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21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5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赛课获奖教案_0

富贵不能淫教案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会解释重点实虚词,积累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学习重点:目标1、目标2学习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今天我们学习《富贵不能淫》。
(出示学习目标)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读顺文章诵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做到准确、通顺。
(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二)再读文章,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根据注释自行疏通文意,识记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子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三)你思我想,理解精髓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1、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2、孟子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立身处世态度)(四)你讲我讲,畅谈理想“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归纳整理重点字词1.通假字往之女家__女_ 通_ 汝,意思:_____你_____。
2.古今异义丈夫之冠也古义:__成年男子__,今义:女子的配偶。
重点实词(1)安居而天下熄熄:____(2)丈夫之冠也冠:_____(3)父命之命:_____(4)往之女家往:_____文言虚词(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____焉:____(2)以顺为正者以:____为:____结束语: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板书设计:富贵不能淫大丈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教案许崇智三堤口学校。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梳理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原文】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字音】衍(yǎn)冠(guàn)【注释】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
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熄:同“息”,平息。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
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正:准则,标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行:固守坚持。
道:原则,行为准则。
淫:惑乱,迷惑。
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
使动用法。
屈:屈服。
使动用法。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研读《孟子·滕文公上》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经典名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2.分析孟子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阐述人格尊严和道德信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孟子“富贵不能淫”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这一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对比、排比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汇,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富贵不能淫”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坚持道德原则。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孟子“富贵不能淫”的基本概念。这句话是孟子在强调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该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它是关于人格尊严和道德信念的重要论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在富贵面前如何做到不沉溺其中,以及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新人教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知识点归纳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富贵不能淫》知识点归纳一、文学文化常识(1)XXX(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XXX(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XXX 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XXX 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XXX是鲁国贵族XXX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XXX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而他继承了XXX“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2)《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XXX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XXX及其弟子万章,XXX等人共同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张,分别出自《腾文公下》和《告子下》,《孟子》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
XXX也终成为仅次于XXX的一代儒家宗师,因XXX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称其为“亚圣”,将两人的思想合称为“XXX之道”。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3)“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XXX。
(4)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援用论证等。
二、重点词语积累:1、重点实词(1)公孙衍、XXX岂不诚大丈夫哉?XXX:真正,确实。
(2)一怒而诸侯惧。
惧:害怕。
(3)安居而天下熄。
熄:指战争平息。
(4)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富贵不能淫》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一书,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 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2、解释下列的词。
(1)移:使······改变。
(2)威武:威胁暴力。
(3)屈:使...屈服。
3、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合作探究,分析内容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优质课教案_4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准确的语气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节奏。
2.把握文章观点和论述思路,反复诵读,力求熟读成诵。
3. 理解“大丈夫”的标准。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语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到底哪样的人是大丈夫呢?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也谈了自己的观点。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看法。
我们一起进入到21课《孟子二章》的学习。
过渡:学习本文之前首先要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过渡:“知人论世”是阅读古代作品的重要方法,而这一主张就是孟子提出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也?”因此,学习本文,我们首先要了解孟子的生平和基本观念。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作者及时代背景,请一位同学帮我们介绍一下作者。
(其他同学补充)二、介绍孟子相关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义、礼、智”,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时代:战国时期,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有苏秦、张仪、公孙衍。
过渡:了解了作者及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基本观点,我们进入文本的学习,学习文言文要反复朗读,第一遍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读顺。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读顺“诚”“焉”评价:通过纠正,现在大家已经读得很好了。
过渡:熟读文言文,有助于我们读懂文意,请同学再读文章,疏通文意。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小组代表展示。
(形式:以学生为主解答,老师适时更正)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作答。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师小结:文中还有对举的句子和排比句,请同学们找出来。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孟子的文章,长于修辞,气势磅礴,非反复诵读不能有会于心的原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新人教版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经典诵读,通过反复朗读《孟子》二章,感受古文的韵律美,加深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
-建议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感兴趣的孟子思想观点,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或研究报告,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选择《孟子》中的对话场景进行再现,通过表演来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体会。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平台,发布学习资源,如古汉语学习网站链接,供学生自主学习。
-实物教具:使用道具、服饰等实物,增强角色扮演活动的真实感。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孟子》二章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孟子是谁吗?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PPT展示,结合板书,对课文中难懂的句子和词汇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古汉语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活动: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孟子为什么说富贵不能淫?”或“如何将孟子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之后进行全班交流。
展示一些关于孟子的图片或漫画,让学生初步感受孟子的形象和思想。
简短介绍孟子的基本信息和儒家思想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孟子》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概念、论述结构和哲学思想。
过程:
讲解《孟子》二章的背景,包括孟子的时代和其主要思想。
详细介绍“富贵不能淫”的论述结构,使用PPT上的图表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孟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案例分析等。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优质课教案_1

《孟子》二章之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理解“大丈夫”的含义,学习“大丈夫”精神。
2、理清孟子的论证思路。
3、指导学生读出文章的情味。
【教学重点】理解“大丈夫”的含义,学习“大丈夫”精神。
【教学难点】理清孟子的论证思路。
【教学课时】一课时【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和能力,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之后,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情态,直至熟读成诵的问题应该不大。
但是学生对孟子的生活时代不了解,对孟子为什么鄙视公孙衍、张仪可能会产生疑问,需要借助背景资料加以了解。
从学生现有的人生经验看,要让他们从孟子对“大丈夫”的定义中了解孟子的精神追求,从而受到孟子精神的感染比较困难,需要老师花大力气引导。
还有一个难点在于学生对议论文的知识不熟悉,对孟子的文章特点也不熟悉,需要在老师带领下通过反复诵读,加以体会。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作业:1、课前搜集关于孟子、公孙衍、张仪等人的生平资料,了解人物的生活时代。
2、印发关于“仁”“义”“礼”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儒家的一些基本思想。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流程】一、读文明义(一)导入课文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夫子继孔子之后,高举儒家“仁政”大旗,辗转奔波于各诸侯国之间,大力宣扬自己“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虽历经千难万苦而不悔,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他就是伟大的孟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孟子,去聆听孟子的教诲。
(二)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学生读完,老师简要评价,指导朗读。
)(三)整体感知提问:本文讨论了一个什么核心问题?关于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的问题。
追问: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文中三处提到了“大丈夫”。
方法点津:用“关键词法”读文章可以迅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是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什么是“大丈夫”呢?我们先用追本溯源法,探究一下这个词的本义。
大的甲骨文,篆文造字本义:顶天立地的成年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方法解密 议论文结尾段作用分析法。议论文结尾段的 作用主要有:①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或得出 中心论点(深化中心论点);②重申(强 调)„„中心论点;③发出„„的号召或希
望人们„„;④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
全面更严密;⑤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启发
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研读探究
【难点探究】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 “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案】“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 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 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 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原文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
淫:使昏乱。
译文 :
富贵不能使我昏乱,贫贱不能使
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样才
叫作大丈夫。
精读品味
1.品析第一句,说说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话从“居”“立”“行”三
个角度阐释真正的大丈夫是有仁、有义、
有礼、有智的。
2.孟子举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
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
保“黎民不饥不寒”。
检查预习
1读一读字音
轲(
kē
)
邹人(
zōu
)
淫(
yín
)
公孙衍(
yǎn
)
丈夫之冠(
guàn
)
衣冠(
guān
)
2 写一写字形
必敬必jiè( 戒 )
qiè( 妾 )妇之道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
戒之曰。(省去主语“母亲”) 2.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初读感知
论证思路 中心论点
导思1.文章提出 了怎样的论点? 是如何提出的?
关键词: 为人治国 仁义磨难
导思2:文章采用
了怎的思路来论
证论点?
论证方法
导思3. 文章采用了哪些论 证方法论证论点?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 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
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
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
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
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
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背景资料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 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 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
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把孔子“仁”的
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
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
翻译课文
原文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注释 : 居:居住。 广居:宽大的住所。儒家用以喻仁。
正位:中正之位。
大道:正道。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 由:遵循。
等。
得志:实现其志愿。
译文 :
居住在天下最宽大的住所里,站
立在天下得最正大的位置,行走在天 下最光明的正道上;能实现志愿,就 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愿, 就独自行其道。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2.母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3.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确)
4.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今义:过多;放纵; 淫乱)
(二)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使动用法,使„„迷惑) 2.贫贱不能移(使动用法,使„„动摇) 3.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答案】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
样的生活现象,言下之意是:你景春怎 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从论证方法看 ,这句既是举例论证,又是类比论证, 以“女子”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 矢志不渝。
3.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的?
【答案】孟子用排比句从正面论述,“广
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
“仁”“礼”“义”,这是比喻论证,同 时与上面构成对比论证;用“得志”和 “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的行 为准则,这又是一种对比。
孟子思想
导思4.两篇文 章体现出了孟 子怎样的思想?
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 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
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4.来自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事例
阐述 大丈夫的所作所为,通过“得志”与
“不得志”
的对比,分析他们对待理想、
志向、人生的态度,赞美了大丈夫高洁的品
质。
5.孟子的观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方法
提出来的? 【答案】结尾总结全文,运用排比的修 辞手法提出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得 志
富 贵 不 能 淫
不 得 志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大 丈 夫
威武不能屈
探究主旨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 于“大丈夫”的不同论述,明确提出了 孟子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 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归纳艺术特色
1.语言含蓄,讽刺深刻尖锐。
孟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 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讽刺公孙 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 是在行“妾妇之道”。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 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 为千古名言。
富贵不能淫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 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 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 “大丈夫”的阐释。
学习目标
1、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方法及 论证思路。 (重点)
(难点) 3、了解孟子主张,掌握“富贵不淫”的道理。
知识拓展
拓展延伸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