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洞简介
渣滓洞白公馆简介

渣滓洞白公馆简介
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是一处缅怀英烈并让人为之扼腕叹息的革命遗迹。
白公馆,原本是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因白驹自诩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后代,便附庸风雅用诗人的字号“香山居士”前面二字,为自己的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
而附近老百姓还是习惯性的按照当地的习俗称为“白公馆”。
1939年军统局用30两黄金将其强行购买,改成秘密监狱。
白公馆关押人员最多时达100多人,并且关押的都是军统局认为案情比较严重或是级别比较高的人。
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的简介

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的简介
重庆渣滓洞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地处歌乐山麓的渣滓洞、白公馆,是一组现代建筑,原为国民党军统局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的看守所和监狱。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渣滓洞原是四川南溪县华蓥山中的一座岩洞,因在山洞内有一座小庙而得名,因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军统特务在此关押了一批革命志士而名扬四海。
1949年12月27日,解放军攻克重庆后,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把大批国民党的重要特工人员转到歌乐山渣滓洞、白公馆等地进行所谓的“改造教育”。
在这里先后关
押了近千名革命志士,其中包括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革命志士100多人。
1949年11月27日凌晨,重庆解放了。
国民党军统特务对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志士进行了疯狂屠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惨案。
当时,仅有23岁的共产党员江竹筠(江姐)等6人幸免于难。
1950年6月1日,在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杀害江姐等烈士的主犯白世德、杨进兴进行公开审判。
—— 1 —1 —。
重庆渣滓洞的介绍

重庆渣滓洞的介绍
重庆渣滓洞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而建立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重
庆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大量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被捕入狱。
为了进一步对重庆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打击,1946年6月
在歌乐山下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重庆地下组织。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在地下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敌人对共产党员、革命群众和爱国进步人士进行疯狂的镇压和迫害,1947年12月23日渣滓洞、白公馆两处共800多名革命者被秘密杀害于歌乐山下,史称“渣滓洞、白公馆”大屠杀事件。
渣滓洞和白公馆位于歌乐山下,距市中心1.5公里。
在两山之间的斜坡上。
与白公馆相对的是“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它是国民党反动派于1948年11月至1949年11月间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镇压的集中营,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监狱。
渣滓洞原为一座石灰岩溶洞,因长期被国民党反动派破坏而成了一个深谷。
—— 1 —1 —。
重庆渣滓洞白公馆讲解

重庆渣滓洞白公馆讲解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渣滓洞白公馆是一处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地方。
作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见证了重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文情怀。
在这座古老的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交融,领略到重庆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
渣滓洞白公馆建于20世纪初,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古典建筑和西方现代建筑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白公馆曾是重庆著名的百货公司和文化中心,见证了重庆城市的商业繁荣和文化发展。
如今,它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在白公馆的讲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座建筑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白公馆的建筑结构精巧,雕梁画栋,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湛工艺和文化传统。
其内部装饰华丽,艺术品和文物丰富,展示了重庆近代历史和文化的瑰宝。
讲解员们会向游客介绍白公馆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带领大家深入了解这座建筑的魅力。
除了建筑本身,白公馆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在讲解中,我们可以听到关于白公馆主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建筑背后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白公馆作为一处历史建筑,见证了重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记录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奇。
通过讲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历史故事,感受到重庆城市的丰富文化底蕴。
此外,白公馆还是重庆城市的文化中心和艺术殿堂。
在讲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白公馆举办的各种艺术展览、文化活动和学术讲座,以及与城市文化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性。
白公馆致力于传承和弘扬重庆的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城市文化发展,成为了一个汇聚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的重要平台。
通过讲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白公馆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总的来说,重庆渣滓洞白公馆是一座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建筑,它承载着重庆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讲解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白公馆的建筑特点、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领略到这座建筑的独特魅力。
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简介

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简介
重庆白公馆渣滓洞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景点,位于中国重庆市渝中区长江滨江路附近。
渣滓洞又称白公馆,是重庆市历史文化保护单位之一。
白公馆渣滓洞最初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经历了多次重建和修缮。
它是重庆市境内保留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
渣滓洞内部有四进庭院,结构布局独特。
整个建筑群以三川风格为主,融合了巴渝传统建筑的特点。
在白公馆渣滓洞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等传统工艺品,展示了重庆地区独特的文化艺术风貌。
洞内还有一座小吊桥,与洞口相连,增添了古朴的氛围。
白公馆渣滓洞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观赏。
作为历史遗存,它见证了重庆市的发展与变迁,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对于喜爱历史文化的游客来说,白公馆渣滓洞是一处不容错过的景点。
重庆渣滓洞和白公馆简介

重庆渣滓洞和白公馆简介重庆渣滓洞是一处位于中国重庆市渝中区的历史遗址。
渣滓洞最初是在清朝嘉庆年间开始修建的,当时是作为一个地下水道系统的一部分,旨在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个水道系统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复杂的地下通道网络,被称为渣滓洞。
渣滓洞的地下通道系统复杂而神秘,最早的时候主要用来排水和通过下水道处理城市的废弃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渣滓洞的功能也发生了改变,曾经是城市的下水道系统,转变成为了一个地下交易的场所。
在二战期间,这里还曾经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地下抗日势力的重要据点之一。
渣滓洞的地下通道络蔓延交错,在地下交汇着密密麻麻的通道和房间,曾经是重庆城市的一个重要场所。
而今的渣滓洞已成为了一处令人心生敬畏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游客们可以在导游的带领下,深入到地下的深处,探寻这一片神秘的历史遗址。
当游客踏入渣滓洞的时候,他们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典型交战时期的建筑,这里不仅有交战时期的器械,还有各种军事设施和地下交易的场景模拟。
渣滓洞成为了人们了解抗战历史的一块纪念碑,也被红色旅游的游客所喜爱。
游客们可以通过参观渣滓洞,了解到中国抗战时期的生存环境,也可以感受到那一段时期的压力与艰辛。
重庆渣滓洞成为了一处让人们缅怀历史的地方,也见证了当年人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除了作为一处红色旅游景点外,重庆渣滓洞也成为了一处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源。
在这里,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们都会前来深入探寻,试图还原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
通过渣滓洞,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那一段动荡的历史,也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的苦难和坚韧。
白公馆:白公馆是一处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山风景区的历史建筑,最初是作为重庆市政府的官邸使用。
白公馆的建筑风格独特,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是当时重庆城市中一座少有的欧式古典建筑。
白公馆被誉为重庆最美的官邸之一,也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址。
白公馆不仅是一处历史建筑,更是一座承载重庆近代史的见证者。
乡土历史素材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以甘肃省庄浪县为例

乡土历史素材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以甘肃省庄浪县为例郭虎子(庄浪县岳堡中学,甘肃平凉,744604)摘要:文章根据相关的走访调查和教学实践,对乡土历史素材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即以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为阵地,指导学生阅读史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历史课堂中穿插讲述乡土史。
关键词:乡土历史素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8)03-0256-01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大势所趋,在经济和教育欠发达的庄浪县探索如何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开发具有庄浪地方特色的历史课程资源应用于历史课堂之中是庄浪县每一位历史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以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为阵地,指导学生阅读史籍庄浪县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人教版)和《世界历史》(人教版),以及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甘肃历史》。
其中,人教版的是必修,而《甘肃历史》作为地方教材只是补充。
可是这两种教材的内容,通史体系下对于庄浪历史涉猎十分有限。
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庄浪历史文化,有必要精心准备专题讲解,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梳理有关于庄浪的历史沿革。
为了让学生更了解家乡的历史,笔者尝试准备主题为“庄浪的过去”的专题课。
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阅读《庄浪史话》[1]中“沧桑岁月”章节,辅之以《宋史》《水经注》等历史典籍中记载。
通过指导阅读,既培养了学生读历史典籍的学习习惯,也让学生感受论从史出的历史思想。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乡土历史文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历史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
如举行历史故事会,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2]。
(一)参观考察庄浪县涉及的乡土史实物有庄浪石窟、博物馆、梯田纪念馆、紫荆山等,这些都是庄浪历史文化的实物,真实地显示了庄浪的历史。
北宋时期庄浪地区的佛教文化及其特点

TO CULTURAL RELICS 庄浪是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比较有地域性特征的地段之一。
早在北魏时期,庄浪地区佛教文化传播与发展比较显著,出现了陈家洞石窟浮雕的三佛石刻、良邑镇李家咀宝泉寺的卜氏造像塔等。
而在唐代,“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唐朝的衰落,吐蕃乘势东进,占领了包括庄浪在内的河陇地区,并长期对其实行统治。
在这种情形下,大量的庄浪汉民纷纷外迁,使这里日渐荒芜,人口越来越稀少。
”①这些因素是庄浪佛教文化进入衰落期的主要原因,因此这一时期的佛教遗物很少。
到北宋时期,庄浪地区佛教文化进入了相对繁荣阶段,寺院的修建、石窟的开凿充分说明了这一现象。
具体表现在寺院规模大、佛教遗物数量多、艺术价值高、信众广泛等诸多方面,既有北宋时期全国佛教文化的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和独特性,因此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庄浪出土的一些佛教遗物及其铭文,对这一时期佛教文化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史料,对庄浪地区北宋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概况、地域性特征作一探讨。
1 北宋时期庄浪地区佛教的概况庄浪地区的佛教文化经历了北魏传播与发展期、唐代衰落期,到北宋进入繁荣期,修建寺院,开凿石窟,出土了大量佛教遗物。
1.1 修建寺院北宋时期,庄浪地区的寺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自北魏建寺以来,历经发展及衰落,在北宋时期继续流传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另一种是在北宋时期初建的寺院。
宝泉寺 宝泉寺遗址位于庄浪县良邑镇李咀村,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北魏佛教文化遗址。
遗址地在李咀村东南寺棱山下,其东面有一眼泉水,因水质甘甜,四季长流,当地群众称该泉为宝泉,寺院因泉而得名,为宝泉寺。
李咀村是天水去往平凉古道的一处驿站,从天水方向而来的古代商贾,出庄浪县城,下马休整,在水泉边饮马,在宝泉寺上香祈福,随后,又赶马去向小六盘。
随着古道商贸物流的日渐繁荣,宝泉寺的佛事也日渐兴盛。
早在北魏时图1 九面体石经幢拓片北宋时期庄浪地区的佛教文化及其特点摘 要:北宋时期,庄浪佛教文化比较繁荣,既有寺院,又有开凿的石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家洞石窟位于庄浪县通化乡陈堡村东龙眼峡山崖上,距离县城30公里,是一处集自然景观与石窟艺术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陈家洞又名龙眼山石窟,深居关山峡谷,南依云台,北接佛崖,峡外与宁夏固原县胭脂峡景区相连。
后峡有当年成吉思汗避暑休息之处凉殿峡和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葛洪修行之地葛家洞景区。
区内山岗绵亘、峰崖峻峭、茂林修竹、奇花异鸟、轻烟缭绕、迷雾苍茫,景色瑰丽多彩,“直可与陇上崆峒,龙门堪相媲美矣!”
陈家洞石窟开创于北魏晚期,是利用天然崖坎,以石条、土坯砌墙建洞而成。
窟群分布在长100米、高60米的崖壁上,现为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利用天然崖坎凿造而成,有窟龛9座,内多为宋代以后的泥塑和彩绘。
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石碑6通,金代“天德四年”和“泰和年”题记两处。
在河床北岸有北魏摩崖造像三尊,唐代残塔一座。
三尊造像雕于高5.5米、宽5米、长5米许的青灰色砂岩巨石之上。
这块巨石两侧凹凸不平,呈斜坡状,东侧平正。
古代匠师巧妙地在这块天然石块平正的一面雕成三尊高5米许的巨型造像。
三佛均为立式,中间佛高5.1米,施无畏与愿印,右侧佛高4.9米,左侧佛高4.7米,均施无畏印。
三佛均作高肉髻,面相方圆,双目微睁,笑态可掬。
但笑的程度不同:中佛微带笑意,作沉思状;右佛笑态文雅;左佛笑相自信,有一种雍容大度之感。
三佛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眉目清秀,眼珠突出,鼻高,耳大且下垂,嘴唇薄而凹深,下颚长而尖,颈长,
两肩窄,脚掌宽且厚,躯体修长。
身着通肩袈游裟,为褒衣博带式装束,披肩大衣下垂曳地,胸前结带,外露僧祗支。
大衣前摆垂于腹下,衣袖宽大拖于腿下,衣纹呈弧形阶梯状。
下着密折长裙,整个造像比例适中,带有浓郁的西部民族特色。
赤足立于莲台之上,分别为迦叶佛、释迦牟尼和弥勒佛,为北魏晚期造像。
在三佛的背光外,雕有小坐佛13尊,背部均为尖拱形背光,结跏趺坐于莲台上。
莲台基高o.3 米左右。
众小佛双手微拢,笑态可掬,和蔼可亲,表现出宗教的世俗化特征。
这种造像形式,在洛阳龙门石窟和大同云岗石窟中多见,但在庄浪地区众多石窟中是仅有的。
在大佛左侧右壁上,有“泰和年四月二十一日梁石记至”题记一处。
这三尊巨佛虽经千百年风雨侵蚀,但仍保存完好,堪称北魏石刻艺术中的珍品。
三大佛像虽然经风雨侵蚀,仍保存完好,栩栩如生,只中间一佛少一耳。
传说是这样的:陈堡村一个勤劳的樵夫,一早进山砍柴,碰见三位白胡子老人赶着一群牛羊正往山外走,其中一个高个子老头问樵夫:“山外的油菜花开了没有?”樵夫认真地答复没有。
然后匆匆砍柴去了。
第二天樵夫又碰见这三位赶牛羊的老人,又问同样的问题,樵夫虽然不耐烦,但仍如实回答没有。
谁知第三天,樵夫又在同样的地方又遇到同样的问题,有人就问了,是不是这三位老人没事干消遣樵夫呢?原来,地处下游的庄浪万泉镇的石门口被洪水冲破,下游村庄被毁,灾
情严重,活佛释迦牟尼闻讯,急忙赶一群石羊去堵石门口的洪水。
可是樵夫并不知情,认为三位老人在戏弄他,就随口告诉他们:前山的油菜花开了。
佛祖闻讯大喜,赶着牛羊出了洞峡,放眼望去,前川的油菜花并没有开。
说也奇怪,那些活蹦乱跳的牛羊,瞬间变成了奇形怪状的巨石。
佛祖生气,撕下自己的一只耳朵,施展法力,变成一座石山,终于堵住了洪水,拯救了下游民众。
此后,后人在石门口山上建有“耳朵寺”,四季香火不断,以纪念佛祖给人们带来的吉祥和平安。
唐代砖塔建于长10.7米、宽6米、高4.1米的龟形巨石之上。
为唐代的七级玲珑
宝塔,与三巨佛相为映衬,现残存四层半,具有鲜明的盛唐造塔风格。
该塔建在
河谷中一矩形岩石上,塔高8米,呈六角七级,为空心楼阁式结构。
塔底呈平面
六角形,系砖木结构(其中木构件已朽无存)。
现剩4级,直径4.3米,围经13.98
米,残高7.5米。
塔身表面平整,朴实无华,上部做叠涩出檐七层,然后向上收
分。
该塔通体青砖,净水白灰坐浆勾缝,内分层以双横木梁分隔,上铺木地板,
内设木梯穿层。
塔壁单薄,密檐七层,每层以叠涩檐相隔,檐口斗拱单挑,转角
封置八棱垂柱,拱斗雕制如意祥草,每层腰栏面饰对称龛式浮雕佛像。
塔的每层
出檐较浅,各角均有简单的仿木装饰,每面正中檐下有一朵仿木斗拱,呈六角形
角锥体,第一层北向开一券门,其他层均无门楣。
磨砖制作,雕工精湛,其风格
和西峰肖金塔、西安大雁塔的建造风格类似。
从其风格来看,砖塔应为唐僖宗文
德年间所建。
传说这里本来没有洞峡,也没有龙眼山,只一山高耸。
相传,在东晋泰和年间(366_370),两山崩开,闪出石佛大像3尊。
据清康熙十一年(1672)立的《重修龙眼山寺碑记》载:“……若稽古,晋泰和年间突出三尊石佛,妙相庄严,挺立于礅岩波浪之中……至唐僖宗文德时雷轰电掣,朗见神龙天矫、飞吼,开豁眼眸,霞光照彻丛林,故当日土人记瑞乃呼名为龙眼山。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立的《重修龙眼山碑序》也载:“吾郡有龙眼山……石佛出现,老幼惊奇,迨至唐时,蛟龙腾天……。
”
按此传说,在晋泰和年前后就开辟了陈家洞石窟。
这仅仅是个传说。
现存最早的是摩崖三立佛,雕于北魏晚期,也就是说至晚在北魏晚期这里已开始建窟。
陈家洞石窟自北魏创修以来,宋、元、明、清诸代均有修葺。
清初以前建有三清宫、大雄寺、玉皇阁、玄帝殿、观音洞、圣母祠、韦驮庵等。
清同治年间遭兵燹毁。
清光绪中叶后,又曾几度修葺,但终未恢复原貌。
2006年05月25日,云崖寺和陈家洞石窟作为南北朝至元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这几年,当地群众自发建起了大佛殿、三圣殿、关帝君庙和子孙宫等,面貌已大为改观。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相传为佛祖诞生日,附近的村社都要在陈家洞隆重设祭。
陈家洞景区植被良好,森林总面积7727公顷,是考古、旅游产、避暑的胜地。
景区内
境。
陈家洞生物资源丰富,在植物地理位置上处于太平洋系列中温带阔叶林带向欧亚荒漠草原带过渡的狭窄森林草原地带,是东北、华北及喜马拉雅植被区系成分的交汇处,形成关山植被的复杂性。
在同一垂直带内的不同坡向,植被类型多样。
在地质地貌方面,陈家洞景区按地质年代划分,地层出露为白垩纪(k),上复第四纪(Q)的风积黄土松散堆积层,岩性为暗紫色和紫红色的细砂岩、砂岩、夹薄层泥质砂岩及砾岩,该景区处于县境内地貌骨架的东北部基岩裸露高山区,受褶断构造控制和线状侵蚀,形成以脊状基岩山体和交迭起伏低谷为主的基岩中高山区地表形态。
陈家洞景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半年,夏炎短暂,秋早春迟,光能丰富,降水偏少。
年平均气温7.9℃,最冷月在1月份,平均气温-5.5℃;
最热月在7月,平均气温19.9℃。
年平均降水日为106.3天,该景区地表水称东沟水,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境内六盘山西麓,顺流与众水汇流形成北水洛河,在县城南与水河交汇形成水洛河。
陈家洞的人文景观是令人称奇的,然而,其自然景观在陇上的黄土高原却更是第一性的。
该景区自然风光旖旎,四季景色各异。
春末,残雪消融,清溪涓流,鸟雀鸣唱,各种山花叶蕾初绽,暗香浮动,令人心旷神怡。
盛夏,青峰逶迤,绿树成荫,幽草相依,庙宇殿阁沉浮于翠林烟霭中,视野所及,绿雾氤氲,清幽绝俗,犹如玉宇天阙。
仲秋,杨柳红黄相间,云
杉青黛,满山遍野显现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情画意。
初雪,山峦银装素裹,林木被雪挂冰,满山一片玉雕世界,旖旎妩媚,撩人情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陈家洞还有一自然奇景“洞峡烟云”。
“洞峡烟云”出现在夏季,千变万化,举目不定。
清晨,像条绸带缠在山腰,忽东忽西,逐渐随日光的强射而消失。
一过中午,便又从山壑间漂浮出来,好似一条条银龙、一头头雄狮翻飞撕斗起来。
一瞬间,又化作一块灰色的幕布盖在山头,顿时满山细雨沙沙筛落,山色朦胧,人影浮动,神秘玄奥。
顷刻间,雨停日出,祥云翻腾,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犹如神话中的“蓬莱仙境”。
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避暑、休闲、观光、旅游。
真是“洞峡松风弄阴晴,危石凌空人不惊。
醉眼摩崖雕像在,梦魂更牵宝塔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