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①山门圮于河 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③阅十余岁 ________ ④不亦颠乎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章以记叙为主,最后一句的议论揭示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C.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D.文章启示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4)结合链接材料和原文,说说为什么楚人找不到剑,而老河兵的方法却可以成功找到石兽?链接材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注释】①遽(jù):立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人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①溉灌。
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
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因就斫④之。
【注】①余浆:剩下的水。
②豚:小猪。
③翕赫:轰动。
④斫: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字词。
①顾见空桑________②因植种________③意欲持去________(2)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B.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C.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D.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4)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乃”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就是,原来是;②仅仅、只。
对于文中“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一句中的“乃”字,同学们有不同的理解,且生发了启示,请把横线处补充完整。
小文: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①个义项,就是、原来是。
因为张助见到成百上千的车马前来祭拜李树十分惊讶,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就是我种的呀!语气肯定而强烈,所以用“就是、原来是”表达肯定的语气。
小希: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②个义项,仅、只。
因为①________。
小文:我觉得你说得也很有道理,而且你的理解给了我启发,我发现这篇文言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②________。
【答案】(1)回头看;于是;打算(2)A(3)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
(4)张助对众人对李树的祭拜行为既感到吃惊,更觉得荒诞可笑,从语气“耳”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助对这些行为的轻蔑,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只是我种的呀!所以选择“仅、只”;不能盲目相信眼前的事实,要善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好处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C.可爱者甚蕃蕃:多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标一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
【答案】(1)A(2)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解析】【分析】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年代:北宋。
(1)A项的解释不正确,“益”在这里是“更加”的意思。
(2)“染”“濯”“妖”“予”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4)由文中莲的生长环境可知,本文借莲花赞美了作者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下依然保持的正直、坚贞的节操。
故答案为:⑴ A⑵ 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分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边文段,达成下边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庙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以得,认为顺水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可以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狂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可以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贱,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纪昀)(1)解说下边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词①阅十余岁________②竟不可以得________③是非木柿________④据理臆断________(2)翻译以下句子①尔辈不可以究物理。
②众服为确论。
3)对于如何找寻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解。
你从中悟出了如何的道理?【答案】(1)阅:经过,经历;竟:终了,最后;是:这;臆断:主观地判断2)①你们这些人不可以研究事物的道理。
②大家很服气,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3)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离开实质、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要素,所以能提出正确的见解。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查验真谛的标准。
(言之成理即可)【分析】【剖析】(1)本题中的“阅”是“经过,经历”;“是”是古今异义词,“这”的意思。
(2)①句中的“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研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几个词是赋分点;②“服(服气)、为(是)、确论(正确的言论)”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中,庙里的和尚和一般人同样,由于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依据旧规思想划着几个小船,顺着河流去找寻石兽,自然是找不到;但是学者依据自己从书籍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或许能让大家临时服气,但是事实仍是事实,依据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发掘,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由于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惯有更仔细的认识,因此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
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
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
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
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
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选自《明史·列传》)(1)用“/”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解释相同的两项是()A. 蒙辞以军中多务B. 公亦以此自矜C. 徐以杓酌油沥之D. 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
(4)吕蒙和汪克宽各用了什么学习方法?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2)A,C(3)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于是(他)拿来《四书》,自己断句,日夜吟诵学习,其专心勤奋(的程度)不同于别的儿童。
(4)吕蒙的学习方法是粗略地阅读,是略读。
汪克宽的学习方法是认真研读,是精读。
,示例一:我的启示是:汪克宽精读的方法对我们学习会很有效。
当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果一味选择“粗略阅读”,诚然知识面广了,但缺少了有选择的深入钻研。
只会停留在浅层的认识上,而抓不住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这对我们的学习是不利的。
所以,我们只有勤奋研读,才能牢固掌握知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②香远益清________③陶后鲜有闻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用“水陆草木之花”作一般衬托,用菊作反面衬托,用牡丹作正面衬托,衬托了莲的高洁。
B.文章依次描写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正直,因而美名远扬。
D.选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答案】(1)洗(涤);更加;少(2)①洁净地挺立,可以远远观看却不可以靠近赏玩啊。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3)A【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古今异义的变化。
濯:洗涤;益:今义为好处,古义为更加;鲜:今义多指事物新鲜,古义为少。
(2)①句中注意,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可:只能;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②句中注意,宜乎:当然(应该);宜:当;众:众多。
(3)《爱莲说》全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和鄙视。
文章开头用“水陆草木之花”作一般衬托,用菊作正面衬托,用牡丹作反面衬托,衬托了莲的高洁。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乙】王学御①于王子期②,俄而与子期逐③,三易④马而三后。
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⑤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⑥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⑦后也。
”(选自《韩非子·喻老》)【注】①御:驾车。
②王子期:战国时善于驾车的人。
③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④易:更换。
⑤调:协调。
⑥诱:引诱。
⑦所以:……的原因。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见往事耳(了解)B. 即更刮目相待(另外)C.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向)D. 未尽也(尽头)(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②此君之所以后也。
(3)【甲】文中吕蒙才略长进惊人的原因是:________,【乙】文中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4)从【甲】【乙】两文中你各获得了哪些启发?【答案】(1)D(2)①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地的阿蒙了。
②这就是您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3)蒙乃始就学;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4)①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有所作为;②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这样才可能取得成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考生要在句子意思的理解基础上进行辨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________②斯是陋室________③谈笑有鸿儒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B.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C. 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赞扬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主人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
【答案】(1)出名;这;博学的人(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C【解析】【分析】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
年代:唐。
(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鸿儒”是指“博学的人”。
(2)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①句中的“上、入”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云、何、陋、有”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典故,是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邴原泣学邴原①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①邴(bǐng):姓。
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
②恻(cè):心中悲伤。
③苟:如果。
(1)选出下列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邴原少孤孤:失去父亲B. 一则羡其不孤羡:羡慕C. 二则羡其得学其:代词,自己D. 师恻然曰然:……的样子(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从邴原泣学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启发?【答案】(1)C(2)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3)示例一: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示例二: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解析】【分析】⑴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C项有误,其:代词,他们,那些有父母的孩子。
⑵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苟:如果。
徒:白白地。
资:学费。
句意是: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⑶根据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归纳道理启发。
要点: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故答案为:⑴C⑵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⑶示例一: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示例二: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
”老师说:“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 公亦以此自矜——矜:夸耀B.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放下C. 睨之久而不去——睨:斜着眼D. 但微颔之——颔:指人的下巴(2)与“徐以杓酌油沥之”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B.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C. 何陋之有?D. 康肃笑而遣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卖油翁》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
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大道理用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
B. 文章虽短小,但还是有记叙,详写了康肃射箭,略写了卖油翁酌油。
C. 文章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D. 文章对人物神态、语言的描写也可以表现人物的某些性格特点。
如:卖油翁“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平静坦然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他的朴实、沉稳。
(4)从《卖油翁》中知道了什么道理?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案】(1)D(2)D(3)B(4)孰能生巧的道理;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谦虚,不能骄傲,要知错就改。
【解析】【分析】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D项错误,颔:点头。
(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都是代词。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的。
B:的。
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B项错误,详写了卖油翁酌油,略写了康肃射箭。
(4)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
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
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谦虚,不能骄傲,要知错就改。
故答案为:(1)D;(2)D;(3)B;(4)孰能生巧的道理;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谦虚,不能骄傲,要知错就改。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词语,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及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
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分析判断。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能力。
要通晓文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思考,加以概括。
【附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碎金鱼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
”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
②典郡:掌管郡务。
③罔不:无不。
④伎:同“技”。
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2处)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尔安敢轻吾射/安能辨我是雄雌B. 但微颔之/但当涉猎C. 睨之,久而不去/旦辞爷娘去D. 但手熟尔/尔安敢轻吾射(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岂汝先人志邪?(4)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5)读完两文,你认为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2)D(3)①(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②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4)①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射技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
②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5)射技纯熟;傲慢无礼;贪图享乐。
【解析】【分析】《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碎金鱼》选自:不详。
作者:不详。
年代:不详。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根据句意“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坐的人没有不叹服的”来划分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两个“安”都是“怎么”。
B.两个“但”都是“只是”。
C.两个“去”都是“离开”。
D.第一个“尔”,罢了;第二个“尔”,你。
故选D。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及常用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的理解:“矢”,箭;“但”,只;“汝”,你;“先人”,死去的父亲。
(4)第一问: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阅读短文,了解内容可知:卖油翁“但微颔之”是因为它觉得陈尧咨射技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
第二问: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的思想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