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知识总结

医学免疫知识总结
医学免疫知识总结

免疫超级无敌复习

名词解释

1.Adjuant佐剂*

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2.Autoimmunity自身免疫

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所发生的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正常生理现象,存在于所有的个体

3.MALT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

4.mAb单克隆抗体

由K?hler和Milstein建立的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使经过筛选和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仅能合成及分泌抗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5.pAb多克隆抗体

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有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的抗体中实际上含有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

6.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指存在同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具有控制免疫应答和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等复杂功能。

7.SAg超抗原

某些抗原性物质,其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抗原特异性,只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克隆淋巴细胞(2-20%),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8.SLE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

是典型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皮肤、肾和脑等均可发生病变,多发生在20 - 30岁女性9.TSA 肿瘤特异性抗原

是指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存在于某些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

10.TAA 肿瘤相关抗原

是指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均可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

11.Clonal anergy克隆无能

T,B细胞缺乏第二活化信号,不能有效活化也不能对相应的特异性抗原或MHC/抗原肽复合物产生正免疫应答。

12.ELISA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是酶免疫测定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体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通过洗涤将固相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相中的游离或分开13.HLA 人类白细胞抗原

人的MHC称为HLA,其主要中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因此,MHC在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14.Cytokine细胞因子*

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微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15.CSF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是指能够刺激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

16.Molecular mimicry分子模拟

有些微生物与人的细胞或细胞外的成份有共同或类似的抗原表位,在感染人体后激发的针对微生物抗原的免疫应答,也能攻击含有相同或类似表位的人体细胞或细胞外成分

(原先有的:Ab, ADCC, Affinity maturation, Ag, BCR, Class switch, PIDD, RF, TLR, TCR, CD, CDR,

Chemokine, DC, epitope, IL, HRF, hypersensitivity, innate immunity,)

大题

1.机体的免疫系统为什么可以识别自己和非己?主要机制?*

T.B细胞发育成熟的过程中,经过某些筛选机制,使最后分发到外周执行免疫功能的成熟细胞能对分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并对自身抗原表达免疫耐受。

中枢耐受:

1.T细胞在胸腺发育的阶段:

阳性选择:使T细胞获得MHC限制性,不能与MHC I/II类分子有效结合或亲和力过高的细胞发生凋亡。

阴性选择:经阳性选择后的双阳性细胞,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 I/II 类分子复合物高亲和力结合者,予以删除,以保证进入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不含针对自身抗原者。

2.B细胞在骨髓发育的阶段:

对与自身抗原高亲和力结合者-->克隆消除

识别自身抗原的未成熟B细胞-->发生受体编辑,产生新BCR

若有识别自身抗原的B细胞进入外周-->因mIgM表达下调,发生克隆无能外周耐受:

1.克隆清除:对自身抗原识别者,因缺乏第二信号,发生凋亡

2.免疫忽视:因自身抗原浓度很低,不足以引起免疫应答

3.免疫隔离区:该处自身抗原无机会活化T细胞产生应答

4.克隆无能或不活化:对自身抗原应答的B细胞或T细胞,进入外周后处于克隆无能或活化受抑

制的状态

5.调节性T细胞抑制CD4+和CD8+T细胞的免疫应答

6.细胞因子的作用:某些对自身抗原反应的淋巴细胞因某些细胞因子(IL-7等)而能持续存在,若

这些细胞因子过量会引起自身免疫疾病

7.负信号分子的反馈调控ex.Lyn

2.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和机制有哪些?*

一般来说,对免疫原性较强的肿瘤,主要由特异性免疫应答进行,而对免疫原性较弱的肿瘤,则由固有免疫应答负责。以特异性免疫来看:

1.效应Th1和CTL细胞

i.肿瘤抗原特异性效应Th细胞与APC提呈的肿瘤抗原肽- MHC II 类分子复合物结合后,

可通过分泌IL - 12和IFN - γ等多种细胞因子,增强巨噬细胞、NK细胞和CTL细胞的杀

瘤作用;局部分泌高浓度TNF - β可直接发挥杀瘤效应

ii.肿瘤抗原特异性效应CTL细胞与肿瘤细胞表面肿瘤抗原肽- MHC I 类分子复合物结合后,可通过分泌穿孔素、颗粒酶、表达FasL使肿瘤靶细胞溶解破坏或发生凋亡

2.抗体等免疫分子和细胞介导的抗肿瘤作用

i.肿瘤特异性抗体(IgG1 – 3或IgM)与肿瘤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结合后,可通过激活

补体经典途径在肿瘤细胞表面形成MAC,使之溶解破坏

ii.肿瘤特异性抗体IgG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表面具有FcγR的效应细胞(eg 巨噬细胞、NK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结合,介导产生ADCC效应,

使肿瘤细胞溶解破坏

iii.肿瘤特异性抗体IgG抗体与游离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表面具有FcγR 的吞噬细胞结合,增强和促进吞噬细胞对肿瘤细胞吞噬和杀伤的免疫调理作用iv.针对肿瘤细胞表面转铁蛋白受体的抗体(即封闭抗体),可通过封闭肿瘤细胞表面相应受体,阻断转铁蛋白与肿瘤细胞的结合,对肿瘤细胞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以固有免疫来看:包括NK细胞、巨噬细胞和γδ T细胞等也都参与了机体的抗肿瘤作用。基本上,在机体受感染后,机体细胞因受刺激产生IFN – γ, TNF, IL – 12和GM – CSF等细胞因子,参与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激活,进而杀伤靶细胞。

1.NK细胞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借其在表面所表达的IgG Fc受体(FcγR III)和ADCC作用,即可

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NK细胞表面还有NKG2D(能够识别靶细胞表面非HLA – 1 类分子的活化性受体)。此类受体的配体(如:MIC A/B)主要存在与某些肿瘤细胞的表面,因此,NK 细胞能通过此机制选择性的杀伤肿瘤细胞。其机制包含(a)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b) Fas/FasL 途径,(c) TNF – α / TNFR-1途径。

2.巨噬细胞借由其表面PRR和调理性受体通过氧依赖和非氧依赖途径来杀伤靶细胞。随PRR和

调理性受体表达增加,TNF – α分泌增加,巨噬细胞能直接或通过ADCC效应杀伤肿瘤靶细胞。

3.γδ T细胞表面也含有NKG2D,其杀伤机制与NK细胞相当类似。

3.肿瘤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机制有哪些?*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涉及肿瘤细胞本身和宿主免疫系统功能状态两方面的因素。

与肿瘤细胞有关的因素包括:

1.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表位减少或丢失,不能有效诱发免疫应答

2.肿瘤细胞生长迅速,超越了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的限度,造成“漏逸”

3.肿瘤细胞表面MHC I 类分子表达降低或缺失

4.肿瘤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受体表达降低或缺失

5.肿瘤细胞高表达bcl-2等抗凋亡基因产物,产生抗凋亡作用

6.肿瘤细胞释放免疫抑制物质,如TGF-β、IL-10等,抑制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

与宿主免疫系统有关的因素包括:

1.免疫功能低下,或对肿瘤细胞产生免疫耐受

2.抗原提呈细胞功能缺陷

3.体内产生“增强抗体”

4. 试述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加生理意义。*

补体的生物功能:

1. 溶菌、溶解细菌和病毒的细胞毒作用

2. 调理作用

3. 免疫粘附作用(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4. 引起炎症反应:C3a 、C4a 、C5a

5. 免疫调节作用

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 (可能X ) 5. 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的免疫细胞和分子种类及其作用。* 固有免疫应答: IFN ,NK 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尤其巨噬细胞)

1.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产生 IFNα/β,可以活化邻近细胞的抗病毒作用,抑制病毒的复制。

2.NK 细胞:

i. NK 细胞可通过非抗体依赖的方式杀伤被病毒感染细胞。 ii. NK 细胞可被 IFNα/β 激活。

iii. NK 细胞产生的 IFN-γ 可活化巨噬细胞(增加其表面 PRR 和调理性受体的表达)。 iv. NK 细胞也可通过 ADCC 杀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3.巨噬细胞可借助表面的 PRR 识别病毒的 PAMP 吞噬病原体。或借助调理性受体(IgG Fc 受体及补体受体等),吞噬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经典激活途径 旁路激活途径 MBL

激活物

抗原 - 抗体复合物 G-菌, LPS, 肽聚糖, 酵母多糖 病原体甘露糖残基 补体激活起始分子 C1

C3b

C4,C2

参予的补体成分 C1,C4,C2,C3,C5~C9 C3b, B 因子, D 因子, P 因子, C5~C9 MBL, MASP1/2, C4,C2,C3,C5~C9 所需离子 Ca, Mg Mg Mg C3转化酶 C4b2b C3bBbP C4b2b C5转化酶 C4b2b3b

C3bnBbP

C4b2b3b

生物学活性

协助抗体产生免疫效应, 在

感染的中,晚期发挥作用

参予非特异性免疫, 在感染初期发挥作用

参予非特异性免疫, 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

1.B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限制病毒的扩散及再次感染:

IgA 位于粘膜处可以防止病毒的再次感染。

病毒抗原大多为胸腺依赖性抗原,B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需要Th细胞辅助。

分子作用

游离病毒抗体直接和病毒颗粒表面的抗原结合,中和病毒。

防止病毒和宿主细胞膜结合

防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防止病毒脱壳

巨噬细胞的Fc受体和结合在病毒上的抗体Fc

段结合,有助于吞噬作用

抗体+补体形成MAC,破坏病毒的包膜、封锁病毒表面

的受体

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抗体(IgG)结合在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表面NK 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ADCC 作用抗体+补体形成MAC,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調理作用:和吞噬细胞表面的IgG Fc 受体及

补体受体結合,增强被吞噬细胞吞噬的机会

2.T细胞介导的抗病毒机制:

T细胞亚群TCR识别配体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

CD8+ CTL 病毒感染的细胞表面的病毒

抗原肽-MHC I 类分子复合物IFN-γ 特异性杀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重要!有核细胞皆有MHC I 类分

子,因此此途径是监视细胞是否被

病毒感染的重要机制)

CD4+ Th Th1 巨噬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肽

-MHC II 类分子复合物

IFN-γ 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其杀伤已吞噬

的病原体的能力

促进IgG的生成,IgG可通过调理

作用和激活补体系统促进吞噬细

胞的吞噬和杀伤能力。

IL-2 和IFN-γ 协同刺激CTL 增殖分化

IL-2, IL-12 和IFN-γ 增强NK 细胞杀伤能力

Th2 IL-4,5,6,10,13 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抗体合成

6.五个I g的比较/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中参与抗感染的疫球蛋白有哪些?

IgM:在初次的感染当中,激活补体产生级联反应,还能把病原体聚集起来,以便巨噬细胞吞噬。与Ag结合力最强,膜结合型为单体,分泌型为五聚体。

IgA:SIgA参与粘膜局部免疫,通过与相应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结合,阻止病原体黏附到细胞表面,从而在局部抗感染中发挥作用。半衰期最短,血清型为单体,分泌型为二聚体。

IgG: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并可与巨噬细胞、NK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介导ADCC。是唯一可穿过胎盘屏障的免疫球蛋白,在新生儿抗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

人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

性质IgM IgG IgA

溶细菌作用+ + +

胎盘转运- + -

结合嗜减粒细胞- - -

结合吞噬细胞- + -

结合肥大细胞- - -

结合SPA - + -

介导ADCC - + -

经典途径补体激活+ + -

旁路途径- IgG4+ IgAl+

其他作用初次应答、早期防御二次应答抗感染黏膜免疫

主要存在方式五聚体单体单体/二聚体

SIgA分泌初乳

具最强抗原结合能力穿过胎盘屏障. II & III

超敏反应

Ig的功能区

VH、VL:结合抗原的部位,其中HVR是V区中与抗原表位互补结合的部位。

CH、CL:具有部分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

IgG的CH2和IgM的CH3区具补体结合位点,可启动补体活化经典途径。

IgG的CH3可与单核、巨噬、中性粒、MK、B cell表面IgG Fc受体结合调理,IgE的CH3和CH2可与肥大、嗜碱性粒细胞IgE Fc受体结合炎症。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详情请见课本

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通过二硫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形似Y,重链由450~500个胺基酸构成,由恒定区胺基酸组成和顺序不同,可分为5类:IgDGAME;轻链由214个胺基酸残基组成,重链和轻链近N端约110个氨基酸序列变化大,为可变区;近C端其馀部分为恒定区,VH和VL各有3个区域变化最大,称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

6.试述一型超敏反应的机制及其防治原则。X

机制:

变应原与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鹼性粒细胞上的IgE 抗体结合并发生交联,使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使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粘膜腺体分泌增加。

防治原则:

1.检测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

2.脱敏治疗:

i.特异性变应原减敏疗法

ii.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3.药物防治:

i.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

ii.生物活性介质拮抗性

iii.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

4.免疫新疗法

(原本有的:1. 试述影响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的因素有哪些?2. 试述补体激活的生理意义。3.

试述针对TD抗原机体产生抗体应答的一般规律。4. 简述抗体的生物学功能。)

老师讲的可能选择题…

1.胸腺,是中枢免疫器官,T細胞發育場所。

2.抗原有两种特性:免疫原性—异物性,抗原性—特异性。

3.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化学性质—蛋白质、多糖

分子量大小—>10kD,大>小

结构的复杂性—复杂>简单,苯环>直链

分子构相—空间构像影响抗原性

易接近性—被抗原受体接近的程度

物理状态—聚合>单体,颗粒性>可溶性

4.细胞因子分类

1.白细胞介素:淋巴細胞、单核吞噬细胞等產生,介导白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

参与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

2.干扰素家族: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功能的细胞因子。

3.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在调节适应性免疫、杀伤靶细胞和

诱导细胞凋亡。

4.集落刺激因子:促进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因子。

5.趋化因子家族:介素8。

6.其他:生长因子,促血小板的生长。

5.Ig结构:四肽链,轻链。

6.黏附分子有哪些细胞参与?

7.HLA-I编码基因:FBCEAG

HLA-II编码基因:DP、DQ、DR

8.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特点。

9.促进类别转换…--介素4

10.免疫调节类型

11.超敏反应:补体—2.3型,CD8—4型,肾小球肾炎—3型。

12.疾病的发生和分类:

i.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性狼疮。

ii.类风湿性关节炎:变性IgG生成IgM抗体。

iii.抗原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交感性眼炎(某些情况下,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可以释放入血液或淋巴液,与免疫系统接触,刺激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发

生免疫应答。眼外伤释放的隔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CTL,此CTL对健侧眼睛发动

攻击引发交感性眼炎。),分子模拟—急性肾小球肾炎。

13.DiGeorge综合症—原发性T细胞缺陷(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补体系统缺陷,C1INH缺陷所致。

14.三种类型反应排斥之后诱发的疾病

i.超急性排斥反应—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纤维蛋白沉积和大量血小板聚集。

ii.急性排斥反应-血管炎,血液中尿素氮升高,补体水平下降,血小板减少。

iii.慢性排斥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医学免疫学知识总结

第三章抗原(Antigen,Ag) 一. 基本概念 1.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又称免疫原。 2 .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 3 .抗原性:能与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 .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 5. 半抗原:只有抗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二.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 .异物性:是免疫原的核心。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非己的本质:胚胎期或未成熟免疫细胞发育期遇到的所有抗原,包括胚系及非胚系基因编码的产物为自身物质。免疫细胞未成熟期未遇到的物质为非己物质。 2 . 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 (1)化学组成及异质性:要求一定的化学复杂性。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2)分子量:10kD以上具有抗原性,100kD以上为强抗原。分子量大,抗原决定基越多。 (3)结构的复杂性:直链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稳定性差,加入苯环氨基酸后,免疫原性加大。分子构象、物理状态等对免疫原性都有影响。 3. 可递呈性:诱导细胞免疫反应所要求。 (二)生物学方面的因素 1 .宿主的遗传背景:相同的抗原在不同动物所诱导的免疫应答有明显的差异,这与动物的MHC背景有关。 2 .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的影响。 3. 引入抗原的剂量、途径与次数:剂量应适中;途径依次为皮内--皮下--腹腔、

静脉--口服;间隔适当。 三. 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或基本单位,又称表位(Epitope)也是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 表位的性质、数目、空间结构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T、B细胞识别抗原上的不同抗原表位,故有T细胞表位及B细胞表位之称。 1 . B细胞表位的特性: 能识别天然抗原分子的表位,一般为不连续的、经三维折叠后空间构象上聚集形成的基团(构象表位),或抗原分子表面连续的氨基酸片段(长链弯曲折叠处,顺序表位)。 2 .T细胞表位的特性: 只能识别经APC处理过的,经MHC传递的小分子多肽(镶嵌在MHC分子的凹槽中)。它由序列上相连的氨基酸(顺序表位)组成,在天然分子中是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 四. 抗原的种类 1. 根据抗原是否显示免疫原性区分:完全抗原、半抗原 2. 根据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参与而区分:胸腺依赖抗原(TD-Ag)非胸腺依赖抗原(TI-Ag) 3.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而区分:异种抗原、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 五. 淋巴细胞激活剂 指一类能使高比例活化淋巴细胞的物质,但它们不属于抗原,因为它们对细胞克隆的刺激不涉及抗原特异性。 1. 丝裂原: 包括多种成分。如植物凝集素(ConA、PHA、PWM),是一类含蔗糖的蛋白质,可以和各种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结合,通过信号传递引起细胞活化、增殖。 常见的淋巴细胞激活剂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医学免疫学》习题集

免疫学习题集和参考答案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一、选择题 【A型题】 1.免疫是指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D.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2.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法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E.印度 3. 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 B.有利的 C.有害无利 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4.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免疫耐受 E.自身免疫病 5. 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过强易导致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反复感染 E.免疫缺陷病 6.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7.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缺陷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8. 首次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破伤风类素素 C.肉毒类毒素 D.白喉类素素 E.白喉抗毒素 9. 首次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的科学家是 A.Pasteur B.Behring C.Jenner D.Border E.Burner 10.最早发明减毒活疫苗的科学家是 A.Jenner B.Koch C.Porter D.Burnet E.Pasteur 11.英国科学家Jenner发明了 A. 白喉抗毒素 B.狂犬疫苗 C.人痘苗 D.牛痘苗 E.卡介苗 12.创建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学者是 A. .Koch和Pasteur B. Miller和Good C. Milstein和 K?hler D. Tislius和Kabat E. Porter和Edelman 1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A. Burnet B. Border C.Porter D. Jenner E.Pasteur 14.免疫系统的组成是 A、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 B、免疫细胞、粘附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 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 D、免疫分子、粘附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 E、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X型题】 1.免疫细胞包括 A.淋巴细胞 B.单核-巨噬细胞 C.抗原提呈细胞 D.粒细胞 E.红细胞 2.下列哪些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

医学免疫学总结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 传统免疫的概念:免除疾病;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机体一定有利。 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是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免疫,又称抗感染免疫。 2、免疫自稳:免疫系统自身精细的网络调节,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 3、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识别体内不断出现的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免疫的类型: 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 种系进化中逐步形成;可以遗传;对一切异物均发挥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 接触抗原后产生;仅对相应抗原有免疫;有明显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其特点比较如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性免疫应答 先天后天 迅速潜伏期 非特异性特异性 无免疫记忆有免疫记忆 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1)屏障作用 a皮肤和粘膜屏障:阻挡微生物侵入(机械阻挡);化学物质抑杀微生物。 b血脑屏障:阻挡微生物或其他大分子异物从血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c胎盘屏障:阻挡母体微生物进入胎儿。 (2)免疫分子 补体系统;防御素;溶酶菌;细胞因子。 (3)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 a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其吞噬过程为:接触、吞入、杀灭。 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异物被消化破坏;不完全吞噬——异物不被杀灭,反而得到庇护在吞噬细胞内增殖。 B自然杀伤细胞:两种受体——杀伤细胞活化受体、杀伤细胞抑制受体。其主要生物学效应是:1、抗肿瘤作用;2、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1、骨髓: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2、胸腺:结构和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形成自身耐受。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分化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免疫系统。a淋巴结的作用:T、B细胞定居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问答题。 1.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可发挥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形和突变细胞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过强或低下也能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T 细胞识别。 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2)IgC区的功能a.激活补体;b.细胞亲嗜性: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ADCC);介导I II III型超敏反应。(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与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3)IgA: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4)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4.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第一是抗原的异物性,一般来讲,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第二是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因素。一般而言,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第五章补体系统第一节补体概述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其广泛存 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血浆中补体成分在被激活前无生物学功能,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和多种生物学效应(简称补体)。(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1.补体固有成分⑴C1(C1q、C1r、C1s)、C2~C9; ⑵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⑶B因子、D因子(factor B, factor D)。 2.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参与补体活化和效应的一类蛋白质分子,如:备解素、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I因子等等。 3. 补体受体: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包括:CR1~CR5、C3aR、C5aR、C1qR等(二)补体组分的命名 ①以“complement”的首字母结合发现顺序命名,如C1 ~C9; ②以英文大写字母命名为“因子”,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 子; ③补体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 C4b; ④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则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 C3bBb; ⑤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1INH)、C4结合蛋 白(C4bp)、衰变加速因子(DAF);(三)补体的生物合成 约90%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合成,少数成分由肝脏以外的细胞合成, 例如:C1由肠上皮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D因子由脂肪组织产生。 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IFN-γ、IL-1、TNF-α、IL-6等)可刺激补 体基因转录和表达。感染、组织损伤急性期以及炎症状态下,补体产生增多,血清补体水平升高。第二节补体激活 补体固有成分以非活化形式存在于体液中,其通过级联酶促反应而被激活,产生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产物。已发现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经典激活途径、旁路途径、MB途径 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攻膜复合体的形成及细胞溶解效应。 补体三条活化途径示意图 (一)经典激活途径(classical pathway) 1. 参与的补体成分:C1—C9 2. 激活物:与抗原结合的IgG、IgM分子另外,C反应蛋白、细菌脂多糖(LPS)、髓鞘脂和某些病毒蛋白(如HIV的gp120)等也可作为激活物。3.活化过程(1) C1q与2个以上Fc段结合可发生构型改变,使与C1q结合的C1r活化,活化的C1r激活C1s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 (2) C1s的第一个底物是C4:在Mg2+存在下,使C4裂解为C4a和C4b . (3) C1s 的第二个底物是C2分子:在Mg2+存在下,C2与C4b形成复合物,被C1s裂解而产生C2a和C2b;C2a可与C4b结合成复合物即C3转化酶; (4) C3转化酶使C3裂解为C3a和C3b,新生的C3b可与C4b2b中C4b结合,形成C5转化酶,进入终末途径. 补体激活经典途径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

医学免疫学复习汇总讲解

医学免疫学复习……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immunity system,IS)识别“自我(self)”与“非我(non-self)” 抗原,从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防御机制。 2.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3.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或:指能够刺 激机体IS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且能够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4.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能与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免疫应答 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5.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或: 不同种属生物中存在的共同抗原表位),又名Forssman抗原。 6.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 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7.超抗原:是指某些抗原物质,在极低浓度下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是一类多克隆激活剂。 8.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间的相同或相似决定基。 9.抗体: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 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Ab)。 10.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针对单一抗原表位产生的均一性的高特异性的抗体称 为单克隆抗体。 12.补体系统:是由补体、补体调节蛋白和相关膜蛋白(受体)共同组成的一个具有精密 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13.过敏毒素:C3a、C5a被称为过敏毒素。它们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C3aR、C5aR结合,触发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其他血管活性介质,介导局部炎症反应。 14.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即活化的细胞)所产生的低分 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 15.干扰素: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有核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肿瘤、 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16.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7.集落刺激因子:指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 化的细胞因子。 18.白细胞分化抗原: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 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19.CD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称CD。即用CD加同一阿拉伯数字表示。称为CD分子或CD抗原。 20.细胞粘附分子:泛指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相互接触和结合,起粘附作用的膜表面分子。 21.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 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定向迁移与居住)。 22.MHC: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英文字头缩写。是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组成, 定位于动物或人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呈高度多态性。具有控制移植排斥、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23.HLA: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被称为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抗原。人类的MHC,为编码HLA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被称为HLA复合体/ HLA基因。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 24.HLA和疾病关联:关联是指两个遗传学性状在群体中同时出现呈非随机分布。以相对风险率(RR)来评估。HLA和疾病关联是指带有某一特定HLA型别的个体,易患某一疾病(阳性关联)或对某一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阴性关联)。 25.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是指HLA基因复合体中,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或低于)随机出现的频率的现象(HLA不同座位上的等位基因的非随机组合)。 26.HLA基因复合体的多基因性:是指在一个个体中,HLA复合体基因座位在数量上和 结构上具有多样性。 27.HLA基因复合体的多态性:是一个群体概念,是指群体中不同个体HLA等位基因拥 有状态上存在差别,是导致个体间免疫应答能力和对疾病易感性出现差异的主要免疫遗传学原因。 28.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是机 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29.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的具有 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M-Mφ)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带有Ag的)靶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同种异体移植物)。 30.NKT细胞:在小鼠是指能够组成性表达NK细胞表面的CD56(小鼠NK1.1分子)和TCR-CD3复合受体分子的T细胞。它主要分布于骨髓、肝和胸腺。绝大多数为CD4-CD8-双阴性T细胞(DN),少数为CD4+单阳性T细胞(SP)。 31.初始T细胞:从未接受过Ag刺激的成熟的T细胞。 32.效应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效应的T细胞,CD45RO+T细胞,存活期短,高亲和力IL-2R 和粘附分子。 33.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在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IgM,但随后可表达IgG、IgA或IgE, 而其IgV区不发生改变,这种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Ig的类别转换或同种型转换。 34.B1细胞:是指组成性表达CD5和单体IgM分子的B细胞。在胚胎肝脏发生和分化后 迁移到腹膜腔、胸膜腔和肠道固有层等部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35.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病原微生物或宿主衰老、损伤和凋亡细胞表面的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PRR称为膜型PRR,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Toll受体等。存在于血清中的PRR称为分泌型PRR,主要包括某些急性期蛋白如MBL和CRP等。 36.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是PRR识别结合的配体,主要指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共有的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如G-菌的脂多糖、G+的肽聚糖和脂磷壁酸等),也包括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如磷脂酰丝氨酸。 37.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或:所有表达MHC分子并能处理和提呈抗原的细胞都称为APC。或:APC是指能够表达被特异性T淋巴细胞识别的Ag肽:MHC分子复合物的任何细胞。) 38.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 39.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40.抗原提呈:是指转移至APC或靶细胞表面的Ag肽与MHC分子结合的复合物被提呈 给T淋巴细胞,并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TCR结合为TCR-Ag肽-MHC三元体,从而活化T细胞的全过程。 41.T细胞抗原识别:初始T细胞膜表面的TCR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的过程称为抗原识别,它是T细胞特异活化的第一步。 42.记忆性T细胞:是指对特异性抗原具有记忆能力、寿命较长的T淋巴细胞,参与再次免疫应答。 43.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对某种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应答(即:不能产生特异免疫 效应细胞或/和特异性抗体)的现象。 44.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所形成的 耐受。 45.外周耐受:是指成熟的T及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而 显示免疫耐受。 46.耐受分离:是指口服Ag,经胃肠道诱导派氏集合淋巴结及小肠固有层B细胞,产生SIgA,发挥局部黏膜免疫效应,但却致机体对该Ag产生全身免疫耐受,这种现象称为耐受分离。 47.免疫忽视:是指对低水平或低亲和力的自身抗原不发生自身反应性免疫应答的现象。(或:自身应答T细胞(ART)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Ag并存,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这种现象称为免疫忽视) 48.免疫隔离部位:是指体内某些与免疫系统在解剖位置上隔绝的部位,如脑、睾丸、眼的晶状体等。 49.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 适应性免疫应答。(或:抗原刺激引起免疫应答导致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者。) 50.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又叫过敏原。 51.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即产生自身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 52.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自身免疫应答而产生自身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 53.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不全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54.肿瘤抗原:是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肿瘤细胞异常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 的总称。 55.肿瘤特异性抗原:某种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

医学免疫学 大题

免疫应答 概念: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进而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类型:免疫应答根据其效应机理,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两种类型。 意义:免疫应答的重要生物学意义是及时清除体内抗原性异物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应答也可对机体造成损伤,引起超敏反应或其他免疫性疾病。 三类免疫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T及B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前者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 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 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联系。 联系: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原因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且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如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异常增高的骨髓瘤蛋白,是由浆细胞瘤产生,其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免疫功能。因此,免疫球蛋白可看做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抗体则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I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2激活补体:IgG(IgG1、IgG2和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3与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应作用。 4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5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医学免疫学系统试题库

医学免疫学系统试题库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试题分类]:《医学免疫学》 [题型]:单项选择题 B细胞分化成熟的主要场所是()。 A、胸腺 B、脾脏 C、淋巴结 D、骨髓 答案:D 难度:1 分数:1 所属知识点: 知识体系/管理系/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 免疫细胞及应答 B细胞产生发育的主要场所是()。 A、胸腺 B、脾脏 C、淋巴结 D、骨髓 答案:D 难度:1 分数:1 所属知识点: 知识体系/管理系/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免疫细胞及应答 B细胞执行功能的主要场所是()。 A、胸腺 B、大脑 C、外周免疫器官 D、骨髓 答案:C 难度:1

分数:1 所属知识点: 知识体系/管理系/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免疫细胞及应答 T细胞分化成熟的主要场所是()。 A、胸腺 B、脾脏 C、淋巴结 D、骨髓 答案:A 难度:1 分数:1 所属知识点: 知识体系/管理系/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免疫细胞及应答 T细胞产生发育的主要场所是()。 A、胸腺 B、脾脏 C、淋巴结 D、骨髓 答案:D 难度:1 分数:1 所属知识点: 知识体系/管理系/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免疫细胞及应答 T细胞执行功能的主要场所是()。 A、胸腺 B、大脑 C、外周免疫器官 D、骨髓 答案:C

难度:1 分数:1 所属知识点: 知识体系/管理系/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免疫细胞及应答 禽类和鸟类特有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法氏囊 B、骨髓 C、胸腺 D、大脑 答案:A 难度:1 分数:1 所属知识点: 知识体系/管理系/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免疫器官组成 新生小鼠摘除胸腺通常表现为()功能缺陷。 A、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血液免疫 D、器官免疫 答案:B 难度:1 分数:1 所属知识点: 知识体系/管理系/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抗体 免疫的执行者是()。 A、神经系统 B、循环系统 C、泌尿系统 D、免疫系统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 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②补体调节蛋白 ③补体受体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 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经典途径: 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 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 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 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MBL (凝激素)途径: 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 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 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 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 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 C1q 与激活物( IC )结合后,顺序活化 C1r 、 C1s 、 C4 、C2 、 C3 ,形成 C3 转化酶( C4b2b )与 C5 转化酶( C4b2b3b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5 、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激肽样作用: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作用: C3a 、 C4a 、 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趋化作用: C3a ,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6 、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 C4b 、 iC3b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567 具有趋化作用。 7.简述I g生物学功能。 一、V区功能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第2章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单项选择 1. 属于人类中枢免疫器官的是: A.阑尾 B.淋巴结 C.骨髓 D.脾 E.扁桃体 2. 人类 B 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 A.胸腺 B.淋巴结 C.骨髓 D.法氏囊(腔上囊) E.脾脏 3. 人类T 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 A.骨髓 B.胸腺 C.法氏囊(腔上囊) D.淋巴结 E.脾脏 4. 人体免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 胸腺和淋巴结 B. 骨髓和黏膜免疫系统 C. 淋巴结和脾 D. 胸腺和骨髓 E. 脾和胸腺 5. 人类 B 淋巴细胞是在下列哪种免疫器官发育成熟的: A. 脾脏 B. 骨髓 C. 法氏囊 D. 胸腺 E. 卵黄囊 6. 属于人造血干细胞标记之一的是: A. C D16B. C D2C. C D3D. C D21E. CD34

7. T细胞分化发育的中枢免疫器官是:A.淋巴结 B.胸腺 C.脾脏 D.法氏囊 E.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8. 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 A. 骨髓 B. 黏膜免疫系统 C. 淋巴结 D. 胸腺 E. 脾 9. 与脾脏不相关的是: A. T、B 细胞定居的场所 B.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C. 过滤作用 D. 存在M 细胞 E.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1 0."新生儿先天性胸腺缺陷时: A.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B.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升高 C.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E.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1 1. "实验发现鸡切除腔上囊后: A.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B.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C.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升高 D.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E.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1 2. "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 A. 淋巴结和脾脏 B. 胸腺和骨髓 C. 腔上囊和胸腺 D. 骨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E. 淋巴结和骨髓 1 3.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A. 骨髓、淋巴结、脾脏B.胸腺、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研复习

五年制本科班《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 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或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或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或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初始淋巴细胞(naive lymphocyte);免疫细胞(immune cells or immunocytes);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2.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基本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失调时的异常表现。 3. 简述免疫应答的类型(固有性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与主要特点。 4. 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生物学意义? 5. 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第三章抗原 1. 名词解释: 抗原(antigen,Ag);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与抗原性(antigenicity);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与半抗原(hapten) 或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 ;抗原决定族(antigenic determinant)或表位(epitope);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自身抗原(autoantigen);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 );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佐剂(adjuvant)。 2. 简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3. 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主要因素(或: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因素有哪些?)。怎样才能获 得高效价抗体? 4. 简述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的种类有哪些? 5. 简述TD-Ag和TI-Ag的主要区别。 6. SAg与常规Ag有何区别。简述超抗原的作用特点。 7. 能够活化T、B淋巴细胞的丝裂原分别有哪些? 8. 请列表比较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特性。请问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主要区别 是什么? 第四章抗体 1. 名词解释: 抗体(antibody,Ab);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调理作用(opsonization);调理素(opsonin);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Ab);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 2.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3.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各功能区的主要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