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知识总结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2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2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免疫系统的的概念: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其主要作用是执行免疫功能。
2.淋巴组织的分布:在人体广泛分布,其中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下含有大量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3.免疫器官又称为淋巴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
4.中枢免疫器官或称初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胸腺。
5.人体内的造血功能首现于2-3周胚龄的卵黄囊,肝脾是胚胎第3-7个月的主要造血器官,骨髓是胚胎末期直到出生后的造血器官。
6.骨髓的功能: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7.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8.胸腺由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组成。
9.胸腺基质细胞包括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
10.胸腺的功能: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免疫调节作用、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11.外周免疫器官或称次级淋巴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12.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位于胃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13.淋巴结实质分为皮质区和髓质区两个部分。
14.淋巴结皮质分为皮质区和深皮质区,靠近被膜下为浅皮质区,是B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非胸腺依赖区。
15.初级淋巴滤泡(初始B细胞)→抗原刺激→生发中心→次级淋巴滤泡→B淋巴母细胞→髓索→浆细胞→抗体。
16.副皮质区是T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胸腺依赖区。
17.淋巴结髓质的组成:髄索、髓窦。
18.淋巴结的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场所、过滤作用、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19.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脾。
20.脾实质分为白髓和红髓。
21.白髓由动脉周围淋巴鞘、脾小结、边缘区组成。
22.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由密集的T细胞、少量DC及巨噬细胞构成,为T细胞区。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
一、免疫系统组织结构
(1) 免疫系统主要组织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骨髓等。
(2) 淋巴结是淋巴细胞聚集和活化的主要场所。
(3) 脾脏是机体保护和防御的重要器官,可以血液和清除老旧红细胞。
(4) 骨髓是机体产生白细胞和红细胞的主要部位。
二、免疫细胞的类型和功能
(1) 淋巴细胞分为细胞毒细胞、辅助细胞和记忆细胞等,参与细胞免疫应答。
(2) 淋巴细胞又称为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应答,可分泌抗体。
(3) 钟型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是机体天然免疫的执行细胞。
(4) 白细胞包括和单核细胞等,参与疫情的发生和控制。
三、重要的体液性免疫因子
(1) 补体分子系统参与吞噬作用和补体结合反应。
(2) 中和抗体可以捕获并清除病原体。
(3) 细胞因子可以调控细胞间的信号传导。
(4) 白细胞介素参与病原体清除过程。
以上总结了医学免疫学的一些常见知识点,如组织结构、细胞类型、体液因子等,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理解不全,请告诉我,我将补充说明。
免疫基础必学知识点

免疫基础必学知识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抗体、细胞因子等。
2.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清除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产生的有害物质,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损伤。
3. 免疫系统的分类:免疫系统可以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指机体天生具备的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免疫防御机制,而获得性免疫是指通过感染病原体或接种疫苗等方式获得的特异性免疫防御。
4. 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应答包括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三个过程。
免疫识别是指免疫系统识别病原体的过程,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针对病原体的攻击和清除过程,免疫记忆是指机体对先前感染过的病原体具有长期保护免疫的能力。
5. 免疫细胞的类型和功能:免疫系统涉及到多种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
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主要负责清除病原体和感染细胞,T细胞和B细胞则负责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调节免疫应答。
6. 免疫应答的调节:免疫应答具有严格的调节机制,以避免过度或不足的免疫反应。
这包括免疫系统内部的正反馈和负反馈机制,以及外部的免疫调节细胞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7. 免疫记忆和免疫防御:通过先前的感染或疫苗接种,机体可以建立免疫记忆,当再次遭遇相同病原体时,免疫系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清除病原体,从而提供持久的免疫防御。
8. 免疫失调和免疫疾病: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免疫疾病的发生,如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等。
对于免疫疾病的治疗,常采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来调节免疫反应。
9. 免疫学的应用: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广泛应用于疫苗的研发、肿瘤免疫治疗、器官移植、免疫诊断和免疫预防等领域,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重点整理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整理1.免疫的现代概念: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固有免疫的特点(先天性~/天然~/非特异性~):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
3.适应性免疫的特点(获得性~/特异性~):后天获得特异性有免疫记忆性4.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自稳③免疫监视5.人体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中枢:骨髓(是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和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主要场所)。
;外周:淋巴结、脾脏(最大的淋巴器官)、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定义:能与BCR或TCR特异性结合,诱导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并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性:①免疫原性(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②免疫反应性(抗原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具备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仅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7.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8.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仅有抗原性的物质。
9.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抗原分子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区域或基团,它是抗原受体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10.异嗜性抗原:在不同种类属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11.抗体: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2.可变区:H链和L链近N段的约110个氨基酸序列的变化较大,称为V区,H链和L 链的V 区分别称为VH 和VL 。
13.超变区:VH 和VL 中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化更大,这些区域被称为高变区。
14.互补决定区:HVR (高变区)与抗原表位在空间结构上互补,故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15.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一)Fab 段/Igv 区的功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相应抗原,发挥中和作用,清除病原体等免疫防御功能。
医学免疫问答题重点

绪论1.免疫的概念:现代“免疫”的概念止机体对“自己”和“异己(非几)”的识别与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在正常情况下,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
机体识别“非几”(抗原),对其产生免疫应答并清除之;正常机体对“自己”则不产生免疫应答,即维持耐受。
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是机体负责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是产生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
从宏观到微观,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三个层次。
3.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对机体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正常情况下,免疫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具有保护性作用;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某些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功能生理性(有利)病理性(有害)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自身免疫病(1)免疫防御:指机体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及其毒素)的抵御与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即抗感染免疫。
(2)免疫自稳:指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3)免疫监视:指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变和突变细胞的功能。
第一章1.抗原的概念及特性:抗原(Ag)是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因此,抗原具有两种基本特性:①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②免疫反应性或抗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免疫原性是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抗原的关键特性。
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理化性质及其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2.1.抗原的理化性质:①分子大小,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其分子量多大于10kDa。
一般而言,物质的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就越强;②化学组成,分子量并非决定免疫原性的唯一和绝对的因素,免疫原性物质还需具备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特殊的化学基团;③抗原表位的易接近性,易接近性指抗原分子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即表位)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如BCR)结合的难易程度,抗原分子中氨基酸残基所处侧链位置不同,可影响B细胞的抗原受体(BCR)与表位结合,从而影响的免疫原性;④物理性状,化学性质相同的抗原物质可因其物理性状不同而影响免疫原性。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摘要:一、医学免疫学基本概念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应答的类型二、免疫细胞的分类与功能1.吞噬细胞2.T 细胞3.B 细胞4.NK 细胞三、免疫应答的过程1.抗原识别2.免疫细胞激活3.免疫效应四、免疫失调与疾病1.免疫缺陷病2.自身免疫病3.过敏反应4.移植排斥反应五、免疫学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1.疫苗研究2.免疫治疗3.免疫诊断正文: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它对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医学免疫学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
一、医学免疫学基本概念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由多种免疫细胞、组织和分子组成。
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外来抗原的过程,分为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二、免疫细胞的分类与功能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包括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和NK 细胞等。
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免疫功能,共同维护机体的免疫平衡。
1.吞噬细胞:通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来清除抗原。
2.T 细胞:分为辅助性T 细胞和细胞毒性T 细胞,分别参与免疫应答的调控和细胞杀伤。
3.B 细胞:产生抗体,结合病原体抗原,中和毒素,促进病原体清除。
4.NK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
三、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的识别和清除过程,包括抗原识别、免疫细胞激活和免疫效应三个阶段。
1.抗原识别:抗原递呈细胞(如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捕获并处理抗原,然后将抗原信息递呈给T 细胞和B 细胞。
2.免疫细胞激活:T 细胞和B 细胞识别抗原后,被激活并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
3.免疫效应:效应细胞发挥免疫作用,清除病原体,维持机体免疫平衡。
四、免疫失调与疾病免疫失调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如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和移植排斥反应等。
1.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功能不足,易发生感染。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1•固有免疫(inn ate immu nity ):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一、骨髓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㈠骨髓的功能1.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 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二、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㈠胸腺的结构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
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1 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一、淋巴结4•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1.T、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过滤作用(过滤血液)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1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2(B细胞)产生分泌型IgA四、免疫细胞免疫细胞(immunocyte ):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原创实用版】目录1.免疫学的基本概念2.免疫系统的组成3.免疫反应的类型4.免疫疾病的分类和举例5.免疫学的应用正文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如何识别和排除非己物质,以维持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学科。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学主要研究机体对抗原的识别和排除。
抗原是指那些能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并产生抗体的物质,它们可以是外来的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也可以是机体内部的损伤细胞或病变组织。
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并对非己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以保护机体的健康。
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器官包括胸腺、脾脏、淋巴结等,它们是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成熟的场所。
免疫细胞主要包括 T 细胞、B 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它们是机体对抗原的识别和排除的主要执行者。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等,它们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免疫反应的类型免疫反应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固有免疫是机体天生具有的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主要由皮肤、黏膜和巨噬细胞等组成。
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应答,主要由 T 细胞和 B 细胞发挥作用。
4.免疫疾病的分类和举例免疫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肿瘤免疫逃逸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己的组织或细胞,导致炎症和损伤。
移植排斥反应是由于受体和供体之间存在不同的组织类型,导致免疫系统攻击供体的组织。
肿瘤免疫逃逸是由于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方式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攻击,导致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5.免疫学的应用免疫学在临床医学、生物技术和疫苗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医学中,免疫学技术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如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免疫球蛋白治疗可以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病等。
在生物技术中,免疫学技术可以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和筛选克隆细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超级无敌复习名词解释1.Adjuant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2.Autoimmunity自身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所发生的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正常生理现象,存在于所有的个体3.MALT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4.mAb单克隆抗体由Köhler和Milstein建立的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使经过筛选和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仅能合成及分泌抗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5.pAb多克隆抗体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有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的抗体中实际上含有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
6.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指存在同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具有控制免疫应答和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等复杂功能。
7.SAg超抗原某些抗原性物质,其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抗原特异性,只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克隆淋巴细胞(2-20%),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8.SLE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是典型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皮肤、肾和脑等均可发生病变,多发生在20 - 30岁女性9.TSA 肿瘤特异性抗原是指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存在于某些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10.TAA 肿瘤相关抗原是指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均可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11.Clonal anergy克隆无能T,B细胞缺乏第二活化信号,不能有效活化也不能对相应的特异性抗原或MHC/抗原肽复合物产生正免疫应答。
12.ELISA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是酶免疫测定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体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通过洗涤将固相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相中的游离或分开13.HLA 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的MHC称为HLA,其主要中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
因此,MHC在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14.Cytokine细胞因子*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微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15.CSF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是指能够刺激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16.Molecular mimicry分子模拟有些微生物与人的细胞或细胞外的成份有共同或类似的抗原表位,在感染人体后激发的针对微生物抗原的免疫应答,也能攻击含有相同或类似表位的人体细胞或细胞外成分(原先有的:Ab, ADCC, Affinity maturation, Ag, BCR, Class switch, PIDD, RF, TLR, TCR, CD, CDR,Chemokine, DC, epitope, IL, HRF, hypersensitivity, innate immunity,)大题1.机体的免疫系统为什么可以识别自己和非己?主要机制?*T.B细胞发育成熟的过程中,经过某些筛选机制,使最后分发到外周执行免疫功能的成熟细胞能对分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并对自身抗原表达免疫耐受。
中枢耐受:1.T细胞在胸腺发育的阶段:阳性选择:使T细胞获得MHC限制性,不能与MHC I/II类分子有效结合或亲和力过高的细胞发生凋亡。
阴性选择:经阳性选择后的双阳性细胞,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 I/II 类分子复合物高亲和力结合者,予以删除,以保证进入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不含针对自身抗原者。
2.B细胞在骨髓发育的阶段:对与自身抗原高亲和力结合者-->克隆消除识别自身抗原的未成熟B细胞-->发生受体编辑,产生新BCR若有识别自身抗原的B细胞进入外周-->因mIgM表达下调,发生克隆无能外周耐受:1.克隆清除:对自身抗原识别者,因缺乏第二信号,发生凋亡2.免疫忽视:因自身抗原浓度很低,不足以引起免疫应答3.免疫隔离区:该处自身抗原无机会活化T细胞产生应答4.克隆无能或不活化:对自身抗原应答的B细胞或T细胞,进入外周后处于克隆无能或活化受抑制的状态5.调节性T细胞抑制CD4+和CD8+T细胞的免疫应答6.细胞因子的作用:某些对自身抗原反应的淋巴细胞因某些细胞因子(IL-7等)而能持续存在,若这些细胞因子过量会引起自身免疫疾病7.负信号分子的反馈调控ex.Lyn2.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和机制有哪些?*一般来说,对免疫原性较强的肿瘤,主要由特异性免疫应答进行,而对免疫原性较弱的肿瘤,则由固有免疫应答负责。
以特异性免疫来看:1.效应Th1和CTL细胞i.肿瘤抗原特异性效应Th细胞与APC提呈的肿瘤抗原肽- MHC II 类分子复合物结合后,可通过分泌IL - 12和IFN - γ等多种细胞因子,增强巨噬细胞、NK细胞和CTL细胞的杀瘤作用;局部分泌高浓度TNF - β可直接发挥杀瘤效应ii.肿瘤抗原特异性效应CTL细胞与肿瘤细胞表面肿瘤抗原肽- MHC I 类分子复合物结合后,可通过分泌穿孔素、颗粒酶、表达FasL使肿瘤靶细胞溶解破坏或发生凋亡2.抗体等免疫分子和细胞介导的抗肿瘤作用i.肿瘤特异性抗体(IgG1 – 3或IgM)与肿瘤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结合后,可通过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在肿瘤细胞表面形成MAC,使之溶解破坏ii.肿瘤特异性抗体IgG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表面具有FcγR的效应细胞(eg 巨噬细胞、NK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结合,介导产生ADCC效应,使肿瘤细胞溶解破坏iii.肿瘤特异性抗体IgG抗体与游离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表面具有FcγR 的吞噬细胞结合,增强和促进吞噬细胞对肿瘤细胞吞噬和杀伤的免疫调理作用iv.针对肿瘤细胞表面转铁蛋白受体的抗体(即封闭抗体),可通过封闭肿瘤细胞表面相应受体,阻断转铁蛋白与肿瘤细胞的结合,对肿瘤细胞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以固有免疫来看:包括NK细胞、巨噬细胞和γδ T细胞等也都参与了机体的抗肿瘤作用。
基本上,在机体受感染后,机体细胞因受刺激产生IFN – γ, TNF, IL – 12和GM – CSF等细胞因子,参与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激活,进而杀伤靶细胞。
1.NK细胞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借其在表面所表达的IgG Fc受体(FcγR III)和ADCC作用,即可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
NK细胞表面还有NKG2D(能够识别靶细胞表面非HLA – 1 类分子的活化性受体)。
此类受体的配体(如:MIC A/B)主要存在与某些肿瘤细胞的表面,因此,NK 细胞能通过此机制选择性的杀伤肿瘤细胞。
其机制包含(a)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b) Fas/FasL 途径,(c) TNF – α / TNFR-1途径。
2.巨噬细胞借由其表面PRR和调理性受体通过氧依赖和非氧依赖途径来杀伤靶细胞。
随PRR和调理性受体表达增加,TNF – α分泌增加,巨噬细胞能直接或通过ADCC效应杀伤肿瘤靶细胞。
3.γδ T细胞表面也含有NKG2D,其杀伤机制与NK细胞相当类似。
3.肿瘤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机制有哪些?*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涉及肿瘤细胞本身和宿主免疫系统功能状态两方面的因素。
与肿瘤细胞有关的因素包括:1.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表位减少或丢失,不能有效诱发免疫应答2.肿瘤细胞生长迅速,超越了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的限度,造成“漏逸”3.肿瘤细胞表面MHC I 类分子表达降低或缺失4.肿瘤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受体表达降低或缺失5.肿瘤细胞高表达bcl-2等抗凋亡基因产物,产生抗凋亡作用6.肿瘤细胞释放免疫抑制物质,如TGF-β、IL-10等,抑制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
与宿主免疫系统有关的因素包括:1.免疫功能低下,或对肿瘤细胞产生免疫耐受2.抗原提呈细胞功能缺陷3.体内产生“增强抗体”4. 试述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加生理意义。
*补体的生物功能:1. 溶菌、溶解细菌和病毒的细胞毒作用2. 调理作用3. 免疫粘附作用(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4. 引起炎症反应:C3a 、C4a 、C5a5. 免疫调节作用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 (可能X ) 5. 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的免疫细胞和分子种类及其作用。
* 固有免疫应答: IFN ,NK 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尤其巨噬细胞)1.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产生 IFNα/β,可以活化邻近细胞的抗病毒作用,抑制病毒的复制。
2.NK 细胞:i. NK 细胞可通过非抗体依赖的方式杀伤被病毒感染细胞。
ii. NK 细胞可被 IFNα/β 激活。
iii. NK 细胞产生的 IFN-γ 可活化巨噬细胞(增加其表面 PRR 和调理性受体的表达)。
iv. NK 细胞也可通过 ADCC 杀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3.巨噬细胞可借助表面的 PRR 识别病毒的 PAMP 吞噬病原体。
或借助调理性受体(IgG Fc 受体及补体受体等),吞噬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经典激活途径 旁路激活途径 MBL激活物抗原 - 抗体复合物 G-菌, LPS, 肽聚糖, 酵母多糖 病原体甘露糖残基 补体激活起始分子 C1C3bC4,C2参予的补体成分 C1,C4,C2,C3,C5~C9 C3b, B 因子, D 因子, P 因子, C5~C9 MBL, MASP1/2, C4,C2,C3,C5~C9 所需离子 Ca, Mg Mg Mg C3转化酶 C4b2b C3bBbP C4b2b C5转化酶 C4b2b3bC3bnBbPC4b2b3b生物学活性协助抗体产生免疫效应, 在感染的中,晚期发挥作用参予非特异性免疫, 在感染初期发挥作用参予非特异性免疫, 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适应性免疫应答:1.B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限制病毒的扩散及再次感染:IgA 位于粘膜处可以防止病毒的再次感染。
病毒抗原大多为胸腺依赖性抗原,B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需要Th细胞辅助。
分子作用游离病毒抗体直接和病毒颗粒表面的抗原结合,中和病毒。
防止病毒和宿主细胞膜结合防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防止病毒脱壳巨噬细胞的Fc受体和结合在病毒上的抗体Fc段结合,有助于吞噬作用抗体+补体形成MAC,破坏病毒的包膜、封锁病毒表面的受体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抗体(IgG)结合在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表面NK 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ADCC 作用抗体+补体形成MAC,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調理作用:和吞噬细胞表面的IgG Fc 受体及补体受体結合,增强被吞噬细胞吞噬的机会2.T细胞介导的抗病毒机制:T细胞亚群TCR识别配体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CD8+ CTL 病毒感染的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肽-MHC I 类分子复合物IFN-γ 特异性杀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重要!有核细胞皆有MHC I 类分子,因此此途径是监视细胞是否被病毒感染的重要机制)CD4+ Th Th1 巨噬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肽-MHC II 类分子复合物IFN-γ 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其杀伤已吞噬的病原体的能力促进IgG的生成,IgG可通过调理作用和激活补体系统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