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十大名臣的悲惨结局
历史上惨死的十大忠臣

一、商鞅——五马分尸商鞅变法秦国在秦孝公治理前期,跟其他的诸侯国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然而商鞅到达秦国以后,渐渐获得了秦王的信任,开始重用商鞅,对秦国进行全面改革。
经过商鞅的变法改革以后,秦国实力逐渐居诸国前列。
但是他严厉的执法手段,得罪了当时秦国的很多贵族,在孝公死后,曾经被他割掉鼻子的公子虞就诬告他想要谋反,当时的惠文王听信了他的话,在全国下令通缉他,抓到以后立即执行了车裂(五马分尸)。
二、李斯——腰斩李斯与秦始皇或许提到这个人,大家会认为他是一个奸臣,他配合赵高害死了原本的皇位继承人公子扶苏,直接使秦国落入了昏君胡亥手里,使秦十多年以后便灭亡了。
但是他确实是一直忠于大秦的,他用自己的一生为大秦尽忠,打败六国,统一了天下。
还提出了建议,废除了以前的分封制,用郡县制替代,是一种社会进步,使中国今后的几千年都沿用了他的这一种制度一直到现在。
三、韩非子——毒死韩非子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那个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他直接带领法家脱颖而出,开创了依法治国的先列,而这正是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秦国依靠法家学说,进行严格的国家治理,进一步证明了法家学说的优越性。
然而他的死却也是李斯一手造成的。
当时的李斯虽然说贵为宰相,但是心胸却并不是很宽广,他非常嫉妒韩非子的才学,于是就向秦王进谏,诬陷韩非子,秦始皇便赐韩非子一杯毒酒,让他自尽了。
四、韩信——乱棍打死韩信我们都知道这位是员虎将,刘邦若没有他,还不一定能够争得过项羽,最后获得天下。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有功之臣却遭到了刘邦和吕后的猜疑,到今天为止,都还没有弄明白当时他到底有没有谋反。
当时这样的一位千古名将,被吕后用奸计诱骗,不带一兵一卒自己跑到长乐去,本来以为会有好事等着他,心中还十分高兴,结果没想到自己最后被一群人用乱棍打死,并且父、母、妻全被杀光,一代功臣就这样被灭门。
五、晁错——腰斩晁错或许大家没有听过这个人,但是大家一定都知道汉朝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揭秘: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奸臣的最终结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奸臣的最终结局导语:1、伯嚭害贤祸国,国破被诛伯嚭(pǐ),春秋晚期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
因躲避父难投奔吴国,在伍子胥的引荐下担任了吴国的太宰(大夫)1、伯嚭——害贤祸国,国破被诛伯嚭(pǐ),春秋晚期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
因躲避父难投奔吴国,在伍子胥的引荐下担任了吴国的太宰(大夫),与伍子胥一起共图国事。
起初,由于他在吴国尚未站稳脚跟,与伍子胥同舟共济,出谋划策,为吴国出了不少力。
但得志后,他利欲熏心,干起了祸国殃民的勾当。
公元前494年,吴国和越国交战,越国眼看要灭亡了,越王勾践派文种贿赂伯嚭,送了大量金钱美女。
伯嚭接受了越国的贿赂之后,就极力怂恿吴王夫差答应了越国的议和请求,使越国有了喘息的机会。
越王到了吴国之后,伍子胥劝吴王杀掉勾践,以绝后患,伯嚭极力袒护勾践,使吴王打消了杀掉越王的念头。
羽翼渐丰的伯嚭望恩负义,开始残害伍子胥。
尤其是吴王得了美女西施后,大动土木,修建了姑苏台,日夜与西施等美人享乐。
伍子胥看出了越国的意图,苦苦相劝,令吴王十分反感。
公元前484年,吴王想出兵攻打齐国,伍子胥不同意,并陈述了利害,吴王非但不听,却萌生了要杀掉伍子胥的念头。
伯嚭落井下石,使出借刀杀人之计,想除掉伍子胥,但没有得逞。
伯嚭并不甘心,又编造谎言,陷害伍子胥,最终使伍子胥自杀而死。
公元前482年,也就是伍子胥死后的第三年,越国趁机攻打吴国,几乎使吴国灭亡。
公元前478年,越国再次攻打吴国,吴军大败。
公元前473年冬,越军攻破吴都姑苏,吴王夫差自杀。
伯嚭以为自己对越国有功,竟厚颜无耻地向勾践请功。
没想到,勾践对他早已深恶痛生活常识分享。
盘点历史上死的最惨的十大功臣

盘点历史上死的最惨的十大功臣1、伍子胥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世代相仇,攻伐不休。
吴王阖庐死后,夫差继位为王。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杀掉勾践,夫差不听。
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先灭越国,但夫差偏信奸臣伯U,怀疑伍子胥对自己有二心,赐剑逼伍子胥自杀。
伍子胥临死前对手下的人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
”在伍子胥死后的九年,吴国被越国所灭。
2、商鞅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等,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收复了河西。
商鞅变法施行的第一年,当时的太子正好触犯了新法,应当依照新法处罚太子。
但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
后来太子继位,是为秦惠王,公子虔因为这件事憎恨商鞅,于是就状告商鞅十大罪,秦惠王就杀了商鞅,而且五马分尸。
3、白起白起是春秋战国时代继孙子和吴起之后最出色的将军,为大秦统一全国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时秦国文有范雎,武有白起。
可惜范雎嫉妒心很强,常利用自己和秦昭襄王的关系,多次说白起的坏话。
终于有一天,秦王赐给了白起一把宝剑,让他自杀。
4、韩信韩信是汉朝开国的第一功臣,是一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千古名将,刘邦说他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萧何说他国士无双。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有,韩信统兵多多益善,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到溃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而挣下一战更逼得项羽自刎。
可怜一位名将却也被吕后斩杀,而且还灭了韩信三族。
5、晁错汉朝建立的时候,刘邦把十几个儿子弄到各个地方当王,还规定非刘姓不得为王,可是后来这些王一个个的势力越来越大,到了景帝的时候,有的王中央根本控制不了。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景帝利用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
各个王侯当然不干了,就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造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中国古代史上十大名臣的悲惨结局

中国古代史上十大名臣的悲惨结局商鞅:为强秦奠基却惨遭五马分尸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
这是一个仅仅29岁的年轻人。
然而发布“求贤令”的秦孝公比他还年轻,22岁,刚刚登基为王。
这对君臣的相遇,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时代,史称“商鞅变法”。
秦国通过变法使国力跃于各国之首,商鞅功不可没。
但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了许多残酷之刑,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
秦孝公死后,曾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告发他“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施以“车裂”之刑(即五马分尸)。
一代名臣为强秦奠基,竟落得如此下场!商鞅的悲剧充满了历史的浓重感和宿命感。
他执掌秦国朝政约20年,秦国大治,这才有了繁华富庶、气势如虹的强秦;才有了始皇帝“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才有了历代王朝沿用的秦汉制度、霸道王道并存的治国传统。
而他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下,也是以生命维护了变法的尊严。
1000多年后,又一位走在时代风口浪尖的改革家王安石,感叹商君一生,泪湿衣衫,挥笔写下七绝诗句: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李斯:辅助秦王横扫天下竟被腰斩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
李斯受赢政的重用,制定了蚕食、各个击破六国的策略和部署,并努力组织实施,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了六国。
一统六国有秦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功劳,但最高统帅的赢政采用作为谋士李斯的政策更是功不可没。
建立了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之后,李斯坐上丞相的位置,同时也走向了事业的顶峰。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践着法家思想。
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古代十大贪官的最终下场

古代十大贪官的最终下场秦朝赵高:本是赵国王族远支族属,后因赵高之父犯了罪,被判处宫刑,赵高弟兄数人也一律处以宫刑,在秦国王宫做了奴隶。
秦始皇听说赵高能力强,精通刑狱法令,便提拔他担任了中东府令,兼行符玺令,成了掌管皇车马和能自由出宫的官吏。
赵高利用手中的职权,一方面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各项经济事务横加干涉,侵夺民田,操纵赋税,控制国库。
几年的时间,赵高就成了财富难以计数的富翁,其爪牙也大发横财,国家的财力却日趋薄弱。
赵高入秦宫20多年,依靠弄虚作假,弄权不止,贪欲不足。
他通过发动两次宫廷政变,陷害了无数无辜,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最终赵高于公元前206年被秦王赢子婴所杀,并被诛灭三族。
汉王温舒:大肆杀人以权换钱。
王温舒有两副面孔,一副是“酷”。
在无权无势者面前,他如狼似虎,酷虐非常。
王温舒的另一副面孔就是“谄”。
在无权无势者面前,他以酷行贪;在权贵面前,他以谄行贪。
王温舒手段不外是贪污和纳贿两种。
就其贪污而言,主要是贪污被籍没财产。
在广平,在河内,在京师,他杀几万人,被没收财产的人有上千家。
正因为他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以权换钱也就有了雄厚的资本,加上他以暴虐酷杀着称,更使他在这场权钱交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一些豪强地主虽无权无势,却有的是钱。
更何况生死紧要关头花钱买命,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于是他们大行其贿,以求脱祸,这是可想而知的事。
太初元年(前104年),西汉王朝派兵征大宛。
武帝下诏征发豪吏从军,而王温舒却隐匿其吏华成而被告发。
接着又有人告发他企图谋反,他贪、酷之罪行相继被揭露。
按汉朝法律,其罪当诛灭全族。
王温舒知道末日来临,乃自杀身死。
他的两个弟弟和他们的岳丈家亦各以他罪而全族被诛。
难怪时人曾感慨系之地说:"真可悲啊,古代有诛三族之刑,而王温舒竟然被诛了五族。
"东汉跋扈将军梁冀在朝廷里横行二十几年,凌驾于年幼的汉桓帝之上,正直大臣李固、杜乔等人多次弹劾梁冀,但他们最后都被梁冀杀害了。
中国历史上十大悲惨人物!

中国历史上十大悲惨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出过不少有名的人物,而且不少都是名垂千古的,他们做出的贡献对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
但是呢,往往这些人一生光明磊落,最后却落得个被小人陷害的下场,死的极其惨烈,历史上这几个人就是做出很多贡献,但是下场却不怎么好。
比干是殷朝末帝商纣王的叔叔,官少师职,忠心辅佐侄儿治理国家。
比干要做一个至忠之臣,于是,他拜见纣王,强谏三日而不去。
纣王特不耐烦,说你凭什么呀?比干说,凭善行仁义。
纣王发怒说,我听说圣人心有七窍,我来看看你有没有七窍?便命人杀掉比干,真的挖出心来看,查验是否生有七窍。
比干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以死谏君的忠臣,称为“天下第一仁”,为后世的大臣视作模范。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商鞅:五马分尸。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大都结局悲惨,吴起如此,商鞅也是如此。
商鞅,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他帮助秦孝公推行变法,改革了秦国的土地户籍制度,税收制度,制定推行了严酷的法律,逐渐使秦国成为了富国强国。
政治上,商鞅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秦孝公去世,他被举报谋反,他虽因打仗战败,死在彤地,但其尸体带回咸阳后,被五马分尸。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韩信是汉朝开国的第一功臣是无可争议的,但他到底有没有谋反实在是个难解之谜。
可怜一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千古名将,竟被小女人吕后斩之于长乐钟室,诛杀父、母、妻三族,只是成就了两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彭越是汉初名将,因功高震主被吕后忌惮。
于是,吕后伪造证据诬告彭越谋反,刘邦信其谣言,下令杀掉彭越,诛灭三族,先将彭越首级挂在洛阳城门上示众,然后又将彭越尸体捣为肉酱,传示天下。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烹杀,史上最出名的遭烹杀之人就是郦食其了。
郦食其靠自己的才能游说齐王田广放弃抵抗归顺刘邦,遭到韩信的嫉妒。
韩信突袭齐国,陷郦食其于绝境,以致郦食其遭田广烹杀。
后来刘邦在封赏功臣时,非常挂念郦食其的功劳,破格封郦食其之子为高梁侯。
中国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十大人物

中国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十大人物一、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死因:商鞅因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或者牛,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五块,所以名为车裂)二、李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死因: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
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
(腰斩:指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三、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死因:在秦国的监狱里面被毒死。
四、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死因:萧何向吕后献计把韩信引入后宫,韩信被御林军抓获。
刘邦曾给韩信“三不死”的承诺: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器不死!吕后要杀韩信,最后还是萧何又献计,让吕后用麻袋捆住韩信并悬挂在长乐宫室中,然后把脚下的竹竿削尖了,活活把韩信给扎死了,其死状是残忍至极、惨目忍睹。
五、晁错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死因:他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
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六、岳飞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
死因:岳飞凭借强大的军事才能,成了金朝和南宋当权者共同的眼中钉、肉中刺。
同时,岳飞自身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的某些“疏漏”也加深了宋高宗等人对他的忌恨,最终南宋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勒死了岳飞父子!七、刘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死因: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
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历史趣谈:英雄无善终!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悲壮忠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英雄无善终!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悲壮忠臣
导语:都说好人有好报,可是这句话往往都会出乎人们的所料,例如,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忠臣之士,他们个个都可以算的上是英雄,可惜的是竟无一人善终
都说好人有好报,可是这句话往往都会出乎人们的所料,例如,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忠臣之士,他们个个都可以算的上是英雄,可惜的是竟无一人善终。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悲壮忠臣吧。
1、关龙逄
夏王朝从公元前21世纪建国,到了公元前16世纪,最后一个君王夏桀。
夏桀生活奢侈,荒淫无道。
他竭尽民力,修筑王宫,又常常强迫人民打仗。
夏桀的暴虐无道,百姓十分怨眼。
夏桀却不以为然,还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
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大夫,贤臣关龙逄实在看不下去。
据档案馆文献史料记载:关龙逄也称豢龙,是古代豢龙部族的后代。
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与国家,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
经过长期思考之后,关龙逄决定以献黄图进谏。
关龙逄想借此说明形势危急,夏桀应多关心朝政。
关龙逄献了黄图,故意立而不去。
夏桀看到关龙逄的样子,心里很不耐烦,就说:“你还有什么惑众的妖言要说?”关龙逄怒目而视。
夏桀早就对这人絮絮叨叨、净说难听话的关龙逄厌恶极了,什么也不问便把黄图烧毁,接着喊来兵士把关龙逄囚禁起来,不久就杀了。
夏桀杀了关龙逄,更加肆无忌惮。
而商民族日益兴盛起来,一举灭了夏朝,夏桀和妹喜一同逃奔到安徽南巢(今安徽巢湖)死于亭山。
2、比干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上十大名臣的悲惨结局商鞅:为强秦奠基却惨遭五马分尸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
这是一个仅仅29岁的年轻人。
然而发布“求贤令”的秦孝公比他还年轻,22岁,刚刚登基为王。
这对君臣的相遇,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时代,史称“商鞅变法”。
秦国通过变法使国力跃于各国之首,商鞅功不可没。
但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了许多残酷之刑,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
秦孝公死后,曾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告发他“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施以“车裂”之刑(即五马分尸)。
一代名臣为强秦奠基,竟落得如此下场!商鞅的悲剧充满了历史的浓重感和宿命感。
他执掌秦国朝政约20年,秦国大治,这才有了繁华富庶、气势如虹的强秦;才有了始皇帝“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才有了历代王朝沿用的秦汉制度、霸道王道并存的治国传统。
而他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下,也是以生命维护了变法的尊严。
1000多年后,又一位走在时代风口浪尖的改革家王安石,感叹商君一生,泪湿衣衫,挥笔写下七绝诗句: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李斯:辅助秦王横扫天下竟被腰斩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
李斯受赢政的重用,制定了蚕食、各个击破六国的策略和部署,并努力组织实施,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了六国。
一统六国有秦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功劳,但最高统帅的赢政采用作为谋士李斯的政策更是功不可没。
建立了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之后,李斯坐上丞相的位置,同时也走向了事业的顶峰。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践着法家思想。
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秦统一之后,他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因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驾崩后与宦官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遭指鹿为马的小人赵高陷害,被腰斩于咸阳。
李斯不仅是辅助秦王横扫天下的政治家,也是小篆的发明人,现在泰山石刻据说好多都是他的手笔,同时他的文章水平也是屈指可数的,其《谏逐客书》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因此,鲁迅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韩非:法家理论鼻祖被迫服毒自杀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国的贵族,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他的治国理论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深受秦始皇重视。
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
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韩非致死历来存在争议,其母本说法和主流说法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
不如以过法杀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即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编者注】)韩非子既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也是“依法治国”的开山鼻祖。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
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韩非子》重点宣扬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这一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信:为开国立奇功反遭诛杀三族韩信(?——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公元前三世纪的军事家、战略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韩信由楚归汉后,最初未得到重用。
丞相萧何极力向刘邦保举:要想争夺天下,非有韩信不可。
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为刘邦分析楚汉双方的形势,提出建议,为刘邦所采纳,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等。
但他也因其军事才能出众而引起猜忌。
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最后被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实在是个难解之谜。
可怜一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千古名将,竟被小女人吕后斩杀并被诛杀父、母、妻三族,热血铸就了两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韩信是汉朝开国的第一功臣,“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出世”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明代茅坤论韩信:“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
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史记钞》)晁错:智囊人物国之贤良惨遭腰斩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
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
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
晁错力主振兴汉室经济,他发展了汉高祖的“重农抑商”政策。
同时主张将内地游民迁到边塞屯田,既开发了边疆,又减少了内地对边塞的支援,这些由晁错主张或更定的措施,对汉初的经济发展和“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晁错在任太子家令时,就上书文帝《言兵事三章》(后人称为《言兵事书》)分析自高皇后以来对匈奴一直消极抵抗,片面求和的危害性,提出了“募民徒塞屯田”的主张,文帝采取了这一主张,“绝匈奴不与和亲”。
令大批内地人迁往边疆屯田。
但晁错为人刚直在政见上与群臣又每每不合,引起众臣嫉恨。
又加之晁错的“削藩”主张,引起了诸侯不满,景帝优柔寡断未能采纳,于公元前154年(景帝三年),终于酿成了“七国之乱”,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威逼景帝,景帝无奈,曰:“吾不爱一人而谢天下”,腰斩晁错于西安东市。
晁错可谓“国之贤良”,他对当时的国家大事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这些意见和建议,大都切合实际,见识深刻,其《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贵粟疏》和《举贤良对策》等政论名文,不但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以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岳飞:抗金名将却最终惨死风波亭岳飞(1103——1142)字鹏举,汉族。
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
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
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则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
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
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
在民族危亡之际,岳飞从戎报国,建康之城,一鼓败虏;冲冠一怒,六郡归宋;仁智并施,名扬洞庭;长驱伊洛,克复商虢;加兵宛叶,兵进蔡州;破竹扫虏,规复中原……但英雄十年之功却因一纸荒唐的命令二毁于一旦!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
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两宋文臣、武将得通谥者以"忠武"最美)。
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
他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
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刘基:开国治国良臣疑被下毒而死刘基(1311——1375)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
刘基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
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但刘基的正直遭到其他为官者的排挤,他因此申请还乡。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后来被谥为“文成”。
据史料载,刘伯温在南京时,朱元璋曾派胡惟庸带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
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被下毒致死。
刘基的历史功绩在于能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帮助朱元璋勇敢地担负起统一中国这一伟大任务。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
其中。
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解缙:栋梁之才获罪终遭雪地葬身解缙(1369——1415),明朝内阁首辅、著名学者。
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汉族,江西吉水人,解纶之弟。
洪武十二年进士。
历官御史、翰林待诏,成祖即位,擢侍读,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与编《永乐大典》,累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
解缙才思敏捷,十九岁中进士,为明太祖朱元璋所器重。
后因上“万言书”批评朝政,被罢官八年之久。
在治国上,他献《太平十策》,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深得太祖赞许:一曰参井田均田之法,二曰兼封建郡县之制,三曰正管名,四曰兴礼乐,五曰审辅导之官,六曰新学校之政,七曰省繁冗,八曰薄税敛,九曰务农,十曰讲武。
他主持编撰的《永乐大典》,3.7亿余字,2万多卷,是当时古今文化的集大成者。
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罪名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