟大创举,虽然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但却并 未成为大航海时代的一份子。
新航路的“新”在什么地方?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5课《探寻新航路》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5课《探寻新航路》一. 教材分析《探寻新航路》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学科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欧洲航海家在15世纪至16世纪期间,为了寻求财富和信仰,勇敢地探寻新的航路,从而开启了全球化的历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通过讲述航海家的探险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新航路的开辟过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教材还设置了思考题和活动建议,旨在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对新航路开辟的认识上,可能存在片面强调哥伦布等航海家的贡献,忽视了其他航海家的作用;同时,对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可能理解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误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新航路的开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航海家;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如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探索和征服自然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航海家;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过程的联系;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新航路的开辟过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已知的航路,提问:“如果你是当时的航海家,你会选择怎样的航线去寻找新的陆地和财富?”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航海家。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5课探寻新航路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
教材主要围绕新航路的开辟过程展开,包括欧洲对东方贸易的渴望、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探险活动、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以及新航路对世界的影响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交流和联系,开启了全球化的大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新航路的开辟涉及到航海、地理、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理解新航路的开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探索和进取精神的体现,它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交流和联系,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实效。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新航路的开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引出本课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原因。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新航路的开辟。
4.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新航路的开辟过程,重点阐述新航路对世界的影响。
5.案例分析:以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探险活动为例,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具体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探寻新航路》微课讲稿
一、教学立意
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离不开课程标准这一核心,本课的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除了依据课标,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对比新旧教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方面,之前人教版教材中是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放在了同一课中,侧重讲述四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
而在统编教材中,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呈现的更加完整。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我认为,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环节应该实现以下三个能力维度的目标。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以及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
2.通过研读史料,培养分析历史事件背景的能力和全面客观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3. 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在设计本课时我将《全球通史》中西方对全球了解的变化图作为线索。
学生首先观察第一幅图,可以看到在公元1年时,西方对世界的了解范围其实就是古代丝绸之路所经之地。
由这一原有认知出发,提出设问与公元1年相比,1500年西方人的世界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范围的扩大是否也与东西方的商路有关?这又与1800年西方人几乎踏遍全球有什么样的关系?通过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聚集到
1500年,展开本课三个部分的学习:探寻之因、探寻之旅、探寻之果
二、重难点知识的突破
通过分析课标可以看出本课的重点知识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主要是四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难点知识是对新航路开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首先是航海成就。
在历史教学中,地图对于历史教师讲述历史和学生理解历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新航路开辟的教学内容,必然要涉及到航海者的路线、新大陆等纯地理因素的概念,这些都离不开地图的诠释。
因此在这一部分设计我做航海家的环节,通过阅读教材在下发的空白地图中画出四位航海家的航行大致路线,随后在多媒体课件中进行动态展示。
将文字落实于地图中,是从空间概念对新航路进行的强化。
随后通过整理填写这一表格,对新航路开辟的概况进行总结。
表格能够清晰的体现时序性,西、葡两国的航海方向等。
通过这两个环节对新航路开辟的基本史实进行课堂落实。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借助老师的指导,在本课对新航路开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突出矛盾的方法。
例如一块墓碑的正反面,在阅读这段材料时,学生们找到了对麦哲伦的两种定位:伟大的航海家、被杀死的入侵者。
借助这一情境,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麦哲伦进行评价,进而引申到对新航路的评价。
老师们还可以利用新旧课本中的两幅哥伦布登上美洲的图片来创设情境。
在之前部编教材培训中,张汝华老师就曾提出,对比两幅图片中不同的哥伦布和土著居民的形象,可以看出对于新航路开辟不同的价值判断。
通过这两个方案我们能够达到创设情境,拓宽思维的效果。
三、史料使用
第一就是尽可能的寻找新材料,尤其是原始资料。
例如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可以使用哥伦布的一封信,这相较于之前大家经常使用的“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更加新颖,而且是写于到达美洲之后,更能够说明问题。
第二就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
在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时,我首先选用了这则材料。
因为在研读这段材料时,学生能够得到方法的指引,就是要从不同的维度去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进行分析,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三就是采用具有启迪性的权威史料。
中学历史教学最后应该落脚于家国情怀的熏染,在备课过程中我读到了梁启超先生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这篇文章,他在文中发出的“哥伦布以后,有无数量哥伦布……而我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何以哥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这一疑惑无疑是与我们有着共鸣的,我将这段材料作为了本课的结束语,去激发中国少年努力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