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中国家庭和西方家庭有哪些区别?

中国家庭和西方家庭有哪些区别?
在全球化和文化交流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不同国家的
家庭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于中国家庭和西方家庭来说。
那么,中国家庭和西方家庭有哪些区别呢?本文将通过以下的3个方
面来进行说明。
1. 家庭结构的不同
中国家庭的结构往往是多代同堂的,爷爷奶奶、父母、孩子等几代人
一起生活。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相对较为密切,充满着温馨、关爱的
氛围。
而西方家庭的结构通常是核心家庭,只有父母和孩子一起居住。
这种结构下,家庭成员之间具有更多的独立性,但也有可能因此产生
孤独的问题。
2. 教育方式的差异
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通常是注重耐心、严谨、尊重传统和敬老尊师的,排名和成绩在学生的教育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
而西方家庭的教育
方式则更加注重个性和自由,家长会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来发掘自己的
兴趣和特性,鼓励孩子尝试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此外,西方教育
也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将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
3. 家庭价值观的区别
中国家庭的价值观往往注重团结、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互助,尤其注重子女孝顺的传统观念,认为孝道是家庭观念、文化观念、道德观念的核心。
而西方家庭的价值观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尊重和权利。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也更多地体现了平等和协商的精神。
关于中国家庭和西方家庭的区别,还有其他很多方面值得深入探讨,如饮食习惯、婚姻和情感观念等。
也许这些区别看起来很大,但是我们都应该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差异,增进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推动文化交流的发展。
中西方道德认知

中西方道德认知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指导着我们行为的准则和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认知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源于各自的历史、宗教、哲学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在中西方道德认知中,有一些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首先,尊重和关爱他人被广泛认同。
无论是中西方,都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这种尊重和关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上,比如礼貌待人、帮助他人和关心弱势群体等。
其次,诚实和正直被看作是道德的基石。
无论在中西方,人们都认为说真话和遵守承诺是应该做到的。
此外,公正和公平也是中西方道德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处理事务和分配资源时,人们都应该公正和公平对待他人,不偏袒一方。
然而,中西方在道德认知中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中西方在道德权衡上有不同的侧重点。
中方强调的是集体利益和家庭观念,而西方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根源和发展历程。
其次,中西方在伦理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中方倾向于传统的伦理观念,强调孝道、忠诚和传统道德规范。
而西方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自主权和人权,强调个人的自由、尊严和平等。
在应对道德问题时,中西方也有不同的倾向。
中方更注重道德教育和道德规范的约束,通过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
西方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选择和个人责任。
他们强调道德判断应该基于理性和自主的思考,而不是盲从于传统和权威。
在现代社会中,中西方的道德认知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在不断加深。
这导致了一些中西方道德认知的趋同。
例如,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个体主义和人权意识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中逐渐增强。
而在西方,一些人也开始重视家庭价值观和社区责任。
中西方道德认知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尊重、诚实、公正和关爱他人是中西方道德认知的核心价值观。
中西方在权衡、伦理观念和应对道德问题上存在一些差异,但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和社会变迁的发展,中西方的道德认知也在不断趋同。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日益频繁,因此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诸多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家庭观念和家族道德,注重家庭和谐、孝道等,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
在西方国家,个人的利益和自由往往被看作比家庭、社会的利益更加重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社会的福祉被认为比个人利益更加重要。
这种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两种文化在对待家庭、婚姻、教育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观念和实践。
中西方在礼仪和行为规范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礼仪,讲究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注重面子等。
在中国,人们总是会向长辈问好,尊重他人的意见,而在西方国家,这种礼节性的行为可能并不十分重要。
在用餐礼仪、社交礼节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比如在餐桌上,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进食,讲究宴客文化,而在西方国家,餐桌礼仪则更加注重餐具的使用和礼貌,举止得体、谈吐得体等。
中西方在宗教信仰上也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家思想和道教、佛教为主的,而在西方国家,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信仰占据主导地位。
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两种文化在对待生死、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比如在疾病和死亡面前,中国人常常会以“天命”、“命运”等来解释,而西方国家的人们则更加注重个人的医疗行为和医学技术,更加重视生命的权利和尊严。
中西方在艺术和审美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雅俗共赏”、“文以载道”、“以文会友”,注重超脱、高雅,强调审美和情感的内涵。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性、人文、艺术的创造性和独立性。
在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出来。
中国传统音乐强调的是“无形中的美”,更注重音乐的情感和内涵;而西方音乐则更加注重和声、旋律、结构。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待老人的英语作文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待老人的英语作文Differences in Treatment of the Elderly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IntroductionThe treatment of the elderly in different cultures can vary significantly, and this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this essay, we will explore the various ways in which the elderly are treated in Eastern and Western societies, and how these differences are shaped by cultural norms and values.Respect for the Elderly in Eastern CulturesIn many Eastern cultures, such as those in China, Japan, and India, there is a strong emphasis on respecting and honoring the elderly. The elderly are seen as sources of wisdom and experience, and they are often revered for their knowledge and insights. In these cultures, it is common for younger generations to show deference to the elderly, and to seek their guidance and advice in important matters.Filial Piety in Eastern CulturesOne of the key values in many Eastern cultures is filial piety, which is the concept of showing respect and deference to one's parents and elders. This idea is deeply ingrained in many Eastern societies, and it influences the way in which the elderly are treated. In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and Japan, it is considered a moral obligation for children to care for their elderly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and to ensure that they are well taken care of in their old age.Family Support in Eastern CulturesIn many Eastern cultures, the family unit is seen as the cornerstone of society, and family members are expected to support and care for one another, especially in times of need. This sense of familial responsibility extends to the elderly, who are often cared for by thei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in their old age. In many Eastern cultures, it is uncommon for the elderly to live in nursing homes or assisted living facilities, as families prefer to keep their elderly relatives at home and care for them themselves.Treatment of the Elderly in Western CulturesIn contrast to Eastern cultures, the treatment of the elderly in Western societies can vary significantly. While there is certainly a great deal of respect for the elderly in Western cultures, the wayin which the elderly are treated is often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istic valu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autonomy.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in Western CulturesIn many Western cultures, there is a strong emphasis on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and this can influence the way in which the elderly are treated. In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it is common for elderly people to live independently or in assisted living facilities, rather than with their families. This emphasis on personal independence can sometimes lead to a more individualistic approach to caring for the elderly, with elderly people often encouraged to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 about their care and living arrangements.Elderly Care Services in Western CulturesIn Western cultures, there is a wide range of services available to support the elderly, including nursing homes, assisted living facilities, and home healthcare services. These services can provide valuable support for elderly people who may not have family members available to care for them, or who require specialized medical care or assistance with daily activities. In Western societies, it is common for elderly people to receive care from trained professionals, rather than relying solely on their families for support.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the elderly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can vary significantly, with each culture having its own unique values and norms that influence the way in which the elderly are treated. While Eastern cultures often place a strong emphasis on respect, filial piety, and family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Western cultures tend to prioritize independence, autonomy,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professional elderly care services. By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in treatment of the elderly, we can gain a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attitudes towards aging and the elderly.。
美国人的孝道

美国人的孝道我在美国生活多年,对美国人特有的孝道深有感触。
由于东西方观念的差异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美国老人与子女的生活相对独立。
美国父母丝毫没有将子女留在身边尽孝的念头,他们鼓励成年子女独立生活,认为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理所当然的应该搬出去住。
但子女们搬出去住并不意味着弃父母而去,而是觉得回报父母的时候到了。
不少美国家庭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如果回父母家居住超过一个月,则要付给父母房租、餐费。
平时,子女和父母外出就餐,服务员也会很自然地询问是否分开付帐。
美国人认为,生儿育女是自己的事,父母没有为子女当保姆的义务。
如果麻烦父母帮忙带一天小孩,也应该照社会上的劳动标准支付费用。
美国法律规定,父母抚养子女是必尽的义务,但没有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
不过,美国子女大多很孝顺。
有些人选择每天通电话、信件等方式与父母联络感情,有些人选择定期去看望父母,一周或半月回去陪父母吃开顿饭、聊聊天。
当然,每天回去看望的也不少。
我的朋友维多利亚,算是一位典型的孝顺女。
她的父母都年近80岁,父亲因病生活不能自理,全靠母亲勉强伺候。
维多利亚是家里的长女,两个弟妹都住在别的州。
为了方便照顾,她将父母从休斯顿郊外接到城里,并在一家老年公寓为他们租了三套子。
据维多利亚介绍,父母每月的房租、医疗费、保姆费等算下来要6000美元,由于父母有积蓄,也有养老金及各种保险,她不需要为父母支付开销,她要做的就是每周看望父母两三次。
维多利亚说,她每天都在为父母身体操心,为他们的生活奔波,但她一点也不觉得苦,反倒觉得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幸福。
她还说。
她还说在赡养老人方面,女儿承担着更重的担子。
就在去年,我还在圣诞节时收到一位美国朋友寄来的一份“大事件”和全家福”。
美国很多家庭有记大事的习惯,每到圣诞节便将一年内发生的大事,如职们升迁、孩子上学、乔迁新居等记录下来,同全家福照片一同分送给亲朋好友。
这们朋友将她的婆婆来家里住了10天也作为“大事件”写在里边,而且历数了她与婆婆之间发生的一切事情。
中美老年人生活状态的探讨

中美老年人生活状态的探讨作者:倪楠肖玲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2期摘要:由于家庭结构、个人观念、社会体系的不同,中国和其他国家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存在很大差异。
本文通过对中美老年人生活状态阐述和形成老年生活状态的原因进行探析,来了解中美老年人生活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生活状态;中美对比尊老敬老自古就是传统美德。
老人经验丰富,品德高尚,对子女后代付出了无限的爱。
善待老人不仅仅是法律规定,更是每个子女都应该肩负的义务和责任。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但是在社会老龄化的今天,研究中美家庭结构、老人观念、和社会环境之后,不难发现中美两国老人生活状态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
1、中国老年人生活状态中国老人大多是孤独的精神贫农。
他们十分重视家庭,把孩子含辛茹苦地带大后,子女大多与老人分居,能给老人的只是经济补助,缺乏精神赡养。
长时间的疏离使他们感到冷漠和忽视。
他们大多不适应空闲的退休生活,离开岗位后,不免产生巨大的失落感。
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很低。
特别是出生于四五十年代的老人,普遍文化水平低,很多还是文盲,看不懂新闻网络,参与不了年轻人的话题,更是觉得被社会抛弃,十分可怜。
美国老人则是独立的“弄潮儿”。
大部分美国老人只重视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抚养。
子女独立之后,他们也只会承担部分零花钱和学费。
美国老人也重视个人空间,孩子小的时候,趁他们睡觉来工作学习。
子女成家立业之后,就会抓紧时间充实自己。
在美国的很多大学,老年学生并不罕见。
有的老人则更加时髦,参加各种极限活动,滑板、攀岩,最近跳伞也在美国老年人中刮起一阵风潮。
2、中美老年人生活状态差异消费观念是生活状态的反映,从消费观念可以对中美老人的生活状态差异窥见一斑。
中国老人总唠叨:勤俭持家,浪费粮食会天打雷劈。
特别是经历过自然灾害的老人,尤其重视节俭,而且大部分矫枉过正。
饮食上什么便宜吃什么,有的自己种菜甚至还要去捡市场的菜叶子吃,能长期保存的腌制食品更是获得他们的一致青睐。
在儒家思想和西方哲学方面,中西方有什么不同?

在儒家思想和西方哲学方面,中西方有什么不同?儒家思想和西方哲学分别代表了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传统思想体系,两者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西方在儒家思想和西方哲学方面存在的不同之处:一、对人性的理解在儒家思想中,人性被视为本善的,人们的行为和道德准则应基于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礼仪”等道德观念,强调社会服从和个人责任感,强调责任和社会道德的自我约束。
而西方哲学则更加关注自由和个人权利。
小我觉得,其中德国哲学家康德和尼采,以及英国哲学家霍布斯都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认为人有权自我决定,不受约束。
他们认为,人的行动是基于个人的自我决定,不必追求社会和谐和和睦,而应关注个人价值和道德观念。
二、对生死和宗教的看法在儒家思想中,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儒家重视后代子孙的延续和祖先的敬仰,强调子孙自强不息努力前行,同时强调祖先和祖先所创造的文化传统的合理性和价值。
不仅如此,儒家还强调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并将神看作是宇宙的掌控者和最高的存在者。
西方哲学对于宗教的态度则有所不同,基督教是西方主流宗教之一,但它在一些哲学家中并没有得到承认,像尼采就反对基督宗教的强制性。
西方哲学偏向于使用人类理性和科学方法来推导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被视为一种自我实现的追求,人们寻找的是扩大生命的体验和实现个人诉求的方法,而不是寻找宗教和权威的指引。
三、对社会的主观认识儒家思想强调人和社会的关系,人们应该为了社会的和谐奉献个人努力,寻求社会的共同价值和公共进步,因此社会对个人行为有一定的规范、约束和引导。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推崇社会角色,如子女、父母,等等。
西方哲学则更注重个性和个体的价值,推崇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规范措施相对较少。
西方哲学认为,个体应该被视为自我意识和自我组织的生命形式,而不是被社会规范化的生命形式。
四、对知识和哲学的看法儒家思想中,知识是一种社会和平、和谐和整体意义上的东西,是对人类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的探索,是人生意义的提供者。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在全球化的时代,东西方文化正在迅速地交融,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异同。
从宗教信仰、文化习俗、道德观念、教育体系和艺术传统等方面进行探究,或许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一、宗教信仰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主要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为主。
其中,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礼仪和人文精神,道家思想则注重个体自我修养和对“道”的追求,佛教则强调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涵义。
而西方文化则主要以基督教为主,基督教信仰主张爱、仁与救赎,追求灵性与神圣。
同时,在西方还存在着天主教、新教等多种宗教信仰。
这些信仰与传统宗教信仰有着很大的不同,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平等。
二、文化习俗中国文化中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是家庭团圆、情感交流和祭祖的重要时刻。
春节期间的年夜饭和红包、中秋节的月饼和赏月等也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习俗。
而西方则有圣诞节、复活节等盛大的节日,其中圣诞节的礼物交换和复活节的蛋糕彩蛋也是流行于全球的习俗。
同时,西方还有万圣节、感恩节等具有文化特色的节日,它们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习俗和价值观念。
三、道德观念中国文化中强调中庸之道、仁爱和忠信,倡导孝道、敬老尊贤等传统美德。
而西方文化则主张个人自由、平等和人权,尊重个体的价值和尊严。
同时,在西方文化中,德行的主要体现是诚实、正直和信用。
相较之下,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传统更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家族间的忠孝关系,而西方文化则更为透彻地实现了个体与社会的协调简称。
四、教育体系中国教育体系强调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而西方教育则更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在西方教育中,学生注重开放、可控和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而中国教育则更注重知识的量化、标准化和统一化。
两种教育体系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五、艺术传统中国文化的艺术传统以绘画、书法、音乐和戏曲为主,强调审美神韵和技艺的精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2 《黄鹤楼》五个英译本的语义等值研究3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rick4 张培基散文翻译赏析5 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6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7 《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8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10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1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12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中的幽默13 从美国电影中透视个人主义:以《当幸福来敲门》为例14 海明威文学作品中青年和老年人物关系对比探究15 提高中学生听力的有效策略16 浅析不同文化中的身势语17 探析中国电影英译的几个误区1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的破灭19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20 英语委婉语的表达模式和应用21 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22 The Influences of Religion On the American Society23 从目的论角度看汉语广告的英译24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与成长25 论《红楼梦》英译本中“红”字的翻译2627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28 英语学习的性别差异及相应的学习策略29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30 On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on Chinese and British Culture31 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语言的语用分析32 《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情节33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34 英汉色彩词的对比研究35 Key Factors to Cause the Tragedy of Mariam36 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学反馈的调查与反思37 中美谈判商务礼仪之比较38 广告翻译中的模因传播39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40 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研究41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42 从模糊语分析广告语43 《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语用分析4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5 浅析《伟大的盖茨比》中的爱情观46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谈商标翻译47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48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风声》的字幕翻译策略49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50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51 关于数字在英语商务合同中的应用的讨论52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53 Wessex Women: Female Characters in Thomas Hardy's Novels54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55 英汉俚语特色对比研究56 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57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58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59 从对等角度研究公示语翻译60 女性发展的一路艰辛--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例61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62 欧洲余烬里飞起的凤凰--Geoffrey Hill诗歌主题与艺术风格63 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方法64 《嘉莉妹妹》之消费主义下的人物形象分析65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策66 An Analysis of the Fatalism and Pessimistic View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67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68 The Application of Free Association in Literature Creation—Artistic Styles Presented in Mrs. Dalloway69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校训的汉英翻译原则70 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维多利亚女性形象和女性问题71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72 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纯洁一词不同理解的分析73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74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YeYuJiBei75 等效原则视角下的汽车商标中译探析76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77 从现实主义分析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成因78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79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80 华兹华斯和弗罗斯特自然观的比较81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82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ovel and Movie of A Clockwork Orange83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84 商务英语信函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85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86 “美国梦”的幻灭——论《人与鼠》的社会悲剧87 从阿里巴巴BB电子商务平台论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88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89 中美文化交际中的礼仪文化差异研究90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性格91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92 文化语境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93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94 “家有儿女”VS“成长的烦恼”——对比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95 浅议女性哥特主义在《暮光之城》中的体现96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97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商标名称汉译98 从爱默生的《论自然》看超验主义99 浅析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爱情和婚姻的关系100 The Impact of Loan Words on English V ocabulary101 “以读促写”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教学法研究102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103 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谈中国菜名的翻译104 中西葬礼文化的对比研究105 口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106 从《马拉喀什》和《射象》看乔治•奥威尔散文的艺术风格107 中英文法律谚语比较及互译技巧108 学生不同个性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09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110 论《白鲸》主角的悲剧实质111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112 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113 体态语在中美交际中的差异及原因114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115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116 中美穿越剧中文化构架差异研究——以《步步惊心》和《回到未来》为例117 双语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118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119 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120 《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121 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运用122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123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124 An Analysis of Symbols in Young Goodman Brown125 从成功学书籍的畅销看美国文化价值观126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27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128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12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130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131 The Tragedy of Emma In Madame Bovary132 论尤金•奥尼尔《毛猿》中的悲剧根源133 The differences o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s under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134 罗伯特•弗罗斯特与陶渊明田园诗歌对比研究135 国内旅游景点介绍英译的策略与技巧136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内涵比较137 析《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138 电影《美丽心灵》男主人公形象分析139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雷雨》的英译本140 元认知策略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研究141 从海明威的死亡哲学看麦康伯的死亡142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143 福克纳眼中的美国南方—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144 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性异化——解读wrence《儿子与情人》145 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146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147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享乐主义148 对比分析中西方魔幻影视中英雄主义——以《哈利•波特》与《西游记》为例149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温斯顿丘吉尔150 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对策151 浅谈进口商品商标的翻译152 《祝福》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153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154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155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书信研究156 How to Mak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Class Activities Actively157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158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消费文化159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数字翻译160 “Terror of the Soul”:On the Gothic Writing Features in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 161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漫画式的艺术魅力162 英语使用中展示的性别语言差异163 《丧钟为谁而鸣》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64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165 论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知识分子的悲剧166 迷惘一代的英雄:厄内斯特海明威与弗雷德里克亨利167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论中文菜单的英译168 英语谚语中关系分句之先行词he高频使用之探析169 从苔丝的悲剧到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17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1 A Study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y Training and Its Effect on EFL Reading172 差异、对立与和谐——浅析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173 《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174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175 《远大前程》中乔的人道主义精神176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177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到中国的青少年178 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179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180 多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81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182 从主述位理论看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连贯性183 The Cultural Identity Dilemma of Colonized Afro-Americans: the Study of The Bluest Eye 184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185 从作品人物塑造看海明威生命意识的转变186 汉英道歉语回应之比较187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188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189 浅析霍桑《红字》中的主要人物和写作手法190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191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惨命运192 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193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194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19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旅行主题分析196 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197 浅析“欧亨利式结尾”在其小说中的主题揭示198 浅谈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199 Approaching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200 The Positive Image of the Mouse:A Stud y o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