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②——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一、经济史的概述经济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制度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经济史主要围绕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展开讲解,涵盖了从古代社会的氏族经济到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变迁,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和变革规律。
二、氏族经济与封建社会经济的转变1. 氏族经济的特点氏族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初形态,其特点是以家族为单位,劳动力分工明确,生产活动以自给自足为主。
氏族经济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经阶段,家族内部通过劳动分工完成生产活动,不同家族之间通过交换和联姻等方式进行联系交往。
2. 封建社会经济的形成封建社会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奴隶主通过掠夺和剥削奴隶从事生产活动;二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奴隶主逐渐通过土地赐予和赋税制度来剥削农民。
三、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1.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在封建社会经济中,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生产者。
封建主通过土地赐予和赋税制度来剥削农民,确保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性。
2. 城市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经济的另一个特征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商业活动得到了发展。
商人通过商品流通来获取利益,城市成为了商品交换的中心。
3. 社会分工的加深封建社会经济还表现为社会分工的加深。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分工按照封建等级进行划分,封建主通过分配农田、官职和税收等方式来控制社会分工。
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方式。
四、封建社会经济的矛盾和变革1. 农民起义的兴起封建社会经济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上。
农民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者,遭受农地兼并和赋税的压迫,引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
著名的农民起义有黄巢起义、王莽改革和白莲教起义等。
历史必修2《经济史》整体结构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的形成和
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 结构的变动与 资本主义的曲 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的道 路
1.发达的古代
1.开辟新航
1.自然经济的
1.社会主义建
农业。
路。
解体。
设的起步。
2.领先世界的
2.殖民扩张与
2.洋务运动。
2.探索与失
古代手工
世界市场的
3.民族资本主
误。
业。
拓展。
义的初步发
革。
化。
4.报刊事业的
义的新变
3.世界经济的
发展。
化。
全球化趋
5.影视事业的
势。
发展,
苏联的社会主
义建设
世界经济的全
球化趋势
1.物质生活与
1. 1929-1933
1.从战时共产
1.战后资本主
习俗的变
年资本主义
主义到斯大
义世界经济
迁。
世界的经济
林模式。
体系的形
2.路上交通事危机。2.第源自次世界成。业的发展。
2.罗斯福新
大战后苏联
2.世界经济的
3.通讯工具的
政。
的经济改
区域集团
变迁。
3.战后资本主
3.伟大的历史
3.古代商业的
3.第一次工业
展。
转折一十
发展。
革命。
4.民族工业的
届三中全会
4.古代的经济
4.第二次工业
短暂春天。
的召开。
政策。
革命。
5.民族工业的
4.经济体制改
曲折发展。
革。
5.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历史必修2经济史复习知识要点 (人民版)

经济史专题复习要点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 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 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4)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 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3)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商鞅变法)4、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 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 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 秦:灵渠(4) 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 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灌溉工具翻车。
(6) 隋炀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7)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主要成就:(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周礼考工记》中国有六职(妇功、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3)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4)明代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冶金业主要成就:(1)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已经出土有小件铜器。
(2)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必修二 经济史

必修二经济史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P5)2、唐代:曲猿犁3、战国时期: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4、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第二节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汉武帝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P14)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北宋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P17)2、明清时期出现商帮,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大(p17)3、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许多民间集市“草市”(P18)4、宋代,“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P19)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P22)2、“海禁”政策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实质是闭关锁国的政策)目的:防范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直接原因)抵御西方的殖民入侵(客观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本原因)影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实行,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3、资本主义萌芽时间:明清时期地点: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本质特征:雇佣劳动关系缓慢原因: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专题2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一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状元实验家”——张謇2、近代民族工业特点: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不均匀:集中在沿海,内陆少)(行业分布不均匀: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夹缝中求生存)第二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1912-1919)A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障碍;B政府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D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征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P34)2、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927-1936)A“币制改革”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反帝爱国运动的蓬勃发展(P35-36)3、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1946-1949)A内战的爆发B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C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官僚资本的压迫E繁重的捐税负担(P36-37)第三节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妥协性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三大改造: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高中历史必修2_经济史_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知识结构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朝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A生产技术与水利工程:B 小农经济1含义: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的一种经济形态。
2出现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大量被开垦,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生产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产品主要为自给自足。
不足:脆弱性;封闭性;保守性4评价:积极作用: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提高了农业产量,开垦了更多的荒地。
局限性:个体生产规模小,不利于生产技术的革新。
5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政策;土地;技术;社会环境;水利;劳动力;商品经济。
C 赋役制度特点:交赋比例高,且不稳定;赋役名目繁多;农民受地主控制严格。
评价:1、赋税是专制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徭役的征派是大型工程得以营建的条件2、农民负担沉重,破坏了正常生产,王朝后期往往引发社会动乱。
D 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现象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主要归地主所有;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占有关系不稳定,土地买卖盛行。
消极影响:导致地权与劳动者分离,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导致农民贫困和社会暴动的根源。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A 分类: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B 古代手工业发展概况C 特点:历史悠久;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技术进步,分工日益西化;产品长期领先世界,远销海外(丝绸;瓷器;茶叶)D 影响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因素:技术;市场;农业;商业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A 古代商业发展概况:B古代商业发展特征:起源早不断发展;市场形式多样;商业交通和城市发达;海外贸易发展;受政府压制。
C 影响古代商业的发展因素:政策;市场商品货币交通城市农业手工业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A 重农抑商:1、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2、表现:重视水利建设;加强工商管理;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贬低商人地位。
历史必修二复习要点(经济史)

历史必修二复习要点(经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古代中国农业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春秋战国)生产模式:粗放——————→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也称耕作方式)2、土地制度:⑴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⑵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特点: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
)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生产力发展;税制改革(鲁国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⑶封建社会:①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的后果及措施(后果: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社会动荡;措施: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保护自耕农经济。
)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本质上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④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4、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具有分散性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性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④脆弱性:受制于自然环境,天灾人祸和苛政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评价:进步性:一方面,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有利于政治稳定局限性:另一方面,他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近代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5、租佃关系过程:①产生:战国时期已经产生②发展:汉代较普遍;宋代开始仅次于自耕农。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古代中国经济史是苏教版历史必修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农耕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
农田耕作和灌溉系统的逐渐发展,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人口得以增长。
同时,由于农耕生产的需要,人们开始分工合作,形成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原始的农业社会逐渐演变为农业城市化社会。
城市的出现带来了更多的分工和特殊化,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生产和交易各种物品,市场逐渐形成。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在中国尤为重要。
古代中国一直是丝绸和茶叶的重要产地,通过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中国的商品流通到世界各地。
商业活动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商业中心成为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与此同时,货币的使用也逐渐普及。
贝壳、铜钱等货币形式的出现,便于交易和贸易的进行。
这一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变化。
分工的出现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逐渐扩大,富人和贫穷人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增加。
同时,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创新。
在农业方面,人们发明了许多农具和灌溉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手工业方面,丝绸、瓷器和铁器等制造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些科技进步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在古代中国经济史中,还存在许多有关土地所有权、农民问题以及商业和贸易的条款和条件。
根据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的教学要求,我们需要详细列出这些合同元素,并使用适当的格式。
一个古代中国经济史合同的示例:合同编号: 001合同类型: 农民土地使用合同签订日期: 公元前200年签订地点: 陕西省双方当事人: 甲方 - 土地所有人乙方 - 农民合同条款:1. 甲方同意将位于陕西省的土地租赁给乙方,供其耕种。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史)考点分类必背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考点分类必背板块一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条件)一、古今中外经济的发展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犁牛耕技术的应用推广;土地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的阻碍;陈旧的经济观念,商人、地主广置田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列强人侵瓦解自然经济;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4.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2)政府政策的影响。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工作处于两年徘徊时期;中国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好。
6.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根源:对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增,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马可·波罗游记》的诱导。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的陆上商路。
(4)宗教原因:欧洲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5)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相信地圆说。
(6)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
7.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的原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是政治前提;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财富,提供了资金;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手工工场的经验提供了技术条件;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8.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主要原因:人民生活相对贫困,限制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